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及赏析5则范文

时间:2022-03-28 02:3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及赏析》。

第一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及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及赏析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⑵,客舍青青柳色新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⑷。

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送元二使安西》诗意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赏析】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中山送别 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

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3.君:指的是董大。【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言】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歌曲“送别”。

谈话:同学们,当你听到这首歌曲里,你会想到什么?

和朋友分别后你会通过什么方式联系呢?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朋友总是那样让人留恋、牵挂。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写一些送别诗,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唐代三们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浓浓深情。

2、出示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能够熟读古诗了,谁来试试?(抽生读三首古诗)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课件)

二、新课教学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谈话:同学们,以前你们是怎样读懂古诗的呢?(查、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看插图……)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抽生:(通过课前预习知道安西在哪里?)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再说意思 从哪个字读出朋友要离别了? 理解“送”、“使”。

谁派遣谁?

好友要从渭城到安西,路途遥远,诗人会是什么心境?

抽生读课题。

要慢,如品茶一样,慢慢的读,读出不舍,伤感。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句的意思的?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想想你想前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闭着眼睛想一想,这里的景怎样?(美)再抽生读第一二句。谁再来说说一二句的意思?

面对这么美的景象,我们应该怎么读呢?抽生读一二句。齐读

我们常用离愁别怨来表达分别时的情景,可王维为什么却呈现给我们如此美好的画面呢?难道他没有不舍没有留恋?同学们有谁知道当时的安西是怎样一番情景?

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吗?(荒凉)

安西与故里对比,缺少什么?又多了什么?(少亲情,朋友,多荒凉,孤独)

此时我们再读后两句诗,你从这两行诗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感情?(不舍,伤感)现在你能说说王维为什么却呈现给我们如此美好的画面吗? 诗人用送别时的美景对比远行的荒凉,用故里的亲情对比远行的孤独,用有知己对比无故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之情。除了小雨,柳树,你还看到了谁在做什么?(喝酒)喝了多少/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 “更”

理解:劝、尽

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此时的酒是什么酒?(离别的酒)

酒里包含着什么?(他们的友情,他们的不舍)CAI:再看地图,并出示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谈话: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满的了一份(思念)吗?读:读出思念。

那时的新疆,是茺漠绝域,黄沙走石,飞沙满天,这酒中,还包含着对好友(牵挂,担忧,祝愿)

这是一杯牵挂的酒,难舍的酒,悲伤的酒……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们想一想,诗人可能和元二说些什么?(抽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小声读古诗。

酒逢知己千杯少,浓浓深情在其中。好友一别,相见无期,这份心痛,难过,留恋都浓缩在这四行诗中,感动着多少离别的人。唐人将这首诗谱成歌曲阳关三叠,又叫渭城曲,广为传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千古绝唱。在乐曲中再读古诗。

三、扩展

1、同学们课前还搜集到了哪些送别诗?

2、展示老师搜集到的送别诗。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音乐美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音乐美赏析

朱雪洁

(合江林业管理局职工中专,黑龙江汤原)摘要:《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较为平常的七言绝句,但它却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歌,歌中有诗”的特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诗的韵律上均能体现“诗歌美”,因而才能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传唱至今,历久不衰。关键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音乐美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音韵和谐,节奏鲜明,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歌,歌中有诗”的特色。首先我们从诗的内容来分析。

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具体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时间是清晨,地点是渭城客舍,自然环境是客舍周围绿柳成行,经过清晨的一场小雨的冲刷,客舍清新,绿柳更浓,连西去西安的驿道也因小雨的轻润显得洁净、清爽,纤尘不扬。晨雨过后,万里晴空,既清洁了自然环境,又昭示了一天的晴朗。晴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等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出行图。这两句诗,简简单单十四字,从表面.上看全是状物写景,无一字道别情,细细品味又无一字不着情。其一,从“送”处想。仿佛大自然也知道故人元二清晨使安西,因此极尽其能事,为出行主人公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出行环境。往日渭城车马交驰,路上尘土飞扬,客舍、杨柳均为灰尘所蒙,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色。而一场晨雨,西去的驿道更是纤尘皆去,有利行人。这一切好像在告诉人们自然景物也在抖擞精神恢复其自然清新的本来面貌,欢送这位即将西去的尊贵客人。其二,从“别”处看,客人之别必生恋意;朝雨有情天留客,客舍有情挥尘去,绿柳有情换新装,往日不洁,绿柳蒙尘,客人不耐久待;今日清新革面,换留佳宾。天有情,屋有情,树亦有情。连自然景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交情莫逆的抒情主人呢?只不过诗人是把心中情寄寓自然景,借景抒情。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所以作者所抒之情,只是借助“朝雨”“轻尘”“青青”“新”等轻柔明快的词语表达出来,使其诗具有了“歌”的韵味和特点。

如果说前两句是比兴手法,借物传情,那么三四句则切入正题,直写送别场面。朋友话出阳关,进入塞外边荒,穷乡绝城,虽是壮举,并无大碍,但毕竟不免万里跋涉,备尝艰辛之苦,独行之寂,依依惜别蒋所难免,千叮万嘱皆在心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是诗人全部感情倾注的玉液琼浆。这一杯酒既有着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有着诗人对朋友前路珍重的祝愿,还有着诗人顺利完成西行目的安全去、早日归的强烈企盼,更有着劝君更尽一杯,然后再尽一杯之意。这里还有意延宕时间,不愿及早分手又不愿口说的那种复杂心情。古有梁祝长亭送别,依依十里,缠绵不休。诗人与朋友别虽没有那种缠绵,但也毕竟万语千言,万绪千头,从何说起,一时竟也难以开口,故人相对暂别在即,只有默默啜酒。于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有的离情别绪,哽咽的万语千言,凝聚成这非常简短而富有十分感情的一句话,既打破了相对无言的沉默,也表达了诗人丰富复杂的送别之情。一杯酒,无限情。

有人说这最后一句所表现的友谊未免有些狭隘,我却认为,这一句却是最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也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一句,本诗才成为人们千古传唱,历久不衰的佳作。从全诗看,诗人把对山水田园的自然感情与对朋友送别的留恋之情融合一体。表现平常事、自然情,使自然增色,山水生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那浓浓的惜别之情。其用情之真,惜情之深一目了然。这种真情与深情的自然流露可歌可泣,正是此诗能够被人们谱曲传唱的原因之一。

从诗的韵律来分析,它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一是韵辙的选用。本诗采用“人臣辙”,轻灵洒脱,宽窄适度;既没有“中东辙”“江洋辙”等宽辙那种高亢的韵脚,可以抒发起伏激荡的情怀,也不像“姑苏辙”“灰堆辙”等窄辙低沉压抑,能较好地表达悲愤、感伤、郁闷的胸襟。“人臣辙”则宽窄适中,完全能够表达诗人为朋友送别的真情实感。可以说,此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诗篇相融一体,恰如其分,独此无二。因为挚友西出阳关,只是暂时的,既不是投身沙场,金戈铁马,报效国家,乃至有马革裹尸,壮烈捐躯之虞。作为挚友在这生离死别之时,应抒发那种万分激动的情怀;又不是从此浪迹天涯,乃至亡命终生,永无归期,引发作者一腔惆怅,从而抒发那种悲痛凄绝的情思。友人元二使安西,不过是短暂的公事,虽为壮行,却无大碍,庶几可回。诗人之所以把酒送别,吟诗抒怀,只是因为彼此间情深义重,不忍小别。这种平常心、自然情,只能采用轻灵自然的韵辙加以表达,而不可能选取非宽既窄自然的韵辙,大歌大赞、大悲大痛。

二是平仄格式的选用。本诗采用仄平落式,即首句第一音节为仄声,结句最后一个音节为平声。前二句皆为仄起平落,第三句为仄起仄落,结句为平起平落。其基本格式为:本诗首句仄起,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一般来讲,仄起式抒情诗,其所抒之情沉稳平缓,自然真挚,不可能有大波大澜。按常规仄起后应二连仄或三连仄,但本诗仄起后却音调一致,一仄一平,接着又一平一仄,一仄一平,最后平声作结,这样“渭城”和“朝雨”这两个词组的章节分别为一仄一平和一平一仄,最后一个词组“轻尘”为双平,音节落错,使得此旬诗文虽无大的波澜起伏,但却抑扬有致,平缓上口,易于吟诵。第二句亦为仄起,但却一反首句格式,三个词组分别为双仄双平,最后一词为平声,前三个词组正好与首句前三个词组平仄相反,且用“青青”连绵字以增强语势。通过一二两句的平仄相交形成反差,使读音能从这种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到诗的美妙韵律。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平”句,诗当不例外,而更推崇抑有节。第三旬应是与第二句相对,但诗中第二个章节却设置了孤平。孤平为诗家大忌,但我们却从中体昧到了诗人的匠心独具。按常理送别宴对于主客双方都会受到别情离绪的煎熬,都会有万语千言说不出的感觉,但酒宴近尾声,送别人终要开口说话,说什么,声高低,情何寄,一时激动,高音“劝”字脱口而出,想一想并非生离死别何须激动忘情,缓一缓叙平声“君”,如此一激一顿,不免离愁别绪又上心头,再高声“更尽”,情到浓处语无力,“一杯酒”声已咽,情更真。此处孤平一顿,似拙而卓,实大方之笔。结句则更见其奇。诗人连用五平调,柔而长,来表达自己从开席到最后一杯酒所控制着的真情实感,我们知道平声字调值较低,而用平声字抒情,这种情也是平缓压抑的。诗人连用五平调,虽有违诗词格律常理,但却极人人情事理。因为只有如此,才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五平调之后用一“仄”声“故”,调值虽高,但却激动得发颤,把诗人那满腔的离情别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最后用一平声“人”字作结,也许应说读做轻声,则更能准确表达诗人的初衷。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王维的诗不仅能充分体现其“诗画美”,更能体现其“诗歌美”。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历久不衰,传唱至今,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这里我们不妨借用苏轼大学士论王维的一句话稍加修改而作结:“味摩洁之诗,诗中有歌。颂摩洁之歌,歌中有诗。”

下载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及赏析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及赏析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沙洋县马良小学的老师——刘婷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教材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入,温故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课前板书课题)师生问好。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通过一首诗来走近一位诗人,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看黑板。 二、解读诗题、知诗人。 (师):(课件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知道吗,有这样一首古诗,在中国古诗词的浩瀚烟海中独树一帜。这便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生读、师读、再读) 二、读诗、悟......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喜欢)你喜欢什么歌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朝时的流行歌曲,想听吗?(放音) 2、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它叫阳关三叠,是唐朝最流行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