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

时间:2019-05-13 21:3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

第一篇:《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重要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与“教使之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客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

二、教育目的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他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是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这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继承。

荀子把人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俗儒是最低一等的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雅儒不懂得法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也在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治理好国家。

三、教育内容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之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从大儒的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诵经”“读礼”的教育内容观。具体说,应当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他对五经的教育作用都做了分析。他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所以说“学至乎《礼》而止矣。”《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其教育作用很大。礼使上下有别,乐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由学、思获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分,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这是“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最大区别。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 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适时施教、适度施教、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努力进行教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学习要专注,全力以赴,不一心二用,不浮躁。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渊博的学识就同江海的形成一样是由点点滴滴的知识日积月累而成的。微小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会发生质变,成为宏大而显著的东西。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学习要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不懈。贵在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第二篇:荀子 劝学篇 读后感

循循善诱 谆谆劝诲

——读荀子《劝学篇》有感

荀子的这篇《劝学篇》,流传了千年,而至今仍然被我们视为经典。探究原因,少不了审慎严密的逻辑说理和有亲和力的语言、修辞,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循循善诱,谆谆劝诲。

首先从文章的题目上来看,“劝学”,要注意这个“劝”字。我们可以想象,教师是对学生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才会用“劝”呢?不是毫无感情的强硬命令,也不是宠溺无度的哀求,而是苦口婆心的劝诫,条分缕析地讲道理,以正确的学习观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充满了人情味儿,使学生更愿意接受。

《劝学篇》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论证,这也是荀子循循善诱、谆谆劝诲的一大表现。

在文章的开头,就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把学子们比喻为“青”和“冰”,把老师、先贤喻为“蓝”和“水”。用意是告诉学生只要努力,成就就有可能超过老师。这句话对当时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励,让他们知道了只要努力读书就有超越老师、先贤的可能,给苦闷的学习带来了动力。至于要怎么做,怎样才能“青于蓝”、“寒于水”,文章的最开始就已经给出了一个概括的说法:“学不可以已”。这算是荀子先给学子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告诉他们学习是很重要的,他们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接着,荀子就开始介绍具体的方法了。同样地,还是用让人觉得很亲切的比喻论证。“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过直木变车轮的过程来暗示学子要反复磨砺自己,使得“其曲中规”且“不复挺”,知识也就扎实地贮存在心中了。这也是荀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中存在不好的东西,需要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去掉,所以更凸显了学习的重要性。

下一段紧接着就是类似于举例子的比喻论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很有意思的是,荀子用的是第一人称“吾”,倒像是一个烦恼的人在发牢骚,别说苦读的学子会

——1——

大有同感了,就连我都不禁想和荀子握握手呢。一通牢骚之后,荀子语重心长地吐露出了原因和真相:“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的是学习方法。这句话的语气听起来有一些遗憾的意思,在学子们(文中的“吾”辈人)听来,就像是有着同样烦恼的朋友的叹惋一样,非常的受用,不容易产生排斥心理。这就是现在很多老师都想要达到的“亦师亦友”的境界吧。

说完学习方法,又开始论证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积累,坚持,专一。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用这些常识来比喻对待学习的态度。这一番比喻既生动又形象,而又极具说服力,很能令人信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水变成冰的过程是很漫长的,需要耐心、恒心和毅力。

还有一点,就是荀子的语言很流畅,朗朗上口,这也是《劝学篇》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知天高地厚”、“积土成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成语,正是从这篇文章中演变而来的。真正成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谆谆之声、劝诲之音。

荀子《劝学篇》不仅是一片成功的文章,更是一个教育家的成就的体现。里面体现着为师者对学生的殷殷期望和满满的爱护,看似严肃枯燥,实则温情十足。希望有一天我登上了教师岗位,也能够像荀子一样,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以上就是我读荀子《劝学篇》的一点感悟。

——2——

第三篇: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一)《劝学篇》开宗明义地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青色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的颜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后凝结起来的,却比水冷。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居上。他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谓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

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用刀刻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他举例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蚯蚓虽然无爪无牙,无筋无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其用心专一;而螃蟹八脚而且有两个大钳,却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心躁。苟子总结性地指出:“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憎憎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没有专默精诚,不去埋头苦干,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会有辉煌优异的成绩。

荀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说:“不闻,不着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意谓学习本身有它广泛的内涵,应具备“闻”“见”“知”“行”四要,只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荀子还特别强调“学莫便乎近人”及“隆礼”,要亲近良师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养,做到“权利不能倾,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书中的“锲而不舍”、“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文句,已成为后代人们的座右铭。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二)《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顾名思义,劝学,即劝勉、鼓励学习。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凿壁偷光”、“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如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上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27年心血一夜间化为乌有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历经艰辛11载,完成了巨着《国榷》。粗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倒是有了,但这朝三暮四,不专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一”并不值得肯定。当今社会,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们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对于时事动态,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在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收获甚微,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三)今天,一时兴趣起,拿起《读点经典》便读起来,当读到劝学篇时,不禁思绪万千,平常的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机智,不能妥善处理。当学完《荀子劝学篇》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劳,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学习,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当我们遇事时,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大脑,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换一个角度思考,正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学习积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弃,自身的能力会与时俱增。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开我多年的心结,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将是我奋斗的一大目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弥补自身的缺陷!

第四篇: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荀子劝学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1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

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

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2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第五篇:励志劝学篇

励志劝学篇

弘而不毅,则难立;毅而不弘,无以居。

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 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文在淹通,已咏冰兮寒过水;永和博雅,可知青者胜于蓝。一轮月镜,乾坤何匠用功磨;千尺水帘,今古无人能手卷。

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人有实行,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

心不外浮,气不外浮,是读书两句真诀。

下载《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人名言--劝学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定稿)

    一、“化性起伪”与人的社会化与孟子一样,人性理论是荀子全部社会思想的基础。但对于孟子人性善的主张,荀子则根本上予以反对,认为人性本恶,仁义礼智等善的品德是后天人为造成的......

    《习近平用典》劝学篇

    《习近平用典》劝学篇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习近平同志从四个不同层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阐释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学习的原因。 学......

    荀子文化范文合集

    以节为媒促发展,灵山秀水汇安泽”。10月11日上午,由临汾市委宣传部、安泽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在山西省安泽县拉开大幕。临汾市委、市政府领导、......

    荀子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看完《荀子》一书,回想书中他的那些言论与思想,不禁让我感叹不已,荀子读后感。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时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

    荀子发言稿

    篇一:祭奠荀子发言稿 文化兰陵·圣人之地 兰陵因附近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孔子喻:“兰为王者香,今与众草为伍。”而后,兰陵又有了新的衍生之意,兰陵即为“王道乐土”、“圣......

    劝学(荀子)[本站推荐]

    教学内容:劝学 【学习目标】 1.专业能力:了解有关的文言句式。 2.方法能力: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3.社会能力: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

    劝学(节选)荀子

    劝 学 (战国 荀子 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yǐ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îng合乎)绳,輮(rïu,一种手工艺,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