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本册教材属于新编教材,新编语文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保证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训练,使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与训练更为清晰.本着这个原则和标准,所以我选取了《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和《感动中国》这三个最能体现人文主题、渗透传统文化,也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素材作为《一棵小桃树》的课前准备素材,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
其次,选取的这类素材与《一棵小桃树》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要求学生习得的语文素养是一脉相承的。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考试的重难点,它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常常让学生陷入“读懂了却说不出、道不明,更不知如何下笔和表达感悟”的困境。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曾说,语文课不要局限于课堂上的几篇课文,要努力促进学生读书。课讲得好就是不限于课堂内的几篇课文,一学期让学生阅读上百篇文章。让学生更多的学习,更多的读书。
所以面对刚步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我也选取了林清玄的《百合花开》这篇较浅显易懂的散文,遵循由易到难的、有层级序列的梯度结构来设计本课的教学,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和品读散文。
再者,在教学中搭建适合学生交流、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这些能力将在“初读、研读、赏读、质疑、创读”这些环节得以体现),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和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力能力。
这样的设计安排,旨在通过阅读、品鉴浅显易懂而又内涵丰富的散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七年级下册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也是自读课文。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前一课是教读课《紫藤萝瀑布》,作者由赞美眼前的藤萝花,到回想旧日的藤萝花,在比较中表现时代的影响和社会的变迁;而《一棵小桃树》中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展示事物发展的过程。两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对“物”的客观描摹和情志意趣的表达均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据具体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落实文本的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是《外国诗二首》,一首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两首诗语言浅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前者写于诗人被监禁时期,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仍然满怀生活热情,以劝告的口吻,热诚坦率地表达自己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后者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的手法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学情分析】
学生现在处于七年级下的阶段,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本文很多内容是从儿童的角度叙述和描写的,因此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针对文章涉及的哲理方面,老师做好引导,要努力促成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研读,努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小桃树的形象所寄托的感情并从文中感悟生活所蕴含的哲理。
2.通过学习本文借所写之物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情志的写作方法,感知“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品情感,感悟生活内涵。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感知“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点拨深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前置学习】
1.收看《朗读者》《经典咏流传》《感动中国》相关视频;
2.故事分享:农村诗人余秀华、白茹云;
3.美文欣赏:《百合花开》(林清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引用苏格拉底的话(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导入。(幻灯片展示)
过渡语:今天我们将通过《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来了解作家贾平凹的为理想而战的奋斗史。
板书课题:一棵小桃树
【本版块设计意图:通过前置学习的氛围营造,达到“授之以欲”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用名人名言导入,以“语言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有温度”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4分钟)(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检查】(幻灯片展示)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自由诵读,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幻灯片展示);
(三)谈谈初读感受。
1.生:谈初读感受;
2.师:引导学生分析小桃树这一形象;
过渡语:究竟是怎样一棵小桃树能让人如此记忆深刻呢?(进入下一环节)
板书:易读错的字(摞、撂)
【本版块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预习和初步感知,形成个体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研读(15分钟)(合作探究、点拨深化)
(一)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幻灯片展示)
过渡语:如此普通平凡的小桃树何以让作者牵肠挂肚啊?(进入下一环节)
(二)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 “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这运用了什么手法?(幻灯片展示)(合作探究)
1.生:小组讨论后发言
2.师:引导
过渡语:诗言志、文亦言志。(进入下一环节)
(三)作者想通过小桃树告诉我们什么?(点拨深化)(幻灯片展示)
师引导:就你平时收集的资料,哪些人具有小桃树这样的特质?【亮点】
过渡语: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了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疑问?(进入下一环节)
【本版块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个人展示及教师点拨,适当补充相关有影响力的人物事迹,升华本文所传达的生活智慧和哲理。】
四、学贵有疑(5分钟)(幻灯片展示)【亮点】
(一)自由质疑,小组合作释疑
(二)全班释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过渡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哲理,必然在字里行间倾注了他的情感,所以我们的感触如此之深。(进入下一环节)
【本版块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学习本课的所得,生成自身的学习成果。】
五、赏读(5分钟)
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并谈谈你的感受。(幻灯片展示)
(一)学生自由品味,小组交流合作,全班展示
(二)师:引导总结赏析句子的方法〖内容﹢形式(方法)﹢情感〗
【本版块设计意图:通过品味、体会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明确赏析句子的方法。】
六、创读(10分钟)(交流合作)
(一)搜集相关资料: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作的诗、文。(幻灯片展示)
(二)课堂展示搜集的成果。
(学生自由品味,小组交流合作,全班展示)
【本版块设计意图:通过分享积累的运用了托物言志方法写作的诗和文,感受“诗言志、文亦言志”的语言的含蓄美,为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做铺垫。】
七、结束语【亮点】
相信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对未来有所期待,送给同学们几句话:
即使生活在阴沟里,也要记得仰望星空;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在春风的吹拂下,桃花像火焰一般地迎风绽放,嫣然含笑。看到桃花盛开的样子,老师想到了《诗经》中的一句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看看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又有着怎样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1992年创刊《美文》。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大散文月刊的主编等。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2.理清课文线索。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为明线,即小桃树的经历,另一条暗线即为作者的经历。
1.找出描写小桃树外形的语句,并概括小桃树的特点。
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如今,它开了花了,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小桃树的外形特点:瘦弱。
2.小桃树受了哪些委屈?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
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3.理清小桃树的生长历程,从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中,你又感受到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生长历程:埋在角落——长得委屈——花骨朵 这是一棵可怜而又顽强的小桃树。
4.找出文中描写“我”对小桃树感情的句子。结合作者经历,说说“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 作者当时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初次走上社会的年轻小伙子,他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在人生道路上经历过挫折与坎坷,是小桃树给了他启示。
5.作者仅仅是在描写小桃树吗?这种手法叫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小桃树之间是相似的,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但他再不消沉,再不疲软,再不胆怯,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的梦是执着的,步履是坚定的,恰如瘦弱而顽强的小桃树。这种手法叫托物抒情。
6.怎样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只有坚持不懈、顽强不屈、追求梦想,不屈不挠,才能读懂人世的大书。
7.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勇敢面对挫折,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不屈不挠。
第一部分(1):我要为小桃树写点文章表达我的情感。
第二部分(2~8):由眼前的小桃树想起小桃树的成长经历。第三部分(9~13):风雨中顽强的小桃树。
第四部分(14):表达对小桃树的感激、赞美之情。
1.语言朴实,饱含深情。无论是对小桃树的来由、发芽、长大、开花以至遭受风雨的叙述,还是各处的具体描写,都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和寄托,文章也就真情洋溢,感人至深。
2.明线暗线交织。
文中叙述了小桃树的“身世”,同时暗写作者自己的经历。3.托物言志。
文中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作者借小桃树来写自己。
一棵小桃树
小桃树:埋在角落——长得委屈——花骨朵(明)(瘦弱、顽强)托物言志
作者:山村——读不懂——干一番事业(暗)(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通过教学《一棵小桃树》,感觉到对于难读、难教、难以理解的这样一类的课文,应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贯穿文章的两条线入手,通过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学生顺应文章情感变化线索,如由可怜到喜爱到感激,并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提问,梳理出作者之所以对小桃树有如此解不开的情结,是因为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小桃树的成长经历相似,作者正是从小桃树的身上获得了力量和勇气,这也就更加坚定了作者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并且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突出了重点,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