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09:1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

第一篇:西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

西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

西峰区农牧局(2017年5月12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我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环境、生态、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清洁农业为抓手,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广新型农村能源。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大力推广户用沼气、节柴灶、太阳能等新型农村能源,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3900座、小型沼气工程8处、大中型沼气工程2处、乡村服务网点85处,投放太阳能热水器2186台,发放节柴(能)炉300个、太阳灶3717台。招引国电远鹏计划在鄢旗坳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厂一处,在肖金镇推广户用光伏发电设备4套,探索了光伏扶贫新模式。新能源的推广,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更减少了传统能源煤炭、柴火燃烧的气体排放。

二是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大标准化生产监管力度,指导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督查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三品一标”认证14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认定农作物24万亩、畜禽11万头,认证产品6.8万吨,创建农产品绿色标准化示范区6个,建设“畜-沼-菜”、“畜-沼-果”等模式的循环农业示范区10个。

三是倾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不使用禁用药物的承诺制度,健全区内放心农资经营和配送网络,70%以上的农资实施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加强农产品检测力度,通过检测来指导生产者进行标准化生产、引导经营者依法经营合格农产品,确保了全区农产品生产、食用两安全。全年抽检蔬菜、水果、畜产品8000样(次),合格率均达到100%。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区7个乡镇和5家追溯企业已接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追溯平台。

四是全力落实农业环境保护治理。一是积极落实废旧农膜和尾菜处理工作。我区目前已建成回收加工企业8个,乡级回收站10个,村级回收网点21个;年回收废旧地膜1400吨,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年处理尾菜3.5万吨,尾菜治理面积5.2万亩,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8%。二是坚决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精准施肥技术,优化配置肥料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37%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4%以上。三是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粉碎还田、带状覆盖等技术,坚决禁止秸秆焚烧行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5%以上。四是深入贯彻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措施。要求养殖场必须建设粪污发酵设施,禁止露天堆放。全区新建的养猪场全部建设了粪污厌氧发酵池、沉渣池及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在肖金镇芮岭村建成有机肥加工厂一处,年收集加工周边大型养鸡场、养猪场畜禽粪便1万吨以上。

五是强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全区兴起了采摘热、垂钓热、休闲体验热,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农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新渠道。全区已发展各类农业休闲体验观光园、农家乐、垂钓园80余家,年接待7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6亿元。

我区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经费短缺。三品认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检测、4-

第二篇: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谈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从生态文明说起。自然而然想到什么是生态文明,什么是农业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有什么意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的现状如何,如何应对,如何建设等问题。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生态建设的原动力,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所谓农业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以一种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成果的总称。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就是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环境与生态目标融合到现代农业之中,使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农业生产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了解概念后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谈我国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它对于我国走出生态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走出生态困境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确立生态文明观。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观,视人类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只有在农业生产劳作中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是资源消耗低、生产成本少、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速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技术产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现有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回归理性,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有着光辉的农业发展史,有着璀璨的农业文明。建设农业态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扬弃”。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保障生命质量的需要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包括粮食质量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之上,人们有着更多对清洁、绿色、健康食品的追求。生态农业文明是实现粮食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需要。

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点。

现代农业一般表现为现代石油农业和现代生 态农业等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由于现代石油农业主要是通过追加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来提高产量和经济收入,大量使用化学物质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农产品质量下降,损害了人类的健康;大量使用化肥使得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量极大,目前世界利用的地表及地下淡水资源被用于农业灌溉,尤其是中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正在加速地下蓄水层的枯竭,给以后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化肥的过度使用,还使一些营养物质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里,导致藻类的迅速繁殖,藻类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气,造成鱼类等水生物死亡。因此,现代石油农业具有许多弊端和局限性,被认为是一种非持续农业发展模式,而现代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条件分析

总起来看,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既有资源、经验、技术、市场、劳动力、政策等许多有利条件,又存在农业资源短缺、人地矛盾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和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等诸多制约因素。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1我国具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良好资源环境条件。我国地域辽阔,广大农村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不同地区气候、作物、地貌特征、资源、技术、经济水平等差异性较大,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生态类型,各地可以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开创各具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2我国具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丰富经验。我国传统生态农业实践历史源远流长,技术与经验异常丰富。

3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技术日趋成熟。我国内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看,中国农民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具有丰富的精耕细作、间作套种、生物链等传统生态农业技术。

4我国具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一定市场优势。从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来看,目前我国常规农产品已由供给短缺转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一些大路货农产品供给甚至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卖难”现象,追求高产量已不是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目标。

5生态农业适应我国当前农户分散经营和增收愿望的形势需要。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一般仍处于小规模和分散经营状态,无论是北方的“上粮下渔”生产模式,还是南方的“桑基渔塘”生产模式,以及众多的中小型生态农场,大多是由农户或乡村举办和经营的,生态农业这种经营规模小、灵活分散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状况。

6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具有政策和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保证。从生态农业政策及文化建设方面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及措施:1998年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开始对部分食品、蔬菜、水果等实施绿色标志及环境标签制度;自1999年以后,我国许多省市相继颁布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与管理办法,使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不利因素

1人地矛盾加剧和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后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人均肉类和蛋类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造成一定的阻碍。带有掠夺性的农业经营方式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破坏,甚至引发了生态环境危机。

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所依赖的土壤资源条件令人忧虑。由于一些农户长期大量施用化肥而取代有机肥料,掠夺式利用耕地,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微生物、水分等遭到破坏与丧失,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和营养结构失调,地力下降明显,农业发展的非持续性增强。重金属及其他有毒物质对我国农地污染日趋严重,对土壤结构与理化性质等产生长期的破坏性影响,土壤中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元素又沉积在粮食、蔬菜和水果中,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

4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从长远看具有统一性,但在短期内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对策分析

由于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存在许多有利或不利条件,必须采取一些积极对策与具体措施,做到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克服不利因素,促进我国现代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及综合立法,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首先,加强农业资源环境法制建设,为农业资源有序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加紧生态农业立法工作,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创造良好的法规政策环境。再次,制定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的支持政策体系。加强生态农业的标准化管理,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国际化进程,我国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与绿色产品指标评价体系,加强生态农业的标准化管理,推行绿色资格认证及环境标志制度,生态农产品要逐步达到国际标准,按照绿色环境技术标准生产、包装、运输和销售,争取国际认证。加强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逐步形成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首先,继承和利用传统生态农业的技术和经验。其次,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与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有机结合。推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农业核算与生态产品销售体系,引导人们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第一,贯彻我国绿色,-.统计政策,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成本核算制度与经济评价体系,把农业资源价格和环境经济成本纳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常规统计评估转变为资源、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估,客观反映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生态农业建设的真实成绩,以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有效解决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加快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开拓生态农产品销售渠道。生态农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营养丰富、无公害等鲜明特点,其价格也往往高出普通同类产品许多。加强生态农业区域规划工作,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区与基地的建设首先,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科学安排与统筹实施,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在形式上要注意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新模式,避免盲目照抄照搬。其次,加快我国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与基地建设。

如何全面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首先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逐步转向以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为主的有机化、生态化、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农业,形成传统农耕技术、耕作方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近自然农业生产方式及其技术结构体系,大力发展以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为特征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积极引进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改善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旱地改造;采取水土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改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全面推行各种生态农业实用技术。3 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发展以病虫草害控制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作物自身抗性的发掘与利用技术、高效生物农药技术等;加强水肥调控为主导的创新生态农业技术,如生物有机肥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绿肥技术。4 实施农业标准化研究,建立政策保障与服务机制,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一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对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林地经济、现代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农业产业化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兑现激励和扶持政策,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向生态农业倾斜。5 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体系。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农业生态投资补偿、生态农产品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6 加强全程监控,实行生态农业发展的规范操作。生态农业总的要求就是全程实行清洁生产。7 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8 加强研究开发,健全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标准。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加强社会服务,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生产效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服务质量不高,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导和鼓励各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土专家、高校技术人才,以组建股份制公司或协会等形式,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服务,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第三篇: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13级经管类创新班张琪 学号3136317062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与自然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农业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十分深远,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突出。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回避的,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无从谈起。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改善农业和农村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撑起美丽生态中国梦。

关键词:农业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农业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以一种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成果的总称。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就是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环境与生态目标融合到现代农业之中,使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农业生产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科技手段,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二、中国现有农业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自然资源的非合理利用。一方面是对部分土地、林木等资源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闲置的土地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未被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上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对于未被开垦成耕地的自然土地和

与之匹配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经济利用,以及如何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和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等问题始终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

2、农业活动去向单一化。除土地利用过于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以外,作物栽培、动物饲养、林木抚育与种植等也都限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品种,甚至是几个品种,既影响农业总产出的有效增加,还成为引发农业生态问题的重要来源。

3、农业增长过度依赖于人工物品特别是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为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土地及劳动生产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化学杀虫剂、除草剂、动植物助长剂等,由此引发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

4、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农业肩负着食品和工业用原材料等物质产品生产,保护和治理自然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等多种社会重任。现有农业的发展活动基本集中在食品和少量的工业原材料生产供给方面,属于生计农业范畴,农业的其他功能,特别是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功能基本未能得到应有的显现和发挥。

三、走出农业困境,发展现代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树立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树立生态理念至关重要。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开发利用资源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现代农业就是高效生态农业,是绿色农业,是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的观念。

2、构建主体:培育新型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决定了

现代农业和农业生态文明的进程。要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首要的问题是培养现代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习惯。从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习惯入手,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增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竞争能力。

3、转变方式: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并举,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产出率。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资源基础;搞好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缓解资源稀缺矛盾;搞好农业环境保护,为农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建立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实施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质量安全标准,把农业标准化融入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升农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支持和发展壮大农民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进一步疏通和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三是加大市场环境建设力度,促进农产品的自由流动;四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加强市场供求的调研预测,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进入市场交易、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5、强化支撑: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确保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同时把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科技进步之中。

6、完善保障: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组织领导。建设生态文明是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责。生态经济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农民本来收入较少,需要快速致富,因此,我们不能让农民承担过重的长期投资。况且,生态经济的外部性收益是广大的城市和整个国家的绿色环保,所以,党和政府应该对建设农业生态经济进行支持和推进。政府支持首先是政策上的扶持,主要是资金上的援助,其次是进行适当的生态补偿。比如,大力推广的沼气,加强农业物化投入的引导等,都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保障,以维护农民的长效增收条件。

参考文献:≪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来源:农民日报≪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来源:理论月刊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汇报材料(2012.2.1)汇总

山西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年 2月 2日

尊敬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对何炳 光司长一行莅临我省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 的感谢!下面,从三个方面就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能源 资源节约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山西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建国六 十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 120亿吨,外调 80亿吨,支撑了 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 境污染,资源环境损耗高达万亿元以上。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破解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促进山西资源型经 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扎实推动经济结构 优化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开 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稳步实施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同时,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山西先后被列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省、循环经济统计试点省、生 态建设试点省、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试点省、循环经济 认证试点省、全国首个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省。经过全省

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的成效,集 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 , 全省万元 GDP 能耗累计下降 22.66%,以能源消费年均 6.4%的增速 支撑了 GDP 年均 11.2%的增长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 时期的 0.68下降到 0.57, 扭转了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 染物排放量持续增长的势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 了有力支撑。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 2010年底,全省二 氧化硫排放量由 2005年的 151.6万吨下降至 2010年的 124.92万吨,累计下降 17.6%。化学需氧量由 2005年的 38.67万吨下降至 2010年的 33.31万吨, 累计下降 13.93%。11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94%;10个重点城市、93个县(市、区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地表水 监测的 97个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上升 10.8个 百分点,劣 V 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 27.7个百分点。汾河水 库断面水质首次达到一类水质标准,下游河段基本达到农灌 标准,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截至 2010年底,全省 资源综合利用率由 2005年的不足 20%提高到了 50%左右。其中,洗中煤、煤泥利用率达到 95%以上;焦炉煤气利用率 提高到 86%;矿井瓦斯抽放气综合利用率达到 55%左右;焦油、粗苯加工回收率达到 100%,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 利用率稳步提升。

四是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成效显著。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 煤矿兼并重组,全省煤炭矿井数由整合前的 4389座压减到 1053座, 煤矿办矿主体已减少到 130个, 30万吨 /年以下的 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 36万吨 /年提高到 110万 吨 /年,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煤矿采区回采率由 2005年的 47%提高到 79%以上,选矿回收率和伴生资源综 合利用率显著提高;非煤矿山由整合前的 4194座关闭压减 到 2917座,矿产开发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大 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格 局。

五是煤层气开发利用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 全省煤层 气(含煤矿瓦斯 抽采总量 42.78亿立方米、利用总量 21亿立 方米,分别占全国的 46.88%和 54.08%,生产规模、增长速 度均居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领跑者和排头 兵。

六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更趋合理。2010年, 全省工业用水 重复利用率达到 88.7%,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 60%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 0.50;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下降 到 15%,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 50%。万元 GDP 用水量由 2005年 130.55立方米下降到 7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 用水量由 65.83立方米下降到 28.52立方米。

二、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和总体要求,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工业新型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 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方向,出台实施重点产 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环境污染末 位淘汰力度,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 443.36万千瓦,淘汰落 后钢铁产能 5346万吨、水泥 2586万吨、电石铁合金 181.3万吨、焦炭 3282万吨、造纸 29.8万吨。对新建项目严格土 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审批条件, 从产业准入、行业布局、能耗限额、信贷投放等方面,加强对电力、冶金、化工等“两高”行业的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增能耗,抑 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和产能过剩。深入推进服务 业“ 1+10”工程,积极推动低能耗产业发展,实施了 218个促 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全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逐年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制定完善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科 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开展试点示范,初步建立完善了循 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 循环利用,节约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先后成立了各级政府 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 作领导组和循环经济促进会、循环经济研究院等服务机构, 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 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等, 《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已进 入人大立法二审程序;公布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 则》、钢铁和焦化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开展了“煤炭

行业循环化发展”等专题研究, 提出了 《关于推进煤炭行业循 环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编制了《山西省循环经济 发展总体规划》、《煤矸石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山西循环经 济》杂志双月刊、《循环经济在山西》画册等。针对我省资 源禀赋、产业相近、容易耦合等特点,以试点示范为带动, 确定两批省级试点单位共 120个, 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特点的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如煤炭行业的“煤-电-

材、煤-焦-化”、煤化工行业的“洗煤-焦化-冶炼-水泥-余热发电”等。每 年与循环经济相关项目的政府投资约 57亿元,达到省煤炭 可持续发展基金的 67%, 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中的 100个项目 已建成 75%以上, 总投资约 1400亿元。通过综合利用资源, 每年可减少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2700万吨以上 , 减少焦炉煤气等余热资源排放 8亿立方米以 上,形成矸石砖、粉煤灰砌块等利废建材生产能力 150亿块 标砖。

三是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先后以 国家“千家企业”、省“双百家”企业和“省千家”企业行动计划为 载体, 积极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 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等重点工程和节能技术改 造重点项目,实现节能能力 2500万吨标准煤以上。支持建 设了约 50万用户的大型沼气工程、约 630万平方米地源热 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工程、约 2.5亿平方米以燃煤工业 锅炉改造为重点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约 2086万支以农村 和公共机构为重点的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程、约 65万盏以

市政交通、商业建筑等为重点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 程、39万平方米公共办公建筑的节能诊断与改造工程、48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1000万平方米建筑 按热计量收费的热改工程等,社会领域节能形成年节能能力 约 980万吨标煤;初步建立健全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 计、监测体系和重点能耗企业网上能源消费月报制。推行合 同能源管理、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 全省节能服务公司已发展到 80余家,节能投融资能力达到 30亿元以上。积极实施每年两次的山西省能源紧缺体验日活 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专题活动和“以步代车”、停开电梯、关 停公共照明灯具等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引导全社会民众进一 步树立节约意识,形成了“节约能源,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 营造了“节能减排,人人有责”、“节能攻坚,全民行动”的良好 社会氛围。

四是以城乡生态化为突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全省 投入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资金 600余亿元, 按照县县有污水 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生态公园的目标,支持污染防治和生 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 132座城市污水处理 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由 2005年的 143.61万吨 /日提 高到 295万吨 /日,圆满完成了省

委、省政府县城污水处理 厂“全覆盖”工程。实施了太原西山环境综合整治、汾河流域 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十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 2+10”生态修 复治理工程,汾河清水复流和生态补水取得积极成效,流域 地下水位较治理前平均回升 3米以上,局部地区地下水位回

升达 16米,汾河多年季节性断流后实现了全线复流;实施 了 100个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工程, 有效控制了农村面源 污染。全省燃煤电厂提前两年实现了全行业脱硫,焦化行业 已基本实现焦炉煤气全脱硫,基本实现了电力、冶金、焦化 等行业生产废水“零排放” , 9208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 达标排放。2007至 2010年累计植树造林 1653万亩,森林 履盖率由 2005年的 13%提高到 18%以上。

五是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在全 国率先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按照国务院于 2006年 4月做出的在山西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 施试点的重大战略决策,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煤炭企业 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试行 》 ,通过了《山西省煤炭 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省政府 187号令 ,实施了煤炭 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等三大专项行动,截止目前,煤炭资 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已全面完成,矿产开发产业集中 度、产业素质、产业竞争力、安全生产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大幅提升。积极加强对煤炭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能力,我省 12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矿业权设置方案全部获得国家批 复, 对新设立的煤炭矿业权实行有偿使用, 征收矿业权价款。同时建立了煤炭矿业权价款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制度,主要用 于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国有企业办社会等历 史遗留问题,以及关闭合法矿井的补偿和煤矿企业所涉及乡 村的地质生态环境治理等。

六是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支撑,强化政策措施保障。采取 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措施,进一步 完善产业发展机制,支持接续替代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 代服务业发展。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 置。继续深化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建立起了 以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为主 的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机制, 探索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引导优 势资源投向转型发展 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 立流域跨界断面污染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制度、超量减排 奖励制度。成立了山西省排污权交易中心。设立了环境质量 改善奖励资金, 每年对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 2个市、20个县(市、区进行奖励。

三、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 ,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 力下 , 山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发展 理念、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能力建设等方面仍 然存在一些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是重经济发展速度轻发展质量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 市、县在发展观念上重 GDP 增长、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一些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 在。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增 长依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是产业结构畸重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山西煤、电、冶、焦、化、建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占规上工业约 90%左右,能耗比重占规上工业的 95%左右,增加了节能降耗、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矛盾和压力,一产 弱、二产重、三产不强的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很难在短期内 得到根本扭转。

三是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压力十分巨大。山西每采 1吨 煤炭造成水资源损失 2.48立方米,每采 1万吨煤炭造成土 地沉陷 0.33公顷、水土流失 235公顷。据测算,因采煤造 成的生态环境经济损失高达 115元 /吨。在生态环境建设方 面难以做到“渐还旧账,不欠新账”。

四是能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山西属于欠发达省份,当 前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不足。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实 现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通过以 一定的能源消耗来支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 速度。

五是矿权重叠问题亟待解决。煤炭和煤层气矿业权重叠 的问题导致煤炭和煤层气综合利用开发水平不高,制约着煤 炭和煤层气在勘探、开发、利用方面的发展。

四、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 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 机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大调整。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 术,加大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资源型产业技术改造投

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依法淘 汰“两高”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 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把推动服务业大 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旅游业打造成重 要的支柱产业,努力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40%以上。二是加快生态治理大修复。实施生态“大修复”工程,以 汾河流域和大同矿区生态修复为龙头,全面推进全省 11条 重点河流以及国家规划的 18个重点矿区采煤沉陷区、采空 区、水土流失区、煤矸石山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保护重点工 程。全面推进尾矿库安全治理与闭库。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 和生态文明试点工作。

三是全力推进污染大治理。实施污染“大治理”工程,加 大执法力度, 推进工艺改造, 加强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防治, 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确保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控制在国家约束指标之内,烟尘、工业 粉尘排放得到严格控制,单位 GDP 能耗降低 16%,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7%。

四是开展植树造林大绿化。实施太行山、吕梁山和荒山、荒沟、矿山、道路、城乡重点区域“大绿化”工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绿色生态体系。集中建设晋北晋西北防 风固沙林区、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太行山土石山 水源涵养林区、中南部盆地防护经济林区四大生态屏障。加 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五是促进循环经济大发展。全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

设。从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开展 “一市一园”、“一县一企”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推广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对各类园区 进行再规划、再改造,形成以园区带动社区、辐射区域,逐 步形成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互动格局。加快推进国家工业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带动建设一批资源综 合利用基地,提高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六是加快建设山西大水网。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积极推 进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完善地表水利用配套工程,做好山西 大水网规划和实施工作, 建设山西“大水网”。加强汾河、海河 流域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提高城市中水循环 利用效率。完善引黄配套供水体系,改造提升提黄能力,推 进提黄灌溉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矿井水、工业废水资源化 利用。

七是促进能源利用效率大提高。到 2015年,资源就地 转化率达到 40%,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 75%,煤矸石利用 率达到 68%,焦炉煤气利用率达到 100%,煤层气及瓦斯气 抽采回收率达到 70%。加强项目节能评估,严格限制“两高” 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实施高耗能行业重大节能和清洁生产 示范工程;推进交通、商贸、市政及居民生产等社会领域节 能;大力实施以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为主的集中供热“全覆盖” 工程。

八是合理控制能源总量。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

结构,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转换升级。合理控制能源生 产和消费总量。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市场交易机制,引导能 源消费流向能效水平高的地区和企业。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 警预测机制,及时预警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切实改变敞开 口子供应能源和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坚持将能源消费总 量控制指标与节能目标、GDP 增长指标、经济结构调整指标 以及配额市场化交易相挂钩,建立严格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指标评价考核体系。

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政策建议

山西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关心、重视和鼎力支持,恳请今后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一是进一步理顺煤炭等资源使用开采的体制机制。继续 完善煤炭矿业权按市场原则有偿取得制度,矿业权价款收益 除用于资源勘查、保护和管理支出外,主要用于支持转型发 展和分离国有煤矿企业办社会职能。提高煤炭等资源开采准 入标准。巩固完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煤 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 展资金政策。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开展国有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改革试点。二是深化煤层气开发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气随煤走, 先抽后采, 采煤采气一体化”的原则, 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 开发和综合利用。第一, “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着眼未 来”的原则, 对煤层气矿权人登记面积过大、勘探开发进展缓 慢的区块, 建议国家参照建设用地开发期限规定, 予以清理、调整和重新审核登记。第二,对煤炭现采区和 10年左右将 要开采区域的煤层气,由当地大型煤炭企业按照国家和省的 规划部署统一开发;对山西 12个国家煤炭规划区的煤层气 资源,原则以煤炭企业为主,煤炭企业和煤层气企业共同开 发;对煤炭开发的远景区煤层气,由煤层气企业为主进行开 发。第三, 利用好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配套试 验区”这一平台和载体,贯彻“先行先试”这一最大优惠政策, 在我省率先深化相关煤层气开发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煤炭 资源和煤层气资源矿业权一体化设置,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 以重点支持。

三是完善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财税政策。扩大生态环境 转移支付补助范围,加大对山西水源保护、生态恢复的支持 力度和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民生项目的转移支 付力度。“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山西的转移支付达到中部 省份平均水平或平均水平以上。探索开展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试点,用于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

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统筹推进各类矿产资源税费制 度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煤炭等资源税改革,将煤炭资源税由 从量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促进资源高效节

约利用和生态 保护。研究开征环境税。完善和创新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 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四是推进国土整治和土地复垦。建立集约节约用地奖惩 考核机制,实行单位 GDP 用地考核制度。开展对采矿业土 地整理和朔同地区成片盐碱地改造利用,组织实施国家级重

大土地整治工程。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土地开 发整理多元投入机制。开展煤矸石占地、采煤沉陷区、工矿 废弃地的土地复垦,将复垦地与建设用地调整利用相挂钩, 实施用地指标置换,优先用于煤矿企业转产和资源性经济转 型项目。探索露天采矿用地方式改革,露天开采矿山用地按 暂时用地审批管理,煤矿开采完毕后进行恢复。探索推进土 地审批、耕地占补平衡、重点转型项目用地保障、未利用地 审批等改革。

五是给予山西能源消费总量的政策倾斜。“十二五”时期 山西要实现转型跨越,加速发展,能源需求量仍保持较快增 长,目前国家给予山西 2.3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总量,恐 难满足山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家在能源消费总量上对 山西予以倾斜。

六是健全资源节约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 制,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 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改善民生等费用列 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实现资源开发外部成本的内部 化。加快水权转换和交易制度建设,开展跨行政区域水权交 易试点。

各位领导,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 责任重大 , 意义深远 ,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 我们坚 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 增强危机意识 , 树立绿 色、低碳发展理念 , 坚定信心、勇于开拓、扎实工作,在先

行先试中开辟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新路,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 节能减排目标 , 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 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第五篇:文明生态校园建设总结汇报

实施校园改造工程 创建文明生态校园 双庙明德学校 蒋云山

以校园改造为契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教育局的几位领导的亲临指导、亲切关怀的感召下,我校文明生态校园建设实施一年多来,运转良好,文明生态校园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已显现出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青龙镇一所新建的农村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是为适应我县《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要求,在教育局和各级政府的筹划和援助下,历经两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学校占地面积14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420平方米,共计开设15个教学班,教职工80人(其中教师72人,临时工8人),共有学生698人。其中有3200平方米的明德教学楼一座;宿舍房5栋,共建有学生宿舍38间,容纳住宿学生380人(已满)。500多平方米食堂一座,解决近500名师生吃饭问题,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而今我校的沼气系统、养殖种植系统、生态果园系统、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系统、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系统、科技推广与应用系统,都已经运行或着手启动。生态效益,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科技效应和社会效益,初见曙光。

二、项目实施的内容和意义

(一)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基本内容是

1、一个理念:树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理念。

2、两个基地:建设生态校园和综合实践活动相依托的基

地。

3、三个平台:创建综合实践教育、生态校园网络和科技

推广相配套的平台。

4、四个循环:形成“(果)→(菜)→(猪)→(沼)” 四个生态循环链。

5、五点要素:

(1)抓住改厕建厨建池的重点;

(2)解决种植养殖场基地与技术指导的难点;(3)紧贴循环经济和网络应用的创新点;

(4)融通生态果园与当地产业发展的结合点;

(5)建立项目持续运行、科学规范管理的关键点。

6、六个系统:

(1)校园沼气系统;(2)养殖与养殖系统;(3)生态果园种植系统;

(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系统;(5)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系统;(6)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系统。

(二)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实施意义

搞好文明生态校园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推进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农业科技的辐射能力,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项目建设情况

1、校园沼气系统

70立方米的沼气池建设于07年10月份开工,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与沼气配套的68平方米24个蹲位的新型卫生厕所与沼气池一并建成。拆除了危漏的旧师生食堂,设计500平方米、带有餐厅的高标准师生食堂于07年8月份建成,9月份投入使用。实现利用沼气烧水、做饭、加热消毒,利用沼液冲厕,沼液沼渣浇地施肥。节约能源,净化环境,已为期不远。

2、养殖与种植系统

30平方米的保暖猪舍、690平方米的菜园子,都已经进行了测绘和定址,并开始实施,不久将会有免费的肉和菜提供给广大师生。

3、生态果园种植系统

协议共建学校后山农民家庭果园。经双方协商,签订协议,将其家庭果园作为学校劳技课生产实习基地。

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系统

结合项目建设,在校领导和聘请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在三——八年级学生中开设了每周一、二节综合实践课,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确定探究课题,选定指导教师,成立课题小组。让学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习、了解、掌握沼气生成的化学原理、物理知识、果树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常识以及养殖业的有关技术,发现、探究循环经济的规律和大自然的奥秘。

5、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菅理系统

学校借助远程教育和校园网,通过校本培训,对师生进行有计划的上网培训,每周参加培训人数600余人次,师生在网上索取有关信息,在网上与专家对话交流、探讨,请专家解答疑难问题,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发表自己的体会、感想与见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师生与外部世界交流的能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初步展现出网络平台的优势。

6、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系统

利用校园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已安排懂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李宗喜、李百平、肖建华、周万方等教师组成技术组作技术指导,传授果园管理新技术和蔬菜种植技术以及五花猪的养殖技术,了解市场发展前景和市场走势。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带动和帮助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学校还将利用节假日定期免费向农民提供网络资 源,上网查找农产品市场价格,牛、羊、猪、养殖技术、果品生产新技术、大棚菜种植和劳务需求等信息,提升当地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四、项目实施预测成效

1、生态效益

用改厕、建厨、建沼气池三位一体的办法,清除了校内污染源;沼液冲厕,既能消毒且能反复使用,卫生又节约;沼液作农药,沼渣作有机肥,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降低了空气和土壤中的有害成分,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再生;沼气作燃料,减少了油烟排放量。沼气池的原料是人畜粪便,其端口连着厕所和猪舍;沼气池的产品是沼液、沼渣和沼气,其端口连着果园和厨房,显示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功效。竣工后,学校里将是这样一番景象:蚊蝇不见了,黑烟不冒了,绿色增多了,空气清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2、教育效益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们,将通过网络沟通外部世界,提高认知能力,扩大与社会联系,促进全面发展的开放性前景。更重要的是,在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参加生态校园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果树嫁接与管理技术,探讨沼气生成的原理,摸索五花猪的养殖技术和蔬菜的种植规律,将学到一至两门实用技术。会大大改善知识输入形式,补救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教师也将找到课改的方向和途径。校长也将产生经营学校的新理念。校园面貌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育人环境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3、经济效益

用沼液冲厕所,节约了水;用沼气代替煤,用沼液 沼渣代替农药化肥,学校每年可节约煤炭、化肥和农药费用五千元。养猪、种菜每年可创收2--3万元,大大改善师生的生活。可以这样说,生态校园的实施,会为校内资源的合理利用、节支增收创新了实现形式。随着时间推移,增收效益将非常明显。

4、科技效应

通过创办《双庙明德学校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特刊》、利用校园黑板报、学生手抄报、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和新闻媒体等网络平台。将校园内的知识、技能传播给社会,形成(专家的)大手拉小手(学生的手),小手拉大手(家长和农民的手)。经过手拉手,实现了与新农村建设的巧妙结合,其传播效果将愈来愈明显。

5、社会效益

(1)学生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体质得到增强,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开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在参加实践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培养劳动能力,增强适应社会,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3)利用实验基地对辖区的农民起到科技知识辐射带动作用,包括宣传动员,技术支持、产品促销等方面,以点促面,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五、项目实施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文明生态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程。为了很好的贯彻实施,我们认真学习有关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的资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其全部内容和意义,坚定了把文明生态校园建设搞成功的决心和信心。

2、认真调研,制定方案

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规划建设标准,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在实际勘察丈量的基础上,制定出了符合我校九年一贯寄宿制特点的 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及时解决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修订方案,指导实施。

3、克服困难,多方筹资

我校原是一所乡级二类校,规模小、设施不完备。整体布局规划调整后,人力物力财力极为贫乏。首先得解决场地问题,然后是建教学楼问题,再后来是建食堂、宿舍、厕所、沼气池及院墙和大门。相当于白手起家,困难重重。校长带领校领导班子一班人,在教育局几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想方设法,四面求援,先后得到县局、青龙镇政府、“西六村”村委会和村民的大力支持,出资出人出力,使建设用地及硬件设施基本完成。接下来是课桌椅、教学器材和环境建设等软件建设,通过或买或借或要等手段,克服重重难关,在开学前也已完成。而今,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链条也在建设中,不久将完成。那时,我校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4、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链条,是一个长效机制。对此,我们有正确认识,不只顾眼前利益,不急于求成。厕所、沼气池、猪舍、果园、菜园五位一体。科学规划,整体布局,严格管理,全面发展。

六、项目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

1、宿舍建筑面积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冬季表现尤为强烈,床位明显不足;

2、食堂的操作间和学生餐厅建筑面积过小,不便操作和师生就餐;

3、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使操场面积显得过小;

4、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资金有限,滞缓生态校园的发展步伐。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学校卫生秩序和环境维护的难度加大,客观上影响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2008.3.12

下载西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8文明生态校园建设汇报稿

    实施校园改造工程 创建文明生态校园 双庙明德学校 蒋云山 以校园改造为契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教育局的几位领导的亲临指导、亲切关怀的感召......

    供销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供销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汇报X年上半年,X县供销社围绕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工作,做好工作支持,扎实开展宣传工作四个方面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

    城管局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汇报

    城管局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汇报*城管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城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积极投身创建工作,认真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第三方服务、城乡环境整治......

    区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汇报

    区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汇报自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以来,分局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并制定细化行动计划,强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村庄环境整治及道路提升、餐厨垃圾处理、餐饮油烟整......

    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下面按照会议流程,由我汇报X县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一、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显著全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原生态、美丽乡村五大保卫战,2......

    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小河镇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全省生态文明现场会召开后,小河镇不敢也不曾有一丝松懈,紧跟县委、县政府步伐,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决做到领导力量再强化,工作重心再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5篇)

    桃园街道办事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根据鲁发《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德州市委、市政府、平原县委、县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定)

    济宁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济宁市委 济宁市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1日) 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接壤,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著称,现辖12个县市区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