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渊明年谱
晋哀帝兴宁三年乙丑(365)一岁,出生在江州豫章郡康乐县义钧乡七里山安成 正月,皇后王氏卒。二月,哀帝崩于西堂,年二十五,无嗣,弟琅琊王奕嗣位,是为废帝海西公。二月,加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诸军事、假节。(《资治通鉴》卷一百一)
六月十五,陶渊明出生在七里山安成(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安成自然村。《江西通志》云,因晋时陶渊明之父任安成太守,此地即取此名以示纪念。),字元亮,入宋更名潜。曾祖陶侃,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陶茂,武昌太守。父陶敏,安成太守。母孟氏,长史孟嘉第四女。晋海西公太和元年丙寅(366)二岁,居七里山安成
十月,会稽王司马昱为丞相。(《晋书》卷八《海西公纪》)晋海西公太和三年戊辰(368)四岁,居七里山安成
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诸侯王上。(《资治通鉴》卷一百一)
庶母生程氏妹,名翠莲。《祭程氏妹文》“我年二六,尔才九龄”,可知其妹小于渊明三岁。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己巳(369)五岁,居七里山安成
四月,大司马桓温伐燕;九月,温大败,死三万余人。(《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
桓玄生。(《晋书》卷九十九《桓玄传》)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七岁,居七里山安成
五月,桓冲欲以扬州让谢安。诏以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京口。九月,帝讲《孝经》始览典籍,延儒士。(《资治通鉴》卷一百三)
是年,渊明随父任至安成(今江西安福县境内)。(清康熙癸已黄宽《重修安福县志序》:“„„壬辰摄安成事,驱车至境,东望庐江奔淮。„„而其南为渊明读书台,五柳之芳躅在焉。北瞻华封,西顾武功石城,其胜迹所留,千古如新。”故陶澍曰“或幼随父任读书于此耶”?)
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壬申(372)八岁,居七里山安成
正月,降司马奕为海西县公。七月,简文帝卒,太子司马子曜即位。(《晋书.简文帝纪》、《孝武帝纪》)
是岁,三吴(吴郡、吴兴、义兴)大旱,人多饿死。(《资治通鉴》卷一百三)丧父。《祭从弟敬远文》:“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相及龆齿,并罹偏咎。”乃言同在八岁丧父。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丙子(376)十二岁,居七里山安成
春正月,改元。徐州刺史桓冲为车骑将军,都督豫、江二州六郡三诸军事,寻阳在六郡内。(《晋书.孝武帝纪》)
庶母卒。《祭程氏妹文》:“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即指程氏妹的生母卒于渊明十二岁之时。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己卯(379)十五岁,居七里山安成 是年大旱,瘟疫流行。(《晋书.孝武帝纪》)
慧远与其弟慧持等到荆州上明寺。(见方立天《慧远及其佛学》)晋孝武帝太元九年甲申(384)二十岁,居七里山安成
桓伊迁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造龙泉精舍。(《晋书》卷八十一《桓伊传》)
颜延之生。(《宋书》卷七十三《颜延之传》)
渊明独游至幽州(今河北省东北部)、张掖(今甘肃省内)。(《拟古九首》其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乙酉(385)二十一岁,居安成东北陶家园
八月,谢安卒,琅琊王司马道子都督中外诸军事,代谢安执国政。十月论淝水之功追封谢安为庐陵郡公、谢玄康乐公(今江西宜丰县东四十里)、谢琰望蔡公(今江西上高县)。(《晋书.孝武帝纪》)谢灵运生。(《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
家遭不幸。渊明从张掖、幽州远游回宜丰故里,绕道父任宦地安成。所置园田为康乐县公谢玄侵夺。盖因渊明外祖父孟嘉尝依附桓温、温欲杀谢安。谢氏仇恨孟及孟婿陶敏,故藉皇封以并陶产。渊明从安成移居安成东北陶家园。《怨侍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弱冠逢世阻”则指此难。是年建书堂于崇贞观侧、建柳斋于宅左数武处。
晋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390)二十六岁,居南山
司马道子恃宠骄恣、帝不能平,以中书令王恭为都督青兖幽并冀五州诸军事、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以潜制道子。(《资治通鉴》卷一百七)
娶王氏、构庐南山。(《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家传》:“渊明公„„性喜安闲,寻幽觅静。见夫南山之阳,林木森蔚。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乃构庐而居焉。„„始娶王氏。”)
是年,渊明远游东隅,即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县。(《饮酒》二十首其十云:“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又去过钱溪,今安徽省贵池县梅根港。(《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辛卯(391)二十七岁,居南山
江州刺史王凝之集中外僧徒八十八人,于浔阳精舍,翻译佛经。
是年冬,渊明建读书堂于浒溪山下延禧琳宇侧。《江西通志》、《瑞州府志》、《新昌县志》、《上高县志》对渊明读书堂均有记载。《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胜迹》中载“晋太元庚寅冬,先生燕游于义钧乡十五都浒溪山下延禧琳宇,见溪流环抱,林木森蔚,辛卯冬遂构书堂于其侧。”遗址尚存。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壬辰(392)二十八岁,居南山
十月荆州刺史王忱卒。十一月以黄门侍郎殷仲堪为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晋书》卷八十四《殷仲堪传》、《孝武帝纪》)是年春,渊明与禅师慧远在秀溪宅后龙山共建潜慧寺。(《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胜迹并诗》中载:“潜慧寺,晋太元壬辰春,靖节公与禅师慧远所建,故以潜慧名寺。徐应龙有碑铭,迄北宋末年遭兵乱,寺毁碑废,遗址尚存。”宋观文阁大学士曾渊子有诗云:“秀水山青又一天,连名结社乐蹁跹。地盘龙势分庐宇,江吼龟声拥寺前。蒲座开函风满径,花池洗钵石流泉。至今遗址依然在,可并虎溪三笑传。”)冬,渊明又在桂林山建桂林山寺。(《江西通志》卷五一载:“桂林山在新昌县东二十里义钧乡十四都,旧传晋陶渊明尝居此。”《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胜迹并诗》中载:“桂林山寺在县东二十里义钧乡十四都,相传靖节公建于晋太元壬辰冬。宋治平中改额曰:彰贤寺。元至元中,寺僧清逸,游方至都,居白塔圣寿万安寺七年,领受仙经法旨,归寺开演不懈,戒律甚严。故《天隐疏》有丹成拔宅皆仙之语。元大德庚子,袁州路总管荣公赍奉朝命、护持讲席,其徒循习宗教焉。元季兵毁,遗址今存。”)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癸巳(393)二十九岁,居南山
六月始兴、南康、庐陵大水,七月大旱。司马徽聚众于马头山反、刘牢之遣将讨平之。十月后秦姚苌死,其子姚兴继位。(《晋书孝武帝纪》)
亲老家贫,起为江州祭酒,奉母(孟氏)、携妻(王氏)及子俨离开故里南山到江州赴任,理五斗米道科仪事,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主簿,主管文书。(《饮酒二十首》)其十九:“投耒去学仕„„是时向立年”。《杂诗十二首》其九:“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泛东逝,顺流追时迁。„„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写斯篇”。《宋书.百官志》:“江州自晋成帝咸康中始置别驾祭酒,‘居僚职之上’。陶任此职,何以多所耻而‘不堪吏职’,似不易理解。江州刺史王凝之乃五斗米道徒,《晋传》云:‘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邪!’可见陶确实不屑于事王凝之。”)
是年,长子俨生,小字舒。《颜诔》:“母老子弱,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至亲之议,近悟毛子棒檄之怀。”据此可知渊明出仕祭酒时已有一子。作为俨命名的《命子》诗。《册府元龟》录此诗题作《训子》。这首诗共十章,前六章历述陶氏先祖功德,以激励儿子继承祖辈光荣的家风;后四章皆在表述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谆谆诫勉、希望他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前半序述安雅,后半抒写淋漓,安雅为四古常格,其淋漓处笔腾墨飞,非汉、魏以来所能拟似”。
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甲午(394)三十岁,居浔阳
七月,荆、徐二州大水,伤秋稼。《晋书孝武帝纪》
王氏卒。(《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说是的二十岁遭时乱,三十岁丧其妻。)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乙未(395)三十一岁,居浔阳
司马道子专权奢纵,帝擢王恭、郗恢、殷仲堪等使居内外要任,以防道子。道子亦引王国宝等为心腹。于是朋党竞起,朝政益乱。(《资治通鉴》卷一百八)继娶庐山隐士法赐之妹、寻阳翟氏,名玉英。(《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家传》:“继娶寻阳翟氏,与公同志,克甘勤苦,留居寻阳祖宅,躬耕是任,朝夕忘劳。”(《与子俨等疏》:“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闲情赋》作于是年。此赋命意,实为爱情。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题<未定草六>》云:“被论客赞尝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有时显得摩登,‘原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丙申(396)三十二岁,居浔阳
九月、帝嗜酒,为张贵人所弑。太子即位,是为安帝。安帝幼而痴,虽寒暑饥饱不能辨。会稽王司马道子以王国宝、王绪为心腹,参管朝政(《资治通鉴》卷一百八)。
次子俟生,小字宣。袁行霈注:“阿舒已‘二八’,指十六岁,阿宣行志学,‘行志学’,行将满十五岁(当是十四岁),比长子阿舒小二岁。” 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397)三十三岁,居浔阳
四月,荆州刺史王恭举兵讨王国宝。司马道子杀国宝,恭乃罢兵。荆刺史殷仲堪闻国宝死,亦抗表举兵,道子以书止之。(《晋书安帝纪》、《晋书王恭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
晋安帝隆安二年戊戌(398)三十四岁,居浔阳
七月,王恭与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南蛮校尉杨佺期等同盟举兵讨司马道子。九月,王恭兵败被杀。十月殷仲堪、桓玄、杨佺期等,盟于浔阳,共推桓玄为盟主。朝廷诏桓玄为江州刺史。(《晋书·安帝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
三子份(阿雍)、四子佚(阿端)生。(《责子》诗:“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由此可知雍端乃同岁,比阿宝小二岁。)晋安帝隆安三年已亥(399)三十五岁,居浔阳,仕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参军 五斗米道首领孙恩攻会稽,杀内史王凝之,旬日之间奄有八郡,众数十万。卫将军谢琰,辅国将军刘牢之发兵击之。十二月桓玄袭杀荆州刺史殷仲堪,南蛮校尉杨佺期,自领荆、江二州刺史(《晋书安帝纪》、《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一)。渊明被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命为军府参军,与庞遵二人共同掌管军府的文书簿籍。晋安帝隆安四年庚子(400)三十六岁,居浔阳,任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参军 桓玄都督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兼荆州江州刺史、镇江陵。五月,孙恩陷会稽,内史谢琰战死。十一月诏镇北将军,刘牢之都督会稽等五郡,帅众未恩。(《晋书·安帝纪》、《资治通鉴》一百十一)。
渊明盖此年初奉桓玄命使都,五月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六月五子佟生。是年冬回寻阳,在祖居中过年。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於于规林》诗二首。诗云:“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可见是因公入都。又云:“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这是说先回寻阳家中探母,再赴荆州桓玄幕。
晋安帝隆安五年辛丑(401)三十七岁,居浔阳,仕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参军 孙恩入陷吴国,杀内史袁山松。刘牢之遣刘裕击破之。桓玄闻孙恩逼进京师,复上疏请讨之,诏止之。(《晋书·刘牢之传》、《晋书·桓玄传》、《资治通鉴》一百一十二)
是年刘遗民为柴桑令。
渊明在寻阳家中迎新年,正月五日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不久即返荆州江陵桓玄幕。七月初,复回寻阳休假。七月末再返江陵。冬,母孟氏卒,渊明还浔阳居丧。据义熙三年所作《祭程氏妹文》曰:“昔在江陵,重罹天罚。„„黯黯高云,萧萧冬月。”知渊明母孟氏之丧在其任职江陵期间,且是冬季无疑。
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诗文主要叙述对田园自由生活的依恋,和对世俗官场的厌倦。通过对途中景象的描绘,显现出诗人那颗澄清静穆之心。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三云:“篇中澹然恬退,不露怼激、较之楚骚,有静躁之分。”
晋安帝元兴元年壬寅(402)三十八岁,居寻阳
春正月,下诏罪状桓玄,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以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军都督,率军讨桓玄。二月,桓玄东下过寻阳,至姑孰。三月,牢之遣子敬宣诣玄请降。玄入京师,杀司马元显、司马道子,总揽朝政,改元大亨。孙恩屡败,乃赴海死。余众数千人复推卢循为主。(《晋书·安帝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刘遗民弃官隐居庐山,七月,与慧远等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建斋立誓,共斯西方,作《誓愿文》。
是年渊明在家居丧。
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此文《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作《嘉别传》文云:“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凯风寒泉之思,实钟厥心。”则孟嘉为渊明外祖父。征西大将军:指桓温。孟嘉是桓温属下的长史总理幕府。此传记述了孟嘉的生平事迹,并着重赞扬他身在官场而能坚守“行不苟合,言不夸矜”的清操美德。
晋安帝元兴二年癸卯(403)三十九岁,居寻阳
二月,桓玄自称大将军,八月自号相国、楚王。刘裕破卢循于永嘉。十一月,安帝禅位于楚。十二月,玄即皇帝位,改元永始,以安帝为平固王,迁于寻阳。(《晋书.安帝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渊明在家居丧。
始春察古田舍农事。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三:“题曰《怀古田舍》,故二首俱是怀古之论。前首荷蓧丈人,次首沮、溺,皆田舍之可怀者也。” 《和郭主簿》诗。诗云:“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弱子乃指幼子佟,未成音乃二三岁光景,则此诗作于是年。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敬远母与渊明母为姊妹,皆孟嘉女。陶注引《豫章书》云:“孟嘉以二女妻陶侃子茂之二子,一生渊明,一生敬远。丁注引程穆衡曰:“时先生居忧,敬远与先生同居,其母与先生母又姊妹也。敬远能甘贫遗世,读书躬耕,称先生同志。侍中所陈,盖两人共之,故作此诗以相贻美而慰之也。”
张谦宜《茧斋诗谈》卷四:“勤农词淡而意浓,此最是难学处。全集俱以是求之,乃是其高绝。”《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云:“秉耒欢时务,解颜勤农人。”此《勤农》诗当作于元兴二年癸卯。
晋安帝元兴三年甲辰(404)四十岁,居浔阳,任刘裕镇军参军
二月,刘裕帅何无忌、刘毅等举兵讨伐桓玄。三月刘裕为镇军将军,都督八州诸军事。四月桓玄挟安帝至江陵。刘裕诸将与玄军战于湓口,大破之,进据浔阳。加刘裕都督江州诸军事,刘敬宣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五月刘毅与桓玄大战于峥嵘洲,桓玄兵败被杀。卢循陷广州,称平南将军(《晋书·安帝纪》、《资冶通鉴》卷一百一十三)
渊明服丧而毕,作刘裕镇军参军,东下赴京口。
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停云》、《时运》、《荣木》、《连雨独饮》诗。据《晋书·安帝纪》、《文选》、殷仲文《解尚书表》等记载,刘裕于元兴三年三月任镇军将军,确凿无疑,渊明入镇军将军刘裕幕府在元兴三年四、五月间。《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则作于是年。诗中所抒发的全是怀旧思乡之情。并决心“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最终返归宜丰故里的田园。
王瑶注:《停云》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二语,以为《停云》等三诗(《停云》、《时运》、《荣木》)都是四言四章,而且前冠小序,序文句法也完全相同;诗题又都是以首句命名,当为同年而作。乃系于晋安帝元兴三年甲辰(四0四),渊明时年四十岁。
从《连雨独饮》诗:“自我抱兹独,亻黾俛四十年”二句,可以看出此诗作于元兴三年(404)渊明四十岁。他在饮酒中论述人生的哲理,坚信自然界的规律是有生必有死,世间并无长生久视的神仙。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和独守“任真”的信念。
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405)四十一岁,居浔阳,为刘敬宣建威参军,八月任彭泽县令。
正月,刘毅入江陵,桓振众溃。改元。三月晋安帝反正,自江陵,还京师。以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徐、青二州刺史如故。刘毅使人言于裕曰,刘敬宣不豫建义,不宜为江州。敬宣不自安、自表解职,乃召还为宣城内史。四月刘裕旋镇京口,改授都督荆、司等十六州诸军事,加领兖州刺史。(《晋书.安帝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四)三月、奉刘敬宣命至建康,又到叔夔族居地钱溪会见族人。是秋,八月经叔夔荐为彭泽令。(《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家传》:“乙巳三月.敬 宣改宣城内史,公适使都还,经钱溪,复邦族,家甚贫。是秋八月,应辟为彭泽令。”)十一月“我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印绶。程氏妹卒于武昌。
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归去来兮辞》并序。
据《资治通鉴》,刘敬宣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在元兴三年五月。义熙元年三月,敬宣欲上表解职,渊明既为陶侃之后,又曾为刘裕参军,且此时“耕植不足以自给”,故敬宣特示以“惠爱”辟为参军,遣其奉表使都。渊明途经钱溪(今安徽省贵池县梅根港)时,写下这首抒发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念的《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
刘祁《归潜志》卷八云:“渊明《归去来辞》前想象,后直述,不想侔。”据序云:“乙巳岁十一月”,则本文作于义熙元年乙巳(405)辞彭泽令之初。逯系年将序和辞分别系于两年即序写于义熙元年十一月,辞作于义熙二年春。当是。渊明这篇辞,是他饱尝了仕途的痛苦,看透了官场的腐朽,最终选择归隐的道路,并从此不再出仕的宣言。这篇辞写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晋安帝义熙二年丙午年(406)四十二岁,居浔阳
十月,尚书论建义功,封刘裕豫章郡公,刘毅南平郡公,何无忌安成郡公。十二月,以何无忌为都督荆、江、豫三州八郡诸军事、江州刺史。(《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四)
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以谢灵运为纪室参军。(《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
周续之被命为抚军将军刘毅参军,征太学博士,不就。(《宋书》卷九十三《周续之传》)
是年春,写成《归去来兮辞》之辞,至此则成《归去来兮辞》并序。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欧阳修曰:“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己。”又引李格非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沸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知有斧凿痕”。
晋安帝义熙三年丁未(407)四十三岁,居浔阳
刘裕诛东阳太守殷仲文,南蛮校尉殷叔文,晋陵太守殷道叔,永嘉太守骆球及桓胤,并夷其族。
五月六日,程氏妹服制再周。
作《祭程氏妹文》。这篇祭文,作于是年五月。这时距程氏妹卒已满十八个月,故曰服制再周。
晋安帝义熙四年戊申(408)四十四岁,居浔阳
正月,刘毅不欲刘裕入朝辅政,议以谢混为扬州刺史。裕用参军刘穆之计、至京师,遂为侍中,扬州刺史、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如故。(《晋书、安帝纪》、《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传》)六月中,寻阳旧宅遇火,燔毁殆尽,举家寄栖舟中。
作《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戌申岁,指义熙四年(408)。此年柴桑城附近的上京居室焚烧殆尽,便只好住在门前的船中。至新秋之时,写下这首诗。钟秀编《靖节纪事诗品》卷二《宁静》曰:“靖节此诗当与挽歌三首同读,才晓靖节一生学识精力有大过人处。”
晋安帝义熙五年己酉(409)四十五岁,居浔阳
三月,刘裕抗表伐南燕,四月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步进至琅琊。六月,至东莞、下临朐,围广固。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九月加刘裕太尉,裕固辞。(《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
修葺茅茨,徙居西庐。
作《已酉岁九月九日》、《和刘柴桑》、《酬刘柴桑》、《责子》诗。已酉岁指义熙五年(四0九)。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此诗亦赋而兴也,以草木凋落,蝉去雁来,引起人生皆有没意,似说得甚可悲。末四句忽以素位不顾外意掉转,大有神力。章法之妙,与《咏贫士》次首同”。
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二:“酬和刘柴桑二诗,情真趣适。虽寄世中,却游人外。浔阳三隐,如遗民乃知己,非续之可比也。”王瑶注谓作于义熙五年。逯系年同王瑶注。
据《命子》诗,俨生时渊明二十九岁,佟生于隆安四年庚子渊明时三十六岁,又据本诗“阿舒已二八”句,其《责子》诗当作于义熙五年(409)。晋安帝义熙六年庚戌(410)四十六岁,居浔阳西庐
二月,刘裕下广固城,俘慕容超,送建康斩之(南燕亡)。三月,广州刺史卢循举兵反,进据寻阳,江州刺史何无忌战死。五月,卫将军刘毅迎击卢循,败绩。六月,庾悦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授刘裕太尉、中书监,加黄钺,裕受黄钺,余固辞。七月,卢循攻荆州败,自蔡州至寻阳。十二月,刘裕破卢循于豫章。渊明避战乱,至九月中乃获早稻。四体诚疲,幸无异患,隐心愈固。作《庚戌岁西田获早稻》、《悲从弟仲德》诗。
渊明自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归田后,经过多年的躬耕体验,对农业生产劳动有了更深的感受和思考。这首诗强调的是劳动的重要性,“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以及他在劳动过程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悲从弟仲德》是诗人凭吊已故从弟仲德(苏写本作“敬德”)的旧宅有感而作。陈祚明《采菽堂古诗》卷十四:“其情颇真切,„„公诗真率,每嫌体弱。”表达了诗人对这位亲人的深切悼念。
晋安帝义熙七年辛亥(411)四十七岁,居浔阳南里
三月,刘裕始授太尉、中书监。四月,卢循败奔交州,刺史杜慧度大破之,循于龙编投水死。后将刘毅任江州都督兼刺史,移镇豫章。毅以亲将赵恢领千兵守寻阳。谢灵运“亦随刘毅至江州。入庐山,见慧远”。(《资治通鉴》卷一百一
十六、《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从西庐移居南里,与颜延之结邻,八月,从弟敬远卒。作《移居》二首、《祭从弟敬远文》。
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六月,诗人在上京之居遭火灾,房屋焚毁。两年后,即义熙六年(410)九月,又迁居南村,实现了他“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想往已久的愿望。此《移居》两首诗,就是他这次迁居后的抒怀之作。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移居》二首,只是一任清真,而吐属雅令,句法高秀”。
《祭从弟敬远文》:“岁在辛亥”,指晋安帝义熙七年(411)。这年的八月十九日,为堂弟敬远下棺安葬。渊明写下了这篇祭文,以表示对情同手足,“父则同父,母则从母”堂弟敬远的深切悼念之情。
晋安帝义熙八年壬子(412)四十八岁,居浔阳南里
刘毅自谓复兴晋室、功业足与刘裕相抗,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毅既据上流,阴有图裕之志,求兼督交、广二州,裕许之。九月裕以诏书罪状刘毅,并收毅弟刘藩、尚书仆射谢混,皆赐死。既而帅师讨刘毅于江陵,毅败自缢而死。是年孟怀玉为江州刺史,省浔阳县入柴桑县,柴桑乃为郡治。殷景仁被命为太尉刘裕参军,自寻阳南里移家东下。(《资治通鉴》卷一百一
十六、《刘毅传》)
作《与殷晋安别并序》。此诗,乃渊明追述与殷晋安同游共处之乐,缅怀于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殷因调职太尉参军自浔阳移家东下,作此诗相赠。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系此诗系义熙八年(412),即陶渊明移居南村一年之后所作。”
晋安帝义熙九年癸丑(413)四十九岁,居浔阳南里
前将军诸葛长民及其弟辅国将军诸葛黎民贰於刘裕。刘裕自江陵还都,即并杀之。七月,朱龄石伐蜀克成都,斩蜀王谯纵。(《晋书.安帝纪》)刘遗民不应征辟,刘裕以高尚人相礼,遂其初心。九月,慧远作《万佛影铭》。(释元康《肇论疏》引慧远《刘公传》)
征著作佐郎,不就。刘遗民亦于本年辞昭命。渊明与雁门周续之,彭城刘遗民称之为《寻阳三隐》。
作《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和《形影神并序》诗三首。
诗人从时光的流逝,季节的回环往复和景物的荣衰更替,而体悟到人生有始亦必有终的道理,以遇事达观视之,何必访仙祈求长生的观念,写成《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从诗的“发岁始俛仰,星纪奄将中”二句来看,此诗当作于丑年。因陶生平值丑年者,一为隆安五年辛丑,时年三十七岁,一为义熙九年癸丑,时年四十九岁;一为宋元嘉二年乙丑,时年六十一岁。陶与江州官员往来,率在义熙年间,故知星纪指癸丑年。
《形影神》三首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近代大史学家陈寅恪称《形影神》为“新自然说”;称渊明“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晋宋时期社会**,宗教神学泛滥。庐山东林寺名僧惠远,大力宣传净土宗教义,在此之前撰有《形尽神不灭》及《万佛影铭》等,宣扬人死之后灵魂可以离开形影而独立存在,并通过轮回获得来生的幸福。陶渊明这首诗就是针对慧远而发的。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414)五十岁,居浔阳旧居
司马休之在江陵,颇得江、汉民心。三月休之子文思捶杀国吏,刘裕诛其党而执文思送休之,意欲休之杀之。休之但表废文思,裕不悦,以江州刺史孟怀玉兼督豫州六郡以备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六)
是年,渊明从南里归旧居。作《还旧居》诗。据诗中“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和“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四句,可知渊明四十四岁时旧居遭火灾,移居南里六年后再返归旧居,正是五十岁。他回到阔别已久的旧居,见物是人非,大有沦桑之悲。在感慨万千之中,尤觉岁月易逝,人生无常,于是写下了这首凄凉哀怨的诗歌。
晋安帝义熙十一年乙卯(415)五十一岁,居浔阳旧居
正月,太尉刘裕率师征讨荆州刺史司马休之。休之上表罪刘裕,举兵抗之、兵败。刘裕军于江陵,休之奔后秦。诏刘裕大傅、扬州牧,剑履上殿,入朝不拜。四月,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被其参军司马道子小将猛子所杀。(《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七)
江州刺史孟怀玉卒于官。后将军刘柳由吴国内史转为江州刺史,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居寻阳。是年,刘遗民卒。渊明思归宜丰故里,病疾加剧而止。作《杂诗十二首》、《挽歌诗三首》。
《杂诗》中的前八首多感叹贫困年衰,应是渊明晚年之作。据第六首云:“昔闻长老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则可论定前八首作于渊明已满五十岁而作。后四首内容与前八首不类,应属中年作品。第九首:“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这正是说他想念故乡,一定要回归寻阳之南的宜丰故里。但因路远迢迢,关山津梁难于通达。只好将对家乡思恋之情寄于笔下诗篇。
颜延之《陶征士诔》曰:“年在中身,疢惟痁疾,视化如归,临凶若吉。”《与子严等疏》云:“天地赋命,生必有死......吾年过五十。......疾患以来,渐就衰损。......自恐大分将有限也。”可知渊明五十一时疟疾病至重,以为不久于世,便与五子立下遗言,拟就挽辞。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丙辰(416)五十二岁,居浔阳旧居
春、殷晋安为刘裕太尉参军,移家东下。正月,加太尉刘裕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凡都督二十二州。二月加刘裕中外大都督。六月,江州刺史刘柳卒,檀韶继为江州。颜延之离开江州返建康,任豫章公世子中军行参军。八月,刘裕帅师发建康北伐后秦姚泓。十二月,诏以裕为相国、宋公。(《晋书·安帝纪》、《宋书·武帝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七)渊明与颜延之结邻,过从甚密。八月,檀韶请周续之出州,与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八月中于下潠田刈稻。是年冬,与“翟氏携幼子佟回归宜丰故里,葺理南山旧宅而居,名旧宅“园田居”。
作《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酬刘柴桑》、《丙辰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诗。
《萧传》:“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据《宋书·檀韶传》,韶于义熙十二年(416)为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江州刺史,则此诗当作于是年。《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家传》云:“甲寅,有南山旧宅之思(诗云: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寻遇剧疾而止,(公恐不起,有与俨等疏,时年五十)。丙辰冬乃与翟氏携幼子佟还宜丰(诗云:命室携童弱,良日偕远游)。葺理南山旧宅而居之”。可见《酬刘柴桑》诗作于是年冬。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丁巳(417)五十三岁,居南山“园田居”
八月,晋将王镇恶入长安,姚泓降,后秦亡。九月刘裕至长安,送姚泓于建康,弃市。十一月,刘裕以次子义真为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雍、东秦二州刺史。十二月,刘裕东还。(《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八)
八月,释惠远卒。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春秋八十有四,义熙十三年秋八月六日甍。” 是年,在南山下之秀溪兴建“松菊园”、“菊轩”、“柳斋”等,在此种植菊花,栖憩休闲。
作《赠羊长史并序》、《归园田居》五首、《归鸟》、《饮酒》二十首诗。《归园田居》其一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说明此五首诗乃渊明五十二岁回归故里后之作。《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家传》中载:“丙辰冬,与翟氏携幼子佟还宜丰„„时公去此垂三十矣。”渊明在二十九岁起为江州祭酒之前,“良以家弊,始东西游去,强颜漫仕”。“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先后五次离开故里,到过张掖、幽州、钱溪、东隅、寻阳等地“去学仕,复邦族”。加上他自出仕至五十二岁回归故里二十四个年头,乃“一去三十年”不为虚,且与诗其四曰“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句正相呼应。渊明回归故里之时,康乐公谢玄与子谢瑍均早已死去,由孙谢灵运嗣爵,而灵运不居此地,且被降为侯,后又被刘裕诛杀,爵地皆废除。诗人回到故里后复整田业。乡亲喜其远归送酒慰劳,“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于是他在故里南山“园田居”写下了《饮酒》诗二十首。《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诗云:“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饮酒》诗其十九云:“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这说明渊明归田在义熙元年乙巳,十二年为一纪,则《饮酒》诗当作于义熙十三年。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操。此诗无论就内容还是艺术而言,都足以代表陶诗成熟时期的风格。因此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归鸟》诗云:“远之八表,近憩云岑。”“虽不怀游,见林情依。”“岂思天路,欣反旧栖。”可知此诗皆比也,与《归去来兮辞》,与《饮酒》诗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与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意,都是老年回归故里之作。
晋安帝义熙十四年戊午(418)五十四岁。居南山“园田居”
六月,刘裕受相国、宋公、九锡之命,行参军殷景仁为秘书郎。十一月关中复失。十二月,刘裕杀晋安帝司马德宗于东堂、立司马德文,是为恭帝。是年六月王弘为刘裕尚书仆射,同年迁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抚军将军、江州刺史。永初元年,加散骑常侍。三年入朝。(《晋书.安帝纪》)、《宋书》卷四十二《王弘传》)
渊明征著作佐郎不就。日游秀溪之境。是年张野卒。
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本诗云:“结发念善事、亻黾 俛六九年”。“六九”指五十四岁。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二:“公年五十余作此诗,追念前此,饥寒坎坷,发为悲歌,惟庞、邓如钟期可与知已道也。„„” 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元年已未(419)五十五岁,居南山“园田居”
七月,宋公刘裕入朝受进爵为王之命,裕辞。八月,移镇寿阳。十二月,刘裕加殊礼,进王太妃为太后,世子为太子。(《宋书武帝纪》、《资治通鉴》郑一百十八)
在故里秀溪“环秀居”课耕论道。从此后人叫其地为“贤讲”。作《桃花源记并诗》,《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诗。
清姚培谦,《陶谢诗集》引翁同和语:“义熙十四年,刘杀晋安帝立恭帝。逾年,晋室遂亡。史称义熙末。潜征著作佐郎不就。桃花源避秦之志,其在斯时?”据唐长儒先生所考,渊明与刘敬叔均在荆州时获悉桃花源故事。渊明仕于江陵,其时在晋安帝隆安,元兴之间(397-402)则《桃花源记》并诗当作于此后。洪迈:《容斋随笔三笔》认为渊明作记之意乃借秦以喻刘裕。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谓“盖以避宋之怀匹秦也”。这篇作品境意奇妙,寓意深刻,标志着作者的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他以虚构的方式,描述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反对剥削、压迫的心愿。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诗,隐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余襟良已殚”。清代王夫之说此诗“笔端有留势”,具有含蓄深厚的特点。此诗是为周访之父和本人,还是为周访之后人而作,难以定论。
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420)五十六岁,居南山“园田居”
六月,刘裕篡晋,称宋,即皇帝位。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元永初。诏晋氏封爵,当随运改,独置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公,降爵为县公及县侯,以奉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之祀。渊明更名为“潜”。以示对刘裕篡晋的不满。
作《五柳先生传》:“五柳寓五子也”。《陶诗系年》:“逯按:此《五柳先生》传为晚年所作。”林云铭评注《古文析义》谓:“此传无怀,葛天。暗寓不仕宋意。”吴楚材。《古文观止》谓:“‘刘裕晋祚,耻不复仕,’号五柳先生,此传乃自述其生”。
渊明有感于易代,又作《拟古》诗九首。诗人自抒怀抱,大多为忧国伤时,寄托感慨之作,其中多有托古讽今,暗指刘裕篡晋,故定于本年。
《读史述九章》。各章皆四言韵语,为诗人读《史记》时有感而作。《夷齐》章云:“天人革命,绝景穷居。”《箕子》:“去乡之感,犹有迟迟。知伊代谢,触物皆非。”明写对易代不满。
宋武帝永初二年辛酉(421)五十七岁,居寻阳旧居
九月,刘裕以毒酒一瓮授前琅琊令张祎,使酖杀零陵王司马德文。祎自饮而卒。裕乃令兵人以被掩杀之。(《晋书.恭帝纪》、《张祎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
渊明是年春,离开宜丰故里往柴桑视其子俨等。
秋,渊明应江州刺史王弘之邀,参加在湓口为庾登之入京都、谢瞻赴豫章所设的送别宴。作《于王抚军座送客》诗。《宋书.王弘传》:“王弘于义熙十四年刺江州,至永初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各传言王弘曾于庐山半道邀渊明则在是年之夏。秋在湓口即席作此“送客”诗。
同年又作《述酒》诗。这是为零陵王而逝作的哀诗。作者用隐晦曲折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同时也表现出他不肯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
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戌(422)五十八岁,居寻阳旧居
正月,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江州刺史王弘以抚军将军进号卫将军。五月,宋武帝刘裕卒,太子义符即帝位,是为少帝。(《宋书·武帝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
作《读山海经十三首》。王瑶注谓,第十一首“巨猾肆威暴”,显然是为刘裕弑逆而作。又据第一首“孟夏草木长”句,谓本诗作于零陵王被害的次年,即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戌(422)。
宋少帝景平元年癸亥(423)五十九岁,居寻阳旧居
正月,大赦,改元。四月檀道济北征。闰四月,魏拔宋虎牢,占领司、豫、兖郡县,十一月,魏攻许昌、汝阳,宋兵溃。(《宋书.少帝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
是年,作《感士不遇赋》并序。这篇赋的主意,是抨击当时社会政治的腐朽与道德风尚的败坏。他认为遵守信义、不忘忠孝,是人类的美好品德;胸怀淳朴,心地清静,是君子格守的素志。这些,都已消失了。于是虚伪之风盛行,廉洁谦让的操行在民间渐被谈忘,追逐高官厚禄的侥幸之心在官场上日益泛滥。人云亦云诽谤异已,憎恨别人在已之上;把聪明之人说成糊涂,将正直之士视为狂妄。坦诚公正无猜忌,最终受辱遭诽谤。最后渊明以“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之语,表示自己怀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绝不出卖灵魂损我心志。从赋的内容来看,当为晋宋易代之后而作,王瑶亦注系之宋永初三年所作,故系于此年。
宋文帝元嘉元年甲子(424)六十岁,居浔阳旧居
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等情好款密,尝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灵运亦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常怀愤悒。录尚书事徐羡之等以为灵运,延之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出灵运为永嘉太守,延之为始安太守。五月,王弘、檀道济入朝,与徐羡之等共谋废立。六月,废义符为营阳王,旋又杀之。八月,宜都王义隆入篡皇位,致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徐羡之进位司徒,王弘进位司空,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谢晦进号卫将军,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宋书·少帝纪》、《文帝纪》、《资冶通鉴》卷一百四十)。
是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郡所在今桂林市),道出浔阳,以钱贻陶。宋·沈《传》:“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牧。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家稍就取酒”。
渊明久病。春.作五言《答庞参军》诗。冬作四言《答庞参军》诗。《宋书·文帝纪》云:“元嘉元年八月癸卯,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进号卫将军,知庞氏此春仍以抚军参军赴江陵之任,渊明以五言诗送别。至冬,则以卫军参军衔命使都,渊明又有四言诗云赠遗也。”
宋文帝元嘉三年丙寅(426)六十二岁。居浔阳旧居。
正月,帝下诏暴徐羡之、傅亮、谢晦杀营阳、庐陵王之罪,命有司诛之。羡之自经死,亮被收诛死。晦时为荆州刺史帝发兵讨晦。帝以王弘、檀道济始不预废弑之谋、弘弟昙首又为帝所亲委、遂征王弘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扬州刺史。二月,帝发建康。刘彦之、檀道济大破荆州刺史谢晦,晦被擒送京师斩首。三月,帝还建康,征谢灵运为秘书监。颜延之为中书侍郎。五月,檀道济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宋书·文帝纪》、《宋书》卷四十三《檀道济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
檀道济往候渊明馈以粱肉。渊明麾而去之。作《有会而作并序》、《乞食》、《咏贫士》诗。元嘉三年,天下大旱且蝗。《有会而作》序中:“颇为老农,而值年灾”。诗中又云:“当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沼空自遗”。逯系年椐《萧传》所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渊明梁阅事,谓此诗作于元嘉三年丙寅(426)。这与诗其七:“惠孙一晤叹,腆赠意莫酬。”二句相吻,又诗其二云:“凄厉岁云暮”,则此诗当作于元嘉三年冬日。
据《有会而作》诗,渊明于元嘉三年(426)时,备受饥饿之苦。《乞食》诗当与《有会而作》诗同时作。此诗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生活贫困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固穷守节,决不向权贵妥协的性格。《詠贫士》七首,首章总冒,次章自詠,下五章詠古代贫士,表达效法古贤,固穷守志的节操,以及不慕名利的情怀。
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六十三岁,居浔阳旧居
九月,渊明自恐大分有限,作《自祭文》、《挽歌诗》三首。卒于浔阳某里。颜延之作《陶征士诔》谥曰请节。
《自祭文》曰:“岁惟丁卯,律中无射。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挽歌诗》:“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颜诔:“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
渊明逝世后,归葬宜丰故里。《大元大一统志》九五新昌州古迹下载:“渊明读书堂在新昌州。按《舆地纪胜》:在州延禧观(崇真观)之七里山有洗墨池、藏书墩,在书堂前。其墓犹存观内。又有渊明祠。其故里在义钧乡、至今居民多陶姓。”
第二篇: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
编辑寄语:陶渊明在“素”中发现了意、道之真,并且体味到了真美,从而归田园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田园是陶渊明的心灵家园。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不足万言。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咏怀、田园、哲理三类。其中重点描写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宜划入田园诗的,约30首左右。其诗歌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的魅力,随着时代的衍变,这种“素”的美愈来愈现出其光辉,倍受人们推崇。我们认为,陶主体个人对“素”的审美追求,诗化了平淡素朴的田园生活,使得普通的农村生活具有了独特的“田园风光”之美学意义,这也给现代社会审美追求以重要启示。
“素”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有着重要地位和价值。《周易·履卦》中有“初九,素履往,无咎。”强调“素履”;《诗经·国风》之《扬之水》篇中有“素衣朱衣暴 ”、“素衣朱绣”的审美态度,即朴素(白色或者其它不艳丽的纯色,面料普通)的衣服上外加一件红色的衣服或者刺上红色绣花,“素”与“朱”相互衬托为美;《诗经·国风》之《素冠》篇也提到“素冠”、“素衣”;《论语》中也记载,孔子与学生讨论《诗经》,学生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孔子曰:“绘事后素。”中国美学极为推崇“素”之美。
陶渊明的诗歌中多次写到“素”: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八首》,其二)
素砾修渚,南无馀云。(《述酒》)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咏荆轲》)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杂诗八首》,其七)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岁暮和张常侍》)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二首》,其一)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答庞参军》)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饮酒二十首》,十五)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咏二疏》)
从以上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在陶诗中,“素”主要指:
1、自然界的景、物、季节之“素”,如“素月”、“素砾”、“素骥”、“素秋节”;
2、人的肤发容颜气质之“素”:“素标”、“素颜”;
3、人的思想心愿、胸襟抱负和生活行为等之“素”,如:“检素”、“素襟”、“素心”、“体素”、“素抱”、“平素”。陶的思想抱负、性格爱好、审美情趣,都是喜“素”的。
在汉语里,“素”的含义大致如下:①本色,白色;②颜色单纯,不艳丽;③蔬菜、瓜果等食物(跟“荤”相对);④本来的,原来的;⑤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⑥素来,向来。[1]那么在陶诗中,“素”具体指什么呢?
田园之“素”。陶之“田园”具有以下含义:
1、家园和故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陶渊明自幼生活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的庐山脚下,他热爱这里,不完全是因为这里风景十分优美,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他的故乡和家园,不是陌生的“异”地。敦亲睦族、友于兄弟、命室远游、交欢稚子、解颜劝农、鸡招近局,他可以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朋友之情。
2、与官场和世俗间互相对立之隐居地。“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农村环境事简人静,没有都市的喧嚣纷扰和凡夫俗子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因为对世俗生活和名教礼法的厌恶和鄙弃,他选择了“园林”,“隐居以求其志”(《论语》)。
3、躬耕自资之田地。他不以躬耕为耻,不以仕进为荣。仕宦归来以后,更是“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之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以“老农”自期自许。他从普通的农村躬耕田地中品出清淳的素美。
4、身心归宿之自然。他和自然有着不可分离的血缘关系。“千真万确:心灵愈无邪,愈美,它就愈加与其它被称作没有心灵的幸运的生命亲密无间。”[2]飞鸟、游鱼、苍松、篱菊、炊烟、新苗、浊酒、清涧,都是他亲密的朋友,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不是过客,更不是占有者、附庸风雅者,他是自然界的一员,完全地归化自然。
5、寄寓理想之乐园。《老子》中描写的“小国寡民”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西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诘鲍篇》:“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没有君主、没有剥削、自耕自食、自由平等的人间乐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向往和平劳动、幸福社会的美好愿望,是他们对理想农业社会的追求。陶之《桃花源诗》进一步描绘和改善了这种理想。[3]总之,田园是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柱。田园即陶,陶即田园。
生活之“素”:耕种、读书、饮酒、写作。
1、耕种。其实中国儒家传统起初是重视躬耕生活的。《尚书·虞书》之《大禹谟》篇曰:“天之历数在汝耕”。《尚书·周书》之《无逸》篇也多次提到“知稼穑之艰难”。陶渊明认为:“舜既躬耕,禹亦稼穑。”反对“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而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的实际行动重新提倡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重农思想,过着“朝为灌园,夕偃蓬庐”的躬耕生活。
2、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使他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当友的古人。他“用读书来充实人生,扩大生活空间”,“他的精神因此获得新的超越和自由。”(朱光潜《陶渊明》)
3、饮酒。他的酒与诗合二为一。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确实,陶渊明醉翁之意不在酒,“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在于“味”,在于“适”,在于超然物外、物我皆忘。另外,喝酒还能够尽情发泄郁积胸中的烦闷,带给他生命的深层感悟和沉醉以及极大的愉悦。“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4、写作。“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陶渊明写诗目的在于自娱,乐其志、示己志、寄其意。他写诗完全是一种自我的行为,自然而然的行为,是爱好和情感的真实渲泄,而不是哗众取宠,邀取功名。朱熹曰:“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吴瞻泰《陶诗汇注》引朱子文集)陶渊明耕地、读书、喝酒、吟诗的生活,在崇尚虚荣的人看来,无疑是枯槁平淡的,但这正是朴实中的大美。素静、平淡、悠闲、自由,这种生活是诗化的生活,是多少人渴望而又不可得的生活(大多数表面上喜爱“素”的人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他们不能够真正甘于“素”)。陶之人生是艺术的人生,是自我本性觉醒之真正人生。
性格志趣之素。闲静之性:梁朝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真自得。”他追求“傲然自足,抱朴含真。”也意识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刚才拙,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便索性“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怀玉之志:陶渊明早年“猛志逸四海”,晚年“猛志固长在”,是一个很有思想抱负的人。可是所处时代社会政治的纷乱和黑暗不允许他实现个人抱负,“但恨殊世,邈不可追。”他不屑于与“清醒”的世俗之徒为伍。既不能实现大鹏之志,便乐于做在泥中弋行的乌龟,“见素抱朴”,“被褐而怀玉”(《老子》)。自由之思:他是一个酷爱自由的人。生活的目的就在于生命本身的自由,田园是他的家园,他可以在此通过生产实践找到生命的价值,做他自己,而不必去面对自己厌恶的那些俗人。陶所喜欢的是与自然万物共伍,悠游自在的生活。正如《论语·先进》中所描写的那样:“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身心完全的自由。
“素”,是一种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是个人性格志趣的本真表现,更是自我心甘情愿的自由选择。为什么陶渊明对“素”如此情有独钟呢?因为他在这种平平淡淡的田园生活中,悟出了“意”、“道”之“素”真;在普普通通的山水自然中,发现了天然的“素”美,从中得到审美的乐趣,心灵得到极大解放。
“素”是生活和襟怀,是甘于平凡,而“真”则是“素”的哲理化,是一种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陶诗之真主要表现在“真意”和真“道”。陶诗中“意”的含义有意思之本意、知己之意、世俗之意、固贫之意、自由之意、素之真意等等,最为突出表达的无疑是“真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认为自然的平凡、普通不是平庸,其中有真意,有不平凡,这正是他思想的深刻之处。陶在“素”中发现“真意”,他之意境可谓真境界也,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曰:“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种“真意”是自身的生命意识与大自然的生生气韵相融合,并最终达到物我两忘。陶发现了天地万物本性的真意,“大象无形”(《老子》),自然的和谐境界只能是一种不可言说之言说,只能是“余味曲包”(刘勰《文心雕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这就是天地之大道。
那么,何谓陶推崇之真“道”也?其
一、自然之道。老子主张万物“复归于朴”(《老子》),庄子主张“天道无为而自然”(《庄子·至乐》)。道家思想对渊明有很大影响。恰如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所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又新自然说不似旧自然说之养此有形之生命,或别学神仙,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陶深谙自然之“道”,并且认为人道即天道:“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人保持天性的途径就是回归自然之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自在,顺化自然之“朴”。其
二、内圣之道。儒家思想也对陶影响很深。陶的归田,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遁世。“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士大夫对整个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4]他依旧关心时事,不能“外王”,便力图“内圣”,追求人格的完美,“穷则独善其身”(《孟子》),恬适地过着一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他的行为是真正意义上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孔子《论语·卫灵公》)。恰如苏轼所言:“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书李简夫诗集后》)实际上,普通生活正是道的表现形式之一,道就存在于“素”的生活中。陶在超越物欲,追求精神的同时,也就实现了“道”。他达到了“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的真圣人的境界。回归自然、生活田园、张扬真我,这就是道,就是圣,就是真。陶渊明化道家、儒家思想为自己所有,而又不拘泥于儒道,这是一种人性的活化,而不是简单的僵化和盲从。“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陶渊明的思想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光辉的化天道、圣道为己道的典范。
“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陶在“素”中发现了“真”,“含真”、“任真”、“养真”,并且以真率的赤子之心写诗,把哀乐、爱憎、理想、希望,都毫无掩饰地写入作品。真率自然是他的诗文最震动人心弦的奥妙所在。
“意”“道”之真是追求“素”美的思想基础。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也正是“真”的敞显,使“素”为之一亮,焕发出美。同时,在对“素”的审美中,他的思想得到净化,精神上达到极大满足,体味到“乐”的审美最高境界。
他所描写的往往是农村平常的事物以及生活场景,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旁人看惯了,平平淡淡的东西,在他写来却新鲜,物我契合,在冲和平淡中有了浓郁的美感。“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自然之大美——“素”,也正是陶之审美追求。而许多人对之却置若罔闻,没有发现其美,或者根本不认为其美,因为他们缺乏对“素”进行审美的潜能,最根本的是缺乏陶渊明那种对自然天地万物的博爱。
陶诗中表达的爱,有田园之恋、自然之感、酒中深味、怀古之情、亲朋真情、壮志豪情等等。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真情流露。陶对自然的爱是真爱,审美之爱,非功利的爱,全身心投入之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见林情依。”“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陶对自然由“爱”而“恋”而“依”,如“鱼不可脱于渊。”(《老子》)而不能离析,害怕失去。这种爱,是人和自然的情感交流,素的自然正是因为这种无私的爱而光辉,而展现其真,展现其美。
朴素的美充实了陶渊明的感情生活,培养了他对自然之爱,并带给他人生最大的快乐。“岂无他好?乐是幽居。”“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挥兹一觞,陶然自乐。”“介然安其业,所乐非穷通。”“被褐欣自得。”“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自然欢心、幽居是乐、亲朋同好、饮酒陶然、躬耕解颜、安贫知足、读书乐古,田园风光和生活带给他真正的愉悦和满足。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平凡的快乐,又是真正的心灵之乐,是人类千万年来追求不息的快乐。是一种审美之乐。而在这种快乐中,又有其“趣”。“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趣其实就是乐的意蕴。酒中有味,这是醉之趣;林园有情,这是自然之趣;返朴归真,功成身退,这是智者之趣。恰如梁启超言陶渊明:“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这是由“素”而生之雅趣,是素雅,是陶渊明相对“素朴”之外另一方面美的追求,是中国文人之特有之趣。
而“乐”、“趣”的极致,审美的极致无疑是“游”。“游”是“心”之游。求心、用心、称心、欢心、纵心、悠怀、远游。“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在素朴的田园生活中,陶渊明找到了自由和逍遥,“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这是纯天然的随心所欲。譬如“高鸟”和“游鱼”,他和自然融为一体,和自然消弭距离,平等对话,并且无拘无束地游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是他生命意义之所在,是他心灵的家园。在乐、游中,他达到了真正中国意味的“天人合一”,而在这种天地人之境中,他实现了审美的自由。从而达到中国古典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乐”。只有“素”美才能够带给他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总之,陶渊明是一个“素心”之人。他将日常平凡生活诗化,从普通田园的“素”中发现“真”意和“真”道,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由衷赏识,真心表达,从而达到“乐”,情感得到了自由的张扬,灵魂找到了真正的家园。这就是以“素”为美,是妙赏,是对于美的感悟。“天地一东篱,万古以重九。”(宋僧人道灿)陶渊明,孤独、脱俗、不可企及。现代生活绚丽多彩,审美追求也光怪陆离,但是,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一下“素”在当代社会的美学意义呢?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素是大美,真正的美。
第三篇:自荐信(贺渊)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求职信。我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贺渊。
最近在学校的信息栏看到了贵公司的招聘信息,于是我毛遂自荐,希望通过这次的应聘能够在贵公司担任建筑施工方面的工作。
在校三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义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了工程水利计算、水利工程测量、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等有关理论知识,同时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
在学校期间,我不断积极进取,立足基础扎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优异。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担任班干部职务使我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锻炼,培养了我较强的工作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和荣誉感。我善于沟通,为人诚恳,诚信待人,做事积极主动、认真、踏实,且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
农村出身的我,能够吃苦耐劳,我相信以后不论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都会用我的勤奋和努力,进最大的努力来丰富自己,做更优秀的自己。
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为贵公司添砖加瓦,同时也能够在您的领导下展现出我的实力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在能力和素质方面进一步完善自我,为贵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感谢您为我留出时间,阅读我的自荐书,祝您一切顺心!期待您的回复。此致
敬礼
自荐人:贺渊
2012年9月21日
第四篇:观后感(洪渊)
树安全意识把好“生命门”
—— 《甘肃天水6.19银行抢劫杀人案》观后心得
近日,中国银行开化支行解放街分理处组织全体观看了甘肃天水6.19银行抢劫杀人案的视频录像。
整个视频很短,从歹徒真正持匕首跳入柜台到杀害两名工作人员并抢走现金
5.3万余元人民币后逃离,整个过程不过十余秒时间。但就在这仅仅十余秒钟时间里,活生生的生命随着那恐怖的绝望叫喊声后消失了,没有电影里边的表白,没有鲜血淋漓的画面,就是歇斯里地是惨叫,有些女同事观后说,“听了这个声音也许晚上睡觉时都会做恶梦”。
作为一名入行不到两星期的新人,刚入行学习时,汪主任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生死门”的重要性,并告诫“两扇门千万不能同时打开”,当时的我并是不非常理解;师傅告诉我柜台下面的报警器时,我说“这个应该用不到”;同事教我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时,我只是随意地头说“我知道了”;公安局来检查工作时,一套套繁琐的程序,问及员工危情处理预案时,看到同事熟练地演示,而在我的潜意识中却以之为“作秀”„„
可这个视频深深震撼了我。可以说,先前的我是抱了一丝侥幸心理,仅一味认为这种事情概率低,是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可录像中的惨案改变了我先前的许多歪念,仅仅是从低柜到高柜的一扇门没关,却给歹徒有了可趁之机,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人世。试想一下,如果安全门不是敞开的,还会是这样一个情景吗,如果柜员不是慵懒地斜靠在柜台上闲聊,还会这么毫无警惕吗,如果银行保安工作负责,对几次“蹲点”的歹徒有所戒备,凶手能这么顺利得手吗?总之,如果每一个员工树立了应有的安全防范意识,事情会这样吗?
但现实没有假设,虽然凶手已被抓获,可生命却已永远消逝,恐怖的绝望叫喊声仍萦绕在我的耳边。我并不漠视生命,我同情这些生命的脆弱,但我更重视惨案的教训。
我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我懂得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好好做事,而现在我知道,除此之外,我还要学习把好两扇门——保卫我们安全的铁门和我们意识当中的“生命门”,多一份安全意识,对团队负责。
中国银行开化支行解放街分理处洪 渊
第五篇:文渊国学社
文渊国学社
推荐人:
策划人:学生四大队八区陶升协助人:周明航、汤淼
2014 成 立 策 划 书年5月20日
一、成立背景
国学是当今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它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拥有强盛的民族文化,才能给国家的未来带来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国学之所以为国学,全在于其对于今日中国之不可或缺性。这也就是国学的价值——国学在今日中华之使命。
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是使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免于沦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具有这一特质的中华文化也将会在新世纪的变革中引领世界走上大同之路。国学不仅是指中国数千年来层层历史淀积、代代历史涛涤,所淘所余中国历史之精华、中华文明之核心。不仅涵盖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灿烂的金石书画诸类、辉煌的礼乐戏舞各门,还包括其它文明系统中传统中国并不明确倡导甚至顽固反对但适合中国国情或已为国人所普遍认同的一切普世的理念,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衰落之后因新的环境、新的变化产生的新的思想、新的时代的新的独特精神。我们要藉着国学这样一种磅礴大气之势,固守与坚持民族文化。在这价值迷茫人心浮华、物欲嚣张道德沦丧的时代,撑起国人的柔软的脊梁,安定国人的浮燥的心灵,擦亮国人迷茫的眼睛。国学于你我,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是一种底蕴、一种气度、一种无往不前无往不胜的信心和勇气,它教我们立得住、站得直、走得稳。
时至今日,警院还未有专门弘扬国学文化的社团成立。随着国人对国学文化的关注越来越高,提高大学生国学文化修养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作为共和国的预备警官,应该从阅读和理解国学经典入手,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社会、关注民生,将自己的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努力成为社会和人民需要的、满意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以下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成立嘉应国学社:
(一)警官学院国学文化气息较为平淡,与日渐高涨的弘扬国学的呼声不相符;
(二)经过我们的调查访问,发现并不只是文学社的学生才热衷于国学文化,其他的同学对国学文化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在学习上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结果学不得法,没能深入了解;
(三)对于文学社的同学来说,在学习国学,提升修养上他们也缺乏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平台来交流和提高自身素质;
(四)警官学院正在为创建一个一流的大学而努力,文渊国学社的成立正契合学校的发展方向,为美化校园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巨大意义。也与我们“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校训相得益彰
二、社团宗旨
承神州之志,启中华之思,炼民族之气,修己身之德。
三、社团组织结构
1.理事会:决定社团发展方向及社内重大事件仲裁、执行委员会人事任免,修改北外国学社章程。理事会成员应该为全社利益着想,避免中央集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不得以个人意志做出不理性、危害社员利益的事情。如发生这种情况,社员有权利向社友会申请启动弹劾机制。
1)理事长1人:审核社团事务,负责社团全体事务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
2)理事A:参与理事会对社团事务的审议,统筹各分社的活动宣传工作。
3)理事B:参与理事会对社团事务的审议,统筹各分社的活动外联工作。
4)理事C:参与理事会对社团事务的审议,统筹各分社的活动内联工作。
5)理事D: 参与理事会对社团事务的审议,负责本社团的财务工作。
2.执行委员会:
由各分社社长及副社长组成,负责分社全体事务。
1)分社社长4人:负责所在分社的发展方向、活动策划并统筹日常活动运行,发现并培养下一任社长和骨干。
经史社、百家社、礼俗社、心境社
2)分社副社长12人(每个分社副社长3名):
宣传副社长:海报、传单等宣传品的制作和发放及微博更新。
外联副社长:与学校相关部门协商联系及拉赞助。
内联副社长:负责分社成员的资料收集,公邮整理,活动通知,人事组织安排等事务。(注:在社长不在的情况下,由理事会从副社长中选出一名来暂行社长职务;在社长因各种原因突然不能担任社长的状态下自动成为代理社长。)
3.社友会:
为尽量的保留资源,并为老社员提供一个空间,特设立社友会。社友会由已离任的在校或毕业生,但还愿意为社团提供服务的老社员组成。社友会有权利和义务监督社团发展的状况,并将发现的问题提交理事会由理事会裁决。但社友会不得干扰理事会的裁决结果。(注:社友会是德望所在,若社团出现大的矛盾分歧,可请社友会出面调解。)
四、社团活动
Ø 品牌活动
1.传统节日主题活动。
如:端午节(做展板,包粽子,读书会-端午节节日保护现状等);
七夕节(七夕之夜晚会)
重阳节(远足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中秋节(赏月诗会)
冬至(温暖茶话会)
腊八节(释迦牟尼佛成道日,由喝素粥到素食文化)
2.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由各分社组织承办释、道、儒等不同主题的讲座,如:佛经故事会、从容一生的禅、道家养生、弟子规在当今的意义、品三国、解读红楼、论职场中与孙子兵法等等。将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进行现场讲授,并设计互动环节。若演讲人在现场需要现场散发传单,赠送书籍资料等,需征得主办方同意。
Ø 常规活动
1、参访与出游:与武汉高校的国学社交流互访;组织到禅寺吃茶;
2、读书会:主要面向社团内部同学的常规活动,根据学期安排,每1-2周举办一次,集体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感悟。
3、微博:文化普及、好书推荐、读书会心得分享、活动宣传。
五、社团章程
第一章总则
1.本社团的名称:文渊国学社
2.本社团的性质:由兴趣自愿组成,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3.本社团的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校团委的规定,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4.本社团接受校团委的监督管理和社团联合会的指导。
第二章权利与义务
1.社团干部以学习为首,热爱社团,责任心强,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愿意为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服务。
2.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同学均可报名加入社团,即可成为社员。
3.社团社员必须恪守社团宗旨,支持社团工作,维护社团利益,遵守社团有关规定。
4.具有本社团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5.服从安排,完成自己的那一份组织活动的任务;
6.社员应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不准无故迟到,早退,甚至不参加社团活动。无故不参加活动超过3次即视为自动退社,不再享有社员的权利和义务。严重违反社团规定的经理事会及所在分社社长、副社长讨论后,给予惩处直至开除出社。
第三章社团管理制度
1.本社团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职权:
1)制定和修改本章程;
2)选举和罢免社团执行机构;
3)审议社团执行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4)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2.社团执行机构的职权:
1)执行理事大会的决议,领导本社团各机构开展工作;
2)筹备召开分社会议;
3)向会员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4)决定该分社社员的吸收和除名,及下任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注:本社团社长、副社长、各部门负责人任期一年。)
3.本社团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1)召集和主持理事会;
2)统筹规划本社团的所有活动,审查各分社提交的活动策划;
3)监督社团执行机构决议的落实情况;
4)代表本社团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4.副理事长行使以下职权:
1)参与理事会对社团事务的审议;
2)直接负责各分社中自己分管的项目的落实情况,提出指导意见;
3)协助理事长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四章附则
1.社团每学年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和经费开支定期上报团委存案。
2.本章程有未尽事宜,由社团理事长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报团委论定。并于生效前做全社通报。
3.本章程自社团成立之日起生效。
六、财务细则:
1、由某单一个人申办银行账户和银行卡贡献为社团唯一的公用帐户。存折由财务理事保存,保证第三方对账目查询的基本权利。开帐户个人需发表个人书面声明,表示不干扰该户头帐务情况。此声明由理事会保存。
2、社团一切花费都需要向财务理事申请,理事会同意后方可使用。
3、单项目财物。社团运作某一具体项目时,即组建项目小组,各部尽力配合该小组进行运作。该项目所需要的财物需先做预算,并另拉赞助,且做到专款专用。盈余和不足都要上报理事会。
4、关于赞助。我们接受个人,公司和团体的赞助,所有赞助都要明文指明赞助额度及时限,并以社团唯一的公用帐户作为赞助接受方。社团接收到赞助必须由理事长、社长共同签收,并汇报所有理事知情。赞助协议需在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内公示,不得签署有违法纪法规和
有损社团声誉和发展的协议条款。每一次换届要注意做好财务交接工作。
5、社团以德行为目标,不以盈利或“集体的私利”为目的。故并不追求很多赞助。我们不能接受来历不明的赞助,不允许社员以社团名义拉赞助但要赞助方将资金打到非社团帐户上的现象发生。如有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视具体情况
a,拒绝该项赞助,并要求该社员退还全部赞助款项。
b,接受该社员个人名义的赞助并出具相应收据,不对赞助方和该社员作任何承诺。c,经与赞助方沟通,取得全部赞助款后视为赞助方赞助。
d, 上报公安机关,并协助公安部门展开调查,追究诈骗分子法律责任。
6、德行和操守是国学社的底线。我们不能因为赞助问题而改变原则,赞助方可以对赞助款的使用情况提出疑问,但不可以干涉社内人事问题。
七、人事变更
1、理事会的产生: 理事会每年选举一次,全体社员都有资格申请理事一职。在规定的时限内,申请者发布书面理事申请,陈述对本社团的认识,和自己对社团发展的思路。理事选举会由个人陈述、答辩等过程组成,所有社员都有旁听权。由现理事会成员决定申请者是否成为理事。
2、社长及副社长的产生:由现任社长和副社长推荐人选,候选人做陈述和答辩,并经理事会讨论无异议后进行全社公投(获全社投票半数以上即通过,如未通过则由现任社长和副社长采集社员意见后重新推荐,重复上述过程)。
3、理事会成员和执行委员会成员无交集。
4、理事会成员的弹劾。当理事会成员(包括理事长)出现方向上的错误,或其他事务问题时,启动理事会弹劾机制。弹劾由社友会发起,书面陈述弹劾理由并递交给理事会除该成员以外的理事、理事长和各分社长,被弹劾人员答辩,理事会除该成员以外的理事、理事长和各分社长投票决定是否弹劾该理事会成员,获半数以上票数同意弹劾即弹劾成功。
5、社长的弹劾。当社长出现方向上的错误,或其他事务问题时,启动社长弹劾机制。弹劾由社友会发起,书面陈述弹劾理由并递交到理事会和除该社长以外的分社长。由理事会进行调查,社长答辩,理事会和除该社长以外的分社长投票决定是否弹劾社长,获半数以上票数同意弹劾即弹劾成功。
6、社友会有义务在接到社员报告时即展开调查,以决定是否需要启动弹劾机制。
7、社友会与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无交集。社友会无成员时由各副社长充当临时负责人
湖北警官学院校团委社团联合会文渊国学社201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