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拔掉那颗蛀牙的阅读答案
拔掉那颗蛀牙的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拔掉那颗蛀牙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拔掉那颗蛀牙的阅读答案1拔掉那颗蛀牙
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县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我封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1〇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12〇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棵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13〇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14〇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1辏〇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xx年第8期,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地位尴尬滋生仇恨→
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两棵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第1〇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5.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20xx年四川眉山市中考试题)
答题指导
1.这一文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先要能准确理解“那颗蛀牙”比喻的内容,之后就可顺理成章地分析这一标题的深刻含义了。参考答案:“那颗蛀牙”比喻主人公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这一标题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2.该题是一道情节梳理题,在准确概括基本情节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表述时若能与给出的句子结构相似,就更为理想了。示例:拼命读书(孤独求学),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3.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每道小题的解答,都应联系全文,联系上下文。参考答案:(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2)褒词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3)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之意。
4.有些情节,孤立地看,似乎可有可无,但联系全文,它或许会有重要的意义。本题所考查的这一情节是下文故事发展的转机,读懂了全文,便不难作出回答。参考答案: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5.题干的关键词有二,一是“寓意深刻”,一是“警示意义”。我们的简析,应扣住这两个关键词来展开,否则,就偏离了题意。示例:该文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拔掉那颗蛀牙的阅读答案2拔掉那颗蛀牙(16分)
(1)她恨全家人。
(2)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3)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4)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5)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6)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7)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8)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9)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10)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11)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12)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13)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14)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15)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小题1:文章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3:第十一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4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小题2:(4分)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之意。
小题3:(4分)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小题4:(4分) “那颗蛀牙”比喻主人公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这一标题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小题1:
试题分析:从语言的短小和其中的“恨”来理解强调情感、铺垫下文、引起阅读兴趣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一要指出句子主要写了什么,二要提出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好在哪里,有时还要抓住关键字词分析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表达了什么情感。要使用评价语,比如“突出”“形象生动”“精确”等。本句是景物描写,可从表现人物和与情节的关系角度来分析。
小题3:
试题分析:阅读与此情节有关的文字,从与情节的关联性和表现人物感受角度来分析其作用。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本文内容先理解“蛀牙”在文中比喻什么,再抓住文章开头和结尾句理解“拔掉那颗蛀牙”表达了作者对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的认识。
拔掉那颗蛀牙的阅读答案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拔掉那颗蛀牙
她恨全家人。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xx年第8期,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地位尴尬,滋生仇恨→ _________→ _________→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1.“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2.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3.(1)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 (2)渲...
第二篇:《拔掉那颗蛀牙》读书笔记
《拔掉那颗蛀牙》读书笔记
北白象二小——孙勇福
最近读过秦素衣的一篇小说:《拔掉那颗蛀牙》,令我受益匪浅。
小说的主人翁是一位女孩。她在家里的地位十分尴尬,连夜里开灯看书,母亲都认为浪费。她的心渐渐滋生了仇恨。为了复仇,便拼命读书。虽然她的成绩优异,但是她的内心却无比冰冷。经过努力,她考上了外国的大学。在外留学时,还是一如既往的不向任何人敞开心扉,感到无比孤独,于是去找心理医生。经过心理医生的指点,她第一次和家里通了电话,重新找回了丢失已久的亲情,内心无比轻松愉悦。第二天,她便回家回报了父母对她的哺育之
恩,感受到无比的幸福与快乐。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不但精彩。小说的文题也很精彩,表达也很别致,中心也很凸显。
首先,小说的题目“拔掉那颗蛀牙”有着深刻的含义。“蛀牙”比喻她对家人的恨,以及她自己自闭性格的畸形发展。“拔掉那颗蛀牙”意味着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要怀着一颗关爱的心,这样自己才会快乐。
其次,小说的表达也很别致。就拿小说中三个句子来说。一句是文章开头独句成段的一句“她恨她全家。”这句话开头,给人一种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为下文写她重温亲情做出铺垫、埋下伏笔。另一句是她回家后看到的家里的场景。“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这一句渲染出亲切的气氛,寄予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冻解,亲情重新回归。还有一句是文章结尾独句成段的一句“拔掉那颗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这句话结尾,照应文题,点明中心,警示我们对待他人应有一颗关爱的心。如果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更美好。
再次,小说的中心凸显。本文通过写“她”对亲人的态度由恨到爱,她的心情由孤独到幸福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关爱后而产生畸形心理。从父母的角度告诫我们应学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从“她”的角度高诉我们,也应该学会关心别人,这样自己才会快乐。
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拔掉过“蛀牙”。小时候住在小镇里,到处都是卖烧饼的小店,一次和妈妈吵架,被妈妈赶出家门。走在路上,心中满是恨。经过一个烧饼店,老板送给我一个烧饼,我十分感激,想到妈妈把我赶出家门,便火冒三丈,对老板倾诉了一番,老板听完安慰我说:“孩子,我仅仅送你一个烧饼,你就感激我,你妈妈养了你十多年,你为什么不感激她呢?”听完我震住了,“蛀牙”早已被拔去,感到无比幸福便急忙向家门跑去,向妈妈认了错。
《拔掉那颗蛀牙》这篇小小说无论从故事情节、开头结尾还是中心,表达都十分出色。我喜欢《拔掉那颗蛀牙》,它在我眼中,是那么有魅力,它的确使我受益匪浅。
第三篇:《在那颗星子下》答案
《在那颗星子下》答案请查字典请查字典(2)(6)对 其余 错贪玩,学习不认真“所以我每次大摇大摆触犯校规”两句“我”尽管违规,但林老师也没有以身作则,她一定有些歉疚,所以此时的“我”很得意 6 比喻。要复习的内容太多,一下子无法全部记住,只好先突出重点和难点尽管“我”这次考得很好,但再次考试“我”仅得了47分。是林老师让“我”知道了“我”的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不敢正视这张成绩单不矛盾。“纤细”是老师手的形态,而“沉甸甸”是形容老师“搁”的力量,从中“我”感受到老师对“我”的爱考试前夜看电影,临考“抱佛脚”,却得了113分,全班第一 试卷讲评时,先得到老师的夸奖,既而重考只有47分事后,成绩单上英语考试成绩是“优”
10-11略
第四篇:《在那颗星子下》阅读答案
《在那颗星子下》阅读答案
在那颗星子下
——记我的中学生时代
舒婷
母亲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交错成荫。夏天,海风捋(注)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像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过。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初一年级,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崩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爬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耍,还是把玩耍当作读书。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次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英语期末考试前夕,是个星期天的晚上,我串通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长得还神气。
电影还没有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地空了。我的三个“同谋”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由于良心的(qiǎn)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我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跌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翻开书,眼前就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作出判断,哪儿人多,哪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的。
“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有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叽里咕噜。
考卷一发下,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成绩发下来了,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狠狠被扣了七分,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词狠狠揪住了。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上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题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放学后,林老师在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
“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下些什么?”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注释:捋: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
《在那颗星子下》阅读答案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按注音填字。(2分)
① 惴惴然()②(qiǎn)责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
3.“我”明明违反规定去看电影,遇见老师后不仅不心虚,反而“撮起嘴唇”,吹起口哨,说说“我”的心理活动。(2分)
4.“翻开书,……自然而然有了选择”,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分)
5.“我”的英语考试考了113分,林老师也给了“我”一个“优”,可她为什么要“重新逐题”再考“我”一次?说说你的理解。(2分)
6.结合全文,请你说说林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7.文中所写的一件小事,实际上是“我”的一次教训,作者为什么不说成是“警钟”,却说它“像一只小铃”?(2分)
《在那颗星子下》答案
1.(2分)① zhuì ② 谴
2.(2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无形的海风化为有形,更加生动、形象。
3.(2分)我尽管违规,但林老师也没有以身作则,她一定觉得歉疚。
4.(2分)没有复习的内容太多(“拥挤的中山路”),只好突击可以强记的一部分(可以穿行的“空档”)。
5.(2分)尽管“我”考得很好,但林老师知道“我”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通过再考让“我”明白平时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6.(3分)林老师勇于自责,和蔼可亲,关心爱护学生,善于说服人。
7.(2分)林老师当初的话语令“我”感到亲切,令“我”感动,尽管是一次教训,但在记忆里却是温馨的,像一只“小铃”在轻风中轻轻摇响。
《在那颗星子下》阅读答案
第五篇:答案
2001年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判断题 1.√
2.×
【解析】理论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只是两者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后者是阻碍社会的发展。3.√
4.×
【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逻辑证明只是一种推理过程,是思维方法,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5.×
【解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社会主义不是贫穷。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由此可见,在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基础和决定作用,这是主要的,而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是次要的。只有经济搞好了,政治才能搞好,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6.×
【解析】社会主义承认社会价值,但同时社会主义也承认个人价值,而且认为只有让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价值。7.√
8.√
9.×
【解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不是两大主流。
10.× 【解析】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经济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公平的现象,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公平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才能解决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此题中的“完全解决”一词太绝对了。11.√
12.√
13.× 【解析】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除非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先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争议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申请行政复议还是行政诉讼。其中,对于侵犯已经依法取得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首先申请行政复议。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行政行为都可以既能申请行政复议,又能提起行政诉讼的。14.√
15.√
16.√
17.× 【解析】新颁布的《公务员法》明确规定: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18.× 【解析】我国法律制度并没有规定行政领导不得在事业单位兼任实职或者名誉职务。相反,实际上有很多行政领导是在事业单位有兼职的。
19.× 【解析】行政决策是指各种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了达到目标所做出的决定,分析面临的问题,然后寻求不同的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而且广义上的决策包括了执行的过程。决策和执行是一个连续的统一的过程。20.√
21.√
22.× 【解析】接受上行文的受文者多是上级政府部门或机关。上行文多为请示报告,需要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回复,这对受文者是一个具有强制性的规定。
23.× 【解析】通知基本上是下行文,但也允许主送平级和不相隶属的机关。24.√
25.√
26.√
27.√
28.√
29.× 【解析】2000年4月,在非洲统一组织和欧洲联盟主持下在开罗举行了一次非欧首脑会议,首脑会议通过了宣言和行动计划,其中论及贸易和市场准入,故原命题错误。30.√
31.× 【解析】2000年6月26日,中、日、法、德、英、美六国16个中心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公益协作组同时宣布人类基因组“工种框架图”绘制成功。32.√
33.× 【解析】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共夺得了28枚金牌、16枚银牌、15枚铜牌,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三位。
34.× 【解析】2008年申奥口号为:新北京,新奥运。
二、单项选择题
35.D 【解析】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36.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归根结底,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人类的存在,只有人类的存在,意识才会存在,这一观点也正是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
37.A 【解析】一般是从个别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具有的特性。每个个别都具有一般的共性,所以每个个别都是一般。但是个别还具有一般所不包括的特性,所以一般不是个别,也不能包括个别。
38.C 【解析】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关联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39.B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样,理性认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改造世界,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0.D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要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其实现。
41.B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历史性转折。42.A 【解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前提和根本。它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是途径。
43.C 【解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44.C 【解析】经济效益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而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质量是速度和效益的最终反映。
45.D 【解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农业生产如不能得到保障,则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46.B 【解析】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社会化程度的差别也很大,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不相适应,客观上也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由此可见,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是我国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公有制的根本原因。
47.D 【解析】我们建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其中,市场经济起基础性作用,其主体是企业,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国家,也就是政府。
48.A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关键就是正确选择资源配置方式。49.C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的方式以外,还包括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资产效益;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等等。
50.A 【解析】社会主义既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制度,又是一种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这两者分别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完整的社会主义。其中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51.C 【解析】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指由于文盲所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低,会影响他们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因此无法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
52.A 【解析】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53.A 【解析】法律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人或组织,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行使权力的专门活动。B项是法的执行,C项是法的创制,D项是法的实施。54.C 【解析】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55.B 【解析】《行政复议法》规定,复议决定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机关应该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56.A 【解析】《行政处罚法》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处罚款。57.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叛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58.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59.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60.B 【解析】《刑法》七十三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两个月。
61.A 【解析】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涉及到行政诉讼法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适用调解原则。如果适用调解,有可能出现行政机关利用掌握的职权作出不利于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调解结果,不适用调解的原则更有利于起诉人,保障起诉人的合法权利。62.C 【解析】《行政复议法》第十四条规定,对国务院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
63.B 【解析】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以强制方式取得相对人的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征收是强制性的、无偿性的。
64.C 【解析】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职能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企分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也是当前我国机构改革能否成功的必要条件。
65.B 【解析】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指一个行政组织职权的行使,尤其是行政决策权依法由其行政首长单独做最后抉择的体制,其特点是:治权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活、行动迅速、减少权力冲突和内部摩擦。
66.C 【解析】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的每届任期由3年改为5年。故选C。
67.C 【解析】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行政机关,是社会团体。
68.B 【解析】首先国务院不能直接领导省级人民政府,也无权任免各省的省长和副省长。其次,国务院各部部长的任免要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由国家主席任免,故正确答案只能是B项。
69.C 【解析】新颁布的《公务员法》明确规定:新录用的公务员的试用期为一年。
70.D 【解析】新颁布的《公务员法》规定: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故正确答案为D项。
71.C 【解析】行政处分的种类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所以C项降职不是行政处分。72.D 【解析】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部门是国家税务系统。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监察系统和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都是各级政府领导下的职能部门。73.A 【解析】“以意役法”就是真正确立主题的统治地位,主题一经确定就调动一切手段来突出它、表现它,这是公文写作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正确答案为A项。
74.C 【解析】说明中,有概说、界说、解说三种具体形式。其中概说是指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总体性的、概括性的介绍解说。对照选项,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75.C 【解析】公文按内容涉及国家的秘密的程度,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六类。机密文件是含有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的文件。
76.C 【解析】决定是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而使用的公文,决议是公布经过讨论通过并要求贯彻执行的事项而使用的公文,由此可见,两种公文产生的程序是不一样的。故正确答案为C 项。
77.C 【解析】议案是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正好符合某市政府向该市人民代表大会提请审议事项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C项。
78.C 【解析】党的机关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用公报。此题考查的是对公文分类的定义。
79.C 【解析】所谓意见是指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一种公文形式。故正确答案为C项。
80.A 【解析】公文的成文时间又称为日期,指公文形成的具体时间,通常以领导者签发的时间为准。
81.D 【解析】发文号其作用在于为检索和引用文件提供专指性较强的代号,为统计和管理公文提供依据。
82.C 【解析】行文方式有逐级行文、多级行文、越级行文、直接行文等多种,多级行文就是同时向若干层级的上级机关或下级机关制发公文,包括直达基层组织和向人民群众公布。
三、多项选择题
83.ACD
【解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二元论,既唯物又唯心,所以它存在唯心史观和二元论的局限。同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又是它的一个局限。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所以不可知论并不是它的局限。
84.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我们知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而且运动和静止不可分割,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的事物只是相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是静止的,但它实际仍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85.ABCD 【解析】革命有主观条件,也有客观条件。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86.ABC 87.ABCD 88.ABCD 89.BCD 90.BC
91.ABCD 92.ABD 93.BCD 94.ABCD 95.BCD 96.ABCD 提高,形成足以推翻反动政权的强大的革命力量,这是革命的主观条件。没有革命客观的形势,就不可能爆发革命;有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再加上革命的主观条件,才能引起革命。
制,但是不受客体无限性的限制,因为虽然客体具有无限性,但是我们认识真理的过程也是无限的,所以这不是限制条件。
【解析】邓小平理论形成有国内、国际、历史和现实的条件。其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国际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国内历史条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国外历史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国内的现实条件。
【解析】“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它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凡是”桎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是要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但不是要摆脱一切条条框框,如果摆脱了一切条条框框,那就失去了依据,就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了。
革这个问题不是完全清醒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豫和困惑,归根结底也在于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C项。
【解析】“发展才是硬道理”实际上是说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而且如果我们的生产力发展的太慢,也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到党的十四大成熟并形成科学体系。故正确答案为B、C、D项。
【解析】首先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次,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要求。
出、低消耗的特点,故正确答案是B、C、D项。
【解析】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解析】人们发现和掌握真理受到社会实践水平、历史条件和主体认识水平的限
【解析】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在冲破“两个 【解析】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败,归根结底就在于对改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即从
【解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相对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言的,它具有高产 97.ABD
【解析】我国目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很多种,除了原有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外,还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在改革的实践中,广大群众通过承包、租赁、破产、兼并、委托经营、出租转让等方式创造公有制财产的各种实现形式,都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民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一种。
98.BCD
【解析】台湾问题首先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它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也是中美关系中最大的障碍,由此可见台湾问题不是二战中遗留下来的问题。
99.ABCD 【解析】听证程序是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之前,公开举行专门会议,由行政处罚机关调查人员提出指控、证据和处理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的程序。举行听证会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行政机关将要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和较大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二是当事人依法提出听证要求,由行政机关组织听证会。
100.ABC 【解析】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赠与合同由合同法规定。
101.ABC 【解析】刑罚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102.ABCD 【解析】《行政诉讼法》规定,具体行政行为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作出撤销判决:①主要证据不足;②适用法律、法规错误;③违反法定程序;④超越职权;⑤滥用职权。
103.ACD 【解析】行政赔偿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为金钱赔偿、返还财产、恢复原状。因此赔礼道歉不属于行政赔偿。
104.ACD 【解析】派出机构分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派出机构。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如城市基层政府派出的街道办事处,某些市县政府在其管理的经济开发区设立的管理委员会,以及作为省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地区行政公署;派出所是政府部门的派出机构,不属于一级政府派出机构。
105.ABD 【解析】 公务员的工资是指国家分配给政府机关任职人员个人消费品的货币表现,是其劳动的报酬,国家公务员实行级别工资制,它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部分组成,由此可见,正确答案为A、B、D项。
106.ABC 【解析】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现阶段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市场监管职能。
107.CD
【解析】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和传统的人事行政制度相比,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二是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三是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四是具有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五是具有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
108.ABC 【解析】积累与占有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亲自观察体验;二是调查采访;三是从已有文献资料中采集资料。
109.ABD 【解析】议论就是写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以直接表现观点和态度,是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基本表达方式。议论由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例证是论证的一种方法。故正确答案是A、B、D项。
110.CD
【解析】公文中可以证实作者合法性、真实性及公文效力的标识有印章和签署,签发人只是人的名字,只有通过签字,才能发生效力。
111.BC
【解析】这道题是在考查词语的语意,作为撰写公文的一个常识,必须要明确词语语意的轻重,否则就会引出很多的麻烦和问题。其中语意依次递轻的是“不得、不准”和“必须、应当”,故正确答案为B、C项。
四、案例分析题
112.A
【解析】在进行行政诉讼中,行政复议案件被告的确认,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一款,经复议而起诉的案件中被告的确认分四种情况,一是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二是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就是被告;三是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四是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作为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复议机关为被告。由此可见,正确答案为A项。
113.C
【解析】理由见上题,这种情况就是被告确认的第二种情况,则此时的被告应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故正确答案为C项。
114.BD
【解析】《行政诉讼法》第17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由此可见,此题中可以有两个法院来管辖,一个是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第二个是由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经复议改变原决定,也可以由附议机关及国家行政工商管理局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115.BC
【解析】分析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借调基层人员的原因,是因为张处长认为自己处里人手不够,而且不占编制,不用发工资。所以可以排除A、D两项。机构改革主要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既然税务处定编4个人,那么四个人就应该满足工作的需要,现在出现事务繁重、人手不够的现象,那么其职能转变肯定会存在问题,职能转变不到位,此外,职能转变也要求管理手段要改进、要跟上。所以张处长的税务处的管理手段也存在问题,手段落后,故正确答案为B、C项。
116.C
【解析】这种借调的做法很明显是造成管理的混乱,本来是定编的人员却不能在编制中行使规定的职能,是一种职位权责的不明确。
117.AD
【解析】分析四个选项,A项是正确的,因为借调来的办事员其编制仍是在县财政局,所以它的考核仍是由财政局负责。B项是错误的,借调不是聘任,借调是公务员系统内部的调动,而聘任是从公务员中招聘。C、D两项正好是相反的意思,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也就是主要内容即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机构和人员编制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不是实质的变化,所以C项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为A、D项。
五、公文纠错题
118.ABCD 【解析】完整的公文标题是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三部分组成,在拟写上,一般用“关于„„的”介词结构将这三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此外,标题应是一个偏正短语,即前面是关于公文内容的词语,后面是公文种类的一种,即“„„的请示”。分析案例中的文稿标题,首先它不是一个偏正短语而是一个动宾短语,而“同意„„的请示”这是一个不规范的用法;其次缺少作者,即发文机关;第三缺少文种,即这个公文的种类;第四,没有介词结构“关于„„的”。对照选项可知,正确答案为A、B、C、D项。
119.ACD 【解析】分析案例中公文的标题和内容,发现标题为“同意你校设立新材料研究室”,但公文内容中却是“不同意设立”,所以是答非所问,而并不是态度不明朗;其次内容中有三项批复,但标题只是说明了其中一个意思,所以标题没有涵盖公文的全部主体范围;公文标题应有具体的对象,但标题中却是用“你校”这个指代词,所以也存在问题,B项也不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C、D项。120.AD
【解析】在引述对方来文时,应先引述来文标题,然后是引述发文字号,而原文只引用了“东职发[1985]15号文件”,而没有引用文件标题,这两个地方都不规范,故正确答案为A、D项。
121.AD
【解析】公文中一般是一事一文,而案件中是一文数事,而且公文也没有回答对方全部问题,这两处都是不规范之处,在回复的公文中,不需要讲理由,也不要回复意见的形成过程。
122.BCD 【解析】分析四个选项,A项中“兹”、“收悉”是我们公文目前还在使用的词语,所以不存在问题,其他三项显然存在语法和格式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C、D项。
六、综合分析题 123.A
【解析】“三步走战略”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部署。其前两步是:第一步从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1991年至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24.ACD 【解析】我们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目标是,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达到4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25.ABCD 【解析】此题考查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四个选项均是正确答案。126.ABCD 【解析】改革开放二十年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其次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改革二十多年来社会逐步发展,终于有了质的变化,完成了三步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规律。第四,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先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以后我们还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故正确答案为A、B、C、D项。
127.B
【解析】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是指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故正确答案为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