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渊明作文400字
陶渊明作文400字四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作文400字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渊明作文400字 篇1有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之际,在桃花源深处舞出一曲淡泊,在进退间遗万世芳香。
曾经的少年也是胸怀大志,也曾想过要大济苍生,然而一个祭酒三个参军的官场经历使他看透了黑暗的官场,一个个官员贪慕荣华富贵、追求高官厚禄的丑恶嘴脸使他厌恶不已,他潇洒地抛出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便洒脱地离开了官场。
虽然家徒四壁,虽然短褐穿结,虽然单食瓢浆,但是看到那倦飞而知还的鸟儿,那叮叮咚咚的涓涓泉水,云雾环绕的青山,他笑了,这就是他要回归的生活。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脱下象征着权力的官袍,穿着粗布麻衣躬耕田园,虽然辛苦,倒也清闲自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这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劳作、饮酒、赏花,返璞归真,快活逍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日子贫穷地位卑微而感到局促不安,不为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而迫切追求,安然静心隐于山,如同葛天氏、无怀氏之民,自得其乐。
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隐约可见陶渊明舞着一曲淡泊,纷纷扬扬的桃花从他身边落下,留下永恒的芬芳……
陶渊明作文400字 篇2尊敬的陶渊明先生:
您好!
跨过光阴的长河,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您写的《桃花源记》已经在1600多年后的今天大放异彩。拜读了你的这篇文章之后,被你文中描绘的风景所吸引。
与您生活的年代相比,21世纪是没有战乱的,我们是活在和平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提高,“电”就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元素和特征,是无数工具的力量来源,成为了不可去少的资源。
科学技术的.日益剧增。电视电脑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医疗技术高科技化,治疗的病例越来越多。空气中再也没有清晰的感觉,看远处的高楼总是灰蒙蒙的,那是因为空中的尘埃也不少。污染后的环境只会给人类带来疾病。
在桃花源中,虽然没有各种高科技产品供人娱乐,却有人与人最真诚的交流,最热情的心性。那里没有利益的争斗,也没有权利的压迫,只有纯自然的花草树木,倘若身在其中,必定能感受到真正的大自然的味道,再加上桃林的陪衬单是看便会让人沉醉忘我。即便是泥土也是让人舒心的。
不过,现代人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严重性,我们的城市也在进行“构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的活动,提倡市民诚实守信、善待他人。如果能够做到,那神州大地处处不是桃源却胜似桃源了。
陶渊明作文400字 篇3我心中的陶渊明是清高的。陶渊明多次辞官,厌倦勾心斗角的官场,而向往静谧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二十九岁时,因为亲人衰老、家道贫困的缘故,他出仕做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没过几天便辞职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薄,他也是“辞不就”,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渊明又出任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奔丧,守制两年。
后来,陶渊明又做了彭泽县令。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该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 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便辞了彭泽县令这个职务,回归故乡。
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官,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生活的积极者,他不追求名利,不向往金山银山,始终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让自己处于一种主观美好的境界。我佩服陶渊明的毅然决然,他不被名利所诱惑,虽然他在事业上没有取得成功,却在后世留下良好的口碑。
陶渊明作文400字 篇4刀剑,是冷情的,是多变的。即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而在我心中,陶渊明就像一把利剑。
一方面,我比较崇敬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向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正是以一个远离官场世俗之外的形象立足。不拘小节,超凡脱俗是对他的评价。我崇拜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崇敬他“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我更加赞赏他“但使愿无违”宁可躬耕田园,受苦受累也不愿参与到世俗现实中。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污的高尚情操。
同时,我也对他心存怨恨。他是一位对一切事物不负职责的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看出他对生活不会搭理。原先有的“草屋八九间”也因他的不搭理一点点消失殆尽。本身作为一名五尺男儿肩上不担着任何职责,这种消极的态度是不允许的。至少在今日不能够。我们需要拼搏,抓住一切机会要竞争。而逃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心中的陶渊明,如同那傲骨凌风的秋菊。高洁傲岸,不向现实低头但也遇事躲避,消极而对。一个人永远都是存在两面性,没有尽善尽美的人。所以他是我心中的一根标杆,时刻衡量着我的道德素养!
第二篇:陶渊明
淡薄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依世独立,宁静致远。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峻洁恬淡、质朴真率的个性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使他的田园诗显于后世,真正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文章从他的济世之志、困厄矛盾的人生际遇、峻洁性格、文学成就来论述陶渊明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陶渊明重视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热爱自然之景,毅然辞官归田.其诗文表现了他对理想、自由、自然与和谐人生的追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魏晋时代的人们不同于传统的独特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思想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悬赏分:0一
级
最佳答案
浅析陶渊明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
内容提要: 无论哪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会选入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更能透过诗作的面纱,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从而达到美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陶渊明身上,文学才独立存在,读书与写作才那么自然而然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既是方式又是目的。现实是审美之中的现实。这样的现实形成文字,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审美在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这样的文化背景出发,用“美育”来代替宗教。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和从而形成的宁静平和、坦然面对生活的心态,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有意识进行渗透的。
主 题 词: 诗意 审美化态度 审美教育
无论哪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会选入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的作品就是他本人的写照,欣赏它的作品必要探讨他本人。
(一)对陶渊明的研究已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具有总结性和里程碑性质的研究出现在五四以后,代表性的观点有:鲁迅?quot;金刚怒目“说、朱自清的道家田园说、闻一多的个人闲逸说、朱光潜的人格风格说。当然还有陈寅恪、王瑶等大家,他们基本都从陶渊明主导思想的角度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事实上,陶渊明生活在先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其思想组成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仅以一种思想或某几种涵盖之,似乎不太可能。但本文又认为这些研究仍都是中肯的,因为六朝时期各种思想泛起,作为一个文化人,时代文化特征必然要在它的心理及诗文中留下纷繁的印记。
关键是,作为文学家、诗人,它的特质是什么呢?另外六朝时期除了思想的纷杂外,还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它的表现又在哪里呢?应该在于文学审美意识的觉醒。中国文化中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宗教意识,因此对于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而言,其心理世界是值得探讨的。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逐渐成熟,由六朝开始有了自觉意识的文学,在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这样的文化背景出发,用”美育“来代替宗教。陶渊明对人生的审美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二)陶渊明活在诗意里。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陶然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般都鄙视力役,看不起农业劳动,更不消说去发现挖掘农业生产中的诗情画意和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体验了。魏晋时代的清谈之风盛行,清谈家以不染事务为高雅,远离劳动为时髦。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诗盛行而讴歌田园之章则大为逊色的状况。有人以”山水诗“为陶渊明定位,忽略了陶渊明自身独特的价值。朱自清先生就认为田园才是陶渊明的独创。陶渊明的”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自然和山水,与谢灵运等人又有所不同,陶渊明这里的自然,不仅是脱世的名山秀水,也不仅是自然的生活方式,更主要的是审美的、文化的第二自然。审美功能在使个体精神的安宁和超脱方面对陶渊明极为重要。
因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不仅仅是诗的题材领域的拓展问题,也不是放下文化人的架子与村夫野老交往的问题,它反映的恰恰是一个文化人的特质--真正的农民是不会把面朝黄土背朝天视作一种享受的。陶渊明眼中的田园不再是孔子门徒、游侠剑客、簪缨世家、清谈雅客眼里的农夫野老等下等人的生活圈子。他眼里的农村,已是过滤了因战乱导致的荒芜破败、扶犁把锄的艰辛、粗茶淡饭的清苦、布衣褐服的寒酸的优美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多美的景象啊!田园生活变成简单质朴且可实践的诗意生活。也只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仕宦的肉体安适、精神窒息(“久在樊笼里”“以心为形役”)里毅然走出,投入乡野田园的劳苦艰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精神却感到愉悦的生活中(“复得返自然”,当然,这里的自然如文中所论,已是审美意义上的自然)。
(三)文学之于陶渊明的意义
陶渊明活在读书和写作里。文学对陶渊明的人生而言,意义弥重。从陶渊明始,文学审美作为个体精神安宁和超脱的途径,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五柳先生传》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酣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句子,恰当而细敏地体现出了文学自觉时代的特征,也拨动了后世文人们的文学心弦。
陶渊明不愿受樊笼之苦去干谒入仕,归隐乡间田园。如果求纯、求朴、求真、求拙、融入自然和田园之中,就足以满足精神需求的话,那么对子女的教育就简单多了,按最自然原始的生活方式引领他们即可。但陶渊明并没有那么超然,子女的教育问题困扰着他。且看《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岁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吹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因为它的纯朴真拙并非老庄式的绝圣弃知,他的“真意”“守拙”已是经审美加工过了的。因此文学化、文字化的生活才是陶渊明的心灵鸡汤。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儿子不喜读书使陶渊明那么烦恼。因为读书写作在陶渊明那里已经成为一种生存方式。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真?quot;愚拙"。
陶渊明的这种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身上都可寻到陶的影子。而苏轼则是陶渊明的崇拜者,也是以审美姿态生存的典型。苏轼甚至把自己作为审美对象,不断被贬谪的不幸遭遇,也成了笔下丰富的文学材料,而且乐于以此为题。
我们从审美化的角度理解陶渊明的人生,从而对文学审美功能的理解也得到了加深。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就会更加信心十足地进行文学教育。
参考资料:
1、《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2、《陶渊明集全译》郭维森、包景诚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
3、《陶渊明悬案揭秘》王定璋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4、《隐士传》(序及本传)高敏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5、《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寅恪著
6、《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第十三章 陶渊明)》 上海文艺出版社
7、《美的历程》(魏晋风度一章)李泽厚著 文物出版社
8、《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议中永远屹立的陶渊明
作者:李剑锋
鲍照有诗云:“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人生命运;而同一个人也常常面对歧路徘徊、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个问 题,对于心灵丰富复杂的陶渊明也不能避免,他一辈子在仕与隐、贫与 富、生与死、激荡与飘逸诸种矛盾中思考和抉择。陶渊明“托体同山阿” 之后,悠悠千载,声名起伏如层波叠浪,他的为人和作品在争议中横看 成岭侧成峰,而陶渊明却永远像他家乡的庐山一样雄伟秀丽而不失洒 脱之致。
一、是隐逸诗人还是伟大诗人?
南朝梁代著名文论家锺嵘在《诗品》中首先提出陶渊明是“古今隐 逸诗人之宗”。这样的评价,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当时隐逸诗人或者说隐士作诗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 文学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隐逸,隐逸本身就体现出一种被肯定 的独立价值。即人本身不仅仅只有出仕治国、平天下才有人生的意义,在隐逸之中,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兴趣、性情方面的满足,也有 其值得肯定的价值。《诗品序》云: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隐士安顿愤懑、孤寂等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诗歌创作抒发出来。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批隐逸诗人中,陶渊明是最出色的,所以被推举为 “隐逸诗人之宗”。
另一个方面,从历史传统来看,中国古代的隐士从春秋战国时期的 楚狂接舆、荷蓧丈人、长沮、桀溺等开始就很少有作品流传下来。到了两 汉时期,隐士作品也极少,而且基本不见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写诗 的隐士才开始增多,但集中反应隐士生活和心态的很少见,可称为隐士 文学代表的人物难以找到。而陶渊明弥补了这一不足,他既过着隐士的 生活,又把隐士生活用文学的形式书写出来,将隐士生活审美化,使之 成为一种可以审美感知的生活方式。
时代思潮和历史传统这两个方面造就了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的称号。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仅仅把陶渊明看作“隐逸诗人之宗”是有 局限的。也就是说仅仅把陶渊明看作隐逸诗人是不够的,因为这概括不 了陶渊明。陶渊明除了写到隐逸生活之外,还有他独到的人文关怀、社 会关怀。陶渊明在诗歌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日益为大家承认之后,就不 仅仅是一个隐逸诗人了,他成为进入文学史的大作家中非常著名的一 位。比如,梁启超曾经说,屈原之后能够写出自己个性的诗人就当推陶 渊明了。陶渊明超越了“隐逸诗人”,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达到的思想 深度,都可以使他跻身于一流诗人和思想者的行列。
随着陶渊明文学史和文化史地位的确立,像历史上任何一位圣贤 一样,陶渊明身上的光环日渐辉煌,乃至用“伟大”来形容了。陶渊明是 了不起的诗人,也是思想深刻的哲人。但最好还是少用“伟大”的字眼,这实在是一个过于虚幻的词语,大众容易被它蒙蔽自己的眼睛,容易因它丧失独立思考的大脑。我们可以推 崇陶渊明或者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但首先需要摘掉这顶虚幻的帽子。
陶渊明不是未卜先知的圣人,他认真地生活,仔细地谛听内心的需求,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他性 灵的流淌,后世往往并非如此,而是这样:摆出个架子———我要作诗了,然后写出诗来,雕琢、人为的痕迹很 浓厚,包括那些写得很好的田园诗,都很难摆脱这样一些特点。说得更本质一些,就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 审美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不是纯粹的一种创作上的事业。
陶渊明的哲思主要是从生活中感悟的,是带着生活原始气息的活生生的有机思想,与空洞的、机械的说 教截然不同。“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假使陶渊明没有经历生活的艰难,而是一位衣食无忧的儒家读书 人,怎么会有这样违背孔子的言论?他的哲学思想还是读史思考的结果。但无论从哪里来,都经历过生活和 心灵的酿造,寓理于生活、形象和情感之中,与当时概念化的玄言诗不同。我们可以在他的思想中找到儒、道、玄、佛诸家思想的影子,但已经融汇在陶渊明诗意的思想里了。这是诗意的思,不是抽象的推演。
二、是逃避怯懦还是大智大勇?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很多人以现在的眼光来质疑陶渊明的“隐逸”,觉得他选择隐士生活是对于现实生活 的逃避,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懦弱的表现。这实在是一个误解,从提出这种观点的人的立场上来看,我们不 否认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但是如果敞开宽容的胸怀,站在当今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选择的立场来看,这个 观点是非常偏颇的。隐逸不是陶渊明懦弱的表现,而恰恰是陶渊明大智大勇的表现,这不是一般人能够选 择、愿意选择、选择之后能够坚持到底的一种选择。
陶渊明也曾经在仕途上奔波过,他奔波到四十一岁;孔子曾经说过,“四十而不惑”,他追求到四十岁以 后对人生有了更彻底、更深刻的理解,不论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族条件、时代条件,还是从他个人努力 的最终结果看,他在仕途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也就是说他不可能再像他的祖上陶侃那样建立赫赫的功 勋了;何况时局也不是他可以改变的,尤其是后来刘宋王朝的开创者刘裕,他当时已经成为朝政的实际把持 者,从魏晋时期的历史看,改朝换代是早晚的事,陶渊明对晋朝是有所留恋的……从种种方面来说,他觉得 出仕之道被堵死了,就是通过仕途来济世弘道是走不通的,这是从大的文化理想来看。从个人的性格来看,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小时候就喜欢随任自己的性情做事,人越大往往对自己的性情把握越准,有 些不愿意做的事就真不去做了,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一内在需求,可很少有人能勇敢地把他仅出于功利目的、不乐意做而不得不做的事扔掉。选择一条艰难的道路,随任自己的性情发展,没有大智慧、大勇敢是难以做 到的。大智慧就是你对人生想透了,大勇敢就是说即使仕途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利益,哪怕是可以酿酒的庄 稼,也干脆不要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挪到今天,设想一下,一个做县长的抛弃原有的一切,到田里种地,这 是很困难的,不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做不了这样的选择。
陶渊明并不是不负责任。实际上,陶渊明归隐也有痛苦的时候,他曾经有句诗:“淹留岂无成”,质疑自己 在隐居生活中难道一无所成吗?他反复考问自己,他思考的结果是在隐逸生活中也会有所成就,这个成就就 是守死善道,就是一辈子行善,固穷守节,通过节操的修行来影响风俗,使人心向上,来影响周围的人,甚至 影响后代。陶渊明确实做到了,他对于当地的风俗有影响,对后代的学人士子也有影响,甚至对后代做官的 人也有影响。陶渊明放弃在仕途上济世弘道,但没有放弃在隐逸的道路上通过自我节操的坚守和升华来达 成对社会的影响。
另外,他对家庭是负责任的,他的同道“浔阳三隐”之一的刘遗民归隐做了和尚,抛弃老婆孩子到山上面 壁修行,他写诗给陶渊明让他一起归隐,但陶渊明说“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为了亲朋好友的缘故,舍不 得离开他们去独自隐居。庄稼就要播种了,还得去种庄稼;孩子们要吃饭,他要考虑一家人的糊口问题。陶渊 明跟一般孤僻归隐的人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称陶渊明为隐士是不大合适的,实际上他是一个普通的 人,是一个有道德操守、有文化修养,同时双脚踩在土地、灵魂在蓝天飞翔的一个诗人。他是一个非常负责任 的人,而且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负责任的人。那种认为陶渊明的归因属于逃避责任的观点是非常概念化 和空洞的。(下转 G 版)
-----------------转版-----------------
(上接 F版)
三、是过时的点缀还是现实的典型?
陶渊明是读书人回避不了的的话题,在历史上,他 仿佛只是文人雅士不断吟咏和书画表现的对象,是追 求物质生活之外的风雅点缀;在我们这个注重利益的 时代,读者连他的风雅也怀疑了,总是功利地询问:读 陶渊明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意义,人们又该怎样定位 陶渊明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陶渊明在庐山脚下干干净净活了一辈子,这不是 富于一般文化修养的人能够做到的。他高洁的一生至 少启示我们:当代人不论受到物质欲望多大的冲击,都 不应忽视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坚持,这是非常具有现 实意义的方面。因为我们现代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在社会的诱惑丰富且复杂,那么如何获得一种智慧,以大智大勇的态度坚守自我的精神和灵魂,活得踏踏 实实,这是最重要的。
人如果完全把坚守的理想放弃了,那是很危险的。一个人放弃了就是一个人的堕落,一个社会放弃了就 是一个社会的堕落,一个民族放弃了就可能是一个民 族在未来的历史中消失的前兆,这是肯定的。没有高远 追求的民族,将来很可能消融于其他民族之中,就像一 个人把自己放弃了,一辈子没有自己的东西,成为别人 的尾巴和附属。扯得远一点,封建时代的女性也是很有 才华的,但从总体的文化创造和贡献来说,就没有男性 大;因为封建文化将女性作为附属性别来看待,使她们 的独立意识和理想追求衰弱了,结果就是女性埋没了 天才,埋没了自我。
具体到现实生活中,一个没有理想的人进入社会 就可能成为一个随波逐浪的人,也可能在波浪中活得 很滋润,但仅仅是波浪中的泡沫而已,而不是能在波浪 之上随意驾驶船只到达自己目的地的人。
陶渊明对待自然的态度也应该是现代人所高度重 视的。现代人把人与自然关系破坏得越来越紧张。现代 的生活方式,尤其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对外在事物的 态度是攫取,是一种占有和奴役的方式,不是尊重外物 的方式。对自然的利用,总是在利益的驱动之下,随意 破坏、砍伐、屠杀,而不是当作可尊重的对象来互通有 无。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开辟了一种永远值得借鉴的与 自然相处的方式,这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背景下 所产生的一种田园生活方式。田园生活方式既尊重了 自然,也满足了人的自身需要。人们可以合理地开发自 然,但自然本身所拥有的原生态的东西不应去破坏,比 如陶渊明家乡鄱阳湖地区的仙鹤曾被大批猎杀,场面 非常惨忍,这种纯功利式的猎取实在是一种彻头彻尾 的破坏。大自然本身产生的东西人类不应该再去侵犯 它,过度侵犯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自然会反过来惩罚人 类,所以说人和自然相处的最佳方式,就是这种带有田 园意味的、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审美生活方式。
在历史的争议中,陶渊明不可能再辩解了。但陶渊 明用他六十三年短暂人生的认真实践和一百多篇作品 的真诚书写,为我们留下了永远秀立的一道风景线,像 桃花源一样具有永恒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吴海青同学对笔者的采访 记录稿)
对陶渊明的评价
悬赏分:10三
级
最佳答案
陶渊明(365解决时间:2008-12-12 10:49
问题补充: 为什么?
提问者: 11111erty-四
级
最佳答案
不能说喜欢与不喜欢.陶渊明的时代于现代大不相同。陶渊明是
众人皆醉我独醒
我不愿与那群人同流,所以他选择了逃避,他很无奈。
而现在,不一样。谁会愿意舍掉好生活去乡下独坐山林呢,没有的。你看农村老百姓都想到大城市去生活,为什么呢,那儿条件好。在这个社会里很多人都是在追求利益。所以说,我只能说陶渊明是个不和俗的人。现在也是。
陶渊明的生活方式 一日,一友突然问我:“你对陶渊明什么看法?”我一脸茫然:“我很欣赏他的诗词和文章,但我不赞成他的生活态度和处事的方式。”
“哦。我从来没想过这些,只觉得他的文字给了我们美好的感受和精神的超然,陶醉在他的文字里,从没想过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的状态。可是,我在教《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时,学生却突然说:老师,陶渊明是个懒汉,又喜欢喝酒,在今天他连老婆都找不到,谁愿意嫁给懒汉酒鬼!我当时真的感觉有些尴尬,为作者尴尬也为自己学生的这种认识尴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好说,我们现在先讨论作品,先不讨论作者本人。我们谈谈对陶渊明的认识好吗?”我友很认真地说。
“好啊,当然好。记得在哪篇文章里读到过:陶渊明是在第一次归隐后没法生活又出来做官,仍不能适应官场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之后又一次隐去的。官场有官场的恶浊,但官场也有官场的作为。陶渊明可能是适应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可能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不满,于是,开始想象他自己满意的理想社会生活——桃花源似的生活!我们今天也才有了美妙的《桃花源记》欣赏。我想:一方面他陶醉于闲适自然的生活状态之中,另一方面生活的窘迫又让他很无奈,就只有借酒麻醉自己了。醉了就什么也不用去想,所以,他的酒后诗作很多,也很超脱了,并不一定就在醉生梦死中。苦闷了只有写文字解脱了,高兴当然也会用文字记录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他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快乐感受。”我说了一些自己的浅显看法。
“可我平时也是只注重了文字的感受,而忽略了他的生活状态。学生却说他耕种也不勤劳,他的诗句„草盛豆苗稀‟就是证据。真不知道该怎么教学生了。”我友有些困惑,“想想也是,现在的社会充满了竞争,我们活着就要融入到生活之中,有些事情是逃避不了的,饭你总得吃,勤劳和拼搏是现代人缺少不了的品质。只喝酒写诗,谁养活你生活啊?诗词文章只能是生活的作料不能当饭吃!真不知道陶渊明当时是如何生活的,还能写出那么多美好的诗词文章!”
“那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高雅的情致了,所以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才情吗。谁没有经历挫折和磨难,但能用文字记录感受的又有几人呢?记录的好的就更少了,能留下来的就是宝贝了。品味陶渊明诗词文章的美好,学习他能用精妙的语言记录自己独特的感受就行了,至于他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也不得而知。我的确很佩服陶渊明的才情和洋溢在诗词中的悠闲与自得,但我们也没必要学习他的生活方式呀!”
第三篇:陶渊明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第四篇:陶渊明作文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如此地脆弱,需要精心的呵护,无视安全,就无视生命的存在。
当我们在安静的教室中听课时,安全的概念或意识在我们的脑海里荡然无存,就体会不到安全的重要性。而每分每秒都有一些人出生或意外死亡,季节可以轮回,而生命的逝去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去无返了。
在我们的周围演绎着一场场血淋淋的教训:车祸、火灾、坠楼等等,一个个美好的生命就这样悄然殒失了。
安全第一,警钟长鸣。
我们学校的新校区坐落于郊外,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交通秩序异常纷乱,司机超速行驶,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模糊,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三个年轻鲜活的生命灰飞烟灭,全校师生陷入了悲痛之中,而受害者的家长更是倍尝生死离别的巨大悲痛和创伤,谁之过?这三起事件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投资修建路面设施,给学生安上了一道生命的防护线。此后,再也没有发生类似事件,每当看到那长长的防护栅栏,每个本校学生都深深地懂得那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为什么只有当事情发生了才想到去修治?防患于未然,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
有一则事例让我终生难忘:在一次交通宣传课上,放映了许多真实的车祸事件,其中有一个七岁的女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下肢,整个上身被安置在一个疲软的蓝球里,两只手拄着木屐一样的木板蜗行爬索,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却笑得那么的天真无邪,说她的愿望就是再要一个篮球,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泪如泉涌,教室里一片抽噎哭泣,心酸,心痛。
当你正愁你的身体不够好时,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没有下肢的人是怎样度日的?你不觉得惭愧吗?你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
认真地遵守交通法则,即是对自己的生命的珍视,也是对他人生命的负责。避免一场车祸的发生,就会避免两个家庭的残损和悲痛。
悲剧,我们谁也不愿看到!
怎样避免,你我他,大家都有责任,都有义务。维系生活的美妙,就要珍视自己的生命,而安全就是第一位的。
点评:
安全第一,警钟长鸣!一念之中,一个鲜活的生命就会消失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留下的是永远的伤痛的回忆。音容笑貌宛在,而生命却逝,抓之不着,欲罢不能,这是一种真正的痛楚,生命是如此的
第五篇:13、陶渊明
第二单元人物长廊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陶渊明极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学习他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积极思想。
3、背诵课本《归去来兮词》节选部分诗句,阅读欣赏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多媒体出示陶渊明的自传小体。学生读文言文部分,鼓励他们熟读并背诵。
教师大概讲解: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任地方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他的一篇辞赋《归去来兮词》
介绍辞和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辞属于一种抒情的赋体,偏重于抒情;赋偏重于叙事。汉代以来,一般习惯于辞赋并称,皆有诗歌散文的特点。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这首辞赋。不认识的字词查工具书。
2、每个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读给大家听。
3、根据译文大体了解辞赋的意思。
4、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读的好,背的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归去来兮词》,继续认识陶渊明。
二、温馨点击:学生自读,了解陶渊明艺术成就和复杂思想。
他的诗大致分为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三、讲故事: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故事。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洁身守志、不受羁束的高尚志趣和个性。
四、鼓励学生课下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陶渊明的著作。
五、成长阶梯:进行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