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
河北省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 所在学校华北电力大学 团队负责人王路平指导教师程利敏
团队成员郑焕海安长乐苟瑞欣宋飞云苏妮 孙华瑞王璐琪郑坚松胡显立仝琳 王路平俞飞扬陈烨周玥 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 摘要: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根据2012年暑期河北省百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千乡万村“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的精神,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暑期社会实践分队来到保定市顺平县东峪村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地农民收入增长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以林果业种植为支柱,由单一的靠粮食增收,向粮、牧、特、加、劳多业增收的转变。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重要来源。本文以保定市顺平县台鱼村为例,就我省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论述的层次为:第一部分,农民增收的现状。在这部分层次里,我们以确凿的事实和可靠的数字,总结当前问题。第二部分,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这部分层次里,我们根据调查显示的数据,深入分析了农民原因。第三部分,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与对策。在这部分层次里,笔者针对第一、第二部分农民增收的现实表现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实现农民增收的若干对策。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三个方面论述了农民增收问题。其主旨是分析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实现农民增收的若干对策。这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更好地贯彻落实“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的精神,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益探索与研究。农村现状及增收情况 现状及分析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根据2012年暑期河北省百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千乡万村“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的精神,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暑期社会实践分队来到保定市顺平县东峪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采访村委会干部3次,多次走门访户听取村民意见,收回调查问卷140余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地农民收入增长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以林果业种植为支柱,由单一的靠粮食增收,向粮、牧、特、加、劳多业增收的转变。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重要来源。近几年来,在政策、市场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增收难度也在加大。河北省农民收入80%来自种植养殖业,仅靠粮食增产和政策性增收,农民收入难以大幅度提高。我们得出结论,富裕农民必须优化农民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增加非农收入。必须在稳步增加粮食生产,优先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这个基础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规模发展劳务经济。有调查显示,农户种植市场导向越来越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对全省42个调查县、321个调查村、3210农户进行的全年种植意向调查显示,发现结构调整受政策影响的因素正在弱化,农民对市场的适应性增强,种植安排结构、品种和市场结合程度高。适应市场、注重效益成为结构调整的主因,生产条件仍是结构调整的限制因素。
生产成本、生活成本和农产品涨价效益呈现出的“两加一减”形势,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心态产生了一些影响,现在不少农民在对待农副产品涨价上出现“盼涨又怕涨”的复杂心态。有村民表示:“如果农作物价格提高一点,其他物品价格再降低点就好了。我们在东峪村居民委员会调查采访时,村长苑大叔说,本村将在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上下工夫,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利用林果产业的支柱优势,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二是农业节本增效,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效益。推广节工、节种、节农、节膜、节肥、节水等实用技术。三是发展非农产业,支持农民创业带就业,拓展农村内部增收空间。四是促进农村劳动就业,力转移狠抓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广辟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开展一些农村教育活动,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和效益,推动农民工更有效防止农产品涨价效益被削减,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种植的各种补贴;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降低农民种植成本,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谈到这些时,苑大叔满脸自信,看来在这位老村长的带领下,东峪村在实现农村果树种植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又要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了!增收情况
东峪村有人口1400余人,农户340余户,果园面积1900余亩,人均果园面积仅1.36亩。以种植桃树为主。该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桃树种植,少数村民靠畜牧养殖、农产品运输、外出劳务打工等方式获得收入,其中畜牧养殖户11个。2011年,东峪村平均家庭年收入35000元。
近年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东峪村作为其中的受益村,深切感受到农业、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但随着农村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1)增收愿望强烈
其中9.4%的户对当前的收入情况表示满意,90.6%的户表示不满意;37.1%的户当前有增收致富的想法,62.9%的户当前无增收致富想法。从年龄结构来看,45周岁以上群众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比较乐观,25周岁-45周岁以下的群众对当前的生活状态不满意,致富增收的愿望比较高。
(2)增收渠道较窄
农民从事的行业较少,增收渠道比较窄:83%的户从事农业种植,4%的户从事运输业,9%的户从事畜牧种植,2%的户从事批发零售业,其余2%的户外出打工。(3)收入不稳定
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农业是弱质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也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4)收入不均衡
收入在5000元以上占11.3%,4000-5000元的占28.2%,4000元以下的占60.5%。学历构成、年龄构成分别与收入成正比和反比:即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人均收入多,反之,则低;年龄越大,人均纯收入越低,反之,越高。影响农民增收原因
根据调查,影响农民增收原因较多,在当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发展生产民心不安。近几年来,村集体配合农村小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在水利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集中人力物力打出了一眼机井,基本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但是由于自来水管线设施不到位等原因,已有的自来水采用了限时限水的措施,这里的生产生活用水绝大多数仍然依赖于肩挑车载。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指导。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难,从事的多是脏、苦、累而工资微薄的行业,因而能够找钱回乡投资致富乡邻的很少。留在农村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发展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有头脑的带头人。加之资金短缺,本地的林果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农产业化企业机制未能建立。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农民将劳动力不足当成了阻碍增收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在340余个农户的家庭结构中,每户适龄劳力多为2~3人。以人均1.36亩果园的数量来讲,以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的确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建立产业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机制才是根本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根本措施。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群众从事桃树种植,极少数群众从事畜牧养殖、农产品运输等副业。从这个层面分析,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遏制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农民的增收空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原因有: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走访座谈中,很多群众反映,农业龙头企业较少,虽有农业合作社,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普遍认为,农业龙头企业存在以下问题: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够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问题;有些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管理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二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走访座谈中,绝大多数群众反映,由于原始积累少,想致富、缺资金、贷款难是当前群众们最大的难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投资创业的一个“瓶颈性”障碍。当前,县乡经济乏力、财政吃紧,金融机构贷款机制不够灵活等,是造成资金支持不到位的关键所在。三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一些群众反映,近年来,虽然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由于科技支持农业的能力弱,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群众提到,对信息、技术等需求、期望值较高,但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上显得乏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做出相关的决定,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有群众在此提到,这样往往投入多、效益少,有时甚至连投资也难收回,增收无从说起。二是“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还不够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三是农业技术人才匮乏,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收潜力发挥不出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群众致富手段少、技能欠缺。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大多数仅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导致致富手段少、技能欠缺。综合国内外形势,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据国内有关经济学家分析,农民学历教育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目前,我县农民群众受文化程度低的制约,劳动技能薄弱、经营投资理念落后,创业意识和投资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方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致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制约了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劳动力转移方面,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上跟市场需求标准有明显差距,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越走越窄。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农民不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坚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依据东峪村为例。我们提出以下增收途径:
(一)近期看,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农民增收
其一是,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入,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发展交通、电信事业,进一步加强县乡村组公路和农网、水利、电信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增收环境。要注重研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结合实际,制定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对的资金投入支持。同时要积极想方设法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充分运用信贷和财政资金的导向,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及时提供小额贷款,帮助解决农民增收和发展农业资金困难严重短缺问题,保障农民增收。其二是,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从产业和产品层次来说,越是初级产业和产品其社会需求和价格弹性往往也就越低。而提高产业和产品层次不仅可以使附加值增多,而且能扩大市场需求。因此,在我国农产品总量平衡并有结构性过剩的条件下,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农村内部产业结构。要在保证粮棉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的基础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要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贮藏、保鲜等技术,特别是“种子工程”和抗旱作物节水农业技术,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持。农业内部产业要从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自愿、自觉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
其三是,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以不断提高农业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其四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非农产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面对农村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状况,农村工业就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主要的加工对象,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积极参与城乡经济协作,在推动、促进大工业发展的协作中,求得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对增加农民就业作用明显,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二)长远看,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农民增收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仅要立足眼前,还更应着眼长远,跳出单纯就农业内部寻找农民增收的小圈子。
其一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尽快实现农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从当前来看,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对农民增收而言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一是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各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重点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和作物布局,促进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产品的优良化,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继续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尤其是需要大力发展合作制的龙头企业,使农民与龙头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并注重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运销体系。我国乡镇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说,在农产品加工、运输、包装、分类、包贮、销售等方面能够大有作为,各地乡镇企业只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并不断加强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就有可能向市场推出各具特色和有高附加值的精品名牌,能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生产与需求连接的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为农民增收和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其二是,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城乡的差距,实质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教育的差距,体制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因此,要增强科技兴农的意识,转换办法观念,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如允许开设民办学校,鼓励民间融资办学,增强农村办学的活力。要保证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防范学龄儿童失学。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培养技术型人才。并继续抓好农科教建设,倡导“绿色证书工程”。
总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我们所做的只是尽己所能。
第二篇:农村饮用水水源调查及污染途径分析
农村饮用水水源调查及污染途径分析
【摘要】 本文简述了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成因,提出解决农村污水问题应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以分散型、小规模生物或土地处理技术为主,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我国的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源 水源调查 水质分析
引 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饮用水安全要求的提高,同时由于污染等造成的原本安全的饮用水现在变得不安全。农村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呈现出迅速恶化趋势。据统计,我国现在还有3亿多人口的饮用水不安全。有资料表明,到2009年,我国还有33%的村庄没有合格的饮用水,自来水通村率也不到50%。因此我国农村饮用水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一、农村饮用水水源调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9.47亿,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近年来我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2004年农村改水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已建成自来水厂或供水站64.5939万座,其中绝大部分是日供水1000 t以下的小型水厂、水站,供应5.3625亿农村人口饮用水,占农村人口的56.64%,还有43.36%的农村人口处于饮水困难之中。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为70%以上,发达国家在90%以上。我国的安全饮水普及率水平大致为东部70%,中部40%,西部40%,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更为关注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考虑量的多,谈论质的少,大部分地区农民仅仅是解决了饮水难问题,但仍未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很多农村还未喝上安全卫生水,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令人担忧。
(一)环境的影响
农业饮水基础条件差,饮水工程分散,集中供水率低;高氟水、苦咸水、高砷水污染水等劣质水源多,处理难度大,净水成本高;季节性缺水严重。
(二).供水方式上存在安全隐患
在广大农村,饮用水供水方式分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包括水厂自来水和一村集中共用一口井的非自来水。分散式供水则是指一家一户用一口井的不同水源取水方式。不管是集中式供水还是分散式供水基本无任何防护措施,而且水源在饮用前均未经任何的消毒处理,所谓的自来水实际上只能算是方便水。分散式供水主要的卫生问题是村民缺乏安全意识为图方便在自家庭院里设井,没有考虑水井周围厕所或粪坑、牲畜圈、污水沟等的污染,地表的污水通过渗透或直接流入井中,农民喝了受污染的水而发生疾病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严峻性认识不足,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在水源地发展高污染小型企业,给农村饮水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随意排放生活垃圾牲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造成对水体的污染。
(四).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力量不足
在我国农村,由于水源地分布分散,规模小,水质水量不稳定,现有的监测部门监测能力有限,长期开展大规模常规水质监测难度较大,因此,全国水源地无法形成统一的监测网,监测部门无法对水源地水质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价,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五).农村饮用水安全相关科技知识普及率低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以传统落后的分散式供水为主,多数农村或农户的供水设施简陋,普遍缺乏必要的水处理和消毒设施,目前国家研究人员已经针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研发出新的科学技术,但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无法完全对基层农民进行科普,因此,对于新技术的推广依然任重道远。
二、农村饮用水污染途径分析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饮水中水质问题非常突出。农村饮用水主要来 源于河水、井水、泉水等,基本不采取净化措施就直接饮用或烧开饮用。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如水源地污染,饮用水输送、处理环节不当等。另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即地质本身形成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虽然说由于各地情况不一,影响饮用水水质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共性。
(一).人为因素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
人为因素主要与人为活动、农业化肥农药的释放、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城镇面源污染等导致饮用水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过量的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形成了农业面源污染;另外,工业的高速发展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了江河湖泊水源和地下水水源污染,农村饮用水水质的恶化给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农村水源地污染类型
1.农业污染: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水可使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类及其他生物的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从而致使地表水水质恶化,通过地表水或土壤水的下渗也会导致地下水污染。
目前,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接近20×109 t,是同期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倍。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养猪业对水质的污染居首位,尤其是猪所排泄的粪尿。猪粪尿混合排出物的COD值达81000 mg/L,牛粪尿混合排出物的COD值达36000mg/L,笼养蛋鸡场冲洗废水的COD值为43000 mg/L~77000mg/L,氨氮浓度为2500 mg/L至~4000mg/L。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将造成水质恶化。畜禽粪便中的有害成分渗入地下水,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使水体变黑、发臭,失去使用价值且难以治理恢复,造成持久性污染。
2.生活污染:主要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致病细菌较多,可以造成表面水域的富营养化和污染。农村人均日排放生活垃圾已达0.34kg。因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普遍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 渠和村庄地面,降雨时最终被冲刷进入水体,使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受到污染。
3.城镇及工业污染源:城镇污水及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含有多种毒性化学物质,若未经妥善处理而直接排放至水体,将严重地危害环境。工业制造过程中形成的污染物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1010 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1010 t,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1010 t;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3336×107 t,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5.119×106 t,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8.217×106 t;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1.297×106 t,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04×105 t,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8.93×105 t。大量的城镇污水及工业废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地下水水源污染途径
在供水水源类型方面地下水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相对良好的水质,成为农业灌溉、日常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污染源与地表水基本一至,但与地表水的污染途径相比,地下水污染途径更为复杂。污染地表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通过含水层渗透才能达到地下水源地,在这过程中由于岩石的自净作用,会使其浓度降低。污染地表水侧向渗入污染地下水的特征是:污染影响带仅限于地表水体的附近呈带状或环状分布。污染程度决定于地表水污染程度,沿岸地表地质结构,水动力条件,以及水源地距岸边的距离等因素通过含水层渗透才能达到地下水源地,在这过程中由于岩石的自净作用,会使其浓度降低。污染程度决定于地表水污染程度,沿岸地表地质结构,水动力条件,以及水源地距岸边的距离等因素。
污染液从污染源不断地通过包气带向地下水面渗透,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地下水污染途径,污染液要到达地下水面以前要经过包气带,由于土壤的过滤、吸附等自净能力,可使污染物浓度发生变化,甚至全部消除,只有迁移性强的污染物、再加上包气带厚度较小时,才容 易遭到污染。
利用井、钻孔、坑道、或岩溶通道将废液、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是处理废水的一种方法,是利用过滤、扩散、离子吸附、交换、沉淀等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如果排入废液太多,超过岩石的自净能力,则会污染地下水,有时会造成不可补救的污染危害。
(四).自然因素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是水资源少且分布不均、地质地形条件差,以及部分水源中存在病原微生物污染等。有些地表或地层中岩石土壤含有微量有毒有害化学元素,逐渐侵蚀而溶人饮用水水源中,比如氟、砷等。根据2000 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对17项地下水水质检测项目(包括必评项目和选评项目)超标情况的统计,其超标率前八项顺序依次为总硬度、氨氮、矿化度、锰、铁、氟化物、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有五项属于主要受天然因素影响的指标,分别为矿化度、总硬度、铁、锰、和氟。可见我国地下饮用水水质先天不足。
氟在自然界中以氟化物形式存在于多种矿物中,且大部分氟化物易溶于水,造成我国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高。农村饮用高氟水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80%的高氟水人口分布在长江以北。长期饮用高氟水,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出现氟斑牙和氟骨症,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因饮用高氟水而引起的这些病症一般使用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往往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致使家庭贫困。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驼背病屡屡发生,直接影响青少年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有的地方村民身高只有0.8~1.4 m,出现了矮子村,村民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
苦咸水是指水中溶解性总固体(俗称含盐量)超过了一定的含量,就会伴有苦涩或咸的感觉。根据调查,溶解性总固体超过2.5 g/L的苦咸水,很难直接饮用,会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受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我国的苦咸水分布较广,农村饮用苦咸水(矿化度一般在2 000~5 000 mg/L)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目前全国农村饮用苦咸水的人口约有3800多万。苦咸水造成饮水安全问题相对要轻一些,长期饮用苦咸水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用苦咸水灌溉还可导致土壤次生 盐碱化。
(五).供水方式上存在缺陷
大部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标准低,管理设施不完善,水质检测不规范,有的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建设比较粗糙,漏项多,管理设施考虑不周,尤其是极少考虑水质分析化验室的设置,注重了水量的解决,忽视了水质的科学分析。一些农村饮水工程使用年代较久,其供水管道的老化严重,有的自来水管路工作时间高达数十年,这些管路已腐蚀老旧,年久失修,致使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污染严重。另外,农村供水工程缺乏规范管理,生命力不强(特别是村级水厂),由于经济条件和管理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工程建成后不能保证供水工程效益长久发挥。
农村地区普遍采用的是水质消毒方式为氯消毒工艺,这种传统的消毒工艺消除病毒的效率极低,并且不稳定,再加上管道的二次污染,水中的病原菌、病毒和病原原生动物数量不减反加。严重时会造成病菌或病毒性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例如:一些地区爆发甲肝、红眼病等就是由于当地自来水有关病毒病菌污染造成的。另外的安全问题来自于氯消毒工艺本身,我国水厂基本上采用氯杀菌消毒,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而在氯化过程中可能生成多种多样的有机氯化物包括卤甲烷,并占到饮用水中合成有机物的绝大部分,三卤甲烷这些物质基本上属于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三致物质,长期饮用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农村相关从业人员几乎没有得到相应的必要培训,如果操作不当,更会放大其中的安全隐患。
三、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资源
尽可能建设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并供水到户。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距离县城、集镇自来水厂较近的农村居民点,可以依托已有自来水厂,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其他人口稠密地区,应建集中供水工程,并尽可能适度规模供水到户;在农户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可建设分散式供水工程做好水源勘测和调查工作,尽可能找水量充沛 水质良好的水源,降低净化难度和制水成本。
(二).积极组织学习,培养管理型技术型人才 国家应在基层挖掘能够扎根农村的人才,组织学习饮水工程相关理论知识操作规范维护方法以及科学管理知识等逐步建立确保农村饮水工程良性运营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产权明晰,责权统一,落实管理体制,确保供水工程良性运行,持久发挥效益。
(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加强环境监管能力
当地政府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比如发放宣传册宣传漫画文艺演出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民在娱乐中学到了法律知识建立健全适合农村发展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监管部门能有法可依,加强监管能力。
(四).加强水质净化和水质监测力度
确保水质达标根据当地经济饮水工程的实际条件,选择技术可靠 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的净水工艺,水质监测部门应定期对已建的和正在规划当中的饮水工程进行水质监测和评价,确保农民喝上放心水。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农村饮用水水源的来源及饮用水的污染途径。首先对饮用水水源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阐述了我国农村饮用水主要来源于井水、自来水和部分泉水等。其次对饮用水源污染途径作了全面的分析,着重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了农村饮用水污染的根本原因。再次对我国农村水污染提出了几点解决污染的对策,从而系统阐述了本文的要点。
第三篇:农村农民增收状况调查
农村农民增收状况调查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农村农民的收入也从以前的单一途径收入实现了多种途径的收入,农民的增收也在这变化中成倍的增加。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农村农民的增收状况,在春节期间我特意向村内长者以及村内干部了解了一下近几十年内村民收入的变化和状况,以下是我此次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为了初步了解农村农民的增收状况,我决定先在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查,时间跨度初定为从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于是初步的调查对象确定为了村内的一些较年长的老人,他们大多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大跃进、文革以及改革开放和土地包产到户,他们无论是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还是从对收入状况的了解程度上来说都很符合本次实践报告题目的要求。在清晨暖融融的太阳下,村里的几个老人正在村口晒着太阳聊着陈年老事和当今实时。我坐在一个姓刘的老爷爷旁边向他提了一个问题:在土地还没包产到户之前您家里主要的收入是什么啊?刘爷爷吸了一口烟说:没包产到户之前就是在集体公社里干活种地么,基本上没什么收入。这时坐在旁边的另一个老爷爷也插话说:公社里干活挣工分,主要的收入就是集体每年劳动所得的粮食。之后我又问:土地包产到户后呢?这时刘爷爷的情绪高涨,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有了自己的地以后,感觉干啥都有劲了,每天天不亮我们一家子就到地上开始忙活,希望可以打更多的粮食,那时候我们在地里特别能吃苦,那像现在的孩子一到地上干活就叫苦。有了自己的粮食后,心里也很高兴,之后我们家还养了牛、羊、鸡等,过年也有自己的肉了,也不用粮票和肉票了。我又问道:听说后来你们家还种过蘑菇?刘爷爷说:种过,是前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虽然家里吃喝不愁了但是为了增加收入,你叔叔他们一辈又开始干起了别的事,当时你叔叔听说种蘑菇能赚钱就建了一个蘑菇棚开始种蘑菇,种了蘑菇之后手里面就有些闲钱了。后来这里有开始建蔬菜棚,你叔叔又建了一个蔬菜棚,之后日子就好了,家里还建了新房子。
之后我又来到了村里的王叔叔家里,王叔叔在乡政府工作有十几年了,我想他对我的这个调查应该很有帮助。到王叔叔家里后王叔叔很热情的叫我坐下,我边做边说:王叔叔,有个事麻烦你一下,我现在正在做一个关于农村农民增收状况的调查,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王叔叔点点头说:嗯,可以,没问题!于是我问道:王叔叔,近年来我们这里农村农民主要的增收有哪些啊?王叔叔说:现在大家收入途径很多,不像以前就知道个种地的,再加上这几年国家政策也好,大家挣钱的路子很多。现在基本上就是家里男的出去务工,女的照顾家,家里有老人的,两口子就出去了。不愿意出去的,有的人就搞大棚蔬菜,还有的搞养殖业,还有些人在城里做生意。你看这几年我们这里的工厂也越来越多,许多人还到附近的厂子里去工作,这样既能工作还能照顾家里,基本上就这些了。大家就业、赚钱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你看,大家收入多了把新房子也盖了,有的人把车也买了,生活确实比以前好多了。之后我又和王叔叔聊了一会关于家乡这几年的经济变化。临走的时候王叔叔还特意叮嘱我在学校里要好好读书。
通过我的调查和我在家乡所看到的这十几年的真真切切的变化,我总结出了农村农民的增收状况由以前的单一途径转变成了现如今的职业多样化、多途径的方式。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多,赚钱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现在政府还专门给没钱创业的农民贷无息贷款,对于养殖业、种植业还有专门的贷款和补贴。加上乡镇附近的工厂越来越多,农村农民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随着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民也逐步迈入了更加幸福的小康社会。
第四篇:农民增收途径及财政惠农政策调研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结合****自治州的实际情况,浅要地分析农民增收的途径及相关财政政策。
一、****自治州农民增收情况分析
2007年,****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38元,比上年增加了581元,增长了12.5%,增幅位居全疆第六。过去以种植业为主的增加方式受到冲击,来自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及非农产业的收入,已经成为****自治州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同时,我州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呈现多元化增长趋势。
二、****自治州农民增收的途径
从****自治州的实际情况看,农民增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近年来,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为了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确保农牧民增收。2007年共兑付粮食直补115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981万元、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助5838万元、良种补贴1274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68万元、棉花良种补贴1274.8万元、特色农作物良种补贴120万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据实核定各项惠农补贴的发放项目和标准,并张榜公示,接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确保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在实处,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全州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民种粮补贴及相关信息统计制度,积极推广“一卡通”,进一步规范对农民补贴管理。同时,为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州实现了涉农收费和村委会财务公示制、农村报刊征订限额制、五保户、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等制度,使得涉农收费为得到了规范。
(二)加强农民培训力度。全州财政累计投入了148万元,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和“阳光工程”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得到加强。据统计,2007年,农民培训人数达57000人次,通过培训,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708人,全州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4248人,实现打工收入1.65亿元。
(三)做好板块建设。****自治州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春季升温快而不稳,秋季短暂而障温迅速,多晴少雨,空气干燥,风沙较多。根据气候条件,南五县市即库尔勒、尉犁、轮台、且末和若羌非常适宜棉花、香梨、杏、红枣、蔬菜等作物的生长,也是冬麦、正复播玉米为主的板块,北四县即和静、和硕、焉耆、博湖非常适宜小麦、玉米、甜菜、工业番茄、加工辣椒、大瓜、酒花、孜然等作物的生长,也是冬麦、正复播玉米为主的板块,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四)促进科技推广。2007年,全州财政累计投入了425万元,在全州范围内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农业避灾减灾和良种推广应用等技术,并开展了林药间作、果粮间作等种类的高校种养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使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全州财政累计投入3.61亿元,用于农牧区生产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重点用于农林水牧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病虫害、牲畜疫情控制、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提升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全州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78亿元,项目规模和资金总量继续位居全疆首位。
三、解决农牧民增收的财政对策
一是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按照《农业法》的规定,逐步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畴,确保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增加,力争做到五个方面的倾斜:即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科技、教育、化文、卫生事业倾斜、向农业产业化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向扶贫攻坚项目倾斜、向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取缔不合理收费,加大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资金对农业的贡献率。
二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吸引到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加大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的贡献率,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要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在支持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增产和安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竞争力、成长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示范基地,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之路,能带动农民致富,能让农民得到实惠。围绕棉花、粮食、林果、畜牧、饲料四大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或一地一品的优势发展之路。找准优势,集中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1)大力
第五篇:农民增收途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按照省价格成本调查队的工作布署,我队于6月10日至13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市农民增收途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遥田镇幸福村、灯塔村、红星村、红卫村及哲桥镇石塘村的200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家庭收入状况
通过对200户农户的综合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状况虽有所增加,但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收入中打工的比重较大而种田的收入较低。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户均收入20000元左右,较上年增长10%,户均纯收入15200元,人均纯收入4342元,较上年增长15%,种田、打工和其它收入分别占农民总收入的17%、51.5%、31.5%。目前农民的收入渠道还很窄,除了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是主要经济来源外,农民还基本上没能够因为土地而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植双季稻,改种单季稻,农闲的时候打点短工来贴补家用。
二、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
据调查了解,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分几个方面:一是种植业面临的困难,种植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渠道常年失修,许多渠道都已经淤塞,水经常流
1不到下游去,下游的农田只能是依靠自然的条件,一旦遇上天旱不仅影响产量甚至无法播种;二是养殖业面临的困难,养殖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经济上和技术上的,一般的农户家里都是小规模养殖,成本高,销量少,收益少。如果扩大规模养殖,一般的农户资金严重不足,技术也跟不上。三是外出务工面临的困难,俗话说:“挣钱的不费力,费力的不挣钱”,当前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靠的都是苦力,不但挣的钱少还不能兼顾到家庭。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奠定增收基础。加大对农田水
利设施的修复建设,充分发挥水利为农业保驾护航的作用,实现农作物持续增产、丰产,保证种田不看老天爷的眼色,农民不再是“靠天吃饭”。
2、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
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就耒阳实际而言,发展优质高产的油茶有着天时、地利和人和之优,已经有公司和种植大户在部分乡镇开展了油茶种植,还有公司利用荒山发展中药种植,都取得了不错的开局,要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展。
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农产品如粮食、牲猪的销售,政府既要给农民自主销售权,又要加强监管,稳定市场。要采取措施确保粮食保护价的有效实施,在重点产区政府应该设立收购点,避免保护价的好处落到贩子手中,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4、充分发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转移,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力鼓励和引导珠三角内迁的企业到乡镇安家落户,可以采用农民在家给企业加工半成品的方式,既方便农民就业增收又能解除照顾家庭和孩子之忧。
2010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