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专家:中国经济触底回升 下半年好于上半年_0(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9:0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部专家:中国经济触底回升 下半年好于上半年_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部专家:中国经济触底回升 下半年好于上半年_0》。

第一篇:财政部专家:中国经济触底回升 下半年好于上半年_0

财政部专家:中国经济触底回升 下半年好于上半年 中新社广州9月25日电(程景伟)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25日在广州称,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回升,预计今年下半年要好于上半年。

刘尚希当天下午在广州举行的第十届中博会中国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说,8月份的经济数据已经明显地证实中国经济正在回升。据悉,中国8月份主要经济数据皆延续回升势头,其中出口、投资、消费、工业增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出现回升。

刘尚希认为,中国经济回升,不仅给中国的投资者,还给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带来新的希望和期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回升对东南亚乃至全球经济将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他指出,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已经大大减轻,但从长期上看,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依然面临很大挑战,尽管经济结

书包网www.xiexiebang.com EDC

构调整有所进展,但调整步伐离公众期待还有差距,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也相对不够。

目前中国地方债是否可控,是否存在拖垮中国经济的风险,备受外界关注。刘尚希表示,外界存在夸大风险的说法,中国地方债整体风险是可控的,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地方上有大量公共资源,这些资源实际上是防范地方债风险的重要对冲力量,“当然可控不是高枕无忧,必须尽快建立地方债务管理控制体系。”

中新社广州9月25日电(程景伟)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25日在广州称,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回升,预计今年下半年要好于上半年。

刘尚希当天下午在广州举行的第十届中博会中国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说,8月份的经济数据已经明显地证实中国经济正在回升。据悉,中国8月份主要经济数据皆延续回升势头,其中出口、投资、消费、工业增

书包网www.xiexiebang.com EDC

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出现回升。

刘尚希认为,中国经济回升,不仅给中国的投资者,还给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带来新的希望和期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回升对东南亚乃至全球经济将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他指出,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已经大大减轻,但从长期上看,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依然面临很大挑战,尽管经济结构调整有所进展,但调整步伐离公众期待还有差距,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也相对不够。

目前中国地方债是否可控,是否存在拖垮中国经济的风险,备受外界关注。刘尚希表示,外界存在夸大风险的说法,中国地方债整体风险是可控的,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地方上有大量公共资源,这些资源实际上是防范地方债风险的重要对冲力量,“当然可控不是高枕无忧,必须尽快建立地方债务管理控

书包网www.xiexiebang.com EDC

制体系。”

中新社广州9月25日电(程景伟)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25日在广州称,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回升,预计今年下半年要好于上半年。

刘尚希当天下午在广州举行的第十届中博会中国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说,8月份的经济数据已经明显地证实中国经济正在回升。据悉,中国8月份主要经济数据皆延续回升势头,其中出口、投资、消费、工业增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出现回升。

刘尚希认为,中国经济回升,不仅给中国的投资者,还给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带来新的希望和期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回升对东南亚乃至全球经济将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他指出,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已经大大减轻,但从长期上看,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依然面临很大挑战,尽管经济结

书包网www.xiexiebang.com EDC

构调整有所进展,但调整步伐离公众期待还有差距,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也相对不够。

目前中国地方债是否可控,是否存在拖垮中国经济的风险,备受外界关注。刘尚希表示,外界存在夸大风险的说法,中国地方债整体风险是可控的,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地方上有大量公共资源,这些资源实际上是防范地方债风险的重要对冲力量,“当然可控不是高枕无忧,必须尽快建立地方债务管理控制体系。”

书包网www.xiexiebang.com EDC

第二篇:[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编前语: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

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

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

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

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

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要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

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

原文要点五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吴敬琏:对“十二五”规划的四个意见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应当是吸取之前的经验,对重大问题有持续深入的研究。对“十二五”我们大家有很高的期待,我想提几点意见。第一要总结十一五的经验,我看我们十一五规划是个很好的规划,但是他的实际的进展不多,做一个好的规划,怎么样从过去4年总结出经验来,我们“十二五”能够制订一个好的规划。

第二是教育,以效率提高为基础的增长方式,已经30多年了,30年中有很多进展,一方面深化,另一方面丰富了。对于干部和群众的教育都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个教育要编点教材还是什么,能够一层层展开,一直到落实。要进行全面教育。第三,对一些重大问题要进行研究,在制订的过程中和执行过程中都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然后根据研究的结果制订具体措施。第四,我们要学我们过去30年一个好的办法,要放手,让各个地方来创造,而我们这些企业家可以跟地方同志相结合,总结各个地方的经验和教训,因为地方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能够发挥大家创造性的话可能更好,所以我建议我们要多关注和地方一起创造一些区域性经验提供各地参考,用一定方式交流。杨伟民:应加入新的约束性限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第一是如何编订操作性的方案性的,我说的是一个规划的写法,“十二五”能不能改善一些,专门就每一个重大的专题和重大问题,比如扩大消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会带出来其他很多方面变化。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如何确定约束性指标,十一五规划将目标分两类,一个预期性,一个约束性,目前来看是非常好的创新,当时确定约束性指标涉及到公众利益,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指标。我个人觉得,可以考虑加入新的约束限制,开发强度是一个指标,是所有的这个地区建设空间占整个这个区域的比重,包括各种道路等等。夏斌:财政金融政策要明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建议,人大应定期对国务院的规划进行检查,向“十一五”规划发问,否则是贴在墙上的。规划要讲政治,“十二五”规划和过去五年规划定完以后是不是每年财政部人民银行,我们党组在讨论每年工作和规划两码事,在十一五规划专家座谈会我讲,怎么办,怎么执行这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要有这些,要讲不是应该怎么样,而是要讲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怎么要求,怎么制度变化,这是关键。

第二点,为了落实这样的状况,我提过,人大通过两年半,一年半必须对国务院的规划进行检查,我在十一五规划发问,否则是贴在墙上的。发改委长期搞国民收入,都是搞的是投资项目什么的,而现在我们更重要的是增长方式改变,全球经济等等。

因此这个体制下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是,可能更多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要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否则规划里面就加上财政的话。我没看,如果延续过去那样,大部分是发改委讲的项目民生等等,真正的机制不变化,要具体的东西,这才使规划真正变成中国人民利益推动的计划。郑京平:应明晰规划的定位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表示,讨论研究制订十二五规划时,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考虑“十二五”规划面临环境的时候需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新和旧的关系,既要注意挖掘新特点,也不能忘记旧的因素,要注意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国际与国内的关系,既要考虑国际趋势的变化,更要考虑国内实际情况。

第二个问题是规划定位的问题。我们制订五年规划时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规划的定位,明确规划的功能。规划到底是给中央政府制定的,还是给地方政府制订的,还是给企业还是公民制订的,应怎样规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公民在规划中的责任和义务等等。只有明确好规划的定位才能使规划可行。张曙光:规划要从强国到富民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表示,“十二五”要实现从强国到富民的转变。不完成这个转变,“十二五”很多问题很难解决。

一个“十二五”要从强国到富民的转变,咱们前30年基本的战略是以政府为主导,国有企业为基础,以强国为目标,所以不完成这个转变,“十二五”很多问题很难解决。

第二个要完成一个转变,从外援工业化到内援城市化转变,前30年基本上是外援工业化,也是世界上最能成功的工业化,哪个国家内援工业化很难成功,但是问题在于外援工业化成功以后,咱们现在出现的问题需要转变,城市化的事情需要动我们内部资源管理,不能寄希望于外部。

第三,如果咱们政府主导,如何使得现在的相对价格关系在“十二五”能够逐步合理化,使经济不断从政府所谓主导的转变成价格作为基础,作为很重要的参数来引导。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中广网1月2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报道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的关键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必须加强工程创新能力,更需要加速工程科技发展,以实现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观点辩论“十二五”规划特别访谈,主持人徐强邀请重量级权威专家一起全面解读。本期访谈专家潘云鹤,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沈骥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经济之声观点辩论,欢迎朋友们收听我是主持人徐强。今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的布局方式和政策的绩效将会影响到今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效率,从今天开始我们在节目当中将会为大家安排一个系列节目,站稳“十二五”系列访谈,我们将会邀请到来自各界的高端专家为大家解读“十二五”规划,我们一起来分析和研判一下,“十二五”规划的布局调整将会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一种怎样的影响,今天来到我们节目当中做客的两位嘉宾,分别是来自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沈骥如教授,我们欢迎来自中国工程院的潘云鹤副院长。

潘云鹤:谢谢。

主持人:同样我们欢迎来自社科院的沈骥如教授。潘云鹤: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好。主持人: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重点就是实现中国经济的一个结构转型,实际上在此前我们已经提了一年多时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更是明细的提出了一个结构的转型的目标,我们也看到,在结构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很多方面都在提出,关键是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对此我们先请教一下潘云鹤副院长您怎么来理解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对于整个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性? 潘云鹤:经济结构要进行调整实际上是有两个重要的工作要做,第一是对原有的产业要把它提高水平。第二个要发展一批新的,这个产业我们就把它叫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产业两个重大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它是由高新技术进行引导。第二个发展的今后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国家把这样的一些产业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在国家定义的有信息产业、环保产业、能源产业、深化产业、高新制造产业、新的材料产业,还包括技术,当然这个技术是新能源 技术,这些产业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技术上面都发展非常之快,比如说像信息产业,它的技术现在来讲应该是风起云涌,我们前一阶段用的台式机,后来台式机拿计算机来讲马上变成了笔记本电脑,现在变成平板电脑,平板电脑中间又争斗的很厉害,现在出来的iPad风起云涌。再比如说拿技术来讲,可能我们前面经历了互联网,现在又开始兴起了。主持人:物联网。

潘云鹤:互联网和传感器,把这类运行生成物流,把这类控制结合在一起变成物流了,所以你们可以看到这些产业有两大特点,第一大特点它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比如说物联网兴起的话我们将形成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说传感器网络,空气中间布满了很微小的传感器,我们讲传感尘埃和灰尘一样大小,它可以去探测环境的变化,可以探测气候的变化,可以去探测灾难的预防。但是也可以用作各种各样其他的用途,比如交通控制等等。第二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这些东西它对经济有巨大的影响,比如物联网的产生,首先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它既能够推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又能推动通信产业的发展,这个网需要把消息进行传播,又能推动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传感器要发展的好还会推动新材料的发展,然后它还会推动数据服务的发展,我们就讲,过去讲的我们要建成数据库,今后数据库不很了,可能要建成数据海,海和库有什么不一样呢?那就是数据的形式非常丰富,有数字的、文字的、图象的、动画的、声音的,这个海里面都可以互相交织在一起。

主持人:库是有容量的,而海是无穷的。

潘云鹤:无边沿的,可以不断的进行增加,所以这些都会变成很基础的产业,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又会推动像农业、医疗、公共卫生、制造业、交通运输这些产业的发展,所以这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特点,高新技术引领对经济有全面的带动作用。

主持人:刚才听到潘云鹤院长讲,未来的发展有点像看美国大片的这种感觉,确实中国经济已经是高速发展了30多年,也是建造了一个全球的奇迹,我们回过头来做一个反思,这30年中国最主要依靠的优势是什么呢?实际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力的成本,而经过30年之后这样一个优势在逐渐的消失,或者它的比较优势在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经济应该如何做这种调整和转型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刚才潘院长也是提到,为什么战略新兴产业如此之重要,就是说要把我们的优势从原来这种比较低端的就是劳动力便宜要战略到这种科技的高端、产业的高端和这种信息技术的高端,再请教一下沈老。

沈骥如:刚才潘院长说的非常好,我觉得这七个产业里面有三个和能源有关系,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节能环保还有一个新能源汽车。刚才潘院长已经提到这七个产业对我们的经济,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很大的作用,我回顾了一下历史我觉得人类进入蒸汽革命以后,英国的工业革命它的代表就是能源革命,过去我们用柴草、用人力、用畜力到了蒸汽革命用煤了,煤炭推动蒸汽整个产生了一个一整套的工业革命,英国就成了世界的最大的制造。

主持人:没有完成这种转变的中国,对于中国来讲变成了另一个转折。落后于世界。沈骥如: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我觉得是新一轮的产业革命,那么英国的工业革命它是确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地位,就是它使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力远远的高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已经没有还价之功了,那么现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力还是差不多,甚至我们还要落后一点,但是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我们可以跳过一些阶段,像我们的电话,我们用铜线导线的电话就很少,我们一下子就跳到了程控电话,光缆电话,这样我们花的钱很少我们就跑到前面。现在中国是世界上电话最多的国家,只是短短的几十年。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刚才主持人说的,以前我们是用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来打天下,来积累了一大笔的钱,但是现在国外有一种对经济的总结,它说当人均GDP达到了3、4千美元的时候,就是我们今天的水平。就有可能进入一个现代中等收入陷井。怎么说的呢?就是它达到了这一步以后,再往前走它没有新的动力了,劳动密集型不行了,因为工资要提高,我们要改善人民生活。主持人:现在沿海地区已经面临这个问题了。

沈骥如:已经出现民工荒了,但是你过去搞的是国际分工链上最低的那个装配,我们经常说的300多块钱一个手机,我们只拿到了10几个美元,其他都是专利费、外国的发明,都是给他们经销商拿去了,我们再靠这样的模式,发展方式是不可能把三千美元四千美元的人均GDP再往上推了,所以就有可能陷入停滞。他们说,国际上的一些经济学家说,像拉美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在三千美元,那么怎么样克服中等收入的陷井呢?就是要科技创新,就是刚才我们院士说的,如果我们在科技创新上有所建树,就是我们中央说的在七个产业上面,那么我们就在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继续前进。所以这七大产业是非常战略性的,潘院长所说的工程创新也是这七大产业的一个灵魂。主持人:说到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我们过去经常会听到一个例子,就是这边放一架波音飞机,这边放一堆跟波音飞机一样重的中国产的皮鞋,你得卖出去一千万双皮鞋赚的钱可能会等于一架波音飞机。但实际上今天我们既然说到战略新兴产业,我倒不妨和听众朋友来方向另一个比较,你这边放一架波音飞机,那边放跟波音飞机等重的比尔·盖茨他们卖的微软windows操作的光盘,你们可以再算一下多少架波音飞机才能卖出这么多等值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钱,这也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做这种战略转型的一个背景,至于说做转型这是大家的一个共识。但是下面一个问题了,我们如何做好?怎么才能实现,刚才潘院长给我们描述的这种未来我们有可能会看到的这种美国大片、星球大战或者黑客帝国这样的场景,我们真的要去实现,我们应该是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潘云鹤:这个首先我们要看到做战略转型,实际上刚刚正如沈教授讲到的,实际上我们面临着第一个是调整,我们不做是不行的,我们到了人均三千美元的这样一个GDP,我们如果不做战略转型,我们就上不去,就进入到这个陷井里面,然后我们的资源发生了很大的瓶颈,我们的人员发生了很大的瓶颈,我们的环境又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所以无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从我们的环境资源来讲我们都必须进行转型。另一方面也是个机遇。如果我们转型做的好,我们不但在经济上搞上去,我们在科技上也搞上去。刚才比如说讲到的我们的产业,我们的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走一条超越之路,走一条跨越之路,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正因为如此要做好转型,所以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这句话不是我讲的,这句话是今天上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面,温总理做了重要讲话,原话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要做好工业转型的话,经济转型的话,我们必须依靠我们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这个作用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支撑,支撑的话我们把现有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我们自己创造的也包括全世界,世界各地创造的,进行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支撑我们工业的发展,支撑我们经济的发展。另面我们要进行自己的创新,要开发自己的新的技术,要开发自己新的产品来引导新的经济的产生,新的产业的产生,新的产品的产生,这一些能够使 我们的创新更好的前进。比如说你讲到了这边是波音飞机,这边是皮鞋,皮鞋无疑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我们不能把支线行业全部丢掉吧,我们要用高新技术来支持它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比如我们这边是波音飞机,这边是软件,当然软件比波音飞机更加钱。这个软件就是新兴产业,所以讲我们的转型既要把皮鞋做好也要把软件做好。

主持人:同时飞机也不落下。

潘云鹤:飞机也不落下,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转型之路。主持人:潘院长讲的这个转型其实不光是单纯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包括传统产业,包括这两年我们刚刚强大起来的制造业实际上都要面临这样的一个转型,它所有转型依靠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创新,实际上说到创新可能过去我们一般听众,我们朋友之间一聊天说创新都会经常听到一个词叫“科技创新”,我注意到之前潘院长在一些场合也经常会提到另外一个词叫做“工程创新”我们怎么理解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

潘云鹤:科技创新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科学、技术、工程,现在你看美国和欧洲凡是描写科技的时候都描写这样三个概念,当然他们没有科技这个概念,他们的概念是科学,如果科学要进行发展的话要科学science、technology和engineering,科学、技术、工程一起进行,科学创新实际上是描写了自然科学的进展,人类新的发现,人类的自然界新的认识。比如说我们发现基因的结构—双螺旋结构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创新。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也是很大的科学创新,而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是描写人类进行新的创造,比如说iPad、iPhone这个就属于工程创新,工程创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施工方法的创新,生产模型的创新这些都属于工程创新的范畴。所以人类只有不断的把科学创新的成果,通过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再转化为工程创新成果,最后才能在经济领域产生效益,才能推行政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各个方面的前进。主持人:说到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我们过去经常会听到一个例子,就是这边放一架波音飞机,这边放一堆跟波音飞机一样重的中国产的皮鞋,你得卖出去一千万双皮鞋赚的钱可能会等于一架波音飞机。但实际上今天我们既然说到战略新兴产业,我倒不妨和听众朋友来方向另一个比较,你这边放一架波音飞机,那边放跟波音飞机等重的比尔·盖茨他们卖的微软windows操作的光盘,你们可以再算一下多少架波音飞机才能卖出这么多等值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钱,这也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做这种战略转型的一个背景,至于说做转型这是大家的一个共识。但是下面一个问题了,我们如何做好?怎么才能实现,刚才潘院长给我们描述的这种未来我们有可能会看到的这种美国大片、星球大战或者黑客帝国这样的场景,我们真的要去实现,我们应该是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潘云鹤:这个首先我们要看到做战略转型,实际上刚刚正如沈教授讲到的,实际上我们面临着第一个是调整,我们不做是不行的,我们到了人均三千美元的这样一个GDP,我们如果不做战略转型,我们就上不去,就进入到这个陷井里面,然后我们的资源发生了很大的瓶颈,我们的人员发生了很大的瓶颈,我们的环境又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所以无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从我们的环境资源来讲我们都必须进行转型。另一方面也是个机遇。如果我们转型做的好,我们不但在经济上搞上去,我们在科技上也搞上去。刚才比如说讲到的我们的产业,我们的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走一条超越之路,走一条跨越之路,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正因为如此要做好转型,所以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这句话不是我讲的,这句话是今天上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面,温总理做了重 要讲话,原话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要做好工业转型的话,经济转型的话,我们必须依靠我们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这个作用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支撑,支撑的话我们把现有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我们自己创造的也包括全世界,世界各地创造的,进行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支撑我们工业的发展,支撑我们经济的发展。另面我们要进行自己的创新,要开发自己的新的技术,要开发自己新的产品来引导新的经济的产生,新的产业的产生,新的产品的产生,这一些能够使我们的创新更好的前进。比如说你讲到了这边是波音飞机,这边是皮鞋,皮鞋无疑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我们不能把支线行业全部丢掉吧,我们要用高新技术来支持它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比如我们这边是波音飞机,这边是软件,当然软件比波音飞机更加钱。这个软件就是新兴产业,所以讲我们的转型既要把皮鞋做好也要把软件做好。

主持人:同时飞机也不落下。

潘云鹤:飞机也不落下,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转型之路。

主持人:潘院长讲的这个转型其实不光是单纯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包括传统产业,包括这两年我们刚刚强大起来的制造业实际上都要面临这样的一个转型,它所有转型依靠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创新,实际上说到创新可能过去我们一般听众,我们朋友之间一聊天说创新都会经常听到一个词叫“科技创新”,我注意到之前潘院长在一些场合也经常会提到另外一个词叫做“工程创新”我们怎么理解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

潘云鹤:科技创新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科学、技术、工程,现在你看美国和欧洲凡是描写科技的时候都描写这样三个概念,当然他们没有科技这个概念,他们的概念是科学,如果科学要进行发展的话要科学science、technology和engineering,科学、技术、工程一起进行,科学创新实际上是描写了自然科学的进展,人类新的发现,人类的自然界新的认识。比如说我们发现基因的结构—双螺旋结构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创新。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也是很大的科学创新,而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是描写人类进行新的创造,比如说iPad、iPhone这个就属于工程创新,工程创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施工方法的创新,生产模型的创新这些都属于工程创新的范畴。所以人类只有不断的把科学创新的成果,通过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再转化为工程创新成果,最后才能在经济领域产生效益,才能推行政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各个方面的前进。主持人:我明白了,就是说科技特别是说科学创新它更多的是些原理性的而真正进入到实践当中是要靠工程的创新,比如说我们很多听众是非常喜欢听广博的,我不妨拿它来做拆解一下,当科学家发明了这种技术,就是说把声音转化成无线电讯号再把无线电讯号还原成声音这种技术有了这是属于科学创新,但是依托这种技术发展起来的广播电台使用的各种设备,最后把它真正变成产品让大家听到广播这是工程的范围?

潘云鹤:你的理解很快,对。

主持人:沈老怎么说?

沈骥如:经过潘院长这么一说我把这两个概念也分清楚了,我的理解您看对不对?就是居里夫人他们发现了核裂变的这样一个原理,但是这个时候原子能还不能给我们用,然后后来的科学家把它进一步的研究,怎么样把这个核让它再一个反应堆里进行炼试反应又不爆炸,爆炸的话是原子弹,要慢慢的反应,然后把热量引出来,推动蒸汽发电这就是核电站,后面这个就是技术工程,施工,这个核电站怎么造这是工程,工程创新,这个电站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那是技术创新,所以这样三个环节我们都得搞的,否则的话你就不可能把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外在国际分工链里我们永远要依靠别人。比方说像现在西方国家不给我们解禁武器禁运,那么你求他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们的技术创新,我们的科技创新上去了,我就非常主动了,最近美国防长盖茨访问中国我们的一个歼-20战斗机试飞了,就是用这个行动等于告诉他你遏制我是遏制不了的,我们技术创新,工程创新我们自己能搞,这个就长了我们的志气,也增加了我们的政治筹码和他谈判,应该说我们就很主动了。

潘云鹤:刚刚沈老师讲的中间有一个词用的非常正确,他讲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的现象,这个科学与创新的一个特点就是发现,它就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发现,所以如果翻译成英文的话,科学创新要翻译成科学发现,叫science discover。

主持人:实际上在我们的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是说科学发现,不是说它不重要,但是我们觉得是不是可以理解工程的创新实际上是更有实效的,是不是可以这样去理解?

潘云鹤:工程创新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也就是你讲的非常有实效。主持人:更容易见效益,比如说过去我们还是停留在这个概念当中我们去跟国外比我们总是感觉,比如我们的科学水平会比它差多少,我们今天既然潘院长给我们带出了这样一个工程创新的概念,我们这里也要请教一下潘院长您觉得我们国家整个工程科技的水平,现在发展的一个程度和世界的先进水平相比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潘云鹤:这个要完全评价一次是非常困难的,我来试做一下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点点差距的,但是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发展的很快,我们赶上去赶的非常的快,其中上升的最快的就是工程科技,这个大概在科学技术中间一马当先,可以用这个词里描绘,我们想象一下我们不是经常老是在埋怨中国没有出科学技术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不讲其他的诺贝尔奖,比如和平奖,那是玩笑。但是物理的诺贝尔奖、化学诺贝尔奖那个都是属于科学的,那不是属于工程的。

沈骥如:那是比较硬碰硬的。

潘云鹤:我们在工程中间发现我们现在已经产生了很多,你回忆一下,可以和诺贝尔奖媲美的东西,比如说杂交水稻,再比如说三峡工程,三峡工程的水平是非常之高,工程院最近对三峡工程进行了一次评估,发现完全不像社会上面前几年议论的那样,那个水平是非常高的。实际上中国的洲坝技术,洲坝工程是在全世界已经很有地位了,如果你哪个工程队在三峡工程干过,你到外面做洲坝他们非常相信,这个水平是很高的。再比如说青藏铁路,如此高原冻土地带中间把铁路修的如此之好,现在高速铁路也赶上去了。比如今天授奖的,授特等奖的大庆油田,大庆油田能够采油几十年保持高产。

沈骥如:五千万吨。

潘云鹤:大庆油田几十年保持五千万吨的水平。

主持人:是个奇迹。

潘云鹤:最后注了很多水,注了很多水还能够进行高产,里面发展了一系列的技术,这个技术都是独创的,不是人家的。现在高铁也开始上来了,我们看到,高铁中间尽管有一部分还是继承人家的,但总体系统的水平都上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工程技术确实是在我们的科学技术中间一马当先。今年我们发 现超级计算机的速度也上来了,也是世界第一了,所以我们不能讲工程技术的整体,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工程技术在我们科学技术的整体中间是发展的最快的一环。我如果做一个整体评价的话,我个人的评价我认为中国的工程科技已经进入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主持人:已经接近了?

潘云鹤:进入了。其中有一部分还不如,有一部分已经领先,整体上来讲应该进入,我们如果个人的感觉,可以感觉到什么呢?我们的电视机水平也不差了,我们的洗衣机水平也不差了,我们的空调水平也不差了,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的产品已经开始比一下了。但是我不是讲是最顶端的,整体水平已经进去了。发达国家是机械的话,那么我们进得到,工程科技已经进入到它这个水平,整体不是讲每一项。

主持人: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的关键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必须加强工程创新能力,更需要加速工程科技发展,以实现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观点辩论“十二五”规划特别访谈节目今晚18点到19点,主持人徐强邀请重量级权威专家一起全面解读。本期访谈专家潘云鹤,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沈骥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但是潘校长我注意到您刚才讲到的我们的工程技术水平有多少多少在国际上已经是处于领先甚至说超越其他国家的地位,但是我注意到一点,就是包括这一次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当中所提出的这七大产业当中,比如说节能环保,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好像这一系列我没有听到您提到我们的工程技术有多么的先进?

潘云鹤:我刚刚提到的是我们比较耀眼的几点,所以整体上来讲我就是讲我们近来的水平,这个怎么讲呢?譬如讲人员问题,人员问题整体我们的耗能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有一些人员技术已经非常可以,我们煤发电,煤发电中间超超临界发电的发电机组,我们的待机技术,每一度电的耗煤可以做到全世界最低,就是我们这个技术已经开始有了,当然我们还没有全部的把它替换下来,现在正在大力替换下来,我们这个能源技术提升的很快,我这里有个数据查起来比较费力我们的能源技术在近几年中间每一千瓦电的耗煤量在非常快的下降。这个就是计算,这个就是水平。当然中国由于能源的保持我们还是大量还是烧煤,烧煤对空气的污染,对二氧化碳的放射还是有种种的问题,但是整个在煤燃烧的技术,我想十年以后我们很可能会走到前面去。现在学者的评价,煤燃烧技术,大概全世界高的就是美国和中国,已经到了这个程度,所以我讲是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主持人:您的意思比如说我们将来可以通过科技的进步,通过工程技术的进步,我们传统认为烧煤肯定是污染最大的,这个问题将来是可以解决的是这个意思吗?

潘云鹤:我的意思是烧煤比现在更清洁,但不能讲烧煤比水电更清洁。我要讲一下,水电的发电量中国也是世界第一的,我们的水电发电量已经超出两亿多了,装机的容量也是世界最大的,我们能源的结构现在正在进行迅速的变化。

主持人:再请教一下沈教授,您怎么来看待这种工程科技中国目前的这种潜力和未来的发展,它对于未来的新兴产业和结构转型会起到一种怎样的作用?

沈骥如:我完全同意刚才潘院长的分析,中国的工程技术他的分析是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层次,但是确实还不是太平衡,就是某些方面,比方说大型数控机床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还比较弱,因为大型数控机床它是装备制造业需要的,它的花式品种是非常非常多的,从核潜艇到飞机都需要这些数控机床,那么在这个领域我们还有待于发展。还有比方说像化工、新材料有一些领域还是需要进一步发展。另外我觉得我们的发明还偏少一点,就是像刚才潘院长说了,洗衣机、电视机、空调,我们现在是世界的主要生产者,主要供应者,质量也很好,但是应该说它的一些基本的原理还是外国人发明的,什么时候在这个领域我们也能够走在前面那就更好了。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觉得要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还有一些差距,特别是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应该说是不少的,但是我们每年的专利在世界上现在也是迅速在增加,但是把专利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个转换我觉得不够。这个转换还需要很多中介机构来加以推广,因为很多企业家不习惯找专利,他就是这个东西不错我就找。那么怎么样让这些中小企业家都能够习惯于利用已经有的专利来开发产品?就是从科学发明到变成工程的利用,这个努力我觉得正是我们这七大战略产业需要带动的,在这方面我觉得做的非常好的就是我们的铁路,铁道技术过去好像我们中国总是比较落后,我80年代出国留学的时候我在欧洲他们的火车每小时150公里我们的火车7、80公里,我很害羞。

主持人:

7、80算快的了,在当时。

沈骥如:没想到我此生看到了世界上最快的铁路、火车在中国,现在最快的速度480几公里,这个不是一个数量的增加,而是一个质的变化。就是一般的道岔,一般的通信系统一般的机车要开这么快肯定翻车,但是它现在是非常安全的。比7、80公里的铁路还要安全多少倍,上次我看到一个专家的解释。所以这里头我们整合了全世界的新的技术,同时加以创新,像这样的进步就是一个革命性的,我就是非常衷心的希望我们工程技术界大家都学习咱们铁道的精神,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比方说造船,比方说飞机,特别是咱们天天在北京看见的汽车,汽车这个技术咱们是有的,可惜就是老比人家差一点,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中央的精神,七大新兴产业里恰恰也有汽车,怎么样把它搞好。主持人:经济之声观点辩论欢迎听众朋友继续收听,我是主持人徐强,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系列节目——展望“十二五”,我们邀请到来自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沈骥如研究员为大家来解读“十二五”的规划。刚才潘院长和沈老也都分析了这种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于实现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中特别提到现在我们国家在某一些领域,或者说实际上是很多领域,这种工程技术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当然从整体来看还有一个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我还注意到另外的一种不平衡,刚才潘院长您也提到了,实际上我们现在工程技术领域走在前列的,沈老也提到了像这种铁路、大型的水电甚至包括航天等等,其实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目前都是属于在国家的支持之下在发展的一些重点的产业,实际上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全面开花的场景,包括我们普通的企业,甚至我们的民营企业,我们经济当中实际上最具合力的细胞,他们这一块怎么来发展工程技术的一个创新?因为他们比如说在资金、科技实力等等很多方面是不能和这些国家的大项目,不能和高铁去比的,潘院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潘云鹤:你刚刚用了一个词我认为非常好,就是要使创新全面开花。这个我想也是工程创新的一个特点,工程创新和科学的发现不一样,科学的发现往往是少数科学家完成的一项工程,而工程创新可以上至科学家,上至工程科学家,下 至普通的技术人员,乃至于普通的工人可以为之做出贡献的,包括工艺上的不断改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一直到上面的工程新的突破,这些都是可以的。所以工程创新为什么讲对我们国家经济很重要呢?它不仅是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连,而且它是和广大的工程科技人员密切相连的,它是可以进行一项非常声势浩大的这样一项创新的活动的。工程创新除了在我们国家只是一些大型企业的集中行为以外,另外在很多企业之间要灌输一种创新的精神。我建议我们国家以后提目标口号的时候,除了科学创新,我们叫知识创新,有时候往往叫知识创新,实际上就是知识发现的这么一种味道,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外还应该强调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非常重要,这是属于工程创新的范畴之内。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要转化到市场去,一个桥梁就是产品,刚才沈教授讲的,我们用的洗衣机、冰箱主要的模型都是人家外国人创造出来的,这是属于什么?属于产品创新。科学技术研究出来了,我们的成果奠定了,我们的论文发表了,不转化为产品它不会有价值,不会有财出来,它只有转化成产品在市场里卖,才能转化成钱这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不能放弃,所以我认为工程创新有很多内容,其中有一款产品创新非常值得注意,需要大抓特抓。产品创新既包括高新技术的创新,iPad、iPhone这一类的,乔布斯可以创造出来,中国人也可以想办法把它创造出来,实际上我们在手机上面已经有很多创造能力了。广东在这方面创造出了很多手机出来,这是我们凝聚的非常强大的产品。工程创新要两手一手高新技术的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另一方面传统产品我们也要进行创新,也要使得产生更多的利润,凝聚更多的技术在里面。

主持人:我们知道除了我们现在国家规划当中提到的七个大类的新兴产业之外,潘院长还地到传统产业,我们现在是制造大国,甚至包括一些很传统的产业,刚才我们提到皮鞋和服装等等实际上都存在一个创新,但是我想再追问一下刚才我也提过这个问题,比如说咱们提到大庆油田、三峡水电站这是国家大力的资金投入来解决的工程问题,比如说我们具体到一个小的就是一个皮鞋厂,就是一个很快小的小服装厂,可能现在外贸形势不太好我每年已经是能够保本已经很困难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支持我如何来创新?

潘云鹤:我来讲讲皮鞋,我原来皮鞋的技术中国都掌握了,后来问清楚还没有。比如说在北京市场中间卖的老头牌皮鞋,这些皮鞋很多大家讲是在中国制造的,但是皮鞋的鞋底都是进口的,中国造不出来,那个材料造不出来,我听了以后大吃一惊,皮鞋的高质量的鞋底中国造不出来,外国人到了什么程度?给你定5万双老头牌皮鞋它就运5万个鞋底进来,一个不给你多运,这些材料为什么中国会造不出来呢?我想可能不是真正的技术不行,而是我们搞材料的人对皮鞋的鞋底也许不屑一顾。我知道我们浙江大学现在大学里面搞高分子材料的人从来没有人去研究皮鞋鞋底的,而皮鞋鞋底又要软又要轻又要充满着气孔,还要有弹性,还要有轧膜,实际上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技术,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卖100美元一双。所以我认为这里面有非常大的余地可以进行,我们皮鞋的鞋面没有文章好做,我想也有文章好做。

沈骥如:我再补充潘院长的一点,就是中小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资本少,另外它科研人员也少,这里面怎么样中小企业也要进行一些工程创新、技术创新,我觉得要学习日本的经验,就是产学研,就是产业界、学校、科研机关和研究机关要密切的联合,企业家不要一有时间了就去卡拉OK,应该一有时间了就去找学校,找像潘院长这样的大专家、小专家和研究的科研人员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你就把你的需要说出来了,他原来无心你的鞋底,感情鞋底还有这么多的 要求,我这个高分子化学我来给你研究研究,这不就出来了吗?我到韩国去我发现,它的大学有一个系,电子工程什么系,整个系的经营费用是由三星电子提供的,等于是三星电子的一个系,三星手机它需要什么样的科研人员就跟这个系说了,这个系的系主任、教授就往这边培养,将来这个学生毕业了,学的时候就是考虑到三星的需求,毕业了到三星去,产学研结合的很好。所以在这方面,企业家不要老是埋怨我的钱少,或者我没有科研人员,而是你是不是真的把心思用的科技创新上了,把这个作为一个社会责任,自己企业生存的一个必要的努力的条件。另外我觉得企业家还有社会责任。有一些工程上成功可以实现的东西,从社会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未必是好的,比如说现在我们救火的水龙头,最高的压力达到350米这是北京进口的最先进的救火车,但是我们包括北京、武汉现在都要造500米高的大楼,其中武汉一个大楼要300亿人民币,这是企业家投资,企业家投资300亿搞这么一个大楼我觉得它是不节能的,另外它不安全,350米以上的着火你就变成烤鸭了,所以我觉得企业家在投资,尽管市场经济、投资主体是你,你爱投什么投什么,但是你要考虑国家的需要,你要考虑搞创新比搞大高楼,什么标志性建筑要好得多,这样子我觉得大企业家可以干大一点的创新,小企业家通过联合,通过产业工会、行业工会共同的来搞。

潘云鹤:我再接着沈教授刚刚讲的两个概念,我认为很重要,我现在讲讲企业家的创新概念,企业家你是向大批量薄利润这个方向前进还是向高论润换一种经营方向前进,这个目光非常重要,我们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创新中间没有长久眼光,这个产业结构调整,它一直在调整还调整不过来,它老是停留在原来那种低成本粗放型的生产。第二个就是刚才讲到一村一品的问题,中国有很多沿海中国城市是块状经济?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就是一块地方出现了很多很多类似的企业,比如温州,造皮鞋的,皮鞋产业很多。

沈骥如:块状。

潘云鹤:一块一块的块状经济,就是中国企业的一种集群,但是中国企业的块状经济都是相同类型的企业,而你去看高水平的块状经济都是相补类型的企业,比如说我是生产手机的,有一家是生产键盘的,有一家是生产荧光屏的,有一家是生产电池的,有一家生产天线的,这样合在一起整个成本就非常低,现在深圳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非常好的模型,他们给取了个很坏的名字叫山寨手机,山寨手机实际上是一个很低成本的,山寨手机实际上是一个很低成本的可以非常快速度的创造新类型的这样一种模式,而我们在有一些城市看到,比如双星,在温州看到它是相雷同的企业放在一起。最近有一个政协做了个调研报告,对宁波的文具进行了调研,发现宁波有很多文具的企业大家都在生产笔,但是关键的有一些技术大家都非常掌握,而很多都进行低价的竞争。我们的皮鞋、纺织品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村一品如果要做好,要把一村一品的品要把它变成一个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在一个村,在一个镇或者在一个城市中间从上游到下游从创新到生产,从品牌一直到产业都把它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把这一群中小企业都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这样一个企业形象。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对企业来讲,刚才潘院长讲,你究竟图的是一时之利还是说要你做一种百年品牌的一种思维,这个是导致你会不会有原动力加大创新的投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安全责怪你企业应该怎么样,我们其实也要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政府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包括我们的这些高校也好、研究机构也好,我们怎么能够为了立足未来的这种战略性的发展,能够树立和产业直接相接的理念,这里面确实还有很多 工作要做的。另外还有一点,我们还有一个权利,我们不能来割裂传统的产业和新兴的战略的产业,其实这两种东西是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刚才潘院长讲的很好,皮鞋是不是一个传统产业,但是如果你加了三维扫描之后就不是一个传统产业。另外一个汽车我们理解的就是传统产业,而我们看到这次七大产业当中就列入了一个新能源汽车,你怎么能够立足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战略的提升把你自己变成新兴产,潘院长您觉得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潘云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工程创新实际上是无所不在,包括在传统产业中间也可以进行工程创新,袁隆平不是在一个水稻生产中间搞出杂交水稻来了。而且现在的农业中间,一大创新就是有种基因工程,把各种各样的新品种搞出来,工业生产无论是创作的制鞋、文具。

主持人:到机械制造、汽车这些。

潘云鹤:都可以把高技术用上去,比如说最传统的炼钢、炼铁这个技术上面也能够进行创新。现在中国我为什么说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外要十分重视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呢?原因就是在于中国现在工业化中间,在全世界占优势的是传统产业,我们占的市场份额很大了,我们皮鞋的市场份额超过一半,全世界的,文具大概也超过一半,我看到浙江省做的笔就占全世界51%,就不讲其他地方做了笔了,所以我们如果把这块市场丢掉很可惜,但这块市场如果利润太低的话我们生活水平提不高。必须把高新技术集中进去,把信息技术、材料技术、传感器技术甚至生命科学的技术集中进去,让传统行业焕发新春变成高新技术产业。我认为这样的道路不仅完全走得通而且现在看起来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我们高新技术的人员要去研究这个传统产业,要把新材料、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用到这里。

主持人:就是说我们既要发展这种全新的新兴产业,同时像刚才潘校长提到的传统产业的高新产业化,往高端走高技术化,我们不要丢掉原来的这些强项,要继续保留,而是我们怎么想怎么样把它做的更强?

沈骥如: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叫孙冶方他驳斥一种说法,中国的经济的基数大了以后,增长速度就要慢,他说不是这样,如果我们每一个行业都把今天的技术水平当作零,在这个基础上往前走都是增加9%,那么整个国家基数再大也还是9%。这就是刚才潘院长说的,皮鞋是传统的,但是我们如果把它扫描技术弄进去了,个性化的生产了它就好了,还有我们刚才说的铁道也是。铁路本来是200年的东西了,但是我们中国把它整合、创新,现在比飞机还要方便,因为飞机你去机场很麻烦。你要是将来到上海的铁路,四小时到那肯定不坐飞机了,从时间上说不坐飞机了,所以这里头有极大的发展的空间。另外你将来出口这种技术,没有人说你威胁它,求你还来不及呢。你像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11月访华的时候他就说,我们美国也要学习中国,比方说高铁技术,那么你想,如果美国人来买高铁技术,美国国会还会有人说中国威胁了我吗?他求之不得,最好买多一点,让我的铁路快一点。所以我觉得全新的创新我们需要,传统技术的创新我们也需要,这样子我们就会全面开花。

主持人:确实今天通过和潘院长还有沈教授的请教,我们知道确实要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这种战略性的转型,全面的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工程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的步骤,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战略布局到管理思维甚至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还要做出很多的努力,非常感谢潘院长和沈教授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发表精彩的观点,也感谢全国朋友的收听,谢谢再见!

第三篇:财政部、监察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

财政部、监察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

文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监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监察局、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全国人大常委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 为了加强对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管理,保证政府采购工作的公正、公平,根据《中华人民政府采购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精神(国办发[2003]74号),财政部和 监察部制定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二○○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政府采购评审活动的管理,规范评审专家执业行为,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量,依据有关法律和国务院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以下简称“评审专家”),是指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和要求,以独立身份从事和参加政府采购有关评审工作的人员。

评审专家从事和参加政府采购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采购活动评审,以及相关咨询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评审专家实行“统一条件,分级管理,资源共享,随机选取、管用分离”的管理办法。

第四条 评审专家资格由财政部门管理,采取公开征集、推荐与自我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集中采购机构和经财政部门登记备案的政府采购业务代理机构(以下统称“采购代理机构”)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对自身管理的专家进行初审,并作为评审专家候选人报财政部门审核登记。

第五条 评审专家应当通过政府采购专家库进行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和资源整合要求,统一建立政府采购专家库,也可以借助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已有的专家资源建库。

第六条 评审专家名单必须在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上公告,也可以同时在省级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上公告。

第七条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评审专家的监督管理,切实规范专家执业行为。第二章 评审专家资格管理

第八条 评审专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政府采购的评审过程中能以客观公正、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为行为准则;

(二)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8年,具有本科(含本科)以上文化程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精通专业业务,熟悉产品情况,在其专业领域享有一定声誉;

(三)熟悉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理论知识,能胜任政府采购评审工作;(四)本人愿意以独立身份参加政府采购评审工作,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五)没有违纪违法等不良记录;(六)财政部门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对达不到第八条第二款所列条件和要求,但在相关工作领域有突出的专业特长并熟悉商品市场销售行情,且符合专家其他资格条件的,可以经财政部门审核后,认定为评审专家。

第十条 凡符合本办法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均可向财政部门、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自我推荐,也可以由所在单位或本行业其他专家推荐。自我推荐或推荐时应提供以下材料:(一)个人文化及专业简历;

(二)文化及专业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三)个人研究或工作成就简况(包括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四)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

(五)本人所在单位或行业组织出具的评荐意见。

第十一条 凡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专家,可以从事政府采购评审工作,财政部门可以根据管理需要,颁发《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证书》。

第十二条 财政部门应当对评审专家的条件每两年检验复审一次,符合条件的可以从事政府采购评审工作。第十三条 评审专家资格检验复审工作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人专业水平和执业能力是否能够继续满足政府采购评审工作要求;

(二)本人是否熟悉和掌握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方面的新规定,并参加必要的政府采购培训;

(三)本人在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中是否严格遵守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四)本人有无违反本办法规定或其他违纪违法不良记录;(五)财政部门认为应当考核的其他内容。

第十四条 对在政府采购评审工作中有违规行为、不再胜任评审工作、检验复审不合格的,或者本人提出不再担任评审专家申请的,财政部门可以随时办理停止从事政府采购评审工作有关事宜。第三章 评审专家的权利义务

第十五条 评审专家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有以下权利:(一)对政府采购制度及相关情况的知情权;(二)对供应商所供货物、工程和服务质量的评审权;(三)推荐中标候选供应商的表决权;(四)按规定获得相应的评审劳务报酬;(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六条 评审专家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承担以下义务:(一)为政府采购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评审意见;

(二)严格遵守政府采购评审工作纪律,不得向外界泄露评审情况(不包括本条第四款内容);

(三)发现供应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有不正当竞争或恶意串通等违规行为,应及时向政府采购评审工作的组织者或财政部门报告并加以制止;

(四)解答有关方面对政府采购评审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咨询或质疑;(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七条 财政部门、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的有关工作人员应对评审专家的私人情况予以保密。第四章 评审专家的使用与管理

第十八条 评审专家的管理与使用要相对分离。财政部门要建立专家库维护管理与抽取使用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即政府采购专家库的维护管理与使用抽取工作分离。

第十九条 抽取使用专家时,原则上由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的经办人在财政部门监督下随机抽取。特殊情况下,经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同意,也可以由财政部门专家库维护管理人员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后,推荐给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指定评审专家或干预评审专家的抽取工作。第二十条 每次抽取所需评审专家时,应当根据情况多抽取两名以上候补评选专家,并按先后顺序排列递补。评审专家抽取结果及通知情况应当场记录备案,以备后查。

第二十一条 遇有行业和产品特殊,政府采购专家库不能满足需求时,可以由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按有关规定确定评审专家人选,但应当报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评审专家的抽取时间原则上应当在开标前半天或前一天进行,特殊情况不得超过两天,参加评审专家抽取的有关人员对被抽取专家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等内容负有保密的义务。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统一建立的专家库必须公开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提供服务,不得有意隐瞒专家库资源。

第二十四条 评审专家原则上在一年之内不得连续三次参加政府采购评审工作,第二十五条 评审专家应以科学、公正的态度参加政府采购的评审工作,在评审过程中不受任何干扰,独立、负责地提出评审意见,并对自己的评审意见承担责任。

第二十六条 评审专家不得参加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政府采购项目的评审活动。对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评审项目,如受到邀请,应主动提出回避。财政部门、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也可要求该评审专家回避。有利害关系主要是指三年内曾在参加该采购项目供应商中任职(包括一般工作)或担任顾问,配偶或直系亲属在参加该采购项目的供应商中任职或担任顾问,与参加该采购项目供应商发生过法律纠纷,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评标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应建立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信息反馈制度,听取有关各方对评审专家业务水平、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意见,核实并记录有关内容。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学习。

第五章 违规处罚

第二十八条 评审专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作为不良行为予以通报批评或记录。

(一)被选定为某项目并且已接受邀请的评审项目专家,末按规定时间参与评审,影响政府采购工作的;(二)在评标工作中,有明显倾向或歧视现象的;

(三)违反职业道德和国家有关廉洁自律规定,但对评审结果没有实质性影响的;(四)违反政府采购规定,向外界透露有关评标情况及其他信息的;(五)不能按规定回答或拒绝回答采购当事人询问的;(六)在不知情情况下,评审意见违反政府采购政策规定的。

第二十九条 评审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停止从事政府采购评审工作。(一)故意并且严重损害采购人、供应商等正当权益的;

(二)违反国家有关廉洁自律规定,私下接触或收受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及有关业务单位的财物或者好处的;

(三)违反政府采购规定向外界透露有关评审情况及其他信息,给招标结果带来实质影响的;(四)评审专家之间私下达成一致意见,违背公正、公开原则,影响和干预评标结果的;(五)以政府采购名义从事有损政府采购形象的其他活动的;(六)弄虚作假获得从事政府采购评审工作条件的;(七)评审意见严重违反政府采购有关政策规定的。

第三十条 评审专家在一年内发生两次通报批评或不良记录的,一到三年内不得从事政府采购评审工作,累计三次以上者将不得再从事评审工作。

第三十一条 各级监察机关要对属于行政监察对象的评审专家的个人行为加强监督检查,涉及有关违规违纪行为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关人员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由于评审专家个人的违规行为给有关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相关评审专家应当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通报批评、不良记录和取消资格等对评审专家的处理结果,可以在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上公告。第三十四条 财政部门、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在抽取评审专家工作中,违反操作要求予以指定或进行暗箱操作的,或故意对外泄露被抽取评审专家有关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内容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其上级部门或监察机关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对评审专家的管理工作中,有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等行为,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借管理行为不正当干预政府采购工作的,要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其上级部门或监察机关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可以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2010年08月23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丽辉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为何超GDP增长?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针对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1.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多,是不是国家收的税太多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太重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按这一口径计算,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可用财力上看,我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外,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实行专款专用,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51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仅为751美元,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1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

2.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并非同步

通过国际数据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税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变化,人们也能切身感受到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逐步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减税”是近年来税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基调,国家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调整个别矿产品的资源税政策之外,基本上没有出台增税政策。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000多亿元;2008年以来,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就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实施了力度这么大的减税政策,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长还会这么快?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一般贸易进口增长56.6%,汽车销售量增长47.7%,1—4月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增长55.4%,直接带动了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和车辆购置税等较快增长。

此外,受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2.4%,基数较低,也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如果把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进行比较,增长仅为24.5%,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为11.6%,与GDP增长大致相当。经济决定财政,但由于收入结构的差异、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政策性及特殊性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和GDP两者之间的增长不能进行简单比较。比如,税收的增长速度由税基的增长速度决定的,而大部分税种税基的增长和GDP增长基本上没有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负相关关系;证券交易印花税税基是证券交易总金额,其增长和GDP增长也不存在直接关系。另外,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税收征管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税收收入总量,而这种变化也与GDP的变化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

从增幅数据来看,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但财政收入却同比下降近10%,远远落后于同期GDP增长;到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左右,而财政收入增长27.6%,又跑到了前面。所以说,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并非与GDP增长完全同步。财政收入超GDP增长,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3.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

财政收入增加了,并不意味着政府花钱可以大手大脚,仍须精打细算过紧日子,把钱花到最急需的地方。

高培勇认为,财政收入每上一个台阶,都会对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管理水平提出新要求。财政收入总量增加,意味着政府可支配财力水平提高,这不仅使政府有能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用于“三农”、教育、科技、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也要求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提高公共财政资金运行绩效,确保财政资金更有效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一直在向民生领域倾斜。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7422.56亿元,增长31.7%。如果包括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涉及民生的支出,中央财政实际用于民生的投入还要更大一些。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均高于同期GDP的增幅。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经费规模。同时,要以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稳步推进预算公开,让国家的“账本”更透明,让社会公众更好地参与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花到实处、花出效益。

第五篇: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仍偏低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仍偏低

2010-08-23 07:36:24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跟贴 314 条 手机看股票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为何超GDP增长?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针对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编者

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多,是不是国家收的税太多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太重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按这一口径计算,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可用财力上看,我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外,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实行专款专用,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51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仅为751美元,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1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并非同步

通过国际数据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税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变化,人们也能切身感受到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逐步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减税”是近年来税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基调,国家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调整个别矿产品的资源税政策之外,基本上没有出台增税政策。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000多亿元;2008年以来,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就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实施了力度这么大的减税政策,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长还会这么快?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一般贸易进口增长56.6%,汽车销售量增长47.7%,1—4月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增长55.4%,直接带动了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和车辆购置税等较快增长。

此外,受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2.4%,基数较低,也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如果把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进行比较,增长仅为24.5%,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为11.6%,与GDP增长大致相当。

经济决定财政,但由于收入结构的差异、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政策性及特殊性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和GDP两者之间的增长不能进行简单比较。比如,税收的增长速度由税基的增长速度决定的,而大部分税种税基的增长和GDP增长基本上没有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负相关关系;证券交易印花税税基是证券交易总金额,其增长和GDP增长也不存在直接关系。另外,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税收征管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税收收入总量,而这种变化也与GDP的变化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

从增幅数据来看,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但财政收入却同比下降近10%,远远落后于同期GDP增长;到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左右,而财政收入增长27.6%,又跑到了前面。所以说,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并非与GDP增长完全同步。财政收入超GDP增长,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下载财政部专家:中国经济触底回升 下半年好于上半年_0(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部专家:中国经济触底回升 下半年好于上半年_0(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