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9:0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届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届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

第一篇:2012届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议论说理的方法 2. 学习“类比引论法”

3. 指导学生懂得“人有诤友,如明镜在侧”的道理,[自读指导]

《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魏征是唐初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竭诚以事唐太宗李世民,生性抗直,屡屡直言诤谏,很得李世民的信任。《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李世民的奏疏。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沾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冶。学习本文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其次明确作者从正反两方面阐述的道理。学习本文多用比喻的手法,用对偶句在句式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安”“信”“求”“治”“以”“哉”“所”等。最后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代初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这与唐太宗的文治武略分不开。但是造就这个局面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魏征。魏征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能忠于职守,对唐代的繁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唐太宗的赏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进谏的。

二、诵读全文

三、讲析第一节 学习类比引论法

类比引论:两个类比体——求木之长 欲流之远

本 体——思国之安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太宗接受厉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作为大臣如果开门见山,直接托出,大宗未必能马上接受。因此作者先以比喻入题,“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通过浅显的比喻顺理成章地推出中心论题:“思国之安者”这是从正面引人论题。为了突出这一推论,引起太宗的重祝,下面又从反面进一步申述“源不深”“报不固”“德不厚”,自然引出人君应该如何去做,后两句含而不露又催人深思。三比之法:比喻、对比、排比

(二)学习第二段:、本段从什么角度展开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

应先引导学生通过口头说出该段的意思,反复诵读之后再讨论明确: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著以俭”的根本原因。先从所代帝王谈起,以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忘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

能覆舟”的惨局。以此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该段重要词语有:承天景命 盖在殷忧 纵情以傲物 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载舟覆舟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作者针对当时的现实,具体向太宗提出了哪些建议?作者认为理想的政治境界应该是什么?

提示: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乱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乱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就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根据当时的历史形势和唐太宗的表现,作者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从待人、接物、正己等方面陈述,目的就是要国君约束自己,调整君臣、君民间的关系,避免“载舟之水也.覆舟”的危险发生。最后指出如果国君能做到这十点的话,必然得到补益,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不必去劳役心力了,即达到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指导学生背诵课文,重点从句式上寻找技巧,把意思贯通起来背诵。

最后结合课后练习积累“安、信、求、治”等一词多义的词语;总结虚词“以、哉、所”的不同用法。

三、小结全文。①本文语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简意赅,有说服力。多用对偶句,笔力遒劲,气势雄健,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读起来气势不凡。②本文首段提出论题,次段分祈原因,末段归于劝谏。从正反两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们借鉴。

四、文言文仿写 题目:自省十思 学生习作: 自省十思

华中师大一附中 高二(8班)周逸尘

吾闻欲楼之高者,必固其基础;求斧之利者,必砺其锋刃;思学而有成者,必坚其心志。基不固而欲楼之高,刃不磨而欲斧之利,志不坚而欲学有成,吾虽年少,知其不可,而况于贤哲乎?吾辈学子,幸逢改革图强之世,正遇中华崛起之时,不念修身治学,不立报国之志,昏昏噩噩,荒废时日,斯亦毁基以求楼高,断刃以求斧利也。

观古今学子,初怀鸿鹄之志,亦抱报国之心,然善始者众,克终者寡,何故?盖求学之初,心纯而无杂念,知浅而求广博;稍有成,则沾沾自喜,荒嬉于游乐之中,孰知路漫漫其修远兮,非上下求索而不能达也!岂不知,满招损,谦受益,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诚能:志消沉,则思报国之大任;遇挫折,则思司马之修史书;忧懈怠,则思孟母之断机杼;学不专,则思滴水亦可穿石;惑不解,则思不以下问为耻;戒自满,则思学海之无涯;戒自卑,则思尺寸之有短长;对师长,则思尊师而重道;对学友,则思友爱而共进;将有作,则思三思而后行。

总此十思,以正吾行,铭记于心,夭志而行。余虽女流,若能自省以美德行,必不逊于须眉。何患学之不精,行之不善,志之不达哉!

课文译文: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反之,源流不深却要它流长,根不牢固却要树长得茂盛,德叉不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无知,也知其不可、更何况像您这样的明君呢!柞为统治天下的国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长远利益出发,那就等于是刨了树根希望树木茂盛,堵了源泉还要流水畅通啊!

历代的帝王承天景命治理天下,善始者实多,而善终者却少。难道取之容易而守之艰难吗?原来是在打天下的时候,帝王对待臣民诚心诚意,一旦得志,便纵情傲物;如果彼此竭诚相特,虽远隔一方心也会在一起;如果远离臣民,即使是骨肉之亲,也形同陌路。如果只是用严刑监督,用威势慎压百姓,就企使百姓外未恭顺而内心不服。时间久了必然会激起民愤。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因为船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定安慎重啊!

因此恳清国君接纳臣下的建讠义;遇其所好,理应“思知足以自戒”,要懂得知足;要修建什么,就要克制自已,以安定百姓生活为前提;想到高处不胜寒,就要谦虚并加强自己的修养;担心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尤应育江海容纳百川的度量;喜欢游乐,就要严格按照国君一年打借三次的规定;害怕自已懈怠,就应慎始慎终;忧虑自已受到蒙蔽,就要虚心纳谏;害怕谗言和邪恶,就要自身行得正;有所赏赐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乱加赏赐;施行刑罚,也不要因为自已一时怒气而滥用。总之,如果国君您能发扬先大这十点陈述的话,选拔能者任之,择其善者认之,那一定会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老效其忠;文武并用咱然可以达到垂拱而治的情景了。哪里需要您劳神苦思,代管百官的职事呢?

第二篇:2012年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kai)切深厚。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阅读课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四、分析课文第一节。1.重点字词

(1)实词 求木之长者 长:高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义:恩德和道义 将崇极天之峻 崇:推崇 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 情不能胜其欲 胜:克服(2)词类活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用法 使 „„稳固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流的长远(3)句式

虽„„(犹)„„„而况„„„乎: 虽然„„尚且„„何况是 „„呢 定语后置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4)句内停顿

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5)重点语句翻译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臣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您这种)明智的人呢!

c/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2.研读探讨

(1)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主旨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五.分析课文第2段:

1、重点字词

承天景命 景:大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殷:深切地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用心 爱心 专心

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 震之以威怒 震:威吓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苟:苟且 心:在心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慎:深切警惕 2.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重点语句翻译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译:(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因为(陛下)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即使(陛下)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民,用神威吓唬他们,最终(人民)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陛下)的仁慈。

4、研读探讨(1)、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3)、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小结: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研读第3段(1)重点字词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忽:忽视 将有作 作:兴建

用心 爱心 专心

思谦冲以自牧 冲:谦虚 牧:约束、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 敬:慎

虑壅蔽 壅蔽:被堵塞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黜:排斥 宏此九德 宏:扩大 简能而任之 简:选择 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巡游 不言而化 化:教化

亏无为之大道 亏:毁坏、减损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乐盘游 乐:以„„„为乐 忧懈怠 忧:以„„„ 为忧(2)重点语句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b.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心谦虚下来并采纳下面的意见。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

2、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4、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要“十思”、宏“九德”。

6、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7、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8、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9、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

用心 爱心 专心

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三、“十思”的现实意义。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四、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五、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与翻译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大职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深深忧患当中一定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情感傲慢地对待别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的国家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会使骨肉亲属也能成为陌路之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威风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他们就象水一样)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再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见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地位高高在上而且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容纳百川;喜爱游乐打猎,就要想到放开一面为限度;担心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的意见;担心有说坏话的人,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奸恶的人;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偏爱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为何一定要劳神费思,代替下臣行使职事,牢损耳目,有背无为而治的道理呢?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一. 文言实词

(一)古今通假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古:大;今:景象 3.慎始而敬终

古:谨慎;今:尊敬

4.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古:虚;今:冲击 5.虽董之以严刑 古:监督;今:董事 6.居域中之大

古:处在;今:居住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8.人君当神器之重

古:专指帝位;今:神奇的器具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思无以怒以滥刑:用刑。2.形容词作动词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3.容词作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要的位置。2)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3)简能而任之:才能的人。4)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5)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的人。

6)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7)惧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8)将有作: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4.使动用法

1)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2)思国之安者:使„„安定。3)则思止以安人:使„„安。4)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5)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6)必固其根本:使„„牢固。7)宏兹九德 :使„„光大。

(四)一词多义

1、居

1)居域中之大:担负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用心 爱心 专心7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长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固(多时为虚词但此时为实词)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4、善

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2)善始者实繁:好

5、下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 3)则思虚心以纳下:在下位的人

6、危

1)居安思危:危难的时候

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高

7、诚

1)诚能见可欲:如果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8、能

1)诚能见可欲:能够

2)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词)

9、思

1)则思„„(等句):考虑 2)总此十思:要思考的东西 二. 文言虚词

1、盖

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盖在殷忧

2、以

1)用、行:戒奢以俭 2)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3)用:振之以威怒

4)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5)而: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因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用心 爱心 专心

7)连词,不翻译:则纵情以傲物

3、则

1)就:则纵情以傲物

2)那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则思„„

4、之

1)主谓间: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2)同“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代百司之职役哉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3)代词:

a)代指“天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b)代指“臣民”: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c)代指“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 d)代指“善者”:择善而从之 三.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倒装句

1)则纵情以傲物:则以傲物纵情 2)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 3)振之以威怒:以威怒振之

4)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知足以戒自 5)则思谦冲而自牧:则思谦冲而牧自 3.省略句

1)盖(陛下)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虽(陛下)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其)苟免(严刑)而不怀仁,(百姓)貌恭而心不服。

3)怨不在大,可畏唯人(之力量也)。4)(水)载舟(水)覆舟,(斯)所宜深慎。5)诚(陛下)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6)(陛下)垂拱而治。7)(陛下)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4.被动句

1)文武并(被)用,垂拱而治。2)虑(被)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 难句翻译

1.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臣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您这种)明智的人呢!

2.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3.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译:(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4.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因为(陛下)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5.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即使(陛下)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民,用神威吓唬《“振”通“震,威吓”》他们,最终(人民)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陛下)的仁慈。6.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7.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心谦虚下来并采纳下面的意见。8.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神器:帝位。

用心 爱心 专心

〔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3〕景:大。〔4〕殷:深。

〔5〕董:督责,监督。

〔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8〕盘游:打猎游乐。〔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用心 爱心 专心12

第三篇: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练习苏教版必修3

第四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

【学业达标评价】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5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太平).B.人君当神器之重(处于).C.能克终者盖寡(能够).D.则纵情以傲物(自己以外的人).【解析】选B。当:主持、承担。

【解析】选D。而:却,转折连词。A.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的,助词。B.其:这样,代词/难道,副词。C.者:表停顿,助词/„„的人,代词。3.与“居安思危”中的“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 .B.貌恭而不心服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亦以明死生之大 .【解析】选D。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译为“重大的意义”。4.下面的句子对原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用心 爱心 专心 1

“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B.古代的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主要与他们品德的衰微有关,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魏徵以此说明太宗要守成力量已经不足了。

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取得社稷的稳定长久。

D.节选的两段分别从设喻和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解析】选B。魏徵的用意是提醒太宗,“守成”要注重积“德义”,而不是说太宗力已不足。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听说要使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要使泉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多积聚道德仁义。

(2)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他们像水一样,可以载船(拥戴皇帝),也可以翻船(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该特别谨慎对待的。

二、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ɑ.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b.(1)(2)处的句式要与它前面画线的句式相同。c.(3)句要从正反两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2)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徵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3)善听人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或:纳谏者,昌;拒谏者,亡)

三、(1)将下面画线部分的散句改为整句。

散句:生活中时常会有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整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2)将下面整句改为散句。

整句:花园里开满了红、黄、白三色鲜花,风儿一吹,犹如跳动的火焰、闪闪发光的金子和即将飘落到地上的雪花。

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沉思。

(2)花园里开满了鲜花,风儿一吹,红的像火焰在跳动,黄的像金子在闪光,白的像雪花在飘落。

【素能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B.夫在殷忧 殷:深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简能而任之 简:挑选,选拔 【解析】选C。冲:谦虚。

A.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而”不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解析】选D。①而,转折连词。②而,顺承连词。③以,连词,“用来”。④介词,“用”。3.下列断句不恰当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D.何必/劳神苦思[ 【解析】选C。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4.下列句子意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最终免不了心怀不轨,表面恭顺而内心不服。)B.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确实能见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C.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勇敢的人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献出他们的忠诚。)D.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国君和大臣没有烦忧的事,可以尽情到河南旅游了。)【解析】选C。A.“终苟免而不怀仁”应为: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B.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D.“豫游”应译为“出巡游玩”。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积其德义。(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高危,______________;惧满溢,______________。(1)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2)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则思谦冲以自牧 则思江海下百川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四篇: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 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用心

爱心

专心

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2.粗知句义。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五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范文模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3.“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四、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五、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 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3.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下载2012届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届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

    2012届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达标测试 苏教版必修3(合集五篇)

    谏太宗十思疏 默写填空题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_________________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所宜深慎。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 ,则智者尽......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谏太宗十思疏》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16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根深蒂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 B.渊远流长恃才傲物戒奢以俭 C.择善而从......

    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魏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大全5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10-8-27 8:49:14 文章来 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BX4_19_M7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掌......

    19.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合集)

    谏太宗十思疏 授课时间:11 月24日 第13周 星期四第1、2节 授课班级:美术 教学类型:理论课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现象。 2、欣赏本文生动、诙谐、简洁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