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日三餐制的由来及典故[本站推荐]

时间:2022-03-28 02:2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人一日三餐制的由来及典故[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人一日三餐制的由来及典故[本站推荐]》。

第一篇:古人一日三餐制的由来及典故[本站推荐]

古人一日三餐制的由来及典故

餐制是一个民族为维持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自然形成的每日饮食次数和饮食时间,是饮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餐制的出现是在进人农耕社会以后的事。下面本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人一日三餐制的由来及典故。

在那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先民以猎取野兽、采集野果为生,没有食物贮藏,过着住无定居、食无定时的生活,因而也就无餐制而言。只有在农业、畜牧业产生后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谷物和畜产品有了一定的储蓄,人们的食物有了相对的保障,才会逐渐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相适应的餐制。然而,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我们今天难以清楚地了解上古先民的餐制,就目前而言,学术界认为商代是实行两餐制的,其依据是甲骨文中有“大食”、“小食”的记载。据董作宾的《殷历谱》,商代的纪时法中称上午九、十时为“大食”,下午四、五时为“小食”。当两餐的'时间已形成惯制才被纳为时辰专名。至于两餐制何时转变为三餐制,即今日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行的一日三餐制是何时确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饮食史》和《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都认为:“大概在战国末年,一日三餐制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而得以推广开来。”一些文化史、古文献学、民俗学等方面的专著如陈直《汉书新证》、韩养民《秦汉文化史》、乌丙安《中国民俗史》等普遍认为:我国三餐制较早,古称“三食”,和今日相同,分早、午、晚三顿。胡新生在《谈古代日常生活中的“三食”习惯》中指出:一日三餐制“至少在两千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形成”。饮食学界的向春阶认为“到汉代以后,三餐制才比较普遍起来”,姚伟钧在《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中指出“汉唐时期,是中国三餐制习俗确立与巩固时期”,而黄金贵则根据其餐食词研究,认为:“ 一日三餐的观念与词语的出现,无疑是一日三餐制成为定制的标志,故可以断言:从元代起三餐制正式形成。”从以上几种观点可见:我国三餐制确立时间从战国说,到汉唐说,直至元代说,相差了近两千年,各执其辞,由于衡量三餐制确立的标准不一,故也难以达成共识。

《周礼·天官·膳夫》:“ 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郑玄注:“杀牲盛馔曰举”《周礼·天官·内饔》:“ 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周礼·天官·醢人》:“王举,则共醢六十瓮。”《周礼·天官·醯人》:“王举,则共齐菹醯物六十瓮”从膳夫、内饔、醢人、醯人职记载看,“王举”,要陈十二鼎(正鼎九,陪鼎三),并配有俎,以牲体实于鼎、俎,还有醢酱六十瓮,醯酱六十瓮。这证明王每日一“举”时,列鼎设俎,拥有丰盛的肴馔。丰盛的肴馔并不仅为王食用而烹制,而主要是为祭而制作,在先秦礼乐制度下,食前必祭,以示不忘先祖,所以《周礼·天官·膳夫》曰:“ 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王在祭先祖以后才食用盛馔。祭必须在人食用前,《礼记·曲礼》的“悛余不祭”,就是指不能用食剩的食品祭祖祭神。祭祀的食品必须是人未食的洁净食品。《淮南子·说山训》亦言:“ 先祭而后飨则可,先飨而后祭则不可。”王每日一餐拥有丰盛的肴馔,而其余餐则食用悛余。《礼记·玉藻》:“ 皮弁以日视朝,遂以食。日中而悛。”此谓天子戴皮弁视朝后朝食,而日中食朝食之余馔。《周礼·天官·膳夫》:“王齐,日三举。”齐即斋之假字。《说文·示部》:“斋,戒絮也。”王在斋戒日为表示在祭祀前的洁净、虔敬,不用剩余的牲肉,一日内三次杀牲。也就是说斋戒日王每次用餐都杀牲盛馔,这“日三举”就意味着王一日三餐。所以,根据《周礼记载断言,王膳食实行的是三餐制。

郑玄注《周礼》“膳夫”职云:“ 燕食,谓日中与夕食。”“燕食”相对于陈鼎设俎的朝食“举”而言,是比较随意的用餐,一日中指日中与夕食两餐食用朝食的剩余牲肉。《周礼》“膳夫”职贾公彦疏也认为:王“一日食有三时,同食一举”。《礼记·玉藻》载:诸侯“夕深衣,祭牢肉”。郑玄注:“ 天子言日中,诸侯言夕,天子言悛,诸侯言祭牢肉,互相挟。”可见,在《周礼》、《礼记》经文中都已有关于天子、诸侯每日三次食的记载,分别是朝食、日中、夕食。

三餐的具体时间,《后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洪范五行传》 郑玄注:“平旦至食时为日之朝,隅中至日昳为日之中,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食时”同于卜辞中的“大食”,约早上7-9时。“隅中”指在“正中”之前将到中午的时候。《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饧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其“隅中”是在正中之前。《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昳至餔,为黍。”“晡”同“餔”。《说文·食部》释“餔”为“日加申时食也”。清人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云:“ 谓日加申之时食谓之餔也。日加某者,古语也。”“申时”一般在下午3-5时。朝食“平旦至食时”是从日出到上午7时之前。《礼记·内则》中说:“ 男女未冠笄者,……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这是指未成年的男女,在天色微明时要去向父母请安、问候长辈的朝食。日中“隅中至日昳”是正午之前至日开始西斜下午2时之间,这正是中午时间。日中即昼食,汉代也称作“食象”。《说文·食部》释“食象”为“昼食也,从食、象声”。

清人段玉裁说:“ 此犹朝曰饔、夕曰飧也,昼食曰食象。”可见,中食一般是在正午时刻。夕食“晡时至黄昏”,即时至黄昏,为下午5时至天将黑的黄昏之间。夕食在先秦称为“飧”。《周礼·天官·宰夫》郑司农注:“ 飧, 夕食也。”《说文·食部》:“ 飧,餔也,申时食也。”孙诒让认为“飧本为铺食,引申为凡食物之称。《蜀石经》作‘飧,夕食也’。”从朝食、日中与夕食三餐的时间看,与商代一日两餐的“大食”和“小食”相比有明显变化,一是朝食的时间比大食时间早,而夕食时间则比小食时间迟,这是比较符合饮食规律的。因为三餐制有日中一餐,将早、晚餐时间相对提前与推迟,拉开了三餐之间的间隔时间。二是三餐制中的朝食在天微明后时间段内,夕食在天色将黑时间段内,这种饮食时间安排更适合于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第二篇:党代表常任制的由来

党代表任期制的由来

1、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党代表大会年会制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当时就明确提出建党的民主制原则。他们不仅主张党的各级委员会均由党员民主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而且强调党的权力中心在党代表大会,不在中央委员会;党代表大会既然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就必须实行年会制,即每年召开一次党代表大会。并且规定:“代表大会于每年8月举行。遇紧急状况中央得召集非常代表大会。”

1847年6月2日在伦敦召开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一致通过了代表大会年会制的党章草案。于是立即产生一个新问题,按党章规定,“代表大会于每年8月举行。”6月刚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8月又要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时间实在过于紧迫;如果延至翌年8月举行二大,既违背党章,又相隔过长。为此,大会上有一位代表提出一个折中立案,即在6个月后召开二大,大会采纳了这个建议,定于1847年11月底12月初举行二大,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党的正式纲领,这就是随即于1848年2月发表的划时代的名著《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制定的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的方案,在共产党尚未执政的条件下很难实现。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创建之初的1847年曾经举行了两次代表大会,然而1848年欧洲大陆法、德等八国先后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率领大部分盟员回到德国投身革命。1849年革命失败后,他们又回到伦敦重新恢复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的工作。革命低潮时,不但党代表大会无法召开,而且同盟被迫于1852年11月17日宣布解散。然而他们开创的共产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的优良传统,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2、列宁实行的党代表大会年会制

列宁于1903年7月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提交的党章草案第二条规定:“党的最高机关是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由中央委员会召开(尽可能至少每两年一次)。”大会采纳了这个意见,写进了正式通过的党章。1905年4月,布尔什维克单独召开党的三大,新党章第二条就改为:“党的最高机关是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由党中央委员会召开,每年一次。”即从1905年起列宁决定要实行代表大会年会制。1906年4月,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派联合举行统一的第四次党代表大会,新党章依旧坚持“定期代表大会由中央委员会召开,每年一次。”同年9月,列宁收到孟什维克“南俄代表会议”通过的组织章程,其中补充了这样一条新内容:“党的最高机关是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尽可能每年召开一次。”列宁当即著文表明:“我们热烈欢迎这一改

进。”然而,由于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党代表大会年会制无法坚持。尽管1907年4月在伦敦召开的五大通过的党章仍然规定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实际上延至1917年7月才举行党的六大。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后,在列宁领导的头6年,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列宁始终坚持党代表大会年会制,从1918年至1923年先后定期举行了六次党代表大会,即从党的七大到十二大。如果说列宁的作法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把原定“代表大会于每年8月举行”,改为每年3、4月举行。每年春天集中全党智慧,制定施政纲要,再提交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审议和具体化,变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决议,这是体现党对国家政权机关领导的一种制度创新。

列宁不仅坚持实行党代表大会年会制,而且就如何开好党代会、如何使党代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如何使党代会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如何切实贯彻执行党代会的各项决议,作出了表率,进行了探索。(第一,会前由委员会和地方党组织做好准备工作;第二,每次党代会都由列宁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和主要问题报告;第三,在党代会上不能光是炫耀成就,歌功颂德,而要善于自我批评和开展互相批评;第四,在党代会上要开展热烈讨论甚至争论,洋溢着自由、民主的气氛;第五,在党代会上可以发表不同意党中央决策的意见,甚至可以单独发表与党中央主报告意见相反的副报

告,把主副两个报告提交全体代表讨论;第六,在党代会上有不同意见的自由争论是正常的、大有好处的,但要坚持党的统一的决议,严禁党内有组织、有纲领的派别活动;第七,坚持党代会的公开性,使全党党员和全国人民都能详尽了解党代会内情;第八,开创了党代表会议年会制,弥补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的不足;第九,由党代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党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第十,成立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加强对中央委员会的监督。列宁晚年还想用扩大中央委员会工人成分的比重、建立党的最高代表会议等办法,来发展党内民主、弥补党代表年会制的不足,然而他还没有想到实行党代会常任制。

1924年1月列宁去逝后,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破坏党内民主。虽然在当年和次年还照常举行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可是从1925年起取消了党代表大会年会制,把党代会从相隔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以至拖延到相隔十三年之久才召开(1925年十四大、1927年十五大、1930年十六大、1934年十七大、1939年十八大、1952年十九大)。不召开党代会,实际上把党的权力中心从党代会转交到党中央;中央长期不开会,权力中心又转到政治局;政治局长期不开会,便于总书记实行个人集权制。因此斯大林晚年错误愈益严重而无法纠正。

3、我们党建党之初实行的党代会年会制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尽管处于地下秘密斗争环境,依然坚持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在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第一个党章中即明文规定:“全国代表大会每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定期召集一次。”1923年党的三大、1925年党的四大和1927年政治局会议前后三次关于党章修正案,都重申了上述规定。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新党章照样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按通常规例,每年开会一次。”在实践中,从1921年至1928年,七年之中我们党举行了六次代表大会,基本上实行年会制(只有三大与四大相隔一年又七个月,四大与五大相隔两年又三个月)。这六次党代表大会都及时总结经验,针对形势的变化制定新的方针政策,提高了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尽管1928年六大重申党代会年会制,但是因处于战争环境,被迫延迟十七年,到1945年才召开七大。七大修改党章,考虑到年会制难以执行,才改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通常情况下,每三年召集一次。”可实际上相隔十一年之久,拖延到1956年才举行八大,这严重忽视了党章的规定。

1948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中从马列主义党建理论的高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明确指出:“实现党内民主的办法,是实行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的制度。我们党内是有民主的,但是还不足或者缺乏,现在要增加。办法是用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代替干部会议。”到 5

1955年3月我们党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党代表会议,1956年9月举行党的八大。

4、我们党开创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党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党的自身状况对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摆上议事日程。1956年的八大,我们党不仅恢复了早年的党代会年会制,而且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党代会常任制。毛泽东在筹划八大时首创了一个好办法,即党代会不仅坚持年会制,而且实行常任制。他于1956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讲到八大要修改党章时指出:“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我们有人民的国会,有党的国会,党的国会就是党的代表大会。我们已经有十年(实际上是十一年)没有开党的代表大会了,有了常任代表制度,每年就非开会不可。是否可以考虑采用这个办法,比如五年一任。这还没有写到党章草案上去,提出来请大家考虑,看是否可以。”毛泽东的这个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建议,立即得到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一致赞同。同年9月,邓小平在“八大”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问题,他说:“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代表大会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

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达到的。”“党的最重要的决定,都可以经过代表大会讨论”。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的工作”。党的“八大”把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写入了党章。这是我党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建立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八大”以后,1957年到1958年初,全国各地都召开了本届党的代表大会的第二次或第三次会议。1958年5月,党中央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即八大二次会议)。这也是党的历史上举行过唯一的一次常任制的会议。

但是,从1957年起我们党指导思想转向“左”的方面,代表大会常任制未能得到正常贯彻执行。八大二次会议在1957年就没有召开(有反右派斗争这么重大的事也不召开),而是延至1958年5月才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难以自由讨论、民主决策,结果通过了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错误决定。八大三次会议在1959年又没有召开(有反右倾运动这么重大的事也不召开),本来拟于1960年7月6日举行,此前出现了苏共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对我党发起突然攻击这么重大的事情,但6月26日中央却决定会议延期。实际上后来再也没有召开。直到1969年4月才举行九大,这与八大二次会议又相隔十一年之久。九 7

大在极左路线支配下,通过的新党章全部否定了八大的年会制与常任制。

1978年我们党端正了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本来在修改党章草案中曾经提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省、县级代表大会,都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都是五年,这五年中间最少应该召开两次全体会议。即使这样还不是实行年会制和常任制的方案,最终也没有被当时主要的领导人所接受。十二大没有采纳年会制和常任制的意见,当时主持修改党章工作的胡乔木讲了四点理由:一是,“八大党章曾作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的规定,结果只是在1958年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再也没有召集过第三次会议,这就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个规定是很难行通的”;二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很大不同,后者每年需要讨论通过许多性的重大议题,而前者的任务主要是确定党在一个阶段内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产生比较稳定的领导机构,因而不需要也不可能每年都开会”;三是,“如果实行代表常任制,对代表应该有什么样的任务和职权,他们同各级党委是什么关系,都很难作出明确妥善的规定”;四是,“如果实行代表常任制,甚至会使各级党委的工作不必要地复杂化。” 这表明党的领导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党代会年会制、常任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央有关部门重新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进行了研究。从1988年开始,经中央组织部同意,浙江、黑龙江、山西、河北、湖南等5省的12个市、县、区作为全国首批,先后开展了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十六大”前,除浙江的绍兴、瑞安、台州市的椒江区和山西的晋中市榆次区、和顺县等5个县市区还在试点外,其它7个单位已停止试点。有关人士分析:“不少试点无疾而终,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陷入了一种可能突破却未能突破的境地,在涉及科学分解党委权力,改革议行合一的领导体制,改变现行党内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没有实质性进展。试点工作因失去动力而停滞不前,因缺乏方向而流于形式,也因党员干部群众对其失去兴趣而自行中止。”

进入新世纪后,与80年代后期相比,党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又发生了许多变化,理论界对党代会常任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十六大之后,第二轮常任制的试点得到了有序展开。1988年的首批试点继续推行。在浙

江,被认为是卓有成效的椒江区的试点工作扩展到了整个台州市。此前从未试点的四川却铺开了很宽的试点面。2003年3月,四川省17个市、县、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在第二轮试点中,有代表性的还有湖北省的罗田县、宜都市,深圳市的宝安区等。

第二轮的试点除了继承第一轮的试点成果,实行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表常任制外,还有不少突破。如四川雅安市的雨城区和荥经县从第一道民主程序开始改革,对党代表实行直接选举。湖北省宜昌市则从更高的位臵进行了民主选举的突破,举行了公开推选市委委员的试验。第二轮试点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关于党内分权的尝试,重新界定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之间的权力关系。如湖北省罗田县取消了县委常委会设臵,实行县委委员制。规定“全委会是党代会常设机构,领导党的日常工作”。“大会期间确定表决的重大事项由代表进行表决。在闭会期间,涉及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和干部任免事项,均由全委会表决”。

党的十七大就党代会常任制的实施做出了制度安排,明确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

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并把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由此,党代表任期制作为一项扩大党内民主新的制度安排得以正式确立。

2008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了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会议强调,要建立健全党代表大会代表履行职责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党代表大会代表各项权利,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代表作用。5月底,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党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与职责、开展工作的方式、代表履行职责的保障等。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到中共中央出台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短短半年时间,党代表任期制完成了从提出到决策的过程。这显示出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决心和智慧,也必将把党内民主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总之,党代表大会年会制是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新发展,也是我们党的创造发明。但从党的八大提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常任制的研究和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第三篇:2022年大寒节气典故由来

大寒期间是一年中的最寒冷的时间段,而且在大寒期间的传统活动也是非常的多,但是很少能够了解大寒的由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年大寒节气典故由来,欢迎大家来阅读。

大寒的来历

大寒是24节气之一最后1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的时候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这个时候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的话就是,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同时也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把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5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日平均气温连续多日出现-5℃以下天气方可进行,这种活动一般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这也是可以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大寒传统习俗

食腊八粥

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24节气中的最后1个节气。这个时候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必不可缺的一道主食。

大寒迎年

大寒节气,时常和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美味的年肴。

同时祭祀祖先和各种神灵,祈求新一年能够风调雨顺,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大寒的寓意

是中国的节气?小寒的意思是表示天气已经非常的寒冷了,它和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时期,所以民谚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的话就是,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常常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24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就在小寒节气内。

之所以称这一段时间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这是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

2022年大寒节气典故由来

第四篇:读《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有感

读《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有感

读《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有感

如今,科技发达。以前古人们所用的蜡烛早已“光荣退休”,取而代之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灯光的节能灯管。而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现在的部分小孩却过分依赖高科技,变得懒惰起来。认为学习是件枯燥无味的事,因此不愿去学习。

古人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都坚持了下来,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却不能呢?所以,其实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应该向古人们学习。就像匡衡,他用功读书,之后就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孙敬,他刻苦学习,后来就成为了一名通晓古今的大文学家;孙康,他勤奋学习,往后他就当上了一个大官;车胤,他好学不倦,以后继而也做了一个职位很高的官。这些人物都是来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而有着那么多古人勤奋学习的典故,无非就是想要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的高科技,同样也是因为以往的伟人们,他们发奋学习,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会有的。为此,人们如何能想象,如果没有了书籍,没有了知识,没有了这些人的贡献,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也许,这是无法想象的。但至少,我们知道结果一定是惨不忍睹的。因为,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没有了这些那怎么能行呢!

六年级:lingyashi

第五篇:古人最浪漫的5大定情信物,古代爱情典故

古人最浪漫的5大定情信物,古代爱情典故

古人最浪漫的5大定情信物,古代爱情典故

历史典故爱情典故历史小故事 文章导读: 古人也爱玩浪漫,在很多诗词歌赋中都有男女恋人赠送定情物的描述。带你看看古人那些浪漫的定情信物。盘点古人最浪漫的5大定情信物,看看古代爱情典故古人最浪漫的5大定情信物

古人也爱玩浪漫,在很多诗词歌赋中都有男女恋人赠送定情物的描述。

80后励志网带你看看古人那些浪漫的定情信物。

古代定情信物一:簪子——爱意坚决

《铙歌十八曲》之《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古代爱情典故

这首《铙歌十八曲》描写了一位女子,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玳瑁簪”。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

但这却是一个忧伤的故事,听闻远方的情人另有所爱后,她毅然决然将簪子烧掉后“当风扬其灰”。

古代定情信物二:同心结——缠绵悱恻

《相思令》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古代爱情典故

关于同心结最令人唏嘘的当是北宋林逋所作的这首《相思令》,古代民间男女定情,常用香罗带打成心状结,送给对方作为信物,表示双方同心,永远相爱,但是诗中这对男女分手在际却“结未成”,暗喻未能定下终身。而最后江潮已涨,船儿扬帆也要远行。

古代定情信物三:香囊——情义怡人

《太真香囊子》张祜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

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古代爱情典故1

这首诗所描绘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一段可悲可叹的爱情故事。安史乱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仓皇西狩,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让她独自去承担酿成国家战乱的责任。

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一架,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复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见到香囊睹物思人,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伊人的浓爱只留下眼前这只香囊!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

古代爱情典故2

《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古代定情信物四:钗——重逢有期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古代爱情典故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在这首《祝英台近》中所表述的就是恋人间的这种离情。古代定情信物五:花椒——直截了当 《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古代爱情典故这首诗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在某一美妙的好时光,小伙姑娘便去那里幽会谈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转。幸福的爱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里,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下载古人一日三餐制的由来及典故[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人一日三餐制的由来及典故[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人计数教案及反思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义城完小 梁丽霞 教学内容:古人计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

    元旦由来及习俗

    元旦节的来历“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

    感恩节由来及现状

    This is the VOA Special English Agriculture Report. 这里是美国之音慢速英语农业报道。 In sixteen twenty-one, a big celebration took place at Plymouth Colony in w......

    三八妇女节简介及由来

    三八妇女节简介及由来 三八妇女节简介 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全称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在中国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我国最早的妇女运动......

    六一儿童节——祝福语及由来

    六一儿童节——祝福语 最真诚祝福语 在我的生活中,有许多人给予我知识,让我的心灵充满智慧的源泉;有许多人给予我快乐,让我在健康中成长。在此,我衷心的祝福我身边的所有人天天开......

    元旦由来及祝福语

    元旦的由来: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

    大连的历史典故和地名的由来,以及地理地貌

    大连的历史典故和地名的由来,以及地理地貌。(更新中,欢迎大家指正) 楼主 wooxooo 发表于 搜房网格林翠庭大连: 见于史籍最早的称呼是三山。东汉著名学者邴原从中原来辽南避难,“......

    说说柑普茶的由来典故(写写帮推荐)

    自古以来,就有把茶与其他食物一起品尝的法子,而柑普便是其中一种佳品。据说柑普茶是良溪村道光进士罗天池始创的。罗天池原普名汝梅,字草绍,1805年生于新会棠下镇良溪村,道光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