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改课题奖成果报告
《基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研究》
成果总结报告
报告人: 傅晓明
一、本项目的研究目的
组织行为学是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来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课程,和管理类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的侧重点不在于介绍管理活动和职能的特点,并不是主要以职能活动的流程和特点、规律为主要内容。该课程侧重于在一系列管理职能活动中对于行为者所表现出的行为规律以及产生相应行为的心理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分析为主要内容。
对于该课程特征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往往将其定位于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孙成志,2006),国外的许多学者也持有相同观点,如认为,该门学科是建立在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经营管理科学基础之上的(理查德 L.达夫特,雷蒙德 A.诺伊,2003),斯蒂芬·罗宾斯(2002)也将该课程定位于此。西北大学的曹蓉和王强(2006)尝试了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角度来进行课程的教学创新,提出通过学习本课程,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自制能力的较强;广东工业大学的彭维文(2005)则认为,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可以和学生的网络交际教育结合起来。
上述这些观点给予了我们对于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定位的进一步思考,给我们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有益启发。
我们认为,由于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使得该门课程在教学中要较多的涉及一些基本的管理学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实际感受,以及专业分设的客观原因,导致在教学中学生普遍感觉对这让部分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很多知识点只能囫囵吞枣;另一方面,对于行为科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也因为缺乏实践机会,无法真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提出了需要对我们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正是基于此,我们尝试结合大学生对自身个性发展的高度关注这一特点来探索教学改革,希望能够通过创新和改革,在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改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对于该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的认知飞跃。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改革还有可能实现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改善在校大学生对于自我个性的认识和完善的进程,为他们进一步深刻准确地把握自我,设计未来的人生规划作出良好的铺垫,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项目的研究的意义就超越了仅仅是教学本身了。
二、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确立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是解决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定位和主线。
2、调查问卷的设计和问卷结果的分析;针对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设计问卷,并且实施问卷调查和回收问卷、并进行问卷结果分析。
3、探索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课程定位问题和专业培养方向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4、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从课堂案例教学、实验课和课堂活动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三、本项目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项目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和行为的转变适应期,这个断奶阶段的体验使得他们对于应该发展一个怎样的自我,以便更好的发展和环境的友好关系,以至于将来更好的适应和接受社会的选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在大学时期关于自我问题的集中思考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充分的觉醒和完善阶段,也是我们进行个性发展的引导和教育的重要阶段。所以,《组织行为学》的学习选择这个阶段将是最佳的时机。
同时,课程定位还包括教学对象的定位。根据两条主线的要求,我们还需达到学生学习组织管理尤其是人的管理的知识的教学目的,这决定了我们的课程学习对象主要应该定位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由于目前经济类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实际上很多专业也和经济管理、人的管理有着紧密联系,所以该门课程的学习对象也不妨向其他专业学生进行扩展,以专业限选课或者公选课的形式向其他专业学生进行开放。
2.2 综合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目前,针对湖北经济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的主要是《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先修课程,同时,我们也明确提出,在对新生的入学专业介绍中,也要把心理学的相关课程的选修作为介绍内容,对于新生专业教育的方式也要改变,不能仅仅进行口头教育,要将教育内容作为新生的入学必读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告知,要求相关专业学生选修或者自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3、实现了组织行为学教学手段的改革: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3.1 全面改革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从2006年9月开始,我们结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与方法探讨》课题的研究,全面尝试进行了结合相关课程的案例教学的改革,强调将案例教学活动分为准备阶段和学习阶段,在准备阶段做好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和学生的预习,明确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方向,明确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期望以及明确对学习改变的预期;而在学习阶段则强调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是一种催化剂、教练或有效的信息源,而不应是说教者或仅解释教科书的原理。对于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行为关系以及个性发展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理解,联系具体环境模拟进行分析和体验,总的来看,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亲验式学习特点,充分让学生认识个性发展的各种变量关系和环境要素,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真正进入到我们所制造的个性发展氛围和情景,使得学习者面临使人困惑、模棱两可及不充分信息条件下,敢于做出有充分理由依据的个性发展决策,提出发展各种关系的解决方案。
3.2 利用实验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注意了在《组织行为学》的学习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一方面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学习参考书籍,同时,利用我校已经具备的实验设备,结合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知识点,穿插进行各种个性测试和自我素质测评,在提高教学互动和实践效果的同时,更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于我们在个性问题、群体交互关系、人际交往和组织发展等方面进行多样化思考,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些课堂游戏活动,如“盲人方阵”、“信息传递”等,引导学生学会结合个性发展、环境影响等诸方面来综合思考问题,学会联系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群体的具体特征来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如通过性格测试和各种个性小测验,了解个性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且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书面分析,强化这种认识,这一方面实现了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同时也通过学习,提高了对于个性发展和环境关系的认识,对于学生如何更好的发展自我个性很有帮助。这说明,组织行为学知识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内容是完全可以紧密结合的。
3.3 明确学生的个性发展期望,引导学生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和个性认识活动相结合。
在知识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学习目标是我们教学的重要方向。而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和传统的简单告知课程重点和难点不同,我们在改革探索中,尝试将重点和难点知识和学生们关注的个性发展问题进行结合。由于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的高度一致性,所以要求学生们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课程学习的重点,如个体行为中的个性和行为关系的认识、个性形成的环境因素分析、群体行为中群体的互动关系、群体特性对成员行为的影响等就是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就将这些内容纳入到我们的学习重点中去,尤其对于个体行为的认识,由于涉及了较多心理学知识,我们还将之纳入教学难点内容中,引起教师和学生双方对这一内容的重视,既要求老师通过创新来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更推动了学生在学习中对这一内容的深化认识。这样实际需求和学习期望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进一步强化了学习效果。
五、主要创新点:
本成果的最重要创新体现在研究立足点的选择上,既立足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又能够较好的解决《组织行为学》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不足和实践活动缺乏的问题,将课程学习和大学生的自我个性的发展做到了较好结合。
六、研究成果主要形式和应用情况:
主要形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表相关论文(见附件原件和复印件)和研究报告,另一个方面则是教学实践上。本成果在研究过程中经过了实践的检验,通过两年来我们进行的上述教学改革探索,应该说学生的反映比较强烈,通过多次教学评价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组织行为学教学的教师的评价普遍提高,2名教师被选为学校授课大赛决赛选手,多名教师获得年度教学奖励,而且,《组织行为学》课程被评为湖北经济学院2007年优质课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感到,我们所进行的这一改革尝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而这些也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贯彻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思想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七、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项目虽然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总体要求作了《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但是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
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一特点,进而和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中教学活动应该如何更好体现个性的认识和发展这一立足点? 我们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如何更好的把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综合考虑? 上述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并不断地结合教学改革的具体发展选择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创新,积极思考,我们的教学改革就能够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深入,并取得积极的成果。
第二篇:教改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自2001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
3、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中,我们认为该课题选题需要突破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法学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 二是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教育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教高[1998]2号文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等五个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别注重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重视本地区和本院校的优势和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研究情况
(一)研究计划和项目分工
整个项目的年底进展计划及目标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3月拟定法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4年4月——2005年3月实施计划,包括大量阅读理论专著,开展调研,搜集材料,撰写论文等;第三阶段:2005年4月——2005年9月加工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结题报告、成果应用。为保证上述计划的顺利完成,提高项目组成成员的工作效率,在课题组内部进行了项目分工。其中,付晓梅同志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及对外联系、撰写结题报告等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
(二)项目研究过程回顾
2003年5月,当时的法学教研室主任付晓梅同志在一次教研会上提出,法学专业学生仅有理论水平是不够的,随着社会对本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经过这次教研会,达成了“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立项的一致决定。鉴于当时法学教研室师资力量有限,而申报课题对研究者又有职称上的要求,故决定由有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付晓梅、寇桂君、刘德玉、罗辉国四位同志担任该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003年9月,该课题获得学院批准并列入该工作计划。为此,课题组成员紧接着召开会议讨论、确定关于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事宜。这次会议商定了该课题研究中各位研究者的具体任务分工,课题的项目进度即进展计划及目标。
2004年4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实施计划,搜集材料。鉴于研究者研究经验不够丰富,职称不高,课题组成员在着手实施计划的具体工作中,特别作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用教改经费的四分之一购买了一些理论书籍,认真阅读,以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为课题的研究服务;二是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参考、学习他人在该课题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强了对外联系,为实践性改革的具体实施作准备。2004年4月——2005年3月,课题组成员积极的展开了研究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具体适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其中,2004级和2005级的教学计划中,增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532学时(21学分,其中军训2学分,专业实践5学分,毕业实践8学分,“两课”社会实践2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占总学时的19﹪。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更为丰富,时间的配置也更为合理。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学期为期2周的军训,第一或二学年暑期为期3周的“两课”社会实践(调查),第四或五学期为期3周的模拟法庭,第三、五学期为期2周的法律咨询实习,第七学期为期1周的法学专题辩论,第八学期为期12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除了继续坚持运用带领学生去法院听庭审、课堂讨论之外,还增加了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同时多次要求学院建设一个规范的模拟法庭,方便实践教训环节的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任务和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认真地开展研究工作。他们在较广泛、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途径、方法的研究
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课题组认为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是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从四个层面加以考虑:一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三是对符合其目标的实现途径的探讨;四是对影响其途径实现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课题组对我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方面如课程体系、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均十分重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经费投入充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我校的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课题组通过本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当前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课题组研究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至少包括办学思想的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教师培训和各种保障机制以及监督、反馈、评价、激励和社会参与机制等。课题组提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任务是任篇二:(结题报告)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2345-篇三: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高校本科体育专业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章红兰
课题组成员:蔡学俊、钟运健、秦琴、王道杰 2014年6月10日
高校本科体育专业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章红兰、蔡学俊、钟运健、秦琴、王道杰
摘要:体育教育实习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教育毕业实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印证、检验、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检查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反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差距与不足之处。本文以高校2006级至2009级体育教育实习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教育实习的诸多因素,得出结论如下: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习得到了校领导、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高度重视。2教育实习时间采取一次性分段式的方式,大三下学期0.5周分散式的见习时间,大四上学期进行8周的实习时间。总体来说能够完成预定目标,但是时间有点相对较紧。3教育实习基地主要以高校、中学为主。4教育实习组织管理机构比较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相对来说比较稳定。5教育实习评价方式采用实习考核表一次性终结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评价。6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教育实习效果也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毕业实习体育教育 本科生 高校
目录
1、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教育实习的概念 1.2.2 教育实习模式的概念 1.2.3 国内外教育实习情况简介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3.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实习改革的研究现状 3.1.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模式的现状分析 3.1.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地的分析 3.1.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的分析
3.1.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成绩的评价模式分析 3.1.5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析 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探究 3.2.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模式的改革探究 3.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地的改革探究 3.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的改革探究
3.2.4 高校体育教育实习成绩的评价模式的改革探究 3.2.5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改革探究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参考文献
6、附件(问卷调查)1 前言 1.1选题依据及意义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不断兴起,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各种新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教兴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和突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作出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高等院校面临着全方位就业选择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一个分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有必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重新审视其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方向。
体育教育实习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印证、检验、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检查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反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差距与不足之处。因此,教育实习是高等院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合格人才,检验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体育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对体育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作出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对高校近年来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的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为高校体育教育实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有益的补充。1.2文献综述
1.2.1教育实习的概念
顾明远在他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实习是“各级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见教育行政工作[1]。”张念宏主编的《中国教育百科书》指出,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参加教育、教学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体现师范教育特点培养合格实质的重要环节,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 1.2.2教育实习模式的概念
教育实习模式是长期以来教育实习工作的产物,用于指导教育实习工作。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由于教育实习指导思想或教育实习目的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实习模式。1.2.3国内外教育实习的情况简介
(1)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 国内对教育实习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做中外教育实习比较研究,二是做教育实习各要素研究,主要包括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基地、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评价等方面。在教育实习时间方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 确规定:教育实践时间为10-12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0周。通过查阅文献得知,我国本科院校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实习时间在6至8周,并且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安排2周左右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三方都认为教育
[3]实习时间短是影响教育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王启明的《体育教育实习》、金健秋的《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4]提出改变高师教学计划中将教育见习固定于一周或是两周的做法,提出将教育见习分散处理,安排在二三年级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中。
在教育实习基地方面,盛昌繁的《论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5]、王永红的《高师教育实习改革思路探索》[6]通过研究发现,国内教育实习基地数量有限且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相对较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基本不参与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也不热心,几乎全部是由高校独自建设,
第三篇:社会实践课题成果报告
华农本科生消费
调查报告
班
级
:
植物保护0903班 小组组长及学号: 韦
鑫 2009301200721 小组成员及学号: 王星冉 2009301200723
谢
冲 2009301200727
郑
满 2009301200729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分析总结报告
一
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那么我们我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理念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华中农业大学随机对各个年级的同学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关注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引导在校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消费。
二
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引导在校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是否正确,我们在消费问题上锁反应出的情况是否能折射出我国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普遍问题,社会是否应该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我们既是以此为出发点,以问卷调查及采访等形式对 “华农本科生消费调查”为课题的社会实践,目的在于通过对我校的一下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
调查我校本科生对金钱的合理规划性;
调查我校本科生对消费物品本身的态度从而反映出其消费的观的成熟性; 调查我校本科生生活资金来源从而反映出其消费的独立于自主性。
三
调查方案
1.时间:11月9日---12月1日 2.地点:华农校园内
3.分工合作:问卷编写,发放与回收:小组全体成员
数据整合:小组全体成员
数据分析:韦鑫,郑满,谢冲
图表的制作:谢冲
文本的编写:王星冉
四
调查过程 问卷的内容形成
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和消费理念两大部分,以消费目的为依据,每一目的设置了三或四个能够充分反映问题的问题,大致包括:理财记账状况、对自我消费物品的态度,经济独立程度以及对身边同学消费情况的看法。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问卷96份,大一30份,大二33份,大三33份,回收率96%。发放时,基本做到年级上与男女比例的平衡。数据统计与分析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对数据进行了整合与分析。
五
调查结果 所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根据基本情况所反映出的内容,我校大学生家庭所在地基本为:15%城市,30%城镇55%农村,可见我校农村学生居多;家庭状况多为一般,部分贫困。
基本情况直接反映了我校学生消费的层次与结构。消费的合理规划性
1.根据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在所调查的同学当中,有54.55%同学每个月的生活费差不多花完,15.15%的同学不够花,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的理财与消费还是合理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部分同学理财观念淡薄,我们应在加强同学们的理财观念方面进行加强。
2.在消费方式的调查中,有41.41%的同学能省则省,43.45%的同学会事先做好计划再花钱,15.14%毫不在乎想花就花。由此可见,超过80%的同学不会大肆花钱,并有少部分同学有储蓄习惯。
50.00%40.00%30.00%20.00%基本没有记账习惯对于较大支出有记账习惯很少记账10.00%0.00%大一大二大三从不记账关于记账习惯的分析
对消费的态度
大部分同学对自己喜欢的商品不会大肆花钱,且对于消费商品无力购买时,超过50%的同学会放弃该商品。而有66.64%的同学在购买商品时更加注重商品是否实惠与质量的好坏。
第四篇:课题成果报告
《民族地区小学生禁毒防艾珍爱生命教育策略》
成果报告
一、成果来源:
此课题是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凉山彝区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的子课题,课题于2015年10月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尽心尽力,群策群力,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科研工作,已完成了课题科研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特将本课题科研成果汇报如下:
因禁毒防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关心,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控制,有效预防,课题主研人员严格按各阶段提出的目标要求,想办法,添措施,扎实有效的推进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认真收集各种资料,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再认真提炼,形成了两大类成果,一是认识成果,二是操作性成果。
二、成果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一)来自国家禁毒办公室的最新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6岁以下的少年吸毒人数有所增加,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高危人群,吸毒人员低龄化,因毒品犯罪,吸毒患上艾滋病等,严重威胁青少年的健康和危及其生命。因此本课题提出在民族地区小学生中开展禁毒防艾生命教育科研工作势在必行,任务之艰巨,意义重大而深远。
艾知识,让禁毒防艾工作辐射到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共同参与禁毒防艾工作;还组织学生观看了实物展览,听禁毒防艾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禁毒防艾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从而构建好禁毒防艾教育“防火墙。”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成果:
两年多来,通过《民族地区小学生禁毒防艾珍爱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教师生命教育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懂得了生命教育的意义,提高了珍爱生命的意识,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1.学校建立禁毒防艾工作小组,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开展毒品宣传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
2.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学生拒毒、防毒意识,树立学生“拒绝毒品,预防艾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意识。
3.通过多种有效的渠道引导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的宣传教育,切实做好超前预防工作,让学生“识毒、明毒、拒毒、远毒”。
4.学校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水平。课题组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外出考察学习等学习了禁毒防艾的相关资料,丰富了自己禁毒防艾的理论知识,更新了传统的禁毒防艾教育,打破了单一的宣传教育策略。
5.让禁毒防艾理论知识进校园,进教材,进教室,进学生
4.每期主办一期“禁毒防艾”手抄报。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把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心得体会,动手办成手抄报。
5.每年举办一次由县禁毒大队民警主讲的关于“毒品的认识及危害”专题讲座。我们将禁毒防艾与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结合起来,每年都举行法制报告和禁毒防艾的知识讲座。我们邀请到禁毒大队法制副校长到我校进行了治安处罚法,毒品的危害等专题讲座。他们将法理和典型案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的意义。有的事情甚至就发生在学生自己的周围,所以,这些事件学生感受很深,教育意义和教育效果都很好!我们今后将继续与禁毒防艾相关部门的同志进行沟通,邀请他们为我们的学生作更多的禁毒防艾和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讲座。全校老师每年开展一次禁毒防艾知识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禁毒防艾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抵制毒品和预防艾滋病的能力。
6.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孩子每期开展一次“禁毒防艾” 征文比赛,让孩子们我手写我心,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禁毒防艾意识,还对参赛的优秀作品进行评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禁毒防艾知识的能力。
7.上好每一堂禁毒防艾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有所侧重、分层次的
会压力,以营造一个有利于禁毒的社会文化氛围。充分运用校刊、广播网、宣传栏等来宣传禁毒法律法规知识,揭露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自我保护意识。
10.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帮助少数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11.课题组密切联系学校安全、心理健康、学科教学、把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落实渗透到各学科中去。
12.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以禁毒防艾为主旨,设计开展主题班队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禁毒防艾教育,从而达到禁毒防艾教育效果,设计主题要新颖,活动目标要精准,活动要紧紧围绕禁毒防艾的内容去开展落实,达到预期的目的。
13.要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密切联系家、校、社会齐抓共管,共同营造禁毒防艾的教育氛围,学校抓住契机,邀请家长代表听禁毒防艾知识讲座,同时还推荐学生看禁毒防艾专题警示片等,从而拓宽教育的宽度。
14.通过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课题组主研人员王大飞撰写的论文《浅淡凉山毒品犯罪,共营和谐凉山》获第三届四川省“治蜀兴川”法治论坛(凉山)征文三等奖。
四、成果的适用条件、推广范围,已产生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及社会影响:
(一)在民族地区小学生中广泛宣传禁毒防艾教育工作,大,毒品危害个人,危害家庭,危害社会,从而让学生树立拒毒、远毒的意识。
(二)成果的实效性:在凉山民族地区小学生中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禁毒防艾教育,让学生知道毒品的种类、特性、危害等。可全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对毒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三)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把禁毒防艾工作有机地与学校的德育、安全、健康教育,生活生命等教育相融合,在各学科中都能广泛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小学生对毒品的认识和深入了解,从而达到了课题科研的预期效果。
我们学校对禁毒防艾教育工作非常重视,我们每学期“国旗下讲话”都安排这个话题的教育,各班都开展禁毒防艾主题班会,办黑板报,手抄报等,还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教育宣传片,让小学生知道毒品会让人生病死亡,都是不治之症,它不仅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途与希望,还毁掉一个家庭的安宁与幸福。
(四)存在的问题
1.对课题开展的面比较狭窄,研究的力度需要加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拓宽课题的科研面。
2.课题科研校外开展的各种活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不够,课研经费太少,活动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和落实
3.学校、家庭、社会“禁毒防艾”工作配合不密切,面狭窄,推广的力度不大,具有局限性。
禁毒计划,纳入学校教学日程,引导小学生全面了解毒品知识,从而远离毒品。
总之,学校在开展禁毒防艾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了家长和社会的作用,避免形成校外教育盲区,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家校教育阵地对小学生及家长进行禁毒防艾教育,给小学生创建洁净、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作出我们最大的贡献,让课题科研工作收到实效,使课题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实施和应用。
会东县鲹鱼河镇中心校
课题组
2017年6月28日
第五篇:教研教改课题
江湾中学音乐学科教研教改计划
本学期音乐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音乐学科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人的性格。并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纲要》精神,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教学方面
对于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培养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二、抓好课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要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扎扎实实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艺术学科的研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业务和专业技能耐方面的提高与进修,抓好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组织并开展好学校“减负”以后的艺术类兴趣小组活动。
三、教学观念随教育教学需要改变、促使素质教育发展
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堂教学已成为其重要环节,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主要凭借课堂教学来落实,要发挥音乐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研究音乐课堂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在音乐课中,给学生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无拘束的、自由的发展。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江湾中学音乐学科教研教改计划
江湾中学音体美组
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