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1《三字经》 第1课时:《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 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
这句的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第2课时:《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第3课时:《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2《幼学琼林》 第1课时《师生》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第2课时《花木》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
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3《山海经》 第1课时:《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具准备:挂图、头饰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
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5、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
三、总结:
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第2课时:《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具准备:大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2.板书课题,指名读。3.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了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大禹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三、总结
大禹一心为百姓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4《孔子》 第1课时《万世师表》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对孔子生平进行了解。教具准备: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阅读《万世师表》,学生想一想这段文章的意思。
2、学生练习读,并读一读解释。
3、教师结合《万世师表》,介绍一下孔子的成就。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十岁开始发愤学习,长大后游说各国,修学从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深受世人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4、学生再度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5、听孔子故事,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
第2课时:《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
教学目标:
1、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2、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练习阅读四句孔子名言。
2、解释名言的意思。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释:聪明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释: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总结。
5《孟子》
教学目标:
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准备:
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学过程:
1《中国儒学第二奠基人》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孟子格言,体会孟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孟子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孟子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孟子格言!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民本思想的先声——孟子格言》
一、背诵《孟子》节选并学习文意
二、温馨点击:
1、阅读短文
2、明确在中国历史上,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他们的思想和成为孔孟之道。孟子的观点“民贵君轻”当时十分先进。这也是孟子被称为“亚圣”的重要原因。
3、活动广角:
读《孟子》一书,把喜欢的孟子格言抄下来。
了解桑梓的由来。
4、成长袋:
记录你的进步:
搜集五条孟子格言并背下来。各奖励一颗星。
6《晏子》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2、了解晏子生平及对后世做出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熟练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晏子生平及对后世做出的贡献。教学准备:
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学过程:
1《历仕三朝的贤相》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晏子《晏子春秋》,体会晏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晏子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晏子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晏子春秋》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晏子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晏子言行的记录——晏子春秋》
一、谈话引入:
《晏子春秋》是纪录晏子言行的一本书。里面记载了晏子的一些故事。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朗读短文,学生想想短文的意思。
2、学生自读短文。
3、交流:短文讲了什么意思?
4、总结:
努力去做的人容易获得成功,坚持行走的人能到达目的地。
三、拓展:《晏子春秋》这本书是晏子的心血结晶,去读一读,把你喜欢的故事讲一讲。
四、作业:
搜集关于《晏子》的内容与故事
7《孔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让学生认识到孔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里表现出来的爱惜人才的特点。
3、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4、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孔融的多才多艺,强烈的爱国之情,曹操的凶残多疑,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准备:
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学过程:
1《才华横溢的孔融》
一、谈话引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但他长大后的情景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读读他写的这首诗吧。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想象课文讲的意思。
2、了解课文的意思。
3、教师介绍孔融的事迹。
孔融是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由于性格刚直,经常给曹操提意见,最终被曹操杀害。多么令人惋惜啊!在这首诗中,他悲愤的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
4、拓展:
你知道了曹操是以什么罪名杀害的孔融吗?请你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资料,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爱惜人才的孔融》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去认识一个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板书):孔融
学生交流:讲述孔融的故事
板书:课题《爱惜人才的孔融》
二、整体感知
三、朗读与背诵
1、听读朗读录音,扫清语言障碍。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教师范读短文
四、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
五、学生对照译文自渎,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解释。
六、总结
1、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概括出本文的故事内容。(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还知道那些晏子的故事?到课外书中搜集资料,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农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
(二)、探究新知:
1、简介公历:
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2月比较
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2000年、2004年、2008年。(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
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
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 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满月过后,月亮又开始慢慢变小,每月十九二十日又看到大半个月亮为“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看到半个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五、二十六看到的月亮又变成一个娥眉性月牙,称为“残月”而到下个月月初,又回归的“朔”。这样,按照月亮的变化,农历把每年定为366天,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29天的称为小月,30天的为大月。每19年安排7个闰月。所谓闰月,便是多一个的意思。比如2009年的农历五月便要过两次,第二次过五月便成为闰五月。
(2)、农历的节日: 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3)、正月腊月的称为:
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4)、农历的旬: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天12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三)巩固提高:
1、读一读:“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46页
2、想一想:我们过生日按照农历的日期过,每个生日的晚上,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农历主要是按照月亮的周期来安排时间的一种历法,而且月亮的周期每月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过阴历生日每年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
3、查一查: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差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冬至、夏至和春秋分的时间,知道国古代很早就可以用土圭来测量二分二至。
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产生原理,使学生熟悉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渗透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节气中特定的几个称为,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弄懂二分二至的来历,同时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难点在于对二十四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花粉是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教材分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古代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27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节气歌:
“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
投影出示:
·二十四节气表· 春 季 立 春 2月3—5日交节
雨 水 2月18—20日交节
惊 蛰 3月5—7日交节
春 分 3月20—22日交节
清 明 4月4—6日交节
谷 雨 4月19—21日交节
夏 季
立 夏5月5—7日交节
小 满 5月20—22日交节
芒 种 6月5—7日交节
夏 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 暑 7月6—8日交节
大 暑 7月22—24日交节
秋 季
立 秋 8月7—9日交节
处 暑 8月22—24日交节
白 露 9月7—9日交节
秋 分 9月22—24日交节
寒 露 10月8—9日交节
霜 降 10月23—24日交节
冬 季
立 冬 11月7—8日交节
小 雪 11月22—23日交节
大 雪 12月6—8日交节
冬 至 12月21—23日交节
小 寒 1月5—7日交节
大 寒 1月20—21日交节
2、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东面的动物。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资历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署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背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莲,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
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3、背诵:二十四节气。巩固拓展:
查一查:俗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同学们查一查资料,看看“三九和三伏”分别是从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开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二生肖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直到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以及关于十二生肖的一些传说,了解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2、引导学生对十二生肖进行分类,加深学生对十二生肖的动物记忆;引导学生竖立中国古代早期的历史朝代,从秦到南北朝,培养历史定为能力,将一些事件的产生准确定位在具体的某个朝代;带领学生诵读关于生肖的诗词,加深学生对生效的认知程度。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介绍生肖的产生,使学生理解文化的产生和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关系;通过介绍生效产生的时代和生肖的传说,锻炼学生区别传说和史实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十二生肖的名称,了解其产生的时间。十二生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所以要学生掌握生肖的动物名称。
难点是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教材分析:
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属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各属什么? 我们为什么有属相?
联系年纪,大家出生在哪年,便有一个人一那一年动物为标志的属相。,比如今年是牛年,出生在今年的小朋友便属牛。但是牛年还有一个名字,叫丑牛,引出十二地支。
(二)探究新知:
1、带学生读两遍十二地支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地支的名称。
2、叫学生给十二生肖的动物进行分类。: 一类是六畜:有牛、马、羊、猪、狗、鸡; 一类是野生动物:虎、兔、猴、鼠、蛇; 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龙。
3、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是在这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定位感,使学生明确秦朝、汉朝和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定位和距离现在的时间,加深对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早、流传久的印象。
4、十二生肖的传说: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你还知道那些传说?
5、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十二生肖确立的很早,猫是从外国传过来的动物,汉代之后才有的,现十二生肖时人们还不知道猫。
(三)1、背诵十二属相。
2、拓展活动:十二属相诗(节选)
(南朝.陈)沈炯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啃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出
三年级传统文化第四单元:“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叫学生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2、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为长大后实现理想打牢基 础。
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分认识,积累相关的知识。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我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情怀、表达志向方面有代表性的三首作品,包括唐代黄巢的《 题菊花》、晋代吴隐之的《酌贪泉》、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所选作品读起来慷慨激昂,感情真挚热烈,符合中国古人“诗言志,歌咏言”的情怀,比较合适小学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菊花 教学目标:
1.会认:“飒、栽、蕊寒、慷慨、“
2、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能够借助诗文解析想象出“菊花”含义,感受菊花的美,并了解作者的理想愿望。
3、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背诵课后拓展活动中所列的名句,领会其内容。
教材分析:该诗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一首托物咏志诗,通过对句话不畏寒秋傲然盛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不畏艰难、积极要求改造世界、争取平等的雄心壮志,展现了世人孤傲独立、不趋炎附势的品格,隐含了作者对弯头那个政治腐败和社会的不满情绪。作品从侧面赞扬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格,展现了诗人的豪放气概和威武形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背诵这首诗,其难点是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预习,并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1、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2、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三、深入探究,领悟感情
1、菊花具有怎样的品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2、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四、学习日积月累,了解与菊花有关的表达理想和志向的诗句。
五、拓展活动
背诵一些表达志向的古代诗歌名句,认真体会其内在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酌贪泉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作者的高贵品质和志向。
3、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酌贪泉》
1、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2、借助诗文解析深入感悟:(1)、夷齐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以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学习日积月累,进一步了解有志之士的高贵品质。
三、拓展活动 读一读《猛虎行》,体会诗人的志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诗人悲愤的情怀,深情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学习《夏日绝句》
1、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大意。
2、再读诗文,深入感知(1)、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教师小结。
三、拓展活动
1、读《霸王别姬》,了解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2、了解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等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
四、找一找
课后查找几首李清照的作品欣赏一下。
三年级传统文化第五单元“娱乐体育” 教学内容:武术、蹴鞠、围棋与象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常见且流行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武术、蹴鞠、围棋和象棋。
2、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即武术、蹴鞠、象棋和围棋。难点是如何通过内容的学习,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孝德传达出来,知道古人寓教于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人在空闲时间如何坚强体魄,如何娱乐自己。同时,在这些体育娱乐活动中,通过介绍武德等重要细节,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孝道传达出来。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武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和重要的四个门派;明确中国武术“重德不重艺”的特征,知道无数首先是一种供自己强身健体的运动,其次是抵御敌人,不能作为炫耀或者恃强凌弱的手段。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无数最重要的目是强身健体。引导学生熟悉我国几个重要的门派,并介绍太极拳的特点,通过对比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知道中国武术出了门派繁多、武术招数花样各异外,重要的是有一套自己的武术道德,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认知感。通过对少林、太极拳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豪感。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对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作了介绍,重点是掌握中国武术的代表--少林功夫的特点和起源,明确中国功夫重视“武德”的特点同时熟悉太极拳的特点。难点是中国武术的门派分类。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导入:你们喜欢看武打片吗?
看过那些我大片?
知道那些中国功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中国武术。(二)、探究新知:
1、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无数的内容和作用。
2、阅读课文第二段:使学生知道武术有哪些的门派。
3、阅读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中过武术是立足于防守的功夫,不以攻击为主要目标。它既注重武功,也注重武德。
4、介绍少林功夫的由来和内容:阅读第四段和第五段。
5、介绍太极拳:阅读课文第六段
6、总结全文了解“少林神功”、“太极拳”、“武当剑”在世界的广泛流传。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 豪感。三)、拓展活动:
1、查一查: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下,看看早、晚锻炼的人们都是练习什么武功?
2、想一想:中国的武术门类众多、派别复杂。你能说出集中无数门类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蹴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足球的起源地,了解蹴鞠在战国就已经产生,知道关于蹴鞠产生的传说故事。简单了解马球运动的流行时间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课文以足球起源开头引入对蹴鞠的介绍,锻炼学生对事物追根溯源的能力。介绍学生熟悉蹴鞠在古代流行情况,对比现代足球,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故事连接”,使学生明确传说和事实的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对蹴鞠的马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一道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通过介绍足球的“认祖归宗”----以中国的蹴鞠为起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识记蹴鞠的起源地和蹴鞠游戏在汉代的特点。
难点在于对蹴鞠发明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确黄帝造蹴鞠只是传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你们谁喜欢踢足球?
足球最早在哪里产生?
(二)、探究新知:
1、足球的发源地: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足球的起源地,并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2、向学生介绍“蹴鞠”:阅读课文第二、三段,使学生理解“蹴”就是“踢”,“鞠”就是“球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蹴鞠这项运动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已经十分流行了。
3、简介蹴鞠的发展与流行: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4、请学生介绍现代自求的规则:
足球的比赛场地长100-110米,宽64-75米,并要辅有草皮。场内画有中场线、中圈、开球点、罚球区(禁区)、罚球弧、球门区和罚球点;四角插有角旗,并画半径为1米的弧线。球门高2.44米、宽7.32米,用不超过0.12米的方形木料制成。正式比赛用球周长为68-71厘米,重量396-453克。充气后其压力应相等于0.6-1.1个大气压力。在比赛中,未经裁判员许可,不得更换比赛用球。
此外,还有计时表,裁判员用的哨,判罚用的黄牌和红牌,巡边员用的三角旗,值场裁判在换人时用的运动号码等以及运动员的足球鞋、足球袜、护腿板、守门 员手套等。比赛以时间计算,除双方同意另定外,应分为两个45分钟相等的半时,由于偶然事故或其他原因损失的时间均应补足,时间多少由裁判员斟酌决定。每 半时终了后,如需执行罚点球,应延长时间至罚完为止。比赛开始,每队上场队员不得多于11名,其中必须有1名守门员。替补队员不 得多于2名。在赛前协商替补队员最多不超5名。比赛开始前,由主裁判召集双方队 长用掷钱币方法选定场区和开球权。然后,主裁判将球放在中圈的开球点上,两队 各站在中线后半圈内,主裁判鸣笛后,开球队员将球踢入对方场内,比赛方为开始。开球不得直接射门得分。比赛中球的整体越过球门立柱的内侧或横梁下檐时,判 为胜一球,即得1分。若球出界,则由巡边员用旗指明某方发球门球、角球、掷界外球。如果进攻队员向位于对方场区的本方无球队员传球的刹那间,这个无球队员 与对方端线之间的场地区,仅有1个防守队员,判越位犯规,并由对方在“越位” 地点罚间接任意球。比赛允许队员进行合理冲撞,但必须是球在双方控制范围内,用适中的力量进行肩相撞。凡队员先铲到球,没有附加动作而使对方摔倒,不犯规 ;反之,先将对方铲倒,再触到球,则判为犯规。在比赛中,对故意打人、拉人、抱人、推人、踢人或企图踢人,故意绊摔或企图绊摔对方,凶猛地跳向对方,带有 危险性地冲撞,故意用手触击球等,一般都要判罚,并由对方在犯规地点罚直接任 意球。如果守方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出现上述犯规动作之一者,应由对方罚点球。另外,当踢球的方式有伤及对方队员的危险,合理冲撞非控制球的队员、故意阻挡对方队员、冲撞手中无球的守门员或守门员持球行走四步以上故意拖延比赛时间时,均应在犯规地点判罚间接任意球。对领队、教练员、运动员故意违犯规则精神,对 裁判员不礼貌、严重犯规等不道德行为示“黄牌”警告。凡队员行为粗暴、打人、骂人、犯规动作有严重危害性,可示“红牌”,不经警告直接罚出场,取消比赛资 格。
除规则另有规定外,凡球的整体从门柱间及横木下越过球门线,而并非攻方队 员用手掷入、带入、故意用手或臂推入球门(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除外),均为 攻方胜一球。在比赛中,胜球较多的一队为得胜队,如双方均未胜球或胜球数目相等,这场比赛应为“平局”。在单淘汰赛制中出现平局,则要进行30分钟的加时赛 以决出胜负。如仍出现平局,则要互罚点球,最终决出胜负。足球世界曾仅仅是男子所独有。但自本世纪60年代,女子足球开始在西欧、南 美等地风行起来,许多年轻女子甚至中年妇女都积极踢起足球,尝试足球运动的乐 趣。1991年,第1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在中国举行,开拓了女子体育运动的新天地。
女子足球的场地和比赛规则同男子大体一样,但比赛时间为上、下半时各45分钟,加时赛为30分钟
5,介绍古代蹴鞠的规则: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类型。
所谓直接对抗,主要流行在汉代。汉代的蹴鞠活动设双球门,在鞠城也就是球场的两侧都有像座小房子似地球门,场上队员个12名,双方尽心身体直接的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蹴入对方球门多者胜。汉代的蹴鞠主要用于军事练兵。间接对抗:间接对抗主要在唐宋时期。因为唐代蹴鞠工艺有了进步(书中的蹴鞠为图片为唐代八片皮缝成的圆形球壳),球体变得更轻了,便于把球提高。所以唐代的球门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球门设在中间,比赛双方各在一侧,再求不落地的情况下,能让球穿过风流眼多着为胜。唐代的粗球运动观赏性强。白打类似于今天的控球技巧。指没有球门的比赛,足球团队人数也不统一,可以有一人或者数十人,主要是比赛控球的花样和技巧。这种形式的蹴鞠在古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久。
(三)、故事连接:使学生了解足球的发明者,培养学生区别事实和传说的能力。
(四)、日积月累:
月读日积月累,使学生了解马球运动。
(五)、拓展活动:读一读
寒湿后北楼作
(唐)韦应物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搞阁。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六)、讲一讲:叫学生查一查《水浒》中写了一个因善踢足球而当上了太尉的高俅的资料,回来后讲给 同学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围棋和象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另外两种体育运动形式---围棋和象棋。对于“琴棋书画”第二位的围棋,学生要知道他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下棋的几种代称。对于大众化的象棋,则知道他产生的时间和 基本走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围棋的起源时间和古代琴棋书画的介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维奇的重要性,幷识记下围棋的别称。通过对象棋的起源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象棋通俗实战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香气走法,鼓励学生掌握象棋的走法,通过实战对弈深刻了解象棋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除了可以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外,还广泛流行着锻炼脑力的围棋和象棋,且围棋基本上是古代士大夫必学技艺之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面的认识,感受古代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围棋的重要性和香气的起源。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为其在古代读书人心中的地位,知道通过围棋不光可以锻炼脑力,同时还是培养性情的方式。对于想起的重点在于介绍书中所写的象棋的基本走法。
本课的难点是在于能带领学生熟悉并掌握象棋的走法。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大家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围棋和象棋。
(二)探究新知:
1、介绍围棋:
(1)、围棋的别称和起源:
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向学生介绍,古代称围棋为“弈”,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为“乌鹭”。
(2)、古代围棋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课文第二段,向学生介绍围棋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围棋位于我国古代读书人被要求擅长“琴棋书画'首位,它不仅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也是一种游戏娱乐活动。
(3)、简介围棋的规则和术语:
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段,了解下围棋称为“手谈”,以及下围棋的规则。
2、介绍象棋:
(1)、象棋的起源和棋子:
学生通过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象棋的起源以及棋子的名称。
(2)、介绍象棋的走法: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象棋的术语和规则“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山子,车走趟线,小卒一去不回还。” 三)、拓展活动:
1、带象棋或围棋来的同学,相互之间下棋。
2、做一做:查一查哪些词语或歇后语与棋类有关,做成一个统计表。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贾健
锦秋益海小学三年级
2015年3月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第一课 《三字经》
1、人之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古筝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五、教学模式
三个版块:
(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拓展升华。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讲一讲。)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
(古筝配乐讲故事,在讲的过程中简介孟子及“子”的含义)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第二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原文: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杨)(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4)、指读,随时正音,(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古筝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
(三)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
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把老师当作家长,师加以引导与鼓励,)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课后反思
首先,我从什么是《三字经》引入,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启发学生:每个父母为了儿女能够成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第三,在课堂上使用配乐朗读不仅活跃了气氛,更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化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轻松的背下所学内容,得到教育。
此外,查找资料是中年级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以查找自己喜欢的关于学习的内容为依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起,使学生的新知识有了扩展,还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总之,本次课堂上,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会初步背诵,教学目的达到,课堂效果良好,但还出现一些问题,因为现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许多的知识,课堂上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出现各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灵活的课堂教育机智,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2、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3、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第二课 《幼学琼林》
1、师生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2、花木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1、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读15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2)学习过程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知识,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2)使学生从感情上感觉到自己在成长,知识能力也在增长,逐渐懂事,在各方面有所进步。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认识15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教师活动:你们听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吗?下面就请你们听一个《精卫填海》的故事吧。放课文录音。简单介绍炎帝是远古时候的帝王,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所以称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
学生活动:边听边记住故事的大致内容。
预设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老师带读
教师活动: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课文。
学生活动:积极举手的同学带着大家读课文,读后学生给与评价。
预设目标:听读识字。给能力强的学生一些机会。练习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会认真听别人读。
三、初读课文
教师活动:你们想读吗?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预设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认读生字
教师活动:
1.提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学这课的生字。
2.检查生字。用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些生字呢?(在全班进行简单的检测,学生都认识的字就不必讲解了。)
3.巩固练习:生字游戏。
学生活动:
1.自学生字。(可以问别人、查字典、查书后的查字表等。)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字音字形。可以给生字组词。
3.学生当小老师,讲解难字。
4.当小老师带着大家做游戏。
预设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指导学生观察。指导示范,巡视指导书写。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特点,再找出关键笔画的位置,说说书写要领。
预设目标:能认真踏实写字。
六、巩固练习教师活动:捉迷藏
具体做法如下:将学生本节课中要求认的字重新放入另一篇文章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试读,找出藏在其中的字宝宝,然后试着读出这篇文章,并初步了解文章的意思。
学生活动:找出藏在其中的字宝宝,然后试着读出这篇文章,并初步了解文章的意思。
预设目标:这种游戏适合于检验学生识字的迁移能力。源于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入手,把藏在文章中的字宝宝找出来,从而完成了生字的迁移。
七、作业
写生字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发挥想象力,想象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情景。
3.结合自己的想法评价精卫填海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教师活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活动:《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变成的一只小鸟,为了填平大海,她每天衔石头和树枝。
预设目标: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味课文
教师活动:请你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你认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精彩?
指导朗读,理解词义。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愤怒”就是很生气的样子。
“坚定”就是下了决心,一定要做到。声音要重一些,表现出精卫的坚定。
分角色朗读。
预设目标: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
以读来体会、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愤怒、坚定。使本来难懂的词语,在朗读的体验中领悟到了,比起查字典解释的方式更适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三、体验课文
教师活动:刚才大家把大海、精卫的语气读得很精彩,我想如果我们再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和想象,肯定能表现出大海和精卫,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学生活动:学生表演。
预设目标:继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在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发挥,创设情境,体验角色,对精卫填海坚定的信念理解得更为透彻。
四、反思课文
教师活动: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大海和精卫这两个角色,你欣赏谁呢?
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勇敢善良,又欣赏大海的宽广美丽,为人类造福。
如果你是善良的精卫运用你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
学生活动:展开小小辩论会。
预设目标: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对作品的理解。
五、课外延伸
编新“精卫填海”。
预设目标:课内外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写作能力。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禹治水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
(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第四课
孔子
1、万世师表
课程标准: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2、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3、学会通过分析孔子的生平大事总结他的理想追求。明白孔子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索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教材孔子对后世的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教学建议 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论语》原文,于丹《论语心得》视频,“孔子像”,“孔子周游列国图”,“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及其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概括出孔子生平大事,孔子思想核心,教育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具体表现,从而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正确的评价孔子及其思想。
课时设计 1课时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
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
知识结构: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自学礼乐
2.从政失败
3.周游列国
4.整理典籍
二.开创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2.儒家思想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1.办学形式:
2.教学内容:
3.教育目标(成人-君子)
4.教育方法:
四.对后世的影响
1.孔子思想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2.对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影响
3.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4.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学习礼乐(15岁)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 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影响:
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3、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
[探究问题2]孔子一生的活动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试述其主要活动
1、从政:担任司寇;夹谷之会;周游列国
2、教学:”有教无类”,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整理编辑“六经”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①春秋:奴隶制——封建制“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①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局面。——克己复礼
③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①调整对象:礼和仁
②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探究问题4]“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它有什么意义?请列举孔子的教育理念。
意义: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2、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四、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③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①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3、总评:世界前列思想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探究问题5]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历史感悟: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孔子】孔子:万世师表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代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大约30岁左右,开始讲学。他平时在曲阜城北的学舍里讲学,外出游历时,学生们也一路跟着,渐渐在社会上有了声名,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鲁国贵族孟禧子临死前还特地嘱咐他的儿子跟孔子学习。孔子50岁时,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但当时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三个月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涯。他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凄凄惶惶,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在陈蔡竟弄到绝粮的地步。但他仍不辞劳苦,坚持讲学,在危难中仍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讲诵弦歌不衰”。
公元前484年,孔子重返鲁国,这时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由于他政见与鲁国当政者季康子格格不入,重登政治舞台已不可能,从此,他专力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以此度过余生。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致悼词:“呜呼哀哉尼文!无自律。”,意思是说:“我感到多么孤独,今后向谁请教啊?”孔子死后,学生们在墓旁搭起草房,守丧3年,分别时都痛哭流涕,难舍难分,子贡不忍离开,独自又住了3年。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聚徒讲学,著书立说,积累和总结了大量宝贵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继承和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传统文化。他是中国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也是系统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人。孔子的学生和孔门后学把孔子平时的言论汇集成书,称为《论语》,他的思想和教育经验主要保存在这本书里。
案例内容:
克己内省,身体力行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所以他说:“君子怀德”,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他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也就由此而产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认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行为,就是仁道的根本。因此当他谈到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时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
孔子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主要也是为道德教育服务。他很重视教育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即对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知识,有分辨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的能力。当然,孔子也并不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是仁呢?由此可见,他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的,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的两个方面;而道德教育是主要的,知识教育是次要的;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
对于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高自我修养的问题,孔子总结了一些原则和方法。他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是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所坚持的基本要求。
1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距”,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他举例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就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还教育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意思是说,最坚固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2克己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己“。
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己“,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对别人薄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而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以同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想要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加到别人身上。”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处。
3身体力行
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这也就是道德的认识与道德的践履问题,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践履,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
孔子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对一般人来说,应当是”言必言,行必果“。有人说得多做得少,”言过其行“,孔子说应引以为耻。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慎言“。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仁者,其言也忍。“意思是说,说话谨慎,怕说了之后做不到,为了防止说空话、说大话,可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妨先脚踏实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讲也不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迟钝一点不要紧,而行动必须敏捷。
因材施教,侮人不倦
孔子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他根据他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会执行;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不听从。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的呢?
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无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_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都偏与他谈,这就叫浪费了语言。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
孔子还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学生回答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至于圣与仁,我不敢当,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生说,这正是我们所难以学到的。学生子贡称赞道:”学不厌,智者;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吕氏春秋·尊师》也有相似的记载,子贡问孔子:”后世将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吧,就算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概就是这样吧!“
3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骂我了。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学生,能够不叫他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他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对于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后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成年人呢?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观点。
4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可以得?小子勉之。“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总之,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就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从《论语》上记载的材料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孔子对学生们的热爱,一方面也表现出弟子对老师的无限敬仰,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尊师爱生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孔子的经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的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因素的格言警语,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认真地加以总结,批判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案例述评: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朝野上下奉为”先师孔子“、”大成至圣“、”万世师表“。他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崇拜,而且也为欧美等国人民所崇拜。万世师表,历史巨人,他是当之无愧的。
孔子讲学,流芳万世的典则之一,就是他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由于孔子讲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我精神,曾被门人弟子颂扬为圣者、仁人。孔子讲学,虽有弟子三千,贤人72,然他并不以圣、仁自居,而是谦逊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对于教学工作,既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孔子教学,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善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在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矣;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矣。“对于一系列因爱好、因造诣、因致用等等程序的教学,孔子实施一整套的教学辩证方法,造就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专门人才,如德行:颜渊、闵子云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教学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时时了解学生,处处关心学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都十分清楚,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科特长、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他都了如指掌。例如:子路粗犷好勇,颜回守德好学,子贡善辩好货殖;冉求多才多艺,曾参守孝纯正,原宪守节清高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困材施教,才能获得学生的爱戴、尊敬和颂扬。”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贡曰:“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矣。”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孔子的教泽,可谓日月同耀,山高水长!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第四课
孔子
2、孔子语录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在理解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完成熟读背诵本文的任务。
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在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中反复强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在教学各环节衔接中对教师指令的准确把握并努力突现其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充分利用40分钟的时间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熟读精思》中古人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老师明确:学习方法是:熟读和精思。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全班齐声背诵全文)
肯定其背诵的熟练度后引出今天将学的课文。(导入)
2.请同学们不要翻书,先放松一下脑神经,让我们先来看几幅漫画。看看画的都是些什么?比比谁的观察力最强最准确。
a.展示课件中第一幅漫画。在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回答后,为该图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老师示范性地带读,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b.同样的操作方法:放图---思考----回答---文字---带读---朗读(共5幅)
初步目标:
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将给出每段话中生字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翻译句子。(老师点评并给出规范的翻译方法,随后通过课件切换,回到相应的每张漫画,请同学们通过朗读及时巩固一遍。)
在翻译中老师需要适时补充拓展的内容: a.
古人的“学”包括哪两方面内涵?
老师明确:学分小学和大学。小学---诗辞章句;大学---修齐治平(板书)b.为何古人会因“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而“不亦乐乎”? 老师明确:古人倡导“游学”传统。通过学识的增长道德素养的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并以此为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游学”有些接近于现代的学术交流。
(板书)
c.
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老师明确:学而不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而不学---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会产生“罔”和“殆”的状态。(板书)
4.同学们逐句翻译和朗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把所有的画面和文字串起来,请同学们抬头看着课件和老师一起图文并茂地朗读全文。(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肯定和点评)接着再请学生在没有老师领读的情况下,独立地边看边读。(同样给予点评)5.听了同学们流利的朗读,老师对你们的能力非常自信。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只给同学们看图片,而隐去了文字。看行不行? a.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来试试?(给予表扬和鼓励)b 好。现在请全体同学一起来看图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6.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背诵的内容,结合课本,归纳一下文章教会了我们哪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老师明确:
一、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思、思而学。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
二、学习态度: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经过了一段紧张的操练,下面让我们回到生活场景中轻松一下,完成一个情景对话。(展示课件)
要求:用文中刚学到的原话填入对话的空白处。
过程:老师先介绍对话的背景,再请同学踊跃举手填空。8.同学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很强。不知道表演能力如何?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情景对话中的人物。
(强化熟读背诵又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基本能够达到。最后以掌声和全班再次流畅地背诵全文作为这一环节的结束。)9.小竞赛------名言/故事、语录大串联
规则:
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从老师课件中显示的6幅卡通画中选中其中之一。每幅图都隐藏着一套题目。每套题目中都包含着两个成语故事或名言,抽到题目的代表可以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和全体组员进行讨论。讨论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第一:这两个成语或名言分别与文中哪句相对应? 第二:你为什么要将两者关联起来?说明理由。
凡是答对一道的代表都可以为本组赢得1分。
过程:在讨论时老师及时到各组了解进展,并控制好时间。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如有代表答错的,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同时对其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最后以得分的高低确定各组名次。第五课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第六课 晏子 生平
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编辑本段] 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第七课
孔融
孔融简介
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年终53岁。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荐祢衡表》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临终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编辑本段] 孔融著述
《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编辑本段] 三字经》中的一段话,如今的青年人对它大约是陌生的。这里所说的四岁让梨的孩童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生值汉室之乱,历经桓、灵、少、献四朝,一生“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终因书生气太足、锋芒太露而不见容于当权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扬善嫉恶,不仅名重当时,“海内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后人称誉:“懔懔焉,皜皜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那么,这位汉末大名士的性格和为人究竟如何呢?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第八课 黄河
第三单元
名胜游踪
本组分两大部分:8.黄河包括黄河胜景、黄河号子、黄河精神、黄河颂歌;
9、五岳独尊——泰山,包括泰山美景、泰山日出、登山抒怀、泰山典故。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诗画览胜所描绘的意境; 2.指导背诵;
3.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广角。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 教学手段:
老师指导点拨,学生自读自悟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理解诗句大意,了解黄河名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一些名诗名句。1.黄河胜景 教学目标:
1.熟读《浪淘沙九首》(其一),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3.了解黄河名胜。4.背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吧!
2.师范读《浪淘沙九首》(其一)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黄河的一些知识。7.熟读成诵。8.拓展:
欣赏两幅黄河名胜,课下查出它们的名字。9.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2黄河号子 教学目标:
1.把《黄河船工号子》
(一)(二)读通顺 2.结合课文把它读懂 3.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简介“黄河号子”的形成 2.范读诗歌
(一)(二)3.生试读
4.指名读,看读通顺、读正确了吗? 5.结合译文,理解大意。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7.查资料
①你还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 ②哪几组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 8熟读成诵并适当检查 9.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 3.黄河精神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画,把《公元渡河》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意思; 3.了解“龙门”的传说;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过程:
1.导入“龙门”的传说,生自读P54 2.师范读《公元渡河》 3.生试读
4.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5.结合译文,理解诗歌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学生读——背 8.课堂总结:谈收获 9.作业:
欣赏P54插图,查资料看是什么工程?下节课交流
第九课 泰山
标题:五岳独尊----泰山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让同学们走近泰山,了解泰山的过去、现在、未来。使同学们从小了解山东,热爱山东,将来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2、正确理解泰山的文化内涵。教学步骤: 一.走进名胜 阅读课文一至六页,感受泰山的风景和历史意义。
简介: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前临孔子故里曲阜,背依山东省府济南,主峰海拔1545米,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泰山山体高大,形象雄伟。尤其是南坡,山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自然景观特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泰山与中国的其它四座名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合称“五岳”,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泰山以其壮丽的山体景观、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浑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流传于世,久负盛名。
岱庙,旧称“东岳庙”,俗称“泰庙”,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采用帝王宫城式建筑,在祠庙建筑中规格最高。其中岱庙天贶殿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 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它位于泰安市城区的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为9.6万平方米,约合160余亩。庙内现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60余间,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庙内轴线上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东道院;西侧有唐槐院、雨花道院等。岱庙创建历史久远,据史料载,秦时已有了祭天告地的场所,汉时有了宫殿,其后历代拓建重修,屡兴屡废。岱庙不仅是帝宫神府,也是文物荟萃的地方。更为珍贵的是,岱庙内还保存着176块历代碑碣和48块汉画石像石,堪称岱庙碑林。二.重点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借助文献资料等了解历代帝王封禅的盛况,讨论“封建帝王为什么要封禅泰山?”
答:泰山作为举世名山,很早以前就被我们的祖先开发,自古即受到人们的敬畏,古代帝王多把泰山看作是上天的力量,政权的象征,越发地神圣化。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载入史册的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三.拓展研究
怎样理解“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泰山不仅是历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国古代文化的三大系统: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通过泰山历代建筑、书画石刻,以及有关泰山大量的名人题咏,各种文物古迹,而充分表现出来,使泰山成为文化名山。
四.成果展示
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交流在拓展研究中获得的成果。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第十课 歇后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积累,歇后语,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2、初步掌握歇后语的特点和比喻意义。
3、能恰当地运用 歇后语说话 写话。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班上的同学兴趣爱好很广泛,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有的练跆拳道,有的学舞蹈,还有的练乐器,大家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老师在说这段话时,用了一个歇后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歇后语。
二、讲读新课
1、读
(1)学生自己朗读课本上的歇后语。
(2)老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2、思
(1)学生读后,思考,这些歇后语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课件出示它的定义。歇后语:有特定格式的诙谐语句。后一部分是主要意思所在。
3、同学们看看自己收集的歇后语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歇后语。
4、找规律,分类别
师:书上的八条歇后语,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组,看看怎么把它们分组。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一组:1----3句,用生活现象比喻说明。二组:4----5句,引用故事比喻说明。三组:6----8句,采用字的谐音比喻说明。
(每一组选一句,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歇后语相关的故事和比喻意义。)
5、其它几条歇后语,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学生汇报。
6、学生读歇后语。
7、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歇后语分类,汇报。
三、运用
1、教师用书上的歇后语说一段话,提醒学生注意听,有的地方需要他们的帮助。[用到歇后语的地方,老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讲解:运用歇后语,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不说后边的解释,让听的人自己去领会,显得意味深长,生动幽默。
2、练习:(1)连线题。
(2)选用成语构成歇后语。(3)情景填充歇后语。(课件出示)
3、学生练习说话,写话
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读读背背,了解了歇后语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都是春天的蜜蜂------闲不住,下去还可以收集更多的歇后语,在以后的说话和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上它,老师相信这对大家来说就是老虎吃豆芽------小菜一盘,是吗?
第十一课 民谣 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民谣可畏
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正如《诗经·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后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社会情况的立体画卷。
汉初,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
王莽新朝末年,更始将军刘玄在灭掉王莽所建的政权后,被拥立为帝。做了皇帝的刘玄沉湎酒色,将政事委付于岳父赵萌管理。赵萌排斥功臣,却授与官爵给那些谄佞小人或奸诈的商人,自成一党,甚至有人因为烹饪手艺好,做菜对胃口就获得官爵。于是,都城长安的市井间流传着一首民谣:“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民谣传开之后,士卒离心,人心怨叛。不久,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四川有民谣唱道:“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在当时,公孙述在四川自立为帝,并且废止汉朝的铜钱,自铸铁钱。由于铁钱不被民众所信任,民间一时间难以流通。怨声载道的百姓,私下里以民谣表达不满:王莽称黄,而公孙述想要模仿王莽,所以称之为白;而五铢就是汉朝的货币。民谣隐含了百姓希望恢复铜钱的愿望,另外也暗指公孙述的政权不得民心,离倒台已经不远了。果然没过多久,公孙述就被东汉所灭。
东汉第九位皇帝汉质帝死时只有九岁,没有后嗣,太尉李固想要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而手中掌握实权的外戚大将军梁冀却拥护蠡吾侯刘志,最终刘志上台,为汉桓帝。汉桓帝即位不久,李固就被人陷害,死于狱中,且被暴尸于路旁,而拥立汉桓帝有功的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封厨亭侯,司空袁汤封安国亭侯。事情传开后,京都民众唱道:“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表达了对外戚专权的愤慨,以及对于朝政颓败的悲哀。
汉桓帝元嘉年间,西北的几个游牧民族联手侵犯中原,汉室派兵拒敌,却屡战屡败,于是朝廷只得四处征兵戍边,造成了许多田亩无人耕作,从而被荒芜废弃的恶性循环。天下民谣传唱道:“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深刻地反映出了乱世之下,民生多艰的疾苦。
汉灵帝末,董卓为前将军,他的野心和凶暴天下皆知,京都流传有一首民谣《董逃歌》:“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心摧伤,董逃!”整首歌也就是一个意思:看到董卓来,就赶快跑吧。
果然,在汉灵帝死后,董卓率领大军进入了京师,诛杀宦官,废掉汉少帝,立汉献帝为帝,自封为太师,把握朝政。在听说了《董逃歌》之后,董卓下令禁止传唱。后来见无法从根本上禁绝,又把“董逃”改为“董安”,改成了歌颂他的歌谣。可是不久,京城又流传另一首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首拆字的民谣,“千里草”即为董字,“十日卜”为卓。意在隐讳地诅咒董卓。没过多久,董卓即为吕布所杀。
民谣的发展:
80年代台湾校园民谣兴起(最早的校园民谣是在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音乐大多是雅乐,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有时间欣赏,学生们对此十分不满。后来,文部省根据学校没有音乐教材的情况,发动社会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便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传统音乐的束缚,在音乐上还没有很大突破。1868年,品川弥二郎创作了一首《阿宫先生》,校园民谣的雏形便出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校园民谣热在日本走向低潮。70代中期,校园民谣在台湾兴起,并且发展迅猛。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但都为校园民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台湾更是校园民谣的成名地,谈到校园民谣就不能不谈到台湾的校园民谣。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大学学生杨弦把台湾诗人余光中怀乡的诗谱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欢迎。校园民谣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也是对西方音乐泛滥的一种抵制。当时一位名叫李双泽的歌手在演唱会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口号。从那以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像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叶佳修的《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都是那一时期产生的。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民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罗大佑的《童年》。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民谣高潮渐渐低落。大陆校园民谣的产生,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民谣。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园民谣Ⅰ》(1983-1993)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从此校园民谣有了自己的名字。以下是目前流行的一些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童年、大学自习室、窗外、橄榄树、在希望的田野上、采蘑菇的小姑娘、青春舞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校园的早晨、兰花草、蜗牛与黄鹂鸟、歌声与微笑、龙的传人、明天会更好、让我们荡起双桨、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小草、踏浪、我是女生、中学时代、心愿、七子之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路灯下的小姑娘、捉泥鳅、校园的小路、梦驼铃、轻舞飞扬、似水年华、青春无悔、白桦树、往事、童年的小摇车、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小芳、青春纪念册、一生有你、朋友、千千阙歌、恋恋风尘、月亮代表我的心、小白杨、一无所有、深呼吸、冷酷到底、恋曲1990、让世界充满爱、白衣飘飘、却上心头、玻璃杯、未名湖是个海洋、老屋、单车岁月、彩虹、那些花儿、完美世界、光辉岁月、最美 ……)
90年代娱乐化广电传播(其实当中的很多大家都是听过的,可能我们没有记住它的名字,没有了解她们创作的背景或者没有把它们融入到一个体系中去思考,如果你还有兴趣去了解的化,可以去关注,如果你只是欣赏这些单只的歌曲本身的旋律,你也可以继续只是听着,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去发展兴趣爱好,这都不影响,因为我们已经得到了音乐带来的感动。)
台湾民谣依歌词内容为分类标准,大致可分成下列各类:
一、家庭伦理类:农业社会时期,台湾沿袭中国旧制,以农历夜,以大家庭为生活圈。家庭组织里,长幼有序,孝敬长辈,夫妇恩爱,传宗接代,培育子孙。此期间必然会产生许多叙述彼此相处情境的歌谣。如“病子歌”“做人的媳妇”“满月歌等”。
二、工作类:人们上山打猎、砍柴、出海捕鱼、下田耕作等进行各种劳动或职业上的工作时,常寓音乐于工作中,自然产生与工作有关,藉以增进效率并消除疲惫,或抒发工作忧怨的歌谣。如“耕农歌”、“采茶歌”、“牛犁歌”、“乞食调”、“江湖卖膏药”等。
三、爱情类:爱情是古今中外必然存在于男女之间的特殊默契。沐浴爱河中的男女,都会有一种向对方倾诉心声的冲动,这些传送心语的歌谣就是爱情民谣。这种情歌在台湾民谣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诸如“六月茉莉”、“桃花过渡”、“相褒歌”、“爱情哭调仔”等等。
四、祭祀类:台湾的祭祀习俗沿袭中国传统制度,在农业社会时以虔诚的敬心,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平安吉祥,多福多寿。另外,敬拜祖先是民间的优良传统,家家户户每每于长辈先逝或庆典节日,都会有祭祖仪式。这种祭祀时所用的歌谣,如“道士调”、“牵亡歌”、“抽签卜卦调”、“哭丧调”等属于这一类。
五、叙述类:台湾的叙述民谣,大致分成“叙事”、“叙物”、“叙史”、“叙人”等四类。“叙事”民谣,在于针对社会现象之良痞,加以褒贬。如劝诫酒色的“修成正果歌”,民间贬恶善的“劝世歌”,讽刺日本人的“人插花、你插草”等均是。“叙物”民谣则在描述日、月、山、穿、动植物、地方、器具、自然景致等,如“台北调”、“台湾地名歌”、“台湾产物歌”、“时令歌”等。“叙史”民谣指的是叙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奇的民俗歌谣如:生性凶恶蛮悍的蔡牵,于海上作乱时,南部流传着“你较野蔡牵”之民谣。此外,“郑成功开台湾”、“陈三五娘”及“雪梅思君”等均属这一类。“叙人”民谣则以人为对象,这类的民谣不多,如“阿艺娟,真正贤”、“黑面祖师公”等。
六、趣味类:喜乐形之于色,而咏成歌,为之趣味歌。它包括人们工作之余,欢聚一堂用以助兴的欢乐歌及趣味横生的滑稽歌等。这类民谣如“食新娘茶四句联”、“饮酒歌”、“猜拳歌”、“嫁歌”等等。
七、童谣类:指的是儿童生活中用以哼唱的歌谣。就内涵和意识上而言,童谣的想象,意趣均异于普通民谣,宜另归类。台湾童谣依其内容之不同又可成游戏歌、幻想歌、摇篮歌、趣味歌、叙述歌等类。
第四篇: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人之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三、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子不学》
一、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三、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昔仲尼》
一、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三、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师生》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三、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花木》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三、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精卫填海》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三、教具准备:挂图、头饰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5、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
三、总结:
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大禹治水》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三、教具准备:大禹的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板书课题,指名读。3.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了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大禹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三、总结
大禹一心为百姓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孔子
《万世师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熟练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对孔子生平进行了解。
三、教具准备:孔子的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阅读《万世师表》,学生想一想这段文章的意思。
2、学生练习读,并读一读解释。
3、教师结合《万世师表》,介绍一下孔子的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十岁开始发愤学习,长大后游说各国,修学从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深受世人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4、学生再度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5、听孔子故事,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
《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
一、教学目标:
1、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2、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教具准备:孔子语录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练习阅读四句孔子名言。
2、解释名言的意思。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释:聪明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释: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总结。
《孟子》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孟子语录。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教具准备:孟子有关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孟子格言,体会孟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孟子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孟子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孟子格言!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晏子》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晏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晏子语录。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教具准备:晏子语录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晏子《晏子春秋》,体会晏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晏子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晏子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晏子春秋》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晏子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孔融》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孔融语录。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教具准备:孔融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孔融的品质,体会孔融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融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孔融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4、查阅资料,了解孔融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黄河
《黄河胜景》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浪淘沙九首》(其一),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3.了解黄河名胜。4.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三、教具准备:黄河图片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吧!
2.师范读《浪淘沙九首》(其一)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黄河的一些知识。7.熟读成诵。8.拓展:
欣赏两幅黄河名胜,课下查出它们的名字。9.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黄河号子》
一、教学目标:
1.把《黄河船工号子》
(一)(二)读通顺 2.结合课文把它读懂
3.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 4.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三、教具准备:黄河图片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1.师简介“黄河号子”的形成 2.范读诗歌
(一)(二)3.生试读
4.指名读,看读通顺、读正确了吗? 5.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7.查资料
①你还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
②哪几组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 8熟读成诵并适当检查 9.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
《黄河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图画,把《公元渡河》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意思; 3.了解“龙门”的传说; 4.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三、教具准备:黄河图片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龙门”的传说,生自读P54 2.师范读《公元渡河》 3.生试读
4.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5.结合译文,理解诗歌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学生读——背
8.课堂总结:谈收获 9.作业:
《黄河颂歌》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五句黄河赞美诗,了解其作者、朝代; 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3.积累黄河文化; 4.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熟读成诵,自读自悟。
三、教具准备:黄河图片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描写黄河景色的?指生交流。2.自读P55给出的五句诗,了解作者及出处。3.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大意。4.检查学生读的情况。5.再读诗句——背诵。6.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7.当堂检测:
现在我们的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假设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8.作业:
五岳独尊——泰山 《泰山美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2.背诵杜甫《望岳》
3.了解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积累中华民族精华、财富。4.积累泰山文化。情感目标:
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积累中华文化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增加对泰山的认识。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熟读成诵,自读自悟。
三、教具准备:泰山图片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诗《望岳》吗?哪位同学能背诵? 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大意。
3.欣赏泰山美景,了解泰山的古迹名胜。4.再读诗句——背诵
5.温馨点击,了解山东名胜的精华“一山一水一圣人” 6.读读这首赞美泰山美景的古诗《泰山石》 7.当堂检测
同桌之间互背《望岳》,如果背过了,就在你的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吧!8.作业:
泰山有很多古迹名胜,比如玉皇顶、经石峪、孔子登临处、普照寺等,去搜集有关图片,办一个泰山景点图片展吧!
《泰山日出》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日出的美丽。
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日出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4.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日出的赞歌,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观日出之美。
三、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
四、教具准备:泰山图片资料
五、课堂类型: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1.师出示泰山日出的图景 2.范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日出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当堂检测:
学习《登泰山记》,对照图片写写日出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登山抒怀》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明】杨继盛,结合译文,领略登山抒怀,欲小天下之气势。2.理解登泰山而抒怀的诗句,并从中感受登山之情怀。3.了解泰山石刻的由来并欣赏其诗句。
4.树立正确的旅游观,看护游点景物,做文明公民。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日出的赞歌,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观日出之美。
三、教具准备:泰山图片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措施:
讨论交流、自读自悟
六、教学过程:
1.自读自悟《登泰山》,结合译文、图片,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诗人的抒怀感慨。2.领读其他登泰山而抒怀的诗词。
3.师讲解泰山石刻的由来,石刻遂成为泰山的一大特色。4.当堂检测:
现在好多人登山后,模仿古人在各个景点刻字,比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他们的做法对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5.奖励: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你表现怎样?如果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在成长袋里画一颗思想星。
《泰山典故》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泰山》李梦阳,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的美丽。
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泰山的典故,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的诗句及典故,领悟中华文化意蕴。
三、教具准备:泰山典故资料
四、课堂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
六、教学过程:
1.师出示帝王、文人来泰山朝拜的图景 2.范读《泰山》,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活动广角:了解关于泰山的典故 当堂检测:学习《泰山》,说说泰山的典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五篇:传统文化三年级教案
三字经
教 学目 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2、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 具准 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人之初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第二课时 子不学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第三课时 昔仲尼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教 学 后 记:教 学目 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
4、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学重难点: 熟练朗读课文。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 具准 备:幼学琼林的资料。录音机、磁带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师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第二课时 花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教 学 后 记教 学目 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难点:
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 学准 备: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精卫填海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 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
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7、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
三、总结:
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第二课时 大禹治水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板书课题,指名读。3.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了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大禹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三、总结
大禹一心为百姓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熟练朗读课文。
3、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4、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教学重难点:
熟练朗读课文。对孔子生平进行了解。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万世师表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阅读《万世师表》,学生想一想这段文章的意思。
2、学生练习读,并读一读解释。
3、教师结合《万世师表》,介绍一下孔子的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十岁开始发愤学习,长大后游说各国,修学从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深受世人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4、学生再度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5、听孔子故事,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
一、谈话引入: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练习阅读四句孔子名言。
2、解释名言的意思。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释:聪明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释: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总结。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教 学 过 程
中国儒学的第二奠基人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孟子格言,体会孟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孟子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孟子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孟子格言!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民本思想的先声——孟子格言
一、背诵《孟子》节选并学习文意
二、温馨点击:
1、阅读短文
2、明确在中国历史上,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他们的思想和成为孔孟之道。孟子的观点“民贵君轻”当时十分先进。这也是孟子被称为“亚圣”的重要原因。
3、活动广角:
读《孟子》一书,把喜欢的孟子格言抄下来。了解桑梓的由来。
4、成长袋: 记录你的进步:
搜集五条孟子格言并背下来。各奖励一颗星。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2、了解晏子生平及对后世做出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熟练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晏子生平及对后世做出的贡献。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晏子的故事。教 学 过 程
历仕三朝的贤相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晏子《晏子春秋》,体会晏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晏子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晏子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晏子春秋》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晏子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晏子言行的记录——晏子春秋
一、谈话引入:
《晏子春秋》是纪录晏子言行的一本书。里面记载了晏子的一些故事。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朗读短文,学生想想短文的意思。
2、学生自读短文。
3、交流:短文讲了什么意思?
4、总结:
努力去做的人容易获得成功,坚持行走的人能到达目的地。
三、拓展:《晏子春秋》这本书是晏子的心血结晶,去读一读,把你喜欢的故事讲一讲。
四、作业:
搜集关于《晏子》的内容与故事 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让学生认识到孔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里表现出来的爱惜人才的特点。
3、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4、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孔融的多才多艺,强烈的爱国之情,曹操的凶残多疑,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教 学 过 程
才华横溢的孔融
一、谈话引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但他长大后的情景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读读他写的这首诗吧。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想象课文讲的意思。
2、了解课文的意思。
3、教师介绍孔融的事迹。
孔融是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由于性格刚直,经常给曹操提意见,最终被曹操杀害。多么令人惋惜啊!在这首诗中,他悲愤的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
4、拓展:
你知道了曹操是以什么罪名杀害的孔融吗?请你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资料,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爱惜人才的孔融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去认识一个中国历史上熠熠 生辉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板书):孔融
学生交流:讲述孔融的故事 板书:课题 爱惜人才的孔融
二、整体感知
三、朗读与背诵
1、听读朗读录音,扫清语言障碍。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教师范读短文
三、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
四、学生对照译文自渎,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解释。
五、1、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概括出本文的故事内容。(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还知道那些晏子的故事?到课外书中搜集资料,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六、小结 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了解“龙门”的传说;
3.了解黄河名胜。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4.背诵。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名胜。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突破措施:
了解诗句,熟读成诵,自读 自悟。教 学 过 程
黄河胜景
1.导入
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吧!
2.师范读《浪淘沙九首》(其一)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黄河的一些知识。7.熟读成诵。8.拓展:
欣赏两幅黄河名胜,课下查出它们的名字。9.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黄河号子
1.师简介“黄河号子”的形成 2.范读诗歌
(一)(二)3.生试读
4.指名读,看读通顺、读正确了吗? 5.结合译文,理解大意。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7.查资料
①你还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 ②哪几组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 8熟读成诵并适当检查 9.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
黄河精神
1.导入“龙门”的传说,生自读 2.师范读《公元渡河》 3.生试读
4.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5.结合译文,理解诗歌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学生读——背 8.课堂总结:谈收获 9.作业:
黄河颂歌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描写黄河景色的?指生交流。2.自读P55给出的五句诗,了解作者及出处。3.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大意。4.检查学生读的情况。5.再读诗句——背诵。6.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7.当堂检测:
现在我们的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假设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
8.作业: 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
2、了解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积累中华民族精华、财富。
4、积累泰山文化。
5、树立正确的旅游观,看护游点景物,做文明公民。
6、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积累中华文化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积累中华民族精华、财富。突破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
教学准备: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教 学 过 程
泰山美景
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诗《望岳》吗?哪位同学能背诵? 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大意。
3.欣赏泰山美景,了解泰山的古迹名胜。4.再读诗句——背诵
5.温馨点击,了解山东名胜的精华“一山一水一圣人” 6.读读这首赞美泰山美景的古诗《泰山石》 7.当堂检测
同桌之间互背《望岳》,如果背过了,就在你的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吧!8.作业:
泰山有很多古迹名胜,比如玉皇顶、经石峪、孔子登临处、普照寺等,去搜集有关图片,办一个泰山景点图片展吧!
泰山日出
1.师出示泰山日出的图景
2.范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日出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当堂检测:
学习《登泰山记》,对照图片写写日出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登山抒怀
1.自读自悟《登泰山》,结合译文、图片,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诗人的抒怀感慨。
2.领读其他登泰山而抒怀的诗词。3.师讲解泰山石刻的由来,石刻遂成为泰山的一大特色。4.当堂检测:
现在好多人登山后,模仿古人在各个景点刻字,比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他们的做法对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5.奖励: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你表现怎样?如果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在成长袋里画一颗思想星。
泰山典故
1.师出示帝王、文人来泰山朝拜的图景 2.范读《泰山》,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活动广角:了解关于泰山的典故
当堂检测:学习《泰山》,说说泰山的典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知道歇后语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知道歇后语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措施: 利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写有歇后语后半部分的卡片若干条、画若干幅,尖顶的小丑帽6个。2.折一些五颜六色的纸鹤,活动黑板1块,录音机1台。
教学过程:
1.主持人介绍歇后语的作用。
2.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简称歇前)和后半部分(简称歇
后)分别拟人化,由两个同学扮演,上场,同主持人一起介绍歇后 语
3.相声表演《能说会道》。(见资料附录1)4.给歇后语找尾巴。(黑板上出现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分组 讨论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5.看图猜歇后语。
出示黑板上的图画,即歇前部分,让学生猜歇后语的后半部 分。如:猫哭耗子——假慈悲;瞎子逛大街——目中无人;门缝里 瞧人——把人看扁了。(见资料附录2)6.看“歇前”和“歇后”的动作,猜歇后语。如: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老头儿拉琴——自顾自。7.总结。
活动建议
1.可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6人。
2.凡在“给歇后语找尾巴”、“看图、看动作猜歇后语”的活动 中答对的同学,可以在桌子上放一个纸鹤,表示已为本组赢得了1 分。活动结束后,各组清点纸鹤,哪组多就获奖。2;看图猜歇后语。蒸笼里的馒头——自高自大 水仙不开花——装蒜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3.看动作猜歇后语。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大腿上搭脉——不是地方 切菜刀剃头——危险 瞎子摸墙——找门 老虎头上拍苍蝇——找死
1、导入课题,进行比赛。
2、说出十二生肖打头的歇后语
12生肖的歇后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牛)角抹油——又尖又滑。老(虎)嘴里拔牙——冒险。(兔)子尾巴——长不了。(龙)王跳海——回老家。打(蛇)七寸——找要害。(马)尾搓绳——不合股。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
(猴)子照镜——得意忘形。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狗)捉耗子——多管闲事。(猪)八戒照相——里外不是人。
3、温馨点击
4、活动广角
5、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读读背背,了解了歇后语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都是春天的蜜蜂------闲不住,下去还可以收集更多的歇后语,在以后的说话和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上它,老师相信这对大家来说就是老虎吃豆芽------小菜一盘,是吗?
教后记: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民谣活泼、有趣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民谣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民谣的基本规律,学习仿编童谣。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体验民间童谣活泼、有趣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民间童谣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童谣的基本规律,学习仿编童谣。突破措施: 利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配乐音乐磁带。
2、与童谣有关内容的课件。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民谣
一、巧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学生走进教师的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乡土气息的图片配上陕北民歌《赶牲灵》,让学生走入民俗文化的氛围。
二、巧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谣,缩短学生与本课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共同学习,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提出问题:什么是民谣、民谣的特点及分类。师生在搜集的文字资料中,找出答案,共同学习。
四、抓住重点,画龙点睛。
本课把民歌的分类作为讲解的重点,通过游戏、教师的叙述与聆听,让学生了解每一类民谣的风格特点。
五、学生活动,本课推向高潮。
学生自愿结组,把搜集的民谣归类,并在全班展示。让知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得到升华。
第二课时
一、听录音,思问题,激兴趣。
听录音磁带并思考:童谣里唱的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二、引出课题,演示课件,学习童谣。
1、讨论:这首童谣和我们学过的童谣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3、演示课件,讲解歌词内容,学生初读了解大意。
4、出示曲谱,逐句教唱。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用红颜色作了标记。
三、朗读童谣
1、启发大胆发言,说一说童谣的一些特点。
2、让学生到自选动物头饰,表演童谣里诉说的情节古诗,让学生了解童谣来源于生活。
四、活动延伸
将喜欢的童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自己仿编童谣,体现了对童谣的喜爱之情。
五、活动广角 教 学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