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大修辞手法的作用写作基础
八大修辞手法的作用写作基础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第二篇:小学常用八大修辞手法的好处与作用
八大修辞手法的好处与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着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第三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第四篇:现代基础写作的作用
现代基础写作的作用
(一)人生自我实现的助推力
置身于现代竞争大潮中,如果不懂得自我推销,空有满腹经纶,也会泯然众人,淹没红尘。而人们一旦要进行自我推销,又怎么可能离得开写作呢?这里暂且不论求职时写一封自荐书这样明显带有自我推销性质的写作现象,即使已经进入单位工作的人,平时写个人述职、散文随笔、总结报告、专业论文等,质量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人生事业的进退。一份高质量的文稿,很可能就成为人生进步的阶梯。现代生活节奏快,现代人面临的事情复杂多变,写作,往往又成为人们化繁就简、理清思路、培养工作严谨性规范性的必要条件。朱光潜先生就说过“不想就不能写,不写就很难想得周全”。写,是思维明晰化严密化的过程。近年来流行的操作方案的写作,就是我国加入世贸后进入世界统一游戏规则要求工作规范化的明证。提高工作效率,“表现”自我才能,也需要借“写作”这股东风。更不用说那些以写作来奠定自己思想体系的伟人,以写作为终身职业的大作家们了。写作是推动人生事业“卫星”上天的“火箭”。
(二)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石
在通常的观念里,写作分为文学创作和实用写作,这关系到人的审美情怀与实用理性的价值取向,也关系到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不同思维特征。对这两种写作的素质培养模式,人们形成了两种有分歧的观点:一种是强调文学修养和实用写作修养的共通性,认为有
了文学的底子,学习其他文章就轻而易举。文学写作功底深湛的人,往往显示出他的写作实力,有了这样的实力,掌握别的文体就会事半功倍。由此得出文学基础是一切写作的基础的结论。另一种着眼于文学修养与实用写作修养的差异性,认为文学写作需要人的“个性思
①文学追求的是人作为个体的独立精神,实用写作却要求人作维”;○
为社会角色而具有沟通协调能力,两种能力要求不同,写作素养的培养模式就不该一样。但作为写作基础、写作素养,却需要一个相互之间的平台,让人能“文”能“质”,能“虚”能“实”,提高综合能力。譬如文学创作光有文学基础而没有社会生活阅历就写不出凝重的作品。实用写作的语言修养,光靠参照实用文本的范本也有局限性,非得在名家名篇的遣词造句中得到滋润不可。所以,文学创作也好,实用写作也好,都应该有更宽广的写作基础。现代基础写作就是为人的不同写作方式、人的综合素质提供一个基础性资源。
(三)传播信息的通道
写作是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写作主体可以独立决定却无法独自实现。这一活动的实现,还有赖于接受者对写作载体的阅读行为,写作的真正实现应该是进入流通之后被接受。因此,写作要为读者充分接受信息提供可能。不过,写作在尊重读者、满足读者的同时,也要引导读者、陶冶读者。写作对读者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含有作者的导向。写作应该掌握“读者心理学”,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甚至超越读者的期望值,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化、出版市场化的今天,更要从读者需求出发。“孤芳自赏”必将埋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但这不等于说可以媚俗,满足读者是为了熏陶读者,适应读者是为了征服读者,征服读者是为了造就读者——一代新人。这表明,写作绝不仅仅是依照格式的完形填空。钱学森在《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社会思维学要研究人作为一个集体来思维的规律,它与集体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要研究个人跟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在思维方面的相互作用”。①它是具有方向性的信息传播,使信息更充分地流通。
第五篇: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
(2)比拟的种类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2)借代的种类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宝剑锋从磨砺出,1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
*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
8.反问
“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③欲穷千里目,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