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演讲法、讨论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媒体:电视机、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解]照片上的两个字是在硅晶体表面,通过操纵硅原子“写出”的。“中国”两个字“笔画”的宽度约两纳米(1 nm=1×10-9 m),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说明人类已进入操纵原子的时代,目前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掌握。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过渡]化学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播放录像]化学发展史(如无录像片可阅读课文)
[讲解]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近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投影板书]
实用技术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冶金、火药、造纸)原子-分子学说)(物质结构理论)
[讲解]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投影] 结晶牛胰岛素、叶绿素结构式
[讲解]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
第二篇:语文必修一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教案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3.观看多媒体。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毛泽东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
(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
(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
(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移桔的方向冲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他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他曾说:“诗歌革命自何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他把这种“诗探索”叫作诗的“尝试”,并概括为“诗体的大解水’(《谈新诗))。
鸽 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村青天,十分鲜丽!(《新青年》1918年)
从艺术上来看,这首中国早期新诗的代表作也有很多特色,尤其是它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本人提出的一套开风气的新诗理论。如胡适曾指出:关于新诗的音节,靠的是“语气的自然节奏”和“每句内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谐”,平民并不重要;而用韵方面,可以有多种自由,或“用现代的韵”,或“平厌互押”,“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不妨”;至于艺术表现方法,则需要用“具体的做法”,换言之,“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越偏向具体的,越有诗意诗味。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多种——明显的逼人的影像”((谈新诗》)。对照《鸽子》一诗,正是如此。首先,该诗的音节确实大体上做到了自然和谐,全诗基本上用自然的语气一气贯注下来,相当流畅;其次,该诗注意押的,且全诗又押同一韵(i),然而诗中用的又是现代韵,也不受平区限制,这样,全诗既自由地表达了思想,但又具有诗歌的音乐感;还有,该诗的主旨(表达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自豪感)虽是抽象的,但作品的确采用了“具体的写法“,即把笔墨集中在描绘洁白的鸽子在蓝天中“回环往来,夷犹如意”和“研身映四’这幅鲜丽的画面上,这就避免了“抽象的题目用抽象的写法”的弊病,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1917年10月,北京)
新诗运动虽从形式革新入手,但是革新形式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能容纳新的内容。如果说胡适对于新诗运动的贡献主要在于提倡白话人诗与诗体解放,那么刘半农对新诗运动的贡献则在于他能更鲜明地或者说更直接地强调诗的精神的革新。旧持发展到清末,由于对传统的因循沿袭,诗体的束缚与文言的陈腐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解放诗体、复苏语言的功能便成为迫切的任务。然而,旧诗之所以旧,不仅仅在于形式的保守封闭性,还在于内容的陈腐老朽,这就是说,新诗运动必须对形式与内容进行同步变革。刘半农是最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关注新诗内容革新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就在于它运用正在尝试着的新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新的、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内容。刘半农认为,诗贵在一个“真”;“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便算极好”。新诗要汲取自《国风》以来的优秀传统,“为野老征夫游女怨妇写照”,善于在“社会现象中见到真处”。显然,这首诗明显地借鉴了传统诗歌,尤其是在意念与表现方法上得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的暗示与启迪,通过两个反差极大的场景的对比描写,鲜明、具体地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和贫富的悬殊对立,具有较强的批判性。这首诗还显示了刘半农运用语言的工力。叙事与描写简洁概括,人物的语言鲜明有个性,诸如老爷的语言漫不经心,显示其富贵而傲慢;而叫化子的语言强烈,节奏突兀,令人感受到他的愤怒之情。
术语:意象
意象既是诗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广泛存在于诗歌作品之中,因此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就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
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
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
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
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
6、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
在具体诗作的选题、构思、立意、表达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特定的创作意图,在自己头脑的“万花筒”里对一连串的意象进行定向筛选、拼接与组合,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诗的形象、诗的意境来,并隐含或包孕着诗人的情思意趣。由于对诸意象的筛选、拼接、组合的方式各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现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妙趣。就意象之间联系方式而言,大体就有:意象叠加、意象脱节、意象组合、意象并列、意象切割、意象密聚。意象示现、意象隐现和全意象等;乃至意象造型等也非与此不无关系。
《再别康桥》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
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
一、导入: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
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提问: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那样的一些感情?
现在我们就来读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低沉、舒缓)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
(二)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勤劳、慈爱。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
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问:为什么会这样?(补充背景介绍)
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三)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
(四)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
问: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五)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教师朗读9、10节)
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 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六)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教师范读12、13节)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 吗?(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艾青
4、中外短诗五首(断章、风雨、错误、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了解一些中国新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3、感知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联系。【教学重点】
1、鉴赏诗歌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歌中蕴涵的哲理。
3、感知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就自己的理解展开充分的讨论,感悟诗歌中蕴涵的哲理和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开想象和联想,初步体会诗歌中蕴涵的哲理和思想感情。二.体味诗歌中的意象,讨论并归纳总结:
1、你对《短章》的主旨如何理解?
2、《风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错误》中的“你”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为什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4、《回旋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5、你怎样理解《在一个地铁车站》? 三.认识作者和流派
1、卞之琳☆☆☆个人简历:
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
2、郑愁予(1933-),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郑愁予出版的实际虽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正如杨牧所说:“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于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协作,形象准确,身来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这个评价应当说是十分中肯的,出版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莳华刹那》等。
3、保尔·福尔(1872-1960),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Ballades,民歌形式的短歌),这是他毕生创作诗歌的固定形式。他的作品收入总集《法兰西巴拉德》,于1896年出版。后多次重版,每次都有所增益,直到1949年还有新版问世。戴望舒称他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
4、庞德(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巴黎。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说项,他只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5、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出生于广东南海。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滴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难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6、意象派——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反对音乐性和神秘的抒情性,提出在“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第二,意象派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反对卖弄辞藻,诗行短小,意象之间有跳跃性。第三,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从内容看,意象派诗歌多表现一种感伤、苦闷和充满希望的情调。
四.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联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学以其独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汉学家们的翻译和东西方学者的互访与交流大量传入西方以后,汉诗对世界的影响更是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我们从英美意象诗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意象派诗人庞德认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从意象派诗人所选择的《神州集》和《松花笺》等集子中,我们随时可以读到那些意象鲜明的诗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等等。中国诗歌中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法,一度成为意象派争相效仿的美学规范。如庞德的《地铁站上》一诗,被认为是标准的意象派诗例。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在这里,那从阴暗潮湿的地铁站走出的美丽的女人的面庞,成为诗人所捕捉而着意表现的意象。这种写法,既不同于反映客观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表现主观的浪漫主义,而是一种主客观的结合,感情和理性的结合,并将这种结合借助于瞬间的意象表现出来,在面庞、树干、花瓣等形象之间,不用过多的连接词,不用太多的叙述,而是将这些意象进行直接处理,凸现意象的审美价值,这可以说是意象派诗人从中国诗中受到的最普遍而直接的影响。
英美意象派无论是主观性还是客观性意象,在经营方法上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经营略同,但在经营目的上却相反,它追求意象的坚实清新与含义的单纯,反对意象的象征和朦胧。与英美意象派以零度传达视角来呈示意象、消解自我本质不同,中国古典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个体主体性为内核来经营意象。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指向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从而造成诗旨的多义或审美上的朦胧效应,是英美意象派诗意象坚实清新、诗旨单纯所没有的。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歌给予意象派的深远影响,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意象派诗人在接受中国诗的影响时也是有局限和误读的,他们对中国诗的真谛的感悟还存在着距离。中国传统诗学讲究意、象、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象只是表现情绪的手段;而意象派把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觉上,用感觉和情绪把意象串起来,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考察或阐发这种联系的社会意义;意象成了意象派诗歌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点,恰恰是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五.整体感知,归纳总结。
1.《断章》在这首诗发表后不久,作者卞之琳和李健吾先生有过一次讨论。李健吾在一篇评卞之琳诗集《鱼目集》的文卓中谈到了它,认为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装饰”,“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卞之琳在答复的文章中说,他对“装饰”的意思并不想着重,“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几年前,他又对诗人周良沛说过同样意思的话:“《断章》无非是表达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你把我当风景,我也把你当风景,你我的形象互换在对方的窗口与梦中。”
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不自觉都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相对关系。当然,也可以把它当做情诗来读。
2.《风雨》以丰富的意象和想象力表达了自己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既有信心又有些迷惘困惑的心理。
3、《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游子谣,写游子羁旅之苦;思妇词,写思妇幽闺之怨。毕竟,思妇闺怨是果,游子羁旅是因。所以在许多诗人的笔下,这两个题材和主题往往被糅合在同一篇作品中。郑愁予的《错误》即是如此,选用并糅合了传统的闺怨、乡愁题材,使得诗歌更有内蕴,更有韵味。
4、《回旋舞》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希望全世界的人携手共建和平安宁家园的美好愿望。童话般的想象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5.一个地铁车站》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是诗人的直觉,它使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发出诗歌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诗人自己说它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六.背诵自己喜欢的两首,展开想象改写《错误》。
................................................庞德 第二单元
5、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3)环境:“此地有„„,又有„„”,(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或放浪形骸之外(躁)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王羲之
6、赤壁赋·教案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设计思想】 分两步:
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
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一)导语
(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齐读)
(二)指导诵读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三)内容简析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写了什么?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有什么变化?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为什么而悲?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抒发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首尾的关系: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第二课时 理解背诵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 描写风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议论风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
(四)作业:
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后赤壁赋》初步领会作者思想
第三课时 研讨思想
(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
(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
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
“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老师解说: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书什么? 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师引导:
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
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滓的自然之境。诗人处处以自然本心对人处事,无有杂念二心,乐则乐,悲则悲,恐则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发乎自然,毫无刻意造作的人为痕迹。“划然长啸”的诗人与“戛然长鸣”的孤鹤一样,都是涤尽了世俗机心的自然之子,虽敏感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这种梦幻般的飞速变化,却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物我合一,无所哀,无所羡。
可以说苏轼的豁达超脱更上一层。
4、小结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与宇宙本质的教义,对苏轼也有极深的影响。苏轼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观,获得超越是非、荣辱、得失的人生了悟。在该期他的其它诗文中颇有体现。
可以说正是佛、道思想使苏轼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变得更豁达乐观。可以说这是他精神解脱的主线。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础,儒家入世进取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处世原则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业:随笔《逆境中的超脱-----我看苏轼》 【教学总结】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背诵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注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相机强化。弄清楚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是一大难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苏轼的思想进行由点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可以引导学生作比较学习,整体把握,做综合的研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意地联系以前学过的东西,既可以帮助理解新文章,又可以激活已有的积累,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联系的意识,整体把握的意识,思维能力提高。
【教学后记】
如果仅就课文而言,学习起来是比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了解苏轼,使同学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在厄运中的奋争及精神的救赎可能有点困难,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渴求及课后的反响使我觉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
......................................................苏轼
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2。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3。指导学生背诵与理解文中的情意。【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王维之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引出本文的”书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银屏中打开王维的诗:<<鸟鸣涧>>和<<鹿柴>>。然后让学生总结王维的诗歌创作的风格。接着引入本文所描写的画面。并在屏幕上呈现出”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由王维之诗而引入其书
播放课件1。王维之诗<<鸟鸣涧>>和<<鹿柴>>的配乐配画录像。然后关闭录像,又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1。要求学生思考:苏轼是如何评价王维的诗歌?然后让学生介绍王维及其作品。2。让学生听本文的配乐录音。然又让学生朗读。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要求学生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写景的特点。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写景所体现作者的情感。三。讨论研究,归纳写景的特征,及语言特点。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提示: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表情,或写景。这些都与对方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作者在这封信中有大部分内容是写景的,为什么整篇书信是以写景为止呢? 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琢磨,然后,再提示,最后,由教师归纳。2。作为一篇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内容放在写景上? 提示:作者写景是为了让”山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情怀”。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劝说和邀请之意。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他们归纳出要点,然后,再集中起来,最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写景方法。以及给学生分析写景缘由。
3。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机清妙算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天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 提示指导:既指出诗人所在位置在山中,又说明自己的隐居生活,自己住在山中。而”天机妙算”,指的是性情之远,超尘脱俗。这也是对朋友的高度赞许。是因为他想提醒朋友春游的趣味。这将加重恳切相邀之情和诚挚相知之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由小组长集中起意见,又让同学来讨论, 后由教师来解决难点 四。品味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和书信中的意境。1。播放课件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指导学生学会概括:(1)学会概括书信中的语言特点。这篇古代书信:文字凝练,语言优美,在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而中间也有散行。其中写景部分,鲜明生动,声韵和谐。(2)。接着又引导学生结合银屏中的诗的特点,诗画合一。情与景相融。接着又谈一谈两者的异同点。也许,一个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情古代名诗。另一个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古代著名山水游记散文。于是我们也由此说明王维的写作风格:不管写诗或写文都表现一种以画面为主的借景抒情的写作风格了。于是他就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了。2。让学生完成课件2中的练习,便于消化和深化。
(1)。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山转苍翠”,一个”转”字,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B。”秋水日潺湲 ”,”日”就是天天,每日每时,令人感觉它始如一的守恒。C。”墟里上孤烟”,”墟里”指村里,一个”上”字,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D。”狂歌五柳前”,”五柳”指的是作者所居住的辋川别墅前中的五棵柳树。(2)。选出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山中秋景。山是静的,水是流的,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B。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依伏临风,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适潇洒,与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形象十分相似。
C。颈联写落日,孤烟等富有时间特征的景物,与首联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田园风景画,表现出诗人不愿意和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苏轼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特征,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古诗。
3。(播放课件3)让学生阅读书信中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1)。这一段文字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图。
(2)这段文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从听觉角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幅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像一幅写意传神的水墨画,可谓”文如诗,诗如画”。
五。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概括全文的内容,找出文中的主旨句。2。结构图解。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图解。播放课件4:内容板书。
先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
山中与裴秀才迪 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
3。让学生探究文中的情意,并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六。布置作业,播放课件5:课外延伸练习1。学生先单独完成,然后,全体学生互相交流。2。教师在屏幕上亮出答案。
3。指导学生在课堂背诵,然布置课后背诵。
..........................................王维
8、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之”的用法。【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教师巡视全班,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接受教师个别检查。教师还可以将作者行文顺序写在黑板上: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3.学生齐背这一段。
先看行文顺序背诵,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留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2.“其”的用法。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1)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2)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3)代词。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6)代词。自己(代作者本人)。(7)代词。他们(代“古人”)。(8)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补充:(1)既其出——助词,无义。(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代作者)。(3)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4)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整理: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然后一边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
二、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2.教师领诵(要求学生一边跟教师读,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
3.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提示〕要分层练习背诵。
背第一层,先板书行文顺序:前洞——后洞。再提问: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窈”“寒”“深”。)洞的深处是怎样的情形?“愈深”“愈难”“愈奇”。)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背第二层,先板书行文结构(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如下: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6.指点与答疑。
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②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三、诵读第3段。
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2.教师领读。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1)全班学生齐背;(2)抽查个别学生背诵;(3)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四、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2.绘作者游踪示意图。(据第一、二段绘制)。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1.作者游踪示意图
小结:写游记须有明确的方位感。
2.连贯背诵前三段。教师先作示范背诵(速度稍慢,便于学生默诵),请三位同学依次背诵1、2、3段,最后全班同学齐背这三段。
3.整理“之”“以”的用法。表一“之”的用法
二、诵读第4段。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学生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
三、略读第5段。
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
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四、用做练习和讨论问题的方式总结全课。
1.做练习第一题进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应,用事实为议论张本的写法。
2.讨论问题: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表态。
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已,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参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3.整理实词。先完成练习第三题,但不采取选择方式,因为第1、3、4三组中“与其他几个词义不同的词”不止“一个”,而采用具体辨析的方式。例句只标出A、B、C等;题文以外的例句,由教师口述,学生可以在课后补写。
观:①观察。例:A。②景象。例:B、E。③宫廷中高大的楼台(读guàn)。例:D。④对事物产生看法。例:C。
名:①名义。例:D。②命名。例:A、B、C。③著名。例:有仙则名。④说明、说出。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文:①文字。例:A、B、C。②文章。例:D。③纹理。例:文理有疏密(《活板》)。④掩饰(读wân)。例:E。
求:①寻找。例:B。②请求。例:D。③探究。例:A。④索取、要。例:C。
舍:①房屋。例:屋舍俨然。②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③同“捨”(读shě),放弃。例:便舍船,从口入。
言:①言语、言论。例:以空言求璧。②说。例: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险:①高山。例:险以远。吾与汝毕力平险。②险要。例:江山险固。
孰:①谁。例:其孰能讥之乎。②通“熟”,仔细。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常:①经常。例:千里马常有。②平常。例:非常之观,以上是多义词。加:更。例:则其至又加少矣。
相(xiàng):帮助。例:无物以相之。
父(fǔ):通“甫”,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以上的字在文言文中有特殊用法。
................................................王安石 第三单元
9、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三个课时。【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⑵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提出听读要求:注意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纠正字词读音。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⑴、⑵两个问题。(明确:⑴?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原由; 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 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⑵.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一、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
三、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刘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本文题为记“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哪类人动向作者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悲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控诉抨击愤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哀伤唤醒哀、愤唤醒
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四.作业:熟读全文。尽力背诵2小节。
在理清文章三大层次的基础上,概括各小节的意思。附: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哪类人动向作者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悲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控诉抨击愤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哀伤唤醒哀、愤唤醒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文章第1、2、3、4小节,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在沥青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到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出了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了解了刘和珍的生平,知道本文写作目的。这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文章的1、2、3、4小节,看作者是如何纪念死者、评述惨案的。
二.分析文章,理解难句。
(一).分析一、二小节
1、齐读这一部分,要求带着以下问题:
1)作者在第1、2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问各有什么含义? 2)本段段意既然为交代写作原由,请问其写作原由是什么?
(解决: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第二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提示;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3)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提示:愤怒到了极点的意思)
5)“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提示:“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二)分析第三节
1)作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提示:踌躇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品质)
2)提醒同学们再次记忆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三)分析第四节
1)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
2)“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提示: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3)“我向来是不惮一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提示:“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4)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驳他们的证据?(提示:“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欣然前往”,“请愿而已”等)
5)“衰亡民族默”“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
6)“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三.小结:这一部分,作者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向牺牲的爱国青年们献上他的悲哀和尊敬;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抨击着敌人的无耻谰言;以无比激昂的口号激励后死者的爆发。
四.作业:背诵2、4小节。
思考几个问题: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2.作者对请愿的态度如何? 3.作者对惨案的意义作和评价? 附:板书设计: 听到噩耗—---居然震惊 概述惨案颇为怀疑—---怀疑愤慨 听到污蔑—---暴徒愤懑 尸骸为证------虐杀悲痛 悲愤号召------爆发怒吼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总体思路,分析文章5、6、7小节,理解文中的难句,加深对文章感情基调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二.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入新课。
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
4.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提示: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5.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介绍介绍一下陶渊明?
(提示: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者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6.请学生讨论分析,抓出“事实是明证”所在句子的这一主干。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是什么复句?如何理解该句?
(提示:并列复句。这句恰当是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绘制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8.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提示: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三.总结全文
(以最后一句中的“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此”字的内容总结全文。)1.这句话中是“但”字是什么意思?(提示:仅,并非表转折。)
2.这个‘此“字意思很明显是指这篇文章,那这篇文章包含了什么内容呢? 提示:包含了以下内容 反动政府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 爱国者猛士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继续战斗 “这”
麻木的民众庸人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否定 惨案的意义微茫奋然前行
四.作业:
1、背诵小节和陶渊明的诗《挽歌》完成配套的《导学与同步训练》
2、课后练习一(1、2)四 附:板书设计 反动政府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 爱国者猛士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继续战斗 “这”
麻木的民众庸人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否定 惨案的意义微茫奋然前行
................................................鲁迅
10、小狗包弟·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学生分析】
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学生对文革这段特殊历史缺乏了解,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自我中心主义较普遍的孩子同时普遍缺乏反省意识,但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的学生若能被事实真相震撼,反省忏悔意识定会被唤醒,理性思维定会被激活。
【教学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文“神”——主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设计思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狗包弟》让学生了解那个生命因特殊的政治原因被彻底漠视而置于社会边缘的历史,感受作者作为一个处于特定时代的有良知的人的无奈和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忏悔的人格,从而让学生铸造一颗敢于反省忏悔的坦诚求真的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来历)↓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结局(痛别包弟)
(二)情感把握
1.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2.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三)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4.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5.教师进一步引导:结合上面的语句谈谈你对“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的理解
6.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师:这发之心底的语言,我们可曾领会?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附材料(多媒体显示):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朱四倍——新华网)
二.关注社会人生——关于忏悔的延伸讨论: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该做什么? 1.提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多媒体显示)①文革资料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②二战资料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新华网2005-5-9)
犹太民族在二战大屠杀期间所损失的财富在2400亿至3300亿美元之间。这是以色列府首次发布这样的财产损失报告(中新网2005年4月22日电)
③全球环境恶化资料
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结果:199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最新发表的《2001世界咨文》中指出,许多全球性生态系统正处于危险境地。如今,北极冰帽已经变薄42%,全球27%的珊瑚礁已经消失。这些数字说明地球上的一些关键生态系统正在恶化,而环境恶化又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在过去1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80亿美元,超过此前40年造成的损失总和。最新的气候模型表明,除非人们大大减缓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否则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比1990年的水平上升6度。这样的温度提高会导致水资源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诸如疟疾、登革热之类的致命疾病广为扩散。
④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
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3.学生结合材料分组分别就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已:发奋图强,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丙: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侧重于实际行动,而不是反省忏悔这种意识)4.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归纳:
同学们被这些数据的震撼了吧,个个摩拳檫掌的了,我似乎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啊!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或加剧,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大是不够的,在此之前面我们首先应该忏悔: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多媒体显示板书二)
四.“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1.教师引导: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2.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教师率先反省忏悔然后谈感受)
4.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然后小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五.课堂总结: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
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六.课外合作探究:狗与“伤痕文学”
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
1.学生课外阅读“伤痕文学”查阅相关文学评论(6人一组,4人分组从网上和书籍中查阅相关文章,2人分别查阅相关评论)
2.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并发表有倾向性的意见:
(一)映射大众命运,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
(二)用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衬出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忏悔罪过铭记历史;倡导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惟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3.教师提供复印的参考材料——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
附摘录部分:“„„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板书设计: 一.情节情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 ↓↓
开端(包弟来历)——欢快→忧虑 ↓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 ↓
结局(别包弟)——轻松→沉重→歉意 二.一个人————→内心和谐↘ ↓
一个民族————→走向理性→ ↓
人类————→和平发展↗ 个人简介:
黄大明,男,1977年生,湖北利川人。2001年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浙江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现就职于浙江龙游二高,从事语文教学。愚以为,教育是一项事业,而绝不仅仅是稻梁之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机械的劳作,语文是一门有生命有灵性有诗意的学科,而不是僵死的符号。秋去春来,子丑更替,上下求索;繁华落尽,清风习习,馨香脉脉。孩子们笑了,孩子们诗意了,孩子们走进象牙塔了„„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收获,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我该执著的。
..................................................巴金
1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其一
【教学目标】
⒈探索作品主旨,了解“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⒉品味作家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⒊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⒈发掘文章的思想价值。⒉借鉴写法特征。【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只名作家,一个经历了 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也需要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①品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内容
(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带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来历;包弟的聪明伶俐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包弟惨遭厄运;包弟之死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②小狗包弟是怎样的一条小狗,你喜欢它吗?(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三、探讨文章的思想价值 ①本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意义?
(对下文包弟故事起铺垫、启发作用;给散文定下伤痛的感情基调;与包弟故事形成对照)②包弟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有何异同?
(同样死于那个荒唐、残酷的年代;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小狗为主人悲愤而死,它信任人类和人类的友谊生死不渝,包弟是被出于自我保全的人类放弃而死)
③ 个残酷的时代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放弃一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小狗这在今天看来是未可厚非的,而作者却为此歉疚、忏悔。对此你如何理解?
(作者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勇气,这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④作者旨在写这样的一条小狗旨在反映什么?如何理解这种写法?
(写小狗反映文革,那个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写小狗为了反映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以小见大的写法;叙事、抒情想结合的手法。)
四、小结。
其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教学用具】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ïu)酣(hān)畅 蓟(jì)北(2)回答思考问题 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梁实秋
12、金岳霖先生·教案
【学习目标】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重在细节)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学习方式】文本研习【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那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同学们脑瓜灵活。有位先生他智商决不低于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有时他居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有一回他给陶孟和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好说:“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但那个用人说不行,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于是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想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见人家都叫你金博士”阿弥托佛原来姓金,大家猜出这是谁来了吧。
出示资料金岳霖介绍,让学生过目。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金岳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发表了几十篇哲学和逻辑论文,出版了《逻辑》《论道》《知识论》3部专著。1949年后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写过一些哲学和逻辑论文,但主要精力用在学术研究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方面。他的三部论著反映了他的逻辑思想和前期哲学思想。在哲学本体论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在认识论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个别事物的变动生灭,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关联。认识主体通过他的认识活动就可获得许多关于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题。认识主体同时又应用他已获得的意念、概念、意思与命题去规范和指导他对本然世界的认识。金岳霖认为,认识有一发展过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岳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
二、作者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在学课文之前,先扫清字词障碍(略)
四、文本研习: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读第一段找出来?
明确:
“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明确:
*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饿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结: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个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为特别的率真。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明确: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
(2)金先生重情不仅是对林徽因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个地方?
明确: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在讲座时停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个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的人,让我们用什么话来评介他呢!也许我们无从说起,那么还是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吧!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
明确: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就让我们借这来看作对金岳霖先生一生的特点的概括吧。
”一肚子学问”前文没有说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说明,请同学们齐读第十三段!
4、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六、这种冲淡隽永同时还体现在字里行间,使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明确:
本文语言平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读课文第九——十一段体会一下。
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凝聚在字里行间,使全文恬淡而有韵味克制而有神采。
七、连接
同学们上学多年,一定遇见过许多老师同学,他们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有特点的、让人发笑的言行举止。当堂讲讲。
八、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师同学写一写。
................................................汪曾祺 第四单元
13、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2.课件 3.新闻材料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 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第三篇:高中2021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2021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学科。人是生物的一种,也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中2021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2021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分子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萤火虫发光问题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共同绘出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理解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2)通过阅读与思考、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
(3)通过分析ATP、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生态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2)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导入]提问:屏幕上的昆虫是什么?
相传,我国晋朝时有个青年叫车胤,他酷爱学习,但由于家贫买不起蜡烛,不能读书,于是就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四五十只萤火虫发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点燃的蜡烛呢!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萤火虫像电灯一样可以发出光亮。那么,它发光原理是什么?
讲解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指出萤火虫发光需要消耗能量,复习主要的能源物质,重要的储能物质,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能为萤火虫发光直接供能吗?
2、实验设计PPT
(1)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展示“萤火虫发光器实验”过程
(2)问题:能为萤火虫发光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是葡萄糖还是ATP?
(3)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4)比喻: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存折,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货币,生活中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ATP能直接供能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那么ATP分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二)、ATP分子的结构:
1学生按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ATP的中文名称?
答:三磷酸腺苷
(2)ATP的结构简式为?
答:A—P~P~P
(3)ATP简式中A、P、“—”与“~”分别代表什么?
答: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化学键,“~”代表高能磷酸键2展示资料:一般将水解时,能够释放20.92kJ/mol能量的化合物都叫做高能化合物.ATP在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是30.54kJ/mol,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是一般磷酸键水解时释放能量的两倍以上。
结论: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三)ATP的水解过程
展示ATP的水解反应::
ATP-ADP+Pi+能量
1、问题:ATP作为高能磷酸化合物,在供能时,如何释放能量?
答: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远离A的那个P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2、答:ADP、Pi、能量(四)ATP、ADP相互转化1、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水解酶
3、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人体细胞每天的能量需要水解200-300摩尔的ATP,这意味着每个ATP分子每天要被重复利用2021-3000次。
通过以上资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资料可知ATP在生物体内存在特点是:转化快,含量低,且含量相对稳定。
(2)展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ADP+Pi+能量
ADP+Pi+能量-ATP
(3)讨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是否是可逆的?
学生代表回答:酶、能量来源、场所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ADP+Pi+能量-ATP
即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注意:酶的种类不同,能量的来源和去向不同,场所不同
强调: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能量,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DP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有两个途径:(1)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来自于呼吸作用;(2)绿色植物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五)ATP的利用
创设问题情境: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举例说明。举例:
1Ca2+、K+等无机盐的主动运输
2生物发电、发光
3用于肌肉的收缩
4用于大脑的思考
5用于细胞中的各种吸能反应
讲解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六)总结巩固
1.ATP的结构简式A—P~P~P2.ATP和ADP相互转换
高中2021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四、总结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后小结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提示:(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高中2021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
3、能力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
今天,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问题探讨”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教师和各实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实验,实验的内容设置如下:
①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②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③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④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情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①,展示实验现象。
(3)提出讨论问题
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
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②、③,展示实验现象。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①②③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④,展示实验现象。
通过比较①④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
图片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①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
②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
⑴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教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
各个小组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⑵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高中2021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课位于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二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了基因突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第3节人类遗传病做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主要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教师应从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分析入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B、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B、通过对具体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间的联系。3)情感目标:A、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化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B、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热情,使学生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4.重点、难点和关键。1)教学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教学难点:A、染色体组的概念。B、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3)教学关键:成功地用好各种直观教具与各种教学方法。
二、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
1.教法运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兴趣是的老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指导:依据教法,指导学法,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观教具的使用和电化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据直观性、科学性的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获得感性认识,积极思考。
四、教学程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系统,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植物杂交、生长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导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们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现在有一种西瓜无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请看教材“问题探讨”,并讨论西瓜“无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关的知识吗?据报载,在上海第五人民医院降生一猫叫综合症男婴,婴儿面容特殊:小头小脸、眼距宽、塌鼻梁、皮纹改变,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因哭声像猫而得名,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解放后全国有记载的仅20例。研究证明,这是因为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遗传病。为什么染色体部分缺失就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染色体变异
2.出示目标,自学交流。
多媒体展示目标: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3.师生互动,建构目标。
多媒体展示如下资料:
A、人的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患猫叫综合征。
B、果蝇X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的重复,可使正常的卵圆形眼变为棒状眼。
C、如果人的第22号染色体和第14号染色体发生易位,会使人患惯性粒细胞白血病。
D、如果使萝卜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主根粗大产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所含的维生素C大约多了一倍。对玉米和番茄来说细胞内少一条染色体就不能成活。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染色体的变异包括哪些类型?染色体变异有什么特点?得出结论:染色体变异可以分为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变异对生物的影响大多是有害的,因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多媒体演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教师点评:缺失和增加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移接和颠倒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其结果导致了生物性状的改变。其实,染色体除了可以发生结构上的变异以外,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也会发生改变,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那么,什么叫染色体组?
多媒体演示:雌雄果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
教师小结:果蝇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只含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多媒体展示果蝇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图示
让学生据图分析并思考:A、染色体组的概念?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多少对同源染色体?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C、果蝇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认知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
(3)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我们在初中学过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因此,雄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由学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普通小麦六倍体(6n=42)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教师总结:可见多倍体、二倍体和单倍体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多倍体、二倍体是以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来划分;单倍体则只要含有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即是,与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的多少没有关系。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册(本站推荐)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板书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说课稿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创设情境,设疑引思。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建议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1个课时。本次课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大禹正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于公元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正是我们在这节课中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1)想想议议
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吗?知道继承汉景帝皇位的人是谁吗?
是汉武帝刘彻继承了汉景帝的皇位。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由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而执掌朝政,这种制度就是王位世袭制。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怎么产生的?它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结合我给大家读的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禹定国名为“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启继承禹的王位,说明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已代替禅让制,“家天下”时代开始。禅让制的最大特点是王位在一姓一家中传承。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师: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同学以列表的方式,把商朝的主要官员及其职责板书出来。板书 从以上的分析中,归纳出夏商政治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实行王位世袭制;第二,商朝在中央设置百官,协助商王治理朝政;第三,地方上侯、伯有双重身份,他们对商王负有一定义务。其中大家特别要注意到第一点和第三点,因为它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根据课本第5页西周分封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有三种人被周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即王室贵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这些人在做了诸侯后对周王朝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呢?是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还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呢?请同学们看教材和相关资料,然后就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板书
教师总结指出: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朝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3)不知大家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注意到没有,周王与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同姓(姬姓)贵族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板书 历史剧表演:请六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周王的嫡长子和次子、诸侯国君的嫡长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长子和次子,然后一起表演一个历史短剧,剧名是“周王室的嫡长子与次子的对话”。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1.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嫡长子、嫡长孙在本支内称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后裔在本支内称为小宗,大宗要保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为了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宗法制所构成的一个庞大宗族网,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历史短剧和课本的示意图上,大家还可以获取到什么历史信息?
教师总结: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宗法制内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周朝姬姓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3.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5.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好的板书既点明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由于时间关系我写的还不够完整。
说课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
一、说教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现在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给同学们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根据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实,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2)刺杀失败后秦王嬴政什么时候灭了燕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
(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
(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探究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
(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
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加强》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
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
(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
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头,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为实现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4)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三、说学法: 以案说法 比较方法 问题探究法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罗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让学生有条件的话翻阅初中的历史书,好好的温习旧知,并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翻阅相关资料,可以有一些印象,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时间短内容多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可见耶林对罗马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那么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
3.问题探究
(1)案例导入“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③如果还是这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
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规律总结:
(2)课件展示罗马扩张示意图,讲解: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
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质疑)。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
万民法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狭隘性,另一方面伴随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问题探究:万民法的制定产生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合作学习:完备:《民法大全》──体系最终形成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的完备?
(4)课件展示:罗马法的影响
课件展示:《拿破仑法典》、美国《独立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等相关材料。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分析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问题探究: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4.课堂小结
形成阶段:习惯法到成文法(表现形式)
发展阶段:公民法到万民法(适用范围)
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体系完备)
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珍贵的遗产。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举出你身边经常发生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现的违法犯法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现在法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第三单元是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本节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从光荣革命和议会权力的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三个方面来阐述,实际也就是讲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到发展的过程。要求让学生从中体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权利法案》制定的基本史实;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内阁的构成及作用。
2.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的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特点的分析、理解和把握。
依据:本节内容主要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而展开,所以确立过程肯定是重点;同时本单元讲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要求学生理解欧美代议制的特点,从而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难点:对君主立宪制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及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
依据:学生在初中对近代英国史的了解侧重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过程及意义,而对《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了解明显不够。对当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认识也只是基于时事的感性认识层次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整体而言,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五、教学思路
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我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把它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四个模块,全部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来学习, 同时按详、略、详、略的规律来安排本节内容的教学,注意做到详略得当,由浅入深,重点突出;同时注意紧扣时政吸引学生兴趣;注重“论从史出” ,通过材料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得出结论。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由两“布”交接班的图片、材料引出学生对英国政体的总体印象,导入课题。
当今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什么是君主立宪?在它之前又是什么?
现代英国的政府机构是怎样的?
2.问题探究
分四个模块整体把握教材。在学习过程中穿插练习。
探究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什么?
分组讨论: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你是怎样当上国王的?你有哪些权利?
卡梅伦首相──介绍你是如何当选的?你有哪些权利?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是没有实权。政府和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探究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什么?
展示:英国国家政权结构示意图
(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
(2)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权力中心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君主保留,但国王只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探究三: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图示形成过程。
探究四: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哪些作用?
出示材料。
3.课堂小结
再次从整体把握教材:用本科知识结构示意图
4.知识延伸
巩固课堂新知,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选用摘自旅游世界网、中国广播网、语文天地网的三段材料,设计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国家元首和理论上国家权力的最高拥有者是英国君主,目前为伊丽莎白二世。实际上女王只拥有象征性的地位,其权力的形式受到惯例和民意的约束,但是君主基本上还是可以行使三个重要的权利:被咨询的权利、提供意见的权利和警告的权利;一个君主在位的时间越长,经验与学识越丰富,他的意见就越会受到内阁和首相本人的重视,而这种君主和内阁之间的交流是在每周的例行的秘密会议中进行的;事实上在英国,拥有最高政治权力的人是内阁首相。
──摘自旅游世界网
材料二 中广网伦敦5月11日消息:正在英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日下午同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会谈,就中英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温家宝说,中英关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半年多来,双方成立的双边关系互动小组的工作卓有成效,提出了发展今后关系的具体设想和重点领域。会谈后发表的《中英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确定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将成为中英关系的一个新起点。
──摘自中国广播网 材料三 今天,英国首相的集权趋势还在加强。他不仅可以决定内阁组成的名单,而且还控制着内阁活动的各个方面;内阁的决定多半不是通过表决来作出,而是以首相的意见为转移;所有的内阁大臣都要服从首相的意志,对首相负责;同首相产生分歧矛盾的大臣,除了辞职,别无他途。而名居高位的英国国王,只不过置身首相之后,代他履行批准手续而已。如此权限决定了其无所作为的方式。──摘自语文天地网
(1)材料一中涉及到了英国国王的哪些权利?国王在国家政权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中集中体现了英国首相的哪一方面的权力?除这种权力外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权力呢?
(3)材料三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增强,会导致英王的消失吗?
5.课外探究:拓宽知识外延,引入下节课的学习。
课外探究一:17世纪中英制度对比
(1)正当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候,中国处在什么历史时期?采用什么政治体制?
(2)不同的政体对它们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外探究二: 当今英美两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外一方面,我从不为内阁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英美两国一贯关系密切,文化和传统上更是同根同源,但在政治制度上却有许多相异之处,预习第2课,试以 “英美政治制度之比较”为题试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教学总结
1.本节内容学生活动很多,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但在时间上要注意安排紧凑。
2.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否万能?从本课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很适用,但对于那些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效果可能并不突出,有时还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这种情况,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是值得我们教者深思的问题。
针对文综考试的大形势,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政史的结合,将政治的政体的学习与历史结合起来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①重要概念:美国联邦政府、1787年宪法等。②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再一次认识到国情对治国之道影响。③1787年宪法以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为主要特点。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大权的分配与运作规范。④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教学方式
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前作好多媒体课件。②引导学生整合教材,使之条理化、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并从中探索科学、有效的学史方法。③适当补充材料,激发兴趣,扩大视野,提高学生处理材料和运用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④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关注情感熏陶,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人文观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流程
一、从美国的崛起看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情景创设一:播放《大国崛起——新国新梦》的片段。
设问1:美国一个年轻的国家,一个自YU世界上最民主、自由的国家,世界财富和权力的代表。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二、1787年宪法的诞生的历史背景
情景创设二:简介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概括——前提
设问2:美国独立距今有多少年?其标志是什么?(回顾初中学习的知识回答)
情景创设三:独立后的美国状况——必要性
(提供材料,课本“资料回放”)
设问3:美国独立了,获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刚刚建立起来的美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这给当时的美国经济、政治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美国人民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设问4:如何才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呢?新的国家整体应该采取什么模式呢?
情景创设四:孟德斯鸠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理论来源
三、分析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原则
情景创设五:《签署美国的1787年宪法》图
设问5:如何在一个大国既能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能把确保在原有的统治秩序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呢?
(让学生了解1787年制定前美国国内的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矛盾等)
情景创设六:提供资料“1787年宪法的条款”
设问6: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概括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设问7:这部宪法有怎么样的原则呢?
(1)联邦制原则
电脑显示“地方与中央关系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并弄清“邦联”与“联邦”的区别。
(2)“分权与制衡”原则
电脑显示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也可以使学生自己画出来,结合教材内容理解。(重点)
设计一系列问题:(讨论进行,师生互动)
A美国总统权力很大,如何防止其专权?B举例,布什出兵伊拉克需不需要征得国会的同意,为什么?国会不同意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布什出兵?C如果国会决定的事情要不要受总统牵制?D如果总统否决,那么国会有无办法坚持?
(3)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员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
五、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还体现在他是的选举过程中实行的两党制的原则。
请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两党的由来”和“驴象之争的由来”,此外懂得“两党”的实质。他们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
课外延伸
1、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同?
2、【本课测评】从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等方面,简要分析、对比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思路引领:首先弄清其国体同属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但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方面,英美有诸多区别。如总统、国王的产生、权限等。
这两个问题可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允许补充、异议。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鸦片战争前中外发展比较;鸦片走私及危害;禁烟运动;鸦片战争进程、战争失败的原因。[能力目标](1)学习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由此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2)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拨
[知识引导]
1.鸦片走私
(1)直接目的:因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危害: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②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③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林则徐禁烟
(1)措施:①整顿海防;②缉拿烟贩;③收缴鸦片;④虎门销烟。
(2)评价:①是中国人民的正义举动,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②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③林则徐是民族英雄。④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仅仅是借口、导火线,而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是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
3.各阶层在战争中表现
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
人民:自发抗英,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清政府:动摇不定,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认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继承了这一历史光荣传统,奋起抵抗,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光辉业绩,开启了近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不断斗争的新篇章。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仍是今天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4.鸦片战争的性质
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马克思曾指出:这是英国“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鸦片贸易史》)。在这里,很清楚地表明:英国用武力来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是这次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也表明这次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的则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5.本节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在全球进行对外扩张的结果。这正如当时马克思所说;西方的原始积累“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发生作用。”(《资本论》第一卷)。西方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有个深刻的分析:“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19世纪上半期,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列强的势力范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越来越少了,它们必然要把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当作下一个掠夺对象。
注意: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之间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要确定根本原因,就要看历史事件所在环境的内部的根本
矛盾。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重要战役
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在讲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可让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最后综合学生作答的内容指出《马关条约》带来的危害。
最后教师指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中国军民的抗争精神
对战争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英勇抗争精神,应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台湾军民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国难当头台湾义土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显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6月初英等八国组织侵略联军,由英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设立司令部.2.《辛丑条约》的签订
在讲述《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可让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从《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史实。
2.通过情景再现、问题设置、讨论交流等手段,认识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感受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理解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在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艰巨性和必然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
二、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设计思路
本课力图利用丰富的文字史料和音像史料,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给学生以强烈的 视觉和听觉冲击,引导学生在对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史实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教师依据材料、依托教材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主线启发思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以及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艰巨性和必然性;并提高观察、思考、探究历史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通过提问与学生共同回顾第14课内容:
1.前面第14课讲了哪几件大事?(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2.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什么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领导阶级)
4.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哪些方面作了准备?(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列传播工人当中)
5.中共诞生后确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6.在领导工人运动中共有什么认识?(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后来为什么失败?(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其领导人陈独秀在革命后期放弃领导权。)
(二)激趣导入:
出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图片
提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是什么时间开始使用的?(学生回答后出示材料:1949年6月15日,即新政治协商筹备委员会开幕的当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
2.军旗上的”八一””五角星”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出示材料:“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已经用灿烂的星光照耀着中国”。
由此导入八一南昌起义
(三)探究新课:
1.八一南昌起义
打出幻灯片字幕:背景、时间、领导人、军队:结果、意义
由学生看书回答后通过幻灯片打出答案
背景:⑴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⑵大革命失败教训: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时间、领导人、军队(略)
结果:占领南昌,南下受阻,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在讲述领导人时注意帮助学生辩清楚陈毅并未赶上起义,而是参加了撤退,与朱德一起率领军队与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井冈山。出示陈毅之子的回忆材料:
在讲述意义时用动画突出“独立”,“创建”“开始”字样,并提问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中要用”八一”图标?为什么八一南昌起义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与导入呼应,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
2.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打出幻灯片,由学生看书后了解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理解会议内容及意义(略)。
提问:为什么有人说八七会议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一大的中心工作与八七会议的内容,找出工作重点的不同,即中共此时关注到农村,关注到农民的土地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苏俄革命胜利的情况得出两国在革命区域上的区别,从而得出之所以说八七会议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是因为它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的结论。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由学生看书,写出过程。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
湘赣边秋收起义
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展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实践
突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三位一体,通过图片、地图及讲述引导学生简要了解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内容及影响、红色政权的建立史实。
出示幻灯片边小结边打出字幕,进一步理清头绪。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奋勇杀敌的史实。
2、掌握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国共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1、掌握阅读、材料学习法,通过网络,学会收集、整理、归纳、质疑、比较材料,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2、学会思辨学习法,通过讨论与交流,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能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注意听取他人不同的观点,逐渐使自己的认识接近真实、客观和全面。
3、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影视、讨论、阅读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加深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认识,激发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3、通过学习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应该向为了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奉献的仁人志士学习,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和中共敌后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难点: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及如何评价,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世纪之痛——回顾日本侵华史,揭开历史的伤疤
设计:从亚洲地图中,引出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弹丸小国——日本,简要回顾日本侵华史,揭开历史的伤疤。结合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纪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回到70年前抗日战争的爆发。
意图: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日本一个弹丸小国为何还敢侵略地域辽阔的中国,原因何在,为下一步学习作铺垫。
二、亮剑——抵抗暴力
(一)七七事变的爆发
设计:教师首先根据示意图讲解七七事变的爆发,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爆发的意义。“从国家实质上的分裂(国公十年对峙)给日本以可乘之机”这一原因引出当前的台湾问题。
意图:以史为鉴,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有国家统一才能战胜一切敌对势力。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
设计:简要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促成、正式形成,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文,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阶段作总结归纳。
意图:落实教材知识点,将零散而又不难以理解的知识以阅读课文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正面战场
设计:为了解正面战场的作战,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地图,简要介绍日军的进攻和国民政府的防御方针、几次重大战役作战情况。
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看视频、图片等形式,学生能全面了解正面战场抗战,直面感受战争残酷和中华民族英雄的拳拳报国之心。
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战略目标是速战速决,企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1、淤沪会战:简述上海的战略地位、日军的图谋和国民政府淞沪会战的计划和意义。师:国民党调集重兵英勇抵抗,发起淤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想以
探究:如何评价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师:抗日战争的初期,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为主,国共两党在军事上实行合作,沉重打击了日寇,但正面战场抗战并未能抵御住日寇的疯狂进攻,丧师失地严重,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大片领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生:分析材料和讨论后得出结论„„
意图:
1、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客观公正地看待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发挥的积极作用。
2、通过分析材料、讨论等形式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敌后根据地的开辟
设计: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洛川会议后引导学生看《敌后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烘托气氛,选取背景音乐《游记队歌》。
2、通过观看日军侵华的暴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黑太阳》视频和图片,直面感受日军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给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意图:①选取这些视频和图片,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的屈辱,引发悲伤——愤怒——深思。②通过分析目前日本对待侵华史的态度,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简要介绍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设计:设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的出路,究竟何在?引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六)介绍百团大战
看百团大战的示意图,分析它爆发的背景和意义。
意图:正确认识敌后战场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培养学生识图分析,结合时事得出结论的能力。
(七)出示“入偭远征军”的图片
师:这个图片说明了什么?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师学生明白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部分,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
(八)出示图片
师:抗战胜利的意义?
通过图片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性还可以使学生对重点问题记得清楚、深刻,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和爱国精神。
(九)反思历史
出示“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的‘惊世一跪’”还有“日本修改教科书、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两幅图相对比。意图:留给学生思考,反思历史。得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使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民族。第17课 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内容精讲】
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时间:1945年8~10月
(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内容:①和平建国;②坚决避免内战;③召开政协会议;④保证人民权利;▲意义:《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
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旧政协会议”):
(1)召开:1946年 重庆
(2)内容: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2)进攻方向:中原解放区(3)结果: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4、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被粉碎
(1)时间:1947年(2)进攻方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潜力跃进大别山(2)方向:中原地区
【问题探究1】人民解放军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提示:①中原地区敌人防守薄弱(主力在陕北和山东);②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 ③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问题探究2】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作战”?何为“外线作战”?
2、三大战役:
(【问题探究】三大战役为何首选锦州作为战役的开始?
提示:①可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收缩企图,实现关门打狗;②使东北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 ③可利用东北非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意义:空前的决战,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规模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背景:三大战役即将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2)时间:1949年(3)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蒋拒绝签字,其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暴露,美蒋“守江谋和”的图谋终成泡影。
【合作探究】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异同
2、渡江作战:
(1)时间:1949.4.21(2)战线:江西湖口←→江苏江阴
3、南京解放:
(1)时间:1949.4.23(2)影响:同志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2)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胜利经验: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本课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说教材
高一新课程教学,属于模块教学,每个模块具相对独立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属于第八模块开篇内容,在模块当中属于主题意义的作用,因为后面两节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都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当中的应用。所以只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其产生兴趣,才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后面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兴趣与探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属于生涩难懂的知识,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关健在于教师的教学。而新课程理念当中特别强调学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具体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归纳,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B、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图像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B、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C、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友谊”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友谊”的深刻内涵。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的抽象性与理论性强的特点,能否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至关重要的,这样决定了上课教师必须讲究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材料当中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以及学生主体性与活动性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本节在设计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形式多样,有学生参与法、师生互动法、图片引导法、材料展示法等多种手段互相融合。
五,说学法
高一的新课程,是基于旧课程当中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及兴趣的发挥而实施的,在日常教学当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兴趣,这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问题。同样教学当中精心讲究学生学习方法也显得重要。本节课在强调学生主体性与参与性原则下,采取图片法,学生操作演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等手段如引入新课时由学生调查,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背景,由学生制作幻灯片与上讲台解说的参与方式,由学生来介绍马克思与恩格斯生平事迹等方式。
六,说教材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重点分析:《共产党宣言》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方面。
难点分析: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历史必然性的分析,为此采取的方法是学生阅读,学生展示和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解决。
七,说法教学程序
(一)说新课引入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抽象与生涩,所以如何在新课引入方面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采取了“谁是人类千年第一思想家”学生民意调查方式进行,在课前起到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的作用,而这也恰恰是新课程在历史学科方面所强调的。
(二)说传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背景
1,(社会环境)
采用学生阅读,学生代表操作多媒体解说,教师归纳,图片辅助等手段自然的、形象的显示当时社会环境,从而引申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工业革命以后必然出现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主观条件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里强调的是学生活动,包括学生主体性,参与性与学生的课堂活动,而这些都是高一新课程当中所特别强调的。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
先采用图片展示自然形象简单地引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党宣言。然后利用共产党宣言原文引导学生分析内容,从而把抽象、生涩的理论知识给以形象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第一次完整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通过展示共产党宣言的原文首句与尾句,由学生联想而引申出意义比较自然与顺利,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理论对政治运动实践的影响,即后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2)能力: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状况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②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十月革命对俄国、世界的影响和意义;(2)从不同角度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3)结合十月革命的伟大影响,比较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和世界形势的 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2)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材分析:
1、对《课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说明:
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在《标准》的相关部分还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社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教材编写者在撰写本课课文时,对《标准》的内容加以拓展和具体化,建议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注意这一特点。
2、把握本课的核心思想:
课文内容围绕本单元的中心,即“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展开。本课的前一课是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的内容,后一课是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内容。本课是讲述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所以它成为以上两课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正因为考虑到这一因素,本课课文指出:十月革命“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这一点,就会把握住本单元和本课的主要线索。由此出发,教师可以在阐述具体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将主要的线索融入其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现象,进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建立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难点: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在俄国首先
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放映录像、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本课历史图片和录像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师: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原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如火的岁月。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如此巨大,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大家把目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了解那场给世界带来巨变的十月革命。
(采用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现实引向历史纵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师:(展示列宁的画像)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列宁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与经济危机。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次革命运动。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1、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背景)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这是俄国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政治上沙皇专制、贵族特权仍然没有废除,经济上贵族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获得自由的农民仍然一贫如洗,所以俄国国内市场依然十分狭小,这些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的重要原因。
(2)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国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
2、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
(1)主观条件: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②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客观条件:一战激化了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3、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经过:(教师略讲)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①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即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1、列宁发表《四月提纲》(1917.4)
(1)名称:《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2)内容:①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②革命的口号: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③革命的方式: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意义:《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2、七月流血事件:(1)起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强烈不满。直接原因是俄军在前线的惨败。
(2)经过:游行→镇压→结束
(3)影响:擦亮人民眼睛,丢掉和平幻想,转向暴力革命。
3、十月革命的胜利:
(1)经过:
①开始:1917.11.6 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首先在彼得格勒发生;
②发展:1917.11.7 占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进攻冬宫;
③高潮:1917.11.8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莫斯科等城市武装起义成功→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1918.2)
(2)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俄国最终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记忆技巧】可把十月革命胜利的经过概括为:
“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1、巩固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17.11.7(2)内容:三个文件、一个政府
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通过《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③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④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
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平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对俄国历史的影响: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3)对国际共运的影响: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说明资本主义是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4)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小结: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故名新时代的来临。
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建立巴黎公社,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打开了一个缺口,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在黑暗中苦苦求索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民族走向新的民族解放之路。今天,社会主义事业仍处在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也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议政的主要任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能力要求:(1)通过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开国大典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重点难点】重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理解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内容精讲】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即新政协会议)
(1)筹建:1948年中共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号召(参见“历史纵横”)
(2)召开:1949年9月,地点在北平
(3)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
▲内容:a、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b、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见P95)c、规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参见P96)
▲性质: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五人为副主席; ③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4)意义:①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新政协会议的展开和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
3、人民政协的职能和方针:
(1)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
【知识归纳】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继续存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巩固新生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新的发展:1956年12月,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渊源: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1)时间与地点:1954.9 北京
(2)内容: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五四宪法》);
△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②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归纳比较】《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
第五篇: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全册教教案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阐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提问〗在初中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哪些实验安全问题是要注意的? 〖学生思考并交流〗制取并收集氧气、制取氢气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浓硫酸的稀释三个实验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假如这些问题我们忽视了,容易引起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讲解〗在做这几个实验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无论什么实验,取用化学试剂时不能用手直接去取,固体试剂用镊子、药匙或纸槽取用,液体试剂用量筒、滴管取用或直接倾倒。
2.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若给液体或固液混合物加热则试管口向上,若只有液体则要放碎瓷片。若固体加热易熔化(比如草酸晶体)呢?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之后应该先撤出导管然后熄灭酒精灯。若制取的是有毒气体则应要注意什么问题?如果用排水法或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则应采用什么装置? 4.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气体,酒精灯内酒精的量要适当,不能给燃烧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之前要进行气密性检查。
5.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如氢气)前要验纯。氢气还原氧化铜之前应先通氢气,待验得氢气纯净后再加热,实验结束之后应先停止加热待试管(玻璃管)冷却后停止通氢气。
6.稀释浓硫酸时要使浓硫酸慢慢沿器壁流入水。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会遇到浓硫酸与乙醇、浓硝酸等密度比它小的液体的混合,应该如何混合呢? 〖过渡〗通过前面的复习我们知道,要确保实验的安全我们必须熟知物质的性质。像我们前面讨论的氢气和浓硫酸就属于危险品,在运输和出售时都有醒目的标志。
〖学生活动〗阅读第4页图1-1,举例说明有哪些图中所示的“危险化学品”。
〖教师讲述〗除了熟知哪些物质属于危险化学品之外,为了确保实验安全,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也很重要。随着我们化学知识的丰富、接触的化学实验越来越多,在新接触的化学实验中还会出现一些我们需要注意的实验安全问题。
〖课后作业〗阅读教材第一节内容,思考过滤实验、蒸发实验、蒸馏实验和萃取实验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补充习题 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为了使过滤速率加快,可用玻棒在过滤器中轻轻搅拌,加速液体流动 B.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要将被加热的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 C.为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可采用粉碎、振荡、搅拌、加热等方法 D.为增大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常采取搅拌、加热等措施 2.下列有关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C.蒸发食盐溶液时,发生液滴飞溅现象,应立即加水冷却 D.皮肤上沾有少量浓硫酸,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3.下图是用浓H2SO4和HCOOH制备CO还原Fe2O3并检验反应产物的实验装置图。制备CO的方程式为HCOOH浓H2SO4 CO↑+H2O。
⑴A、B、C、E中应分别盛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加热还原Fc2O3之前首先要做______________检验;
然后还要做_____________试验,检验_________是否被赶净;
⑶实验结束后在玻璃管上方悬挂磁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中所放物质为CuCl-NH3溶液,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C 2.BD 3.⑴甲酸 浓硫酸 浓硫酸 石灰水⑵装置气密性 CO纯度 空气 ⑶检验生成的Fe 除去未反应的CO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粗盐的提纯这一涉及基本操作比较多的典型实验,复习实验原理和步骤,使学生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实验和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做好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组织学生完成药品回收、仪器清洗和实验室整理等工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过滤和蒸发的操作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阐述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重要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本节内容要求我们掌握四个基本操作,我们先来学习两个。
〖教师讲解〗前面一节课已经就实验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在课前也已经对实验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就动手吧!〖学生活动〗动手完成课本上安排的实验1-1,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直到实验完毕。
〖提问并讨论〗实验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设法解决的?你觉得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除了要注意安全问题以外,还要注意那些细节问题? ⑴过滤时的“一贴二低三靠”;
⑵如果想要得到的是固体物质,则还需要洗涤操作(本实验不需要);
⑶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当溶液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靠余热蒸发剩余的水分,或用小火烘干;
⑷搅拌时不能太剧烈,要始终用坩埚钳夹住蒸发皿,要防止固体小颗粒飞溅引起烫伤。
〖小结〗就教师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给予评价和小结。
〖提问并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到的食盐是纯净的吗?如何判断? 〖学生活动〗完成实验1-2,阅读教材第6页“资料卡片”,交流初中学过哪些物质检验的方法。
⑴H2的检验、⑵O2的检验、⑶CO2的检验、⑷CO32-的检验、⑸Cu2+的检验、⑹酸和碱的检验等。
〖思考与交流〗如要除去其中的杂质SO42-、Mg2+、Ca2+,结合教材第7页的“资料卡片”上的溶解性表,应选用哪些试剂? 1.确定试剂:SO42-选用BaCl2(为什么不用硝酸钡?)除去,Mg2+选用NaOH(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钾?)除去,Ca2+选用Na2CO3除去。
2.排定顺序:为了全部除去杂质离子,所加试剂必须过量(适量是难以控制的),这就带来了过量试剂如何除去的问题。过量的Ba2+应用CO32-除去,过量的CO32-和OH-应用H+(盐酸)除去。所以Na2CO3必须在BaCl2后面加入,盐酸在最后加入,加入NaOH的顺序就有3种可能了。(过量的盐酸怎么办?)〖小结〗粗盐提纯时,除了要除去不溶杂质外还要除去易溶杂质;
除去易溶杂质时,除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需要考虑试剂的用量和加入的先后顺序以及过量试剂的处理等问题。
〖思考与交流〗1.过滤和蒸发都适用于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分离,他们适用的对象一样吗? 过滤适用于固体不溶于液体,若固体易溶于液体则要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
2.若有两种固体,要使它们分离开来,可以采用什么办法? 若两种固体一种易溶于水、另一种不溶于水(如CaCO3和NaCl的混合物),则可用溶解、过滤(洗涤)、蒸发的方法;
若两种固体都不溶于水,但一种溶于酸(或其他液体)、另一种溶不于酸(或其他液体)(如BaSO4和BaCO3的混合物),则可采用加酸溶解、过滤(洗涤)、加Na2CO3沉淀、过滤(洗涤)的方法;
…… 〖布置作业〗书写实验报告。
补充习题 1.某学生发现滴瓶中溶液里有悬浊物,拟用右图所示操作进行过滤,错误的操作有()A.4处 B.3处 C.2处 D.1处 2.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是()A.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加入过量的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加入过量的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D.加入过量的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3.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①③ 4.欲使CuSO4·5H2O、NH4Cl和SiO2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其必要的实验操作为()A.升华 溶解 过滤 结晶 B.溶解 过滤 蒸发 结晶 C.加热 溶解 蒸发 过滤 D.溶解 过滤 蒸馏 蒸发 5.除去KCl溶液中的SO42-离子,依次加入的溶液为(填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草木灰中提取碳酸钾等盐类,方法如下:
⑴除去草木灰中的不溶杂质 请简要写出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提取钾盐 过滤后的溶液在蒸发皿里加热以得到钾盐晶体,将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①固定铁圈位置 ②放置酒精灯 ③放上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其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检验钾盐中的碳酸根 检验钾盐中的碳酸根所需的试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问题讨论 ①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在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的:
溶解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蒸发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实验⑶能否确认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为什么? 7.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溶。现有一份甲和乙的混合物样品,通过实验进行分离,可得到固体甲。(实验中使用的过滤器是用于过滤强酸性液体的耐酸过滤器。)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由上述混合物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
序号 实验步骤 简述实验操作(不必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①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 H2SO4,充分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② ③ ④ ⑤ 洗涤沉淀 ⑥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参考答案 1.A 2.B 3.CD 4.A 5.BaCl2[或Ba(OH)2]、K2CO3、HCl 6.⑴将草木灰置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后过滤 ⑵ ②①③④⑤ ⑶稀盐酸(或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⑷①搅拌,加速溶解 使待滤液体沿玻璃棒流入漏斗,防止外洒 搅拌,防止因局部过热液滴或晶体飞溅 ②不能 因为没有检验钾离子。即使检验到有钾离子存在,碳酸钾也许是在蒸发过程中由其他物质变化而来。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7.②过滤 将烧杯中物质倒入耐酸过滤器中过滤,得滤液 ③析出沉淀 将滤液沿烧杯壁慢慢倒入足量水中,并不段搅拌,直至析出全部固体 ④过滤 将此烧杯中的物质倒入过滤器中过滤,得固体 ⑤用蒸馏水冲洗滤纸上的固体若干次,直至洗净 ⑥取新得到的洗出液少许,滴入用盐酸酸化的BaCl2 溶液,若没有白色浑浊出现,则说明沉淀已洗净,若有白色浑浊出现,则说明沉淀没有洗净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蒸馏、萃取操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实验和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做好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组织学生完成药品回收、仪器清洗和实验室整理等工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蒸馏和萃取的操作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分离和提纯的两个基本操作,本节课再来学习另外两个。
〖介绍〗简要介绍下面的两个实验要用到三个新的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和分液漏斗——的构造和功能。
〖学生活动〗动手完成课本上安排的实验1-3,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直到实验完毕。
〖提问并讨论〗实验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设法解决的?你觉得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除了要注意安全问题以外,还要注意那些细节问题? ⑴蒸馏装置的安装:由下到上、从左到右,安装时要小心,防止损坏仪器和戳伤身体;
⑵纯液体加热要加碎瓷片(或沸石),不妨做个对照实验(一个加碎瓷片一个不加);
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因为它测定的是蒸汽温度;
⑷冷凝水的流向:与蒸汽流向相反,使得热交换充分;
⑸利用蒸馏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时的适用对象:两种沸点相差较大(一般是能够互溶)的液体。
〖小结〗就教师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给予评价和小结。
〖过渡〗两种液体组成的混合物的分离除了可以根据沸点的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外,还可以根据溶解性的不同加以分离。
〖学生活动〗动手完成课本上安排的实验1-4,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直到实验完毕。
〖提问并讨论〗实验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设法解决的?你觉得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除了要注意安全问题以外,还要注意那些细节问题? ⑴加入萃取剂之后、振荡之前一般都记得塞好分液漏斗玻璃塞,但是分液前容易忘记;
⑵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面流出来,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口部倒出来;
⑶利用萃取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时的适用对象:两液体互溶(或一种固体溶于另一液体中),但溶质在萃取剂中溶解度更大。
〖小结〗就教师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给予评价和小结。
〖问题与讨论〗1.刚才的实验中得到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能不能说碘和水已经彻底分离?若想得到固体碘,可采用什么办法? 蒸发(蒸馏)2.什么样的物质适合做萃取剂 更加能够溶解溶质且与原溶剂互不相溶的物质适合做萃取剂。(演示实验:酒精不能从点水中萃取出碘)3.学生探究:同样多的萃取剂是一次使用效果好还是分多次使用效果好? 〖讲解〗蒸馏和萃取都可以对两种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加以分离,但适用的对象不同,我们要根据物质的性质合理选择和利用分离方法。物质的检验也要根据物质的性质来选择不同的试剂和方法,这个我们将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逐步遇到。
〖布置作业〗书写实验报告。
补充习题 1.过氧化氢的沸点比水高,但受热容易分解。某试剂厂先制得7%~8%的过氧化氢溶液,再浓缩成30%的溶液时,可采用的适宜方法是()A.常压蒸馏 B.减压蒸馏 C.加生石灰常压蒸馏 D.加压蒸馏 2.右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几种常见漏斗的上部,A、B、C、D分别是实际操作时,各漏斗的下部插入容器的示意图。
请根据实际使用操作时上述漏斗的使用范围和它们形状,指出①、②、③、④分别与A、B、C、D中的哪一种或几种相匹配? ①与______、②与______、③与______、④与______。
进水 A B 出水 3.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自来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的两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B仪器 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⑶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B A B或D 3.⑴温度计水银球位置不在蒸馏烧瓶支管口 冷凝管进、出水口颠倒 ⑵蒸馏烧瓶 冷凝管 ⑶碎瓷片 防止液体剧烈跳动(暴沸)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不同粒子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3、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 4、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 5、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6、通过学习,激发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体验概念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思考并讨论:
1、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张白纸的厚度?其中哪种方法在现有实验条件下最具有可操作性?(以化学教材的纸为例,请学生认真测量)2、已知有一大叠厚度均匀的这样的纸,如何快速粗略地知道其中的张数? 3、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个原子或分子的质量?现有一杯水,如何知晓其中含多少水分子? 〖讲解〗显然,我们能够很快想到可以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为此,国际科学界引进了“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物理量(n),其单位为摩尔(mol),简称为摩。
〖阅读〗P12资料卡片 〖过渡〗 那么到底用多少粒子做为一个集体最为合适呢? 〖活动〗参照P11表格中的数据,学生进行猜想。
〖设问〗科学家选择了6.02×1023这样的近似数据,用此数据的优点是什么呢? 大量实验证明,约6.02×1023个粒子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所以我们就把含有约6.02×1023个粒子集体计量为1mol,也就是说1 mol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数约为6.02×1023个,这里的粒子集体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也可以是电子、质子、中子等,但不可以是宏观物体。
〖举例〗1 molFe、1 molO2、1 molNa+、1molSO42—、2molH2O 指出注意事项:使用摩尔作为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讲解〗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故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即将6.02×1023 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归纳〗归纳得出公式:粒子数N=n•NA 〖练习〗 5molH2SO4中含有的分子个数是多少?原子总数是多少?氧原子个数是多少? 〖设问〗1 mol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数为6.02×1023个,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化学上把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举例说明。
〖归纳〗举例、归纳,得出公式:m=n•M 〖练习〗做P13“学与问” 〖小结〗小结所讲内容,解决〖引入〗中的第3个问题 〖活动〗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提问,强化几个关系式的应用,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补充习题 1、下列各物质中,含氧原子个数最多的是()A、1molKClO3 B、0.5molH3PO4 C、32g O2 D、3.01×1023个CO2 2、Cl2、HCl、O2、CO2各5g,按其所含分子数目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71 g Na2SO4•10H2O中含有Na+和SO4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含H2O的数目为多少? 4、质量相等的SO2 和SO3,物质的量之比为,硫原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氧原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5、4.9g磷酸中含有多少个H原子、O原子和P原子?以及与多少克P2O5中所含P原子相等? 6、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水的摩尔质量是18g(2)1 分子硫酸的质量是98 g(3)1 mol 氮的质量为28 g(4)摩尔是7 个基本物理量之一(5)1mol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微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 4、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5、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 重点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目都相同,1mol粒子的质量往往不同。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下面通过计算来证明。
〖投影〗 物质 物质的量 mol 质量 g 密度 g·cm-3 体积 cm3 Fe(固)1 7.8 Al(固)1 2.7 Pb(固)1 11.3 N2(固)1 1.026 H2(固)1 0.0808 O2(固)1 1.426 F2(固)1 1.3 Cl2(固)1 1.9 Ne(固)1 1.31 Ar(固)1 1.65 N2(液)1 0.805 H2(液)1 0.0708 O2(液)1 1.14 F2(液)1 1.11 Cl2(液)1 1.557 Ne(液)1 1.204 Ar(液)1 1.402 H2O(液)1 1.0 H2SO4(液)1 1.83 温度0°C、压强101 kPa 物质 物质的量 mol 质量 g 密度 g·L-1 体积 L N2(气)1 1.2505 H2(气)1 0.0899 O2(气)1 1.429 F2(气)1 1.695 Cl2(气)1 3.17 Ne(气)1 0.900 Ar(气)1 1.7839 CH4(气)1 0.714 NH3(气)1 1.315 SO2(气)1 2.860 CO2(气)1 1.977 空气(气)1 1.29 〖活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组计算,然后进行归纳处理。
〖小结〗数据处理的方法:先将数据有序排列,再将数据进行对比异同,观察规律。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从中提炼并总结出决定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微观因素及主要因素。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形象的比喻进行引导)〖结论〗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决定。当粒子数相同,粒子间距离很小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
粒子间距离很大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之间的距离。
〖小结〗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粒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气态小得多,决定固体、液体的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大小,由于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而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故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决定粒子间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有何影响?),不同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反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应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这就是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讲解〗 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很大,因此,说到气体的体积时,必须指明外界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如果将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Vm表示,单位为L/mol,那么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Vm是个常数,如果条件变化了,则Vm亦随之改变。如在0℃、101 kPa时,Vm=22.4 L/mol;
在25℃、101 kPa时,Vm=24.8 L/mol。
〖归纳〗归纳得出公式:气体体积V= n•Vm 〖小结〗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小结物质的量、质量、粒子数、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实物投影仪展现学生小结出的不同知识网络,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在讨论和交流中再次展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补充习题 1、标准状况下,2.2 g CO2的体积是多少? 2、标准状况下10g氢气的体积是多少升?6.72L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多少克? 3、现有3.4 g H2S和0.1 mol HBr气体。
(1)不同条件下,哪个分子数较多?(2)相同条件下,哪个该用较大的容器装?(3)不同条件下,哪个质量大?大多少?(4)哪个所含H原子的物质的量多?多多少?(5)其中含S和Br各多少克? 4、标准状况下有(1)6.72LCH4(2)3.01×1023个HCl分子(3)13.6gH2S,下列对这三种气体的关系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_ B、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 C、质量__________________ D、氢原子数_______________ 5、N2、CO2、SO2三种气体的质量比为7:11:16时,它们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
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同温同压下体积比为___________。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涵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和溶液稀释时有关的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
3、初步学会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 4、通过溶液配制实验,体验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学会反思、评价实验情况,提高实验探究和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5、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7、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浓度一般是指溶质与溶液之间的量的关系。初中学过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通过溶质与溶液的质量关系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问题〗如何配制100g 20%的?如何从该溶液中取出含0.1molNaCl的溶液? 〖讲解〗显然过程较为繁琐,由此可见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时有很多不便之处。对于溶液,量取体积要比称量质量更易操作。能不能通过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知道其中含有多少摩尔溶质呢?为此我们要引入一个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
〖问题〗根据溶质与溶液的相关物理量,你认为还用哪些溶液浓度来表示? 〖讨论〗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与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对比 〖讲解〗为了达到上述取液目的,我们只要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摩溶质即可,这在化学上叫做物质的量浓度 〖阅读〗P14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单位,强调是溶液的体积而非溶剂的体积。
〖练习〗 1、1mol/L NaOH溶液的含义是什么? 2、将0.5molNaOH配成2L溶液,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3、100mL1mol/L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从该溶液中倾倒出20mL,此20mL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还是1mol/L吗?为什么? 4、将10gNaOH溶解在250m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生产上和科学实验上常用的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要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讲解〗由于有些实验对溶液的浓度要求非常高,所以下面我们不仅要掌握配制方法、步骤,还要研究怎样配制浓度精确的溶液。实际上误差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仪器本身的不精确造成的,称为系统误差;
另一种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方法不当而引起的,称为偶然误差,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减小误差。下面我们以“用NaCl固体和蒸馏水为原料配制100mL1.00mol/LNaCl溶液”为例进行研究。
〖活动〗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要设计出实验步骤和每步所需实验仪器),全班交流,选出最适合实验室配制溶液的实验方案 〖讨论、探究〗(主要围绕减小实验误差考虑)1、在什么仪器中配制出100mL溶液? 〖活动〗学生研究容量瓶,并用说明文进行描述 〖问题〗如何理解上面的容量、温度和刻度线? 〖结论〗应选用100mL规格的容量瓶,并要在指定温度下进行配制 〖讨论、探究〗 2、实验过程中选用什么仪器最佳? 3、每一步操作中的细则以及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录像〗配制溶液全过程 〖小结〗请学生小结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及注意要点 〖思考〗下列哪些操作会产生误差?对实验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1、引流时有少许液体溅出容量瓶外 2、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施加措施 3、定容时加水高于刻度线,将多余液体吸出 4、用于溶解的小烧杯未洗涤 〖问题〗如果将NaCl固体换为2.00 mol/LNaCl溶液,则配制时有何不同? 〖活动〗学生实验:用NaCl固体和蒸馏水为原料配制100mL1.00mol/LNaCl溶液。
(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基本操作:胶头滴管的使用、溶解操作、玻璃棒引流、容量瓶的使用、定容、视线等)〖交流反思〗由实验成功和实验失败的学生分别谈谈自己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实验的体会。
1、你觉得本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2、你在实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没有造成误差?如有,结果如何? 3、你在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有何收获和建议? 补充习题 1、配制200mL0.1mol/L的NaCl溶液,需NaCl的质量为多少克? 2、欲配制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mL,完成下列步骤:
①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___g。
②将称好氢氧化钠固体放入___中加___蒸馏水将其溶解,待___后,将溶液沿___移入___mL的容量瓶中。
③用少量蒸馏水冲洗___次,将冲洗液移入___中,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___(低或高)。
④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___时,改用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偏___,应该___。
⑤最后盖好瓶盖___,将配好的溶液移入___中并贴好标签 3、计算1mol/L氯化钡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
4、用CuSO4·5H2O配制0.1mol/L的水溶液,下列方法正确的是()A、取25gCuSO4·5H2O溶于1L水中 B、将CuSO4·5H2O干燥去掉结晶水,取16g溶于水制成1L溶液 C、将25gCuSO4·5H2O溶于水制成1L溶液 D、将12.5gCuSO4·5H2O溶于500mL水中 5、设计实验:如何在实验室配制100mL2.0mol/LH2SO4溶液?(1)提供仪器:100mL烧杯、10mL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100mL容量瓶(2)提供药品: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蒸馏水(3)要求:设计出实验操作方法,以及减小误差的措施。
*6、1L水吸收448LHCl气体(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可得密度为1.19g/cm3的浓盐酸,求此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化学科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对连接初、高中化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学习高中化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散系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具体运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
所以,本章内容不仅在全书中承上启下,而且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本章共分三节,整个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物质的分类,具体包括简单分类方法及以应用,物质的分类,分散系的分类(胶体)三部分知识;
第二部分:离子反应,具体内容包括电解质电离,酸、碱、盐的含义及其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离子反应的实质、条件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第三部分:氧化还原反应,具体内容包括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
内容结构 本章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初学者掌握的化学反应知识还较少,给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如何突破本章知识难点、把握重点、掌握方法是关键。
本章的重点是:物质记起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本章难点是:离子反应的实质;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
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归纳与整理] 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
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归纳与整理]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 Na2CO3 钠盐 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碳酸盐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思考与交流]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归纳与整理]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思考与交流] 初中所学习的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能概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吗?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对已学知识? [实践与探究]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 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归纳与整理]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回顾与总结]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反应的分类 补充习题 1.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是因为铁或铝能跟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属无机物反应基本类型中的()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下列物质是化合物的是()A.分析纯盐酸 B.氧气 C.黑火药 D.干冰 3.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A.H2O B.NH3 C.NaH D.H2SO4 4.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现阶段认为正确)。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A.KHSO4 B.Cu2(OH)2CO3 C.Ca(H2PO4)2 D.NH4NO3 5.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 ⑤Fe2O3 ⑥FeSO4·7H2O ⑦HNO3 ⑧AgNO3 ⑨NaHCO3中,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属于碱的是 ;
属于酸的是 ;
属于盐的是。(填写各物质的序号)6.胆矾(CuSO4·5H2O)是一种蓝色晶体,用它进行以下几个实验:①取少量胆矾晶体,用研钵研碎后,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可以看到固体颜色逐渐变成白色,同时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②冷却后,取试管内白色粉末少许,用蒸馏水溶解后得到蓝色溶液,将此溶液分置于两支试管中;
③向第一支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④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第二支试管中,过一会,取出铁钉,观察到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变化,并指出所发生的反应的类型。
⑴加热胆矾晶体:
,();
⑵生成蓝色沉淀:
,();
⑶生成红色物质:
,()。
参考答案:1.A2.D3.D4. D5.①⑤④③⑦②⑥⑧⑨ 6.CuSO4·5H2O CuSO4+5H2O↑ 分解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复分解反应 CuSO4+Fe=Cu+FeSO4 置换反应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4.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烟、雾、云属于纯净物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物质分散到什么物质里的? [归纳与整理]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⑴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 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分 散 质 分 散 剂 实 例 气 气 空气 液 气 云、雾 固 气 烟灰尘 气 液 泡沫 液 液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固 液 糖水、油漆 气 固 泡沫塑料 液 固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固 固 有色玻璃、合金 [思考与交流]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2.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 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25 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0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0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0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归纳与整理] 1.当光束通过Fe(0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外观 均一、透明、稳定 多数均一、透明、介稳性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 分散质粒子 直径 <1nm 1nm~100nm >100nm 组成 单个分子或离子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 许多分子集合体 能否透 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典型实例 食盐水、碘酒 食盐酒精溶液、淀粉溶液 泥水 [思考与交流] 1. 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丁达尔效应在吗?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胶体有哪些认识? [归纳与整理] 胶体: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在超显微镜下可见)。
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 [阅读与拓展] 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布朗运动,胶体介稳性的应用。
[思考与交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经常在媒体上听到一些有关纳米材料,你知道有哪些呢? [阅读与拓展] 纳米粒子的尺寸与胶体粒子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技术的发展,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动力。
[回顾与总结] 1.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分类可以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三类 2.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分类,有3种类型。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外观 均一、透明、稳定 多数均一、透明、介稳性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 分散质粒子 直径 <1nm 1nm~100nm >100nm 组成 单个分子或离子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 许多分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典型实例 食盐水、碘酒 食盐酒精溶液、淀粉溶液 泥水 3.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
4.纳米技术与胶体 补充习题 1.将某溶液逐滴加入到Fe(OH)3胶体内,开始出现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A.2mol/LH2SO4溶液 B.2mol/LNaOH溶液 C.2mol/LMgSO4溶液 D.硅酸溶胶(胶体粒子带负电荷)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3.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C.是否能通过滤纸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4.观察丁达尔现象的正确方法是()A.观察者视线与入射胶体内一束光平行 B.将一发光的白炽灯悬在盛有胶体的烧杯正上方 C.观察者视线垂直于一束入射光,胶体置暗盒内 D.胶体置明亮背景处,观察者视线与入射胶体内的红色激光垂直 5.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100nm,1nm=10-9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大小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的是()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6.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胶粒直径小于1nm B.胶粒作布朗运动 C.胶粒带有电荷 D.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 7.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分离方法:
淀粉液中含有泥沙 ;
KNO3晶体中含有少量食盐。
8.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⑴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于 反应。
⑵在小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⑶另取一小烧杯也加入25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也加入2mL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 的角度,可以看到 烧杯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用这个实验可以区别。
⑷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可以看到溶液红褐色逐渐变浅,最终又得到了黄色的FeCl3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也属于 反应。
参考答案:1.A 2.D 3.B 4.C 5.C 6.C 7.过滤 结晶 8.Fe2O3+6HCl=2FeCl3+3H2O(1)FeCl3+3NaOH=Fe(OH)3↓+3NaCl 复分解(2)红褐(3)90° 甲 胶体与溶液(4)Fe(OH)3+3HCl=FeCl3+3NaCl 复分解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重点难点:
电解质、电离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许多化学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参加反应的物质主要是酸、碱、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酸、碱、盐在水溶液里的反应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
[实验与探究] 如果提供下列物品:直流电源、导线、烧杯、电灯泡、开关,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下表中物质的导电性吗?将实验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物 质 铜 片 石 墨 氯固 化 钠体 氯溶 化 钠液 无酒 水精 蔗固 糖体 蔗溶 糖液 氢钾 氧固 化体 氢钾 氧溶 化液 硫溶 酸液 类 别 能 导 否 电 [思考与交流] 1.上述哪些物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在什么情况下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归纳与整理]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2、酸、碱、盐是电解质 [思考与交流] 铜片、石墨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 SO3的水溶液能导电,SO3是电解质吗? [归纳与整理]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即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④酸、碱、盐和部分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 ⑤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思考与交流] 以NaCl溶液为例说明为什么有些电解质溶液能导电? [归纳与整理] 3、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实践与探究] 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下列物质的电离 HCl HNO3 H2SO4 NaOH Ba(OH)2 NaCl KNO3 MgCl2 [思考与交流] 1.根据HCl、HNO3、H2SO4的电离,我们对酸的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2.能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吗? [归纳与整理] 5、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思考与交流] 1. NaHSO4溶液能电离出H+和Na+,NaHSO4属于酸吗? 2.怎样认识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怎么表示? [回顾与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以及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补充练习1、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该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三氧化硫 B.干冰 C.蔗糖 D.硫酸钡 2、下列电离方程式中,书写错误的是()A.Ca(OH)2=Ca2++OH— B.NaOH=Na++O2—+H+ C.HCl=H++Cl— D.K2SO4=2K++SO42—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C.硫酸钡难溶于水,但硫酸钡属于电解质 D.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电解质 4、下列物质的导电性能最差的是()A.熔融氢氧化钠 B.石墨棒 C.盐酸溶液 D.固体氯化钠 5、向Ba(OH)2溶液中逐滴滴入稀H2SO4,则溶液的导电能力()A.逐渐变小 B.先变大后变小 C.逐渐增大 D.先变小后变大 6、在溶液导电性实验中,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至过量,灯泡的明亮度变化是:明→暗→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B.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有关 C.灯泡最暗时溶液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 D.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盐酸与滴加硫酸时现象相同 参考答案:1.AC 2.AB 3.C 4.D 5.D 6.A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步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2.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和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体会科学探究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3.体会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和鉴定、污水处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在下列物质中:①CH3COOH ②HCl ③NaOH ④Cu(OH)2 ⑤AgCl ⑥Na2CO3 ⑦C2H5OH ⑧H2O ⑨SO2⑩Fe 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 ______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 ___ 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____________ [归纳与整理] 因电解质溶于水可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实验与探究] 实 验 现 象 1、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稀NaCl溶液。
2、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
[思考与交流]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 Cu2+,能否用实验证明?请简单设计。
3.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归纳与整理]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 怎样用化学用语表示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质? [归纳与整理](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四步:“写、改、删、查”。
“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根据实验事实;
“改”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其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出现;
如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删”两边相同的离子,去除与离子反应无关的粒子;
“查”两边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反应条件、沉淀符号、气体符号等。
[思考与交流] 下列化学反应是离子反应吗?能的请写出离子方程式 1.铁跟稀硫酸反应 2.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 3.碳酸镁跟硫酸反应 4.硝酸钾与氢氧化钠在水溶液中混合 5.氧化铜溶于盐酸 [思考与交流] 1.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 HCl+NaOH ②H2SO4+KOH ③HNO3+Ba(OH)2 2.有什么发现? [归纳与整理](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思考与交流] 下列离子方程式能表示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能写出化学方程式吗? ⑴Ca2++CO32—=CaCO3↓ ⑵Cu2++2OH—=Cu(OH)2↓ ⑶CO2+2OH—=CO32—+H2O ⑷BaCO3+2H+=Ba2++ H2O+CO2↑ [思考与交流] 上述离子反应发生后,溶液中各离子的数目有何变化?(总有离子的减少)[归纳与整理] 离子反应的实质就是通过反应使某些离子的数目明显减少的过程。
[思考与交流] 哪些因素可以使离子数目明显减少? [归纳与整理] 3、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或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思考与交流]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Na+、Ba2+、Cl—、SO42— B.K+、SO42—、NO3—、OH— C.H+、NH4+、Fe3+、SO42— D.H+、Cl—、CO32-、NO3— [归纳与整理] 判断溶液中有关离子能不能大量共存,事实上是判断它们在给定的条件下能不能形成难溶化合物、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态物质,要考虑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离子性质;
此外解题时还要特别注意试题的前提设置。
[回顾与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离子反应与其发生的条件,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补充练习1、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使等号两边()A.离子的数目相等 B.粒子的总的物质的量相等 C.正电荷或负电荷总数应相等 D.各元素原子的数目应相等 2、下列化学方程式与相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正确的是()A.2FeCl3+Cu=2FeCl2+CuCl2 2Fe3++Cu=2Fe2++Cu2+ B.2HNO3+CaCO3=Ca(NO3)2+CO2↑+H2O 2H++CO32—= CO2↑+H2O C.Fe+2HCl=FeCl2+H2↑ Fe+2H+=Fe2++H2↑ D.Cu(OH)2+2HCl=CaCl2+2 H2O OH—+H+= H2O 3、下列化学反应中,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 表示的是()A.硝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铁溶液和盐酸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 D.氢氧化铜和硫酸溶液 4、下列各组中两种溶液间的反应,不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的是()A.HCl+Na2CO3;
H2SO4+K2CO3 B.Fe+HCl;
Fe +H2SO4 C.BaCl2+Na2SO4;
Ba(OH)2+(NH4)2SO4 D.KOH+CH3COONH4;
Ba(OH)2+NH4Cl 5、只能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H++OH—=H2O B.2H++CO32—=H2O+CO2↑ C.Zn(OH)2+2H+=Zn2++2H2O D.Cu2++2OH—+Ba2++SO42—=BaSO4↓+Cu(OH)2↓ 6、能在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Cu2+、SO42—、OH—、K+ B.Fe3+、NO3—、Cl—、H+ C.K+、CO32—、Cl—、H+ D.H+、Na+、Cl—、SO42— 7、除去括号中的杂质,写出所加试剂的化学式 ⑴Cl—(SO42—)⑵SO42—(CO32—)⑶NaCl(NaOH)⑷Fe2+(Cu2+)参考答案:1、CD 2、C 3、AC 4、C 5、D 6、D 7、(1)BaCl2(2)H2SO4(3)HCl(4)Fe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 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4、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重点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请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归纳与整理]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根据物质得氧和失氧为标准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相互依存。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与探究] 一瓶盛满氯气的集气瓶,推开玻璃片,在瓶口上方用锯条锯出微小的金属钠,观察现象。
根据讨论进一步激疑,反应中无氧能发生燃烧现象,激烈的氧化反应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究竟怎么叫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 请分析下列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 Fe + CuSO4 == FeSO4 + Cu Mg + 2HCl == MgCl2 + H2 ↑ S + O2 加热 SO2 CuO + H2 加热Cu + H2O [归纳与整理]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 氧化还原反应中,粒子间发生重新组合,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必然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 要深刻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还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的关系。
[归纳与整理] 2、氧化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利用2-13氯化钠形成示意图,图2-14氯化氢分子形成示意图归纳板书 失去(或偏离)电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得到(或偏向)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没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 1、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并列举具体的化学反应加以说明。
[归纳与整理] 3、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四种基本类型 置换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全部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B.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然同时发生 C.氧化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D.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2、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 SO4+2CO 2↑+2H2 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ClO2是氧化产物 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回顾与总结] 4、从不同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概念的发展 得氧、失氧的观点 化合价升降的观点 电子得失(转移)的观点 氧化反应 得到氧的反应 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失去电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 失去氧的反应 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得到电子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有得失氧的反应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5、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6、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7、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依据 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8、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化关系 概括:“升—失—氧;
低—得—还”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失去电子,结果被氧化,是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还原剂被氧化得到氧化产物;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结果被还原,是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氧化剂被还原得到还原产物。
补充练习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CaCO3高温CaO+CO2↑ B.Na2O+H2O=2NaOH C.Na2CO3+2HCl=2NaCl+H2O+CO2↑ D.4HNO3(浓)△4NO2↑+O2↑+2H2O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还原剂 B.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氧化剂在反应中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中被还原 3.下列变化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A.NaCl→AgCl B.H2O→O2 C.KClO3→KCl D.MnO2→MnCl2 4.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以上都不是 5.阿波罗宇宙飞船以N2H4(联氨)和N2O4为推力源,反应温度达2700℃,反应式为2N2H4+N2O4=3N2+4H2O。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属于置换反应 B.联氨是氧化剂 C.联氨是还原剂 D.氮气是氧化产物,不是还原产物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一定得到金属的单质 7.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⑴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⑵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 ⑶有水生成的置换反应 ⑷有水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参考答案:1.D 2.C 3.D 4.C 5.C 6.A 7.(1)2H2+O22H2O(2)Cu(OH)2 CuO+H2O(3)CuO+H2 Cu+H2O(4)HCl+NaOH=NaCl+H2O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2课时(选用)教学目标:
1、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3、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养成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体会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2、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在2Al+3H2SO4=Al2(SO4)3+3H2↑的化学反应里,氢元素的化合价由 价降低为 价,降低了 价,氢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为,氢离子得到电子总数为,则铝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为,铝原子失去电子总数为。
2、在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化剂里化合价降低总数与得到电子总数相同 B、还原剂里化合价升高总数与失去电子总数相同 C、氧化剂里化合价降低总数与还原剂里化合价升高总数相等 D、氧化剂里得到电子总数与还原剂里失去电子总数相等。
3、0.10mol/LH2SO4溶液100mL,最多溶解金属铝的质量为 。
4、24mL浓度为0.05mL/l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转化为Na2SO4。则铬元素在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归纳与整理]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及作用 1、电子守恒规律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或物质的量)=氧化剂得电子总数(或物质的量)作用: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 5、在Fe、Cu2+、Fe2+中,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只能作还原剂的是,反应实例是 ;
只能作氧化剂的是,反应实例是。
[归纳与整理] 2、表现性质规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
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既 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作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非金属单质大多数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思考与交流] 6、写出Zn与Cu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比较:
还原性:
>;氧化性:
> [归纳与整理] 3、由强到弱规律:
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跟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和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作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比较粒子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制备物质。
[思考与交流] 7、在向由Zn、Fe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稀H2SO4溶液后,先发生反应为,后发生反应为。
[归纳与整理] 4、反应先后规律 当有多种氧化性或多种还原性物质时,氧化性越强的氧化剂与还原性越强的还原剂优先反应,即“强者先行”。
作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顺序 [思考与交流] 在括号填写:易氧化、难氧化、易还原、难还原、强氧化性、弱氧化性、强还原性、弱还原性 [归纳与整理] 5、正易逆难规律 越容易失去电子的物质,失去电子后就越难得到电子;
越容易得到电子的物质,得到电子后就越难失去电子。
[思考与交流] 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的一般方法 [归纳与整理] 三、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判断的一般方法 1、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K+ Ca2+ Na+ Mg2+ Al3+ Zn2+ Fe2+ H+ Cu2+ Ag+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 还原性强弱是: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性强弱是:氧化剂>氧化产物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难易(反应条件)的不同 师生互动内容:下面三种方法均可以制得Cl2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O2+4HCl(浓)2H2O+2Cl2 三种氧化剂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4、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程度 师生互动内容:根据反应Fe+2HCl==FeCl2+H2 2Fe+3Cl2△〓2FeCl3,氧化性 > 待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得将进一步完善。
[阅读与理解]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运用 1、制备某些物质 实验室制备氧气、氢气等。
工业上用还原剂冶炼金属。
2、用强氧化剂Cl2、ClO2等进行小型水厂、游泳池水、医院污水、工业污水的处理,即利用强氧化剂进行消毒、杀菌。
3、燃料的燃烧,提供热能等。
4、化学电源的研制、开发及合理利用。
5、电镀以防止金属的腐蚀。
另外有些氧化还原反应会对人类带来危害,例如:易燃物的自燃、食品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我们运用化学知识来防止这类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或减慢其进程。
[回顾与总结] 1、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的关系 2、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间的联系 还原性强弱是: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性强弱是:氧化剂>氧化产物 补充练习1.金可溶于王水:Au+HNO3+4HCl=HAuCl4+NO↑+2H2O,关于上述反应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盐酸作氧化剂 B.HNO3被还原 C.王水有很强的氧化性 D.HAuCl4中Au的化合价为+3价 2.在氧化还原反应3S+6KOH△K2SO3+2K2S+3H2O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硫原子个数比为()A.1∶2 B.2∶1 C.1∶1 D.3∶2 3.用下列方法均可制得氧气:
(1)(2)(3)(4)若要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之比为()A.3∶2∶1∶4 B.1∶1∶1∶1 C.2∶1∶2∶2 D.1∶2∶1∶1 4.下列微粒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A.Mg B.SO2 C.Zn2+ D.HCl 5.下列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2H2S+SO2=3S+2H2O②2KI+Cl2=2KCl+I2③2FeCl2+Cl2=2FeCl3④2FeCl3 +2HI=2FeCl2+I2+2HCl⑤I2+SO2+2H2O=H2SO4+2HI下列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排列顺序中,正确的是()A.Cl2>Fe3+>I2>SO2 B.Cl2>I2>Fe3+>SO2 C.Cl2>Fe3+>SO2>I2 D.Fe3+>I2>Cl2>SO2 6.常温下,在下列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①16H++10Z-+2XO=2X2++5Z2+8H2O②2A2++B2=2A3++2B-③2B-+Z2=B2+2Z-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Z2+2A2+=2A3++2Z-可以进行 B.Z元素在①③反应中均被还原 C.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Z2、B2、A3+ D.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2+、B-、Z-、X2+ 7.在反应3BrF3+5H2O=HBrO3+9HF+Br2+O2↑,若有0.3molH2O被氧化,则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是()A.0.15mol B.0.2mol C.0.3mol D.0.4mol 8.在11P + 15CuSO4 + 24H2O = 5Cu3P+6H3PO4+15H2SO4反应中,氧化剂为,还原剂为。lmol Cu2+能氧化P的物质的量为 mol。
参考答案:1.A 2.A 3.C 4.BD 5.A 6.B 7.B 8.P、CuSO4 P 0.2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教材分析: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的知识内容可分为单质、化合物和金属材料三大块。为了使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内容的编排上对钠、铝、铁、铜的知识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等。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活泼金属钠,较活泼金属铝、铁,不活泼金属铜为代表,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并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实验观察的方法。
3.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钠跟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4.在归纳金属钠、铝的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5.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重点、难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教学过程:
〖引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金属为什么都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过渡〗钠具有哪些性质? 〖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引言〗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 〖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并主要通过这个问题的科学探究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板书〗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投影〗思考并填写活动表 交流·研讨:
1.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可借助图3-2)2.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该按照什么程序来进行?你能通过实例说明吗? 〖小组讨论〗 〖表达与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评价与概括〗 1.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 〖媒体展示实例〗 物质 研究它们的性质的主要方法 氧气 观察和实验法 氢气 观察和实验法 锌和铁 观察和实验法 盐酸 观察和实验法 非金属的通性 分类、比较法 金属的通性 分类、比较法 酸的通性 分类、比较法 2.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该按照什么程序来进行?你能通过实例说明吗?(可例举氧气、铁、盐酸或二氧化碳)观察物理性质 预测化学性质 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 分析现象并解释 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 〖过渡〗通过同学们思考与交流,我们知道,研究物质的性质就应该首先把握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我们先探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板书〗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过渡〗通过同学们交流与探讨,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板书〗观察法(1)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2)内容: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人们既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及时储存和处理所搜集的信息。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3)实例:
〖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
2、学会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揭示物质的性质;
3、通过实验观察,认识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硬度和密度的相对大小、熔点的相对高低等物理性质。
4、通过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分析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试剂和仪器〗略 〖实验内容〗 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状态 颜色 硬度和密度的相对大小 延展性强弱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 分析(或结论)(1)(2)(3)(4)(5)〖概括〗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
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查表或看书可知金属钠熔点为97.81。C,沸点为882.9。C;
密度为0.97g·cm—3。
〖现象分析〗 亮、浮、熔、游、嘶、红现象的分析 〖概 括〗 与现象有关的金属钠的性质 〖板 书〗 一、金属与水的反应 2Na +2H2O ====2NaOH + H2 〖科学探究〗 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 〖归纳与总结〗 钠的化学性质 〖问题的升华〗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问题的解决 〖拓展延伸〗 1.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
2.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
〖分析和结论〗 略 〖过渡〗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是否它们都不与水反应呢?实际上如果将铁块烧红插入水中即发生反应,可否设计实验证明并检验其产物? 〖板 书〗3Fe+4H2O====Fe3O4+4H2 〖科学探究〗 〖介绍〗原教材中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水蒸气发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产生气体的检验等几部分 〖分析〗图3-9装置。
〖设计〗如果提供给你三支试管、水槽、蒸发皿、胶塞、导管、酒精喷灯及其他必要的仪器和物品,画出你设计的装置简图。
〖小组讨论〗 〖表达与交流〗 〖课件展示、分析和结论〗 〖比较与概括〗由以上内容可知,钠比铁活泼。
〖投影〗布置学生阅读填写活动表:
.运用所学知识,比较金属钠与金属铁的性质。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拓展延伸〗 1.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测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2.铁粉为何看不见银白色光泽?铁有银白色光泽,为何铁又称为黑色金属? 3.哪些金属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实验室有单质金属钠,可以说钠在自然界以游离态存在吗? 〖过渡〗在此,我们使用了分类法和比较法。
〖板书〗分类法:
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
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板书〗比较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补充习题:
1.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标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金属钠? 3.能否把钠保存在汽油里或四氯化碳(CCl4)中?说明理由。
(提示:汽油易挥发、易燃;
CCl4的密度比钠的大。)4.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盛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投入一小块金属钠。
5.有人说“钠是一种还原性很强的金属,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第二课时 〖过渡〗上节课我们运用“观察法”“比较法”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往往还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
〖板书〗实验法(1)含义:
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2)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3)实验法的步骤: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
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实例:
〖投影〗布置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2、探究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3、认识条件控制在实验研究中的意义。
〖试剂和仪器〗 金属钠,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铁圈。
〖实验步骤〗 1.将切好的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
2.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金属钠在空气中放置 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钠 〖交流与讨论〗将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和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问题思考〗 1.这组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理解实验法的意义。
2.在你做过的实验中,还有因条件改变而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吗? 〖拓展延伸〗 〖演示实验〗金属钠与硫、氯气的反应。
〖观察、思考、记录〗 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的烟;
钠与硫粉混合研磨时燃烧,火星四射,发生爆炸,化学方程式为:
〖活动评价〗 〖媒体展示或描述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和结论〗(略)〖概述〗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而生成氧化钠,失去金属光泽(因此金属钠通常不能暴露在空气中。为何能保存在煤油里?);
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板书〗 二、金属和氧气的反应:
4Na +O2 ==== 2Na2O 2Na +O2 ==== 2Na2O2 该实验验证了金属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性质。
〖概述〗上面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常用的四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
在研究物质的某方面性质时,可能只用到一种或两种方法,但在研究物质的整体性质时却常常是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综合应用。
〖过渡〗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经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人们对物质性质的研究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过程。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通性和特性。那么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呢? 〖板书〗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并归纳〗(媒体展示)1、要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包括物质的存在状态、颜色气味等);
2、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
3、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所做的预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与预测相一致的性质,并对实验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4、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探究〗研究过氧化钠的性质(与氧化钠比较)(建议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实验〗提出学生实验的操作方案及实验要求:
1.打开盛有Na2O、Na2O2试管的橡胶塞,分别加入少量水,观察现象并记录;
2.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Na2O的试管(1)和盛有Na2O2的试管(2)内,观察现象并记录;
3.分别向试管(1)、(2)所得溶液中加入无色的酚酞试液,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4.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相应实验结论。
〖活动记录〗 性 质 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色、态 与水反应 与CO2反应 稳定性比较 用途 结论 〖重点分析〗Na2O2与H2O反应的化学原理:
属于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1价的氧元素具有强氧化性,所以能使色质褪色。表现漂白性。
〖过渡〗活泼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表面生成一层氧化物;
在空气中燃烧则生成过氧化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镁、铝排在一起,钠所具备的性质镁和铝是否也同样具备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们知道镁能与氧气反应,请回顾反应的条件及现象? 〖交流与讨论〗 〖分析和结论〗 镁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部金属不被继续氧化,所以在点燃镁条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点燃起来更方便些。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燃烧的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板书〗 〖提问〗据此请预测铝是否和氧气反应? 〖演示实验〗“毛刷”实验:(建议选做)取一根铝条用砂纸将薄膜破坏掉,然后用沾有Hg(NO3)2溶液的棉球擦一下,再用滤纸擦干。
〖观察、思考、讨论〗 观察铝条表面变化情况:用滤纸擦干后的铝条表面迅速长出了许多疏松的白毛,铝条变成“毛刷”,轻抖白毛飘落。“白毛”成分是Al2O3。Hg(NO3)2与Al条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Hg阻止在Al条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此实验证明:室温下铝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Al+3O2=2Al2O3,Al具有强还原性。我们在使用铝制品时要注意保护氧化膜。
〖科学探究〗 用坩埚夹住一小块铝箔(箔厚约0.1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 〖交流与讨论〗 〖分析和结论〗 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箔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因为铝表面的氧化膜保护了铝,构成薄膜的氧化铝的熔点(2050℃)高于铝的熔点(660℃),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熔化的铝仍不会滴落,因为铝很活泼,磨去原来的氧化膜后,在空气中又会很快的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这也正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
〖板书〗4Al+3O2=2Al2O3 〖拓展延伸〗若要观察到铝的燃烧应采取哪些措施? 〖交流与讨论〗 〖分析和结论〗 增大铝与空气的接触面,提高反应的温度等。
〖演示实验〗铝粉在空气中燃烧 用玻璃管将铝粉吹到酒精灯的火焰上方。
〖观察、思考〗观察到灯焰上方产生耀眼白光。铝在高温条件下,可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光和热。(认识反应条件的重要性,条件不同反应程度不同,加深外因是变化条件的认识。)〖学生阅读教材〗铝的氧化膜 〖总结〗钠、镁、铝与氧气反应的异同点。
补充习题:
1.钠在自然界里不能以 态存在,只能以 态存在,这是因为。
2.由于钠很容易与空气中的、等物质反应,通常将钠保存在 里,以使钠与、等隔绝。
3.钠可以把钛、锆等金属从它们的卤化物中还原出来,这是由于钠具有 性。
4.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少量金属钠,最终的产物是()A.Na2CO3 B.NaOH C.Na2O D.Na2O2 5.下列灭火剂能用于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A.干冰灭火剂 B.黄沙 C.水 D.泡沫灭火剂 第三课时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镁、铝都能与氧气反应,这种性质上的相似性是由结构的相似性决定的,这是内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 三、镁和铝的化学性质 1.共性(1)跟非金属反应:2Mg+O2=2MgO 4Al+3O2=2Al2O3 〖讲述〗因为Mg、Al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它们不仅能跟单质O2反应,而且还能与其它金属单质反应(如卤素、硫等),甚至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板书〗(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 〖设问并组织讨论〗(1)回忆复述Mg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回答〗(1)Mg能跟水反应,加热反应更明显:
Mg+2H2O===Mg(OH)2+H2 〖提问〗铝跟水反应吗? 〖演示实验〗Al与沸水反应 将去掉膜的Al条放在沸水中(用投影仪做此实验)。
〖观察、回答〗(1)Al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2)结论:
2Al+6H2O===2Al(OH)3+3H2 〖提问〗初中化学课中同学们学习过CO2的有关性质,知道CO2不支持燃烧。这是一瓶CO2,瓶壁无色透明,将点燃的镁条放入瓶中,观察镁条是否熄灭?有什么现象? 〖演示实验〗Mg与CO2反应 〖观察、思考、记录〗 ①现象:Mg条在CO2中剧烈燃烧,放出白光和大量热,有大量白烟生成,瓶壁上有黑色固体生成。
②结论:
CO2不支持燃烧是具有相对性的;
Mg不仅能与游离态的O2反应,而且能与氧化物中的氧结合,表现出强还原性。
〖过渡〗Al在高温条件下也可以与CO2反应,甚至于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演示实验〗铝热反应(实验前用磁铁检查一下室温条件下有无铁存在;
反应后再用磁铁检查有无铁生成)〖观察、思考、记录〗 反应前:无铁存在。
反应中:发光、放热、反应剧烈。
反应后:用磁铁检查生成物有块状物被吸起。
2Al + Fe3O4 === 2Fe + Al2O3 +Q Al的还原性强于铁,也能与化合态氧结合。
〖放录像〗铝热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焊接钢轨。
〖过渡〗镁、铝的强还原性不仅体现在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中,它们也跟酸反应。
〖板书〗(3)跟酸的反应(1)相同点 a.Mg、Al与盐酸反应产生H2。
b.Mg、Al与稀硫酸反应产生H2。
(2)不同点 b.Al与冷浓H2SO4、浓HNO3发生钝化。
〖过渡〗除此以外,铝还有哪些特性? 〖板书〗2.特性 〖演示实验〗Al与NaOH溶液反应(用投影实验)〖设问〗 ①Al与NaOH水溶液的反应中Al显示什么性质?根据是什么? ②上述反应产物中的NaAlO2是如何产生的? ③Mg比Al活泼,其与H2O反应较Al容易,为什么与NaOH水溶液接触无明显现象呢? 〖观察、思考、记录〗 观察、思考,将Mg、Al条放入NaOH水溶液中,Mg表面无变化,Al条表面有许多气泡产生。
结论:Mg+NaOH 2Al+2NaOH+2H2O=2NaAlO2+3H2↑ 讨论、归纳,回答:
①Al显还原性,因其化合价升高。
②以上反应不是一步反应,而是多步反应的结果:
2Al+6H2O=2Al(OH)3+3H2↑ Al(OH)3+NaOH=NaAlO2+2H2O ③因Mg(OH)2既不溶于水也不与NaOH反应,其可将内层Mg包起来,使反应难于进行下去。
〖小结〗本节课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分析Mg、Al的相对位置,讨论了它们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的反应情况,请同学们归纳一下Mg、Al性质的相同点、不同点。
复习巩固:
1.把燃着的镁条放入下列气体中,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A.N2 B.CO2 C.Cl2 D.He 2.镁粉中混进少量铝粉,将Al粉除去,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盐酸 B.CuSO4溶液 C.NaOH溶液 D.H2O 3.在铝热反应中,铝粉的作用是[ ]。
A.催化剂 B.氧化剂 C.还原剂 D.熔剂 4.两份铝粉分别与足量的NaOH溶液和HCl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同温、同压下),则这两份铝粉的质量之比为[ ]。
A.1:2 B.1:3 C.3:2 D.1:1 5.同质量的钠进行下列实验,其中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
A,将钠投入足量水中 B.将钠用铝箔包好,并刺些小孔,再加入足量水中 C.将钠投入足量稀硫酸中 D.将钠投入足量稀盐酸中 6.天平两端各放一只烧杯,烧杯中盛有等体积的3mol/L的硫酸,天平平衡。向烧杯中分别加入Mg、Al各10.8g,反应完毕后,镁恰好溶解。试回答:
(1)每只烧杯中所盛硫酸的体积。
(2)反应后,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加入哪种金属的一端向下倾斜?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教学目标:
1.以MgO、Fe2O3、CuO为代表,了解金属氧化物的主要理化性质和主要用途。巩固药品取用等基础实验操作。
2.以铁的氢氧化物和Al(OH)3为代表,了解金属氢氧化物的制法、性质和用途。巩固试管实验等基础实验操作及Fe(OH)制备的特殊操作。
3.以Na2CO3、NaHCO3及铁盐为代表,了解盐类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掌握检验金属离子的实验方法————试剂法和焰色反应。
4.以Al2O3、Al(OH)3为代表,了解两性物质的特点。以KAl(SO4)2 为代表,使学生掌握复盐的组成特点。
5.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同时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比较法。
6.通过对几个实验的探究,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7.通过实验、图表分析、联系生活等多渠道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重点、难点: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性质,Fe2+、Fe3+ 的转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为什么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2.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金属钠在空气中表面变暗;
②金属钠在空气中加热;
③金属钠投入纯水中;
④金属铝投入NaOH溶液中 【引入新课】金属不但其单质具有许多特殊的理化性质和广泛的用途,而且金属形成的多种化合物亦有极其重要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一)金属化合物 【投影】学生看书并填写下表:
几组物质分类概念判析 概 念 含 义 化合物 氧化物 氢氧化物 盐 金属化合物 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就是金属化合物 【板书】一.氧化物 1.金属氧化物的水溶性 【实验】CaO、MgO、CuO和水作用实验 【投影】 几种金属氧化物和水作用的比较 颜色状态 和冷水作用 和热水作用 CaO MgO CuO 【讨论总结】极大部分金属氧化物不溶于水,和水不起反应。常见的Na2O、K2O、BaO、CaO可和水作用,形成对应的碱。MgO不和冷水作用但和热水作用生成Mg(OH)2。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O + H2O — K2O + H2O — BaO + H2O — CaO + H2O — MgO + H2O — 【板书】2.和酸的作用 【实验】书本实验3—5 【投影】 几种金属氧化物和盐酸反应实验 反应物 颜色状态 溶液的颜色 化学反应方程式 MgO Fe2O3 CuO 【研讨】①金属氧化物属于什么氧化物?一般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②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l2O3 + H2SO4 — Fe2O3 + HNO3 — CuO + HNO3 — 【板书】3.两性氧化物 【实验】Al2O3溶于碱的实验 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研讨】①氧化铝的化学性质有何特点?除去金属铝表面的氧化膜你有什么高招? ②象氧化铝这种氧化物和其它金属氧化物不同,我们称它为两性氧化物,你能对两性氧化物下个确切的定义吗? 【结论投影】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且均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
【板书】4.常见金属氧化物的颜用途 氧化物 化学式 颜色状态 主要用途 氧化铝 氧化铁 氧化铜 氧化亚铜 【学与问】 ①钠表面的氧化物和铝的氧化膜都是金属氧化物,它们的外观形态和性质相同吗?对内层金属的保护作用一样吗? ②铁制品表面常需油漆而铝制品一般都裸露于空气中,这是为什么? ③一段光亮的铁丝插入盐酸中立即有气泡产生,而一段光亮的铝丝插入盐酸中过一会儿才有气泡产生,这是为什么? 【课外作业】 1.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氧化物是 A.Al B.MgO C.NaHCO3 D.Al2O3 2.下列属于红色物质的是 A.MgO B.Fe2O3 C.Cu2O D.CuO 3.下列物质(甲栏)及它们对应的用途(乙栏),试用短线把它们的对应关系连接起来。
甲 栏 乙 栏 氧化镁 红色油漆和涂料 氧化铝 耐火材料 氧化亚铜 制造铜盐的原料 氧化铜 红色颜料冶炼金属 4.按示例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KOH H2SO4 HNO3 MgO MgO + H2SO4 = MgSO4 + H2O Fe2O3 Al2O3 CuO 5.经打磨过的光亮铝片上滴几滴Hg(NO3)2溶液,一会儿,铝片表面会长出一丝丝的物质。这就是著名的“毛刷实验”,你能用已有的知识对此作个解释吗?你设想的丝状物质是什么?试设计实验证明之。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氧化钠和水 氧化钡和水 铝和氢氧化钠溶液 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 【引入新课】 【板书】二.氢氧化物 01.氢氧化物的水溶性(学生自学得结论)【板书】02.可溶性碱的通性(学生讨论回顾)【板书】1.铁的氢氧化物 ① 制备 【实验】书本实验3—6 【投影】 FeCl3溶液 FeSO4溶液 溶液颜色 滴加NaOH溶液 沉淀颜色及变化 化学方程式 【引深探讨】不溶性碱制备的一般原理。
【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物质的制备原理。
Mg(OH)2 Cu(OH)2 【板书】②氢氧化亚铁的不稳定性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引深探讨】能否确保氢氧化亚铁有较长的保存时间吗?(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板书】③不溶性碱的化学性质 a.和酸的作用 【练习】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Fe(OH)2 + HCl —— Fe(OH)3 + H2SO4 —— Cu(OH)2 + HNO3 —— 【板书】b.不稳定性 2 Fe(OH)3 ==== Fe2O3 + 3 H2O 想一想:氢氧化亚铁若在空气中加热能否得氧化亚铁。为什么? 不溶性碱 碱牲氧化物 + 水(一般)【练习】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Mg(OH)2 —— Cu(OH)2 —— Fe(OH)3 —— 【板书】2.氢氧铝 ① 制备 【实验】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书本实验3—7)Al2(SO4)3 + 6 NH3·H2O == 2 Al(OH)3↓+3(NH4)2SO4 铝盐溶液和氨水反应制取氢氧化铝 偏铝酸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可制取氢氧化铝 【板书】②性质 a.白色胶状沉淀,不溶于水,有吸附作用 b.两性 【实验】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书本实验3—8)氢氧化铝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强碱 Al(OH)3 + 3 HCl == AlCl3 + 3 H2O Al(OH)3 + NaOH == NaAlO2 + 2 H2O 氢氧化铝可中和过多的胃酸的作用 【板书】两性氢氧化物: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合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
【板书】c.不稳定性 2 Al(OH)3 ==== Al2O3 + 3 H2O 【学与问】实验室中能否可用强酸强碱来制备少量的氢氧化铝? 【课外作业】 1.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氢氧化物是 A.Al2O3 B.MgO C.NaHCO3 D.Al(OH)3 2.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下列试剂,有沉淀产生,且沉淀不会因加入试剂过量而消失的是 A.NaOH B.NH3·H2O C.NaCl D.BaCl2 3.下列物质受热不易分解的氢氧化物是 A.Al2O3 B.NaOH C.Mg(OH)2 D.Fe2O3 4.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Al2O3 Al → NaAlO2 Al(OH)3 5.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
图1 实验装置(1)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4溶液时还需加入_____________;
(2)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常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
(3)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以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在如图1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硫酸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I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制得Fe(OH)2白色沉淀,在试管I和Ⅱ中加人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方法一:(1)稀硫酸和铁屑(2)加热煮沸(3)避免生成的Fe(OH)2沉淀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被氧化。
方法二:(1)稀硫酸和铁屑(2)NaOH溶液(3)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4)由于反应开始产生的气体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室制氢氧化铁 实验室制氢氧化亚铁 实验室制氢氧化铝 氢氧化亚铁在潮湿空气中不稳定 氢氧化铝既溶于硫酸又溶于氢氧化钾 【引入新课】 【板书】三.盐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实验】Na2CO3、NaHCO3的水溶性(操作参阅书本P50)【实验】Na2CO3、NaHCO3和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反应 【实验】Na2CO3、NaHCO3的热稳定牲(操作参阅书本P50)【投影】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颜色状态 溶解性 水溶液碱性强弱 和盐酸的作用 和澄清石灰水的作用 和氯化钙溶液的作用 热稳定性 相互转化关系 【板书】碳酸钠的水合及碳酸钠晶体的风化 Na2CO3 + x H2O === Na2CO3·x H2O Na2CO3·x H2O === Na2CO3 + x H2O 【板书】2.三价铁的氧化性 ①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 【实验】Fe3+离子的检验(操作参阅书本P51)Fe3+离子的氧化性(操作参阅书本P51)【投影】 FeCl3 FeCl2 溶液的颜色 滴入KSCN溶液 加入少量铁粉 滴加氯水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相互转化关系 【练习】用方程式表示下列变化 Fe → FeCl2 Fe → FeCl3 FeCl2 → FeCl3 FeCl3 → FeCl2 【板书】②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 【实验】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操作参阅书本P52)【投影】 不加试剂 加入明矾 加入硫酸铁溶液 2min 5min 原因分析 【板书】3.焰色反应 ① 概念 【投影】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珠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
【实验】焰色反应(操作参阅书本P53)【板书】②钠钾的焰色反应 【课外作业】 1.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红褐、淡黄、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
②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
④无水硫酸铜放入医用酒精中。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2.在由Fe、FeO、Fe2O3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2mol / L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溶解,并放出448mL气体(S、T、P),此时溶液中无Fe3+离子,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混合物里三种物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
B、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Fe2+与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混合物里,FeO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但Fe比Fe2O3的物质的量多;
D、混合物里,Fe2O3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但Fe比FeO的物质的量多。
答案:B、C 3.将一定量的NaOH与NaHCO3的混合物X,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CO2气体V1 L(V1 ≠ 0)。将反应后的固体残渣Y与过量盐酸反应,又生成CO2 V2 L(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1)Y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
A.Na2CO3与NaOH B..Na2CO3与.NaHCO3 C.只含有Na2CO3 D.只含有NaOH(2)X中NaOH与NaHCO3共____________mol;
NaOH与NaHCO3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2)V2 / 11.2(V2 - V1)/(V2 + V1)。
4.用沉淀法测定NaHCO3和K2CO3混合物的组成。实验过程中每次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溶于水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相同浓度的Ba(OH)2溶液,每次实验均充分反应。实验记录见右表:
实验次数 称取样品的质量 / g 所加Ba(OH)2溶液的体积/L 测得生成沉淀质量/g 1 0.858 0.5 1.379 2 1.716 0.5 3 2.574 0.5 4.137 4 3.432 0.5 5.516 5 4.290 0.5 5.516 6 5.148 0.5 5.516 回答下列问题:
(1)第2次实验中产生沉深质量是多少克,请将结果填在表格相应空格中。
(2)样品中NaHCO3和K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_。
(3)室温下取第3组实验所得溶液体积的1 / 10,加水配成500mL溶液,求稀释以后溶液的pH。(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2.758 g(2)2∶5(3)12 5.现有浓度各为1mol / L的FeCl3、FeCl2、CuCl2混合溶液100mL,加入一定量的铁粉,下列情况填充∶(1)反应完毕,铁粉仍有剩余。
①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阳离子,是____mol;
一定没有____阳离子。
②固体物质烘干后其中一定含___和___。和反应前加入的铁粉质量相比____(填增多或减少)______g。
(2)反应完毕,有铜生成,铁粉无剩余。
①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______阳离子,该阳离子在溶液中物质的量的范围______。
②溶液中可能含_______阳离子,该阳离子在溶液中物质的量的范围______。
③溶液中一定不含 ____阳离子。
④溶液的质量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3)反应完毕后,无固体沉淀物存在,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_____和_____阳离子,它们中物质的量为定值 的是_____阳离子,为________mol,它们中物质的量为一数值范围的是______阳离子,该数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教学目的: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
3.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如何正确使用金属及如何爱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知道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
教学过程:
[图片导课]投影:合金的广泛应用 [板书]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讲述]在生产和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环顾我们四周,很多物品是有金属材料制成的,最简单的金属材料是纯合金,但我们实际应用的都是具有优良性能的合金。
[板书]一、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回顾]初中学过的合金知识,回答什么是合金?合金具有哪些优良性能? [回答]合金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硬度比各成分的大;
熔点比各成分的低。
合金比各成分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投影]图3-26司母戊鼎 [板书]1、铜合金 [介绍] 司母戊鼎:含铜84.8%、锡11.6%、铅2 .8%,工艺精湛,体现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科技 [简介]黄铜(含锌及少量的锡、铅、铝等)及白铜(含镍、锌及少量锰)成分. [练习]现代建筑的门窗框架、常用电解加工成古铜色的硬铝制品。硬铝是:
A.Al–Si合金 B.Al–Cu–Mg–Mn–Si 合金 C.Al–Mg合金 D.表面有氧化膜的纯铝 答案:B [板书]2、钢 [讲述]钢是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金属合金,据成分可分为两打类:碳素钢、合金钢。
[板书]钢是铁的合金,含碳量在0.03%~2%之间常含少量硅、锰,几乎不含硫、磷等元素。钢的分类:碳素钢、合金钢。
[投影]学生阅读 [探讨交流]1、生铁和钢性质上为何不同? 2、交流你所知道的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的用途。
[板书]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思考与交流]某家庭准备装修门窗(计划使用十年),可共选用的材料有:木材、钢板、铝合金、塑钢、,请分析每种材料的性能、价格、安装成本、利弊等,进行讨论分析,选用何种材料好? [提示]选择材料时,需考虑主要用途、外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价格、加工难度、日常维修、对环境的影响………。
[投影]科学视野:用途广泛的稀土金属 [阅读材料]稀土元素是镧系元素系稀土类元素群的总称,包含钪Sc、钇Y及镧系中的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共17个元素。稀土元素能与其它元素组成品种繁多、功能千变万化,用途各异的新型材料,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神奇的新材料宝库。” 我国稀土资源占世界稀土资源的80%,以氧化物(REO)计达3 600万吨,远景储量实际是1亿吨。我国稀土资源分南北两大块。
——北方:轻稀土资源,集中在包头白云鄂博特等地,以后在四川冕宁又有发现。主要含镧、铈、镨、钕和少量钐、铕、钆等元素;
——南方:中重稀土资源,分布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以罕见的离子态赋存与花岗岩风化壳层中,主要含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和镧、钕等元素。
稀土的神奇特性,也是被人们逐渐认识的。发展到现在,稀土已经从应用于冶金、机器、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纺织染色,皮草揉制和农牧养殖业等传统产业中,逐渐发展到光、电、磁多功能高科技新材料中。在钢、铁有色金属中,添加微量稀土,可以明显的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
稀土球墨铸铁管比普通铸铁管的强度高5-6倍。稀土添加到某些钢中,可以明显提高钢材的强度、耐磨性和抗腐蚀性,稀土铝导线不但提高强度20%,而且还提高2-4%的导电性能。稀土微肥和稀土复合肥,可提高作物产量,并可增加作物的抗病性能。
稀土作为基体元素能制造出具有特殊“光电磁”性能的多种功能材料,如稀土永磁材料,稀土镍氢电池材料,稀土荧光材料,稀土催化剂。稀土激光材料,稀土精密陶瓷材料。生物工程材料等,它们都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开发新能源,治理环保和国防尖端技术等方面必不可缺少的材料。例如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永磁)是当今磁性最强的永磁体,它被称“一代磁王”。稀土永磁材料现已广泛的用到了微型电机,工业用电机、风力发电机、音响设备、仪器仪表。航天航空通讯,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等方面。
稀土永磁材料用于电机,可使设备小型化,轻型化,同等功率的电机,体积和重量可减少30%以上。用稀土永磁同步电机代替工业上的异步电机,节电率可达12-15%,真正的稀土三基色荧光灯代替白炽灯,节电率可达到80%。稀土金属卤化物灯已被大量用于城市广场、体育场馆和高层建筑的美化泛光照明。这些新型电光源不但节电效果明显。而且大大提高了照明质量,其生产过程也减少了污染,被称作“绿色照明”。彩色电视正是采用了稀土三基色荧光粉,才能获得彩色逼真的画面。稀土镍氢电池,可以充电而无记忆效应,代替了有污染的镍镉电池,被称作无污染的“绿色电池”。它已广泛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上。各种稀土功能材料,在航空、航天和尖端国防技术上,如雷达,侦查卫星。激光制导和自动指挥系统等方面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稀土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与其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成正比。美国的稀土用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都没有稀土资源,但他们都有很先进的稀土应用技术。美国认定的35个战略元素和日本选定的26个高技术元素中,都包括了全部的稀土元素。所以稀土被称为神奇的稀土。
[小结]略 [课外实践] 1、调查或实验:易拉罐的主要成分。
2、查阅资料:新型合金的用途。
3、就近参观金属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 (或者观看有关影像),收集有关资料,撰写有关科学小品。
[课后练习] 1、多数合金与组成成份相比较,合金的()A·熔点高,硬度小 B·密度大 C·机械强度差 D·熔点低,硬度大 2.在我国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早较广泛使用的金属是()A、铜 B、铁 C、铝 D、铅 3.现代建筑门框架,常用电解加工成古铜色的硬铝制造。硬铝是()A·Al—Mg合金 B·Al—Cu—Mg—Mn—Si合金 C·Al—Si合金 D·表面的氧化铝膜的纯铝 4、某合金与铁的物理性质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熔点/℃ 密度(g /cm3)硬度(金刚石为10)导电性(银为100)某合金 2500 3.00 7.4 2.3 铁 1535 7.86 4.5 17 还知该合金耐腐蚀,强度大.从以上性能看,该合金不适合作()A、导线 B、门窗框 C、炉具 D、飞机外壳 5.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面列出了金属的几种性质:①导热性、②导电性、③还原性、④延展性、⑤具有金属光泽。请在下面金属用途后的横线上填上金属性质对应的序号。
(1)用铝定制成包装用的铝箔 ;
(2)用铝制成的高压铝锅 ;
(3)用铁粉回收照相业废液中的银 ;
(4)电信业中大量使用的铜丝、金属电缆。
6.铜是生命必要的元素,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铜的生产和使用对国计民生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化学反应中,铜元素可表现为0、+1、+2。
(1)在西汉古籍中曾有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曾青(CuSO4)跟铁反应生成铜),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尽管铜比铁较为稳定,但铜器表面经常会生成铜锈 [即:铜绿,化学式Cu2(OH)2CO3],其中生成铜绿的反应物除铜外还有O2、CO2和H2O。试写出保护铜制品的方法:。
(3)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铜常用于制造货币。(铜的熔点是1183.4℃,铁的熔点是1534.8℃)。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归纳与整理 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共性和差异 2、理解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形成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3、提高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常温下,金属一般为银白色晶体(汞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金属的熔沸点和硬度相差很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由学生完成下表 金属 化学性质 Na Al Fe 与O2反应 常温下氧化成Na2O 点燃生成Na2O2,Na保存在煤油中 常温下氧化生成致密氧化膜,使得铝耐腐蚀,纯氧中可燃 潮湿空气中腐蚀,纯氧中点燃生成Fe3O4 与H2O反应 受氧化膜阻碍 与酸反应 与盐反应 与碱反应 与水反应 不反应 金属活泼性 金属活泼性逐渐减弱 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1、氧化物 [分析对比]:由学生完成下表 氧化物 化学性质 Na2O Na2O2 Al2O3 Fe2O3 颜色状态 白色粉末 淡黄色粉末 白色粉末 红棕色粉末 属性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与酸反应 生成钠盐和水 生成盐 氧气和水 与碱反应 与水反应 与水反应 不反应 与水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2、氢氧化物 [分析对比]:由学生完成下表 氢氧化物 化学性质 NaOH Al(OH)3 Fe(OH)2 Fe(OH)3 属性 碱性氢氧化物 两性氢氧化物 碱性氢氧化物 碱性氢氧化物 与酸反应 与碱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热稳定性 稳定 受热分解 还原性 无还原性 无还原性 无还原性 制备 略 用途 化工原料 脱色净水中和胃酸 净水 净水 3、盐 [分析对比]:由学生完成下表 盐 化学性质 Na2CO3 NaHCO3 FeCl2 FeCl3 与酸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与碱反应 不反应 氧化还原性 无 无 稳定性 稳定 稳定 稳定 用途 工业原料等 中和胃酸制糕点 净水剂等 印刷线路板等 金属离子检验 焰色反应呈黄色 遇KSCN不显血红色,加入溴水后显红色 遇KSCN显血红色 四、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1、钠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各金属成分。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大,多数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低。合金在工业上具有比纯金属更广泛的用途。
六、课后练习1.铝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主要是因为 A.与氧气在常温下不反应 B.铝性质不活泼 C.铝表面能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D.铝耐酸耐碱 2.不能用NaOH溶液除去括号中的杂质的是 A.Mg(Al2O3)B.MaCl2(AlCl3)C.Fe(Al)D.Fe2O3(Al2O3)3.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其原因可能是 A.苹果汁中的Fe2+变成Fe3+ B.苹果汁中含有Cu2+ C.苹果汁含有OH-D.苹果汁含有Na+ 4.上海世博园地区的一座大型钢铁厂搬迁后,附近居民将不再受到该厂产生的棕红色烟雾的困扰。你估计这一空气污染物可能含有 A.FeO粉尘 B.Fe2O3 粉尘 C.Fe粉尘 D.碳粉 5.将钠、镁、铝各0.3mol 分别放入100mL 1 mol/L 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 A.1:2:3 B.6:3:2 C.3:1:1 D.1:1:1 6.将铁的化合物溶于盐酸,滴加KSCN溶液不发生颜色变化,再加入适量氯水,溶液立即呈红色的是 A.Fe2O3 B.FeCl3 C.Fe2(SO4)3 D.FeO 7.下列物质中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A.碳酸氢钠 B.氢氧化铁 C.氧化钙 D.碳酸钠 8.下列各组物质能相互反应得到Al(OH)3的是 A.铝跟NaOH溶液 B.Al(NO3)3跟过量的NaOH溶液 C.Al2O3和热水 D.Al2(SO4)3溶液跟过量的氨水 9.下列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作用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总物质的量明显减少,该溶液是 A.CuCl2 B.FeCl3 C.HCl D.AlCl3 10.请你设计至少两种方法除去细小的铁颗粒中混有的细小的铝颗粒。(简要说明)(1)(2)11.A、B、C、D四种物质,焰色反应均为黄色,其中A、B、C中一种是单质、一种是碱、一种是正盐,当正盐和稀盐酸反应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A、B、C和盐酸反应都可得到D,B与水反应可以生成A。
(1)各物质的化学式为:
A B C D(2)有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B ® D C ® D B ® A 12.将Na2CO3·xH2O晶体2.84g溶于水,配制成250mL溶液。取出20mL这种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再逐滴加入0.2mol/L盐酸,当消耗盐酸16mL时,溶液中的Na2CO3已全部转化为NaCl和CO2。求:
(1)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Na2CO3·xH2O的摩尔质量。
(3)Na2CO3·xH2O中x的值。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安排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
本章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章在选材上着眼于这几种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在知识安排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例如,二氧化硅与硅酸盐产品的应用及其发展,氯气的性质与应用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硫酸、硝酸和氨的性质及广泛用途,酸雨的形成等。这些内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另外,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渗透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科学视野──“新型陶瓷”“信使分子──NO”“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等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全面地体现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2、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3、调查研究:完成并小组交流“硅及其化合物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小论文。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运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学习同族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的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学习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重点难点 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硅酸盐的用途。
教学过程 *将Si单质的内容移到开头教学。
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甲烷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引人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
碳和硅是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它们的性质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在教学时要突出硅的亲氧性强于,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硅的两种存在形式──二氧化硅和硅酸盐。
[科学视野]:SiO2的晶体结构分析。
启发学生根据Si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把它们的性质一一列出。
引导学生从硅的亲氧性大,得出常温下SiO2的化学性质稳定;
在加热的条件下,SiO2才能与碱性氧化物起反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等。
[思考交流]:①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塞? ②实验室盛放氢氟酸的仪器为什么不用玻璃瓶? [演示实验]:【实验4-1】在饱和Na2Si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逐滴加入稀盐酸,待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有透明的硅酸凝胶产生。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补充实验]: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白色胶状沉淀的生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从而加深对H2SiO3的酸性弱于碳酸的认识。
[例题讨论]:
教材P69习题4。
[教学小结]:(学生填表)⑴ 表1 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结构性质比较 物质 二氧化硅 二氧化碳 熔点、沸点、硬度、状态 很高、大、固态 低、小、气态 化 学 性 质 与水 不反应 CO2+H2O= H2CO3 与氢氟酸 SiO2+4HF=SiF4↑+2H2O 不反应 与碱溶液 SiO2+2NaOH=Na2SiO3+H2O CO2+2NaOH=Na2CO+H2O 与碱性氧化物 SiO2+CaO=CaSiO3 CO2+CaO=CaCO3 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性质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酸性氧化物,都与碱或碱性氧化物反应。
不同点:①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SiO2不与水反应;
②SiO2溶于氢氟酸,CO2不与氢氟酸反应;
③SiO2须在高温下与碱性氧化物反应,而CO2可在常温加压下进行。
⑵ 表2 硅酸、碳酸的对比 物质 硅酸 碳酸 化学式 H2SiCO3 H2CO3 酸酐 SiO2 CO2 制法 Na2SiO3+2HCl=2NaCl +H2SiO3↓ CO2+H2O=H2CO3 颜色与状态 白色、粉末状 无争液态,只存在于水溶液中 水溶性 不溶于水 只存在于水溶液中 酸性比较 ⑶(学生课后整理)①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存在、用途;
②二氧化硅的存在、用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③硅酸的性质和用途等。
[课外作业]:教材P69习题1、3。
准备P69习题5。
补充习题 :
1、对于碳族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Ge和Si的单质都是半导体材料 B、CH4,SiH4,GeH4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C、H2CO3,H2SiO3,H2GeO3的酸性依次增强 D、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不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2、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A、水玻璃 B、石灰水 C、饱和Na2CO3 D、CaCl2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A、硅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H2SiO3+2OH-=SiO32-+2H2O B、硅和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OH-+H2O=SiO32-+2H2↑ C、碳酸氢钙溶液跟稀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CO2↑ D、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CO32-+H2O+CO2=2HCO3-4、物质A是一种高熔点化合物,不溶于强酸中,但能与纯碱在熔融时反应生成化合物B,同时放出气体C;
把气体C通入B的溶液中,得化合物D;
D在干燥的空气中转变为化合物E,将E加热又重新得到化合物A。
⑴A、B、C、D、E的化学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 ⑵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 2、D 3、AB 4、A:SiO2 B:Na2SiO3 C:CO2 D:H2SiO3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硅酸盐工业及一些产品。
2、了解一些重要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重点难点:
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
教学过程 [复习过渡]:回忆Si和SiO2的部分化学性质,默写化学方程式:
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介绍硅酸盐的概念及硅酸钠的性质和用途。
解释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科学视野]:介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
无机非金属材料:
硅酸盐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等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温结构陶瓷、光导纤维等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优缺点:
抗腐蚀、耐高温,质脆、经不起冲击。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
强度高,耐高温;
具有电学特性:绝缘体、半导体、导体等;
具有光学特性:发光、透光(可见光、红外光、射线);
具有生物功能。
[思考交流]: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盐的组成。
硅酸:SiO2·H2O、SiO2·2H2O 硅酸钾:K2SiO3——K2O·SiO2 高岭石:Al2(Si2O5)(OH)4——Al2O3·2 SiO2·2H2O [例题讨论]:教材P69习题2。
[演示文稿]: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幻灯片 补充习题 :
1、下列材料的特性及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光导纤维传导光的能力很强,是非常好的通讯材料 B、氧化铝陶瓷具有两性,不可以用于制耐高温设备 C、氮化硅陶瓷耐高温且不易传热,可用来制造轴承 D、人造刚玉硬度高,可用来制造刚玉球磨机 2、熔融苛性钠应选用的器皿是()A、陶瓷坩埚 B、石英坩埚 C、普通玻璃坩埚 D、铁坩埚 3、把下列式子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
A、正长石KAlSi3O8___________________。
B、石棉CaMg3Si4O12____________________。
C、蛇纹石H4Mg3Si2O9_________________。
4、氮化硅是一种高温陶瓷材料,它的硬度大、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工业上曾普遍采用高纯硅与纯氮在1300℃时反应获得。
⑴根据性质,推测氮化硅陶瓷的用途是________(填序号)。
A、制汽轮机叶片 B、制有色玻璃 C、制永久性模具 D、制造柴油机 ⑵氮化硅陶瓷抗腐蚀能力强,除氢氟酸外,它不与其他无机酸反应。试推测该陶瓷被氢氟酸腐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现用四氯化硅和氮气在氢气气氛保护下,加强热发生反应,可得较高纯度的氮化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并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化合 物的反应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
2、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以及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氯气的漂白性。
教学过程 [课的引入] 介绍2005年氯气泄露事件给人们群众带来的伤害。介绍卤族元素。
氟、氯、溴、碘由于具有相似的结构,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成为一族,称为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卤”在希腊文中是“成盐“的意思。在这一章里,重点学习氯的单质——氯气及由氯形成的化合物。
介绍氯元素的存在。
[科学史话] 氯气的发现和确认。
[思考交流]:课本P71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⑴介绍氯气的物理性质。请一名学生上来闻氯气的气味,并强调闻味的方法。
⑵介绍氯气的化学性质。
①氯气与金属反应 氯气除了和金属钠反应,是否还会和其它金属反应呢? Cu+CI2 =CuCI2(燃烧,棕黄色烟,绿色溶液)2Fe2+3CI2 = 2FeCI3(燃烧,棕色烟,棕黄色溶液)②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H2+CI2 = 2HCI(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思考讨论] ⑴可燃物是否一定有氧气才能燃烧呢? ⑵请重新给燃烧下定义。
(燃烧: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P+3CI2 =2PCI3(液)2P+5CI2 = 2PCI5(固)(燃烧,白色烟雾)③氯气与水反应 介绍自来水消毒知识。
Cl2+H2O=HCl+HClO 2HClO=2HCl+O2 介绍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
[实验探究] 氯水的漂白性的本质原因 ④氯气与NaOH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⑤工业制漂白粉反应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点 拨] 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次氯酸,故次氯酸盐也可用来漂白、杀菌。
[小结归纳] 氯气的化学性质活泼的本质原因:⑴氯元素在这些化学反应中化合价都由0价变为-1价。⑵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一个电子而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从而由0价变为-1价。由于氯原子有这样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⑶介绍氯气的危害 [例题讨论]:
教材P75习题2、5。
[课外作业]:
教材P75习题1、3、4、8。
补充习题 1、下列微粒化学性质最活泼的是()。
A、氯原子 B、氯离子 C、钠离子 D、氩原子 2、下面对氯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氯气可使溴水褪色,所以氯气具有漂白性 B、氯气有漂白性,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 C、铁在氯气中燃烧可生成氯化亚铁 D、闻其气味时要小心,将集气瓶放在鼻孔下直接闻 3、自来水可以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这种自来水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药品变质的是 A、Na2SO3 B、FeCl2 C、NaHCO3 D、FeCl3 4、下列各组离子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呈无色透明的是()A、K+、MnO4-、Cl-、SO42-B、Na+、AlO2-、NO3-、CO32-C、Na+、H+、NO3-、Cl-D、Na+、SO42-、HCO3-、Cl-5、在反应KIO3+5KI+3H2SO4=3I2+3K2SO4+3H2O中,被还原的碘与被氧化的碘元素的质量比为 A.5:1 B.4:1 C.3:1 D.1:5 6、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色气体,大量用于水的净化和纤维素的漂白。在实验室,ClO2的制备是将氯酸钠和亚硫酸钠分别倒入烧杯中,同时加入H2SO4溶液,用水浴加热,即产生ClO2。
⑴写出实验室制取ClO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反应中,氧化剂为_____________,还原剂为____________,还原产物为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D 4、B 5、D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氯气的化学性质,掌握Cl-的检验方法。
2、学习科学家研究化学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Cl-的检验方法。卤素单质氧化性 教学过程 【知识回忆】 上黑板默写:
1、实验室用来吸收残余的氯气,其离子方程式是:
Cl2+2OH-=Cl-+H2O+ ClO-2、工业上用来制漂白粉,其化学方程式是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问:为增强漂白粉作用,可以CO2和水蒸气共同作用或加稀盐酸,为什么? 强酸制弱酸,使次氯酸的浓度增大,增强漂白粉作用。
再问:如何检验溶液里有Cl-生成? [实验演示] 课本P74 一起完成表格 小结:Cl-的检验方法。
【情景转换】 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的比较及方程式的书写。
补充F2与水的反应方程式 2F2+2H2O=4HF+O2 介绍该重要的置换反应的一些特征。
[例题讨论]:将一定量的漂白粉溶于不含CO2的水中,若用其溶液做如下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或发生的变化及其相应的结论是什么?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⑴检验它的pH值。结果:碱性。
原因是:ClO-水解:(ClO-+H2O=HClO+OH- 不要求)⑵滴入石蕊指示剂。现象:先变蓝,后褪色。
原因是:HClO有强氧化性。
⑶敞口久置。结果:失效。
原因是:Ca(ClO)2+CO2+H2O=CaCO3+2HClO,2HClO=2HCl+O2↑ [知识拓宽]:海水资源的利用 HCl(g)△(造纸、制肥皂等)(原子反应堆导热剂)熔融电解 Cl2 Cl2 H2 NaOH Na Ti K.Na合金 K TiCl4 食卤 Br2 MgO(富集的方法)过滤 CaO CaCO3(贝壳)(耐火材料)(焰火,照明弹)电解 高温 Mg(OH)2 MgCl2 Cl2 Mg(aq)MgCl2(s)熔 Na2CO3 NaHCO3 H2O NH3、CO2 食盐 饱和食盐水 水 电解 △ 海水 日晒 [课外作业]:
教材P76习题11、12。
补充习题 1、砹(At)是卤素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HAt很稳定 B.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AgAt不溶于水 D.砹是有色固体 2、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类似卤素单质,能跟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卤化物,能跟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IBr+H2O=HBr+HIO下列有关IBr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IBr中,I为+1价,Br为-1价 B.在许多反应中IBr是强氧化剂 C.IBr与水反应时,其还原产物是HBr,氧化产物是HIO D.跟NaOH溶液反应,生成NaBr,NaIO和水 3、已知:①A、B、C、D四种物质均含元素X,有的还可能含有元素Y、Z。元素Y、X、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②X在A、B、C、D中都不呈现它的最高化合价。③室温下单质A与某种常见一元强碱溶液反应,可得B和C。④化合物D受热催化分解,可制得元素Y的单质。
⑴元素X是___________,Z是_______________ ⑵写出③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④中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包因密封袋破损,露置于潮湿空气中的漂白粉,请你设计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案,证明它已部分变质?写出实验操作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NaCI和KCI的混合物2.5g,溶于水形成溶液,加入100g 7.14%的AgNO3溶液,充分反应后滤出沉淀,再向混合物中加入10gCu片,过一段时间取出(反应完全),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10.152g,求原混合物中NaCI和KCI的物质的量各为多少? 参考答案:1、A 2、C 3、K Cl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SO2和N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及了解防止酸雨产生的途径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2、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以及热爱科学,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4、实验观察、数据处理,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 大气的污染。
教学过程 [课的引入]:展示一份含有空气质量日报的报刊或者一段录象,使学生较快的投身 于学习的情景中。引出课题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 [知识传授]:简单介绍硫的物理性质:
硫是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二氧化硫的两条工业制法的途径 S +O2 ===== SO2 ;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FeS2 +O2Fe2O3+4SO2 ;
SO2的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实验4-7】注意点:
1.收集二氧化硫的试管要干燥,气体要收集满,否则液面上升不多,液体变色不明显。
2.可用亚硫酸钠与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硫。
3.品红溶液的质量分数不能太大,以0.01%左右为宜,并使溶液显酸性。
4.二氧化硫并不能漂白所有的有色物质,它只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因此,应预先试验它的漂白效果。
[归纳小结]:师生一起归纳小结SO2 的相关性质。
指出:SO2+H2OH2SO3是可逆反应,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逆反应的概念,建议说明这一概念的涵义,为学生今后接触更多的可逆反应,以及学习化学平衡等奠定基础。
[观察对比]:二氧化硫漂白作用的机理探讨:
齐读课本P78页《资料卡片》。
在讨论SO2的漂白性时,从反应原理上和次氯酸的漂白作用进行比较,使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并在应用中不会搞错。
[例题讨论]:
1、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 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
A、立即退色 B、慢慢退色 C、先退色,后复原 D、颜色不褪 2、为了减少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科学工作者研究了多种脱硫技术。
⑴“烟气脱硫技术”,用石灰浆液在烟气吸收塔内循环,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⑵“钙基固硫”,在含硫的矿物燃料中加入生石灰,及时吸收燃烧过程中的二氧化硫。
⑶“催化转化技术“,烟道废气中常混有大量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在773K和催化剂作用,使二者反应可收回大量的硫磺。
根据以上材料,自主提炼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思考]:
二氧化硫的食品业中的应用:可使一些食品如:银耳、果干、果脯等具有美好的外观,所以有人称为食品的化妆品。一些不法生产者,为了得到更白的银耳,在大棚内放置硫磺,采用“硫磺熏蒸“工艺,生产出的银耳往往会残留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日前,上海质检部门对银耳进行一次专项抽查,结果发现被抽查的21种银耳产品居然全部存在二氧化硫残留超标的现象。(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的规定,银耳产品中不得含有二氧化硫。)因此银耳并非越白越好。
思考:二氧化硫可使食品具有美好的外观,利用了二氧化硫的什么性质?国家为什么要严格控制食品中的二氧化硫含量? [课外作业]:教材P83习题1、2、3、4、5。
补充习题 1.向FeCl3和BaCl2的酸性混合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是()A.BaSO4 B.FeS C. BaSO3 D.S 2. 向品红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加深。而将SO2缓慢通入稀品红溶液的现象是()A.红色加深 B.红色立刻褪去变为无色 C.红色不变 D.红色先变浅后褪色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温同压下,SO2比Cl2更易溶于水 B.检验溶液中是否含SO32— 离子方法是加入少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稀HCl白色沉淀消失,则含SO32— 离子 C.氧、硫、硒、碲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D.二氧化硫通入红色石蕊试液中褪为无色。
4.硫的非金属性比氯弱,下列现象可以说明这一点的是()A.常温下硫是浅黄色固体,氯气是黄绿色气体 B.同条件下,与Fe反应时,分别生成FeS和FeCl3 C.硫不溶于水,氯气可溶于水 D.与氢气反应时,硫为—2价,氯为—1价 5.用化学方法区别SO2与CO2最好选用的化学试剂是()A.紫色的石蕊试液 B.品红溶液 C.澄清的石灰水 D.氢氧化钠溶液 6.Na2SO3、Na2SO4及NaHSO4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取上述样品5.14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在标准状况下产生448mL气体;
另取上述样品5.14g与NaOH溶液反应,共消耗0.5mol/L的NaOH溶液20mL。求原混合物中Na2SO4的质量分数。
7.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有很多具有漂白作用,比如有活性炭、SO2及氯水等,请你以SO2使品红褪色和氯气使有色布条褪色为例,谈谈它们是如何进行漂白的。
参考答案:1、A 2、D 3、A 4、B 5、B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2课时 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阅读材料]:信使分子──NO。指出NO重要的生理作用,NO和CO使人体中毒的原理。
[知识介绍]:1、氮气的结构:
氮分子结构(以后会学习)决定了氮气的化学性质通常不活泼。
2、氮气的性质:氮气和氧气在放电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N2+O2 = 2NO 2NO+O2 = 2NO2 3NO2+H2O = 2HNO3+NO [生活化学]:哪位同学能解释雷雨发庄稼的道理或者一场雷雨一场肥的科学道理?(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在放电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土壤中矿物质作用形成可溶性硝酸盐,成为氮肥被植物吸收。)[实验探究]:自学课本P79【科学探究1】,思考一下问题:
1、画出实验装置图。
2、简述实验操作步骤。
3、描述实验现象,完成课本P80的表格。
实验步骤 现象 解释(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将一支充满NO2的试管倒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 红棕色气体逐渐消失,水位上升,最后水充满整个试管的2/3,无色气体充满试管的1/3(上部)3NO2+H2O=2HNO3+NO NO2为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NO为无色气体,难溶于水(2)制取少量氧气 2KClO3=2KCl+3O2↑ 或2H2O22H2O+O2↑(3)(3)将氧气慢慢地通入步骤(1)的试管中 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气体,但气体体积逐渐缩小,液面不断上升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问题讨论]:讨论课本P79【科学探究2】:
硝酸工业常在吸收反应进行过程中补充一些空气,使生成的一氧化氮再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又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经过这样多次的氧化和吸收,二氧化氮可以比较完全地被水吸收,能够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硝酸。
[科学视野]:自学课本P80“科学视野”。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介绍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以及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危害。
[知识拓宽]:1、下列关于酸雨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酸雨中的氢离子浓度比正常雨水大 B、酸雨雨水和正常雨水的样品煮沸后酸性都减小 C、空气中硫和氮的氧化物 D、正常雨水也有微弱的酸性。
2、减少酸雨的产生,下列方法中,你认为可取的是: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烟囱造高 ③燃料脱硫 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 3、自学课本P81“资料卡片”。
[例题讨论]:目前,我国酸雨监测网络已初步搭好骨架,并建设启用了许多监测站点,为了进一步开展酸雨研究和控制酸雨提供了依据。下列是某监测站点采集的酸雨,每隔一段时间测定pH数据:
时间 开始 8h 16h 24h 32h 40h 48h pH 5.3 4.8 4.5 4.3 4.2 4.0 4.0 能否分析酸雨放置一段时间后,pH变化的主要原因。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实践活动1、2】 根据各学校具体情况适当布置。
[课外作业]:教材P83习题1、2、3、4、5。
补充习题:
1.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排入环境中的一次 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所生成的新污染物,如 2NO+O2=2NO2,则NO2就是二次污染物,下列四种气体①SO2、②NO、③NO2、④Cl2中能导致二次污染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只有② 2.SO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我国规定空气中SO2含量不得超过0.02mg·L-1。
下列措施中不能够减少SO2排放量的是……()A.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做民用燃料 B.提高热能利用率 C.硫酸厂采取措施提高尾气的吸收率 D.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后使用 3.① 为防治酸雨,降低煤燃烧时向大气排放的SO2,工业上将生石灰和含硫煤混合后 使用.请写出燃烧时,有关“固硫”(不使硫化合物进入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近年来,某些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消毒处理时还加入少量液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O==H2O+NH2Cl(一氯氨).NH2Cl较HClO稳定.试分析加液氨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的原因:.4. 据1997年3月18日《中国环境包》报道:从一份科技攻关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酸雨区已占国土面积的40%,研究结果还表明,酸雨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的区域较大。某学校课题组为研究酸雨的成因,进行了以下实验:先接通直流电源,使电热丝红热,然后将红热电热丝伸入一有SO2和空气的集气瓶中,瓶中立即出现a现象,再往其中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又出现b现象。请回答:
①描述现象,a————————,b————————————;
②通过该实验可得出“酸雨”成因的化学原理是——————————;
③目前一座中等城市每年用煤约三百万吨,其含硫量如按1%计算,则每年排放SO2多少吨? 参考答案:1、A 2、B 3、S+O2=SO2 CaO+SO2=CaSO3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2、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让同学们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 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
3、重视环境教育,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4、实验观察、想象分析,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问题引课]:学生思考回答课本P84的【思考与交流1、2、3】。
(1)它们都是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H+,硫酸和硝酸是含氧酸,盐酸是无氧酸;
硫酸是二元强酸,硝酸和盐酸是一元强酸……(2)在水溶液中都电离出氢离子。
(3)从盐酸、稀硫酸是非氧化性酸,浓硫酸或硝酸是氧化性酸的角度加以讨论。
一、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实验激趣]:结合教科书图4-27,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出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实验中经常做干燥剂)。
[实验演示]:演示【实验4-8】并投影下列思考题:
(1)反应的条件是什么?(2)反应前后溶液及铜片有哪些变化?(3)实验发生后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有何变化?由此得出什么结论?盛品红溶液试管口的棉花起什么作用?(该实验只有在持续加热时,才有稳定的SO2气流。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讨论释疑]:浓硫酸、稀硫酸中溶质都是H2SO4,为什么与Cu反应的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实质。
指出:浓硫酸、浓硝酸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但都没有氢气生成;
常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铝等发生钝化。
指出:浓硫酸不仅能够氧化大多数金属,还能够氧化非金属:如C、S、P等。
C+2H2SO4(浓)≜CO2↑+2SO2↑+2H2O [例题分析]:课本P89页4、5、7题 补充例题:
红热的炭与浓硫酸可发生反应。现欲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此反应所生成的各种产物。
(1)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可供使用的试剂有:浓硫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Ba(OH)2溶液、品红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无水硫酸铜固体、碱石灰和无水氯化钙固体。有一个同学按气体的流动方向设计了一个实验过程,其所使用的试剂次序可表示为:
气体产物→试剂Ⅰ→试剂Ⅱ→试剂Ⅲ→试剂Ⅱ→试剂Ⅳ 试回答:①试剂Ⅰ、Ⅱ、Ⅲ、Ⅳ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说出试剂Ⅱ使用两次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气体产物通过试剂Ⅰ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写出气体产物与试剂Ⅳ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习题:
1.向50mL浓度为18mol/L的硫酸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A.等于0.9mol B。大于0.45mol小于0.9mol C.等于0.45mol D。小于0.45mol 2.相同质量的四份铜片,分别置于足量的下列酸中,所得到的气体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A.浓硫酸 B.稀硫酸 C.浓硝酸 D.稀硝酸 3.三位学生设计了下述三个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证试液中有SO。
足量稀HCl BaCl2溶液 方案甲:
试液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BaCl2溶液 足量稀HCl 方案乙:
试液 无沉淀 白色沉淀 Ba(NO3)2溶液 足量稀HNO3 方案丙:
试液 无沉淀 白色沉淀 试评价上述各方案是否严密,并分别说明理由。
答:方案甲 方案乙 方案丙 4.浓硫酸具有A.强酸性B.强氧化性C.高沸点、低挥发性,D.脱水性,E.吸水性等性质。以下过程主要表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请将答案的字母分别填入括号中(1)用NaCl固体和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制氯化氢气体。()(2)用磷矿粉〔主要成分Ca3(PO4)2〕和硫酸反应制磷酸。()(3)热的浓硫酸分别与铜片、木炭和硫粉等反应。()(4)浓硫酸干燥H2、O2、Cl2、HCl和SO2等气体。()(5)常温下可以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浓硫酸。()(6)胆矾放在盛浓硫酸的干燥器中变成白色粉末。()(7)不能用浓硫酸干燥HBr、HI和H2S等气体。()(8)浓硫酸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5.实验证明铜不能在低温下与氧气反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但工业上却在废铜屑与热的稀硫酸混合物中,通入空气制硫酸铜溶液。(1)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利用铜制备硫酸铜溶液还有什么方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 6.(1)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试用下图6—3所列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
编号 ① ② ③ ④ 装置 图6—3 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至右的方向)是(填装置的编号):
→ → →。
(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A瓶溶液的作用是,B瓶溶液的作用是,C瓶溶液的作用是。
(4)装置②中所加固体药品是,可验证的产物是,确定装置②在整套装置中位置的理由是。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可验证的产物是。
参考答案:1、D 2、C 3、方案甲、丙不严密,方案乙严密。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第2课时 [比较学习法]: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加深理解、方便记忆。如浓硫酸、硝酸作氧化剂时,都是硫、氮元素被还原;
都是浓的溶液氧化性比稀的溶液强;
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与不活泼金属和一些非金属反应;
在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使铁、铝表面氧化生成牢固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酸与内层金属的反应等。
[实验观察]:Cu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的比较:
3Cu+8HNO3=3Cu(NO3)2+2NO↑+4H2O 观察现象:①产生无色气体。②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铜在不断的溶解。
此气体遇空气变为了红棕色,所以无色气体是NO。
结论:铜和稀硝酸常温下反应比较缓慢。
C+4HNO3(浓)≜4NO2↑+CO2↑+2H2O 现象:①产生红棕色气体。②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③铜在不断溶解。
结论:铜和浓硝酸常温下反应剧烈。
[错误点拨]:硝酸愈稀被还原的程度愈大,说明硝酸愈稀氧化能力愈强。
指出:硫酸、硝酸都是浓的溶液氧化性比稀的溶液强,不看被还原的程度大小。
同样,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只看失去电子的难易,不看失电子的多少。
[资料介绍]:王水的成分: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3。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
[知识拓宽]:镁、锌等金属与不同浓度的硝酸作用能得到氮的不同低价态的还原产物。例如,当硝酸中HNO3的质量分数为9%~33%时,反应按下式进行:
4Zn+10HNO3=4Zn(NO3)2+5H2O+N2O↑。若硝酸更稀,反应会生成氨,氨与过量的硝酸进一步反应生成硝酸铵。4Zn+10HNO3=4Zn(NO3)2+NH4NO3+3H2O。
[例题分析]:
1。在标准状况时,把NO2和O2按4:1的体积比混合使其充满一个大试管,把大试管倒立于水中,水面逐渐上升,最后试管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不考虑试管中溶液扩散)为()A.0.8 B.0.72 C.0.1 D.0.036 补充两个重要的关系式:
4NO2-----O2,4NO------3 O2 2.用废铜屑和工业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请设计2~3个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补充习题:
1.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了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他们在此研究领域有很大进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态氮物质的氧化产物 B、NO不是亚硝酸的酸酐 C、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的还原产物 D、NO是红棕色气体 2.某氮的氧化物和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N2和CO2。若测得N2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N的氧化物是()A、N2O B、NO C、NO2 D、N2O5 3.某金属硝酸盐受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氧气。若生成的二氧化氮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8∶1,则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是()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4.0.3molCu2S和H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u(NO3)2、H2SO4、NO和H2O,则末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 A、1.0mol B、1.2mol C、0.3mol D、2.2mol 5.已知2Cu(NO3)2 =2CuO+4NO2↑+O2↑,现把Cu(NO3)20.01摩缓慢加热直到分解完全,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于试管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水仍充满试管 B.试管中可收集到0.112升无色气体(标况)C.向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红色 D.向试管中加入锌粒可产生燃性气体 6.常温下30ml NO2和10ml NO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饱和NaHCO3溶液中,将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Na2O2的干燥管。
(1)从干燥管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_。
(2)若NO2和NO的体积比大于3:1,则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3)若NO2和NO的体积比小于3:1,则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7.汽车尾气(含有碳氢化合物、CO、SO2和NO等)是城市空气污染的污染源之一。综合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用铂、钯合金做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O和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碳氢化合物充分燃烧及二氧化硫的转化。
认为汽车尾气的过多排放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写出CO和N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城市空气污染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
A 开发利用氢能源 B 使用电动车 C 植树造林 D 戴上呼吸面具 参考答案:1、D 2、B 3、B 4、D 5、AC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第3课时 [知识补充]:介绍氨分子结构,呈三角锥形。氨易液化,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常用作致冷剂,举例说明液氨的用途。如:首都体育馆的制冷设备。
[迁移试问]:NH3和H2O互溶解的情况如何? [实验演示]:演示【实验4-8】 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下列问题:
(1)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2)溶液为什么变成红色? [强调指出]:只要能够引起烧瓶内气压迅速下降的情况,都可以产生喷泉。
[深化知识]:氨溶于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即一水合氨,是弱碱,氨水具有碱性。它能够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NH3+H2O⇌NH3·H2O⇌NH4++OH-NH3·H2O⇌NH3+H2O 氨与酸反应,演示“魔棒生烟或者空杯生烟”,并加以解释。
NH3+HCl=NH4Cl 补充NH3与O2的反应:4NH3+5O2=4NO+6H2O 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氨的催化氧化。
铵盐的不稳定性:参照课本内容 铵盐的检验:加强碱共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能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方程式训练。
NH3的实验室制法:展示装置,2H4Cl+Ca(OH)2= CaCl2+ 2H3+22O 补充实验室快速制取NH3的方法:
(1)加热浓氨水制氨气。在烧瓶中加入2~4 mL浓氨水,加热即可得到氨气。此法也可用于做喷泉实验。
(2)在常温下,用浓氨水与固体烧碱混合制氨气。方法是: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浓氨水,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固体氢氧化钠(约一小药匙),按下图所示安装好装置。将浓氨水慢慢滴入锥形瓶,待冒出较多的气泡时,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氨气。实验时要控制好浓氨水的滴入速度,分液漏斗的活塞不要开得太大,以免产生氨气过多而冲开锥形瓶的塞子。此法的装置和操作都很简便,而且制得的氨气浓度也比较大,做“喷泉”实验效果比较好。
现象: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制取氨气实验装置图如下:
介绍NH3的用途。
自学大自然中氮的循环。课本P88的【思考与交流】。
氮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之一。所有生物体内均含有蛋白质,所以氮的循环涉及到生物圈的全部领域。氮是地球上极为丰富的一种元素,在大气中约占79%。氮在空气中含量虽高,却不能为多数生物体所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固氮作用的两条主要途径,一是通过闪电等高能固氮,形成的氨和硝酸盐,随降水落到地面;
二是生物固氮,如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可使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铵离子(铵肥)和硝酸盐,并经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然后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氮并转化为动物蛋白质。动植物死亡后遗骸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铵离子(NH4+)、硝酸根离子(NO3-)和氨(NH3)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例题分析]:
1、氨水与液氨有什么不同? (液氨是纯净物,只有氨分子。氨水是混合和,其中有NH3·H2O、NH3、H2O、NH4、OH。)2、已知A、B、C、D是短周期中的4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原子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质子。又知,①B单质在高温下可从A与D组成的某种化合物中置换出A,同时生成化合物BD,②A、C、D三种元素组成的某种盐水溶液显酸性,③B、C均能与D组成原子数比为1∶1和1∶2的化合物。
(1)写出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2)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还原CuO,生成Cu、C单质及A与D形成的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补充习题:
1.下图为喷泉实验装置图。
若大烧瓶内充入的为干燥NH3,要使喷泉形成表中的各种颜色,请写出A溶液里溶质(如能用有关离子表示,请写出离子符号)的名称或离子符号。
编号 A溶液颜色 B溶液颜色 A溶液中溶质 ① 无色 红色 ② 黄色 棕褐色浑浊 ③ 红色 黄色 ④ 无色 乳白色浑浊 2.有A、B、C、D四种单质。在一定条件下,B可以和A、C、D化合生成化合物甲、乙、丙,C和D化合生成化合物丁。已知甲、乙、丙每个分子中都含有10个电子,并且甲、乙、丙、丁有如下关系:
回答:
(1)单质B的化学式。
(2)单质A与化合物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化合物丙、丁中D元素化合价判断丙、丁是否在一定条件下生成单质D,简述判断理由。
3.化合物E(含两种元素)与NH3反应,生成化合物G和H2。化合物G的式量约为81,G分子中硼元素(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和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7.4%,由此判断:
(1)化合物G的化学式为______。
(2)反应消耗1molNH3,可生成2molH2,组成化合物E的元素是____和____。
(3)1molE和2molNH3恰好完全反应,化合物E的分子式为______。
参考答案:1、OH-、Fe3+、甲基橙(H+)、Ca2+ 2、H2、能够反应,价态归中。
3、B3N3H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