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冀政〔2012〕86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12〕20号)精神,提高我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化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动了全省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是,我省食品安全基础仍然薄弱,食品产业量大面广,违法违规问题时有发生,制约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组织实施,最大限度地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安全、放心食品。
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食品安全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我省食品产业和监管现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方针,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集中治理整顿与严格日常监管相结合、加强政府监管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相结合、监管执法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以深化专项整治为抓手,以严厉打击犯罪为手段,以提升监管能力为支撑,以强化应急管理为关键,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
—1—
严格考核问责为保证,着力提升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省食品安全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实现全覆盖,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全面完成装备配备的标准化建设,法规标准、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应急处臵能力显著提高,形成符合省情的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水平明显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道德诚信素质显著提高,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全程安全控制制度更加健全,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统一接受监管部门每人每年不少于40小时的培训,以守法、履责、诚信为核心的企业诚信文化初步形成。
社会公众自我保护能力明显提高。广大基层组织、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假辨假能力显著提高,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全省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持续平稳向好发展,食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保持良好,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避免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加强全程监管,消除安全隐患
(一)全面加强日常监管。强化食用农产品环节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着力提高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2—
执法能力。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活动的规范指导。扩大检验监测范围,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商、经纪人的管理和产地环境监测,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和证后监管,加强乳制品、食用油、肉类等重点品种的质量监控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落实企业监督检查、抽样检验等制度。强化食品流通环节监管,严把食品销售主体准入关,加大重点区域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食品广告,健全落实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餐饮服务环节监管,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和监督检查结果公示制度,加快建立监督抽检快速检测筛查模式,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强化畜禽屠宰环节监管,规范畜禽屠宰管理,督促屠宰企业严格执行入厂(场)检查验收、屠宰操作规程、肉品品质检验、无害化处理等制度,确保出厂肉品质量安全。强化食品进出口环节监管,严格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准入管理,全面加强和规范出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注册、备案和监管。
(二)持续抓好专项整治。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特殊品种,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治理攻坚行动,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地沟油、瘦肉精、私屠滥宰、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食品和保健食品虚假宣传以及商标、包装和标签标识等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采取整顿、规范、提升等措施,深化对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保健食品等重点品种的综合治理,大幅度提升大宗消费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水平。针对食用农产品和食品交易市场、农村“食品专业村”、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地、中小学校及周边等重点场所,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重点清理、取缔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黑作坊”、“黑窝点”。全面排查和严厉整治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问题,着力消除一批食品安全隐患,端掉一批食品加工“黑窝点”,斩断一批犯罪产业链,坚决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
(三)深入开展联合执法。按照“人员固定、相对独立、统一指挥、—3—
随时行动”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完善联合执法启动模式、工作程序和运行方式,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构建由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各方协调联动的联合执法机制,逐步实现联合执法制度化。省、设区市根据情况适时开展专项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活动,县(市、区)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跨行业、跨区域、高风险场所的食品安全隐患为重点,采取联合检查、联合执法措施,形成工作合力,依法查处食品安全各类突出问题。
(四)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各级公检法机关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形成对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合力,确保依法对犯罪分子从快捕诉、从严审判、从重量刑,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常态。要注意发现犯罪案件背后的行政监管、执法部门以及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收受贿赂、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线索,并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查处。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从严从快查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要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依法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给予法定范围的最高限处罚,使严重违法犯罪的责任者彻底丧失再次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资本。对涉嫌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送立案,并积极主动支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卫机构,对于发现的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要提前介入,依法立案侦查,用足用好刑罚手段,确保对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追究到位。对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结果,要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扩大警示教育效果。
三、落实主体责任,提高自律水平
(一)健全质量安全控制制度。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安全主管人员对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要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逐级落实责任,—4—
加强全员、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规模以上生产经营单位要设臵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分管负责人和专职人员。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索证验票、购销台账记录、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制度。食品交易场所开办者、食品展销会等集中交易活动举办者、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要严格履行法定义务,承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要建立企业食品安全持续投入机制,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二)落实食品召回和退市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落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召回和下架退市制度,并依法及时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处臵情况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对未执行主动召回、下架退市制度,或未及时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的,监管部门要责令限期执行;拒不执行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直至停产停业、吊销证照。大型食品销售企业要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严禁更换包装和日期。食品生产经营者因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提升食品产业整体素质。监管部门严把市场准入门槛,严格实施行政许可,防止不具备食品安全保障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对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要依法及时纳入许可管理。加大对现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整治规范力度,对不能持续达到食品安全条件、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撤销其相关许可。鼓励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大力推进食品企业园区化管理,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对无证无照的小作坊、小摊点、小餐饮等要加大分类整治力度,引导其改进生产经营条件,逐步实行生产目录管理和核准生产。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商业业态,提高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加强餐厨废弃物综合治
—5—
理,推进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四)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食品行业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通过整肃行业风气、促进行业自律、加强正面引导、构建约束体系等措施,引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打造信誉品牌,培育诚信文化,加快形成食品行业“生命至上、安全为先、合法获利、取之有道”的道德风尚,着力提升行业自律水平和道德诚信素质。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完善执法检查记录,根据信用等级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在现有葡萄酒、乳制品诚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食品全行业扩展。加快建立全省食品安全诚信数据库,搭建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和服务平台,并与金融机构、证券监管等部门实现共享,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情况。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工作约谈机制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依法从严追究违法违规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被吊销证照企业的有关责任人,依法实行行业禁入;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生产经营者在融资信贷、用地等方面予以限制。
四、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加快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县级以上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工作,要加快建立健全本级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强化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加强综合协调,明确监管分工,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方式,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形成职能清晰、权责一致、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要配齐配强工作人员,规范工作制度和程序,理顺与其他部门关系,形成部门联动机制。要牢牢把握综合协调、监督指导的职责定位,紧紧围绕食品安全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重大治理行动的开展、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处臵和有关食品安全方面信息的公布等,加大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效能。
(二)加快建设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坚持食品安全工作重心
—6—
下移、力量配臵下移,切实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按照要求,建立健全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加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明确专职人员,在每个行政村(社区)聘请食品安全协管员。加快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全面提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职责,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工作。要与各行政管理派出机构密切协作,有效整合基层监管力量和群众性队伍,构建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实现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县(市、区)政府统一负责对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监管员、行政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的业务培训与指导。
(三)加快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健全完善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和持久动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风险预警、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臵、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完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工作约谈、黑名单管理等项工作制度,并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细化配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
(四)加快规范食品安全协调联动工作流程。本着“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合法企业利益”的原则,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食品安全案件受理、调查核实、信息通报、会商研判、联合执法、信息公布、舆论引导等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各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臵成员单位各司其职、上下贯通、左右联动、通力协作的食品安全应急处臵工作流程,提高科学应对能力,确保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协调联动,准确核查、科学研判,积极应对、稳妥处臵。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技术咨询作用,积极参与全省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各级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要根据本级政府统一部署,及时对食品安全状况作出准确评估,提供决策参考意见,并引导公众理性、科学
—7—
消费。
五、提升监管能力,打牢工作基础
(一)健全地方法规和标准体系。省政府将制定《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积极推动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纳入省立法计划。同时,要及时清理、修订与国家法律不一致的法规规章和监管制度,研究解决法律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执法工作。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及时确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计划,加快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修订工作。规范企业食品安全标准备案工作,完善备案程序,提高备案质量和效率。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要不断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跟踪评价工作。
(二)完善风险监测评估制度。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立覆盖省、市、县逐步延伸到社区、乡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资源的统筹利用,进一步增设监测点,扩大监测范围、指标和样本量,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年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统一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规范监测数据报送、分析和通报等工作程序,强化监测数据分析和结果利用,及时通报食品安全隐患。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例行监测,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报告体系,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加强食品安全日常风险评估和应急评估,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应急处臵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预警能力。
(三)统筹检验检测力量。按照“提高现有、按责按需、填平补齐、资源共享”的原则,制定并实施各级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能力和装备配备标准,严格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管理,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新建检验机构,加大对检验能力薄弱地区和重点环节的支持力度,避免重复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市、县级食品检验资源整合,选择若干市、县(市、区)试点探索食品检验资源优化整合的有效模式,实现统一利用人员设备,统一计划安排检验任务,统一归口管理检验经费,逐
—8—
步形成省级检验机构为龙头、市级检验机构为骨干、县级检验机构为基础、基层快速检测点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促进第三方检验机构发展。推进食品检验检测数据共享,逐步实现网络化查询。
(四)改善基层监管执法装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合理配备和充实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重点强化基层监管执法力量。要大力推进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和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臵专业队伍装备配备的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现场快检设备、现场执法与调查取证设备、通信设备和监管业务用车等,满足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需要。特别要加强县级监管队伍快检设备配备,为一线执法人员开展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提供快速筛查的技术支撑。要采取多种积极有效措施,引导基层监管执法人员不断转变工作作风,规范监管执法程序,提高监管执法水平,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五)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实施、注重应用、安全可靠”的原则,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各地、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快在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肉类、蔬菜、果品、酒类产品、保健食品等重点食品行业开展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追溯手段和技术平台,提高追溯体系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科研资源,加大食品安全检验、风险监测评估、过程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科学化水平。加强食品安全学科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建立食品安全专家库,积极推广应用食品安全科研成果,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六、强化应急处置,稳妥应对事故
(一)健全信息报送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制度,加强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报送网络建设,细化信息报送主体、报送程序、时限要求和责任制度,畅通信
—9—
息报送渠道,强化信息收集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实现食品安全信息互通共享。对发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突发食品安全舆情等,要第一时间报送相关信息,并根据事件处臵进程随时报送阶段性报告,确保发现问题迅速调查核实,科学研判分析,坚决防止因瞒报、迟报、漏报、误报信息而延误处臵时机。
(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在《河北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总体框架下,分级分部门编制和修订、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将应急处臵措施细化分解到每个部门、岗位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提高预案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完善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提高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提升事故响应、现场处臵、医疗救治等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臵水平。
(三)建立舆论引导机制。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和分析制度,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对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有关监管部门要迅速组织调查核查,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消除公众疑虑,正确引导舆论;对已经引起媒体和公众关注或引发不良炒作的食品安全事件,要按照信息公布的有关规定,及时公布案件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问题,要及时组织调查、评估和研判,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加强信息发布管理,严肃信息发布纪律,综合研判、积极回应、稳慎发布社会热点信息,防止因发布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涉及重大食品安全信息,要及时报省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统一发布。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准确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对失实或虚假的新闻报道,要及时做好解疑释惑工作,防止不良炒作。
七、广泛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一)强化宣传和科普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和中小学相关课程,普及食品安全科学常识,不
—10—
断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级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的决策部署和工作成效,解答好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引导公众客观、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切实增强群众消费信心。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和食品安全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等各类宣传科普活动,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科普栏目、节目、宣传片,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宣传贯彻《河北省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办法》,完善符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的有奖举报办法,推进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县级以上政府要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受理中心和专项奖励资金,做好举报线索受理、核查、移送和反馈工作,严格奖励额度审定、资金管理和发放,确保奖励资金专款专用。严格执行举报保密制度,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对借举报之名捏造事实或企图报复的,要严厉依法追究责任。
(三)形成全社会监督合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发挥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优势和作用,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引导约束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有关科研院所、社会团体要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科学认知水平。支持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及时客观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对新闻媒体发现的食品安全重大案件线索,经查证属实的,要予以奖励。
(四)加强各级各类人员培训。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加强食品安全培训,开展对地方各级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同志的食品安全定期轮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要把在职人员的培训纳入年度监管工作计划,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加强对各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专业知识的培训。要加强各级检验机构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人员食源性
—11—
疾病诊疗技术的培训。要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并由单位定期组织培训,单位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要统一接受监管部门的培训,建立培训档案。
八、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实效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将食品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直接抓,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评估本地食品安全状况,及时协调解决制约本地食品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要进一步分解细化部门职责分工,形成监管合力,解决监管交叉、空白等职责不清问题,将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细化、明确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和岗位负责人的监管责任,将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人员,确保问题可倒查、责任可追究。
(二)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食品安全状况和财力情况,加大对检验检测设备设施、技术装备和监管经费的投入,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要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经费及行政管理、风险监测、监督抽检、科普宣教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和基层监管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的投入,确保各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强化督导检查。完善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督查督办制度,促进督查督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采取综合督导、专项督查、跟踪检查等方式,持续不断地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全过程、不间断的督导检查,推动食品安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对督导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责成有关地区或单位限期整改落实。加大案件查处的监督力度,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未及时查处、重大案件
—12—
久拖不结的,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直接查办,并实行挂账督办、案结销号,坚决杜绝有案不查、查不彻底等问题。
(四)严格考核问责。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进行年度食品安全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评优创建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表彰奖励。严格落实《河北省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严肃查处监管执法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监管失职、渎职行为。对在特大、重大和较大食品安全事故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或负有领导责任的责任人员,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河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13—
第二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决定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决定
(冀政〔2009〕135号 2009年7月15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加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是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省公路通车里程、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总量大幅增长,道路交通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伤人数居高不下,重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道路交通管理的难度逐年加大。为进一步加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努力实现“道路交通事故由高发到基本遏制直至逐年下降”的目标,特作如下决定:
一、健全完善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一)加强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紧密结合城市功能分区、路网结构、机动车流动等特点,编制完善城市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综合运用交通信号控制、流量检测、交通诱导、公交优先等管理手段,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部位、重要路口机动车流量控制,疏解城市交通拥堵压力。加强交叉路口渠化设计,改善路网结构,规范大型公共建筑物、住宅小区等人口密集区停车场配建标准,合理调控停车需求,改善城市静态交通秩序。
(二)加强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交通安全管理。按照规范、统一、协调的要求,科学设置全省道路交通标识和监控设施,综合发挥高速公路、国省县道路的路网作用,确保全省道路系统的安全、便捷、畅通。高速公路要完善远距离、多点提示告知设施,努力做到少封路、不封路。加强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管控力度,科学安排勤务,增加巡逻密度,加大交通事故多发时段、路段的巡逻班次,快速处置紧急突发事件和交通拥堵,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
(三)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交通管理工作机制,将交通安全纳入县乡政府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围。深化“平安畅通县区”创建活动,2010年全省80%以上县区建成“平安畅通县区”。建立交通事故预防组织,发挥农村道路交通协管员、安全员等辅助力量的作用。加强农村地区摩托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管理,提高上牌办证率。
二、全力预防道路交通事故
(一)加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各级公安、城建、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协调联动,对道路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治理,确定隐患等级,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强化农村道路维护资金投入,加大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严把驾驶人员考试关,加强对驾驶人
员交通违法行为处罚、记分和交通事故等信息管理,特别要加大对酒后驾驶、超速超员超载、强超强会、疲劳驾驶等行为的查处力度,遏制因严重违法造成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建立严重交通违法举报奖励制度,公布举报电话。
(二)加强客运和危险品车辆管理。认真落实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严把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人员从业资格关,加强对汽车客运场站的安全监督。深化客运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指导客运企业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和行车安全管理制度,督促客运企业在长途客运车辆上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行车记录仪。强化危险品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严格危货企业资质管理,严把从业人员准入关。建立校车驾驶人事故和违法信息通报制度,确保校车安全运营。加强电动自行车和汽油助力自行车的管理。
(三)建立健全事故救援与急救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公安、消防、医疗、交通运输、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同处理交通事故。建立110(119、122)报警服务台与120急救平台间交通事故信息快速通报、及时反馈制度,实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与消防、医疗部门的快速反应、同步联动。依法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资金来源和使用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道路阻断等公共安全事件,要纳入沿线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四)构建全社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将交通安全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短信等途径,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法制意识。加强公共场所、重点人群、新闻媒体、交通环境的交通安全宣传,深化交通安全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活动。中小学要按照教学大纲内容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实现经常化、规范化。
三、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建设
(一)完善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工程项目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安全评价和安全设施检查验收。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和建设验收,要统筹考虑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高科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高速公路交警营房要与高速公路同步建设,并在高速公路开通时投入使用。改善农村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规范“村村通公路”建设,全面提高农村道路设计标准和建设的安全性能。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城市交通指挥中心信息化应用,实现视频监视、GPS、停车管理、绿波带等系统的集成应用,逐步实现全省卡口管理信息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健全环京、环市、环省界“三道防线”智能卡口系统,强化交通治安管理。建立道路交通应急
管理信息系统,第一时间通报道路交通中断、交通管制、交通恢复等信息。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道路安全研究和产品的开发应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常住人口、道路通车里程、机动车保有量及驾驶人总量,统筹考虑公安交警支队、大队、中队警力配置。加强公安交通警察基层中队建设,制订建设规划,明确人员、营房、用地、经费和装备标准。研究探索我省高速公路警力配备标准,及时调剂补充新建高速公路所需警力,并在高速公路开通时到位。新增警力由省有关部门统一规划组织,推行以设区市为区域招录,逐步实现民警当地化。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交通协管员队伍管理办法,依据各地警力配置、交通管理任务等因素,核定协管人员定额,明确协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协管人员的招录、辞退、使用管理和经费保障。
四、切实改进服务和管理方式
(一)推进规范化执法。各级政府要定期开展涉路执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执法培训,提高执法水平。纠风、督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支持依法行政,维护执法权威,促进规范执法。公安机关要从严治警,严格队伍教育管理,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教育警告,减少罚款处罚。全省统一建立交通警察公路执法警务区,运用科技手段对执法全过程进行摄录,推行阳光作业,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二)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把车辆和驾驶人管理、交通事故处理、交通违法处理服务向社区、企业延伸,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推行网上审批、网上登记、网上选号等工作模式,为群众办理车辆牌证和驾驶证提供方便。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设立交通事故快速理赔中心,年内实现全省交通违法异地缴纳罚款。完善系统执法告知功能,减少驾驶证逾期被注销、机动车逾期未检验等业务总量和路面处罚总量。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落实各级责任。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考核体系。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的主体职责,定期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研究制定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各级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成立专门办公室,规范议事制度,发挥好协调、监督、指导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巩固“政府领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格局。对因失职渎职导致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依法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二)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大交通、大交管”的思路,整合管理资源,加快形成高速公路与城乡道路一体化的公安交通管理体制,研究推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三)保障经费落实。建立健全公安交通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将人员经费、正常公用经费和专项项目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落实交通违法罚款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将罚款与保障经费挂钩。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城市道路新建、改建预算项目中,要合理安排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专项经费。各级财政要全额保障公共交通安全管理设施维护费用。
发布部门:河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9年07月15日 实施日期:2009年07月15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办字〔2005〕21号 【发布日期】2005-02-05 【生效日期】2005-02-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的通知
(办字〔2005〕21号 2005年2月5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精神,进一步明确和理顺部门的监管职责,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去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为切实加强我省食品安全工作,2003年底省政府决定成立了省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河北省各级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2004年,将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列为全省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各级各部门围绕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做了大量工作,食品安全状况逐步好转。但食品安全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少数基层管理部门甚至当地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对食品安全隐患依法监管和打击不力;有的部门甚至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存在畏难、厌战情绪,整治效果不理想;部分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落后,食品质量差;有的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唯利是图,违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害消费者利益;一些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意识还不强,特别是农村地区不少群众缺乏对假冒伪劣食品的鉴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认真履行职责。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为契机,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食品安全薄弱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同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激励好的,鞭策差的,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氛围。
二、明确职责,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要求
(一)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河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冀机编办〔2005〕2号)要求,尽快落实调整后的部门监管职责,加强工作衔接,防止监管工作出现空档。按照国发〔2004〕23号文提出的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将现由卫生部门承担的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的日常监管,要严格实行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要将生产许可证发放、吊销、注销等情况及时通报卫生、工商部门。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要认真做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工作,取缔无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加强上市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查处销售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查处食品虚假广告、商标授权的违法行为;要将营业执照发放、吊销、注销等情况及时通报质检、卫生部门。卫生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管,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许可,卫生许可的主要内容是场所的卫生条件、卫生防护和从业人员健康卫生状况的评价与审核,要严厉查处上述范围内的违法行为,并将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吊销、注销等情况及时通报质检和工商部门。(二)各级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的方针、政策,协调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定期分析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形势,协调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联合行动,处理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定期听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情况汇报,督查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的落实。各级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级食品安全评价和食品质量监测计划,统一发布食品安全监测信息,统筹安排评价和监测经费。(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牵头负责全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提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发挥农业、林业、卫生、商务、粮食等部门检测机构的作用,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审核和动态监督管理。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粮食、发展改革、商务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行业管理工作。(四)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重点抓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科学评估制度和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启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保障措施;要建立食品安全科学评估制度,对重点食品安全状况、重点污染物的危害水平以及与食品有关的新技术、新资源、新材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对食品安全监测与监督抽查结果、消费者申诉举报以及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起因、危害程度和影响等进行分析评估,逐步建立危害预测模型或食品安全评价指数;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网络体系,尽快制定《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暂行管理办法》,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协调、统一的信息发布制度,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清理、修订涉及食品安全的产品标准和地方卫生标准,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三、突出重点,抓好当前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围绕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抓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肉及肉制品、蔬菜、果品、奶及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重点品种,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突出抓好儿童食品和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工作,确保食品放心工程各项目标如期实现。(一)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活动。以农药残留、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为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7号)规定,加强对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出入库质量监管,把好源头质量关,严防霉变粮、劣质粮和陈化粮流入市场。(二)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坚决取缔无证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获证产品和企业的监管。在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酱油、醋五类食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加强肉制品等10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启动其余13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三)强化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商标、包装装潢和标注、标识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仿冒等侵犯知名食品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加强食品广告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欺诈、误导消费者的违法行为;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进一步加强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适时公布抽查结果,发布消费警示,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积极督促重点食品经营单位实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大力推行“厂场挂钩”、“场地挂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四)加强食品消费环节的安全管理。对餐饮业、食堂等实行卫生许可并强化日常监督,对直接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继续在食品消费环节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与卫生许可制度及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提高食品卫生监督效率。(五)抓好儿童食品及农村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要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儿童食品行为;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加大对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的监管力度,切实保证未成年人和农民饮食安全。
四、加强领导,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各级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主管领导要具体抓,确保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成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各县(市)也要尽快建立相应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当地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二)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要坚持“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牵头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各部门各司其职,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对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加以整治;积极推动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研究完善联合执法的形式,落实法律责任、经费保障等,尽快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发挥协同整治的作用。(三)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机制,将责任落到实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地方保护、工作不力、消极应付、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要严肃追究行政责任和监管失职责任,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四)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思想、业务和作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文明公正执法。切实改善执法装备,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条件,安排必要的办案经费和监督业务专项经费。(五)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和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规定,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强化地方政府、企业法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食品消费的维权意识。及时揭露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完善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广大群众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食品安全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国发〔2012〕20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仍然薄弱,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制约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食以安为先的要求更为迫切,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明确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监管手段,提高执法能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诚信守法水平,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总体要求。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全程监管合力。坚持集中治理整顿与严格日常监管相结合,严厉惩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强化执法力量和技术支撑,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坚持加强政府监管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相结合,强化激励约束,治理道德失范,培育诚信守法环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夯实食品安全基础。坚持执法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培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工作目标。通过不懈努力,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二、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职能清晰、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部门监管分工,加强综合协调,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方式,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规范的原则,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检验检测等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地方
政府统一负责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要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强化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完善地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结合本地区实际,细化部门职责分工,发挥监管合力,堵塞监管漏洞,着力解决监管空白、边界不清等问题。及时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五)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食品安全信息通报、联合执法、隐患排查、事故处置等协调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监管效能。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执法的密切协作,发现问题迅速调查处理,及时通知上游环节查明原因、下游环节控制危害。推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检验检测互认和监管执法等方面的区域合作,强化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支持配合。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从严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规范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和信息公布程序,重视舆情反映,增强分析处置能力,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奖惩约束机制。
(六)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体系。推进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配置下移,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列为重要职责内容,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并明确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与各行政管理派出机构密切协作,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等队伍,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和乡村食品安全专、兼职队伍的培训和指导。
三、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七)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整顿。深化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整治,重点排查和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问题,坚决查处食品非法添加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清理整顿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以日常消费的大宗食品和婴幼儿食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全链条安全保障措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对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和场所的整治力度,组织经常性检查,及时发现、坚决取缔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黑工厂”、“黑作坊”和“黑窝点”,依法查处非法食品经营单位。
(八)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各级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责,进一步改进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大力排查食品安全隐患,依法从严处罚违法违规企业及有关人员。对涉嫌犯罪案件,要及时移送立案,并积极主动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追究到位。加强案件查处监督,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未及时查处、重大案件久拖不结的,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直接查办。各级公安机关要明确机构和人员负责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对隐蔽性强、危害大、涉嫌犯罪的案件,根据需要提前介入,依法采取相应措施。公安机关在案件查处中需要
技术鉴定的,监管部门要给予支持。坚持重典治乱,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
(九)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着力提高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活动的规范指导,督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落实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扩大对食用农产品的例行监测、监督抽查范围,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和生产加工环节。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商、经纪人的管理,强化农产品运输、仓储等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健全畜禽疫病防控体系,规范畜禽屠宰管理,完善畜禽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和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严防病死病害畜禽进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治理和污染区域种植结构调整的力度。
(十)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监管。严格实施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对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要依法及时纳入许可管理。不能持续达到食品安全条件、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撤销其相关许可。强化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安全性评估审查。加强监督抽检、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完善现场检查制度,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退市、召回和销毁管理制度,防止过期食品等不合格食品回流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依法查处食品和保健食品虚假宣传以及在商标、包装和标签标识等方面的违法行为。严格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准入管理,加强对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进口商、代理商的注册、备案和监管。加强食品认证机构资质管理,严厉查处伪造冒用认证证书和标志等违法行为。加快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和监督检查结果公示制度,建立与餐饮服务业相适应的监督抽检快速检测筛查模式。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小餐饮单位、小集贸市场及农村食品加工场所等的监管。
四、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
(十一)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索证验票、购销台账记录等各项管理制度。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和相应的经营单位要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分管负责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保证必要的食品安全投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改善食品安全保障条件。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向社会公布本单位食品安全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及时。进一步健全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制度,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并由单位组织定期培训,单位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要统一接受培训。
(十二)落实企业负责人的责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定代表人
或主要负责人对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安全主管人员对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逐级落实责任,加强全员、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食品交易场所开办者、食品展销会等集中交易活动举办者、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等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对违法违规企业,依法从严追究其负责人的责任,对被吊销证照企业的有关责任人,依法实行行业禁入。
(十三)落实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处置及经济赔偿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落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召回和下架退市制度,并及时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处置情况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对未执行主动召回、下架退市制度,或未及时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的,监管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执行;拒不执行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直至停产停业整改、吊销证照。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严禁更换包装和日期再行销售。食品生产经营者因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
(十四)加快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守法经营宣传教育,完善行业自律机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打造信誉品牌,培育诚信文化。加快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完善执法检查记录,根据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建设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与金融机构、证券监管等部门实现共享,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情况,发布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对失信行为予以惩戒,为诚信者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十五)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合理配备和充实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重点强化基层监管执法力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的装备建设,重点增加现场快速检测和调查取证等设备的配备,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加强监管执法队伍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切实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十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坚持公开透明、科学严谨、广泛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尽快完成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标准和食品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加快重点品种、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实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各地区要根据监管需要,及时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和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切实做好标准的执行工作。
(十七)健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加强监测资源的统筹利用,进一步增设监测点,扩大监测范围、指标和样本量,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和能力。统一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规范监测数据报送、分析和通报等工作程序,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加强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例行监测。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报告体系。严格监测质量控制,完善数据报送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判断,提高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能力。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强化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风险评估,充分发挥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制度,加强风险预警相关基础建设,确保预警渠道畅通,努力提高预警能力,科学开展风险交流和预警。
(十八)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严格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管理,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新建检验检测机构,加大对检验检测能力薄弱地区和重点环节的支持力度,避免重复建设。支持食品检验检测设备国产化。积极稳妥推进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改革,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推进食品检验检测数据共享,逐步实现网络化查询。鼓励地方特别是基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积极推广成功经验,逐步建立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检验检测体系。
(十九)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实施、注重应用、安全可靠的原则,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等资源,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各地区、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汇总、分析整理,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监管执法方式,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追溯手段和技术平台,提高追溯体系的便捷性和有
效性。
(二十)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各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预案演练,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风险评估、应急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能力,提升事故响应、现场处置、医疗救治等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水平。制定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程序。
六、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二十一)完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形成有效衔接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完善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相关法律依据,着力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各地区要积极推动地方食品安全立法工作,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等具体办法的制修订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执法情况检查,研究解决法律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加强执法工作。大力推进种植、畜牧、渔业标准化生产。完善促进食品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提高食品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提高食品行业准入门槛,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食品经营场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食品物流配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支持措施,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
(二十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国家建设投资要给予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更多支持,资金要注意向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倾斜。地方各级政府要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经费及行政管理、风险监测、监督抽检、科普宣教等各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切实加强食品安全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十三)强化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加强食品安全学科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化食品安全科研队伍。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科研资源,加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风险监测评估、过程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科研成果使用前的安全性评估,积极推广应用食品安全科研成果。建立食品安全专家库,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开展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适用管理制度与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七、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二十四)大力推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细化具体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切实落实财政专项奖励资金,合理确定奖励条件,规范奖励审定、奖金管理和发放等工作程序,确保奖励资金及时兑现。严格执行举报保密制度,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对借举报之名捏造事实的,依法追究责任。
(二十五)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
围,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和中小学相关课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类媒体的作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各类宣传科普活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六)构建群防群控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支持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客观及时、实事求是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各级消费者协会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公众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充分发挥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引导和约束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
八、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切实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要认真分析评估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加强工作指导,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影响本地区食品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细化、明确各级各类食品安全监管岗位的监管职责,主动防范、及早介入,使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力争将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
(二十八)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进行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评优创建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加快制定关于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明确细化责任追究对象、方式、程序等,确保责任追究到位。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三日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负责人解读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6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12〕20号,以下简称《决定》)。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负责人就《决定》出台的重大意义和《决定》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解读。
一、《决定》的出台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的决心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设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和整顿,保持了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总体稳定。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我国食品安全基础仍然十分薄弱,食品产业量大面广,素质总体不高,生产经营管理不规范,部分生产经营者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故意生产加工伪劣食品,导致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同时,现行监管体制、法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等还不尽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水平不高,监管执法力量不足,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薄弱,存在着监管漏洞。因此,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保障食品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
《决定》直面矛盾,正视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食品安全形势,明确指出,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落实食品安全法的各项任务出发,对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决定》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对食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的决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紧紧抓住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违法成本低、行业诚信缺失等问题,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集中治理整顿与严格日常监管相结合、加强政府监管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相结合、执法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总体要求。《决定》有的放矢、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着力从整体上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力度,努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决定》的出台也适应了当前加快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实际需要,顺应了社会各方的呼声。
《决定》把破解食品安全重点难点问题与构建食品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食品安全的阶段性目标,即通过不懈努力,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法规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等更加科学完善,生产经营者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决定》明确指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须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决定》紧紧围绕“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建设、加大整治力度、提高监管能力、提升产业素质、动员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的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是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形成的,凝聚了各方的智慧,对当前一个时期的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总之,《决定》的出台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思路,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决定》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加
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又一个重大举措,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的食品安全工作纲领性文件。
三、《决定》从实际出发,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入持久地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治理整顿
2011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陆续组织开展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瘦肉精”和“地沟油”专项整治,以及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保健食品等重点品种综合治理。在国务院确定的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中,要求在深化现有重点品种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农兽药残留、畜禽屠宰、调味品等专项治理行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部署,集中统一行动,深入排查隐患,严打非法违法,着力解决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实践证明,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矛盾复杂叠加的阶段,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动出击,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同时,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整治是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决定》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开展治理整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把集中治理整顿机制化、长期化,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只有将食品安全治理整顿机制化,并长期坚持深入开展下去,才能切实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才能向人民群众昭示政府坚定不移地抓好食品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决定》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更加深入、更加持久地推进集中治理整顿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入排查隐患,通过集中力量、采取联合执法等方式,严厉整治反复出现、易发多发、容易反弹的突出问题,坚决打好治理整顿攻坚战。我们相信,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在推进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的过
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制度,前移监管关口,就能更好地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稳步提高食品安全总体水平。
四、《决定》明确提出要使严惩重处违法犯罪行为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直将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作为重点。据统计,2011年,各级公安机关会同各监管部门共侦破食品安全类犯罪案件5200余起,抓获涉案人员7000多名;各级检察机关批捕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嫌疑人1801人,提起公诉1254人;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等案件333件,生效判决421人,其中,判处多名犯罪分子死刑缓期执行或无期徒刑。这是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不断加大惩处力度的结果,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决定》强调,要坚持重典治乱,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活动的危害性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持“严”字当头,露头就打、毫不手软。要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涉嫌犯罪案件,及时移送立案,并积极主动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追究到位。总之,要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的代价,从根本上扭转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频发的势头。《决定》专门强调了公安机关在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各级公安机关要明确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确保案件查处有力。
五、《决定》突出强调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关键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众多,点多面广,监管任务十分繁重。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量不足,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尤为薄弱,导致难以及时有效处置食品安全问题,这也是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一块短板。因此,必须推进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配置下移,健全基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将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基层“防火墙”。
《决定》从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出发,突出强调了要健全基层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体系,第一次明确要求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列为重要职责内容,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并明确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工作。《决定》要求,下一步要切实建立起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在社区、农村建立起以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为主的群众监督队伍,强化基层政府与各行政管理派出机构的密切协作,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安全基层工作网络。
六、《决定》指出切实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是食品安全的基石
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每一个食品生产经营者都做到知法守法、诚信自律,食品安全就有了基础。因此,既要加强监管执法,更要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做到企业讲诚信、行业要自律。近年来,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快速,各类食品从业主体的数量和食品供应总量都有较大增加。但相对于量的扩张,总体上生产经营者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并未同步得到应有的加强,有些还出现管理弱化现象,在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等方面不到位,产生了很多风险隐患,这是制约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因素之一。
为此,《决定》坚持打击、规范和引导相结合,对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作了规定。《决定》提出要严格实施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对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要依法及时纳入许可管理。不能持续达到食品安全条件、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撤销其相关许可。《决定》提出食品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安全主管人员对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保证必要的食品安全投入,强化人员培训,严格落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召回和下架退市制度,建立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等具体规定。同时,针对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决定》还要求加快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并与金融机构、证券监管等部门实现共享和互动。总之,着力提升整个食品行业自律水平和道德诚信素质,这是当前促进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迫切任务,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决定》要求,抓紧推动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为诚信者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对失信行为予以惩戒。
七、《决定》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责任落实,强调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对本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食品安全工作能否抓好,关键在于责任能否真正逐级落实,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人员。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部门监管职责交叉与空白并存、责任不落实的情况,出现问题往往推诿扯皮,这也是群众诟病最多的。为此,《决定》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作为重点,提出了强化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落实责任的各项措施。
为切实加强地方食品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有效堵塞监管漏洞,形成监管合力,《决定》明确要求所有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都要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
调机制。《决定》还要求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细化部门职责分工,着力解决监管空白、边界不清等问题,并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
为促进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决定》要求加大食品安全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奖惩约束机制。《决定》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决定》规定对于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评优创建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另外,要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确保责任追究到位。这些具体措施的出台,对于进一步提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各级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的落实,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八、《决定》强调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明显滞后,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普遍存在人员不足、装备滞后、检测能力较低等问题。此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监管效能和水平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决定》在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的人力、物力和经费投入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突出强调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统筹推进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建设统一的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平台,强化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等。各级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将食品安全各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优先保障。同时,各项投入要注意向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倾斜,将钱花在刀刃上。
九、《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食品安全工作强大合力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需要有公众、媒体和社会组织广泛、有序的参与。为此,《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细化具体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决定》要求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要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和中小学相关课程,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各类宣传科普活动。《决定》强调要发挥新闻媒体、各级消费者协会、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开展舆论监督、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构建群防群控工作格局,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形成食品安全工作的强大社会合力。
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决定》的贯彻落实
《决定》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认真学习宣传《决定》精神的基础上,正在细化任务分工,狠抓《决定》的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部门将加强督导检查,及时组织对《决定》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国发〔2012〕20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仍然薄弱,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制约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食以安为先的要求更为迫切,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明确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监管手段,提高执法能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诚信守法水平,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总体要求。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全程监管合力。坚持集中治理整顿与严格日常监管相结合,严厉惩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强化执法力量和技术支撑,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坚持加强政府监管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相结合,强化激励约束,治理道德失范,培育诚信守法环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夯实食品安全基础。坚持执法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培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工作目标。通过不懈努力,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二、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职能清晰、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部门监管分工,加强综合协调,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方式,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规范的原则,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检验检测等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要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强化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完善地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结合本地区实际,细化部门职责分工,发挥监管合力,堵塞监管漏洞,着力解决监管空白、边界不清等问题。及时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五)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食品安全信息通报、联合执法、隐患排查、事故处置等协调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监管效能。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执法的密切协作,发现问题迅速调查处理,及时通知上游环节查明原因、下游环节控制危害。推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检验检测互认和监管执法等方面的区域合作,强化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支持配合。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从严惩 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规范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和信息公布程序,重视舆情反映,增强分析处置能力,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奖惩约束机制。
(六)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体系。推进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配置下移,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列为重要职责内容,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并明确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与各行政管理派出机构密切协作,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等队伍,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和乡村食品安全专、兼职队伍的培训和指导。
三、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七)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整顿。深化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整治,重点排查和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问题,坚决查处食品非法添加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清理整顿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以日常消费的大宗食品和婴幼儿食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全链条安全保障措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对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和场所的整治力度,组织经常性检查,及时发现、坚决取缔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黑工厂”、“黑作坊”和“黑窝点”,依法查处非法食品经营单位。
(八)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各级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责,进一步改进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大力排查食品安全隐患,依法从严处罚违法违规企业及有关人员。对涉嫌犯罪案件,要及时移送立案,并积极主动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追究到位。加强案件查处监督,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未及时查处、重大案件久拖不结的,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直接查办。各级公安机关要明确机构和人员负责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对隐蔽性强、危害大、涉嫌犯罪的案件,根据需要提前介入,依法采取相应措施。公安机关在案件查处中需要技术鉴定的,监管部门要给予支持。坚持重典治乱,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
(九)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着力提高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活动的规范指导,督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落实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扩大对食用农产品的例行监测、监督抽查范围,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和生产加工环节。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商、经纪人的管理,强化农产品运输、仓储等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健全畜禽疫病防控体系,规范畜禽屠宰管理,完善畜禽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和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严防病死病害畜禽进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治理和污染区域种植结构调整的力度。
(十)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监管。严格实施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对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要依法及时纳入许可管理。不能持续达到食品安全条件、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撤销其相关许可。强化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安全性评估审查。加强监督抽检、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完善现场检查制度,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退市、召回和销毁管理制度,防止过期食品等不 合格食品回流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依法查处食品和保健食品虚假宣传以及在商标、包装和标签标识等方面的违法行为。严格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准入管理,加强对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进口商、代理商的注册、备案和监管。加强食品认证机构资质管理,严厉查处伪造冒用认证证书和标志等违法行为。加快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和监督检查结果公示制度,建立与餐饮服务业相适应的监督抽检快速检测筛查模式。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小餐饮单位、小集贸市场及农村食品加工场所等的监管。
四、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
(十一)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索证验票、购销台账记录等各项管理制度。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和相应的经营单位要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分管负责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保证必要的食品安全投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改善食品安全保障条件。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向社会公布本单位食品安全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及时。进一步健全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制度,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并由单位组织定期培训,单位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要统一接受培训。
(十二)落实企业负责人的责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安全主管人员对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逐级落实责任,加强全员、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食品交易场所开办者、食品展销会等集中交易活动举办者、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等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对违法违规企业,依法从严追究其负责人的责任,对被吊销证照企业的有关责任人,依法实行行业禁入。
(十三)落实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处置及经济赔偿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落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召回和下架退市制度,并及时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处置情况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对未执行主动召回、下架退市制度,或未及时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的,监管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执行;拒不执行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直至停产停业整改、吊销证照。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严禁更换包装和日期再行销售。食品生产经营者因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
(十四)加快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守法经营宣传教育,完善行业自律机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打造信誉品牌,培育诚信文化。加快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完善执法检查记录,根据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建设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与金融机构、证券监管等部门实现共享,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情况,发布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对失信行为予以惩戒,为诚信者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十五)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合理配备和充实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重点强化基层监管执法力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的装备建设,重点增加现场快速检测和调查取证等设备的配备,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加强监管执法队伍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切实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十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坚持公开透明、科学严谨、广泛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制修 订工作,尽快完成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标准和食品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加快重点品种、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实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各地区要根据监管需要,及时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和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切实做好标准的执行工作。
(十七)健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加强监测资源的统筹利用,进一步增设监测点,扩大监测范围、指标和样本量,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和能力。统一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规范监测数据报送、分析和通报等工作程序,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例行监测。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报告体系。严格监测质量控制,完善数据报送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判断,提高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能力。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强化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风险评估,充分发挥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制度,加强风险预警相关基础建设,确保预警渠道畅通,努力提高预警能力,科学开展风险交流和预警。
(十八)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严格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管理,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新建检验检测机构,加大对检验检测能力薄弱地区和重点环节的支持力度,避免重复建设。支持食品检验检测设备国产化。积极稳妥推进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改革,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推进食品检验检测数据共享,逐步实现网络化查询。鼓励地方特别是基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积极推广成功经验,逐步建立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检验检测体系。
(十九)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实施、注重应用、安全可靠的原则,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等资源,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各地区、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汇总、分析整理,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监管执法方式,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追溯手段和技术平台,提高追溯体系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二十)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各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预案演练,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风险评估、应急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能力,提升事故响应、现场处置、医疗救治等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水平。制定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程序。
六、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二十一)完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形成有效衔接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完善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相关法律依据,着力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各地区要积极推动地方食品安全立法工作,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等具体办法的制修订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执法情况检查,研究解决法律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加强执法工作。大力推进种植、畜牧、渔业标准化生产。完善促进食品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提高食品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提高食品行业准入门槛,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食品经营场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食品物流配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支持措施,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
(二十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国家建设投资要给予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更多支持,资金要注意向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倾斜。地方各级政府要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经费及行政管理、风险监测、监督抽检、科普宣教等各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切实加强食品安全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十三)强化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加强食品安全学科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化食品安全科研队伍。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科研资源,加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风险监测评估、过程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科研成果使用前的安全性评估,积极推广应用食品安全科研成果。建立食品安全专家库,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开展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适用管理制度与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七、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二十四)大力推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细化具体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切实落实财政专项奖励资金,合理确定奖励条件,规范奖励审定、奖金管理和发放等工作程序,确保奖励资金及时兑现。严格执行举报保密制度,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对借举报之名捏造事实的,依法追究责任。
(二十五)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和中小学相关课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类媒体的作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各类宣传科普活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六)构建群防群控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支持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客观及时、实事求是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各级消费者协会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公众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充分发挥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引导和约束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
八、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切实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要认真分析评估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加强工作指导,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影响本地区食品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细化、明确各级各类食品安全监管岗位的监管职责,主动防范、及早介入,使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力争将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
(二十八)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进行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评优创建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加快制定关于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明确细化责任追究对象、方式、程序等,确保责任追究到位。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