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人大附中校园
参观人大附中校园
走进人大附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标语。让人无不联想到它在中学届的威力,我现在就要探索这所学校的秘密。
校园内十分安静,大家都在认真的上课,当看到路旁生机勃勃的树木,棕红色的教学楼让人无不想起这里复古幽静的环境,校园的长廊挂满了他们的的历史和学生的作品。这里的文化体育设施和教学设施都是十分一流,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校园生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校园里的中心花园,茂盛美丽的植物,和它植物位置的摆放都的十分美观。上午和下午的中心花园的一圈摆满了他们的学习各国语言的图展„„一到中午便摆满了各国的食物和穿上那国的衣服,非常热闹!令人流连忘返,记忆犹新啊!这样一个学校它的知识无处不在,它总在提醒你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变得更开阔、更广。就是因为老师用心去教学生,关爱、了解学生,与学生一起共进退,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厉害的学生。
第二篇:人大附中读书目录
特级教师谈语文教育: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是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还是把课本当作世界?日前,“走近文学经典名著,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在人大附中举行。本文是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在会议上的发言,它让人们重新思考: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应该说,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各种教学改革繁管急弦,紧锣密鼓。
但是,我们的工作效果一直很不理想,问题多多。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不会学习,语文综合能力每况愈下,人文素养状况着实堪忧。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万事万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决定因素。譬如一棵树,如果缺失了水分营养,枝叶就会枯蔫萎黄;一个人,如果身染重病,就会面黄肌瘦。这时,要紧的是从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不是舍本求末,为枝叶上喷洒营养液,往脸上涂抹胭脂。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著名学者、书香校园的首倡者朱永新先生则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学生的精神成长。
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和温儒敏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钱理群)。“阅读最接近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育之本”(温如敏)。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有句古语,叫“山定泉,树定根,人定心”。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 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树根萎缩则枝叶枯黄,源泉枯竭则河流干涸,基础不牢则大厦倾危,血脉不足则躯体羸弱,灵魂缺位则生命失色——语文教育的 “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
初中3年,600多个课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围着6本教科书,百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经冬复历春。教来教 去,语文被教成了一条风干的黄瓜,干瘪丑陋,食之无味。问题还不止如此,更为严重的是,初中的三年,正是孩子智力发育、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和“精神饥渴期”(朱永新语),而我们却画地为牢,让数以亿计的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体力封闭在极其有限的应考知识上,几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苦苦打拼而无暇他 顾,这无论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于民族前途、国家未来,都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智能浪费和无可弥补的惨重损失。
追根探源,主要还是丢失了读书这个教育的“根本”。
“教科书”是不是“书”?
或许有人要问: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书”吗?
“教科书”是不是“书”?两者能不能画等号?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厘清两者关系,在当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 导读写的范本、“模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基本采取文章学的教学模式,即以“生理解剖”的方式肢解文本,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作为“仓储式”的简单的积累手段。再加上目前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和考核,日甚一日的消解着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情感和魅力,“让本该快乐 的读写变成了苦不堪言的负担”(钱理群语)。
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 语堂语)。这些“书”和“教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国学大师林语堂就曾明言:“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朱永新先生也说过几乎完全相同的话:“教科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
关于“教科书不是书”,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能找到佐证:“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 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课标》强调要读教科书以外的书可知,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 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而其重要途径就是读书。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 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 界。否则,以课本画地为牢去培养“人”,就如同玻璃杯里栽松树、小水沟中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放放纸船。一直以来,不是《课标》没做要求,而是 我们有所忽略;不是《课标》没说到,而是我们没做到,以致陷在教科书里,不能自拔。
我和我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想带着孩子整天在蜗牛角上较雌论雄,我们渴盼抓住孩子初中一闪即逝的成长黄金时 期,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引入课堂,带着孩子们跳出题海、畅游书海,加强人文积淀,培补精气神,并同步提升读写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为其 终身发展奠定根基。这种做法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标新立异;更不是另起炉灶,剑走偏锋;而是一条在《课标》指引下正本清源的康庄大道。
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谈谈我们对“文学经典名著”的理解和把握。首先,关于“文学”。
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我们是以文学为主,兼顾其他方面的书籍。
传统文化精华方面,先后推荐了《论语》《庄子》《诗经》《楚辞》精选《菜根谭》以及古诗百首、对联百副、名言 百句、寓言百则等,利用早读时间去读去背。历史方面,先后推荐《大秦帝国》《蒙古帝国》《1901》《1911》《左宗棠》《南京大屠杀》《苦难辉煌》 等。哲学方面,推荐“老庄”、王阳明、周国平等。经济方面,推荐《现代化的陷阱》《猎杀中国龙》等。社会学方面,推荐《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军事 方面,推荐《长征》《解放战争》《决战朝鲜》《西路军》等。心理学方面,推荐毕淑敏、卡耐基等人的作品……
我们让学生读书,并非为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增加人文积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在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不限于文学作品,其次,关于“经典名著”。之所以以“经典”为主,是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但我们在给学生推荐作 品时,既首先考虑经典,又不限于经典,同时兼顾其他优秀作品,因为还要考虑到阅读兴趣的因素,读书活动能否开展起来,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在培养兴趣方 面,读物选得是否妥当至关重要。《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获得“全美最佳教师”称号的雷夫就说过: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给学生选择读 物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接受程度、兴趣特点等因素。
古今中外堪称经典名著的作品浩如烟海,有一些作品偏深偏难,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来都有相当困难。如果上来就给孩子推荐这类作品,孩子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进而产生畏难排斥心理,从此拒绝读书。有时学生走近经典要有一个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的渐进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去给学生搭一个台阶。比如:为了让孩子走近《老子》,先让孩子读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为了让孩子走近《庄子》,先让他们读《庄子》白话寓言故事;为了让孩子走近《传习录》,先把《明朝一哥王阳明》推荐给他们……待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孩子们就会一步步走近名著。
推荐一本书之后,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径直走进去,在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语境中,完全自主地去读,无拘无束地去 读,轻轻松松地去读,充分沉浸在书中,和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同喜悲、共忧乐,尽享读书的快乐。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读书 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提高。走进人大附中,你会发现一道美丽的风景:无论课间、午休,还是楼道、操 场,总有三五成群的孩子抱着一部大部头在专注地捧读,或在热烈地议论;一本刚读完,就追着老师去推荐“下一本”……如果学生还没翻开书,老师就滔滔不绝地 讲起读书诀窍、提分妙招,这就如同面对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不去把饭菜端上来,而是喋喋不休地去讲筷子文化和淀粉结构,让人兴味索然。
我们给孩子推荐经典以外的读物时掌握这样一个标准:就是作品一定是健康的,美的,可以带给孩子正能量。尽管社 会并不完美,人性也有不少弱点,但是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读书,能提高对假恶丑的抵抗力,对真善美的欣赏力,从而能离庸俗远一点,和高雅近一点;离浮躁远一 点,和宁静近一点;离邪恶远一点,和善良近一点;离网络泥潭远一点,和古今中外的智者贤达近一点;进而培养高雅情趣,健朗精神,书卷气质,家国情怀。
我们觉得: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不要总想着书一打开,就分数一大把,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贼不走 空。“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再好的饭,吃急了也会噎;再好的书,催急了也会产生排斥。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 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
读写结合是我们的一贯做法。
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做法。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 样写就怎样写,长短不限,内容不限,写法不限,只让真情实感从心底流出。随后,老师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发现亮点,选出范文,在讲评中真诚赞美,热情鼓励,顺便做一点读写指导。最初,有的孩子只能写几十字,坚持一段时间,从几十字写到几百字,再到后来。一两千字也一挥而就。两年下来,同学人均读书20多部,其中多为古今中外名著,有的虽不属名著,但也是同类中的精品,或是通向名著的桥梁。人均写下读书笔记两万字左右。刚刚出版的《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 走近经典名著》一书学生的200篇语文笔记,就是印证。
最后,说说教师因素。
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得如何,老师是关键,语文教师决定着语文教育。对语文老师来说,孤陋寡闻是致命的。“对一个老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有喜爱阅读的老师,才会有喜爱阅读的学生;有视野开阔的老师,才会有视野开阔的学生。
因此,要引导学生阅读,老师自己首先要阅读,不仅要进行职业阅读,还要对文史哲、时政、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广有涉猎,以不断充实智库,裨补精神。这样,教学才会出现一片新天地,抵达一个新境界,逐渐做到举手投足之间,一颦一笑之际,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了老师的因素外,引领学生读书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和阻力,其中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
2010年,我在人大附中连续教了8年高三后,被刘彭芝校长空降到初一,去“加强人文积淀,涵养大家气质”,引领孩子开展名著阅读。孰料几个月后,家长的告状信铺天盖地飞到校长手里,家长们众口一词:既然中考只考上千个词语、十几首诗、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师为什 么要领着孩子们去读名著?如果孩子因为读书使中考受到影响,没能升入重点高中,这个责任谁来负?声声质问,咄咄逼人。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上,刘彭芝校长给家长讲了很多读书的道理,翟小宁校长还宣读了我就读书 问题写给家长的信,最终**止息,名著阅读活动才得以坚持下来。可见,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会举步维艰。尤其在现有中考方向的 “指挥”下,面对严峻的升学现实,从老师、学生到学校、家长都有诸多的无奈,即便懂得通过读书可以“种下龙种”,也只得屈从现实去“收获跳蚤”。
朱永新先生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 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 分的孩子走得更远。非常钦佩北京教科院刘宇新等老师的气魄和眼光,把语文教改的着力点放在了读书这个根本点之上,把推进全市的名著阅读放在了课程改革的高 度。而此举受到市委、市教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更让人备受鼓舞,我们由此看到了北京市教育乃至全国教育的希望。
学生感言
回眸过去的一年,竟然读完了十三套共十八本书,其中有近半都是茅盾文学获奖作品。要知道,我上小学时连矛盾文学奖都还不知道呢,漫画与科普似乎占了我原来读书的大部分比例。(赵嘉熹)
我的笔尖在精神美妙音符的伴奏下,轻快地在纸上跳着舞蹈,姿态那么自然,情感那么充沛,过程那么淋漓畅快。(景一馨)
这时,书本不再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或者说阅读除去了书中世界与现实生活的阻隔,让我可以与书中人物在思想上“交流”,在他们的影响下,在潜移默化中变得高尚。阅读给我带来快乐,充实我的灵魂。(田向宇)
第三篇:参观北师大附中有感
参观师大附中有感
坐了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终于到达了心向往之的师大附中。
按照预先的计划,一行人先到了报告厅聆听刘沪校长的报告,刘校长围绕“钱学森之问”展开了《全人格教育与杰出人才培养》的思考。启迪良多。一所中学,能坚持连有些大学都坚持不了的理念,实为不易。刘校长引用康德的话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确实,人在目的的王国中才是有尊严而非仅有价值的。当我们着眼于全人格教育时,我们已经在为杰出人才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了。不由得想起参观钱学森纪念馆时看到的一句话,钱老年轻时候由师大附中升学至上海交通大学,前两年基本不用听课,因为交大的很多课程都在中学时学过。钱老回忆自己一生时说,他的一生只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的门下当弟子,另一次就是在师大附中的中学时光。看钱老中学时的照片,有一张是他在和同学打篮球,照片下附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上完课基本不回家写作业,大家都一起去打球,直到天黑”。这不禁让我无限感慨。在当今人人为争夺象牙塔尖殚精竭虑地搞“应试教育”时,这条“全人格教育”的路走的能有多长久?对此,刘校长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小平同志当年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现在变成了‘科学发展观’,现在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最终也会成为‘全人格教育’”。这是作为一位教育家的高瞻远瞩。
大概到了四点,与师大附中可爱的王老师请教了一些心理教学方面的问题之后,开始参观师大附中的校园。真的是没法比啊,实验室,电子实验室,语音室,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颇为齐全。看着那些在教室里学习的孩子们,忍不住小小的羡慕了一下,同时感慨教学资源的分布失衡,这是后话,权且不提。之后参观了早已神往的“杏坛”和“三味书屋”,杏坛仿得是几千年前孔子授课的场景:学生手握《论语》《三字经》席地而坐,摇头晃脑地念着“人之初,性本善”,想来也是无比亲切和幸福的场景。
师大附中,不虚此行。一所中学对“全人格教育”的探索与坚持,一线老师无保留的的教学经验的分享,师大附中百余年的悠久历史的体悟„„无疑,各种感触已转化为我内在的动力。沉默加速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第四篇:感慨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
感慨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
商洛市第三届中学校长论坛侧记
———薛清顺
随团来到人大附中,参观了人大附中的校园、设施,听了刘校长的报告,我得到的是震撼和力量!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上的独到造诣,令人敬佩,发人省思!回到学校,细读她的《人生为一大事来》,让人陷于沉思之中……
以创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世界名校为目标,以“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为宗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感慨万千。
看了简介,位于“中国硅谷”———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地带的人大附中,是北京市首批重点中学、首批高中示范校。它创办于一九五○年,前身是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当年许多著名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曾在这里接受速成教育。历经五十多年的开拓进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锐意创新,现在的人大附中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现代的育人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显著的教学成绩,成为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重点中学,曾先后被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授予“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全国教育劳技教育先进校”、“全国现代技术教育示范校”、“全国培训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素质教育的理念新——“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我们来到学校,已是学生放假时间,周校长自豪地告诉我,学校开设了150多门选修课,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四个领域,仅外语就有英、法、德等11种。每逢选修课报名时,老师们都要热情宣传,同学们则要挑剔地选择。我想,只专注于考试,只关心分数的学校,是不可能花如此大心思,开设如此多的课程的。周校长告诉我们,人大附中提出要创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刘校长一直认为“当代学生应该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兴趣和尊重,而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要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事物,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未来生活中能够作出明智的选择。”她介绍了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王羽熙同学具有绘画天赋,尽管分数不够,还是破格录取了他,并给了他发展才华的舞台,毕业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电脑动画专业。还有12名同学参与了破译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实验,他们的成果获得全国大奖,世界权威杂志《Nature》首次出现了中国学生的名字。
参观时我们看到了学校的乒乓球室。引导员告诉我们,刘校长擅长“乒乓外交”,客人到学校的最高礼遇是打乒乓。这是一个地下室,原来是准备停放自行车的,被改造成体育活动场所。听讲解,刘校长对体育的情有独钟是出了名的。人大附中三高足球队多次荣获世界冠、亚军。成立于1992年的“三高足球俱乐部”开创了教体结合、由学校直接培养体育人才的先河。2002年,人大附中还与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共建国际象棋国家少年队,人大附中学生取得骄人的成果,两度获世界青少年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多次获全国冠军。
学校体育活动场所的第一间房是台球室。据介绍,一位爱好台球的同学进入人大附中时,家长问学校能不能配个台球室,刘校长便答应了。这让我听了很感意外,但这样的事在人大附中却很多。学校有专门的排练厅,供爱好艺术的同学们在这里磨练基本功,在这间不大的排练厅里,培养出在国际上受到赞誉的人大附中艺术团。1995年成立的学校交响乐团,已经名声在外,2006年获得了第三十五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交响乐组金奖第一名,大赛评委会盛赞他们的演奏展示了“一流的音乐教育”。人大附中的各种学生团体十分活跃,还开展“模拟联合国”,每年举办一次学生电影节、文化节、科技节……这里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比一些大学还丰富。一个如此重视体育、重视特长与个性发展的学校,让我感觉到素质教育的新风扑面而来。
二、人才培养方法独到——“员工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搭建多大的舞台”。
细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又有许多新发现。人大附中教师们的成长故事,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王玢老师,他本是学校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员,刘校长发现了他的才能,给他创造机会学习,委以工作重任,他成了学校校园网的开发和管理者。
王琦老师。她是物理教研组组长,特级物理教师,论文多次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并用流利的英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2005年她赴英国参加“中学英语教师里丁项目”的英语培训,获得了最高等级成绩,回来后成为开创人大附中虚拟科学实验室的主力。
化学实验员曹葵。他工作之余喜欢经济理论,在学校引起议论。刘校长力排众议,支持他取得了学历,并取得研究成果,在学校开设了“西方经济学”选修课,受到学生欢迎。
刘校长作报告时提到,她真正能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如魏二明是临时工,在人大附中食堂当炊事员,他提出想通过成人高考上教育学院餐旅系深造,刘校长很支持,还给他报销学费。后来,他获得全国烹饪大赛金奖,为学生开设了“厨艺雕塑”选修课,现在已是学校食堂主管了。临时工王峰的故事也同样感人。他在人大附中种过花,烧过锅炉。刘校长注意到他喜欢摆弄电器,就破格把他调入电教室,多次送他进修,现在成为电教室副主任。他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的摄影选修课也很受欢迎。刘校长骄傲地用PPT给我们展示他的摄影作品……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我想,学校的工勤人员都能培养成出色的人才,普通教师就不必说了。刘校长说:“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业绩。教师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给他搭建多大的舞台”。
三、发展教育的胸怀博大、眼光长远——支援西部,帮扶周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与国际接轨。
在听报告时,我特别关注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人大附中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的地区与学校。我注意到,最近几年他们在努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西部教育和北京薄弱学校。他们结对帮扶宁夏六盘山高中,把该校的学生请到人大附中来免费“留学”,无偿帮助海淀区西颐中学、北航中学,与农大附中建立手拉手学校,还在北京郊
区的延庆县设立了分校,把优秀教师派到延庆支教,一去至少一年,延庆的老师们慕名而来听课,一学期的课都上成了“公开课”…… 人大附中不但没有独占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在不断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人大附中与国际教育接轨。我同样注意到,这是一所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学校。刘校长1997年一上任,就提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先后有500多名学生出国参观,教师也有很多国际交流的机会。学校也没有忘记“请进来”,后来已不是“请进来”,是慕名而来——美国菲利普斯安多福学校、英国伊顿公学等多所学校都派团来交流。美国纽约州堪顿中心学校、纽约州立大学等多所学校与人大附中建立了友好校关系……人大附中还设立国际部,招收了26个国家的200多名学生,2007年首届毕业班就取得不俗的成绩。
随团参观学习结束时,我们的感受是:感动、钦佩、羡慕、深思。感动的是刘校长带领的教职员工视教育为自己全部的感情寄托;钦佩的是人大附中的创新;羡慕的是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也羡慕老师在这样的领导集体带领下工作;深思的是,他们在实践中把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以这种精神迎接中国教育改革关键阶段的到来。我们回到学校后,加强理论学习,培养自己开拓创新精神,以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为导向,以刘校长这样的素质教育先行者为榜样,为培养合格、特长学生而努力工作。
第五篇:人大附中第一次家长会记录
提起rdf,是北京nh的理想学校,更是北京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想必很多即将小升初的战士们都想了解rdf新初一的实际生活,下面是rdf学生家长参加了第一次家长会后把会议全程给记录下来了,奥数网编辑给大家整理如下:11月24日下午,期盼已久的早培班家长会终于召开了!
虽然时长达5个多小时(15:0020:10),但还是意犹未尽,因为时间关系,日程太满,无法和很多老师做进一步的沟通。
因为期待,也因为重视(儿子的事从来如此),我提前近一个小时来到校园到处转转。首先看了下中心花园宣传栏的2011年人大附中高考10大新闻。据说这是人大附中的传统节目,每年都要公布,我大概记得几条:
1、首次将北京市文理状元收入囊中,从2004年-2011年,8年出了8个北京市状元、9个榜眼、4个探花。
2、本部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61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47人,考上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60人。
3、靳兆融在今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金牌。
4、施逸萌获得第61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一等奖(小诺贝尔奖,40万美元)。
成绩喜人,一如既往的牛气冲天!
接着,到儿子所在的高中楼看看,一进入大厅就发现全面发展好少年展板,儿子照片在上面,驻足观看,心情一阵激动。不一会,下课了。儿子不知何时跑动我背后,拍了我一下,呵呵,这小子吓我一跳。看得出他也很高兴。同班一个女生还有礼貌地说:叔叔好!真是很有礼貌!一路转下去,逸夫楼、图书馆、综合楼、音乐厅、实验楼。。。其间,不少同学都向我打招呼:老师好!我只能连作回应了。好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
15:00,综合楼4层,早培班2个年级6个班家长会正式开始。
高江涛校长讲话;
1、自己作为早培班负责人,身兼数职,超负荷运行。本身没有教学任务,全是自愿上课(不要钱),带初二早培班物理、高二实验班物理、学校物理竞赛班,因为不带课就了解的不够细,怕没了感觉,五年内哪一个都放不下。一个敬业、执着、无私、可爱的老师!佩服啊!
2、今年早培班情况比去年好,明年还会有变化,会越来越好的!希望成立家长自愿团,随时与学校与他沟通,很诚恳很愿意倾听家长们的意见。
3、刘校长对早培班生物组、物理组开展的探究性研究活动很满意。
接着放了题为着眼未来,根扎沃土早培班培养的ppt。
其中一部分已经开学时看过,着重有几点:
1、早培班培养目标:培养能推动世界和人类进步的人才,培养各个领域内的领导人物领袖人物。为实现它,各方都在努力,要坚持走下去。我在想,这目标真够远大的,层次这么高,这些孩子能行吗?至少学校是这么期盼的、定位的,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的,我们努力配合就是。
2、教学理念与工作重点:
1)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团队意识,善于倾听,善于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性思维的态度。
4)注重为一批学生创造条件成才!
其它的诸如课程设置、多导师制、小初高打通、人文理工科齐头并进、学科交叉融合。学校在扎扎实实地推进这些工作,去年就招聘了29个博士硕士来学校工作,今年继续加大力度完善。一批中科院顶级的科学家和清华北大教授已经有意向将来带人大附中学生,只是看有什么制度性的评价体系来保障这个绿色通道。
真的感谢学校所做的一切!
另外,高校长还提到考试问题。
1、早培班不要和同级的第一实验班比考试成绩,平均分肯定会低,因为这个年龄差1岁差就很多东西,人家也是北京市最牛的孩子。而且你比他们还多学好几门课,一周用在课堂学习做题的时间少1-2个下午,没有可比性也没必要比。
2、早培班现在不注重分数,我们没有中考任务,你的2只脚都迈进人大附中了,他们只有1只脚进来了,中考是看分数的,弄不好后脚进不来了,所以他们的考试成绩是比较重要的。
3、我们将来一部分也要竞赛、一部分也要高考,但有一年准备足够了。
高校长的结束语是我们在努力、在力争!印象深刻。
年级组长刘pei讲话:
盼望----盼望了3个月了与大家沟通
羡慕----羡慕家有优秀儿女的家长们
感谢----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
压力-----对学生,对家庭、对学校的巨大责任!
早培班师资:班主任是一支年轻、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反复斟酌选拔的、有能力、有学识、高学历、高度热情的年轻教师队伍。
接着对开学以来的学生表现、面临的问题、新的挑战、工作重点、需要家长配合的、安全问题、学校制度方面做了说明。
可惜的是,由于前面高校长讲话多占用了点时间,刘主任没能展开细讲。因为后面预约的同学已经等了很久了。
李qs老师只说了2分钟的话,说人大附中是尊重同学的,我们占用了人家定的场地,只能以后交流了。
接着各自班级开会
一进入班级,发现每个孩子都给家长准备了饮料,我儿子给我买了一瓶红茶,外加一瓶咖啡。还贴了爸爸,喝完请把空瓶子放到前面的回收筐里 心里暖暖的!
数学老师:庄li,和李秋生同为人大附中自己培养的高材生,清华大学数学博士。李秋生最近忙于高中竞赛教学,庄老师刚接手这个班,由于她的宝宝太小,只教早培18班和初一第一实验班16班。这么大牌的名师,平和文静,看起来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她讲了几个方面,初中数学学习方法、一般要求、对同学们的印象(优点和待改进之处),需要家长配合的。条理清楚,只是时间太短,没有充分和大家沟通。
化学老师:陈q,很精干的一个小伙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也是博士生。以前一直辅导竞赛化学,很牛!现在教早培班和高一第一第二实验班。孩子是化学课代表,陈老师还点名表扬了他。重点讲了他对化学科目教学的想法,比如要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初高中知识打通,部分知识延伸至大学;掌握基本的专业英语;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还推荐了几本英语原版教材。陈老师像个大男孩,一定能和这帮小同学打成一片。
物理老师:胡jc,人大附中大名鼎鼎的物理名师及桥牌队总教头。简明扼要,重点讲了现阶段物理教学特点,主要以激发兴趣,培养物理逻辑思维为主,培养动手能力,比如搭硬币游戏、八宝粥罐做小孔成像等。经过争取,现在一周有2节物理课了,同学们很喜欢上物理课。
生物老师:李li,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老师,幽默风趣,课堂活跃,寓教于乐做的超级棒。和其他老师不同,他没上讲台,就在下面挥洒自如了,印象最深的是说他非常荣幸,比如:学校很重视生命科学,把当今最牛的2位生命科学大家请来给同学们做报告,一位是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另一位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当然最重要的是重视早培班,让他当任课老师啦!哈哈,太有才了!然后介绍了他对同学们的印象,目前也是以培养兴趣为主,告诉大家不要太在意考试分数。
英语老师:韩z,北师大毕业,在美国教英语数年。她也是谈了这学期的教学规划,同学们的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展示了几篇小说读后感。惊讶于一位丁同学写的文章,韩老师说这篇作文,就是放到高考英语写作,也应该是满分,最多扣一分。文章应用了大量的条件复合句,逻辑严密,语法一流,而且用了大量高级词汇。这个年龄如果用中文写出这样有文采的作文也很难,更何况用地道的英语句子。看来班里这位年级第二的女同学果真厉害!
班主任钱yw老师,人大附中名师,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果然有底气!最牛的是,在谈到语文考试问题时,她说:我以10年实验班的教学经验,以4届毕业班优异的成绩,向大家保证,语文成绩不用担心,大家不要着急,题目该会做的时候自然就会了。
首先,她以自身的成长经历为例,说明早培班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没有压力,而压力是来至于这个优秀群体和自身高要求。钱老师来自教育大省江苏无锡,自幼学习都是靠自己,她坚信,我的学生必须也一定比我强!还有她的感悟:江南水的特质,无形而无所不行!
接着,从自觉、自律、自立、自强、自省、自我6个方面,谈了学生应该做的。很精彩!
班主任及老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和引导!也谈到对家长的要求,比如要相信孩子的潜能等。
然后,谈到第一学年总目标,比如写一手漂亮的工整的钢笔字,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积淀人文素养,开阔眼界,为将来成才奠定基础;从课堂精讲课文中更新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写作水平。当然少不了具体做法了,基本就是目前安排的做好就行啦。
最后,对每个同学进行了点评。对我儿子的评价很高啊,惭愧!---全面发展,成绩优异,是班里学习的领军人物。看来要想名符其实,任重道远啊!
我是最后一个和钱老师面谈的,主要想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果然钱老师对孩子非常了解,连着举了4、5个例子来说明,在肯定孩子优点的同时,也谈到不足之处已经在改善,是个懂事的孩子。我在想,孩子只要努力就足够了。
时间过得太快,我实在不忍心再打扰下去了,和钱老师告别已经21:20了。出了人大附中校门,外甥女正好给我发了短信,与我共庆感恩节!是啊,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真的要感谢人大附中早培班团队。他们朝气蓬勃、高素质、有爱心、全部是名校的硕士博士,却来教一帮11、2岁的小孩,伟大啊!也感谢刘校长、高校长对早培班的执着与偏爱!
也为孩子能在这样优秀的环境里学习5年,感到自豪!
第一次家长会,就是这样的精彩!期待5年、10年、20年后的辉煌!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