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2018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时间:2019-05-14 09:0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北大学2018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北大学2018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第一篇:东北大学2018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东北大学2018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1、专业建设类

1-1新工科背景下传统优势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1-2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1-3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1-4非理工专业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实现跃升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类

2-1“双一流”背景下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2新工科背景下产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2-3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4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2-5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课程建设类

3-1面向新工科的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3-2“互联网+”环境下课堂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4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 3-3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4、队伍建设类

4-1本科教学名师孵育计划

4-2以省级名师以上为带头人的教学团队建设

5、实践实习实训类 5-1产学深度融合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5-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6、机制体制创新类

6-1面向“双一流”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 6-2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7、其他教学研究选题

7-1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7-2跨专业修读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7-3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能力评价的学业水平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

7-4根据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5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7-6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践

7-7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7-8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7-9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7-10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7-11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专业内涵建设研究与实践* 7-12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7-13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7-14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7-15其他选题

注:*号选题为重点资助课题,资助金额题,资助金额2-5万元

10-20万元,其他为一般选

第二篇:东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学 号:A0000000

标题为宋体二号居中

THE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EQUIPMENT OF WELDING ROBOT

学生姓名:张

三(宋体四号)指导教师:李四一(宋体四号)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所学专业:土木工程

研究方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中国 · 哈尔滨

2017年7月

摘要

摘 要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关键词:机器人;焊接;机械手;谐波减速器

注:大于360字

I

目录

目 录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I 1前言.........................................................................................................................................1 1.1焊接机器人的发展历程..............................................................................................1 1.2焊接机器人国内外应用现状......................................................................................2 1.3国内外发展趋势..........................................................................................................3 1.3.1国外机器人领域近几年发展有如下几个趋势...............................................3 1.3.2国内机器人领域近几年发展有如下几个趋势...............................................4 1.4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及途径......................................5 2焊接机械手的总体方案设计.................................................................................................6 2.1总体设计思路..............................................................................................................6 2.2工业机器人概述..........................................................................................................9 2.3机器人基本技术参数................................................................................................12 2.4各种驱动方式比较....................................................................................................13 3焊接机器人运动学方程.......................................................................................................15 4焊接机器人底座的设计.......................................................................................................19 4.1底座的工作方式........................................................................................................19 4.2底座的电动机的选择................................................................................................20 4.3底座上谐波齿轮传动的设计....................................................................................20 4.3.1谐波减速器在机器人中的应用.....................................................................20 4.3.2谐波减速器工作原理.....................................................................................21 4.3.3传动比计算.....................................................................................................23 4.4底座轴设计................................................................................................................24 4.5底座传动齿轮的设计................................................................................................26 4.6底座轴承的设计........................................................................................................29 5焊接机器人大臂设计...........................................................................................................30 5.1大臂的工作方式........................................................................................................30 5.2大臂电动机的选择....................................................................................................30 5.3大臂上谐波齿轮传动设计........................................................................................31 6焊接机器人小臂的设计.......................................................................................................32 6.1小臂的工作方式........................................................................................................32 6.2小臂电动机的选择....................................................................................................32 6.3小臂谐波齿轮的传动的设计....................................................................................32 7结论.......................................................................................................................................33 参考文献..................................................................................................................................34 致谢.........................................................................................................................................3

5II

论文题目 前言

1.1流域水文模型

水文,可以将其理解为水的运动规律。水文学的本质就是研究一场降雨发生后,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发生于大气圈。

1.1.1抚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raiSuzqvSrzQ 图2-2 源面积发展图

表5-1 娄家村子流域TOPMODEL模型参数表

洪号 810329 820525

M(m)0.06

ln(T0)(m2/h)0.8

Srmax(m)0.04

Td 1

Chv(m3/h)3400

Rv(m3/h)4500

SR0(m)0.08 0

续表5-1

洪号 810329 940609 M(m)0.06

ln(T0)(m2/h)0.8

Srmax(m)0.04

Td 1

Chv(m3/h)3400

Rv(m3/h)4500

SR0(m)0.08 0.02

设Di为i级河道与流域出口间的最远距离;ACH(i)为Di所属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t0D(1)CHv

(2-26)设dt为时段长;TCH(i)为i级河道径流的滞后时段;ND为最近点径流滞后时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洪林, 刘德勋, 方朝合, 等.利用微波加热开采地下油页岩的技术[J].石油学报, 2010, 31(4): 623-625.[2] 罗国煜, 李生林.工程地质学基础[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3] DECORA A W, KERR R D.Characterization of Shale Oil Products[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979, 30: 217-223.注: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英文五篇,其中近三年文献不少于三篇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学位论文的书写、装订要求(1)学位论文用纸规格为A4;

(2)正文版面为38行×38字,行距为单倍行距;

(3)一级标题小2号黑体,顶格书写,段前:0.5行距、段后:0.5行距;(4)二级标题小3号黑体,缩进一格;(5)三级标题4号黑体,缩进两格;(6)四级标题小4号黑体,缩进两格;(7)正文5号宋体。

(8)页眉:页眉为论文题目,居中,小五号宋体,下加粗、细双线(粗线在上,宽3磅)。

(9)页码:页码为“-n-”,页面底端,居中,小五号宋体;

(10)Word文档中页面设置参考数值:页边距为上:3.8cm,下:4.8cm,左:2.4cm,右:2.4cm,页眉:2.8cm,页脚:3.8cm;页面设置纸型A4;页面设置文档网格每行38个字,每页38行;装订线位置:左侧,1.5cm。

第三篇: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是**师范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年。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规范教学管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大学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学科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弘校”的发展战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强化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充分发挥我校师范类学科专业之长,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面向广西,辐射全国。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招生专业4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3.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15415人,其中本科生13674人,专科生1741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88.71%。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实施“阳光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我校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本科生3602人。在广西,理科录取最高分为522,最低分为439;文科录取最高分为520,最低分为453,;艺术类科录取最高分为267,最低分为197;体育类录取最高分为411,最低分为28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5.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坚持引进、培养、培训、聘用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数量与学校规模发展相适应,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逐步优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初见成效。

职称结构:截至2012年12月底,学校教职员工1042人,其中专任教师831人,有正高职称77人,占专任教师的9.3%,副高职称201人,占专任教师的24.2%。

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1人,占专任教师的7.3%,具有硕士学位的3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4%。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403人,36-45岁246人,46-55岁150人,56岁以上32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5%、29.6%、18.1%、3.8%。中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成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

6.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学科骨干的遴选与培养

通过实施教授工程、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等措施,加快学科团队建设。学校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的青年教师,首批遴选出的12位校级学科骨干中有5位是青年教师。

(2)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能力提升平台

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为依托,为高素质教师能力实训提供引领和示范。

①开设名师示范课。构建以校内教学名师、教学示范课教师为主,校外名师为辅的优质示范教学队伍,定期举办名师观摩课,让青年教师感受激情与技术兼备的高质量教学,使他们心中有目标,奋斗有方向。2012年以来,学校首位广西高校教学名师梁燕来与校级教学名师,以及校级示范课比赛优胜教师均为全校教师提供多次观摩课,授课领域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同时,还邀请校外名家来校做示范讲学,如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美国丹佛大学赵穗生教授等。参加观摩的青年教师需将教学观摩情况录入个人的“教学情况记录本”并定期提交,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参考材料之一。

②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培养。根据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挂职锻炼。为了加强实践管理,规范挂职锻炼行为,确保教师实践质量,2012年特制定《**师范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试行办法》。通过规范教师挂职锻炼的基本条件,制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的考核以及待遇细则,明确挂职锻炼教师的职责和要求,严格执行挂职锻炼申报审批程序,并协同挂职单位对挂职教师工作进行考核。

③举办“示范课大赛”、“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教育教学软件大赛。每两年举办“示范课大赛”、“优质课大赛”和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2011-2012年,全校共评选出优质课获奖教师共88人,示范课获奖教师共58人。

④推进青年教师国内外培训。在学校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下,根据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目标,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制定培训计划,先后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培训342人次,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0.9%。

(3)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激励青年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改革

依托“本科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近两年来,学校共立项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97 项,比2009-2010年的33项多64项。2012年学校共有23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有6个项目获得区级教学成果奖。对参与特别是获奖的青年教师,在学校的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优先照顾的政策倾斜,对拟参评副高职称的,优先推荐。

(4)以人为本,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师成长氛围

为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积极营造“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帮助,思想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的氛围,为他们创造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为此出台了“六优先”政策:一是优先入编;二是优先配置工作室或实验室;三是优先推荐科研立项;四是优先推荐学科骨干;五是优先安排参加国内外学术培训和学术活动;六是优先提拔。

7.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1)生师比

现有专任教师831人,外聘教师162人,折合教师数912人,在校生为15415人,生师比为16.90:1。

(2)主讲教师资格

2012年专任教师831人,具有教师资格775人,占93.26%。

(3)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所有的教授都主讲本科课程,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34.65%。

8.本科生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坚持优先保障教学经费,积极筹集资金,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财力保障。2012年共投入教学经费30848.63万元,生均22560.06元。其中,本科教学教学日常运行投入1595.81万元,生均1167.04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投入4304.98万元,生均3148.30元;本科实验运行投入350.64万元,生均256.43元;本科实习经费103.44万元,生均333.14元。

9.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表1:教学用房一览表

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

正在施工

校舍建筑面积

其中

危房

当年新增

被外单位借用

总 计

386487

2443

32126

97639

一、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

183404

32126

37126

教室

5798

4496

5图书馆

17668

37126

实验室、实习场所

86077

27161

专用科研用房

体育馆

10960

会堂

10715

二、行政办公用房

17741

三、生活用房

162951

2443

学生宿舍(公寓)

121995

学生食堂

22451

教工宿舍(公寓)

13244

2443

教工食堂

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

5261

四、教工住宅

22391

60513

五、其他用房

2012年图书馆纸质图书132.85万册,生均85.8册;电子图书5000G,生均323.06M;电子图书2338654种(其中具有所有权的538654种,只有使用权的180万种);已购有电子期刊20000多种;订有纸质期刊1885种,报纸195种。

表2:信息化建设情况

编号

上学信息化经费投入(万元)

络信息点数(个)

校园出口总带宽(Mbps)

其中:

其中:

无线接入

建设经费

运行经费

总 计

266.43

216.43

8236

1024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0.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4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师范类专业覆盖了学前、小学、中学教育等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教师教育。专业设置继承了师范教育的传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主体、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专业建设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规划,总体结构与布局比较合理。“材料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历史学”、“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5个专业获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立项,实现了我校在特色专业项目上零的突破。学校确定化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为自治区重点改造专业群,架设了这些专业的相关学科之间的桥梁,使之相互交叉与渗透,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群,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7个专业为学校的优势专业,彰显了学校的传统特色和专业优势。

2012年申报了财务管理、绘画以及电子商务3个专业。

表3: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师范标识 1

020101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两者兼有030101K

法学

四年

法学

两者兼有03050

3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法学

师范04010

1教育学

四年

教育学

师范04010

2科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04010

4教育技术学

四年

理学

7040106 学前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107

小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201

体育教育

四年

教育学

师范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四年

教育学

040206T

运动康复 四年

理学

050101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师范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四年

文学

050201

英语

四年

文学

两者兼有 15

050207

日语

四年

文学

050302 广播电视学

四年

文学

050303

广告学 四年

文学

060101

历史学

四年

历史学 师范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0201

物理学

四年

理学

师范

070202

应用物理学

四年

理学070301

化学

四年

理学

师范

070302 应用化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1001 生物科学

四年

理学

071002

生物技术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71102

应用心理学 四年

理学

两者兼有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年

工学

080403

材料化学

四年

理学 30

080703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080902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年

工学

081302

制药工程

四年

工学 36

090502

园林

四年

农学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管理学

两者兼有

120202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120402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学

两者兼有

130202 音乐学

四年

艺术学

师范

130205

舞蹈学

四年

艺术学

师范

130401

美术学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3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两者兼有

11.课程建设

学校围绕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满足学生学术倾向、职业倾向和兴趣倾向三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继续实行重点课程建设工程。2012年对一批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优质课程、双语课程以及重点课程进行了结项验收。同时又立项建设14门精品课程。这一批课程建设聚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了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12.教材建设

重视优秀教材资源建设,是进一步加强我院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通过自编教材立项,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步伐,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优秀教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以此来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2012年我校开展自编教材立项建设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0项。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学分制的实施,确保高水平教材进课堂,满足学生对教材的多样化需求。由校长亲自担任教材委员会主任,学校在教材管理中弱化了行政功能,采取由书商提供教材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决定购买教材及教材种类的机制。

13.实践教学

学校适应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非师范类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非师范类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全国烹饪技能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广西营销技能大赛”、“ 广西商业秘书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2)加强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

每年举办一次师范类新生粉笔字比赛和2012级师范生粉笔字板书大赛,进一步推进和提高学生“三笔字”的书写能力。

举办“**师范学院第五届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分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四个子项目按学科学段进行比赛。师范类毕业生教学技能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学分为1分。

(3)加强学生劳动课实践教育及考核

劳动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学分为1分。

(4)教育实习和专业类实习时间实行“一学期”制度。

学校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2012年秋季期,以见习、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首次由两个月延长至一个学期,学校和各二级教学单位加强指导,调整和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落实实践教学目标任务,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有330名学生参加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包括初中语文、初中英语、初中数学、初中化学、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等六个学科,分别下到50所中学、32所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14.毕业论文

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毕业论文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定(玉师院院字〔2009〕10号,修订)》严格执行。对学生论文进行抽检、评价。

15.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2012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市全民创业示范孵化园、**市微型企业(师院)孵化园

和玉东新区全民创业孵化园在东校区揭牌开园。孵化园的设置大力推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大胆创业、放手创业、自主创业。

学校协调有关部门,合理规划创业创新课程,优化和培育创新课题与项目,推动学生创新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12年我校学生获得40项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国家级该项目。

16.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改革情况

(1)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内涵式建设

通过“立德”解决“培养什么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通过“内涵式”“树人”,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用文化育人、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去探索多种培养模式,继续完善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突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与中小学、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以优势专业为依托,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启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实验班和挂榜班,推进拔尖学生选拔方式、因材施教模式、国际化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改革突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探索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径。

(3)持续推进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适当开展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在教学过程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

(4)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重新制定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估体系,推动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强化院系教学主体地位,推动日常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激发院系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教学项目评审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课堂教学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及时查处教学事故。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和完善由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执行与处理系统、教学诊断与评估系统、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以日常教学检查、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学生评教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模式。

(5)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校已经着手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工作,继续优化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各种资源配置,发挥资源利用效益。

整合全校实验设备工作。合理布局和调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做好文科实验实训中心的布局和建设工作准备,做好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养护工作,提高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在实验教学方面,除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外,要整合资源,启动“**师范学院实验室管理平台”和“**师范学院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规划和组织申报新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有效服务各专业实验教学。

加强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环境,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团队,初步形成实训、实验、科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与基础教育开放互动的格局。

(6)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络教学资源库,推进学校精品课程、图书文献、教学实验平台共建共享。

加快专业和课程的数字化改造,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科学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的能力。

四、质量保障体系

17.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成立由校长为主任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学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校党委常委会、校党政联席办公会也经常研究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步伐加快;着力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为此,学校出台了“教学工程实施方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案”、“2012年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等一系列工作方案。

(2)强化质量意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历来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做到了认识到位,体系完善,措施得力。学校构建了比较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以教学工作三级评估制度、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教学专项检查制度、教学调研、教师激励与考核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专业评估制度等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平台,确保教学工作的决策、指导、管理、执行等机制协调发展,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8.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建立听课制度。为不同层次、不同职称的领导和老师分别确定了听课任务,全面覆盖所有学科,深入课堂,对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监控。

(2)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进行教学信息咨询与反馈。通过教学工作会议、教学例会、督导、领导、学生、同行等多个渠道的咨询与反馈,形成一个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整改提高的完整闭环系统。

(3)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和奖励。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评价优秀奖等活动,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激励系统。2012年分别对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师综合职能进行评比。

通过开展各教学环节质量抽检评价等专项评估手段和措施,实施目标管理,优化教学管理机制。以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依据,有针对性对教学各环节进行质量抽查。

每学期均组织学生开展针对理论、实验、实习教学各环节的测评。学生参评率97%以上。采取精确评教课程范围、处理评教无效数据等措施提高评教信度和效度。

19.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学校以副校长为负责人申报2012年区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的地方高校自我评估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开展项目研究为契机,深入各二级学院,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和落实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认真准备,主动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的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估。

20.开展专业评估情况

(1)根据国家、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我校办学历史、优势、师资队伍状况、学科发展状况,分析我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向学校提出整体规划意见。(2)在我校现有的专业建设状况基础上,就传统专业、优势专业、新办专业,从师资队伍、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建设经费等方面分析,探讨如何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3)分析我校专业建设的轻重缓急、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在青年教师中实施专业实践制度的可行性探讨。(4)草拟了《**师范学院专业评估方案》,给影响专业建设的各个因素界定权重,给每项评价指标界定,给出评价项目的。

五、学生学习效果

21.学生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

(1)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满意度调查。

表4:**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序号

内 容

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专业课程设置

课堂氛围

36

课堂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7

教师课堂准备

教师的个人修养

教师提供的学习指导

教师的教学工作责任心

教学设施 43

创业与就业课程

45

社团组织

11

专业实习

馆藏资源

学术报告及讲座

(2)学生身心素质状况

学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2学分,以及《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等选修课。2012年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干预、个体咨询等服务3000多人次;举办“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等讲座近20场。通过课堂、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2012年全校有7430名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测试优秀的1814人,良好的3005人,及格1094人达标率79.58%。

(3)2012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行根据完成学业情况,选择在3-6年内完成学业。按本科4年基本学制统计,2012届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共计3260人,获得毕业证书3105人,授予学士学位3100人。

(4)2012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2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22人攻读研究生。其中攻读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学生占37.71%,比例较大。

(5)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不断提升。2012年普通本科一次就业率为95.67%。学校每年举办2-3场大型供需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择业创造良好条件和机会。2012年我校被评为“广西高校就业先进集体”。

(6)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毕业生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牢固,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表5:分专业类别的单位评价(本科)

单位性质

很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合计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单位数

比例

部队

25.0%

75.0% 0.0%

0.0%

党政机关

37.1%

56.9%

6.0%

0.0%

116

公司企业(国企)

540.3%

46.8%

812.9%

0.0% 62

公司企业(民企私企)

29.4%

160

57.3% 34

12.2%

1.1%

279

公司企业(外企)28.6%

71.4%

0.0%

0.0%

事业单位

36.4%

59.1%

4.5%

0.0%

行政单位

33.3%

66.7%

0.0%

0.0% 3

学校(公办)

17.2%

232

57.7%

25.1%

0.0%

402

学校(民办)

24.3%

56.8%

18.9%

0.0%

自主创业 25.0%

25.0%

50.0%

0.0%

总计

242

25.7%

533

56.7%

162

17.2%

0.3%

940

六、特色发展

根据我校“特色鲜明、区内一流的地方性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围绕“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方向,开展特色建设工作。

22.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

学校在师范生中实施“五个一”训练工程,即要求每个师范生写一手规范汉字,讲一口标准普通话,做一个优秀的课件,讲好一节课,写一篇教学研究论文。

围绕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在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其中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与简笔画、课程与教学论、师范生综合教学技能是必修课,选修课的有班主任工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策略、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等。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初步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高度集成十大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功能室,即专业能力发展室、语言表达能力实训中心、测试文字表达能力测试中心、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实验室、心理健康辅导实训中心、艺术体验与实训中心、教学观察观摩中心、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体验中心、远程交互指导中心管理中心、校外实践基地,计划建成实训、实验、科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与基础教育开放互动的教师教育基地。

23.“三位一体”的1个学期实习制度

重视构建学校、地方政府和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体系。2012年全面推行实习1个学期制度,受到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欢迎。

特别是在师范生实习方面,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开展至少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同时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我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紧密协作,从而构成“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探索“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起,共同探索了“二次置换”的实习、支教一体化的途径,实现了实习、支教、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24.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1)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更新

在部分教职员工中,仍然还存在一些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如:重“教”轻“育”的教育观,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只图完成任务不求教学质量在教学态度,缺乏激情和活力的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重管理轻服务的教学管理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影响着我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2)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在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校院两级在教学管理中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职责和权利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评估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3)教学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和实训室主要依靠二级学院管理,比较分散,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有的学院的部分教学设施超负荷运转,实践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4)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很好体现,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未能普及。

25.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1)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①思想观念更新不够快,跟不上时代要求。

②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有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③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管理部门的责权利不够清晰。

(2)应对策略和措施

①适应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移教学管理权力。

②创办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推动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③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八、案例分析

26.汉语言文学专业案例分析(1)基本情况

①在校生规模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全日制在校生1077人,其中,师范类学生781人、现代文秘方向291人。

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文学与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任教师46人,专任教师队伍人数占整个教职工总数的67.5%。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讲师39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3人,分

别占到专任教师队伍的21.7%和28.2%。

(2)教风学风及教学质量建设

2012年继续加大教风、学风和教学质量建设工作,实施“教授博士领航工程”、“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学科兴院工程”、“学风教风建设工程”以及“311”工程(要求本科学生在四年内背诵300篇经典诗文,读100部经典名著和发表100篇文章)五大工程以及“文学创作队伍”、“新闻写作队伍”、“公关文秘队伍”和“广告策划队伍”四支队伍建设计划,扎实开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工作,培养教学科研团队、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教师在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根据《**师范学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举办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教育培养实验班”,采用导师制、双师制、“3+1”(校内学习3年,校外实践1年)等多种培养模式,开展了全新的培养模式探索。

根据教务处的工作安排,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压缩了专业课的课时和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的课时和学分,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

(3)学科建设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桂东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自治区学位办确定为硕士点建设专业。

2012年根据硕士点学科建设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凝练了“文艺与传媒”、“少数民族地区文学与性别文化研究”、“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方言与地方文化研究”共四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筛选了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候补骨干。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速度。

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2012年文学与传媒学院开设了人文讲坛,讲坛的宗旨是“享受自由思想的盛宴,倾听学术前沿的声音”。2012年先后举行了八场校内外专家讲座,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

(4)招生与就业

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招收本科生255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184人,现代文秘方向71人,另有文秘办公自动化专科33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届共有学生235人毕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186人,初次就业率为70.97%,年终就业率为97.85%;现代文秘方向49人。初次就业率为89.8%,年终就业率为100%。

(5)服务社会

2012年,学院继续发挥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引领和服务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承担了“国培计划(2012)--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共承担了40名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同时派出80名学生到40名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进行顶岗支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三位专任教师承担了《**文化大典》三个分卷的主编任务。先后分别派出15名、8名专任教师参加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考试管理中心组织的高考评卷工作和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评卷工作。先后派出两位专任教师作为专家参加了两个县市的语言文字评估工作。

27.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案例分析

(1)办学基本情况

①在校生规模

截止2012年12月31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99人,其中2009级139人、2010级136人、2011级113人、2012级111人。

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育人为本,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立足广西桂东南,辐射全国的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的数学专业专门人才。

③生源结构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录取新生111人,其中在广西区内录取101人,在其他省录取10人(湖北1人、湖南9人),男女生比例为:男25人,占22.52%;女生86人,占77.48%。与2011年相比,男生比例略有下降。

2012年,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新生的成绩较好。在广西录取新生中,投档线分数高出二本录取分数 20分,最低分451分,最高分490分,平均分470.5分。

(2)师资与教学条件

①师资队伍及结构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任教师27人,生师比18.48: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81%,硕士学位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84%,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92%,具有副高级职称的13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15%;年龄分布:35岁以下青年教师6人,36至50岁的中青年教师15人,51岁及以上的教师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2.22%,55.56%,22.22%。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读博士4人。

②主讲教师授课情况

每个学期安排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的主讲,其中教授每个学期均安排为本科生上课。

③教学设施条件

学院有校级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优化与大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数学建模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平台、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平台)和数学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包含微格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其中用于教学的专业实验室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多台(件),仪器设备总价值(原值)达300多万元;用于科研的重点实验室面积约为300多平方米,有服务器、交换机、微型计算机100多台等,仪器设备总值(原值)600多万元。实验设备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④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传帮带”工程,为青年教师配备业务导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或在职进修、访学或攻读学位,本共有4人攻读博士学位。培育教学名师,2012年院长梁燕来教授被评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并奖广西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3)教学建设与改革

①专业建设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得学校优势一体化专业启动资助,数学(一级)学科成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并成为广西硕士点授权建设单位。

②精品课程建设

2012年,学院组织专家对自治区级重点课程《数学分析》、校级精品课程《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进行检查验收,最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③实践教学 从2012年开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由原来7周增加到18周(一个学期),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总学分170,实践学分39,占22.9%。

学校共建校内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20多个。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有151名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其中60多名学生参加了“国培计划”顶岗实习,80多名学生参加集中教育实习。

学院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012年多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中获奖,2个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资助,3个获得校级创新项目立项。

④社会实践 为促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我院分团委开展了社会调查与实践,专题有“送教下乡”、“社区实践服务”、“关注留守儿童”等。在**市第七中学开展的教学技能实践活动,在北流特殊学校开展的“关注特殊儿童”活动,在名山小学开展“4点半”课后实践活动,在**中小型企业举办的环保宣传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得到了**电视台和**日报、晚报等多家媒体肯定。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成为学校首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试点专业之一,开办 “挂榜班”。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认定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校外教学、双语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模拟、参观、见习等多样化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开展教学改革研究。2012年获得广西教师教育重点课题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其中梁燕来教授主持的教改项目同时获得广西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5)质量保障体系 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建设,围绕中心,多管齐下,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落实“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学生第一、育人第一”的思想,建立了《领导工作联系点制度》,明确职责。把严格、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作为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建立起一套机构精简、工作有序的管理机制,健全日常教学管理机制,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做好教研活动和课外答疑辅导,健全考风考纪管理机制,坚持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座谈会制度。2012年在学校教学管理单位评比中获得“教学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6)学生学习效果

①毕业与就业

2012年,学院毕业生总人数为151人,获得毕业人数148人,毕业率为98.01%,学位授予人数148人,授予率为98.01%。截止到2012年8月31日,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含考研率)达到94.70%。本,学院荣获“**师范学院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②升硕情况

学院创造条件鼓励毕业考研深造,安排专业教师做报考讲座,并安排老师作义务答疑辅导。2012届毕业生毕业当年共有12人考上硕士研究生。③就业情况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业率7月25日为71.52%,8月25日为94.70%,12月6日为98.01%。

截止到2012年12月6日,就业于党政机关6人,中小学校113人,研究生入学12人,企业15人,暂不就业2人,部队、灵活就业、待就业各1人。

④学生获奖情况

2012年,学校共组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15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包括国家级1项,省级3项。共有43人次获各类奖励28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金奖)1项。

⑤社会满意度情况

对2012届数学专业毕业生采取抽样电话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样本45 人,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表6: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汇总分析

学生人数

用人单位评价 学生薪酬和自我评价

很满意

满 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 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0

百分比

20%

49%

31% 0

16%

47%

37%

45名毕业生中单位性质:36个中小学,3个国有企业,6个行政机关。69%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满意,31%基本满意。63%的毕业生对工作和薪酬基本满意。

第四篇:1.2016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2015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专业建设类

1.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 2.特色专业................................................4

(二)课程建设类

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 4.精品视频公开课程........................................6 5.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9

(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

6.教学研究项目...........................................11 7.教学成果奖.............................................13 8.教坛新秀...............................................15 9.教学名师...............................................16 10.教学团队..............................................19 11.名师(大师)工作室....................................22

(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类

12.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3 13.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4 1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7

(五)卓越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类

15.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9 16.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1 17.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32 18.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33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一、建设目标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国家战略需求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参与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专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及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二、建设内容

1.专业标准建设。

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制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实验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标准,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标准

2.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 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要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要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6.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在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实验。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1.申报专业必须满足“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内容要求,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纳入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成效良好。

2.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在同类专业 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毕业生社会声誉好。

3.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可行,管理有保障,成效可测量,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4.专业建设能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在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方面有健全的体制机制。

特色专业

一、建设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动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符合,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建设内容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有较高外语要求的本科专业,要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 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要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5.通过改革和建设,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的作用。

三、申报条件与要求

特色专业建设点原则上应为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内的本专科专业,本科也可为二级本科专业类。已是国家第一类、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本科、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不再申报。省教育厅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进行结构调控。

各校申报的特色专业建设点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所服务区域或行业的支柱产业发展要求,在全省相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优化全省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专业优先立项。

精品开放课程

一、建设目标

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建设省级精品开放课程,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内容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其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建设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申报课程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高职高专课程。本科院校申报的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 课,在高等学校已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申报的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课程负责人要以本校专任教师为主,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

2.申报课程应建有网站。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最新的申报表、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指定教材、参考文献目录、每位主讲教师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同行专家及学生评价。

3.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在5年内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逐年增加上网的授课录像,在2至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1.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为学校正式聘用教师,并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鼓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名家主讲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须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善于与学生互动,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2.课程为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注重突出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能够充分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一流的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提倡我国高水平大学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为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普及共享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重点为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及学术讲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 类课程的建设。课程须同时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选题适当,内容完整,分专题呈现,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每门课程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

4.为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及展示与传输效果,课程制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媒体制作、传播标准和规范,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

5.推荐选题的课程教学录像样盘(每门课程不少于3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视频制作推荐使用标清制式,视频压缩推荐采用H.264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256Kbps,封装格式推荐使用MP4),或者推荐课程的全部视频光盘。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

一、建设目标

1.通过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云端开放式MOOC课程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文化交流合作,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提高优秀教师社会知名度。

2.以MOOC课程为载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全程在线、网络开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思辩、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建设内容

1.课程基于MOOC课程特性进行建设。MOOC是碎片化交互式学习课程,视频内容短而且模块化,按问题组织知识点,以知识点开展教学。

2.MOOC课程建设需对现有课程教学设计、单元内容、知识结构、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以符合网络教学习惯。

3.课程团队应加深对MOOC的理解,做好充分准备。团队应包括主讲、在线教学人员,既确保课程学术性又考虑技术性,并充分做好网络教学设计。人员应有配合MOOC课程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

4.学校要加强整合、引导教师团队以专业(类)为核心,开发一批基于MOOC的网络课程群供省内外高校学生学习,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5.鼓励高校建设一批面向高中的、具有本校优势与特色的“前臵课程”(Advanced Placement),供高中学生选修。

三、申报范围

申报立项建设的MOOC课程须为我省高校在职教师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获得过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的优质课程;量大面广的通识课、基础课;教学方法灵活创新、学生学习体验和评教好的课程,并逐步过渡到以专业(类)为核心的MOOC网络课程群。

教学研究项目

一、立项目标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引导全省高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形成一批有一定深度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内容

教学改革研究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战略、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优先资助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三、申报条件

1.申报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方面立项课题的不再重复申报。

2.申报的项目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改革基础、环境和相应条件,在人员、财力、政策上应有相应的保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督促检查项目进展情况。

3.申报项目应为已列入校级立项研究计划的项目,这些项目既要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又要从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注重系统研究、整体优化、综合实践,要有一定的推广性。

4.申报项目的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5.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校申报的重点项目数额原则上不超过本校申报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总数的25%。

教学成果奖

一、奖励内容

2016教学成果奖仅限于符合《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 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14‟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发布安徽省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部分A、B类项目列表(2015年版)的通知》(教秘高„2015‟127号)等文件规定,在全国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A级比赛获得国家赛事第三等级奖励以上的奖励,且自2014年来未获得教学成果奖励的成果的认定。

二、奖励等次和数量

申报等级应和获奖等级一致。数量不限,根据申报材料的实际情况决定淘汰率。

二、申请条件

1.申请学校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2.申请条件:

(1)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励的成果应为《安徽省2012年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规定的成果范围。

(2)同一类获奖项目必须合并申报,署名和排序必须经过申报人讨论一致后签字认可。申报材料应着重于竞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要对赛事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做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申报材料经评委评审达不到省级教学成果奖要求的,则不予授奖。简单以赛事名称和组织情况等申报成果奖的,不予授奖。

为保证成果主要完成人信息正确无误,请学校、申报人仔细核对,保证汇总表、申报书封面与申报书中的主要完成人的人数、人名信息完全一致。三者信息如不一致,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受理。

教坛新秀

一、建设目标

组织开展教坛新秀评选工作,旨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激发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鼓励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研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教坛新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我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二、建设内容

经过几年教坛新秀的遴选和培养,使得高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高尚、教学业务突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通过优先选派访问学者、优先资助教学改革项目、优先使用先进教育资源和设备等手段,促使这些教师在教师风范、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成为师德师风的楷模,教书育人的典范,教育教学改革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三、申报条件

1.在高校工作3年以上,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年龄35周岁以下(1980年1月1日后出生)的教师;

2.参评教师须爱岗敬业,教风端正,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3.参评教师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饱满,高于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平均水平(实际授课时数不得低于每周4课时)。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秀。

4.任现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教研、科研、技术服务成果。5.近3年的教学工作中,未出现教学事故或受其它处分。6.经过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遴选排名前列。

教学名师

一、评选范围

普通高等学校中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已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以上的教师,不再参加本届省级教学名师奖评选。已退休的参评教师须为高校返聘教师,并由高校出具返聘证明。民办高校聘请的已退休的参评教师须为该校任教两年以上的专任教师。

二、评选条件

(一)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

(二)本科院校教师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教授职称,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近五年来,面向本科生年均理论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省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

2.因材施教,方法灵活。课程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熏陶;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好,有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主持过省级教研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要贡献,获得过厅级以上奖励。发表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或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教研专著。自编、主编高水平、有特色、版本新的教材。

4.学术造诣高。主持或承担过多项高级别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获得过厅级以上奖励。出版多部科研专著或发表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大。

5.注重教学梯队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 15 课水平,重视教学队伍建设,作为课程主持人或主讲教师对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形成本校该领域教学的地位做出重要贡献。

(三)高职高专教师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长期承担专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近五年来,面向专科生年均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省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

2.在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累计在2年以上,并取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指导学生实习、专业实践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3.坚持因材施教,教学手段先进,应用得当。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方法灵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发学生潜在能力;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具有虚拟现实效果和仿真实训效果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4.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特别是实训教学训练条件的建设,注重传统教学仪器设备的改造和二次开发,以及相应教学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更新,并能有效应用于本专业领域教学中,有一定推广价值;能够及时编写高水平、具有高职特色的新版教材;积极开展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

5.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主动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并对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主持或承担有来自相应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或获得有具有产业价值的技术专利。

6.重视教学梯队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本专业教师,关注一线 16 用人部门对高技能人才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育人水平,重视师德教风建设,促进教师的职业养成,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

教学团队

一、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鼓励名师为本专科学生开设基础课,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设内容

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省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

三、申报条件

(一)本科教学团队

1.团队及组成。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2.带头人。应为教学名师或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省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3.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 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级以上教改项目、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省级规划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

(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

1.“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 19 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群)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名师(大师)工作室

一、建设目标

依托已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以上的教师成立工作室、国家级教学名师成立大师工作室,省级教学名师成立名师工作室,由名师对中青年教师言传身教,帮助中青年教师坚定政治立场,树立高尚师德,创新协作,治学严谨,诚信育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实现名师在教师培养中传帮带的作用。

二、建设内容

名师带领中青年教师,系统开展讲课、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研究和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科学评价学生的考试考核方法;编写贴近企业行业实际、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及辅导用书;形成教学经验交流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总结推广实践教学形式,组织开展教师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师德师风。

三、申报范围

已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一、建设目标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建设内容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包括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综合文科教育实践基地、综合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项目。

基地建设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等,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进行,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重点支持紧密围绕我省高校社会急需、量大面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由一所或几所高校集中优势力量与省内一家或几家大中型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中心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建成后的实习实训中心主要承担合作高校实践教学和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同时面向省内其它高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

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一、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面向省属普通高校,重点支持校企合作共建100个左右实习实训中心,力争使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成为知识创新和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心,辐射、带动全省高校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办学活力和服务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二、建设内容

紧密围绕我省高校社会急需、量大面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由一所或几所高校集中优势力量与省内一家或几家大中型企业,共建实习实训中心。该中心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高校与企业签订责、权、利明确的合作协议。建成后的实习实训中心主要承担合作高校实践教学和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同时面向省内其它高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为:

1.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实训教学观念。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先进,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与理论知识和行业、企业实际的衔接、融合,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2.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校企合作,以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的能力,对行业、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破解,形成良性互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实训考核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能够承担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3.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高校与企业签订责、权、利明确的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行业、企业接收教师培训和参与科研工作,鼓励行业企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投入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建设实验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实训教学团队。建立实验实训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

4.先进的仪器设备配臵思路和安全环境配臵条件。仪器设备配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品质精良,组合优化,数量充足,满足现代实验实训教学的要求。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环境、安全、环保符合国家规范,设计人性化,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5.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依据学校、学科和行业、企业的特点,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理顺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6.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网络化的实验实训教学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训练、个性化学习的实验实训环境。建立实验实训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实验实训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验实训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7.显著的实验实训教学效果。实验实训教学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受益面广,具有示范辐射效应。学生实验实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验实训创新成 24 果丰富。

8.鲜明的特色。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特色鲜明。

三、申报范围

已纳入“211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以及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原则上不再重复申报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25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一、建设目标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坚持“科学规划、共享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分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持续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建设内容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任务是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在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等情况时,提供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项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应充分体现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内容为: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利用企业的开发实力和支持服务能力,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成本和风险,开展绿色实验教学。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

建设具有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管理和共享平台,高效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外、本地区及更广范围内的实验教学资源共 享,满足多地区、多学校和多学科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探索校企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建设教学、科研、技术人员结合,核心骨干人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系。

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充分使用为目标,系统制定并有效实施保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经费使用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

三、申报范围

我省地方本科高校中列入国家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申报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每校推荐限额为1个。已纳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高校不再重复申报。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一、建设目标

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加快我省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促进我省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新途径,引领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质与模式改革,提高我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着力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卓越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内容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面向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面向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为卓越技能型人才计划。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研究制定各类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率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培育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内容主要有:

1.制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和本校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选择本校参加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层次,制定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并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本校的培养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应制定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实施细则。2.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机制。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大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遵循应用型人才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研究性学习。

4.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

5.建设“双师型”、“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双能型”素质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6.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育师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科专业,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适应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所涉及的工科类、教育类、医学类、法学类、农林类专业以及部分文科类专业。

面向本科院校的卓越人才教育培育计划实施的层次以本科生为主,同时兼顾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一、计划目标

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我省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计划内容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三、申报范围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范围为省属本科院校。各校申报限额为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数的3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自行确定申报数。

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

一、计划目标

通过实施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群体,建立开源、创新、协作、共享的线上交互平台及线下实体实验室,让大学生分享创意、完善创意、实现创意,使其成为高校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和交流的场所、技术积累的场所、创意产生、实现、交易的场所以及创业集散地,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二、计划内容

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内容,包括线上交互平台及线下实体实验室。线上交互平台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能够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指导、分享创意、跨学科合作、展示推广的网络交流平台。线下实体实验室要能够提供研究开发的生产设备,并帮助学生实现产品规模化、市场化。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的申报范围为全省高校。申报院校需有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及硬件支持,能够提供场所、实验及研发所需仪器设备、耗材等,有高素质的创客指导和支持团队,若干校企合作的企业,为学生产品中试提供条件。指导教师团队应实践经验丰富,有企业家参与,能够激发、保护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指导学生选定方向、合作开展多学科研发,并在生产、物流、管理、开拓市场、融资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将培养创客的经验成果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干课程,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创客实验基地。

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

一、计划目标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 “调 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质量促转型,以品牌带升级,持续推进质量安徽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的通知》(皖办发【2015】61号)和《关于印发<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等的通知》(质量品牌【2016】1号),立项建设一批高校质量品牌基地,推动高校集聚、整合、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装备水平,提高办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计划内容

1.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质量品牌专业,培养质量品牌专业人才,加强质量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将质量品牌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2.质量品牌资源。鼓励高校将已经立项的“提升计划”、“振兴计划”、“质量工程”中的建设类项目,如专业类、课程类、平台类等,升级为质量品牌类建设项目。

3.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支持高校各类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质检中心建设发展,推动高校开放科研资源,加强重大检测仪器设备、文献信息、科研仪器等优质基础设备共享。支持高校围绕质量品牌建设,深化与省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的申报范围为全省高校。申报院校需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支持,立项的“提升计划”、“振兴计划”、32 “质量工程”中的建设类项目,已通过验收且验收结论为“优秀”,并在一定范围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第五篇:2016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2016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专业建设类

1.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 2.特色专业................................................4

(二)课程建设类

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 4.精品视频公开课程........................................7 5.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9

(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

6.教学研究项目...........................................11 7.教学成果奖.............................................16 8.教坛新秀...............................................18 9.教学名师...............................................19 10.教学团队..............................................22 11.名师(大师)工作室....................................25

(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类

12.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6 13.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7 1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0

(五)卓越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类

15.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2 16.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4 17.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35 18.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36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一、建设目标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国家战略需求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参与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专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及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二、建设内容

1.专业标准建设。

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制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实验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标准,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标准

2.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要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要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6.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在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实验。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1.申报专业必须满足“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内容要求,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纳入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成效良好。

2.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在同类专业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毕业生社会声誉好。

3.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可行,管理有保障,成效可测量,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4.专业建设能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在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方面有健全的体制机制。

特色(品牌)专业

一、建设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动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符合,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打造安徽人才培养品牌。

二、建设内容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有较高外语要求的本科专业,要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要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5.通过改革和建设,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的作用,打造安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中的教育品牌。

三、申报条件与要求

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原则上应为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内的本专科专业,本科也可为二级本科专业类。已是国家第一类、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本科、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不再申报。省教育厅对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进行结构调控。

各校申报的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所服务区域或行业的支柱产业发展要求,在全省相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优化全省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专业优先立项。

精品开放课程

一、建设目标

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建设省级精品开放课程,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内容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其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建设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申报课程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高职高专课程。本科院校申报的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 课,在高等学校已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申报的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课程负责人要以本校专任教师为主,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

2.申报课程应建有网站。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最新的申报表、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指定教材、参考文献目录、每位主讲教师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同行专家及学生评价。

3.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在5年内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逐年增加上网的授课录像,在2至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1.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为学校正式聘用教师,并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鼓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名家主讲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须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善于与学生互动,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2.课程为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注重突出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能够充分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一流的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提倡我国高水平大学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为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普及共享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重点为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及学术讲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 类课程的建设。课程须同时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选题适当,内容完整,分专题呈现,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每门课程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

4.为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及展示与传输效果,课程制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媒体制作、传播标准和规范,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

5.推荐选题的课程教学录像样盘(每门课程不少于3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视频制作推荐使用标清制式,视频压缩推荐采用H.264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256Kbps,封装格式推荐使用MP4),或者推荐课程的全部视频光盘。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

一、建设目标

1.通过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云端开放式MOOC课程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文化交流合作,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提高优秀教师社会知名度。

2.以MOOC课程为载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全程在线、网络开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思辩、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建设内容

1.课程基于MOOC课程特性进行建设。MOOC是碎片化交互式学习课程,视频内容短而且模块化,按问题组织知识点,以知识点开展教学。

2.MOOC课程建设需对现有课程教学设计、单元内容、知识结构、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以符合网络教学习惯。

3.课程团队应加深对MOOC的理解,做好充分准备。团队应包括主讲、在线教学人员,既确保课程学术性又考虑技术性,并充分做好网络教学设计。人员应有配合MOOC课程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

4.学校要加强整合、引导教师团队以专业(类)为核心,开发一批基于MOOC的网络课程群供省内外高校学生学习,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5.鼓励高校建设一批面向高中的、具有本校优势与特色的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供高中学生选修。

6.由安徽省数字图书馆(安徽省网络课程中心)牵头,试点开展在线课程学分校认定、认证工作,提供由相关学校认证的课程证书。

三、申报范围 申报立项建设的MOOC课程须为我省高校在职教师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获得过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的优质课程;量大面广的通识课、基础课;教学方法灵活创新、学生学习体验和评教好的课程,并逐步过渡到以专业(类)为核心的MOOC网络课程群。

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按照安徽省数字图书馆(安徽省网络课程中心发布的文本执行)。

教学研究项目(重大教学改革项目)

一、建设目标

通过资助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和支持高校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针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资助一批高质量的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累优质教学资源,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以研究成果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确立。

二、建设内容

1.遴选一批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引导高校管理者、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全面分析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科学研判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矛盾,科学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重点环节、科学研究主要领域、服务社会关键能力、文化传承核心要素,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创新创业教育、治理结构及治理能力、科研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奖励激励政策、协同创新、教师职业道德等重点内开展深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针对高校联盟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自身建设需要,重点扶持联盟高校间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跨校、跨区、跨专业联合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专业评估与认证、学分互认、教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

3.为充分发挥学科和技能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的管理,提升大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 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14‟1号)、《安 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高„2016‟3号),承办省教育厅支持举办的A、B类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的单位或组织,可通过此项目申请给予承办项目的经费资助。承办受省教育厅委托的学科和技能竞赛所需经费由省教育厅适当补助,其中,财务隶属关系在省教育厅的高校承办经费列入学校预算,其他高校承办经费暂由省教育厅列入合肥学院预算,由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设在合肥学院)按规定统一管理使用。鼓励探索建立安徽特色的大学生竞技体育联盟,开展全省大学生竞技体育项目校际联赛。

三、申报条件

1.申报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校、高校合作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不再重复申报;

2.重大教改项目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由学校研究提出重大教改的题目,且申报项目已列入校级立项研究计划,注重系统研究、整体优化、综合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申报项目的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4.个人参加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得超过2项(最多主持1项)。当年申报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主持人,不得同时申报质量工程中的教学研究项目。凡经查重超项的,涉及项目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取消申请资格。

5.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需填写《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同时通过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6、为体现重大教改的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原则上此类项目牵头人应该具备正高级职称、且具备领导和统筹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能力。

四、申报限额

本科高校申报项目数量一般不超过5项、高职专科高校不超过2项。经批准设立的安徽省高校合作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合作和教学改革需要推荐申报,不超过2项。列入高校综合改革试点的高校,针对不同领域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开展的改革研究项目,按照学校综改方案内容,经专题报告,可以适当增加项目数。

2016年是 “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教育厅将根据需要,设立若干重大战略问题研究项目,委托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研究。13

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

一、立项目标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引导全省高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形成一批有一定深度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内容

教学改革研究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战略、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优先资助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三、申报条件

1.申报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方面立项课题的不再重复申报。

2.申报的项目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改革基础、环境和相应条件,在人员、财力、政策上应有相应的保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督促检查项目进展情况。

3.申报项目应为已列入校级立项研究计划的项目,这些项目既要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又要从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注重系统研究、整体优化、综合实践,要有一定的推广性。

4.申报项目的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5.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校申报的重点项目数额原则上不超过本校申报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总数的25%。

6.申报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称。学校领导原则上不得申报此类项目。15

教学成果奖

一、奖励内容

2016教学成果奖仅限于符合《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高„2016‟3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 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14‟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发布安徽省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部分A、B类项目列表(2015年版)的通知》(教秘高„2015‟127号)等文件规定,在全国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A级比赛获得国家赛事第三等级奖励以上的学校和指导教师团队,且自2014年来未获得教学成果奖励的成果的认定。

二、奖励等次和数量

申报一等奖应对应相应大赛全国最高级奖励,以此类推。申报人需提供当时获奖等级的证明文件。省教育厅组织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材料的实际情况决定淘汰率。

二、申请条件

1.申请学校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2.申请条件:

(1)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励的成果应为《安徽省2012年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规定的成果范围。

(2)同一类获奖项目必须合并申报,署名和排序必须经过申报人讨论一致后签字认可,经全校公示无异议后由学校推荐。申报材料应着重于竞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要对赛事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做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申报材料经评委评审达不到省级教学成果奖要求的,则不予授奖。简单以赛事名称和组织情况等申报成果奖的,不予授奖。

为保证成果主要完成人信息正确无误,请学校、申报人仔细核对,保证汇总表、申报书封面与申报书中的主要完成人的人数、人名信息完全一致。三者信息如不一致,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受理。

教坛新秀

一、建设目标

组织开展教坛新秀评选工作,旨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激发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鼓励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研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教坛新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我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二、建设内容

经过几年教坛新秀的遴选和培养,使得高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高尚、教学业务突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通过优先选派访问学者、优先资助教学改革项目、优先使用先进教育资源和设备等手段,促使这些教师在教师风范、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成为师德师风的楷模,教书育人的典范,教育教学改革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三、申报条件

1.在高校工作3年以上,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年龄35周岁以下(1981年1月1日后出生)的教师;

2.参评教师须爱岗敬业,教风端正,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3.参评教师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饱满,高于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平均水平(实际授课时数不得低于每周4课时)。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秀。

4.任现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教研、科研、技术服务成果。5.近3年的教学工作中,未出现教学事故或受其它处分。6.经过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遴选排名前列。

教学名师

一、评选范围

普通高等学校中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已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以上的教师,不再参加本届省级教学名师奖评选。已退休的参评教师须为高校返聘教师,并由高校出具返聘证明。民办高校聘请的已退休的参评教师须为该校任教两年以上的专任教师。

二、评选条件

(一)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

(二)本科院校教师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教授职称,不大于65周岁,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近五年来,面向本科生年均理论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省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

2.因材施教,方法灵活。课程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熏陶;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好,有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主持过省级重点以上级别教研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要贡献,获得过厅级以上奖励。发表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或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教研专著。自编、主编高水平、有特色、版本新的教材。作为主要负责人或参加人承担过省级以上精品(开放)课程。

4.学术造诣高。主持或承担过多项高级别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获得过厅级以上奖励。出版多部科研专著或发表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大。

5.注重教学梯队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重视教学队伍建设,作为课程主持人或主讲教师对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形成本校该领域教学的地位做出重要贡献。

(三)高职高专教师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长期承担专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近五年来,面向专科生年均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省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

2.在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累计在2年以上,并取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指导学生实习、专业实践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3.坚持因材施教,教学手段先进,应用得当。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方法灵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发学生潜在能力;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具有虚拟现实效果和仿真实训效果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4.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特别是实训教学训练条件的建设,注重传统教学仪器设备的改造和二次开发,以及相应教学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更新,并能有效应用于本专业领域教学中,有一定推广价值;能够及时编写高水平、具有高职特色的新版教材;积极开展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

5.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主动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并对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主持或承担有来自相应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或获得有具有产业价值的技术专利。

6.重视教学梯队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本专业教师,关注一线用人部门对高技能人才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育人水平,重视师德教风建设,促进教师的职业养成,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

教学团队

一、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鼓励名师为本专科学生开设基础课,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设内容

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省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

三、申报条件

(一)本科教学团队

1.团队及组成。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2.带头人。应为教学名师或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省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3.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 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级以上教改项目、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省级规划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

(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

1.“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 23 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群)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名师(大师)工作室

一、建设目标

依托已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以上的教师成立工作室、国家级教学名师成立大师工作室,省级教学名师成立名师工作室,由名师对中青年教师言传身教,帮助中青年教师坚定政治立场,树立高尚师德,创新协作,治学严谨,诚信育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实现名师在教师培养中传帮带的作用。

二、建设内容

名师带领中青年教师,系统开展讲课、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研究和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科学评价学生的考试考核方法;编写贴近企业行业实际、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及辅导用书;形成教学经验交流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总结推广实践教学形式,组织开展教师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师德师风。

三、申报范围

已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一、建设目标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建设内容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包括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综合文科教育实践基地、综合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项目。

基地建设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等,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进行,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重点支持紧密围绕我省高校社会急需、量大面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由一所或几所高校集中优势力量与省内一家或几家大中型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中心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建成后的实习实训中心主要承担合作高校实践教学和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同时面向省内其它高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

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一、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面向省属普通高校,重点支持校企合作共建100个左右实习实训中心,力争使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成为知识创新和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心,辐射、带动全省高校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办学活力和服务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二、建设内容

紧密围绕我省高校社会急需、量大面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由一所或几所高校集中优势力量与省内一家或几家大中型企业,共建实习实训中心。该中心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高校与企业签订责、权、利明确的合作协议。建成后的实习实训中心主要承担合作高校实践教学和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同时面向省内其它高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为:

1.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实训教学观念。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先进,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与理论知识和行业、企业实际的衔接、融合,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2.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校企合作,以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的能力,对行业、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破解,形成良性互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实训考核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能够承担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3.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高校与企业签订责、权、利明确的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行业、企业接收教师培训和参与科研工作,鼓励行业企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投入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建设实验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实训教学团队。建立实验实训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

4.先进的仪器设备配臵思路和安全环境配臵条件。仪器设备配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品质精良,组合优化,数量充足,满足现代实验实训教学的要求。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环境、安全、环保符合国家规范,设计人性化,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5.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依据学校、学科和行业、企业的特点,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理顺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6.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网络化的实验实训教学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训练、个性化学习的实验实训环境。建立实验实训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实验实训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验实训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7.显著的实验实训教学效果。实验实训教学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受益面广,具有示范辐射效应。学生实验实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验实训创新成 28 果丰富。

8.鲜明的特色。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特色鲜明。

三、申报范围

已纳入“211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以及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原则上不再重复申报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29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一、建设目标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坚持“科学规划、共享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分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持续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建设内容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任务是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在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等情况时,提供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项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应充分体现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内容为: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利用企业的开发实力和支持服务能力,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成本和风险,开展绿色实验教学。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

建设具有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管理和共享平台,高效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外、本地区及更广范围内的实验教学资源共 享,满足多地区、多学校和多学科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探索校企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建设教学、科研、技术人员结合,核心骨干人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系。

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充分使用为目标,系统制定并有效实施保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经费使用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

三、申报范围

我省地方本科高校中列入国家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申报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每校推荐限额为1个。已纳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高校不再重复申报。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一、建设目标

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加快我省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促进我省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新途径,引领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质与模式改革,提高我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着力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卓越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内容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面向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面向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为卓越技能型人才计划。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研究制定各类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率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培育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内容主要有:

1.制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和本校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选择本校参加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层次,制定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并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本校的培养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应制定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2.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机制。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大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遵循应用型人才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研究性学习。

4.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

5.建设“双师型”、“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双能型”素质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6.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育师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科专业,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适应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所涉及的工科类、教育类、医学类、法学类、农林类专业以及部分文科类专业。

面向本科院校的卓越人才教育培育计划实施的层次以本科生为主,同时兼顾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一、计划目标

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我省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计划内容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三、申报范围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范围为省属本科院校。各校申报限额为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数的3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自行确定申报数。

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

一、计划目标

通过实施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群体,建立开源、创新、协作、共享的线上交互平台及线下实体实验室,让大学生分享创意、完善创意、实现创意,使其成为高校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和交流的场所、技术积累的场所、创意产生、实现、交易的场所以及创业集散地,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二、计划内容

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内容,包括线上交互平台及线下实体实验室。线上交互平台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能够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指导、分享创意、跨学科合作、展示推广的网络交流平台。线下实体实验室要能够提供研究开发的生产设备,并帮助学生实现产品规模化、市场化。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的申报范围为全省高校。申报院校需有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及硬件支持,能够提供场所、实验及研发所需仪器设备、耗材等,有高素质的创客指导和支持团队,若干校企合作的企业,为学生产品中试提供条件。指导教师团队应实践经验丰富,有企业家参与,能够激发、保护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指导学生选定方向、合作开展多学科研发,并在生产、物流、管理、开拓市场、融资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将培养创客的经验成果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干课程,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创客实验基地。

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

一、计划目标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 “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质量促转型,以品牌带升级,持续推进质量安徽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的通知》(皖办发【2015】61号)和《关于印发<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等的通知》(质量品牌(2016)1号),立项建设一批高校质量品牌基地,推动高校集聚、整合、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装备水平,提高办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计划内容

1.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质量品牌专业,培养质量品牌专业人才,加强质量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将质量品牌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2.高等教育质量品牌资源建设。鼓励高校将已经立项的“提升计划”、“振兴计划”、“质量工程”中的建设类项目,如专业类、课程类、平台类等,升级为质量品牌类建设项目。

3.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支持高校各类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质检中心建设发展,推动高校开放科研资源,加强重大检测仪器设备、文献信息、科研仪器等优质基础设备共享。支持高校围绕质量品牌建设,深化与省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品牌基地建设计划的申报范围为全省高校。申报院校需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支持,立项的“提升计划”、“振兴计划”、36 “质量工程”中的建设类项目,已通过验收且验收结论为“优秀”,并在一定范围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下载东北大学2018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北大学2018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安 徽 财 经 大 学 文 件 校政字„2013‟13号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经2013年3月8日校长办公会审议修订)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校......

    2017年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评审结果公示

    2017年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评审结果公示 一、教学研究项目 (一)重大教研项目 1、江浩:地方本科院校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 2、向敏: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发展......

    2009年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2009年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项目支持方向 2009年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主要支持渔业良种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项目,加快建设一批省级渔业科技试验示范......

    2003年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申报指南(推荐五篇)

    附件1 2003年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无公害优质水稻产业链式开发 1、优质粳米链式开发 (1)建设内容与要求:创建一个有影响的优质大米品牌;企业与基地农民实行订单......

    201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 201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 推进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目标 2012年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要紧紧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2011 年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1 年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北京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和技术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

    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操作指南

    附件5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XX工程 责任成本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 指南 二0XX年XX月XX日 1 目录 1.工程概况及工程进展简介 ...............................................

    申报程序指南

    政务公开办事程序 一、申办新药临床研究/新药证书及生产(一)申办新药临床研究 1、申办范围:山东省行政区域内进行新药研制的单位或个人。 2、申报资料:申请报告;新药临床研究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