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分析
***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分析
今年9月,我市组织各镇乡(街道)干部进村入户,对2006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兰溪市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辖六个街道六个镇三个乡646个行政村,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66.8万人,其中农户176239户,农业人口537821人。据调查,2006年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1189户54045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0.1%。其中: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9567户22549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2%;1001元至1500元的有11622户31496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9%。贫困人口主要分布黄店、梅江、马涧和柏社等四个经济欠发达乡镇。2006年底四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8999户25622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8%,为全市贫困人口的47.4%。
二、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造成农村贫困人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因缺少生产资金造成贫困的有2815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3.3%;
2、因自然灾害造成贫困的有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1%;
3、因残丧失劳动能力造成贫困的有213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0.1%;
4、因子女读书造成贫困的有2474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1.7%;
5、因病造成贫困的有323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5.3%;
6、因缺少劳动力造成贫困的有194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9.2%;
7、因孤寡老人多造成贫困的有385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2%。其中60岁以上人口4689人,占贫困人口的8.6%,贫困户60岁以上人口中绝大部分是身无子女的孤寡老人、农村的五保户;
8、因自然生存环境恶劣造成贫困的有109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5.2%。贫困对象大部分居住在偏远的行政村和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
9、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有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1%;
10、因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低等原因造成的贫困有310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4.6%。绝大多数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较浓,依赖思想严重。贫困户中文盲、半文盲的有3299人,占贫困人口的6.1%,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了67.6%。
从以上情况分析,因缺少生产资金、因病、因子女读书、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因孤寡老人多而造成贫困的有14518户,占贫困户的68.5%,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措施对策
1、切实加强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贫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专人分管负责,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继续坚持和加强部门单位联系贫困村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2、加快人口集聚和产业转移步伐。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下山移民搬迁计划,用5年时间,力争在2010年前对因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高远山区等地区的27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1484户5282人分期分批下山转移,梯度推进,逐步实现穷人下山,富人进城的预期目标。在下山移民中的贫困农民建房、生产、就业及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和扶持。并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转产转业,组织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真正让下山农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3、认真开展农业产业化扶贫。牢固树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开展结对贫困户活动,从而带动贫困农户提高经济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吸引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使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4、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是贫困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整合资源,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突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重点,组织和引导群众向身边的致富典型学习,全面提高我市劳动力素质和转移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贫困群众就医难、就学难问题普遍而突出。一是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在提高参保率的同时,提高医疗费报销标准,同时积极探索对特困户实行医疗救助制度。二是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减轻和免去贫困家庭子女读书所交纳的学杂费、插班费。三是继续办好敬老院,将孤寡老人吸收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让他们既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又能安度晚年。
六、加强小额信贷支持力
度,重点解决生产资金问题。在农村建立以贫困人口为对象,提供免担保贷款(小额信贷)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投资理财,是一种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信贷机构可以将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积极指导贫困人口投资,鼓励他们储蓄,帮助他们理财,提高他们的素质,最终实现扶贫、高还贷率和机构持续发展三者的协调。
第二篇:XX市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分析
今年9月,我市组织各镇乡(街道)干部进村入户,对2006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兰溪市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辖六个街道六个镇三个乡646个行政村,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66.8万人,其中农户176239户,农业人口537821人。据调查,2006年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1189户54045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0.1%。其中: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9567户22549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2%;1001元至1500元的有11622户31496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9%。贫困人口主要分布黄店、梅江、马涧和柏社等四个经济欠发达乡镇。2006年底四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8999户25622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8%,为全市贫困人口的47.4%。
二、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造成农村贫困人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因缺少生产资金造成贫困的有2815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3.3%;
2、因自然灾害造成贫困的有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1%;
3、因残丧失劳动能力造成贫困的有213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0.1%;
4、因子女读书造成贫困的有2474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1.7%;
5、因病造成贫困的有323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5.3%;
6、因缺少劳动力造成贫困的有194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9.2%;
7、因孤寡老人多造成贫困的有385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2%。其中60岁以上人口4689人,占贫困人口的8.6%,贫困户60岁以上人口中绝大部分是身无子女的孤寡老人、农村的五保户;
8、因自然生存环境恶劣造成贫困的有109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5.2%。贫困对象大部分居住在偏远的行政村和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
9、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有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1%;
10、因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低等原因造成的贫困有310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4.6%。绝大多数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较浓,依赖思想严重。贫困户中文盲、半文盲的有3299人,占贫困人口的6.1%,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了67.6%。
从以上情况分析,因缺少生产资金、因病、因子女读书、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因孤寡老人多而造成贫困的有14518户,占贫困户的68.5%,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措施对策
1、切实加强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贫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专人分管负责,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继续坚持和加强部门单位联系贫困村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2、加快人口集聚和产业转移步伐。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下山移民搬迁计划,用5年时间,力争在2010年前对因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高远山区等地区的27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1484户5282人分期分批下山转移,梯度推进,逐步实现穷人下山,富人进城的预期目标。在下山移民中的贫困农民建房、生产、就业及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和扶持。并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转产转业,组织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真正让下山农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3、认真开展农业产业化扶贫。牢固树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开展结对贫困户活动,从而带动贫困农户提高经济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吸引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使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4、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是贫困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整合资源,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突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重点,组织和引导群众向身边的致富典型学习,全面提高我市劳动力素质和转移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贫困群众就医难、就学难问题普遍而突出。一是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在提高参保率的同时,提高医疗费报销标准,同时积极探索对特困户实行医疗救助制度。二是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减轻和免去贫困家庭子女读书所交纳的学杂费、插班费。三是继续办好敬老院,将孤寡老人吸收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让他们既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又能安度晚年。
六、加强小额信贷支持力度,重点解决生产资金问题。在农村建立以贫困人口为对象,提供免担保贷款(小额信贷)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投资理财,是一种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信贷机构可以将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积极指导贫困人口投资,鼓励他们储蓄,帮助他们理财,提高他们的素质,最终实现扶贫、高还贷率和机构持续发展三者的协调。
第三篇: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摸底调查情况的分析报告(推荐)
XX镇关于开展
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摸底调查情况的分析报告
县扶贫办、统计局:
为了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我县2011年扶贫工作的最新决策,12月17日,我县召开了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前期摸底工作会议。会后,我镇高度重视,迅速动员,组成精干力量,进行摸底排查,圆满完成摸底任务,现将基本情况和分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高度重视,统一思想。12月19日上午,XX镇召开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调查前期摸底工作专题会议,镇长XXX同志传达了县委县政府相关指示精神,要求与会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此次贫困人口摸底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摸查范围广的诸多不利因素,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切实把摸底工作做实、做足、做细,认真统计,据实统计,按时按质完成摸底任务。
2、组织得力,方法科学。我镇成立了以分管负责人XXX副镇长为组长,抽调统计、扶贫、农办及各村报账员为组员的摸底调查工作组。调查范围为全镇范围内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全部农村居民户和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全部农户。调查组人员深入到各行政村村民小组,由报账员按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逐户排查,将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户逐户登记,逐级汇总上报。为确保数据质量,我镇采取
了多项有效措施:一是制定统一调查方案,二是进行填报培训,三是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四是强化数据核实。
3、摸底数据,真实可靠。摸底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12月中旬,XXX镇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辖区内总户数7467户,总人口数27122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家庭和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农户总户数为1724户,贫困总人口数为5097人。其中,贫困户占全镇总户数的23.09%,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8.79%。贫困人口呈现街道贫困人口比重明显低于行政村贫困人口的特点,以全镇人口最多的XXX社居委和人口最少的XXX行政村为例,XXX社居委总户数1992户,总人口数6946人,贫困户数245户,贫困人口数901人,贫困率为12.97%。XXX行政村总户数410户,总人口数1567人,贫困户数159户,贫困人口数386人,贫困率为24.63%。XXX社居委的贫困率比XXX行政村的贫困率低11.66个百分点。
二、致贫原因分析
根据对填报数据中八项主要致贫原因:①水灾;②旱灾;③劳动力素质低;④综营无方或失误亏损;⑤重大病人或残疾人;⑥供养负担重;⑦土地特别少(人均0.5亩以下);⑧其他,出现的频率初步分析得出,造成XXX镇农村贫困人口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劳动力素质低。据报表显示,贫困家庭中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多为小学或初中,高、中专文化程度的较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极为鲜见。低下的劳动力素质导致家庭主
要劳动力不能很好的掌握科学种田的方法和先进的副业经营管理理念,并由此导致家庭年人均纯收入长年低于2300元。
2、重大病人或残疾人。据报表显示,贫困家庭中劳动力有重大疾病或残疾现象较为普遍,也是XXX镇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3、供养负担重。农村同时供养老人和子女读书,是很普遍的现象,由此导致的供养负担过重也是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此报告
附: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摸底调查汇总表
XXX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四篇: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巴中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阳毅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坡,人口400余万,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约为4:1;自然条件以山地为主,占幅员面积的90%,丘陵、平坝占幅员面积的10%;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生活对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依赖性较大;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相对滞后,交通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市无大型的工业企业,农产品、初加工产品等产业链末端的原料供给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落后地区、贫困地区是巴中的真实写照。
一、贫困现状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9元,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4.9%和80.3%,农民人均纯收入4667元,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5%和74.8%,且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巴中的贫困范围大,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全市仍有贫困人口87.1万,贫困人口散居于四县(区)的各个乡镇,其中有30.89余万户农户居住在土坯房(危旧房)中、5.6万户居住在安全隐患较多的灾害区、2.8万户居住在高寒山区、2.1万户居住在需要搬迁的沿路沿边地区;城镇化率仅为31.3%,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0.4和10.9个百分点。
二、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9.1:33.8:37.1,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14.4个和18.9个百分点,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农业经济阶段。二是以城带乡能力弱。工业化、城镇化、交通通行能力均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阶段,不能形成汇集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高地,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带动力弱。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乏力。到2011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119家,居全省倒数第三,产业支撑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合同定单的履约率低,导致企业对其失去信任。致使农业产业链条难以有效延伸,以工促农的作用难以发挥。
(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全市324.8万农村人口就有137万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北部高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洪水淹没区等不宜人居、生产条件恶劣的环境中;部分水库、河堤、渠系存在病险隐患;多数塘堰已拍卖给个人,抗旱救灾用水得不到保障,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乡村道路建设滞后,目前全市还有1490个村不通水泥(油)路;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一些地方存在变压器老旧、电压不稳、电杆歪斜、入户线路老化等隐患。二是传统农业根深蒂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做到大范围使用先进生产工具,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化经营难以与大市场接轨,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市场风险频发,比较效益低下,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三)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涉农服务绩效不高。一是基层农技力量薄弱。全市至今无一所高等院校和市以上科研院所,现有科技人员仅占总人口的1.2%,科技创新要素严重匮乏。二是农村融资渠道不畅。信用社贷款额度低、期限短,一般最高额度2万,最长期限1年,难以解决规模发展的需要,且银行、信用社限于行业利益,往往贷富不贷穷,对贫困户的资金支持不够到位。三是社会组织体系不健全。多数乡镇没有信息中介组织,乡镇政府主要依靠广播、板报等发布少量信息,造成农民对市场信息反应不灵,用订单指导生产更是稀少。四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险种、险期设置不科学,理赔手续繁琐,农民的自觉接受程度较差,农业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因病因灾致贫严重,社会保障保险偏低。一是因病致贫或返贫。尿毒症、白血病等各类重大疾病患者大幅增加,据初步统计,全市有贫困大病患者9万余人,该群体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且由于新农合报费比例偏低,个人承担医疗费数额巨大,导致家庭债台高筑,成为贫困家庭。有的家庭刚刚脱贫,无经济积累,由于家庭成员患大病,开支医疗费严重超出家庭收入,成为返贫对象。二是因灾致贫或返贫。巴中素有十年九灾、十灾九旱之称,近年来,全市遭受了洪灾、旱灾、低温冷冻灾、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交替袭击,常年受灾人口达40万人次,因灾致贫达6万人次。仅2011年“7.17”特大洪灾,造成19万多人被紧急转移,有6000多户农房全部倒塌,57000多户农房受损。不少农户因灾一贫如洗,成为新的贫困户。
三、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一)建制度,力促社会救助与巴中发展同步。一是建立和完善制度。把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作为扶贫帮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及时修订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相关制度。二是构建制度配套体系。各县区均应出台一系列与社会救助相配套的文件和管理制度,使这些社会救助制度互通、互联、互补,构成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编织一张广覆盖、高效能的社会救助网络。三是健全医疗救助机制。全面实行新农合补偿与医疗救助“一站式”对接,及时结算。全额资助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参合参保。积极探索三类群体、特殊困难家庭的医疗救助办法,逐步取消医疗救助病种限制,适度提高就医费用报销比例,对特殊困难群众在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的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四是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制度。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的意见》(川办发〔2011〕18号)文件精神,对因灾因病、劳动力缺乏、教育开支过大的贫困家庭实施临时救助,保障相应群体的基本生活。
(二)增投入,力促社会救助与民生需求合拍。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抓住国家支持西部边远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发展的机遇,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省对社会救助和扶贫帮困开发资金的投入,力保中央、省级转移支付资金有较大幅度增长。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民政慈善捐赠、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与省外慈善机构的联系,积极争取省内外大型企业和巴中在外工作人员对家乡发展的支持,尤其是对贫困群体的救助支持。广泛开展“一日捐”活动,营造做慈善、帮贫困的良好氛围,充分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支持社会救助事业。三是发挥资金聚合效应。坚持将民政救助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聚合起来,捆绑使用,集中用于社会救助和扶贫帮困,形成裂变效应。
(三)促合作,力促社会救助与公共服务联动。一是规范救助资金管理。建立民政、财政、审计、监察、银行等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的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机制,形成“民政部门核定对象和补助标准,财政部门核拨资金,银行代发到人,审计、监察部门监督”的发放模式,实行低保对象专户专折,资金直达低保对象个人账户“一卡通”运作模式。二是建立社会救助联动体系。建立卫生、教育、司法、扶贫、供电供水、慈善等部门多渠道、多领域的救助格局,对贫困群体建档立册,按照部门分片、信息共享、共同帮扶的模式运作,缓解贫困群体的医疗、入学、住房等生产生活方面的经济负担。三是促进社会互助机制的发展。积极推进民间组织、社会公益性团体、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管理的改进和规范、渠道的延伸和拓展,逐渐形成“政策适度倾斜、自身积极发展、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广泛参与”共谋共行的社会救助模式。
四、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力促贫困群体脱贫致富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制约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加大构建交通网络。近年来,随着“三纵三横两环一航”交通枢纽体系建设的规划与相继实施,巴中的交通形势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抓好实施正在修建的交通工程,积极争取、规划新的交通项目,在实施交通项目中,优先向贫困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以交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贫困群体增收致富。二是以产业园、物流园、商贸园等工业项目为基础,加快推进巴中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结合“两地两区一中心”建设,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变巴中工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的现状。三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以兴文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各县区产城一体为统筹的城市建设,高标准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稳步推进风貌改造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影响力,用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
(二)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一是大力发展本土化、特色化产业。立足巴中特色农副产品的优势,中药材产地优势,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贫困群体经济“造血”能力。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依托光雾山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特有的生态优势、红色文化优势,用先进的理念、思维方式来谋划、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川东北特色的旅游附属产业,如特色农家乐,休闲度假村庄等形式的小投入、见效快的旅游产业。三是积极利用民间组织载体发展农村专业协会,以农、林、牧、渔等特色产品为依托,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积极吸纳贫困群体为会员,以公司、协会的力量做强农副产品销售网络,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带动贫困群体增收致富。
(三)加大综合能力培训,提高脱贫致富的素质水平。
一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困难群众、失业人员、下岗工人、进城的农民工等愿意接受培训的人员开辟一条绿色通道。灵活培训方式,按参加培训人员的条件、职业倾向,灵活地进行培训。二是拓展培训内容。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以市场为导向,以用工信息为指南,大力开展“订单”培训,确保贫困群体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培训、就业有效链接。三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逐步健全与规范培训信息发布渠道和制度,使培训市场信息与就业市场信息相沟通,增强贫困群体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与工业园、商贸园、物流园进行对接的培训工程,解决技工缺乏的状况。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切实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科学合理进行学校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社区)为基础的县、乡、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入实施医疗制度改革,解决贫困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逐步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落实优抚政策,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养老试点,建设养老敬老院,确保贫困老人“老有所养”;大力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减轻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脱贫致富的压力;逐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困难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的问题。
第五篇:长治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范文模版)
长治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医疗保障帮扶方案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深度贫困中的支出型贫困问题,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帮扶方案〉的通知》(晋发〔2017〕44号)、中共长治市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2017-2018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长发〔2017〕19号)和《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2017-2018年行动计划的>的通知》(长发〔2017〕20号)精神,决定采取特殊的阶段性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因病致贫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制定本帮扶方案。
一、帮扶目标
2017年7月1日起,对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下简称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政府支持、部门协作,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实现“医保”撬动“商保”。实施“三保险”“三救助”,即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参保缴费救助、辅助器具免费适配救助、特殊困难帮扶救助等6项措施,基本解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问题。
二、具体措施
农村贫困人口门诊特殊慢性病患者申请慢性病鉴定时,要免收鉴定费用,确保贫困患者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对未纳入41种特殊慢性病的其他门诊慢性病按60%的比例给予报销,当年最高支付限额为500元。
(三)住院医保目录内费用实行兜底保障
1、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待遇水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只需负担规定的起付线费用,合规医疗费用城乡居民医保全额支付。
2、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孕产妇在县域内实行免费住院分娩。住院分娩(包括正常分娩和剖宫产)实行单病种定额付费,定额标准为2000元,超出部分由医疗机构承担,结余部分归医疗机构所有。同时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费用纳入城乡居民医保支付范围。
3、按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政策,两项保险分别平均报销75%。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到5000元。
4、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个人自付封顶额分别为0.1万元、0.3万元、0.6万元。一个内在不同级别医院多次住院的,按当年住院医院最高级别计算自付封顶额。
县域内医疗机构是指县级卫计部门主管并享受县级财政部门补助的二类或三类收费标准医院(三级乙等及二级甲等);市级医院是指非县级卫计部门主管的执行二类、三级
人口在个人自付费用方面存在的特殊困难可通过民政部门医疗救助帮助解决。经办机构、医疗机构遇到的特殊问题,由市、县政府帮助解决。
4、实施大病分类救治。按分批次对退出村患大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集中救治,治疗期间,免费提供1张陪视床,给予病人和陪视家属每人每天15元的用餐补助,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六)妥善处理相关问题
以入院日期为界限,从2017年7月1日起入院治疗的符合政策的治疗费用按本方案执行;已经出院结算的给予追溯补差报销,补差报销资金原则上直接拨付到患者社保卡中,未领取社保卡的可直接拨付至患者惠农卡中。
三、资金筹集
(一)农村贫困人口参保个人缴费全额救助资金由财政部门负责解决。所需资金按照省级财政70%、县级财政30%的比例分别负担。
(二)农村贫困人口门诊慢性病和住院医保目录内费用报销,所需资金由医保基金支付。
(三)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每人每年50元,所需资金从医保基金中调剂支付。已签订的2017大病保险合同,可签订补充合同后按合同约定执行。
(四)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所需资金按照省、县两级财政各50%的比例分别负担。
拨付和清算工作,清算时按委托经办合同约定,盈余部分结转至下年,政策性亏损在次年约定时间给予补偿。为切实加快工作进度,招标完成之前暂由医保经办机构承担补充医疗保险业务。
(四)相关部门要做好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资金预拨、清算和信息系统对接工作。定点医疗机构要进一步落实贫困人口“先住院后付费”惠民政策,为参保住院患者提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的“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医保经办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要按照“总额预算、按月预拨、清算”原则,在收到医疗机构合规结算资料10个工作日内,完成费用审核和结算,特殊情况的最长不超过1个月。
(五)严格执行分级诊疗、费用核查和追责问责等规定。相关部门及商业保险公司要对定点医疗机构加强费用核查和管控,医疗机构发生过度医疗行为以及与患者串通造假、恶意套取医保基(资)金的,要依法依规追责问责,严肃查处。
(六)商保服务费用按照招标确定的合同金额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五、组织领导
各部门要将本帮扶方案的实施作为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任务,将此项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抓好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帮扶工作,加强部门间协作,切实
附件:
41种特殊慢性病和24类重特大疾病病种
一、41种特殊慢性病
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有心、脑、肾、眼并发症之一)、冠心病(非隐匿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急性脑血管后遗症、慢性中度及重度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肾病综合症、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肢体功能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重性精神疾病、活动性结核病(免费项目除外)、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病并发心功能不全、心脏换瓣膜术后、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癫痫病、帕金森氏症、重症肌无力、特发性紫癜、银屑病、白癜风、终末期肾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肢体功能障碍)、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支气管哮喘、脉管炎、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地方病(碘缺乏症、大骨节病、煤烟型氟中毒病、克山病、布鲁氏杆菌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二、24类重特大疾病
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重性精神疾病、乳腺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