第一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点滴体会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范文大全
(可编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点滴体会
来源
w.K J.O M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点滴体会
电脑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政治性,语文新课程强调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运用中国语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二是实践性,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是综合性,语文新课程强调通过综合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多媒体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恰恰具备了帮助实现新课程理念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逼真,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但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较好的实现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的,必须注意处理好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以下五方面的系。
一、要正确出处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处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我认为始终要把目的放在首要位置上,让多媒体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应该看到,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方法,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必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在刚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时因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恰当,虽然花了许多工夫,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这个问题上,我进行了多次的尝试,使我体会到一是要把教学目的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多媒体教学的始终,让手段为目的服务,如果对实现教学目的帮助不大或不太一致的方面,不管技术如何精湛,手段如何美妙,都要忍痛割爱。多媒体手段有多种,有动画,有声音,可以运用影像,也可以运用模拟,在一堂具体的课程中,应该运用哪种手段,哪些手段多些,哪些手段少些,哪些手段先用,哪些手段后用,都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以服务教学目的为标准。例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抽拉式幻灯片能很好地突破课文中的难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学生很容易从演示中理解老麻雀救子心切的感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情,体会比喻句的作用,且课堂教学中使用方便。所以,我就没有费事费力地制作多媒体AI。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到达教学目的,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二、要正确处理运用多媒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在教学中,不论运用何种媒体,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多媒体为教师所用,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示范者、及评价者,要将不同媒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能进行比较,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情况精心选择,恰当运用媒体。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时,为学生提供景物录像,向学生展示自然景物,用媒体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感受。
使用电教媒体时,教师要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媒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他们所要学习的方面,达到所要学习的目标。如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我用电视、录像等动态的画面媒体;如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交叉使用多种媒体;如为了解决重点、难点,我运用幻灯、投影教学。
三、要正确处理运用媒体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电教媒体的运用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多媒体手段可以以鲜明的形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架起“桥梁”,从而放缓坡度,逐步攀登陡坡。如《小站》一课,我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因画面上景物太多,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我设计了一套三层的复合投影片,把平面的图画分成了若干的层次,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按方位顺序细致观察画面,帮助学生掌握景物的方位顺序,从而记忆课文内容。这对学生以后按方位顺序观察事物、学习写景有很大的帮助。
四、要正确处理教师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
教师讲授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通过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的智能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有它独到之处,这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营造创新的氛围,对教师授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必须把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让机器为人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学活动,教师不仅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会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个作用是计算机及其多媒体手段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不能替代的;二是多媒体的运用本身离不开人的操作,无论是教学设计、软件制作或教学演示。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不能忘记自己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课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五、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学生技能性发展和品德性修养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上。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无疑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提供的全方位、超前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多媒体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优良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人文素质。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专,不仅仅是以前所说的专,而是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能的体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上,对培养合格人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合格人才的根本在于政治上的合格。多媒体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先进的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新语文教学中,必须在注意技能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之,要实现新课程、尤其是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的,要积极运用多媒体的现代科学技术,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性、开拓性、综合性发展的目的。这是近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一些体会。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来源
w.K J.O M 4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点滴体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点滴体会
电脑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政治性,语文新课程强调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运用中国语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二是实践性,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是综合性,语文新课程强调通过综合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多媒体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恰恰具备了帮助实现新课程理念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逼真,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但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较好的实现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的,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系。
一、要正确出处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处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我认为始终要把目的放在首要位置上,让多媒体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应该看到,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方法,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必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在刚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时因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恰当,虽然花了许多工夫,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这个问题上,我进行了多次的尝试,使我体会到一是要把教学目的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多媒体教学的始终,让手段为目的服务,如果对实现教学目的帮助不大或不太一致的方面,不管技术如何精湛,手段如何美妙,都要忍痛割爱。多媒体手段有多种,有动画,有声音,可以运用影像,也可以运用模拟,在一堂具体的课程中,应该运用哪种手段,哪些手段多些,哪些手段少些,哪些手段先用,哪些手段后用,都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以服务教学目的为标准。例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抽拉式幻灯片能很好地突破课文中的难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学生很容易从演示中理解老麻雀救子心切的感情,体会比喻句的作用,且课堂教学中使用方便。所以,我就没有费事费力地制作多媒体CAI课件。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到达教学目的,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二、要正确处理运用多媒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在教学中,不论运用何种媒体,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多媒体为教师所用,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示范者、及评价者,要将不同媒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能进行比较,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情况精心选择,恰当运用媒体。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时,为学生提供景物录像,向学生展示自然景物,用媒体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感受。
使用电教媒体时,教师要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媒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他们所要学习的方面,达到所要学习的目标。如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我用电视、录像等动态的画面媒体;如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交叉使用多种媒体;如为了解决重点、难点,我运用幻灯、投影教学。
三、要正确处理运用媒体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
电教媒体的运用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多媒体手段可以以鲜明的形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架起“桥梁”,从而放缓坡度,逐步攀登陡坡。如《小站》一课,我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因画面上景物太多,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我设计了一套三层的复合投影片,把平面的图画分成了若干的层次,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按方位顺序细致观察画面,帮助学生掌握景物的方位顺序,从而记忆课文内容。这对学生以后按方位顺序观察事物、学习写景有很大的帮助。
四、要正确处理教师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
教师讲授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通过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的智能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有它独到之处,这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营造创新的氛围,对教师授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必须把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让机器为人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学活动,教师不仅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会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个作用是计算机及其多媒体手段不能替代的;二是多媒体的运用本身离不开人的操作,无论是教学设计、软件制作或教学演示。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不能忘记自己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课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五、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学生技能性发展和品德性修养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上。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无疑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提供的全方位、超前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多媒体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优良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人文素质。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专,不仅仅是以前所说的专,而是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能的体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上,对培养合格人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合格人才的根本在于政治上的合格。多媒体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先进的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新语文教学中,必须在注意技能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之,要实现新课程、尤其是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的,要积极运用多媒体的现代科学技术,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性、开拓性、综合性发展的目的。这是近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一些体会。
第三篇:浅谈多媒体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浅谈多媒体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向着创新型的教育形式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分析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多媒体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实施策略。
【关键词】语文 多媒体 优势 策略 兴趣 视野 写作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26-02
21世纪是信息网络科技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不断地创新,运用新技术手段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忱。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将抽象化的内容进行具体化、清晰化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技术的融入,使得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1.促进学生感知发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声音与字形同步讲授、将图画或动画与字义同步讲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调动了自身的视、听感觉,并在头脑中将其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小学生各种感觉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效果。
2.集中小学生注意力。小学生自我有意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还未发展完全,教师可以选用对比强烈的颜色和声音来表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为所学内容所吸引,并对其产生兴趣,在其无意识层面上达到对于教学内容的注意力集中。3.增强学生记忆。多媒体课件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以图片和视频等方式,重复刺激学生大脑,使其牢固地记住所学知识。同时,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向学生的视听觉作用的同时,激发起其情感,使其对所学内容有所认同,从而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来理解文章。4.加强学生的创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的同时,应对比学校所在地的一些课外自然、文化资源,将与课文内容范畴相符合的或者相对立的,典型化地选取出来,制成课件,使学生产生经验内的感觉,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模仿课文中的优秀片段进行仿作,这是学生摆脱课本走向生活的途径。只有教师以典型化的方法选取材料过后,对学生加以指导,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多媒体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1.激发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呆板生硬,很少顾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从而对教师的教学任务产生了误导,教学质量始终不尽人意。多媒体教学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教??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和设计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为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先导条件。新课标课程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詹天佑》一文,是一篇反映我国著名近代工程师的介绍,学生对于近代人物的生活背景等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相应的幻灯片,结合以近代詹天佑建造中国铁路时的具体音像背景,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生动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情怀。
2.拓宽视野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多媒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从而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有利于将课内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如《钱学森》一文,课文讲到钱学森回国在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学生可搜集有关资料,但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发射场景及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情景一展示,学生就会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民族的自豪感,同时,也会感受到钱学森不愧为“两弹之父”。多媒体教学唤起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开发了他们的潜力。
3.引领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甚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动于衷。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枯燥。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还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更易于理解把握语言文字的表达。在《石榴》一文的教学中,首先出示画片:展示家乡所在地,春天、夏天、秋天,石榴树、叶子、花、果实的颜色、样子变化以及吃石榴的样子等如醉如痴的画面。再让学生通过自主观赏诱人的画面,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联系上下文的“嫩绿、郁郁葱葱、玛瑙”理解“越开越密、越开越盛”进而理解“挂满、张望、驰名中外”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出石榴的生长过程。从教学过程来看,阅读教学中对词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然而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某些实际生活的体验,因此,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加速他们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理解、感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4.指导写作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写作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学生学完《猫》这一课之后,教师和学生一块儿总结出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是抓住特点来写,之后,教师打出课件中的其它小动物,如:鸭子、公鸡、白鹅等。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两种小动物,学着猫的描写方法说说其他动物特点。直观的动物画面给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几分钟后,学生开始展示成果。一位学生这样写白鹅:白鹅总是高傲地挺起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块奖牌。另一位学生这样写鸭子:鸭子走路时总是摇摇摆摆,好像他是舞蹈家„„,正是那形象的画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能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的五彩缤纷的屏幕,生动丰富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增添了作文教学的魅力,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了他们的思维,促进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卸下了害怕写作文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杨红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技术的引入[J].南北桥:2017,4
[2]杨光.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浅议[J].作为成功之路:2017,3
第四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阳安妙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课时紧与容量大的矛盾;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方法死板与新课程内容灵活(多角度看问题)的矛盾等等,因此课堂上既难调动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因此改革历史教学手段显得很有必要。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我们历史教师在与传统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动静结合,声音、色彩的组合,既把历史事件与人物诠释得生动精彩,也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展现的清晰明了。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上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迅速提高,很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目标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
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寓情于到启迪,产生情趣、理趣,寓理于情、理、情理交融。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一些特效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区别时可以把表格的底色在栏目上用对比色搭配(如:红-绿、黄-紫),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对历史地图中的航线(如::新航路的开辟),战争路线、文化圣地等都可以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平淡无奇的画面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在艺术欣赏教学中,对图片文字的叙述可以插入音频、对图片进行解说,对文学作品进行诵读(如诗、词),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这样使整个教学课堂活沷生动,学生更加乐学、活学。
如在讲抗日战争时,首先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听到这壮怀激烈、振奋人心的曲调,学生精神振奋,跃跃欲试,教师自然地导入要学习的内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的进行情景设问。再如讲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内容时,利用幻灯片和autuware手段重新绘制地图《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根据讲解的顺序点击出每块根据地。例如在讲授《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中的工农红军长征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了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两个阶段的录像片断,配合解说,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学习观看画面,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长征初期失利疾首蹙额,义愤填膺,对遵义会议后长征节节胜利,机动灵活战术拍手称好,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并认识到了正确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长征胜利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二、丰富历史知识点,引导自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和谐愉快氛围中学习,而且多媒体课件还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清晰的认知导航路径,学习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探求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历史讲究“论从史出”,结论不是凭空或老师直截了当的摆出,必须通过“文说历史”(材料),“图说历史”在大量真实、有效的史料、图片中去发现历史,得出结论。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这种讲授式为主的方式,当然也穿插了启发互动教学。但与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相比较,传统教学方式,老师不可能上课写几大篇史料在黑板上分析,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做到,每讲授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快捷地提供多个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和总结出结论。同样老师也不可能迅速画出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图片,而多媒体只需轻松点击则可完成。此外还可以穿插适当的题型配合练习,这样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自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问题,投影到教室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一课中我采用了这种方式,设计了如下问题:
1、日本为什么会发动“九•一八”事变,导致了什么结果和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
2、“一•二八”事变与“九•一八”事变有何异同?
3、蒋介石面对日本大举侵华采取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政策有何影响?
4、中央苏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5、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的胜利有何意义,从长征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6、遵义会议为什么说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件资料库中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文史资料,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思考,寻求答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
帮助学生弄清基本史实,还需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时空感觉,才有助于学生有效的理解和记忆历史史实。讲述战争场面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描述战斗的激烈场面,同时把时间、地点,气候等有关的情况展示出来。如讲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时,在播放录像片段(约3分钟)过程中,当片中提到哪一个地点,点击屏幕左下角设计好的地点一次是:卢沟桥、太原、徐州、武汉等城市和地点。录像完毕后,点击华北、华中、华南三个地区,指出四次会战的结果。这样枯燥、呆板的文字变成简单、清晰、生动、活动的场面。使学生不仅能准确、牢固地把握历史知识,还能把它与相关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不成问题的。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学中离开了情感教育,单纯传授的历史知识就是一个枯架子,学生学得没味,老师教授也没激情,也就达不到有效的教学目的。所以教授时有景入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人,从而使教育和感染的力量能够达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情感它是千百年来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对本民族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是一个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体现,是维系国家统一与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纽带(引至教科书)。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更是突显出它的优势,因为它有很多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丰富的素材。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更是让它增色不少,古今中外的例子多不胜举。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形象的四大发明图片,以及四大发明外传示意图,结合教材让学生找出纸的外传是公元8世纪传到阿拉伯,12世纪传到欧洲国家;指南针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火药也是在12、13世纪先传到阿拉伯再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印刷术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才出现雕版印刷品,15世纪中期德国出现金属活字。让学生认识到从汉至元我国在世界上国力强盛,对外开放,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领先世界优秀灿烂的科技文化,激发学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中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说明等为一体的特点,进行了情景教学,先看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视频,学生直接感受到晚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统治而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综合国力远落后于西方,武器装备悬殊,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列强随意贱踏中国的主权,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横行,而晚清政府只能委曲求全,签定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让学生感受到屈辱,激起学生一种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满清政府的不满,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自觉树立起一种为中华民族之掘起而奋斗的民族情感。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采用形象直观的图说历史教学,出示日本军官杀人比赛的图片――当年《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野田105,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然后重点赏析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宽3.2米,高2.1米,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托起一位惨死的老人,整个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画面占据了整个屏幕,清晰的杀、救、哭场面,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赏析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帝国主义邪恶势力的痛恨。对遇害同胞的同情,自觉形成一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安危的爱国主义情感。此时学生有的惊讶、有的愤怒,课后纷纷表示对日军的愤慨,并产生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完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典型人物形象,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视频、音频、图片相结合,可以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明,个性突出,让学生记忆深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人物个性品质,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运用好这些经典的史料。如古代忧国忧民悲愤投江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消灭倭患的戚继光、不畏权势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黄海战役为国捐躯的邓世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英勇就义的狼犽山五壮士、舍身炸雕堡的董存瑞等这些典型的材料在多媒体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高尚情操,得到人格的升华。
五、利用多媒体手段,启迪学生思维。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化难为易。由于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的分散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思维过于分散的现象,本人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流程图将整节课的知识点归结为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 的过程,一步步启发学生理出所有分散的知识点的线索,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突破了学生这一学习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点拨规律和方法。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对于较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浅表化,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利用幻灯片)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探寻规律、启迪思维。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盲目认为利用多媒体手段越多越好,往往适得其反。那么利用多媒体手段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1、适时运用。
恰到好处得运用,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效果。在播放会战录像片段时,如未先向学生说明日本侵华的计划、准备,直接播放,学生就会感到突兀,也就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多媒体手段应用在“刀刃”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导应是增强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如果一节课自始至终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当作一个随意往里灌注知识的口袋,那么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也就降低了学习效率。
3、把握好度。
凡事讲究一个度,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更应把握好程度,防止供大于求。如讲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卢沟桥事件时,为了再现历史事件过程,教师可以放有关卢沟桥事件的片断,但如果超过10分钟,这就使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失去了应有价值。
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二者相结合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一个成功例子,的确历史这一学科就决定了它有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当今的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第五篇:浅谈多媒体手段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有心栽花花更艳 着意插柳柳成荫
——浅谈多媒体手段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我们如果能够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融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于一体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等功能,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将非常有利于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诗境,领悟诗寓,表达诗意,从而使古诗词课堂教学诗意浓浓,画意浓浓,情意浓浓,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一节课中,教师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小学古诗文 悟情 诵读
论文创新点:激发兴趣入诗情 想象诵读悟诗情
增大容量提效率
古诗文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中的明珠,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古代诗文的学习,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古诗文毕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精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解读、体味古诗文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古诗文教学的难度。对很多老师而言,古诗文教学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融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于一体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等功能,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将非常有利于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诗境,领悟诗寓,表达诗意,从而使古诗词课堂教学诗意浓浓,画意浓浓,情意浓浓,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入诗情。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运用其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诗文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教师所制作的课件首页出示了一幅旭日初升的摄影作品,屏幕上一轮巨大的红日正欲跃海而出,画面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无法不去注目,所有的学生都被吸引了,生动的画面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强烈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运用多媒体,想象诵读悟诗情。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我们的小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里,对一些新鲜事物接触少,见得少,听的少,所以在课堂上往往缺少思维和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差,接受新事物也比较慢,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和离生活不太相近的知识。因此往往对古诗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比如,在教学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里所描写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诗中流露出的诗人身在异乡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挂念亲人的感情,就是成年人也难以领悟,更不用说小学生。教学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然后再以多媒体出现这样的画面:夜色笼罩,在江边,孤舟停泊,诗人立于船头,遥望天空,原野空旷,似乎天比树低;俯视江中,江水清澈,只有水中月影相伴。同时配上凄婉的古典乐曲和低沉的古诗朗诵。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自然会入情入境,与诗人同忧同愁。
在教学《秋思》这首古诗时,浏览了张籍的资料后,伴着舒缓的音乐,教师引读了《游子吟》、《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思乡古诗。接着再问:你就是张籍,此时你就站在这秋意浓浓的洛阳城里,你的心情怎样?通过数次的随机引读——这是一种悲伤的见、这是一种无奈的见,这是一种凄凉的见,搭建一个个学习的阶梯,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触摸诗言,品味诗境,直到感悟诗韵。同时这一个个阶梯又是沿着一条比较明朗的思乡主线铺设的,从而引领学生一次次走近诗人那孤寂漂泊的灵魂,探寻一种绵延千年的故乡情怀。感悟“意万重”这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张籍,写一写家书。通过读家书,写家书,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意万重”。当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感悟、体验传达出来的同时,也在内心深处积淀下了这份厚实的精神体验。
品味“说不尽”、“又开封”。为什么要“又开封”?张籍啊张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可你为什么还要把信打开,耽误我赶路呢?随着一个又一个紧扣诗心的问题,教师引领学生们再次走进诗歌的“内核”,用自己的情感融会诗人的情怀,抒发自己内心的独特体验。学生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了一个螺旋式的来回后,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学生在吟诵时,会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对诗的意境体味得更深,就能自然而然以自己的体悟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三、使用多媒体,增大容量提效率。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板书、绘图等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大课堂容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了教学软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动听的音乐„„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教师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譬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适时拓展品读李白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使得学生更加感动于李白与孟浩然的这份深情厚谊,课堂尾声时拓展品读送别主题的古诗——《赠汪伦》、《别董大》等等,整合了古诗主题,以一篇带多篇。
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有心栽花花更艳 着意插柳柳成荫。如果说古诗词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是一棵依依的杨柳,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让穿越时空的古诗词变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