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作文时评(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09:5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最新作文时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最新作文时评》。

第一篇:2018最新作文时评

石家庄精英中学限时练供题小样 科目: 语文 供题人: 张子英 供题时间:4.6 使用时间4.9 供题类型及应供题数量:

地球一小时”时评文:环保需要生活的仪式感

/热点回顾/ 3月24日晚8时半,“地球一小时”熄灯仪式正式开始。2018年,“地球一小时”进入中国已经10周年。活动发起于2007年,倡导社会各界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晚上8点半到9点半,关掉不必要的灯光和其他耗电设备,以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如今,节能与环保的重要意义日渐凸显,“地球一小时”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世界各地的欢迎和提倡,但也不乏各种争议和质疑。面对这样的争议热点,我们又该怎么用好“环保”素材呢?

/素材聚焦/ 思考话题:这只是“一场并不环保的环保秀”? ▽思考一:关灯一小时真的节能吗?

或许很多人的答案是:未必。就单个家庭而言,关灯一小时节约的电能非常有限,一小时仅占一年的1/8760。就社会而言,“地球一小时”活动减少的耗电量同样微乎其微。活动期间,电网总体负荷变化不大,电厂发电机正常运转,电能正常输出,发出的电并没有节约下来。

▽思考二:活动造成的瞬时电压波动会损害电网吗? 这个问题也是不少人所担心的,“地球一小时”集体关灯的行为,会造成瞬时电压波动导致供电线路瘫痪,给电网造成过重的负担。但事实上,居民用电负荷只占电网整体负荷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只是居民用电中的一小部分,占总发电量的比例更低。

与工业负荷每天早上八九点工厂开工的这一升、半夜停工这一降对电网构成的冲击相比,“地球一小时”带来电网负荷的影响非常有限,加之电网具备一定的调节能力,“地球一小时”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观点碰撞> 角度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对于“地球一小时”活动,我们既不要担心其对电网有多大损害,也不要对其节能效果寄予太大希望。事实上,它是一种行为艺术,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宣传、鼓动、号召,唤醒更多人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实际行动中。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现实意义。“地球一小时”是一种体验,希望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

角度二:环保不止“一小时” 2018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主题是“开启我的60+生活方式”,旨在希望人们可以在熄灯的60分钟之外,继续践行环保节能生活方式。“地球一小时”只是起点,它让人们反思,除了熄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减少塑料,你可以购物自带环保袋、不用塑料吸管、少用塑料包装袋、不买含聚乙烯等成分的洗化品;绿色消费,你可以选购环保认证产品、理性购物、适度点餐不浪费、拒绝购买野生物制品;减少一次性日用品,你可以外出自带水杯、常备环保餐具、随身携带手帕、旅行自带拖鞋和洗漱用品;资源循环利用,你可以垃圾减量分类、再生资源回收、闲置旧物捐赠、电

高二语文 第1页(共2页)打印:

子设备以旧换新;绿色出行,你可以短距离选择步行或骑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选购低碳车、选择乘坐火车旅行……

关灯只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从日常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模拟考场/

“地球一小时”活动是倡议世界各地的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熄灯一小时,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自2007年在澳大利亚首次举办以来,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保活动之一。

今年“地球一小时”在中国的活动主题是“开启我的60+生活”,或许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在这短短的60分钟之外,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也正因此,自2009年中国参与接力“地球一小时”活动以来,风雨十载,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思考与行动。据此,请写下你对“地球一小时”的思考。

<时评速写一>

环保需要生活的仪式感 不可否认,“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开展,的确具有提醒人们重视二氧化碳的减排和保护环境、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参与者的环保意识也获得提升。同时,“地球一小时”活动还引发更多的人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深入思考。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只是抱着娱乐的心态来参加“地球一小时”的活动,而对真正的环境保护,或许仅在于举办活动的这一天,抑或者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确,有时太过注重于活动形式的效应,往往忽略了对其内涵的深度挖掘,让人们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于“地球一小时”活动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依然“大手大脚”地用水、用电、用煤、用油,这也让“地球一小时”活动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倡导“地球一小时”,与“无车日”等活动一样,时间虽短,但环保的意义却不短。它不是应景之作,而是一种导向与向往。在日常生活中,遏制能源浪费的行为,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和积极性才是建设环境生态共同体的根本之道。同时,必要的制度约束也不可或缺,只有把引导培养民众提高节能意识、落实节能政策与制度约束有机结合,我们才能与心中的“绿色家园”贴得更近。

也许,每年程式化的活动,会让民众厌倦,但看到诸多城市陷入环境危机,这样的活动才越发需要去坚持。“地球一小时”是地球停电休息的一小时,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一小时,是地球人反思的一小时,同时也是能够医治创伤的一小时。

生活需要“仪式感”,而举行“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环保

高二语文 第2页(共2页)石家庄精英中学限时练供题小样 科目: 语文 供题人: 张子英 供题时间:4.6 使用时间4.9 供题类型及应供题数量: 的行列,让更多人享受到熄灯之后的美好,让更多人开始去关心万里之遥的北极熊和南极企鹅。一个国家的关键词,不是“面上贴金”的装饰,而是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国民心理结构融汇(红辣椒评论)

<时评速写二> 活动意义本身应该在“一小时”之外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地球一小时”意义的认知,是浅显甚至功利的。“地球一小时”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并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也就是说,熄灯一小时只是形式和手段,普及环保观念,激励环保行动才是目的。

其实,所谓的争议和质疑,也并非对活动本身的否认,而是对活动究竟有多少效果的一种疑惑,它所对应的恰恰是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环保焦虑。活动的效果,显然不能仅仅指望那一小时来实现,而是要看它能够带来怎样的触动和改变。

事实上,这样的环保行为艺术,与当前我们所对应的“最严环保时代”是非常契合的。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例,它聚焦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能呼应当代严峻环境问题的议题,提出5个领域、20种具体行为方式,倡导公众积极转变,如购物自带环保袋少用塑料包装袋,不买含聚乙烯等成分的洗化品等。

而这方面,目前也是我们的环保短板所在:2008年,“限塑令”出现,它的目的就是要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然而,“限塑令”实施10年,收效却甚微,“白色污染”仍然随处可见;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总共产生400亿件以上的包裹,带来超过4600万吨的快递垃圾;另外,垃圾分类迟迟难以落实……

可见,“地球一小时”的环保呼吁,对于我们,其实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其将目光放在对熄灯一小时的围观上,不如去认真思考,如何利用活动的高关注度来凝聚环保共识,助力环保行动,充分挖掘“地球一小时”活动之外的意义。(光明日报评论)

/考场延伸/ 2017全国卷I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适用话题> 环保

(可选择关键词:共享单车、空气污染、美丽乡村、移动支付)

<状元作文-片段示范01>

高二语文 第3页(共2页)打印:

与贯通的写照。在个人生活层面,共享单车便是最真实的写照。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的青年票选出了他们心中的“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位列其中。小小单车何以收获如此高的人气?究其原因,在于它所突出的共享理念,迎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切中了时代痛点。轻轻一扫,双脚一蹬,资源优化看得见,环保意识在身边,如此共享,怎能不令人点“赞”?(节选自《大国展胸怀,尽款天下人》)

<状元作文-片段示范02>

中国在进步,问题在解决。进步的新生事物共享单车与移动支付在直接与间接地缓解空气污染。阿姆斯特朗曾说:“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同样的,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虽只是中国科技进步的一小步,却是影响国家宏观发展的一大步。(节选自《中华印象:进步的中国》)

<状元作文-片段示范03>

美丽乡村——幸福的港湾。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空气污染现象也愈发严重,即便是一座并不繁华的小城,也时常被化工厂排出的浓黑的烟或者冬日早晨遮蔽双眼的霾掩了身形。尽管国家大力加强环保工作力度,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在这一趋势下,美丽乡村便进入了人们的眼球。人们向往乡村的天然美景和清新空气,纷纷逃离城市,欲在乡村寻找一方净土。美丽乡村,是心灵的归属。(节选自《中国,发展进行时》)

脸书“泄密门”:扎克伯格的道歉似乎来得有点晚

【热点聚焦】

当地时间2018年3月17日,据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观察者报》(英国《卫报》的周日版)联合曝光,Facebook(脸书)上超过5000万用户信息数据被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司泄露,用于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影响大选结果,此事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也成为脸书自创建以来最大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之一。

个人数据信息泄露在今天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信息安全,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面临的问题。

【事件解析】

◎事件缘起:从27万人到5000万用户

据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观察者报》介绍,整个事情源起于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科根。

他在数年前研发了一款寄生在Facebook平台上运行的心理测试小程序,要求并奖励用户授权该程序获得自己的Facebook资料及好友信息。Facebook公司称,共有27万Facebook用户下载使用了该应用。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该程序最终得到了Facebook5000万名美国用户的资料,高二语文 第4页(共2页)石家庄精英中学限时练供题小样 科目: 语文 供题人: 张子英 供题时间:4.6 使用时间4.9 供题类型及应供题数量: 并私自将数据卖给了“剑桥分析”。剑桥分析是一家英国数据分析公司。

◎愈演愈烈:山雨欲来风满楼

丑闻爆出之后2天,Facebook大量用户数据遭到第三方数据公司“盗用”的事件,演变为一个超大丑闻。根据美国FTC与Facebook在2011年所签订的协议,若此一事件调查结果认定Facebook违反协议规定,将遭到高达2兆美元的天价罚款,而显然这将会是足以让Facebook帝国毁于一旦的灾难性事件。

此外,更引起广泛众怒的是,Facebook对于事件本身的态度。从事件爆出之后,Facebook一直坚称其数据并没有被盗用窃取造成的用户资料外泄,而只是被“误用”。

◎5天之后,扎克伯格发声道歉

五天之后,北京时间3月22日,扎克伯格终于在自己的Facebook账户上对此事进行了公开道歉。他表示,公司有责任保护用户数据,“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不配服务你们。”

“这是一次对合作方之间信任的破坏,但这同时也是对Facebook和所有愿意将他们的数据分享给我们并期待我们能保护好它们的用户之间信任的一种伤害。我们需要纠正它,”扎克伯格说。

他补充道,目前Facebook已经采取了三个措施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第一,调查所有在2014年之前访问大量数据的应用,对有任何可疑行为的应用进行全面审计,禁止服务任何平台上不同意进行审计的开发者;第二,对开发者触及数据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减少用户登录时需要提供的数据;第三,未来几个月内会在信息流页面顶部展示一个工具,使得用户更容易地驳回对应用获取数据的授权。

【时评链接】

个人隐私信息要如何披上“安全衣”?

个人隐私信息在当今数据充沛时代下好像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尤其是对普通民众而言,人们的个人数据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而言,简直就是“透明”的。你的一举一动似乎都被一些有心人看在眼里。

当你想要减肥的时候,就有电话打来,“您好,您最近减肥成果怎么样啊?我们这里有一种美国最新研制的减肥药……”;当你刚刚开了证券交易账户的时候,就有各种“知名”的投资分析师和证券分析师打电话主动教你操盘技巧;如果你有出国留学的意向,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留

高二语文 第5页(共2页)打印:

学机构打电话询问你是否需要留学咨询……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商家背后的逐利行为造就了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巨大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促使了一些黑色产业链的形成,可是这却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公共秩序。然而,现存的法律对这项经济利益背后的不法行为,处罚力度可能不够,将这些行为的后果作为处罚的依据。因此,要使个人隐私披上“安全衣”,必须先铸造起法律的铜墙铁壁,让不法分子闻风丧胆,望而却步。

如果说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对抗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盾,那么相关的公共部门和电信部门的内部整治则是主动出击打破黑色产业链的矛。掌控大量个人信息的部门必须要敢于揪出“内鬼”,将信息泄露扼杀于摇篮之中。只有从根源上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才能使贩卖个人隐私信息的黑色产业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其最终失去活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还可通过技术创新扩大个人隐私的“保护网”。有专家提出可以通过“电子身份认证技术”生成加密的动态电子身份证号,公民可以凭借此号进行各种日常活动,但是其与公民个人身份证号的关系只有公安部门才能知道,从而大大降低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在对抗个人信息的泄露的过程中,公民自身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也必不可少。毕竟打击隐私泄露的路途依旧很漫长,只有公民自身不断增强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使这条黑色产业链永远销声匿迹。

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衣”要由法律、相关部门和公民个人共同编织,唯有整个社会一同携起手来,才能将信息泄露背后的利益驱动链逐级瓦解,最终还给大家一片晴朗的天空!(程絮森)

【片段速写】

个人信息泄露并不是只发生在国外的事件,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也能直接感觉到信息一直在遭遇泄露。为什么这在人们之中并没有掀起类似的渲染大波?大概与人们的普遍心理有关。泄露了的并非“我”一个,被窃取的并非“我”一个,更何况,商家根据“我”的信息提供的服务甚至更合“我”意了,并没有伤害“我”,那么为什么不甘之如饴呢?因为这是一种利用。今天或许商家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使你为某些商品、服务买单;明天,其他个人或组织就能利用这些信息促使我们去做别的事。

扎克伯格的道歉以及提出的改进措施或许为这件事画上了句号,但是信息安全,恐怕还任重道远。

三篇时评文,教你作文的观点要“摆正”

今天,小笔为你推荐三篇时评文,它们都是针对热点新闻做出的评论,观点正,语言简洁有力度。观点怎么立?怎么写才能有说服力?这是本条素材期望为你解决的。

高二语文 第6页(共2页)石家庄精英中学限时练供题小样 科目: 语文 供题人: 张子英 供题时间:4.6 使用时间4.9 供题类型及应供题数量:

01 ▼热闻现场

2018年3月17日早间,安徽安庆师范大学校园内出现流浪狗咬伤11名学生,19日校方回应:伤人的“疯狗”也于当天被击毙。听到“狗狗”被击毙的消息,有那么一群所谓的爱狗人士站出来歇斯底里地要维护狗的权利,甚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他人泯灭人性、丧尽天良。

▼辛辣时评

爱狗,于你是鸡汤于我是砒霜 ◎宋梅华

很多年过去了,玉林狗肉节事件仿佛仍然没有让这些人深入思考过爱狗的界限在哪里?他们甚至迫切地想要把所有人都拉入爱狗的阵营,你不屈服就是没爱心,就不配为人。

就好比他们熬了一碗浓稠的鸡汤,自以为既美味又健康,非逼着别人喝下去,哪怕这些人对鸡肉过敏、哪怕别人并不爱喝,他们能列举出很多理由来向世人昭示不喝这碗鸡汤就是有罪,却并不知道“甲之鸡汤,乙之砒霜”(立论)。

我们不否认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它通人性,带给了我们特别多的便利。(欲抑先扬之,随后辩证看待事物)有帮助盲人的导盲犬,有查案救人的警犬……但这些只是狗中的“精英分子”,大多数的狗颇具危险性,虽然它们对主人可能是忠诚的,但对陌生人却存在极度的不稳定性。爱狗就要正确看待狗存在的两面性,你愿意看到它好的一面,我们不置可否,但也不要忽略,那些咬死咬伤无辜市民、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的狗随处可见。

我不反感狗,而是反感极端爱狗人士站在虚伪道德的高度,对别人的喜好横加指责,给伤害狗的人扣帽子。(观点鲜明)他们因为本身对狗有好感,就肆意把狗的地位提高到他人之上,这样的行为与善良无关。一群以狗为纽带拉帮结伙、抱团排外的人,为了获取精神上的满足,指责批斗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可以说也是一种自卑的体现。

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没有赋予狗与人同等的权利,为了维护人的利益而对狗采取的任何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必须要认识到爱狗是你的权利,但要以不妨碍他人为前提。你能够爱护你的狗,但别的狗就算被吃了,你也无权干涉。同时,请不要把你所谓的狗的好强加于他人,你可以有你的观点,但也请允许我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有态度,不动摇)

02 ▼热闻现场

2018年3月18日早上7时许,河南周口市沈丘县公安局北郊派出所所长翟庆峰、指导员童健坡等在北关菜市场排查时,发现两名妇女正在以2元一把的价格兜售罂粟苗。民警立即便装上前,以大量购买为由,提出到田地里现场收购。两名农妇带民警来到北郊乡大辛营行政村自家田地,只见罂粟苗成片种植。经清查,二人分别种植罂粟1500余株、800株,因涉嫌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被警方刑事拘留。

高二语文 第7页(共2页)打印:

▼辛辣时评

种罂粟苗当野菜卖,农妇该为无知付出代价吗? ◎谢鸿瑞

平心而论,两农妇或许有些“冤枉”。罂粟苗长什么样,知识分子都不一定认识,何况一介农妇?如果对行为的严重后果有所认知,她们还会成片种植并2元的低价当野菜卖吗?(反问句,引发读者思考)

把罂粟苗当野菜,不是其法治意识淡薄,而是对法律认知不足。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知情”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也难以完全逃避法律惩处。从这点来看,“无心之过”比明知故犯更可怕,暴露出普法教育还存在盲区,法制教育工作亟待加强。(摆明自己的观点)

近年来,采草、掏鸟、捕青蛙等违法受处的案件往往引起舆论关注,如常州市民抓蛙被起诉、河南农民采挖蕙兰被判刑等,都让公众体会到法律威慑力,不失为一次次普法教育。但法律惩处有滞后性,即便起到的教育效果是广泛、深刻的,对当事人来讲却无疑是深重的灾难。对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惩处,不过惩处是一种手段,其目的仍是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用严肃的惩处来代替普法教育,既不科学也不可行。(指出普法教育的不足)

此外,公众对法律认知孱弱,相关例判便可能给人出乎意料的印象,从而产生“量刑过重”“司法不公”的错觉。基于法治认知层面的乏力,加强普法教育尤为迫切和重要。

让普法走在“无心之过”前(中心观点,不偏不倚),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司法公信力的必要举措。相关部门应当立足教育、着眼防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找到普法“盲点”、消除公众“痛点”,加快树立全民“知法、守法、敬法、护法”的法治意识,更好推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

03

▼热闻现场

2018年3月21日是第18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为“规律作息,健康睡眠”。

▼辛辣时评

世界睡眠日,我们为何成了“特困生” ◎李蓬国

年年我们都在过“世界睡眠日”,可是,人们已经很难做到好好睡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特困生”行列,究竟是为什么?

我以为,现代人的“睡眠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幸福指数”。(摆明观点,睡眠与幸福的关系)睡眠之所以成为奢望,失眠之所以成为常态,主要不是因为生活作息的问题,而是由于人们陷于“三困”不能自拔。

何为“三困”?(一问三答,结构清晰明了)

高二语文 第8页(共2页)石家庄精英中学限时练供题小样 科目: 语文 供题人: 张子英 供题时间:4.6 使用时间4.9 供题类型及应供题数量: 一曰“困于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名利是人的基本欲望,词》和《唐诗鉴赏辞典》。现场,董卿直接让沈子杨与百人团的青年选手们进行诗词接句,子杨也是大多数人的奋斗动力。物质是生活的基本条件,追求利益无可非议,但人们常常容易为利所困,把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成为利的奴隶。

当一个人失去精神和感情生活追求,把一切价值物化,那么,他与困兽何异?日夜为利所惑的人,连睡眠都不能放空自我,自然时常失眠。

二曰“困于情”。为情所困亦是人生普遍性困境,为情所困不限于爱情,也包括为亲情、友情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事实上,得到了也未必满足和珍惜,或者被众人祝福。当人们为情所困,就容易失控,睡眠更无法提上“议事日程”了。

三曰“困于我”。对人生而言,最大的困是“我”。(层层递进,至此引出“我”才是最大的困)“我执”才是最大的枷锁。但人们陷入“自我”的小天地,就会在内心深处关闭通向他人与世界的窗户。他可以假装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装作关心别人的生活,但可能都是从自我的固见、臆想、需要出发的。以“我”为中心,终究为“我”所困,为“我”所累。只有挣脱小我的牢笼,敞开心扉,心里更多地为别人着想,才可能“心宽体胖”,睡个好觉,过上更舒心、幸福的日子。

总之,由于这人生“三困”,人们难以坦然面对自己和世界,连睡眠都成了难题。合理、适度地追求名利与爱情,乃人之常情,只要不过度地为之所困,迷失人生的方向。每个人都应该有信心定下这个“小目标”:从今天起,做个不失眠的人。(总分总的结构,在文末总结中心观点)

《中国诗词大会3》强势回归:诗词素材给你来一打

诗词世界

等待一年之久的《中国诗词大会3》,终于在3月23日晚播出。希腊诗人希摩尼德曾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很多人对诗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纸张上,但《中国诗词大会》却用了别样的方法让诗词活灵活现,让诗词跳跃在全国观众的眼前。

小笔为你集锦了关于诗词大会的一大波好用素材~

丨人物01 沈子杨:六岁男孩一年背会500首诗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第一期第一个正式登台亮相的选手,来自兰州的六岁小男孩沈子杨凭着他周身的一股机灵劲儿、小小年纪就有的不俗诗词积淀,以及幽默可爱的形象几乎萌翻了全场,也征服了主持人董卿和嘉宾康震、蒙曼。

他从五岁半开始,平均每天背一到两首。迄今为止,他已经读过了《千字文》、《毛泽东诗

高二语文 第9页(共2页)打印:

对名家名句也是对答如流。

比起其他很多“神童”,子杨身上最与众不同的就是他的天真可爱,虽然学会了那么多诗词,但并没有因为掌握了超越同龄人的知识而变得少年老成。这跟他妈妈的教育方式也有关:在快乐中学习,在理解中学习。

子杨学习诗词并不是靠着死记硬背,正如康震老师概括的那样,子杨妈妈通过陪着他反复读诗,“念得熟了,自然就内化于心了”。而小子杨也不忘幽默一把:“康老师说得对,我妈妈就是这样想的!”逗得康老师也感叹:“看来我跟你妈妈不谋而合呀!”

诗词本身就是性灵的、优美的,反复地阅读、品味,便是与诗词建立了心灵深处的情感联系和生命体验。

丨人物02 夏鸿鹏:“无胃”民警笑对命运,彰显生命激情

在昨日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第一集的个人争夺赛上,一位来自百行团的选手让全体嘉宾选手为之动容;主持人董卿更是用“扼住命运喉咙的强者”来为他点赞。

这位选手便是来自辽宁沈阳市刑侦局的39岁带犬民警夏鸿鹏,他为了兑现对女儿的承诺而报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却不幸在参赛前查出胃癌晚期,接收全胃切除手术,成为了一个“无胃人”。

面对仅有2年的寿命预判,他说:“只要我保持健康的心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一定能够战胜疾病”;恐“子欲养而子不在”,虽不幸跌入命运魔咒,他却仍以满腔热情去拥抱家人与亲情。他是女儿的榜样和靠山,用坚定的父爱成全女儿的小小期盼;他心怀感恩,以崇高的敬礼向每一位曾经给予帮助的人致谢。夏洪鹏目前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各项指标正常。

何为命运?如董卿节目中所言,“命运可能就是上苍对我们的意志、勇气的一种别样的考验”。何为生命?如泰戈尔《园丁集》所记,生命或许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那样的蓬勃存在。

【素材拓展】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许在当下,不少人觉得诗词离我们很远,但通过这个节目,大家发现,诗词原来可以离我们这么近!

高二语文 第10页(共2页)石家庄精英中学限时练供题小样 科目: 语文 供题人: 张子英 供题时间:4.6 使用时间4.9 供题类型及应供题数量: 不知细心的你是否注意到,每一期《中国诗词大会》的开场,主持人和点评嘉宾都会引用一句诗词,将我们带到诗词的世界。小笔为你筛选了部分开场诗词,一起来回顾~

★诗词•励志 风流人物看今朝★

董卿: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自己热烈的希望,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董卿在首场比赛中借此句开场,表达了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中优秀选手涌现的期待。

康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此句道尽了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正是满怀着这种文化自信,选手们得以欢聚一堂,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以诗会友。

蒙曼: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朱熹的《春日》,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不仅在万紫千红的春日里播出,也希望能让观众收获诗词的万紫千红,更收获人生的万紫千红。

★诗词•意境 诗词源头话诗词★

董卿: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今天听来依然能够感受到遥远古人用最纯真、最生动的语言所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二场就在这诗词源头之中,开启了又一场奇妙的诗词之旅。

康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高二语文 第11页(共2页)打印:

相信对于所有的诗词爱好者来说,中国的诗词,美好的意境,所有令我们神往的一切就是我们向往的“伊人”。

蒙曼: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句大家不太熟悉的句子同样来自《诗经》,借以此句诗词,蒙曼老师希望选手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能够切磋琢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诗词·滋养 青春诗词好作伴★

董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董卿用这样一句来自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将我们带入了烟雨朦胧的初春时节。在中国古诗词当中,描写雨的佳句实在太多,今日的我们既能感受到“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也能感受一份“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情;既能感受一份“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哲思,也能感受到“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惆怅……而《中国诗词大会》则像一场《春夜喜雨》,在这冬去春来的美好时节里,如春雨般滋润我们的心灵。

康震: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同样出自杜甫,这首《旅夜书怀》为我们展示了天地的境界、人文的情怀,就像《中国诗词大会》,有天上的星星,有地上的水流,更有可爱的我们。

蒙曼老师再引杜甫之言: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希望大家如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言,与春天为伴、与诗词为伴、与青春为伴,诗酒趁年华!

★诗词•乡愁 最是乡愁难将息★

董卿: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高二语文 第12页(共2页)石家庄精英中学限时练供题小样 科目: 语文 供题人: 张子英 供题时间:4.6 使用时间4.9 供题类型及应供题数量: 这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经常能勾起游子们心中淡淡的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那间回不去的老屋子,乡愁是离家时的那条小路,乡愁是妈妈在风中挥动的手,乡愁是诗人到老都改不了的乡音。《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因为诗词相聚在一起,希望它能成为彼此心中的一片故土、一片净土,吾心安处便是吾乡。

康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自己的乡愁,也都有值得自己追忆和怀念的地方。但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讲,中国古代的诗词就是我们共同的故乡、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共同想要不断回忆、不断梦想、不断追求的那一块文学的芳草地。

★诗词•美德 老杜诗中谈古今★

董卿: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在杜甫流传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诗里,提到诸葛亮的有几十首,但被公认写得最好的,是这首《蜀相》。诸葛亮一生功名心事,被诗人短短四句道尽乾坤,真是如椽巨笔。《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得以再次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进壮阔的诗词篇章,激扬文字,谈笑古今。

王立群:

“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

在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许多优秀美德之中,“诚”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王梵志在《立身存笃信》中写的这句诗,意思是一个人立身最重要的是诚信,诚信这个美好品德比黄金还要珍贵。

郦波老师引用纳兰性德在《蝶恋花》中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送给《中国诗词大会》的所有参与者,希望大家在这里感受最美的诗词。诗词带给我们的,有赤子之心、有品德的传承,也有对美的向往。

高二语文 第13页(共2页)打印: 14页(共2页)高二语文 第

第二篇:时评作文

1.当街摔童的戾气从何而来

日前,一个母亲手推载有两岁孩子的童车,经过大兴区庑殿路一个公交车站时,因为停车问题与驾车俩男子发生争执。突然,其中一人竟然将熟睡的女童抱出来,举过头顶狠狠一摔,然后扬长而去。这令人发指的一幕过后,留下了一个悲痛欲绝的母亲,卷起了人们群起声讨的怒潮。

又一个不幸的孩子受到伤害。两年前,一个名叫“小悦悦”的两岁女童曾让全社会为之揪心。那时,“路人的冷漠”让人们陷入深深的反思。而今天,那残害孩子的重重一摔,让公众在震惊、愤怒、痛惜之余,也在经历新的拷问:是什么把人性之恶放大到如此地步?是什么把人的行为推到如此极端的境地?

回顾摔童事件的起因。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没有什么巨大利益纠纷,只不过是我过个路、你停个车之类的小纠纷。就这么点小事,竟然就让一个大男人极其凶残地去伤害一个婴儿。这种丧尽天良的恶行,照见了个人品质之卑劣,据说摔童者曾因盗窃罪被判刑,今年刚刑满释放,看来是没有改造好的害群之马。

然而,更让人们担忧的是,当街摔童的悲剧,从小到大,从口角到伤人,其发酵的过程中,涌动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戾气。有句话说,冲动是魔鬼。原本是停车过路的小问题,你让一让,我等一等,大家都可以相安无事,却不想成为一次情绪化的宣泄、极端化的冲撞,甚至在冲动恶魔、歹毒意念的牵引下,有人丧心病狂地把毒手伸向了无辜的孩子。这种践踏法律、毫无底线的恶行,与此前东北盗车杀婴案等丑恶现象如出一辙,理应依法从重严惩。

当街摔童的案例固然极端,但其中折射出的戾气之害却有普遍性。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上车占座、电梯拥挤引发的打斗,到并线超车导致的斗气驾驶;从“多看了一眼”带来的纠纷,到网上动辄恶语相向的谩骂攻讦,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透过这一幕幕,好勇斗狠、怨气冲天、毫不容人,戾气的火星何尝没有弥散在社会空间之中?各种人际紧张和冲突又何尝不在积累着安全的风险?而这些成人社会的负情绪,又何尝不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伤害着孩子们?

昨天,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在全国范围部署夏秋社会治安整治工作,保持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的严打高压态势。守护平安,亮出法治利剑当然很有必要,但也不能忽视,驱除内心的阴霾、追求心灵的安适,同样是一个社会得以和谐安宁的重要基础。(陆文江)2.中国游客被妖魔化是一堂启蒙课

近来出现了一个似乎总在“惹是生非”的群体,那就是“中国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写上“到此一游”,在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地上打架,在德国高档的酒店里大声喧哗„„

这个群体最近又有了新的“骇人”之举,竟然将脚伸进了法国卢浮宫外的水池。据说,以高端优雅自居的法国人喜欢用“新富”这样的词汇描述中国人,以表现其对“暴发户”的嘲讽:你们有钱但是缺乏品位。显然,最新发生的“水池泡脚”事件再一次损毁了中国人的形象。但按照卢浮宫方面后来的说法,“水池泡脚”其实是常有的现象,而且“西方游客尤其多,中国游客倒并不常见”。很多国人于是松了一口气,毕竟人家也这么做了,凭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但无论如何,在卢浮宫前泡脚总算不上是一个文明的行为。我们并不能因为西方人这么做了,就认为它是合理的。

其实,在中国游客惹下的是非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算得上是“文明的冲突”。就像在鸡犬相闻的村庄里,常常可以听见某位妈妈站在屋旁呼唤孩子回来吃饭,这样的情景总会让人们心中泛起温馨。但这事如果发生在都市里,那就会被视为大声喧哗的不文明行为了。同样,国人在就餐时喜欢热闹的场面,但这在西方人看来就显得有些嘈杂,这也是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

有些是非只不过是个案,它们可以发生在任何国家的游客身上。但经过炒作放大之后,这些是非被打上了中国的烙印,似乎只有中国游客才能做得出来。例如,中国游客在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地上打架一事,充其量不过是一件普通的偶发事件。打架事件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只不过这次发生在几个相互并不熟识的中国游人身上,相信没有人会将打架列为中国游客的“恶习”。

如今,国人普遍开始注重礼仪并相互监督。有媒体甚至为中国游客列出了“四宗罪”,那就是吵闹、不守规矩、随意拍照和不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但与此同时,“中国游客”似乎正在被妖魔化。但凡发生在中国游客身上的“糗事”,都被肆意炒作,并汇集塑造成中国游客的集体形象。

一方面,这种自我反思给中国游客上了一堂集体启蒙课,知道如何入乡随俗,既不妨碍他人自由,也为自己创造一个祥和顺畅的旅程。另一方面,自我妖魔化“中国游客”只会给国人带来一种“文化自卑感”,仿佛中国人在素质上注定远逊于西方人。而对于西方那些炮制所谓“黄祸论”的别有用心者来说,妖魔化“中国游客”似乎又提供了新的佐证。

中国游客大规模涌向世界各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情。当初,日本游客也曾到欧洲商场抢购奢侈品而被诟病。如今,日本游客以安静、守秩序著称,连续多年成为最受欢迎的游客。这就说明,游客素质的提升并非不可能,但需要有过程,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磨合。(赵海建)3.坚守“七条底线”,弘扬网络正能量

日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提出网络空间的“七条底线”,成为了与会者的共识。这“七条底线”分别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8月15日人民网)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正悄然地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诚然,网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但网络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是蒙蔽了很多人是双眼,让很多人失去理智,频频出现假信息的“一窝蜂”事件,扰乱社会正常的秩序,也打乱了网络的和谐、健康环境。此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提出的“七条底线”,这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极力称赞和支持。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因为身份有一定隐蔽性,但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很多人过于畅所欲言,随意发布虚假信息,不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以至于因网络假信息引发的公众事件频频发生。而这些事件大多数的调查结果都是发布信息者根本事件发生的不在现场,没得任何信息来源,甚至只为提升个人微薄人气,这严重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作为社会公民,我们都应该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论是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空间,还是现实社会中,都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反之,不遵守者都应该首要相应的处罚。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发挥好了是一个很好的监督平台,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惩处丑恶,可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发布虚假信息,迷惑群众,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是损毁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网络正能量,杜绝网络歪风邪气,让我们的国家、公民都能有一个良好、健康的信息环境。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最忌讳的就是虚假信息,因为虚假信息更容易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影响了人们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让人们失去理智,对错误信息的事件进行批评和指责。因此,作为公民,我们在遵守“七条底线”的同时,还要提高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而相关单位应该对违背“七条底线”的人进行处罚,让更多的人引起重视,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到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中。

“七条底线”既是一种网络约束,也是一种社会规则,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遵守,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遵守。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定能打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也定能维护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方沫)

4.有必要反思“秦火火”为何能“火”

前天,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拉开序幕。北京警方打掉一个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公司,秦志晖(网名“秦火火”)、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及公司其他2名成员被警方抓获。

铁道部向“7·23”动车事故意大利遇难者赔偿近两亿元、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李双江之子并非其亲生„„这些耸人听闻的“热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后,网络红人“秦火火”、“立二拆四”也就“火”了起来。火起来的他们利用虚拟空间的种种漏洞,不但让自己成了网络名人,而且所在的公司也是名利双收。

说起来“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的牟利手段很简单,也很常见:利用一些凭空杜撰的、能引起轰动效应的谣言,制造网络热点话题,谋求出名;所供职的公司以非法删帖替人消灾、联系查询IP地址等方式非法牟利;为牟取更多营销利益,作为网络推手,策划炒作凤姐事件、干露露事件„„玩火者必自焚,制造谣言、传播谣言,利用恶俗、无底线的炒作赚取利益,这些终将受到法律的追责。然而,在今天,我们似乎也很有必要追问一下,“秦火火”为什么能火起来?

正如“秦火火”、“立二拆四”自己所说的,网络炒作必须要“忽悠”网民,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审判者,只有这样,才能将那些人一辈子赢得的荣誉一夜之间摧毁。而他们的信条则是“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这一方面表明网络世界对于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并没有给出清晰的法律界定,让“秦火火”得以用一个谣言来终结另一个谣言;另一方面现实世界真实信息的欠缺透明、公开也给了网络谣言得以滋生的土壤,有些时候,正是政府部门的出言不当、对事实真相的捂着盖着藏着,把网民逼进了网络谣言的陷阱,让网民很容易被“忽悠”。

此外,网民的猎奇心理也进一步助推了“秦火火”们火爆网络。像凤姐事件、干露露事件之所以能迅速“火”起来,与网民的每一次点击、转发和评论都脱不开关系。明知道是恶俗、色情的炒作,为何还甘于做传播者?难道仅仅是因为转发评论不用负责任?恐怕不仅于此。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法律。这是“秦火火”、“立二拆四”等被抓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网络毕竟不是法外之地,超出边界必然受到法律惩罚。但若想净化网络,仅此还不够:其一,“秦火火”、“立二拆四”因为造谣传谣被抓了,那些其他造谣传谣的普通网民或者网络“大V”是否也应该同样受到法律问责?据“秦火火”初步交代,他们和某些“大V”达成了协议,互相帮转微博,警方已表示将进一步查清。这其实也在警示网民,网络权利与责任是对等的;其二,“秦火火”、“立二拆四”所在的尔玛公司雇用网络水军炒作非法牟利,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某些地方的评奖评优中,也不时出现网络水军刷票的情况,有的甚至明码标价,这是否也应该受到追究?(李龙)5.消解“读书无用”在于“上下通畅”

每到一年开学季,“读书无用论”总能死灰复燃。“读4年书8万,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来回16万,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说这话的是成都女生玲玲的父亲。在开学日,家住成都的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甚至表示收废品都比大学毕业后赚的多,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意“学费打水漂”。

读书有没有用?这是一个伪问题,读书当然有用。从经济的角度,总体而言,教育的程度和收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教育投入也被认为是最高效的投资。读书在丰富知识、提高修养、增加认知度和幸福感方面的价值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试看古往今来,才俊人士又有几个是没有读过书的?

读书有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成功”的评价标准。曾几何时,“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甚嚣尘上,让“读书无用论”敢于“摆事实”。不错,我们八卦“北大才子卖猪肉”之类热点题材,又有多少人享受着“术业有专攻”带给我们的便利?别说你用的不是智能手机啊。

俗话说,数字最有说服力。据一份去年的大学生收入报告显示,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初始工资为2719元,69%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而农民工月均收入已突破2000元大关。也许上面的数字已经能说明问题。再加上,某些“拼爹”又挤占了部分公共资源。无怪乎,一些人对上学心灰意冷。但我们更应认识到,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跟“这些”关系又有多大?看看近年某些高校的“花边新闻”,我们只能说,打铁还得自身硬。

确实,学费越来越高,连恋爱成本都要计算在内,家长不肉疼才怪——反正毕了业也是个打工的命。表面上看来只是“教育投资”收益问题,其实暗含更多,比如教育的公益性,就业的公平性等。不能让读书成为奢侈品,更不能“龙生龙凤生凤”——阶层间需要无电阻流通,不需要绝缘体。

就算抛开种种不得意,我们也要重新认识教育。姑且不论读书的价值能够体现在经济上、功名上,仅就个人生活而言,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其谋生本领、待人接物、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一般都要高于常人,长期来看,更有发展前途。书读得好不一定就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是人才市场化的必然现象。但一个人读书会比不读书更有前途。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个别受教育较低的人更成功,比如飞黄腾达和富足,但这仅仅代表人生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今天,我们不能因为个别大学生一时不如意,就怀疑教育的价值;更不能因为某个没有或很少读书的人比读书人更富有、更有社会地位,就否认读书的价值。系统的教育不是短期的培训,好比一把利刃,系统培训是锤炼,短期培训的打磨,没有基础何来发展?当然,我们在解构“读书无用论”的同时,也要反省自身。看看,我们有没有给年轻人留下足够的上升渠道,有没有为困难人群获得充分的教育留下足够的资源,等等。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也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下该做的是,降低大学费用,提高学生素质,根据市场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才是正途。(孙连宇)

6.鲁迅不可以退出语文教材

在现代文学史里,作家是有座次的。“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很严格,轻易不能随便搬动。

动辄给人排座次,估计是宋元时勾栏说书人那会儿兴起的,如《说唐》以力量值排隋末十条好汉。第一名好汉的李元霸个子虽小力气最大,他挥舞一双重达八百斤的大铜锤,在说书人嘴里打得十八路反王、几十万人马灰飞烟灭。这种江湖好汉的座次排名方式真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纯以蛮力取胜,跟作家财富榜有异曲同工之糟。

排在现代作家座次榜上者,在现代文学史里长期享着荣华富贵。过去的“现代文学史”编写组在编写教材时事先就要定好什么人可以占多少篇幅。如鲁迅可以占三章,老舍占一章,沈从文、萧红等可只占一节两节,张爱玲等根本就不能存在。文学史教材反映了现实,真个是等级森严,一点都乱不得。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里把沈从文、张爱玲排在那么碍眼的位置,让国内某些读者看起来多少有些肉跳。复旦大学出版社引进时,还请专家逐章逐节地加以删节,勉强“维护”了国内文学等级制度的森严。

中学语文教材编写者们一直很维护作家等级制度,鲁迅等“六大天王”的作品长期占据了教材的很大分量。现在老“天王”的位置被新“天王”占了——很多“天王”的名字连我这样的资深文学工作者都从未听说过,多是“心灵鸡汤”教材体写作之辈,谈不上有多少文学价值,孩子们却被迫一年年地学习这些在教材里的霸王。

鲁迅文章被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替换,这样的事情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是说原来的教材比新修订的好,而是“排座次”的观念在作祟。教材编写环境如果正常,现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应该纳入平等的考量。

语文教材体现的是教育思想,文学性考量从来退居三线。因此,即便小说已经成了文学中的最大类,可选入教材的作品太多了,如法国儿童文学大师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这样不朽的杰作,如老舍的《猫城记》这样的本土名作,随便选入一二章,都是美妙的。但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却是所谓“记叙文”“议论文”之类的东西占据着最大篇幅。鲁迅过去被选入教材里的作品大多不是他的杰出代表作,只是编写者用来体现某个单元的中心思想的道具而已。教材编写者把自己杜撰出来的标准理解用来压制学生的自由阅读个人感受,人为地把文章弄“深刻”了来吓唬学生。

鲁迅的作品是第一流的,语言也是第一流的。过去我支持减少他的作品数量,但全面退出则让人“惊诧”——那些“篡”了他的位子者,不仅不高明反而很糟糕。除读者熟知的《百草园》《故乡》《社戏》等散文外,鲁迅杰出的作品集《故事新编》里很多精彩篇目如《眉间尺》等,都可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里。教材编写者也不必弄块叫做“深刻”的石头来给学生使绊子,而显示自己的高级地位。中小学生完全可以兴致勃勃地读完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这个故事。教师也不必装出高深的面目来告诉学生们非要以某种标准理解鲁迅。

鲁迅的全面退出,是教材编写者的怯懦和无品,也寓示着当代社会的思想混乱仍需漫长的沉淀才能成新的价值。□叶开(上海作家)

7.《爸爸去哪儿》背后的教育困惑

湖南卫视近期推出的综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电视里,明星父亲化身超级奶爸,单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陌生的村庄,开始72小时的郊野生活。这档节目充分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我们怎样做父亲”。在父母无暇照顾孩子的当下,这档奶爸带萌娃的“人在囧途”,引发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

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成年人通过这档节目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并重新发现了父爱;为人父母者透过这档节目,重新开始审视自身的责任,并重新发现了那个未曾完全了解的孩子。这样一个重新发现彼此的过程,有惊喜,有欢笑,有逃避,有勇敢,父母子女之间感觉到了心灵的靠近。

虽然父母子女在这短短72小时的冒险内,惊喜地发现了彼此,获得了短暂的心灵靠近,但这种发现恰恰证明了,现代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许已经在时空与心灵上隔阂了太远。一档亲子电视节目,让人拥有瞬间的感动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间,父母能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常常陪伴,彼此了解,彼此感受。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父亲教育缺位的传统困境下,年轻父母没时间或不愿意陪伴、了解孩子,正在成为一种必须面对的现实。

从今年初的《小儿难养》到最近的《爸爸去哪儿》,“辣妈”“奶爸”“萌子”开始成为电视荧屏的新宠,育儿题材扎堆,亲子话题热议,这背后反映出初为人父母的80后,对亲子教育的困惑,对事业与家庭平衡的诉求。

在现实生活中,80后父母们既需要面临工作、生活压力下无暇陪伴孩子的无奈,又延续着传统文化中亲情缺席的困惑。湖南卫视公布的收视数据就显示,《爸爸去哪儿》首期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25岁至34岁群体的占比也高达36%。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有天晚上,年轻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中看电视上的“爸爸带孩子”,而自己的丈夫也许还在单位加班,也许在外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他们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事实上,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妈妈对子女教育的参与度也较低。

“爸爸去哪儿”提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困惑: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去哪儿了?父母又将指引孩子们去哪儿?一个孩子,要健康平安地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首先必须跟着父母的脚步前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现代教育的共识,或许也是诸多亲子节目能获得火爆收视、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父母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孩子去哪儿,社会就会去哪儿。(李妍)

8.给“为老不尊”者划一条规制的底线

“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句话在朋友圈里流行甚久,似乎略显过时的段子,却被近来几则“为老不尊”的新闻再次变成舆论热点。唐山老人的广场舞打扰到附近学校,高中生站立抗议,却遭到了老人的羞辱;广东汕头两名高三学生扶起了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反而被老人诬陷讹诈,报警后才获清白;更有甚者,西安一位老人因为女孩不肯为其让座,竟然一屁股坐在女孩身上„„

在国外,用来称呼老人的英文单词是senior。这个词的本义是资深的、高级的。而孔子理想中的人生境界也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则从欲,不逾距!”可见,人活到一定年纪,眼界应该更为开阔,心境应该更为豁达,不但在年纪上资深,在看待人生百态,对待周围人时,也应该多一分谅解,多一分宽容。

可看看我们周围的个别老人,公交地铁上,抢座的气力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被让座时,一副理所应当的架势,从他们嘴里说句谢谢比登天还难。跳广场舞时,为了占跳舞的场地,左三层右三层,给私家车贴条,对前来相劝控制音量的人恶语相向。更别提那些摔倒被扶时,讹诈好心人的了。

有人将少数老人“为老不尊”的根源归结为他们的成长年代,“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环境下,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他们是喝着狼奶完成启蒙和基础教育,得到的是一种丛林里比划谁的拳头大的价值观。”于是乎,坏人变老后,我们周围遭遇到的就不再是儒雅的senior,而是疯狂的lower(低级的)。

如果说曾经的政治运动,让人性中最为恶的一面被激发了出来。那人格形成时期,造的恶难道就没有回转的余地了吗?当周围的环境时移世易,不再是上纲上线的斗争,不再是尔虞我诈的人性之恶,在此后的许多年间,社会进步又对他们的性格矫正起了哪些作用呢?

发展中的中国,最大的改变是由过去的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过去乡里乡亲,谁不认识谁呢?就像《白鹿原》里写就的乡土中国,一纸《乡约》比村民们不知道的朝廷法律更管用。在一个举目望去,人人相熟的社会里,道德目光的规范力量无比强大。而随着人口大量迁徙,陌生的城市里,人们也就不拿面子当回事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公交车上抢座的路人,都是只见一面的缘分,打过这一架,我们不用再相见,于是撕破脸皮成了常态,自我利益最大化成了一些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人性本善说和人性本恶说,其实都在强调教化和社会规范的力量。要改变少数人“为老不尊”的现实,检讨曾经的道德沦陷,全民疯狂的运动,反思历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改变当下的环境。实现“为老者自尊”,一方面要创造出自尊的条件,一方面要对不自尊者进行惩罚。

吐痰、吵架、骂街、打赤膊、不排队、高声喧哗、攀折花木、不走人行横道,这些常见的不自尊行为,能否呼吁全社会进行谴责?能否动用适当手段,加以惩处?将救人诬为撞人的,能否引入强有力的刑事处罚措施,不再是教育一下敷衍了事?

如果“为老不尊”者,缺乏道德底线,那么就要由社会给他们划出一条底线。如果“为老不尊”者,没有禁忌没有界限,那么就要由社会让他们在道德、法律的规制下,有所敬畏、有所畏惧。(刘晶瑶)9.惩戒讹人老太护佑良知的种子 “蒋老太摔倒索赔”事件调查处理情况,证明伤者蒋某某系自己摔倒,并认定蒋氏母子行为属于敲诈勒索,对蒋氏行拘7日,对其子行拘10日,并处罚款500元。

这起儿童扶老太被讹事件曝光后,无数人为之愤怒。警方迅速查明真相,对讹诈做出惩罚,可谓大快人心。从某种意义讲,这是在以法治激励善举,以规则传递文明,是对类似以怨报德的无良行径的最好警示,必将带来善“扬”恶“抑”的结果。

事情已尘埃落定,那三个孩子善良的童心遭受亵渎,那些孩子家长遭受老太及家人的纠缠骚扰,想来仍令人揪心。不过,此事也有太多令人欣慰之处,比如,很多目击民众纷纷出面作证,警方查实证据还原真相,给予这种恶行及时惩罚,都让人看到这个社会的温暖一面,让人感受到法律制度的激励价值。

真善美总是在与假恶丑进行较量,遗憾的是,有时真相被蒙蔽,善心被侮辱,美好被污染。此前很多事例表明,在面对这类讹诈行为时,法律制度的激励功能常常失灵,有时甚至形成反向激励。当年的南京彭宇案,就曾有人感叹“让社会道德倒退30年”;前段时间,汕头两名高中生护送骑车摔倒老人回家,反遭诬陷。此类事件表明亟须一次法治纠偏,来荡涤这种丑恶现象的负面影响。

年逾70的蒋老太终因敲诈受到惩罚,她并不值得同情,而且应该谴责。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社会有这样的老人,就改变敬老爱老的传统伦理。现在,法治能以积极作为传递正义,使良善精神得到辐射,也会催发人们去固化内心的善良和传统伦理,护佑良知的种子。

法治应该通过激励生活,最大程度释放文明。此次惩戒达州老太,就是对以往法律失灵进行的一次纠错,就是法治在传统文明方面释放出的制度善意。期待以此为契机,能通过法治手段让那些讹诈者都为自己的无良行径支付沉重代价,而不是逍遥法外,或者简单道歉了事。只有这样,法治才能产生足够的震慑力和约束力,来传递更多惩恶扬善的价值能量,让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被更多善良的阳光普照,让施善者安全、放心地伸出援手。(单士兵)10.尊重春节传统不等于因循陋习

家住山西晋中的詹女士今年春节过得很不愉快,本来应该合家团圆的春节,却因“除夕不能回娘家”的陋习,离婚的她带着孩子在宾馆过了一个除夕。记者采访发现,一些过年***俗不但没能增加年味儿,却给很多人带来了烦恼。(2月6日《京华时报》)

写春联、贴门神、包饺子、舞狮子„„这些传承千年的春节习俗,都能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传递春节特有的温情。与此同时,诸如女儿不准回娘家过除夕、初五不许走亲戚、正月里不能理发、农村赌博等很多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则在割裂家庭温情,约束人们行为,影响社会风气。

眼下,不少人都在抱怨春节越过越没劲,“守住年味”的呼声日渐高涨。不过,守住年味并不等于一味地因循陋习,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缺乏正能量的落后民俗说不。“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本身就是旧社会对女性在人格上的一种歧视,且有悖于新时代“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至于初五走亲戚会破坏财运,“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等民间说法,更是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完全没有科学理论依据。对于这样的春节陋习,公众应该主动移风易俗,摒弃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过年内容,有关部门也应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指出陋习的荒谬,卸掉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思想包袱。

事实上,作为一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看春晚、短信拜年、旅游过年、电子鞭炮等为节日注入新元素,成为新民俗。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学专家高巍就指出,“昨天的时尚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时尚就是明天的民俗,今天我们很多尝试性的东西,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认可、遵守,必将成为明天的民俗,成为时代所赋予的新民俗。”在欢度春节时,人们不妨多多尝试新的过年方式,丰富节日内容,用时尚元素占领节日阵地。

与那些旧时代的“余毒”相比,春节赌博忙暴露出节日期间文化娱乐的贫瘠。现在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上不是体现在物质生活而是精神生活,不少农村楼房越盖越高,公路越修越宽,但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严重匮乏,精神生活十分贫瘠。外出农民工见惯了城市的繁华,过年回到家乡便觉得无所事事,于是赌博找乐子就成了另类的年文化。如果农村能拥有规范的文化书屋和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娱设施,当地政府在农闲时节和春节等传统佳节组织开展小型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农民就会很自然地离开麻将桌、步入文化园,涌进健身场。

春节意味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除旧布新的同时,不妨盘点一下还有多少过年陋习在因循守旧。最好让这些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节日元素,也能早日“辞旧迎新”。只有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春节才能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荡漾出浓浓的中国味。张枫逸

11.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人民日报评论员)

第三篇:时评类作文

高考模拟金题二:网购时代的信与责(发表于《意林·作文素材》)【名师预测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岳某用手机在某订餐软件上订购了一份外卖快餐,因送餐时间较长,引发不满,遂在该订餐软件王某店铺的评论栏中写下带有辱骂性词汇的差评。店家王某携带菜刀来到受害人岳某住处找其理论,发生口角,王某将受害人打伤。

2.南京市民小董在某购物网站上给男友买了一件毛衣,因卖家发错了货而给出差评。几天后,遭到陌生人拳打脚踢,要求将差评和投诉撤回。

3.广州一女生使用某快车后给司机差评,之后竟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至某交友网站上,司机还配发编造的故事,称该女生是要交友,因此其手机微信不断遭到陌生人骚扰。对以上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名师押题解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以其方便、快捷、及时、互动的优点成为一种重要的购物方式,日益为大家所接受。然而,我们在享受着网购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遭遇着网购的陷阱与“侵权”。商家低价诱惑、虚假广告、泄露个人信息,一些不法网站、平台,往往利用巨额奖金或奖品诱惑吸引消费者浏览网页,并购买其产品。一些网站的购买合同采取格式化条款,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没有退换货说明等。差评有风险,打分需谨慎!“一条差评引发的血案”虽然极端,却是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商家骚扰消费者事件的一个缩影。本质上反映的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之时,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传统商业精神是否还需要?该如何继承创新?买卖双方的契约条款与责任该如何履行?网购时代评价机制是否有漏洞、该如何弥补?消费者又该如何依法维权?

一直以来,高考都肩负着“关注时代”的使命,“网购时代的信任危机”既是当下需要考虑改变的现状,也必将是高考的一个热点。这类题目通常常见的命制形式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写作时要有对象意识,要注意说理的语气和指向性。

【解题写作方向】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①商家:商家商业精神的缺失:唯利是图,售卖假冒伪劣产品;商家契约意识淡薄、自我维权的方式不当;商家售后服务沟通不畅等。②买家:一些消费者恶意要挟砍价;维权注意方式方法;敢于给差评体现消费者实事求是、有担当,对其他消费者负责的精神。③评价机制亟需创新:一个中差评,往往对中小店铺有极大的杀伤力。差评会直接影响到卖家的信誉,影响店铺的晋级,造成客户的流失。正因如此,网络电商才对差评恨之入骨,避之唯恐不及。④隐私权的维护。⑤网络平台的责任与创新。网络订餐等新兴食品业态的兴起,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第三方网络平台把关不力、无证照商家入网经营、卫生环境难保证、送餐过程随意等监管空白。同时也暴露了网络平台客服响应机制迟滞、市场经理用户意识欠缺、管理责任缺失等问题。⑥监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从行政层面,政府对于第三方平台缺乏到位的监管,存在大量的法律漏洞;另一方面,如果仅仅靠政府其实很难管住每一个送餐员和餐厅,规范的细化管理是订餐平台无可推卸的责任。

另外,从解决的方法上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式思考:第一,网上订餐平台亟待改良事故反应机制,不能让社会舆论推着走,需要加强注册餐厅和员工的管理培训,增强职工职业素养和法律素质;第二,订餐用户隐私保护机制缺位应当立即重视,如地理位置、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真实姓名等信息完全暴露给送餐单位和送餐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数据屏蔽和定时清理机制应尽快建立;第三,平台应允许用户匿名负面评价,在允许表达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将用户个人安全放在首位。第四,政府与法律及时就位,加强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素材链接】

1.2016年7月12日澎湃新闻网报道:美国一位安全开发员Matthew Garrett于6月在亚马逊美国网站上购买了一款产品并给予一星差评后,遭到了中国厂商销售人员的骚扰。中国商家销售人员向加勒特请求:“刚才我的老板责怪我,他说如果我不能删除这个差评,他就要解雇我。请帮帮我。能不能请你把差评改成好评?”加勒特对此的回应是,如果制造商修复了这个漏洞,他就会修改自己的评论。而AuYou的代表坚称,如果评论没有修改,其就会被辞退。一周之后,这位代表再次来信,请求加勒特删除差评,并威胁说,如果加勒特不删除差评,其就要向亚马逊举报,而且其他评论账号也要写信进行投诉。

2.天台报2016年10月31日报道:据了解,上周五,袁女士在淘宝网上看中一双牛皮短靴,原价486元限时折扣267元。综合卖家描述以及其他买家评价,袁女士觉得鞋子应该不错,于是就下单订购了。本周一下午,袁女士收到了快递包裹。因为有事耽搁,等到第三天中午,袁女士才拆开快递,却发现右脚的鞋面有一道很深的划痕。她立即上网与卖家交涉,但卖家坚决称自己的鞋子没有问题,反而质问袁女士为何过了两天才来说,怀疑鞋子破损是袁女士自己造成的,并以此为由拒绝退换货。无奈又气愤的袁女士只能给了对方差评。

以为事情就此作罢的袁女士,再次登录“阿里旺旺”时,发现那卖家因为差评,居然留言数十条对她进行谩骂和诅咒,并要求袁女士对评价进行修改。“作为消费者,购买到不满意的商品,我有权给商家差评,但这不应该成为我受到卖家谩骂和诅咒的理由。卖家更无权要求我修改评价。”袁女士表示,她已经向淘宝网进行了投诉。

3.2016年12月19日澎湃新闻报道:面对日益泛滥和专业化的刷单现象,正在修订的电子商务法拟加强对此管理。12月19日,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初审的电子商务法草案提出,不得以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有偿或者以其他条件换取有利评价等形式,为自己或者他人提升商业信誉。草案还规定,不得以违背事实的恶意评价损害他人商业信誉,也不得篡改或者选择性披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记录。此外,草案还规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不得发布不实信用评价信息,不得实施其他违反法律规定以及客观、公正、合理原则的信用评价行为。

【应考佳作】

莫让契约成为一纸空文

随着公民意识的逐渐复苏,公众愈发的重视自由表达的权利,于是一些网购的网站也设置了评论栏,以供网民对商品,服务发来评论。这本没有什么不好的,但自从类似“张三因服务不到位以辱骂性言语的差评,遭商家报复”的事件发生后,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之上。

一方面,的确是商家的服务不周引起冲突,而另一方面,买家的侮辱性语言激化了矛盾,以致后来的悲剧产生。有人说,这分明是素质低下加利益驱使酿就了悲剧,毕竟对于一些中小营业店,一个差评就意味着客户的大量流失。这样说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在这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契约精神的缺乏,对契约的背叛。

网购之中因为卖家的原因而打差评,以致受到人身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而我们分析一下就知道,首先是卖家背叛了对产品,服务质量保证的契约引起矛盾,而买家也背叛了自由表达的契约,激化矛盾。熊培云说过:“在公域,我们因互相妥协而保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身。”双方对既定契约的背叛,对规则的破坏,才是酿成悲剧的罪首。

更可怕的是,对契约的漠视还会拉低定契约者的门槛,令守诚之人受到伤害,却让背叛者大行其道;原本守诚之人为防利益受到更大的伤害,也选择降低道德准线。于是那区区几人的背弃承诺,造成了集体的道德坍塌,信任危机四起,所谓的契约也成为了一纸空文。上述事件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

“人忍受不了互相为狼的处境,才签订契约,所有成员让渡一部分权利与利益,以谋求更大的资源和幸福。”利用契约所带来的秩序,让整个集体有条不紊地前行,这才是它的根本之所在。因比评论机制的出现,就是为了在平等的前提下对行业事物进行了修正,以警醒心怀叵测的商家。可现在,评论机制却暴露了我们如此狰狞的面孔,可以说愤慨莫过于羞愧。

怎样才能让这一纸空文重新焕发生机?一方面公民也要增强自己的公民意识,最起码要为自己的言行担责;另一方面,法律必须让不法商家及恶意差评者付出必要的代价以维持秩序。当然,匿名评论也是一种保护买家隐私的办法,但终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还是要更清楚契约的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否则,一纸空文的悲剧将层出不穷,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诚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纵有重重障碍,但只要我们坚守信念,迎接大地的将是曙光。

用制度化解差评纠纷

软件订餐带来持刀伤害,网购毛衣遭遇拳打脚踢,网上约车迎来无端骚扰,近年来消费者因网购给差评而屡屡遭受各种报复,既反映了网络时代人与人信任关系的缺失,也凸显了网购评价体系的漏洞和不足。怎样才能让网络商家坦然面对不足,同时也让消费者的“差评权”得到有效保护呢?我们认为,制度性建设是当务之急。

“差评权”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利益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鞭策商家改进产品、提升服务的有效手段。电子商务时代顾客依然是“上帝”,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的质量给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当然包括“差评”,这既是对自己权利的行使也是对其他消费者的负责。商家面对消费者的“差评”,首先应该自我反思,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而不是用“呼死你”、“寄冥币”等恶俗报复手段表达不满。

当然,消费者也要有基本的素质和修养,选择适当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以“差评”为要挟砍价,希望吃到“免费的午餐”。

同时,改革网购评价机制,消弭商家心中的芥蒂。一个差评,无论客观与否,往往可以毁掉中小店家几个月的努力,正因如此,网络商家才会如此介意“差评”。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评价机制,让消费者评价回归客观、理性。比如运用大数据手段将“职业差评师”驱逐出“上帝”的队伍;合理调整权重,让一次差评不致成为商家的梦魇,而不同消费者的“重复性差评”成为鞭策商家的利器。同时,合理确定评价周期,让一次差评不致影响太久,也让商家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另外还可以考虑评价多元化,评价匿名化,真实、全面地反映商品和经营者的状况,避免一个差评搞垮整个网店的。

此外,网络平台和政府机关也要加强监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让消费者单兵作战。杭州市去年出台了网络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网络交易者骚扰或者威胁消费者,迫使其违背意愿作出、修改商品或者服务评价的,责令改正,并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这种制度性保护举措,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最后要及早建立“隐私保护”机制,防止消费者电话、住址等私密信息“裸奔”情况的出现。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坚守职业操守,履行契约精神,不以任何商业目的向任何第三方出卖用户信息。同时增强平台的安全性,及时修补网络漏洞,保护好用户信息。同时对“差评”及时进行核实检查,差评客观中肯则追究商家责任,恶意差评,就对买家进行注销账户等处罚。

总之,面对网购差评纠纷,我们要对症下药,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加快电子商务立法,让网购信誉评价双方回归理性与法治,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消费者的权益才更有保障,“差评”才能成为促进商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的利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卢的妈妈学会了微信,成了女儿的微信好友。结果没过多久,小卢诉苦说:“微信聊天时,我妈总发一些中老年表情包,又说我发的表情莫名其妙。同学聚餐时,我在朋友圈发了张美食照,我妈说这菜太油了不健康;男同学送我一束花,我妈说先找到工作,恋爱可以放放„„我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后来小卢将她妈妈设为分组可见,妈妈发觉后很委屈。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原创下水文】

赠予玫瑰需掰掉刺

玫瑰虽艳美,但有刺往往令人畏而远之!小卢母亲成为女儿微信好友,却因“总发中老年表情包又说女儿表情包莫名其妙”、“女儿朋友圈发的美食照的菜太油不健康”、“同学送花而规劝女儿先找工作恋爱可放放”让女儿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发觉被女儿“设为分组可见”很委屈。“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对女儿可谓操碎了心,但换来的是如此结局着实令人感喟不已!张小娴在《荷包里的单人床》写道:“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的距离,不是天隔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诚然,手机微信作为一种重要人际交流通道连接千家万户。然而,再先进的网络技术也代替不了人类心灵真心流淌。手机微信虽近在咫尺,人心却远在天际。小卢妈妈成了女儿微信好友,本心意在加强与女儿深切沟通,但在处理表情包、美食照及同学送花事件中表现“不尽人意”,以致被女儿“分组可见”而深感委屈。于情而言,小卢妈妈对女儿经常“时刻警示”、“指点江山”,天下父母谁不怜爱自己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温情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父母如此盛情为何换来子女“分组相见”之痛呢?究其根源,父母对儿女“无微不至”实为关心过度。想与儿女沟通,却把持不好沟通的尺度,过犹不及反受伤害。于理,干预孩子掐断孩子展现自我火苗甚至阻碍孩子公断事理能力的培养。母亲的“情”有凌驾于“理”上之惑,对孩子的个人生活空间有粗暴干涉之嫌。

当前,社会经济和文明高速发展,人的思想高度自由流动,那种把孩子“含在口里,捧在手里怕摔了”的传统思维和做法已经不合时宜。父母对子女不了解,代沟有逐渐加深趋势。因此,父母在适度疼爱子女的同时,应该顾及孩子切身感受,尊重孩子的个性化选择。“该放手时就放手”,毕竟雄鹰意在高空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自由生存空间,而不是横加干涉。试问,一个连手脚都绑缚着镣铐的人是根本无法舞出美姿的!

或许有人为母亲鸣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是每个公民应尽责任。于道义而言,母亲所作所为应广为称颂,然而,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无视子女感受而“指点江山”也实在不妥!

推而广之,当今,勇于创业、大众创新正如火如荼推行之际,国家对实体经济实行供给侧改革政策正是给予企业掰掉了刺的玫瑰。这样既能做到急企业之所急,又能去产能保增长,何乐而不为呢?

玫瑰虽美,但我们在赠予对方的同时最好掰掉刺,架好沟通桥梁,酝酿和谐社会氛围,这样于你于我于他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附:立意指导与参考素材 【观点】

孩子角度——要自立自主,不希望父母监督;

母亲角度——要放手,勿溺爱,适当关心孩子,但不要过分。整体立意:勿溺爱,当自主。

【作文素材】

家长适度放手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最近青海卫视在热播的大型家庭亲子秀节目《老爸老妈看我的》,是一档纯纪实的草根宝贝成长见证秀,节目通过纯记录形式展现3-5岁儿童完成“人生第一次任务”的过程。节目通过纯记录孩子在冒险任务中的自立自援,以及明星嘉宾的开放性讨论,从而引发观众对亲子关系、育儿、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重新思考。

对孩子的科学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天下父母的必修课。如何真正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应这个社会的有用之材呢?我国有两句警言:“抱着的孩子长不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第一句说的是,孩子长大后心理年龄不能同步于生理年龄的原因,是家长的过度呵护;第二句说的是,在艰苦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不存在幼稚病的问题,反而会出现过早成熟。这正好从正反两面说明:心理年龄的成长与家庭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家庭物质条件改善之快,让一些父母不知所措,似乎要把自己一代所受的艰辛,全部补偿给孩子,似乎唯有金钱可以让孩子幸福。过度呵护,一味给予,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心智的成熟度,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个人认为:家长要学会适度放手。心肠要硬,要狠!这是一个心态的调节过程。慈母心肠更多地用在观察,发现问题,营造家庭磁场。学会与孩子沟通;智慧的母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是堵,而是在于疏,可我们家长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吗?这就需要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提高自身的素质,研究孩子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父母不要白操心,要让孩子学会的是:生存的本领!不吃苦、不受累,不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哪里能取得真经?放手吧!放手,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

第四篇:时评类作文专题

时评类作文专题——《朗读者》

原创 龚瑞峰

【最新速递】

最近,央视又推出力作《朗读者》,董卿为制作人和主持人。几集播出后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情和好评,随即“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然而,也有人对此不看好,说道“碎片化朗读”“名人光环”等,挽救不了国人甚少读书和不爱阅读的事实······

作为中学生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观点明确,结构完整,书面整洁。

正向立意

1、《朗读者》借大众表达自我的想法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尤其是草根群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也促使他们去更积极地寻找优秀的文章和作品。

2、与许多低俗娱乐相比,《朗读者》带有浓厚文化氛围,称之为清流算不得殊荣。

3、《朗读者》把握了方向,为将社会风气扭转作出贡献。

4、因为人们都愿意展现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所以许多高品质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种具有价值的筛选和淘洗。

5、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在碎片中,展示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糅合了朗读者的经历与情感,经典的诠释,以及积极的引领。

6、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学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不同于时事热点的理性纪时,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

反向立意

1、《朗读者》的热捧却暗含着文化的隐忧。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文化享用的渴求与实际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2、为追求收视率的“名人效应”,也许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业效益。

3、《朗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还是一种“快餐阅读”,很难通过几期节目来实现大众阅读兴趣的助推。

4、《朗读者》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浅层。国人“读书少”“阅读缺乏”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

优秀主体段赏析

浙江省兰溪一中高三6班 蓝俊豪 真的是“无风不起浪”。人家只是想单纯地创作一栏节目,想与大家温馨地度过美妙的朗读时光,以达到调养心境的地步。这却要硬生生地被推至“挽救国人阅读”的风口浪尖。【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一档节目被承载太多期待的重量,会不堪重负。】退一步说,如果这个栏目是以“挽救国人阅读”为目的而且有机会成功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明年我办个《经济者》提高下我国的GDP,第三年我再办个《英语者》提升下国人的总体英语水平?所以这样看来是不是就显得那些讽刺挺滑稽的?【假设思维和反问思维的运用,简洁有力。】“挽救国人读书少”的问题不是仅能靠一个人或是一个节目就可以完成的,这应该是属于我们整个国民群体的任务和责任。【表态,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就好比是商家通过打广告的方式去促销,去吸引顾客。但是最终的销量有多少还是取决于有多少顾客消费。那么,打广告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打广告相当于在观众心中种下一颗待萌发的种子,某天突然有这方面的需求的时候,就是它萌发之际。他们会想,既然都有实力打广告,想必质量不会差到哪里去,是应当有一部分名气的。【类比思维的运用,将这一节目的开设来引导读者阅读,比作是广告效应引导顾客进行消费,非常浅显贴切。】所以《朗读者》就是这么一个效果,在观众心底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并附赠一些文学性强的诗篇和充满励志与激情的人生之路。这样,即使未能燃起奔跑于阅读之路上的斗志,却也能点亮心中那盏阅读的明灯。【最后再次重申《朗读者》的意义与价值。】

佳作选登

这剂药“治标而不治本” 浙江省兰溪一中高三7班 郭嘉俊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里,人们也许早已忘却了“文化”这个词的真实意义。而《朗读者》的出现,无疑为日渐模糊的文化世界添上了一笔清晰的色彩,以“朗读”这一古老而又寻常的形式,减缓了人们忘却的速度。

但是,这剂良药,恐怕只治标不治本。诚然,《朗读者》作为一档电视节目,能够以一种简单而不失雅趣的方式,对国人的阅读兴趣起到一种唤醒的作用,实是它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其拥有如此高的口碑的原因。但是,它也仅仅只是一档电视节目,是大众媒体的一部分,这也就体现了《朗读者》势必存在着它的舆论性与为收获收视率而展现的“名人效应”。尽管请一些名人做朗读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让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纯粹是一种逢场作戏的表演效果,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手段?那些名人,在台下的时候,是否也如台上那般痴迷于阅读?这是我们常人所不知道的。因此,“名人效应”的背后,还隐藏着蒙蔽性甚至欺骗性。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证明不了太多东西。

其次,正如上文所述,《朗读者》是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的,因此还存在着一个时效性的问题。人们对他的喜爱或者追捧,可能只是出于新鲜感,或者说一时兴起。但《朗读者》带来的文化效应能否持续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今的文化社会,“快餐式阅读”盛行,那么有没有可能人们把《朗读者》也当做是一种“快餐”来对待呢?捧起书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困难在于要“捧得住”,让自己不只因为“一时兴起”才拿起书本阅读。《朗读者》这股清流,对国人不爱阅读的现状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热爱阅读的人无需节目的推动;而不爱阅读的人,很难通过几期节目就改变他们的习惯与阅读取向。

所以,可以说《朗读者》造成的文化冲击只达到了浅层。国人“读书少”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它需要的是国人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而这种觉醒是要建立在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生存状态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在这之前,恐怕一切外力的推动作用都只会是“治标不治本”。

第五篇:最新时评类作文材料

作文阅读材料

“观祖国大好河山,显时代青年风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小明打算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旅游。可是在商量去哪里的时候,几个人发生了分歧,有的想去国外感受异国情调,有的想去大城市领略都市风采,有的想去风光秀丽的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想去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去访古探幽,大家争论不下,求教于阅历广泛、游历天下的小王,希望他能给出好的建议。

如果你是小王,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明确建议,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使用恰当的措辞,有理有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首先概括材料内容:面对小明和几个朋友高三毕业暑假旅游在地点上分歧,你的建议是什么?其次,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即选边站的意识,具体明确地给出建议的去处。第三,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考虑到小明等人的身份与出行时间,在行文中要体现出建议的意思,不能仅仅是自我态度的呈现,观点的展示,而缺少建议的成分。第四,要结合具体的景点阐述建议的理由,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①自然圣地。

呼吸新鲜空气,领略秀丽美景;自然是繁冗世俗的避风港,感受自然是休闲放松、愉悦身心的最好方式;自然能安抚狂热而躁动的心,让我们暂且摆脱世俗,回归本心;自然美景能给予人无尽的宝藏,让精神丰润起来;自然不仅是这个世界原色的缔造者,是数以万计生灵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灵魂的皈依之所。自然的清新、安静、舒爽、自由、真实…

②历史名城。

古城是纽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游历古城,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历史名城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华丽而不造作,优雅而不显媚态,古韵承载在人们平凡生活中,历久弥新。历史古城经受过岁月的雕刻,时间的淘洗,斑驳的城墙上刻满的是历史与文化,是传承与悠远;可以倾听历史的心跳,可以感受人事的变迁;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可以修身养性,鉴古知今;可以感受古意盎然,可以遥想时代兴替,还可以怀想悲欢离合。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③繁华都市。

倾听时代的脉搏,感受现实的喧嚣;关注社会,丰富阅历;体会真实的生活:充满竞争与压力、心酸与血泪、奋斗与拼搏、荣耀与失败…;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发展变化、繁荣进步,从基础设施、文化品位、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科技发展、法治建设、…;以及城市的包容度、开放度、文明程度、创新性、竞争力,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

④异国情调。

别样的生活、别样的文化、别样的习俗,开阔眼界;国际化的视野;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增进交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借鉴吸收。

【范文01】

访古探幽,重拾诗中景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旅游,有人想感受异国情调,有人欲领略城市风采,亦有人欲投身自然。在我看来,其虽不失为良策,但何妨借此机会去访古探幽,重拾诗中景呢?

历史名城的青砖碧瓦,该承载着怎样的人事啊。

可还记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中的京口北固亭?想当年,金戈铁马壮;可还记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那座萋萋空城?想当年,龙盘虎踞雄;可还记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的那一尾乌衣巷?想当年,秦淮歌舞艳;可记得“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想当年,春风十里扬州路。如此之景,除了历史名城,又能往哪里去寻呢?只有在这样的历史名城,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浓厚的文化沉淀,什么是沉厚的人文情怀?

访古探幽,除诗中的景,我们更应领略诗中的情。

不走进那雨巷听听那雨打芭蕉的声音,又怎么领略那红尘女子独守空阁的孤寂呢?每一座老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来过无数的人亦发生过无数的事。当你立于那一面青砖碧瓦的古墙前和一扇雕花漆红的大木门后,思绪便自然而然地开始翩翩起舞了。谁曾在此处生,又在此处死呢?谁曾在此处爱过,又在此处放手释怀呢?不亲临一座有历史的都城,以上种种都是无从体会的。在这样一座老城,每一片瓦都是有情感的,每一块砖亦是有温度的,这就是积淀,是无从模仿的专属记忆。

诚然,体验异国风光和探访大都市抑或是走进大自然,也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有哪一样能比徜徉在有厚重历史的古城更有韵味呢?异国风光固然美丽,但那毕竟是异国他乡;大都市的繁华固然令人神往,但充斥着是更多的是现代的嘈杂和喧嚣;大自然的静谧固然让人放松,但当代青年需要的更多是文化的滋养与传统的熏陶,更何况,细雨滴落在空调机上发出的单调声响是无法与雨打芭蕉绵密的声音相媲美的——不然为什么叫听雨呢!纵身于自然享受自然风光,但缺了人间的温情,自然又是否会显得有些冷清了呢?

在这样一个为数不多的长假中,选择去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何妨去看一座老城,观一处古迹,慢慢去品味每一座古殿的巍峨,每一条古巷的幽深,每一面古画的山水诗意,去感诗中情,去品画中意,去探城中事,此乃人生之幸事。

点评: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行文畅达的议论散文。亮点有四:其一,开篇点题,观点明确,毫无拖沓之感;其二,大量古诗词的引用与古城古迹契合无间,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味道;其三,善于描述,笔端带情,文章有画面感,具体形象;最后,能对比说理,辩证地突出了自己观点。

【范文02】

来场贴近社会的旅行

异国风采,都市魅力,自然圣地,古城探幽„„一次积极的旅程,势必能开拓眼界与胸怀,拥抱不一样的世界,但在高三即将升往大学之际,窃以为,无论去何处,都应进行一次关注与贴近社会的旅行。

旅行的意义在于开拓眼界,也在于沉淀自我。一次领略繁华都市的旅行,或许能丰富阅历,沉醉于荣华的狂欢之中,但在这盛宴般的旅程中,内心会感到空虚与自我的迷失。而这个暑假是纯求学之路到接触并进入社会的结点,势必需要一颗沉稳而安定的内心。沉淀住自己,将心态放低,方能在踏入大学乃至社会时投入学业,抵住凡尘俗华的诱惑而坚毅地在人生正轨上前行。

而沉淀自我,需要的将是一场贴近社会的旅行。许多年轻人在进入鱼龙混杂的社会后无法适应,是因为手高眼低,对未来、对远景持着不切实际的虚妄幻想。而这般幻想,就是因不了解、不关注社会实际而产生的易碎的泡沫。关注、贴近社会,并不要求在旅行中过最艰苦拮据的生活,而是去关注旅行中所见的社会现象,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其进行判断与解读。去了解这个地方的人为什么抛弃了一些传统而保留了另外一些习俗,去明晰孩子们、老人们“留守”的原因,去记录共享单车的利弊。发现旅行中美好的闪光的善,也要发现旅行中不一定光明的无奈。这样关注、贴切社会的旅行,丰富的是对大众的认知,对自己现状清醒的认知,从而将心沉淀下来,持着敏锐而警醒的目光进入大学生活。

一场关注社会的旅行,不仅能让内心沉淀,让灵魂安定,或许还能从中探求到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升华,来自于对自我、对社会超脱的认知。三毛在失去荷西后,徒步撒哈拉沙漠,拥抱饥民的儿童;木心锒铛入狱释放后,游历人间百态,看尽世间沧桑;海伦凯勒在周游世界演讲时,不忘关注每一个与她同样生来不公的人,为他们提供帮助。他们都在旅行中去观察,去关注,去贴近社会实际,从中找到自己更高一层的存活的意义:用文字释放灵魂。于是,三毛的文笔大气与释怀,木心的笔锋细腻而尖刻,海伦的文字坚毅而光明。拥抱这世间万象,体会这真实社会,或许能找到为自己、为家园、为社会贡献的意义,在旅行中得到灵魂的升华。

一场关注、贴近社会实际的旅行,是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次体验。它可以成为沉淀自我的镜子,可以成为省察世间的窗子,也可以成为价值升华的阶梯!

点评:

本文思想深入、论证清晰,亮点有三:其一,独辟蹊径,跳出题目中给出的四个选择(国外、大都市、历史名城、自然圣地),另立新意,提出要进行一次关注与贴近社会的旅行。其二,逻辑清晰,层层深入,强调贴近社会的旅行在于开拓眼界、沉淀自我,在于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其三,精心裁剪素材,三毛、木心、海伦的事例简洁得体,使文章充实丰厚很多。

【范文03】

纵情游历,横贯山水

亲爱的小明:

好久未见,近安?听闻近日你有困于选择毕业旅行的目的地,在中外、自然和历史文化各具特色之地犹豫。依余鄙见,纵情山水乃是不二之选。

美好的自然风光构建出多彩的世界。造物主利用物理和化学原理造就了万千美景,值得人细细品味。立身于中原,北方有游牧民族发源之地,千里茫茫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向西是通往西域的大道,葡萄美酒,漠漠孤烟,长河落日圆之景方可收入眼底;往南是小桥流水,鱼米之乡,自然风光属各类湖泊最佳,洞庭湖心,鄱阳湖畔,于此体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道理;东面是汪洋大海,母亲河注入此地,万千的感慨尚可化作一滴水,顺着黄河向东逝去。祖国的富饶建立在这东西南北之上,你不妨去看看,这承载着我们祖国大地最原本的模样。

自然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人类的文明就是巧妙地产生于此。自然是神秘的,它吸引着陶潜采菊田居;自然是富有的,它收纳这无数的绮丽瑰宝;自然更是伟大的,它教会人们毁灭是为了创造。自然圣地,其圣不在于眼中尽收的美色,而在于一次又一次演绎着最根本的人生哲学命题。苏轼望着山间之明月,抚着江上之清风,得出了物我共存的结论。大自然用几十亿年的时间打造出惊艳世人的九寨沟,却用一场地震毁灭了它。而毁灭则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啊。自然圣地之圣,在于此。你我正处于成年之际,无数人生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索。自然是伟大而神秘的,年少的我们,更应尽其所能去感受。

选择自然圣地纵情山水是还考虑到这次旅行在高考之后,在自然山水之间游玩能使精神得到抖擞,使从高压中释放的心灵得到安抚。木心曾言:“活在自然美景中,人就懒,懒就善。”让身体感受大自然的拥抱,让心灵享受大自然的安抚。

以上都是王某的一己之见。选择游玩自然山水,纵情自然圣地在于身,更在于心。自然之妙,非吾辈用几行笔墨可数尽,还望亲身用心体验。若是我的意见被采纳,我将感激不尽。

若无琐事,我就在此搁笔了。此致

敬礼

小王

点评:

本文亮点有三,其一,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便于展开行文,更便于建议说理;其二,文章视野开阔,思考深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方位展现了自然的神奇壮丽,瑰伟富饶;其三,由自然到文化,由山水到人生,文章不断走向深化,把自然圣地美丽神秘与人的关系阐释的淋漓尽致。

下载2018最新作文时评(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最新作文时评(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场作文及时评

    现场作文及时评 现场作文及时评①介绍鲍晓晶等同学昨日上午放下月考采访“《现代金报》健美操进社区”活动、中午废寝忘食立即写出稿件的事; ②介绍今日《现代金报》对鲍晓晶......

    2018时评作文(最终版)

    高考作文最新热点时评 写时评首先要明白的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下面老师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高考作文最新热点时评作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三......

    最新时评类作文材料

    作文阅读材料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十九大结束,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围绘就。几个中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小张说:“再有不到20年,我们国家将......

    时评类作文

    时评类作文导写 许粉青 一、时评概念:就是针对时下新闻发表看法,属于评论性文章,即时事评论。它往往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凡人琐事,有感而发......

    什么是时评类作文

    什么是时评类作文 时评类作文本质上属于材料性议论文,但和一般的材料性议论文又有显著的不同: 一、时评类作文是以时事新闻事件作为阅读材料; 二、时评类作文要求直接对材料中......

    2013,12,14作文审题时评

    1 写作 (40分)近来,形式单纯、简朴的“冷节目”《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出乎意料地黏住了广大电视观众,热了起来。 比赛引发了“提笔忘字”“国人书写能力普遍退化......

    时评类作文学案

    吾爱真理亦爱吾师——致郝同学的一封信 谢文俊 郝同学: 你好!近日于网上见你番言论,看到你用“垃圾”等词形容他人的学识和人品,我觉得此种做法不妥,甚至可以说是无礼、粗俗的。......

    2016高考“时评类”作文

    2016高考“时评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训练 【解读特点】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