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的血泪史《黄帝内经》
中医的血泪史《黄帝内经》
原本为我回答问题的答案,我个人觉得可以单独拿来做一篇文章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当年项羽进了咸阳城烧杀抢掠,杀光了秦国所有官吏及学士,接着一把大火,烧光了阿房宫(可能是咸阳宫),也烧光了先秦时期的所有文明积累,其中包括诸子百家的经典,这些经典涉及哲学,法学,农学,兵学,建筑学,礼学,史学,文学,玄学,社会学,天文学,冶炼学,及音乐,舞蹈等等,还有接下来要讲到的医学。
上古七家医学的其中六家在这场中华文明大浩劫中永远的消失了,只剩下《黄帝内经》一部还是残卷流传下来,正史无明确说法,野史对于《黄帝内经》流传下来的说法有二,第一种说法是太医令丞李氏动用了全族的力量,冒火抢救出了《黄帝内经素问》及《黄帝内经针经》两部。第二种还是这个李太医,以公谋私私藏了《内经》的翻版,这在秦法中不但是重罪,而且是要处以黥刑后罚鬼薪的,严重的要腰斩。但是正是因为其私心和胆大妄为,《黄帝内经》得以保存。有人问为什么要举族?要知道当时都是竹简帛书记录,医家属于技术类所以用帛书记录的几率很低,帛绢秦汉时期是很珍贵的材料,而且不易保存,所以《黄帝内经》很大的几率是竹简记录的,足足得装满一个几十平米的房间,所以举族抢救是不奇怪的'。
就这样《内经》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成为了后世医家所有的理论根据的来源不可撼动。
这里不说三国,三国时期中医是积极进步的,因为张机《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总结了理法方药的治疗方法。
时间辗转到了晋代,出现了晋惠帝这样的百姓无粮何不食肉羹?中华文明的第二次文化大浩劫来临了。八王之乱接着五胡乱华将洛阳抢了底朝天,可怜华夏文明好不容易得到的几百年恢复再一次毁于一旦。幸好,造纸术的发明,普及了书本,让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使《内经》残卷在民间得以流传保存。
时间到了唐代,《内经素问》的版本多的数不胜数,而且针经即《灵枢经》《明堂经》两部总称,早已经丢失了数百年,而且很多曲解了内经的本意。王冰站了出来,在官家民间甚至去盗墓贼手中搜集内经素问残卷,功夫不负有心人,《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正出版了,后来的《素问》我们今天看到的《素问》就是王冰的版本基本无变化。
时间到了北宋宋哲宗时期,高丽国节度使带着一部珍贵的医经来到大宋祈求交换治国安邦的《册府元龟》,这对于大宋来说无疑是一个亏本买卖,苏轼极力劝诫认为《册府元龟》乃是治国根本。然而宋代是一个重视医学的朝代,期间不但修著了《证类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支持王唯一制作针灸铜人等等,还开设和剂局,惠民局,真正的全民医保,也是最早的医疗保障体系。再说宋哲宗最终排除众议,换回了《黄帝针经》。后整理为《灵枢经》《明堂经》两部。《黄帝内经》三部终于以全貌示众于天下。
时间辗转到中华文明第三次大浩劫,蒙古国的迅速崛起,预示了宋联蒙抗金的政策彻底失败,蒙元在灭了金后转而以打迂回战术纵横宋全境,将宋代小皇帝以及十万军民围困崖山之上,最终皇帝携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大宋灭亡,华夏文明又一次遭遇了大浩劫,书籍尽毁,针灸铜人丢失,《明堂经》也被焚毁。据说一具铜人流失到了日本,日本东京博物馆中的针灸铜人就是王唯一铸造的针灸铜人,连同其《黄帝内经太素》(内经的一个版本,内容雷同内经,但有独到的地方)。但日本对其矢口否认,有待考证。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就是缺失了《明堂经》 的版本,这也就是为什么《灵枢经》只有穴位和治法等,没有对经络腧穴单独讨论的原因。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黄帝内经》并非完全版。
最后一个时期也就是古代最后一个文化大浩劫《四库全书》的修订,乾隆将所有带明字眼的书全部焚毁了,《内经》的很多篇幅被改的面目全非,让内经原文本就是经历了三次大换血的情况下,再一次曲解了。有人读内经说前言不搭后语,前后意思矛盾,请不要怪岐伯黄帝,跟他们没关系。
尽管如此,《黄帝内经》依然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一千九百多年的风雨飘摇依旧没有撼动其统治中医思想的地位。中医的历史就是华夏的历史,一本《黄帝内经》书写了华夏文明的荣耀和屈辱以及血泪。
中医丢了外科,丢了伤科,丢了古推拿科,丢了祝由科,以及那些问世了还没得以传播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医书。
这就是《黄帝内经》的重大变故的历史何其文献地位,历史地位及学术地位了。
第二篇:《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临床医学院:彭俊
摘要:本文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诊法方面的篇章进行阐述,从诊断的最佳时间、脉应四时、虚里诊法、望诊、以及四诊合参等九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诊法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内径》的诊法思想对后世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医诊断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
中医
诊断
历经千年的古中医学在《黄帝内经》强大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成熟,辨证论治永远是其灵魂,所以诊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笔者就以下九个方面将《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影响加以概述。
一:提出了中医脉诊的最佳诊断时间与基本原则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认为诊脉的最佳时间应在平旦,在阴阳相对平静的状态才是最佳的诊脉时间。否则,人体饮食之后,或者受到情志上的影响时就会容易出现病理上的假象,影响诊断的效果。只有在没有受到外因的干扰时,营卫二气在昼夜循行之后,到了平旦之时汇聚于寸口,才更容易“诊有过之脉”。《素问 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贵在用心专一安神定志,才能体会到脉象的细微变化。
二:提出了气口独为五脏主的观点
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主治节,气口又为太阴之会,为“五脏六腑之所络始”,所以诊寸口可以判断五脏六腑功能的盛衰。这对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出了脉应四时五藏应象的基本观点
《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曰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曰下肤,蛰虫将去,冬曰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在《黄帝内经》中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春天大自然阳气逐渐变强,万物开始生发生长,在人体,肝主生发条达,其应季在春,所以会出现弦脉。夏天阳气最为强盛,在人体脉象也会表现的洪大有力,到了秋天的时候,阳气渐衰阴气渐盛,人体脉象就会略浮,冬天阴气最盛,阳气秘藏,脉象也会沉于内。也就是常说的“春(肝)弦、夏(心)洪、秋(肺)毛、冬(肾)石” 四:提出了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思想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的脉象应该是不急不迟、从容和缓、意思欣欣难以言状。人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也是一样。因此这对于推断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张仲景的方药多用生姜、大枣以保胃气,李东垣的补土思想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五:提出了脉诊以决死期的论断
《素问 大奇伦》云:“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精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一呼一吸脉来十至以上,说明精气衰竭到了一定程度,而并不一定是热极所致,“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若脉象极其洪大,就像着火一样,等到了秋天阳气渐衰,就会使病情加重。“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若脉象如落叶一样漂浮无根,此为肝脏气血极虚的表现,到了秋天肺金旺盛,克其肝木,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预后不良。《黄帝内经》中像这样的论述很多,笔者不在一一列举,仅以《医宗金鉴》里的口诀加以概括:“心绝之脉,如操带钩。转豆躁疾,一日可忧。肝绝之脉,循刃责责,新张弓弦,死在八日。脾绝雀啄,又问屋漏,复怀水流,四日无救。肺绝维何?如风吹毛,毛羽中肤,三日而号。肾绝伊何?发如夺索,辟辟弹石,四日而作。”虽然现代卫生条件越来越好,很多疾病也并不是像《内径》中论述的那样绝对,但这对我们判断疾病发展变化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对治未病更是意义重大。
六:提出了先问后脉的诊断思想
《素问 征四失论》云:“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妄言作名,为粗所穷,何病能终?”在诊病之先一定要问清患者起病的缘由,倘若不问其症状,冒然的切脉,很容易就会误诊!《素问 疏过五论》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常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通过问诊,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病情,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推断。《内径》的先问后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尤其在现代,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这也是对我们很好的提醒,一定要问清再诊。
七:对望诊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内径》云:“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肾黑、脾土色黄一或有病”。《灵枢 五色》云:“明堂高骨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夹其两侧······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论述了五色主病及五脏与面部的划分关系,对后世医家具有深远影响。“望而知之谓之神”由此可见望诊对中医诊断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望诊尊经》就是受《内径》的影响发展而来。
八:提出了虚里诊法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从胃气的角度来讲虚里诊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虚里的搏动可反映宗气的盛衰,进而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和盛衰情况,通过虚里的搏动也可以判断胃及心肺的病变,因此对临床诊病具有积极意义,也体现了我中医诊断法是灵活多样的。
九:提出了诊法合参的观点
《素问 阴阳应向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强调了诊法合参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在临床诊病时不要仅凭脉象或者某一临床表现而草率做出诊断,应将它诊结合起来,做出综合判断。
《黄帝内经》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其内容广博,涉及天文、地理、历法等等,若全面理解掌握确实困难之大,笔者水平有限,以上仅就《内径》对中医诊断学方面的贡献加以论述,更深程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筆者于:壬辰年 己酉月 甲午日
(中秋佳節)
第三篇:《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对中医脉诊的贡献
作者临床医学院:彭俊
摘要:本文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脉诊方面的篇章进行阐述,从脉诊的最佳诊断时间、法时诊脉、以及四诊合参等七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脉诊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详细说明了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其中论述的“脉诊以决死期”的论断更突出了中医未病先防的治疗特色,《内经》的诊法思想对后世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医脉诊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
中医
脉诊
历经千年的古中医学在《黄帝内经》重要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成熟,辨证论治永远是其灵魂,所以诊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在四诊当中,脉诊是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其起源之远,在经历历代国医们的探索与总结下,其经验也愈加丰富,在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就以下七个方面将《黄帝内经》对中医脉诊的影响加以概述。
一:提出了中医脉诊的最佳诊断时间与基本原则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认为诊脉的最佳时间应在平旦,在阴阳相对平静的状态才是最佳的诊脉时间。否则,人体饮食之后,或者受到情志上的影响时就会容易出现病理上的假象,影响诊断的效果。只有在没有受到外因的干扰时,营卫二气在昼夜循行之后,到了平旦之时汇聚于寸口,才更容易“诊有过之脉”。但平旦诊脉在临床当中很难做到,我们总不能每天只看一位患者,也不能在其他时间不给别人看病,这就违反了医者的宗旨。汪机说:“若愚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贵在用心专一安神定志,才能体会到脉象的细微变化。在切脉时,至少要在一分钟以上,因为有时会有间歇脉的出现,《灵枢·根结篇》曰:“五十动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所以我们在诊脉时,切不可草率,一定要仔细的辨别脉象的变化,仲景云:“动说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侯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所以欲为大医者要在耐心中细细感知。
二:提出了气口独为五脏主的观点
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主治节,气口又为太阴之会,为“五脏六腑之所络始”,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经穴”和“太渊”的所在处,为手太阴肺经经气渐旺,以致达到最旺盛的特殊反应点,可反映宗气的盛衰,所以诊寸口可以判断五脏六腑功能的盛衰。这对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出了脉应四时五藏应象的基本观点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脉象也会随之相应改变,《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曰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曰下肤,蛰虫将去,冬曰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在《黄帝内经》中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春天大自然阳气逐渐变强,万物开始生发生长,在人体,肝主生发条达,其应季在春,所以会出现弦脉。夏天阳气最为强盛,在人体脉象也会表现的洪大有力,到了秋天的时候,阳气渐衰阴气渐盛,人体脉象就会略浮,冬天阴气最盛,阳气秘藏,脉象也会沉于内。也就是常说的“春(肝)弦、夏(心)洪、秋(肺)毛、冬(肾)石”
四:提出了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思想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强调了胃气的重要作用。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而营养的化生都是由脾胃实现的,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灵枢·终始篇》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徐而和”。现在多认为有胃气的脉象应该是不急不迟、从容和缓、意思欣欣难以言状。人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也是一样。因此这对于推断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张仲景的方药多用生姜、大枣以保胃气,李东垣的补土思想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五:提出了脉诊以决死期的论断
《素问·大奇伦》云:“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精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一呼一吸脉来十至以上,说明精气衰竭到了一定程度,而并不一定是热极所致,“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若脉象极其洪大,就像着火一样,等到了秋天阳气渐衰,就会使病情加重。“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若脉象如落叶一样漂浮无根,此为肝脏气血极虚的表现,到了秋天肺金旺盛,克其肝木,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预后不良。《黄帝内经》中像这样的论述很多,笔者不在一一列举,仅以《医宗金鉴》里的口诀加以概括:“心绝之脉,如操带钩。转豆躁疾,一日可忧。肝绝之脉,循刃责责,新张弓弦,死在八日。脾绝雀啄,又问屋漏,复怀水流,四日无救。肺绝维何?如风吹毛,毛羽中肤,三日而号。肾绝伊何?发如夺索,辟辟弹石,四日而作。”虽然现代卫生条件越来越好,很多疾病也并不是像《内经》中论述的那样绝对,但这对我们判断疾病发展变化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对治未病更是意义重大。
六:提出了先问后脉的诊断思想
《素问·征四失论》云:“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妄言作名,为粗所穷,何病能终?”在诊病之先一定要问清患者起病的缘由,倘若不问其症状,冒然的切脉,很容易就会误诊!《素问·疏过五论》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常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通过问诊,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病情,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推断。《内经》的先问后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尤其在现代,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这也是对我们很好的提醒,一定要问清再诊。
七:提出了诊法合参的观点
《素问·阴阳应向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强调了诊法合参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在临床诊病时不要仅凭脉象或者某一临床表现而草率做出诊断,应将它诊结合起来,做出综合判断。
《黄帝内经》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其内容广博,涉及天文、地理、历法等等,若全面理解掌握确实困难之大,笔者水平有限,以上仅就《内经》对中医脉诊学方面的贡献加以论述,更深程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筆者于:壬辰年 己酉月 甲午日
(中秋佳節)
第四篇:《黄帝内经》读后感
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内经》吧;原文是皇帝与当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载下的文字,古文初读时不难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晓其意;阅到第六篇却犹感古时圣人们学医者不仅学术甚深也精通多门学术。
中国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光是简单的一本1080个字《弟子规》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该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论语》更是深入浅出地向人们道出处于何地位何年龄该明了的事理;这次的《黄帝内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读圣贤书是人生多有意义的享受啊。处于本能地我又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经典的文学我们从小从未接触过呢?不读圣贤书的现代人还会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常听到家长和朋友谈起现在的孩子太不好带了,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不知道好好学习,老是捣乱的;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是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经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遗忘了,他们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贤的理念,多可惜呀。如果今天是中国的xx向人民提议要多读中国文学,多学习古人们求学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当下。
第五篇:《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09生物技术2班方悦馨 13484031
《黄帝内经》 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 “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 的智慧。《黄帝内经 》 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 》 可以用三个 “ 第一 ” 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 》 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 》 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 》 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 》 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 》 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
《黄帝内经 》 中说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 》 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 》 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 “ 经 ” 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
经 》,第二部是《道德经 》,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 》。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 》还有很多的观点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学说、精、气、神、经脉等等,虽然我的知识水平还没有到达研究《黄帝内经 》 的高度,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我怎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调节情志、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黄帝内经》 明确提出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又如 “ 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 „„” 并认为 “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 „„” 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看完《黄帝内经 》,我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 》 说道: “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下面是我比较喜欢的,出自《黄帝内经》的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