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合集)

时间:2019-05-14 09:1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篇: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新农村建设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注的热点。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偏差。本文拟就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新农村建设问题,其实是一个老问题,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也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则是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提出的一个新课题。这是随着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必然出现的一个历史进程性的问题。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必然产生一个农业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其实就是所谓的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农村问题的提出

我国近代曾出现了三位“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先生,都从事过农村社会发展新模式的实 验。毛泽东早年也撰写过一篇《新村计划》,他当时的合作社思想,深受日本的新村主义的影响。

晏阳初先生搞“博士下乡”,在河北定县建立“社会实验室”。他认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贫、弱、私”四大病害。提出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教育的三种方式,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以此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

梁漱溟先生主张“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先后在广东、河南以及山东邹平等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建立政教合一的乡村学校,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业人才,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推行禁烟、禁赌、放足等社会改良;进行农村行政组织改革,举办合作社,组织乡村自卫团体。

卢作孚先生主张“乡村现代化”,在重庆北碚开展乡村建设实验。作为著名的实业家,他筑路治河,开矿建厂,兴办银行、邮电、电站、农场,发展贸易。他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服务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卫生、市容建设。

这三位先驱同气相求,各自树立了成功的先例,在思想上也各有千秋。例如梁先生比较坚守中国的文化传统,并不完全认同西方的城市化理念。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重视教育。

2、建国后我们党对农村建设问题的探索 中国的农村问题和农村建设,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做出了大量的艰苦的探索。毛泽东的农村建设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很多真知灼见,当然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其中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参照、借鉴和指导意义。

1949年以后新政权通过实行土改,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我们面临的是“汪洋大海般”的分散的个体经济。这种经济规模小、生产水平低,带有很大的脆弱性和自发性,若不及时地加以组织并引导它们走集体化道路,不但农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也会极大地阻碍农业现代化,而且还会产生新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我国土改后的农村较为普遍。对此,毛泽东坚定地指出:“就农业来说,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农业惟一的道路,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并指出:“对个体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搞互助合作,办合作社,这不仅是个方向,而且是当前的任务。”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毛泽东把农业发展的“社会化”目标进一步升华为“现代化”。毛泽东认为,“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在这里,他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同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 技术基础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毛泽东反复强调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要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应施以科学的管理等等。

但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基本上放弃了40年代提出的乡村人口城市化思想。他希望不重走资本主义国家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老路而另辟蹊径,超越传统的发展模式,开创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这就是限制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特别积极地在农村发展乡村工业,使农民变工人来实现乡村人口的就地转移。这集中体现在“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思想和实践上面。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包含了乡村工业化意图。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突出表现为社办工业发展过快过猛,导致工农业比例失调,农业的基础地位被削弱。正如毛泽东后来总结经验教训时所指出的:“公社工业化、机械化、电气化、文化教育事业等,只能逐步发展,不能一口气办得很多很大,否则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但强调农村工业化应当逐步发展,并不意味着否定农村工业化本身。毛泽东提出的乡村工业化、工农业互相结合的思想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乡村工业化实践本身也是很有意义的探索。可以说,乡村工业化是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新思想,体现了毛泽东等老一代领导集体对农业现代化新路子的可贵探索。这一历程与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的规划是相适应的。

3、“文革”后的农村问题

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能否吃饱饭的问题,其实也是如何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邓小平同志试图通过变革农村经济体制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体现农民合作化成果的人民公社被彻底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到2004年26年间,一直是在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建设,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载体,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的很大的改善,农村社会明显进步。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跟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农村政策的发展和升华

1、“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是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 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 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新形势下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钥匙。从而为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新时期党中央农村政策不断完善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制约,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经营效益较低,农业发展停滞。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党对农村政策不断完善。

1982 年1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 年1 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 年1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 通知》,是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 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项目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 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1986 年1 月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2004 年1 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六个“一号文件”。主旨是促进农民增收,尤其是各项政策措施要更多地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2006 年2 月21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一号文件”,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从上述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不仅是以往我们党“三农”政策的发展和延续,更是对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以城带乡、以工哺农”阶段的到来。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以往的政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原来讲“三农”问题,都是从外部观察“三农”,其政策的着眼点都是针对“三农”问题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而这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起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政策定位高远、全面,系统性、综合性特别强。其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生产发展”和“生 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 “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 “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 “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很全面,包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是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是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是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 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今后五年将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

深化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源。一是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是要在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 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其目的是逐步消除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为统筹城乡奠定制度基础,促使城乡逐步走向一体化。

四、当前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面而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二十字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为了使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得以有效推进,今后一段时期必须重点坚持“五抓”,实现“五新”变化。

1、抓素质培训和人才培养,造就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民教育,是促进乡风文明、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一要抓好农民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工程,财政每年拿出培训专款,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整合教育资源,力争五年内对全省农民进行一遍轮训,使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术。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就业技能培训。要注重农村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的培养和开发,建立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开发规划,搭建平台让这些人才的技艺得到传承,充分发挥其技术和特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二是切实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抓好农村党员的党章、基本政策、路线、方针教育,增强农民的道德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结合当前广泛开展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爱国、诚信、守法、知礼”的公民教育等活动,以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敬老好儿女等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倡导诚实守信、敬老爱幼的道德风尚,形成团结互助、睦邻友好、崇尚科学、讲究卫生的和谐文明的新气象,最终培养成千上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抓乡村规划,完善新管理。规划是建设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我省农村建设缺乏规划、随心所欲、乱建乱围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新农村建设中, 根据各村各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十分必要。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全面进行规划。规划的制定由乡镇组织,以村为主,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县乡镇抽调或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初步规划完成后,要征求村民的意见。规划的制定要本着节约、实用的原则,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抓产业发展,奠定新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一是大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巩固优势特色产 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特色产业支撑的农民稳定增收机制。二是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支持、服务好现有项目建设,着力争取、引进和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并依托龙头企业调整品种结构,使之在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对农民增收形成更有力的支撑。三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发挥资源优势和特长,自主创业,发展农业加工业、轻工业。加快发展农村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流通服务业和旅游服务等。四是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抓好培训,努力建立劳务市场的对接机制,组织劳务输出,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五年后,力争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4、抓基础设施建设,展现新面貌。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活动场所”五件大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合涉农项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要在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上突破,尽快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提高县、乡、村道路硬化率,形成连接城乡、支撑发展、快捷便利的道路交通网络。解决好沼气池综合利用问题,基本实现农村沼气化。二是促进教育、广电、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新建一批文体公共基础设施,逐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解决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看电视难等农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

5、抓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新机制。村组领导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将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和班子建设,整顿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培养事业心强、能干事、公道正派的带头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适应农村工作的转变和农村形势的变化,努力学会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市场的方法抓农业农村工作,用民主的方法抓村务财务管理,用服务和示范的方法帮助引导农民致富,用法治的方法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着力提高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使先锋模范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更好的体现。要加大对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根据各村及党员的实际,抓好市场经济知识、农业实用技术、法律法规、政务村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引导农村党员和村组干部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式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要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民自治长效机制。

五、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关系

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看,建设新农村是一种公平为主兼顾效率或公平为主促进效率的政策机制。提出建设新农村,首先是出于公平考虑,是为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所以总体上是以公平为主的。正因如此,新农村建设是需要政府主导而不可能是市场主导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够强,还不能完全通过财政支出直接解决农村居民的生活问题。所以,新农村建设投入,更应该是以讲求效率的方式去实现公平。

与以往主观上(政府)和客观上(市场力量)偏重城市的发展相比,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实际上就是调整“人与资金”的比例关系。过去,往城市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多(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相对较少,二者不成比例,所以城市越来越富,农村越来越穷。今后的发展,就是让“资金的流动与人的流动”协调起来,一方面城市要更多地接纳农民进城,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这就是“公平调节”,是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2、改善生产条件与改善生活条件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包括多方面内容,简单概括起来说就是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生活条件可以直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改善生产条件则是提高农村和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提 高生活水平是目的,但提高发展能力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也是“发展”的科学涵义。

新农村建设的多项任务都很重要,但现阶段政府投入的重点应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教育、医疗为主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有主要为生产服务的设施,有主要为生活服务的设施,有同时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设施。从现实需要来看,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很重要。但相对来说,特别是就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在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上,总体上还要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但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基本生活需要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

3、投资较发达地区与投资欠发达地区的关系

以往效率优先的投资项目,一般会优先投向先进地区,因为在这些地区投资收益率更高。而新农村建设,总体上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所以要相对更多地关注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差,从缩小差距的角度讲,应给予这些地区更多的投资。尽管在这些地区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但这正是改变其落后面貌(实现相对公平目标)所必需付出的代价。

较发达地区应相对更多地利用当地财政资金、农民自筹资金、商业性资金进行新农村建设;而欠发达地区,则需要相对更多地依靠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因为这些地区农民自有资金 少、自筹能力低,而金融市场条件也相对更差。另外,还要改变一些财政投资项目对地方配套资金要求过高的立项管理办法,改变一些财政资金嫌贫爱富的投资倾向。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是交织在一起的,越是落后的地区,城乡差距越大,“三农”问题也越突出。所以我省新农村建设,要与“一线两厢”战略布局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4、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中的动态变化,科学预测未来农村格局,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建设。即瞄准将来的而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现在的农村格局开展建设,尽量少花冤枉钱。“建设”新农村还不是“建城”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过程,关键是要把握好现实中每一步的走法,既符合现实需要,又符合长远目标。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分散,给投资建设带来很大难度或更高的成本。因此,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同等情况下,只能是优先投向为更多人服务或更有长远意义的农村。但现实矛盾是,往往不同类型的村所面临的并不是“同等情况”,那些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村往往也是投资建设困难或缺乏规模效益的村。对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值得注 意的一点是,对于那些投资基础设施不划算的农村,应在其他方面,例如劳动力转移、学生转移(进城镇学校)、引导移民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在非固定资产投资解决生活问题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如在义务教育、合作医疗、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补贴)。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使之更容易转移进城或移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各地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同时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为建设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支持。

课题主持人:任俊英(郑州大学)课题参加人:郭晓先 任 滢 李 峰

李明玉 李树陈 李江峰

第二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化州市共辖1个开发试验区,5个街道办事处,17个建制镇,下辖334个行政村,4526条自然村、全市人口157.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132.5万。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市共有7个镇完成了整体建设规划;113个村庄完成村庄建设规划;334个村委会镇通村委会道路1442.7公里全部完成了硬底化;935个自然村的村巷道已硬底化;54个行政村已通自来水;4个行政村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系统;118个行政村建有文化室;345个行政村建成卫生所;18个行政村安装了照明路灯。现在全市广大农村基本告别了泥砖房,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也正在不断改善,大部分乡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较为有效处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初步的整治。部分乡村的环境得到了绿化、美化,村街村道整洁、干净、卫生,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全市已建成各级卫生文明村十多条,创建了省生态文明村1条,省级卫生文明村1条。

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进存在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按照《城乡规划法》中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村镇规划编制是当务之急。目前,1

我市约70%的乡镇总体规划、近90%的村庄建设规划和所有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亟待编制。

(二)部分农民的主体意识淡薄。部分村庄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积极性不高,未能主动投入资金和积极参与,再加上小农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给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新农村规划建设工程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要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据统计,我市有30%的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60%的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 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才5822元。但目前我市农村经济普遍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要筹集资金进行村庄整治十分困难。

(四)各级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粤发[2006]4号)中规定“各级政府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全市各级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但一般编制一个乡镇总体规划约需10-20万,一个行政村地形图测绘和规划编制费用约2—5万,集镇控制性规划编制标准更高,而我市由于地方财政艰难,对建制镇修编总体规划给予一定的支持,无力支持对村庄规划编制的费用,更没有财力投入到村庄整治中去,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远远未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今后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进展情况,结合突出问题,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加强全市村庄规划技术指导,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进度,扩大村庄规划覆盖率。另一方面除了要求村民自己建房修路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外,在各政府投入对农村建水利、修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规划的龙头和统筹作用,自觉地依据村镇规划进行建设,不能盲目乱建。

(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中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加大政府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是要强化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使政府扶持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互相结合,而不是包办代替,否定农民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改造、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等,都应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来决定,不能用过去的行政命令搞强迫执行、强制推派、更不能不顾农民意愿和当地财力,大拆大建,搞政绩工程,而是要“以人为本”,务实推进。

(三)抓好教育宣传发动。通过再宣传、再发动,着力解决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的观望依赖思想,引导农民主动出工、出力,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结合化州的实际,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发展甘蔗、蚕桑、化橘红、淡水养殖、经济林木等地方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全力引进技术、资金、人才、项目,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农民收入,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三创两建”活动,解决目前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搞好“村民自治工作”,提高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加大资金投入。首先是加大财政投入,将村庄规划编制专项经费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列入财政预算。其次是整合水利,农业、电力、电信、交通、卫生、教育、民政等各项涉农专项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加大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村服务设施,均衡配置服务网络。再次是搭设规划建设平台,广开资金筹集渠道,按“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赞助一点,受益群众出资一点,社会各界人士捐赠一点,政策优惠减免一点等办法,形成支持和参与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强大合力。

(七)加大以点带面工作力度。针对我市村庄数量多,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村容村貌千差万别的情况,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

次推进、量力而行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办法,在继续抓好省级试点村的基础上,每年每个镇再抓好3-5条不同类型的示范村,率先启动新农村规划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以此充分调动群众中蕴藏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全面铺开。

第三篇:畜牧局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畜牧局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我县“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为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必须加快我县建设现代畜牧业步伐,提高畜牧经济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净化乡人居环境的各种能力。

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十五”期间畜牧业发展情况回顾。“十五”期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把农村发展纳入城乡统筹建设内容,使农民在减负增收中受益。××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元,其中畜牧业纯收入元,占整个农业收入的。畜牧业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支农投入,使我县畜牧业和畜牧业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动物疫病控制能力明显加强。一是大力扶持畜禽养殖大户和小区发展,促进了畜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实施畜禽品种改良和进行良种选育引种补贴,提高了养殖效益。三是大力推广生态环保和实用养殖技术,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四是创新和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制改革,降低了防疫费用,提高了防疫质效,确保了畜产品安全。五是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力度,降低了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思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大,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畜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宽,畜产品消费市场更加广阔,发展畜牧业积极性不断增强,畜牧业向现代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这都为“十一五”畜牧业实现“转变、拓展、提升”创造了条件。

“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农民增收和畜牧业产业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开拓市场和增加投入为动力,以推广新技术、新模式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和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保障,转变畜牧业传统生产方式,建立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畜牧产业格局,进一步拓展畜牧业产业链条,创新发展模式,迅速提升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畜牧业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为建设全省绿色经济强县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十一五”期间,畜牧业生产发展总体目标是:

(一)生猪出栏达到万头,山羊出栏万只,家禽出栏万只,禽蛋吨,肉类总产量达到吨。培育各类养殖大户和示范场户,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以上。

(二)畜禽品种改良比例进一步提高,其中生猪人工授精面达到,三元杂交商品肥猪达到以上,牛羊冻精配种达到以上,配方饲料使用率达到以上,大型养殖场污水、粪便处理率达到以上。

(三)引进家千吨以上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扩大现有屠宰场和肉联加工厂加工能力。建设各类养殖小区个,培育中介服务组织个,建立完善的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

(四)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制改革,构建动物防疫、诊疗、检疫三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体系,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两瘟四病”(猪瘟、鸡瘟、口蹄疫、禽流感、羊痘、猪链球菌病)等国家强制免疫病种免疫接种密度达到,牲畜死亡、发病率控制在国标以下,保持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等疫病清净。

三、主要工作措施。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实施三大“转变”。重点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⒈要转变畜牧业发展理念。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畜牧业发展,积极推进我县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加快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建设和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历史性转变。

⒉要改变传统畜禽生产模式。一是要积极扶持专业养殖大户。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积极扶持能够从事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各类畜禽专业养殖大户,使其逐步成为我县畜牧业发展的主体。二是要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小区,使已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加强小区的疫病防疫设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使我县畜禽饲养走上标准化、规范化。三是要积极发展中介组织。按积极支持,加强引导,提高层次,规范发展,发挥作用的思路加强对各类中介组织的管理,对内规范生产行为,对外参与市场竞争,解决分散的饲养专业户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⒊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发展资源

第四篇: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和基础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大力推进“一主三化”战略,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和无党派政协委员,我认为,我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可以概括为“三好三佳两情

一源头”。“三好”是指:第一,施政措施好。一是按照“两叶一芋两草”的产业布局,努力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三是大力改善经济发展软硬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四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五是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六是不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第二,行政绩效好。“十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第三,政府形象好。树立了“责任政府、效能政府、有限政府、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佳”是指:第一,经济效益佳。全市区域生产总值增至45亿元,人均GDP增至65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47亿元。第二,社会效益佳。市委、市政府坚持“五统筹”的原则,出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的良好局面。第三,生态效益佳。五年来,全市森林覆盖率由60升至62,成为全省重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基地,是全省重要的中医药产品、保健品生产基地,是国内外重要的硒产品供给和研发基地,是全省乃至华中地区的“后花园”。

“两情”一方面是“干部对工作充满激情”。全市广大干部立足本职,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党的感情”。

“一源头”是指十五期间全市所取得的显著成就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但归根到底,靠的是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总之,“十五”期间的发展,为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新农村具有新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食物保障功能。保障农产品供给,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我市应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向社会增加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产品供应,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第二,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保障功能。现阶段,恩施市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和农业由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转移的时期,发展劳动技术密集型企业,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对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和解决城镇居民就业,意义重大。同时,坚持稳定的土地制度,加上政府公共财政向“三农”的倾斜,使农民能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接近城市居民标准的公共服务。第三,宜居观光功能。秀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便捷的交通条件,将会促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将成为集观光、宜居、消费为一体的新天地。第四,生态保护功能。通过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无害化,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环境友好型的新农业,减小、控制高毒农药和不合理施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使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第五,文化教育功能。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是推进农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和认真抓好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工作。

新农村具有新标准,即达到五“新”。第一,新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安全饮水、道路交通、广播通讯、信息网络及农田水利等。第二、新农舍。一要美观,体现出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二要实用,房舍高低大小、结构采光等都要实用;三要节约,体现节约土地、材料、能源、资金的特征。第三,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第四,新农民。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上下功夫、做文章。第五,新风尚。以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环境为基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

第五篇:关于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关于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早就提出的重大课题,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期间全党工作的主要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意志。虽然我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离国家和省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为把这项事关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抓实抓好,早日实现构建和谐___的奋斗目标,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应明确工作机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市的共同责任,是“十一五”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工作量大,很多地方需要协调。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早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机构。出台《___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便于开展工作。

二、应以新的思维来谋划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新生事物,上个世纪党中央就提出过,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再次提出,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市上下只有统一思想认识,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一环是要了解这项工作的本质,也就是新农村新在何处?不解决和统一这个思想认识问题,我们的工作就存在盲目性,就很难做到惠及百姓。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危机正在逼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认为,新农村主要不是新在经济如何发达,住房多么高档,设施怎样齐全,而是新在人们有新思想、新认识和新行动,即思想上,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应有生存的危机感,都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上,农村所有生产生活措施的采取,都要体现节约、生态和环保这一主题;所有社会活动的开展,都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不深刻领会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就会偏离方向。

三、应坚持几条原则

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个坚持”和“五要”。一是坚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规划先行,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盲目建设;二是坚持按照农民的意愿,要根据农民家庭的经济和物质基础,量力而行,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行划一,不能搞举债建设;三是坚持按照当地的自然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既要借鉴已有的模式,又要不断创建新模式;四是坚持按照当地的现实经济基础,要注重实效,不搞政绩工程,从解决农民最关注的生活实际问题入手。五是按照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要分类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经济发达地区要提高标准,我市已经形成的十种基本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我市目前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来看,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主推“七

化七有”模式,“七化”是:生产专业化,生活富裕化,社会城市化,环境生态化,村貌特色化,农民市民化,管理民主化。“七有”是:每个农民家庭有稳定的增收渠道;有一个温暖的住房;有自来水;燃气灶;有水冲厕所;有太阳能热水器;由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同时要树立创新意思,在建设风格上要各具特色,既要体现现代风格,又要体现民族风格;既要保持北方风格,又要融入南方风格;既要体现本国风格,又要体现异国风情;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有观赏性,增强时代感,打造出一批微型田园城市,具有富庶文明进步的象征。

四、应找准工作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至关重要。国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20字原则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同时又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要以解决农民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为主、06年要抓出实效的具体要求。我们经仔细研究觉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两项属于物质文明范畴,短期内难见显效;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两项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需要有较长的工作过程,建设新农村最直观、农民受益最大的一项是村容整洁。因此,初期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应从抓村容整洁入手,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四清”“四改”。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为切入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注重实效的选择。通过改善环境来影响农民的思想和生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五、应采取先进村、贫困村一起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要实现农村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抓好先进村,更要注重贫困村和落后村这个薄弱环节。“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农村建设重点要抓好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的贫困村,实施百村工程,围绕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开展产业化经营;同时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发展沼气、生物质燃气和太阳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公益事业同时跟进,力争实现二年脱贫,三年宽裕,到2010年,使这些贫困村旧貌换新颜,使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健康和谐的轨道。

下载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关于农机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机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陈乐萍 张春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高瞻远瞩,内涵......

    工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文章标题:工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

    关于近郊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近郊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同时还是......

    如何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如何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雉城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壮大茄子、葡萄、种鸭等效益农业,闯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之路的事实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茄子 让“万元田”美梦成真彭......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洪湖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该乡针对农村普遍存在“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建立健全村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