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一、教学目的:
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
四、教学措施
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20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
五、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三字经》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 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后我们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三)、全课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三字经》
(二)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等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二)、背诵本课内容:
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最后齐背诵。三)、故事连接:
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三)、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三字经》
(三)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 教学难点:本课全文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
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
1、诗文解析:(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2、背诵全科内容:(1)、师找一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师及时评价。
(2)、学生齐读一遍。(3)、纠正读音。(4)学生独立背诵。
(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
3、故事连接:学生独立看书:故事《苏洵发愤》
4、拓展活动: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小节。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百家姓》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
(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 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姓杨,说说你姓什么?(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
3、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知:
1、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宫438个。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2、作者介绍:
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
3、姓氏的由来:
目前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据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时期,各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的物,如狼、熊等等这些标志便成了姓的标志。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就是一的字的姓氏,复姓就是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姓氏。本课主要是单姓。
4、强调读音:“ 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
5、背诵:(1)、分句教孩子们读,(2)、孩子们独立背诵。(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4)、个别抽查。
6、趣味姓氏:
中国五大怪姓:死、难、黑、老和毒。
7、赐姓:略
8、改姓:古代要比皇帝的名讳。如果你的姓和皇帝的名讳一样的话,你就要改姓。中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和庄子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姓氏囿于河汉宣帝刘询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分别同音、同字,被迫改名。随着汉代的灭亡,他们两人才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三)总结结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百家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百家姓》复兴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
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复兴的部分。
(二)、学习新知:
1、复姓的来源:
由居地而来:如东郭、南门氏、南宫氏濮阳等等
由封邑而来:如钟离氏、令狐、梁丘、上官、羊舌、段干等 有王父之字、官名、爵系、族系而来:如公羊、子车、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乐正等
由部落而来:独孤氏、尉迟氏。有人名而来:端木氏、颛孙氏。自创姓氏:赫连氏。
有山水之名而来:完颜氏、由赐姓而来:长孙氏 由国名而来:淳于氏 由职业而来:漆雕氏
由排序而来:第一、之外第八复姓。
2、复姓名人简介: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因此名垂千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3、帮助孩子背诵:(1)、帮助学生读、注音(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3)、学生独立背诵。能被多少背多少。(4)、个别检查。
(三)、总结: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第二单元 民间传说
教学内容: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
2、使学生能体会传说故事中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当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体会我国民间传说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强感。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情节。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材分析:
民间传说是指我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本单元包括四课,每课介绍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民间故事,分别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在本单元的授课中,要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多叫几个孩子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问:(1)、谁读过有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
齐读第一段: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
2、学习第二段:接着读第二段。(介绍了牛郎的身世,牛郎是个孤儿,由于嫂子对他不好,给她出难题,只给他九头牛放牧,却要带回十头牛,是他有机会认识了天上的金牛星。
问: 牛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孤儿)嫂子对他如何?(嫂子对他不好。还刁难他)我们应该向牛郎学习什么?(诚实、善良、勤劳的品格)
3、学习第三段:(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
读两遍后问:
织女与牛郎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阶层? 为什么织女与牛郎结成夫妻就是触犯了天条?
4、学习第四段:(讲述了牛郎穿上老牛的皮制成的鞋来到了天界,即将与织女团聚时被王母娘娘用银簪变成的银河挡住了去路,喜鹊化为鹊桥是牛郎与织女团聚,牛郎织女的爱情最终打动了王母娘娘,牛郎和孩子们得以留在天界,每年和织女相会一次。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个日子定为“七夕节”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事所起的作用?为什么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
5、巩固:学生分组、分角色读课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
(三)、作业布置: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孟姜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快速浏览并概括文章大意,知道正确有效速度的方法,培养自读意识,为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3、使学生对我国的万里长城有所了解。
4、了解秦始皇的暴政。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命运。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体会到秦朝的暴政,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与辛酸,认识到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十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修建成的,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
教材简析:
孟姜女的故事讲述了秦朝刚刚结婚的范杞梁被征召去修长城,结果一年时间过去了,都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到他时,发现范杞梁已经累死在修长城的过程中,万分悲痛的孟姜女失声痛哭,居然哭倒了长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谁爬过长城?谁看过有关在长城过程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与织女》,今天我们学习民间故事《孟姜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征80万人修筑长城,范杞梁被征召。此时的范杞梁刚刚结婚,就离开妻子孟姜女去修长城,一年未归。孟姜女连夜为范杞梁赶制寒衣,要去长城寻找丈夫。
通过朗读第一段,问:孟姜女姓什么?为什么不是姓孟?孟姜女的名字有什么习惯含义?
回答完后继续教学生读书,让他们认识到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繁重的老矣,计划了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这也是本故事的社会原因。
2、学习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却发现丈夫范杞梁已经累死。连尸骨都找不到了。)
(1)、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画,叫学学了解长成的雄伟和壮观,以曾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学生读两遍课文,一道学生通过范杞梁筑长城却尸骨无存的事例了解,长城的修筑,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其修筑过程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3、学习第三段:(第三段讲述了孟姜女得知梁杞梁已经累死的消息之后,失声痛哭,哭倒了长城,在长城得崩塌处,露出了范杞梁的尸骨,孟姜女悲痛之下,投海而死,)
学生读课文后问:孟姜女为什么失声痛哭以至哭倒长城?范杞梁为什么在死后被埋在长城之下?
4、学习第四段:(介绍了人们纪念孟姜女的情况,人们根据传说推断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山海关,由于不知道孟姜女是哪里人,所以很多地方都说是孟姜女的故乡,修建了孟姜女的墓。
(1)、师向学生介绍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此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修建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孟姜女的故乡?
5、知识链接:
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孟(伯)、仲、叔、季。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女儿。
6、知识拓展:“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请孩子们试着读一读.(三)、作业布置: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掌握主要情节。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3、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体会故事所表达的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
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祝英台形象的特点,分析师母、祝英台父母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简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它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千百年来,它以反抗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老幼皆知,传送不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其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森严等级和吃人礼教对年轻人爱情的钳制和迫害,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门第等级的反抗。
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祝英台一心要去杭州读书,父亲让她女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在书院认识了梁山伯,并结拜为兄弟,三年的同窗生活,梁山伯竟然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子。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问:第一段讲了什么事?
祝英台为什么想读书?为什么她的父亲让她女扮男装才能进书院呢?
(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有关,当时的女子是没有资格进学校读书的,所以祝英台想读书,只有女扮男装。向学生介绍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歧视与不公)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在师母的指点下才发现祝英台是女子,于是去祝英台求婚,但遭到祝英台父母的反对,梁山伯悲愤病亡。
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祝英台师母这个角色的形象,思考她在本故事中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祝英台父母反对梁山伯求婚的本质原因? 书生梁山伯和祝英台父母代表的是一个阶层吗?他们分别代表什么?
3、学习课文第三段:(第三段讲述了祝英台被迫嫁人,在迎娶的路上,到梁山伯的墓前哭拜亡灵,与梁山伯化身为一对彩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表达了两人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生死相随的情感,对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4、巩固提高:(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故事。
5、知识拓展:(1)、听一听: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2)、读一读: 荆南竹枝词。咏梁祝
(淸)史承豫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白蛇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白蛇传”的故事,能说出白蛇传的内容大意。
2、认识“白蛇传”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意义。
3、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白蛇传故事所表达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教材分析:《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携青蛇来到杭州的西湖,并与许仙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本文安排在第二单元《民间传说》部分。教学中,帮助孩子打开民间传说的大门,激发学生所谓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遨游。本课就是有秀的范例,让学生多读课文,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感受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德,憎恶坏人自私、贪婪、懒惰的恶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看过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吗》? 这部电视剧说了个什么故事?
谁来说一说,请学生说说后,是接着说,今天咱们再来学习这篇民间传说。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相识,许仙在西湖遇到了白蛇幻化的白娘子,以及青蛇幻化的小青,由于避雨而相识,并且最终结为夫妻,开了家药铺,生活的很幸福。)
学生读课文后,问:白娘子和青青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什么不同?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金山寺的法海和尚为收服白娘子,把许仙拘禁在金山寺,白娘子为了救出许仙,水漫金山死,因此触犯了天条,由于白娘子展示了她的法术,这位后面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了铺垫。)
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让学生体会白娘子的性格以及形象,分析法海的形象以及他在故事中的作用。
(在此处留作业:搜集有关法海的资料,和同学分享)
3、学习课文第三段:(讲述了许仙对白娘子是蛇妖的说法将信将疑,帮助法海用金钵盂收复了白娘子和青青,法海在雷锋寺前砌成了雷锋塔,镇住了白娘子。)
学生读课文后,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法海怎样镇住白娘子的?
4、学习第四段:(第四段讲述了白娘子的儿子长大后考取了状元,将母亲就出了雷峰塔,一家人幸福团聚。)
学生进度课文,了解许仙这个人物形象,体会许仙在故事中的作用。
这个故事的结束与“牛郎织女”和“梁祝”有什么不同之处?
5、知识拓展:
老师或学生讲故事:《白娘子峨眉山盗灵芝仙草》
(三)、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三单元:历法与生肖
教学内容:农历、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和月份的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
2、让学生知道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边动植物的变化;提高学生区别传说和事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农历月份的划分和特定几个月的名称。
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3、十二生肖的名称和产生时间。教材分析:
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在本单元,我和学生将一起了解传统历法,感受生肖文化。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农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记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
(二)、探究新知:
1、简介公历:
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2月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2000年、2004年、2008年。(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
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
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满月过后,月亮又开始慢慢变小,每月十九二十日又看到大半个月亮为“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看到半个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五、二十六看到的月亮又变成一个娥眉性月牙,称为“残月”而到下个月月初,又回归的“朔”。这样,按照月亮的变化,农历把每年定为366天,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29天的称为小月,30天的为大月。每19年安排7个闰月。所谓闰月,便是多一个的意思。比如2009年的农历五月便要过两次,第二次过五月便成为闰五月。
(2)、农历的节日: 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
(3)、正月腊月的称为:
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
(4)、农历的旬: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
(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天12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三)巩固提高:
1、读一读:“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46页
2、想一想:我们过生日按照农历的日期过,每个生日的晚上,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农历主要是按照月亮的周期来安排时间的一种历法,而且月亮的周期每月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过阴历生日每年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
3、查一查: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差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冬至、夏至和春秋分的时间,知道中国古代很早就可以用土圭来测量二分二至。
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产生原理,使学生熟悉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渗透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节气中特定的几个称为,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弄懂二分二至的来历,同时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难点在于对二十四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花粉是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教材分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古代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27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节气歌:
“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
投影出示:
·二十四节气表·
春 季 立 春
2月3—5日交节 雨 水
2月18—20日交节 惊 蛰
3月5—7日交节
春 分
3月20—22日交节 清 明
4月4—6日交节 谷 雨
4月19—21日交节
夏 季 立 夏
5月5—7日交节 小 满
5月20—22日交节 芒 种
6月5—7日交节
夏 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 暑 7月6—8日交节 大 暑
7月22—24日交节
秋 季 立 秋
8月7—9日交节 处 暑
8月22—24日交节 白 露
9月7—9日交节
秋 分
9月22—24日交节 寒 露
10月8—9日交节 霜 降
10月23—24日交节
冬 季 立 冬
11月7—8日交节 小 雪
11月22—23日交节 大 雪
12月6—8日交节
冬 至
12月21—23日交节 小 寒
1月5—7日交节 大 寒
1月20—21日交节
2、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东面的动物。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资历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署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背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莲,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
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3、背诵:二十四节气。巩固拓展: 教材分析:
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属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各属什么? 我们为什么有属相? 联系年纪,大家出生在哪年,便有一个人一那一年动物为标志的属相。,比如今年是牛年,出生在今年的小朋友便属牛。但是牛年还有一个名字,叫丑牛,引出十二地支。
(二)探究新知:
1、带学生读两遍十二地支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地支的名称。
2、叫学生给十二生肖的动物进行分类。: 一类是六畜:有牛、马、羊、猪、狗、鸡; 一类是野生动物:虎、兔、猴、鼠、蛇; 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龙。
3、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是在这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定位感,使学生明确秦朝、汉朝和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定位和距离现在的时间,加深对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早、流传久的印象。
4、十二生肖的传说: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你还知道那些传说?
5、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十二生肖确立的很早,猫是从外国传过来的动物,汉 代之后才有的,出现十二生肖时人们还不知道有猫。
(三)1、背诵十二属相。
2、拓展活动:十二属相诗(节选)(南朝.陈)沈炯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啃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第四单元:诗词诵读
(一)教学内容:诗词诵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叫学生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2、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为长大后实现理想打牢基础。
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分认识,积累相关的知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我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情怀、表达志向方面有代表性的三首作品,包括唐代黄巢的《题菊花》、晋代吴隐之的《酌贪泉》、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选作品读起来慷慨激昂,感情真挚热烈,符合中国古人“诗言志,歌咏言”的情怀,比较合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菊花 教学目标: 1.会认:“飒、栽、蕊寒、慷慨、“
2、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能够借助诗文解析想象出“菊花”含义,感受菊花的美,并了解作者的理想愿望。
3、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背诵课后拓展活动中所列的名句,领会其内容。
教材分析:该诗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一首托物咏志诗,通过对句话不畏寒秋傲然盛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不畏艰难、积极要求改造世界、争取平等的雄心壮志,展现了世人孤傲独立、不趋炎附势的品格,隐含了作者对弯头那个政治腐败和社会的不满情绪。作品从侧面赞扬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格,展现了诗人的豪放气概和威武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背诵这首诗,其难点是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预习,并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1、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2、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三、深入探究,领悟感情
1、菊花具有怎样的品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2、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四、学习日积月累,了解与菊花有关的表达理想和志向的诗句。
五、拓展活动
背诵一些表达志向的古代诗歌名句,认真体会其内在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酌贪泉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作者的高贵品质和志向。
3、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酌贪泉》
1、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2、借助诗文解析深入感悟:(1)、夷齐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以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学习日积月累,进一步了解有志之士的高贵品质。
三、拓展活动 读一读《猛虎行》,体会诗人的志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诗人悲愤的情怀,深情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夏日绝句》
1、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大意。
2、再读诗文,深入感知(1)、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教师小结。
三、拓展活动
1、读《霸王别姬》,了解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2、了解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等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
四、找一找
课后查找几首李清照的作品欣赏一下。
第五单元“娱乐体育”
教学内容:武术、蹴鞠、围棋与象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常见且流行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武术、蹴鞠、围棋和象棋。
2、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即武术、蹴鞠、象棋和围棋。难点是如何通过内容的学习,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孝德传达出来,知道古人寓教于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人在空闲时间如何坚强体魄,如何娱乐自己。同时,在这些体育娱乐活动中,通过介绍武德等重要细节,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孝道传达出来。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武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和重要的四个门派;明确中国武术“重德不重艺”的特征,知道无数首先是一种供自己强身健体的运动,其次是抵御敌人,不能作为炫耀或者恃强凌弱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无数最重要的目是强身健体。引导学生熟悉我国几个重要的门派,并介绍太极拳的特点,通过对比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知道中国武术出了门派繁多、武术招数花样各异外,重要的是有一套自己的武术道德,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认知感。通过对少林、太极拳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对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作了介绍,重点是掌握中国武术的代表--少林功夫的特点和起源,明确中国功夫重视“武德”的特点同时熟悉太极拳的特点。难点是中国武术的门派分类。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课题导入:你们喜欢看武打片吗? 看过那些我大片? 知道那些中国功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中国武术。(二)、探究新知:
1、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无数的内容和作用。
2、阅读课文第二段:使学生知道武术有哪些的门派。
3、阅读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中过武术是立足于防守的功夫,不以攻击为主要目标。它既注重武功,也注重武德。
4、介绍少林功夫的由来和内容:阅读第四段和第五段。
5、介绍太极拳:阅读课文第六段
6、总结全文了解“少林神功”、“太极拳”、“武当剑”在世界的广泛流传。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豪感。
(三)、拓展活动:
1、查一查: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下,看看早、晚锻炼的人们都是练习什么武功?
2、想一想:中国的武术门类众多、派别复杂。你能说出集中无数门类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蹴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足球的起源地,了解蹴鞠在战国就已经产生,知道关于蹴鞠产生的传说故事。简单了解马球运动的流行时间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课文以足球起源开头引入对蹴鞠的介绍,锻炼学生对事物追根溯源的能力。介绍学生熟悉蹴鞠在古代流行情况,对比现代足球,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故事连接”,使学生明确传说和事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对蹴鞠的马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一道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通过介绍足球的“认祖归宗”----以中国的蹴鞠为起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识记蹴鞠的起源地和蹴鞠游戏在汉代的特点。
难点在于对蹴鞠发明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确黄帝造蹴鞠只是传说。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你们谁喜欢踢足球? 足球最早在哪里产生?
(二)、探究新知:
1、足球的发源地: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足球的起源地,并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2、向学生介绍“蹴鞠”:阅读课文第二、三段,使学生理解“蹴”就是“踢”,“鞠”就是“球”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蹴鞠这项运动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已经十分流行了。
3、简介蹴鞠的发展与流行: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4、请学生介绍现代自求的规则:
足球的比赛场地长100-110米,宽64-75米,并要辅有草皮。场内画有中场线、中圈、开球点、罚球区(禁区)、罚球弧、球门区和罚球点;四角插有角旗,并画
半径为1米的弧线。球门高2.44米、宽7.32米,用不超过0.12米的方形木料制成。
正式比赛用球周长为68-71厘米,重量396-453克。充气后其压力应相等于0.6-1.1个大气压力。在比赛中,未经裁判员许可,不得更换比赛用球。此外,还有计时表,裁判员用的哨,判罚用的黄牌和红牌,巡边员用的三角旗,值场裁判在换人时用的运动号码等以及运动员的足球鞋、足球袜、护腿板、守门
员手套等。比赛以时间计算,除双方同意另定外,应分为两个45分钟相等的半时,由于偶然事故或其他原因损失的时间均应补足,时间多少由裁判员斟酌决定。每
半时终了后,如需执行罚点球,应延长时间至罚完为止。
比赛开始,每队上场队员不得多于11名,其中必须有1名守门员。替补队员不
得多于2名。在赛前协商替补队员最多不超5名。比赛开始前,由主裁判召集双方队
长用掷钱币方法选定场区和开球权。然后,主裁判将球放在中圈的开球点上,两队
各站在中线后半圈内,主裁判鸣笛后,开球队员将球踢入对方场内,比赛方为开始
。开球不得直接射门得分。比赛中球的整体越过球门立柱的内侧或横梁下檐时,判
为胜一球,即得1分。若球出界,则由巡边员用旗指明某方发球门球、角球、掷界
外球。如果进攻队员向位于对方场区的本方无球队员传球的刹那间,这个无球队员
与对方端线之间的场地区,仅有1个防守队员,判越位犯规,并由对方在“越位”
地点罚间接任意球。比赛允许队员进行合理冲撞,但必须是球在双方控制范围内,用适中的力量进行肩相撞。凡队员先铲到球,没有附加动作而使对方摔倒,不犯规
;反之,先将对方铲倒,再触到球,则判为犯规。在比赛中,对故意打人、拉人、抱人、推人、踢人或企图踢人,故意绊摔或企图绊摔对方,凶猛地跳向对方,带有
危险性地冲撞,故意用手触击球等,一般都要判罚,并由对方在犯规地点罚直接任
意球。如果守方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出现上述犯规动作之一者,应由对方罚点球。另
外,当踢球的方式有伤及对方队员的危险,合理冲撞非控制球的队员、故意阻挡对
方队员、冲撞手中无球的守门员或守门员持球行走四步以上故意拖延比赛时间时,均应在犯规地点判罚间接任意球。对领队、教练员、运动员故意违犯规则精神,对
裁判员不礼貌、严重犯规等不道德行为示“黄牌”警告。凡队员行为粗暴、打人、骂人、犯规动作有严重危害性,可示“红牌”,不经警告直接罚出场,取消比赛资
格。
除规则另有规定外,凡球的整体从门柱间及横木下越过球门线,而并非攻方队 员用手掷入、带入、故意用手或臂推入球门(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除外),均为
攻方胜一球。在比赛中,胜球较多的一队为得胜队,如双方均未胜球或胜球数目相
等,这场比赛应为“平局”。在单淘汰赛制中出现平局,则要进行30分钟的加时赛
以决出胜负。如仍出现平局,则要互罚点球,最终决出胜负。足球世界曾仅仅是男子所独有。但自本世纪60年代,女子足球开始在西欧、南
美等地风行起来,许多年轻女子甚至中年妇女都积极踢起足球,尝试足球运动的乐
趣。1991年,第1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在中国举行,开拓了女子体育运动的新天
地。
女子足球的场地和比赛规则同男子大体一样,但比赛时间为上、下半时各45分
钟,加时赛为30分钟
5,介绍古代蹴鞠的规则: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类型。所谓直接对抗,主要流行在汉代。汉代的蹴鞠活动设双球门,在鞠城也就是球场的两侧都有像座小房子似地球门,场上队员个12名,双方尽心身体直接的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蹴入对方球门多者胜。汉代的蹴鞠主要用于军事练兵。
间接对抗:间接对抗主要在唐宋时期。因为唐代蹴鞠工艺有了进步(书中的蹴鞠为图片为唐代八片皮缝成的圆形球壳),球体变得更轻了,便于把球提高。所以唐代的球门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球门设在中间,比赛双方各在一侧,再求不落地的情况下,能让球穿过风流眼多着为胜。唐代的粗球运动观赏性强。
白打类似于今天的控球技巧。指没有球门的比赛,足球团队人数也不统一,可以有一人或者数十人,主要是比赛控球的花样和技巧。这种形式的蹴鞠在古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久。
(三)、故事连接:使学生了解足球的发明者,培养学生区别事实和传说的能力。
(四)、日积月累:
月读日积月累,使学生了解马球运动。
(五)、拓展活动:读一读 寒湿后北楼作(唐)韦应物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搞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六)、讲一讲:叫学生查一查《水浒》中写了一个因善踢足球而当上了太尉的高俅的资料,回来后讲给同学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围棋和象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另外两种体育运动形式---围棋和象棋。对于“琴棋书画”第二位的围棋,学生要知道他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下棋的几种代称。对于大众化的象棋,则知道他产生的时间和基本走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围棋的起源时间和古代琴棋书画的介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维奇的重要性,幷识记下围棋的别称。通过对象棋的起源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象棋通俗实战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香气走法,鼓励学生掌握象棋的走法,通过实战对弈深刻了解象棋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除了可以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外,还广泛流行着锻炼脑力的围棋和象棋,且围棋基本上是古代士大夫必学技艺之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面的认识,感受古代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围棋的重要性和香气的起源。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为其在古代读书人心中的地位,知道通过围棋不光可以锻炼脑力,同时还是培养性情的方式。对于想起的重点在于介绍书中所写的象棋的基本走法。
本课的难点是在于能带领学生熟悉并掌握象棋的走法。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大家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围棋和象棋。
(二)探究新知:
1、介绍围棋:(1)、围棋的别称和起源:
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向学生介绍,古代称围棋为“弈”,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为“乌鹭”。(2)、古代围棋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课文第二段,向学生介绍围棋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围棋位于我国古代读书人被要求擅长“琴棋书画'首位,它不仅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也是一种游戏娱乐活动。
(3)、简介围棋的规则和术语:
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段,了解下围棋称为“手谈”,以及下围棋的规则。
2、介绍象棋:(1)、象棋的起源和棋子:
学生通过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象棋的起源以及棋子的名称。(2)、介绍象棋的走法: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象棋的术语和规则“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山子,车走一趟线,小卒一去不回还。”
(三)、拓展活动:
1、带象棋或围棋来的同学,相互之间下棋。
2、做一做:查一查哪些词语或歇后语与棋类有关,做成一个统计表。
第六单元:曲艺与杂技
教学内容:曲艺与杂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曲艺所包括的形式:相声、口技、山东快书、皮影戏和木偶戏以及杂技。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横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学习本单元,教学生感受古代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识记相生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以及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归纳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之处以及杂技在历史上的其它称谓。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几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包括相声、口技、山东快书、皮影戏和木偶戏以及杂技。这些曲艺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历史都比较长,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二是群众性基础广泛。
教学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相声和口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
教材分析:
曲艺的最大目的使让人娱乐,在娱乐中能有所收获,可谓寓教于乐。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50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主要用北京话。也有地方相声。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
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等;
“学”是模仿各种的卖声、飞禽走手的鸣叫声,喜剧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行为、语言等;
“逗”:是捧哏逗笑; “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把某些唱词、曲调夸张演唱,来引人发笑。
4、学生分子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
口技是相声的锥形。古代口技是一种仿生艺术,表演者运用嘴、舌、喉、鼻等的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所以也俗称为“隔壁戏”。
(三)、拓展活动: 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四)、读一读:
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记得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山东快书。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悉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指引学生熟悉山东快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并组织学生尝试有节奏的演奏山东快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思考山东快书之所以受到喜爱广泛流传的原因。
难点在于对山东快书的起源的介绍。教材分析:
山东快书是一种彻底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优秀民间艺人的推广和改进,使得该种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解放后山东快书主要是在高元钧和杨立德两位民间艺人的推动下,扩展了其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放一段山东快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发源和发展: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一带的说唱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一个牌子,叫做“窜钢腔”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两块主板或钢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因此它又名快板书。这一民间曲艺最初传说武松故事,所以曾名“武老二”
3、探究山东快书产生于临清、济宁一带的原因: 因为这里有京杭大运河上的几个大码头,是商贾(gu)云集之地,有对娱乐活动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说唱艺术开始流行,为山东快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拓展活动:
1、找一找:
上网查一查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2、读一读: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皮影戏与木偶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本特点,知道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了解皮影戏制作和角色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早期电影类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皮影戏的较色,知道皮影戏和戏曲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熟悉木偶戏的特点和基本表演形式,引导学生比较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皮影戏和木偶戏这两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古代娱乐方式,知道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感受古代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从古代到现代,依然为观众喜爱和接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两种艺术表象形式:皮影戏和木偶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知道木偶戏的起源时间和表演形式。难点在于对皮影戏和木偶戏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
教材分析:
皮影是皮影戏的基础,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其色泽明亮艳丽,具有独特的美感。
皮影戏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皮影的动作外,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木偶的种类也很多,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映皮影戏和木偶个一小段,叫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起源: 皮影戏起源于陕西地区,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有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是世界上最
早有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2、师生共同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较色分类:(1)、学生自读课本,了解皮影戏角色的五个类别: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皮影戏的表演技术和表演形式。,真正理解“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含义。
(3)、师简介五个角色的特点:
生旦净未丑是中国戏剧中人物的行当分类,具体讲,生分为小生、老生和武生三种;旦分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旦四种;净指花脸;末为年龄较大的男子;丑则是丑角,分文丑角和武丑角两种。不同戏剧角色的化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生”与“旦”都是略施脂粉,达到“千人一面”的效果,“丑”和“净”则是以色彩勾勒为主。
(4)、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汉武帝: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5)、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掌握木偶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发展: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的幕后操纵木偶来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三国时已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中演出的是“木偶”。。。。。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6)、师向学生简介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张杖头木偶、铁线木偶: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起源于清代中叶,又称“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一般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控,颈下缝合布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深入布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做各种动作。艺人大多用此来演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最为儿童喜爱。
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 是木偶戏中最常见的两种。提线木偶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铁线木偶:铁线木偶也叫铁枝木偶,南方地区,这种木偶一般高1米到1.5米,偶头为彩塑泥头而驱赶则有木质、双手用纸、双腿以及双足木头。
(三)、拓展活动: 做一做:
产月相关资料,了解简易木偶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杂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门类和杂技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杂技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杂技的这种艺术种类的发展变迁过程。指导学生熟悉杂技表演的基本种类,知道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包含关系。通过对河北吴桥的介绍,引领学生会寻找典型的事例来了解事物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艺术在古代的源远流长性,知道中国在即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介绍中国杂技之乡-----河北吴桥,使学生知道杂技表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特点,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而难点在于杂技种类的介绍以及在记载历史上的其他称为。
教材分析:众所周知,吴桥杂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河北吴桥形成了“惊、险、奇、绝”的艺术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一段杂技。问谁知道杂技的故乡是哪?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杂技的表演艺术:
杂技是一门以人体特技艺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它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技巧;还有变化神奇的戏法,比如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等。独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现代杂技的重要内容。
2、薛申自主探究杂技的起源和发展: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年多的历史。杂技在汉代成为“百戏”,隋唐时叫做“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在那时,就有人能表演挑一旦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了。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
3、学生自主探究在即的故乡河北吴桥:
学生分组探究杂技之乡吴桥,真正理解谚语“上至九十九,下至才回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河北吴桥是我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当地人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便机头魔术。有的孩子打油买醋时,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放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
(三)、拓展活动: 说一说:
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安排有精彩的杂技表演,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杂技节目是那一个。
第七单元 诗词诵读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会认“鲍、淳、殉、殇、羁、魄、颅、凛、焉、掳、撼、倭、戈、阑、潇、靖、虏、阙、捍、铭、仞、羌、翰,戊、苟、庸、催”
能结合课后的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所学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学内容是爱国主义诗篇,从中可以读出诗人的赤字丹心。
教学重点:诗词的背诵
教学难点:诗词的理解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代出自蓟北门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认“蓟ji、鲍bao、淳、殉、羁ji、殇shang、忱、颅”
2、使学生能背诵这首诗词。
3、能结合课后的注释以及解析真确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教材分析:这首诗脍炙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封建时代衡量臣民忠良行为的准则的诗句,由此可见,诗句所含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自然不必细说。
教学重点:诗的背诵
教学难点:这诗的句理解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过程:
提前叫学生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一)、课题导入:
检查作业,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板书在黑板上。(略)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生字词:(1)、学习孩子们提出来的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2)、和学生共同学习生字词。(3)、分组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1)教师简单的引导: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2)、简介作者: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出身贫寒。因向宋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受到赏识,被认为国侍郎。文帝时升迁为中书舍人。临海王子项镇守荆州时,鲍照又任前军参军,所以后世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是南朝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有些诗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压迫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要求保卫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士族门阀的揭露和愤怒抗议。担忧的作品也流露了天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和感伤情绪。
(3)、学生自主背诵这首诗。(4)、分组检查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5)、自主讨论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日积月累:
学生读一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记住。
4、拓展活动: 欣赏《别云间》:
(1)、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西部)人,名模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幼时即善辞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惨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谢枚如评价他的诗词“如猿--,如鹃啼”其著有《夏内史集》、《玉樊堂词》。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临刑前的一首悲壮的绝命诗。作者在诗中写出了对亡国的悲愤的同时,也写出了壮志难酬的无奈。
译文:这三年我成了奔走他乡之客,今天又成为俘虏。看着大好河山不禁使人留下无限的泪,是谁说过天地无边的啊!现在,我已深知为国献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想到要与故乡永久的告别却难而又难。我不屈的灵魂回到这里的时候,将在天空中关注着以后继续抗敌的旗帜。
(2)、学生自主学习《别云间》。
(三)、讨论: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满江红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凛、焉、掳、撼、倭、戈、阑、潇、靖、虏(que)、阙(que)”,能正确读“潇潇、等闲,凛凛、倭寇等词语”
2、能结合课后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拓展活动所安排的任务。
3、能流利的背诵这首词。教学重点:这首词的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所表现得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这首《满江红》选自岳飞的《岳武穆集》,是一首气壮山河、千古传颂的名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前仆后继。
《满江红》是宋、元时期最流行的词牌之一。全词有两大段组成,称为上、下片。上片的曲调基本上是上片的反复,只第一句略有变化,称为“换头”,是词调音乐中最有典型的趋势结构之一。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
1、学生同位相互检查节课的背诵内容,教师做好记录。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找出不认识的字,并注上音。
2、学生自主学习:(1)、阅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内容。(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4)、教师抽查。(5)、小组讨论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6)、教师补充:作者介绍 岳飞(1103---1142),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
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和善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河山”为己任,转战各地,艰苦斗争。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惠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亭,时年三十九岁。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shi)武穆,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三)、故事连接:精忠报国 学生自读课文。
(四)、拓展活动:
读一读: 马 上 作
(明)戚 继 光 南北驰驱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作者简介:(1528---1587),字远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继承父业,袭世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因在浙、闽一带抗寇有功,升任为总兵官。他一生南征北战,颇有建树,为明代抗寇名将、著名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马上做》的创作背景:该市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寇期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转战南北、紧张激烈的马戈生涯。内容简析:从福建、广州到蓟(ji)州,可以说作者的征战生涯走遍了天南地北。“报主情”这三个字点出了作者并不是不喜欢安定生活,只因为心怀天下,为国家安定不得不奔波万里。第二句中“笑”字更是展现了抗寇名将的豪迈气概,为了抗寇事业,总是行色匆匆,周围再美好的景色也无暇观看留恋。最后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阐释说明,保卫国家的英雄形象立刻豁然于纸上。
这首诗平易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欣赏作者这篇作品的同时,教学生记住戚继光让人钦佩的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赴戊登程口占示人家 教学目标:
1、会认:捍、铭、仞、羌、翰、戊、苟、庸、催,能读写:衰庸、诬陷、赖以生存、座右铭、经久不息等词语。
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结合课后的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节选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生背诵和理解节选;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
教材分析:
前两句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了所遭遇的不幸,冷言冷语中却带出了几分自嘲与不羁。后两句与前两句不同,采取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了甘愿为国献身、不顾惜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抽作业。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2、帮助学生学习成生字词。
3、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这首诗。
4、作者介绍: 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人),字元扶,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决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人民的敬仰。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业商业。他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作山房文抄》、使滇吟草、《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
5、简介虎门销烟:19世纪上半期,在对英国的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往中国走私鸦片,这种不正当的商务赚取了中国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很多百姓吸食鸦片家破人亡,军队里的士兵也有不少的人吸食,国家民族深受其害。为了制止这种不良风气,拯救国家民族,防止鸦片的大量输入和白银的大量外流引起的统治危机,1838年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的禁烟主张,并排他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他到达广州后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查封烟馆,收缴鸦片,禁烟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来的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前后历时共30天。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华民族抵制鸦片的决心和勇气,林则徐不畏强暴坚决抵制鸦片贸易的行为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不愧为民族英雄。
6、学生背诵这首诗。
(三)、日积月累:
学生读一读课本65页上面一段。
(四)、故事链接:
学生读课本65页下面一段。
(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 凉 州 词 》两首:见课本66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从军行(其四)教学目标:
1、会认:祁、隘、鄯(shan)、擅(shan)、会写:孤、遥、楼、笼、蚀、挽、擒,理解:青海、楼兰、金甲、笼罩、擅长、关隘等词语。
2、能结合课后的解析和注释理解正确的诗词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较好地完成课后拓展活动。
3、通过学习诗词,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理解诗词和背诵诗词;难点是教学生理解边疆战士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教材分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戊边时将士们所处环境的风光,并借用对环境的描写来渲染战争的气氛。后两句则集中概括的戊边将士长期面对的残酷激烈的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志。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检查上周作业:小组检查,教师记录。
2、今天该学什么了?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从军行》:
同为合作学习诗词中的生字和生词。
2、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这首诗。
3、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 王昌龄(690---765),子少白,盛唐著名诗人,在当时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又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域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4、叫学生自主阅读课后注释和解析,进一步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并在其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了解作者书法的感情和志向。
5、背诵这首诗。
(三)、日积月累:学生自主阅读。
(四)、拓展活动(作业)
1、课后“做一做”
2、背一背:前出塞(其六)
第八单元:中华河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带诗篇,增加学生相关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让学生知道我国优厚的自然条件,祖先为我们床草的辉煌的传统文化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介绍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在世界的位置以及分别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难点是三大河流分别对中国南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与交流所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黄河、长江和大运河,流贯全国,沟通南北,孕育、滋养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他们对锦绣中华的意义,如同主动脉之于人的身体。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这些合流两岸栖息生存,繁育发展,人们也给予了它们崇高的礼赞。在历史的长河上,这些河流所流淌的不仅有自然的河水,更有绵长厚重的文化。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黄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历史上黄河经常淤塞、决口、改道、也给民族、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黄河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懂得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尤其热爱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的自己的家乡------山东,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作为山东人的自豪感,还要知道,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让黄河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科的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介绍黄河。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将戒指里黄河、保护黄河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谁能背诵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 你对黄河有那些了解?(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黄河的知识和作为母亲河的重要意义: 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世界第五长河,它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年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黄河法院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河口镇,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黄河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最大的支流)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黄河两岸湖泊不多,主要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到现在40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了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郊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出现青铜器,商代是青铜器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产生在这里。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大量的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悬河: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又称“地上河”,具体阅读课文第三段。
3、历史上黄河给人民带来的灾害以及治理黄河:阅读课文呢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活动:背一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 李白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唐 张玭
(四)、查一查:黄河在山东省流经那些城市?是从那个地方流入大海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长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2、向学生介绍长江秀丽的自然条件和古老传说,然后介绍长江流域的几大文化分支。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对长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中国哟这样优厚的自然条件,祖先们又为我们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为之自豪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科的重点是对长江的过去和现状的介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治理长江的水患,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为华夏造福,不仅是古老传说中表达的美好愿望,也是现代人不懈的追求。教材分析:
长江全长6403千米,是中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从水量来看,长江年平均入海量约9600余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亚马孙河和刚果河。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流域总面积180余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它与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
上街可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关的内容,大家还记得黄河是中国的第几大河?学生回答后,引出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谁能背诵有关长江的诗篇?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长江之大: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示意图。
2、学生探究了解三峡: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总称,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204千米。
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总长8千米,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最为雄伟险峻。
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它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巴东县官渡口,绵延45千米,包括金盔银甲峡和巫山十二峰,峡区奇峰突兀,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特别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态,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两岸风景优美,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都曾游此留诗。
西陵峡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长66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以滩多水急闻名。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黑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套小滩,三峡大坝水电站正位于西陵峡中部宽敞处。
三峡工程,全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里枢纽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
3、神女峰:
“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清人许汝龙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巫山十二峰的向往之情。巫山十二峰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关于神女峰,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据说,远古时代,瑶池宫里住着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瑶姬。她在紫清阙里,向三元仙君学得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生性好动,那里耐得住仙宫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终于带着侍从,悄悄地离开了仙宫,邀游东海。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暴风狂涛,给人间造成严重的灾难时,便出东海腾云西去。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干峰万岭,阅尽人间奇景,好不欢快。岂料来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却见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民。瑶姬大怒,她决心替人间除龙消灾。于是,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待到风平浪静,十二条蛟龙的尸体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园、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为着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当即从黄河来到长江。然而,山势这般高,水势这般急,采用开山疏水之法,谈何容易。正当夏禹焦急万分的时候,瑶姬为夏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乃唤来黄魔、童律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助夏禹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瑶姬致谢。上得山来,只见眼前一块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会,青石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继而又形成团团青云,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飞翔于山峦峡谷之间„„。夏禹正在纳闷,美丽动人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边说边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送给夏禹。
水患虽已治理,瑶姬并未离去,她仍然伫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年复一年,她忘记了西天,也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侍从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士,静静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地区流传甚广,其说不一,古代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目中的“神女”,尊称她为“妙用真人”,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回答者: ronnie_唐太宗与唐明皇(三年级)(单元备课)_美育_新浪博客
2、措施
(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 战而后和 ”的策略。(2)加强管理:①在东突厥设 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②在西突厥设 安息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 天可汗 ”,他们的后嗣由唐朝 册封。
(4)和亲:唐太宗派 文成公主 入藏与 松赞干布 和亲。
3、作用:
(1)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有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鸿胪寺 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堕婆登、佛菻谴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 佛教 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 玄奘 到天竺取佛经。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
2、作用
(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 兼收并蓄 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 封建化 进程。
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 撰写《 帝范 》,反省过失,评价自己“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
探究问题: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明皇,开创了开元盛世,社会物质文化高度繁荣,唐玄宗抑制奢靡,提倡节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劳动力,兴修水利。
第二课时 成吉思汗
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这是一则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故事,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人文因素很浓。
学生分析
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2.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心情的描写。
教学设想
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情感;通过想—说—读—批—讲—论—填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成吉思汗的照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2.你对这位历史伟人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3.板题、读题。
4.检测生字。
5.师:本课文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你认为学习本文要掌握什么知识点?(生说师板书)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掌握这些知识?(生说师板书)
〔点评:这样做有利于鼓励学生养成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习惯,实现资源共享。特别体现学习方式的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嘛。〕
二、初学课文,理解内容
1.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读通全文。(师提醒生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
2.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组最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理解和掌握黑板上板书出来的1—2个知识点。一生在小组学习记录本上记下来。(师巡堂轮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
3.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师提示汇报金点子:自报家门——说学法——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解——检测。(可考他人亦可请他人检测本组成员)
4.当有同学汇报“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师相机引导分段:是呀!文章写得可有条理了,哪些自然段写起因?哪些自然段写发展?哪些自然段写高潮?哪些自然段写结果?可分为几部分呢?
第二篇:传统文化三年级教案
三字经
教 学目 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2、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 具准 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人之初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第二课时 子不学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第三课时 昔仲尼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教 学 后 记:教 学目 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
4、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学重难点: 熟练朗读课文。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 具准 备:幼学琼林的资料。录音机、磁带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师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第二课时 花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教 学 后 记教 学目 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难点:
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 学准 备: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精卫填海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 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
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7、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
三、总结:
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第二课时 大禹治水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板书课题,指名读。3.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了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大禹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三、总结
大禹一心为百姓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熟练朗读课文。
3、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4、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教学重难点:
熟练朗读课文。对孔子生平进行了解。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万世师表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阅读《万世师表》,学生想一想这段文章的意思。
2、学生练习读,并读一读解释。
3、教师结合《万世师表》,介绍一下孔子的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十岁开始发愤学习,长大后游说各国,修学从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深受世人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4、学生再度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5、听孔子故事,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
一、谈话引入: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练习阅读四句孔子名言。
2、解释名言的意思。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释:聪明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释: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总结。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教 学 过 程
中国儒学的第二奠基人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孟子格言,体会孟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孟子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孟子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孟子格言!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民本思想的先声——孟子格言
一、背诵《孟子》节选并学习文意
二、温馨点击:
1、阅读短文
2、明确在中国历史上,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他们的思想和成为孔孟之道。孟子的观点“民贵君轻”当时十分先进。这也是孟子被称为“亚圣”的重要原因。
3、活动广角:
读《孟子》一书,把喜欢的孟子格言抄下来。了解桑梓的由来。
4、成长袋: 记录你的进步:
搜集五条孟子格言并背下来。各奖励一颗星。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2、了解晏子生平及对后世做出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熟练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晏子生平及对后世做出的贡献。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晏子的故事。教 学 过 程
历仕三朝的贤相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晏子《晏子春秋》,体会晏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晏子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晏子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晏子春秋》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晏子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晏子言行的记录——晏子春秋
一、谈话引入:
《晏子春秋》是纪录晏子言行的一本书。里面记载了晏子的一些故事。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朗读短文,学生想想短文的意思。
2、学生自读短文。
3、交流:短文讲了什么意思?
4、总结:
努力去做的人容易获得成功,坚持行走的人能到达目的地。
三、拓展:《晏子春秋》这本书是晏子的心血结晶,去读一读,把你喜欢的故事讲一讲。
四、作业:
搜集关于《晏子》的内容与故事 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让学生认识到孔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里表现出来的爱惜人才的特点。
3、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4、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孔融的多才多艺,强烈的爱国之情,曹操的凶残多疑,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突破措施:利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教 学 过 程
才华横溢的孔融
一、谈话引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但他长大后的情景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读读他写的这首诗吧。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想象课文讲的意思。
2、了解课文的意思。
3、教师介绍孔融的事迹。
孔融是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由于性格刚直,经常给曹操提意见,最终被曹操杀害。多么令人惋惜啊!在这首诗中,他悲愤的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
4、拓展:
你知道了曹操是以什么罪名杀害的孔融吗?请你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资料,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爱惜人才的孔融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去认识一个中国历史上熠熠 生辉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板书):孔融
学生交流:讲述孔融的故事 板书:课题 爱惜人才的孔融
二、整体感知
三、朗读与背诵
1、听读朗读录音,扫清语言障碍。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教师范读短文
三、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
四、学生对照译文自渎,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解释。
五、1、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概括出本文的故事内容。(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还知道那些晏子的故事?到课外书中搜集资料,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六、小结 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了解“龙门”的传说;
3.了解黄河名胜。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4.背诵。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名胜。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突破措施:
了解诗句,熟读成诵,自读 自悟。教 学 过 程
黄河胜景
1.导入
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吧!
2.师范读《浪淘沙九首》(其一)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黄河的一些知识。7.熟读成诵。8.拓展:
欣赏两幅黄河名胜,课下查出它们的名字。9.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黄河号子
1.师简介“黄河号子”的形成 2.范读诗歌
(一)(二)3.生试读
4.指名读,看读通顺、读正确了吗? 5.结合译文,理解大意。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7.查资料
①你还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 ②哪几组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 8熟读成诵并适当检查 9.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
黄河精神
1.导入“龙门”的传说,生自读 2.师范读《公元渡河》 3.生试读
4.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5.结合译文,理解诗歌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学生读——背 8.课堂总结:谈收获 9.作业:
黄河颂歌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描写黄河景色的?指生交流。2.自读P55给出的五句诗,了解作者及出处。3.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大意。4.检查学生读的情况。5.再读诗句——背诵。6.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7.当堂检测:
现在我们的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假设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
8.作业: 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
2、了解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积累中华民族精华、财富。
4、积累泰山文化。
5、树立正确的旅游观,看护游点景物,做文明公民。
6、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积累中华文化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积累中华民族精华、财富。突破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
教学准备: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教 学 过 程
泰山美景
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诗《望岳》吗?哪位同学能背诵? 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大意。
3.欣赏泰山美景,了解泰山的古迹名胜。4.再读诗句——背诵
5.温馨点击,了解山东名胜的精华“一山一水一圣人” 6.读读这首赞美泰山美景的古诗《泰山石》 7.当堂检测
同桌之间互背《望岳》,如果背过了,就在你的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吧!8.作业:
泰山有很多古迹名胜,比如玉皇顶、经石峪、孔子登临处、普照寺等,去搜集有关图片,办一个泰山景点图片展吧!
泰山日出
1.师出示泰山日出的图景
2.范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日出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当堂检测:
学习《登泰山记》,对照图片写写日出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登山抒怀
1.自读自悟《登泰山》,结合译文、图片,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诗人的抒怀感慨。
2.领读其他登泰山而抒怀的诗词。3.师讲解泰山石刻的由来,石刻遂成为泰山的一大特色。4.当堂检测:
现在好多人登山后,模仿古人在各个景点刻字,比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他们的做法对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5.奖励: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你表现怎样?如果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在成长袋里画一颗思想星。
泰山典故
1.师出示帝王、文人来泰山朝拜的图景 2.范读《泰山》,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活动广角:了解关于泰山的典故
当堂检测:学习《泰山》,说说泰山的典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 学 后 记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知道歇后语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知道歇后语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措施: 利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写有歇后语后半部分的卡片若干条、画若干幅,尖顶的小丑帽6个。2.折一些五颜六色的纸鹤,活动黑板1块,录音机1台。
教学过程:
1.主持人介绍歇后语的作用。
2.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简称歇前)和后半部分(简称歇
后)分别拟人化,由两个同学扮演,上场,同主持人一起介绍歇后 语
3.相声表演《能说会道》。(见资料附录1)4.给歇后语找尾巴。(黑板上出现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分组 讨论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5.看图猜歇后语。
出示黑板上的图画,即歇前部分,让学生猜歇后语的后半部 分。如:猫哭耗子——假慈悲;瞎子逛大街——目中无人;门缝里 瞧人——把人看扁了。(见资料附录2)6.看“歇前”和“歇后”的动作,猜歇后语。如: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老头儿拉琴——自顾自。7.总结。
活动建议
1.可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6人。
2.凡在“给歇后语找尾巴”、“看图、看动作猜歇后语”的活动 中答对的同学,可以在桌子上放一个纸鹤,表示已为本组赢得了1 分。活动结束后,各组清点纸鹤,哪组多就获奖。2;看图猜歇后语。蒸笼里的馒头——自高自大 水仙不开花——装蒜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3.看动作猜歇后语。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大腿上搭脉——不是地方 切菜刀剃头——危险 瞎子摸墙——找门 老虎头上拍苍蝇——找死
1、导入课题,进行比赛。
2、说出十二生肖打头的歇后语
12生肖的歇后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牛)角抹油——又尖又滑。老(虎)嘴里拔牙——冒险。(兔)子尾巴——长不了。(龙)王跳海——回老家。打(蛇)七寸——找要害。(马)尾搓绳——不合股。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
(猴)子照镜——得意忘形。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狗)捉耗子——多管闲事。(猪)八戒照相——里外不是人。
3、温馨点击
4、活动广角
5、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读读背背,了解了歇后语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都是春天的蜜蜂------闲不住,下去还可以收集更多的歇后语,在以后的说话和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上它,老师相信这对大家来说就是老虎吃豆芽------小菜一盘,是吗?
教后记: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民谣活泼、有趣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民谣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民谣的基本规律,学习仿编童谣。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体验民间童谣活泼、有趣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民间童谣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童谣的基本规律,学习仿编童谣。突破措施: 利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配乐音乐磁带。
2、与童谣有关内容的课件。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民谣
一、巧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学生走进教师的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乡土气息的图片配上陕北民歌《赶牲灵》,让学生走入民俗文化的氛围。
二、巧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谣,缩短学生与本课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共同学习,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提出问题:什么是民谣、民谣的特点及分类。师生在搜集的文字资料中,找出答案,共同学习。
四、抓住重点,画龙点睛。
本课把民歌的分类作为讲解的重点,通过游戏、教师的叙述与聆听,让学生了解每一类民谣的风格特点。
五、学生活动,本课推向高潮。
学生自愿结组,把搜集的民谣归类,并在全班展示。让知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得到升华。
第二课时
一、听录音,思问题,激兴趣。
听录音磁带并思考:童谣里唱的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二、引出课题,演示课件,学习童谣。
1、讨论:这首童谣和我们学过的童谣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3、演示课件,讲解歌词内容,学生初读了解大意。
4、出示曲谱,逐句教唱。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用红颜色作了标记。
三、朗读童谣
1、启发大胆发言,说一说童谣的一些特点。
2、让学生到自选动物头饰,表演童谣里诉说的情节古诗,让学生了解童谣来源于生活。
四、活动延伸
将喜欢的童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自己仿编童谣,体现了对童谣的喜爱之情。
五、活动广角 教 学 后 记
第三篇: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编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2、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3、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幼学琼林》
1、师生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2、花木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山海经》
1、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具准备:挂图、头饰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
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7、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
三、总结:
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2、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具准备:大禹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2.板书课题,指名读。3.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了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大禹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三、总结
大禹一心为百姓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孔子
1、万世师表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对孔子生平进行了解。
教具准备: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阅读《万世师表》,学生想一想这段文章的意思。
2、学生练习读,并读一读解释。
3、教师结合《万世师表》,介绍一下孔子的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十岁开始发愤学习,长大后游说各国,修学从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深受世人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4、学生再度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5、听孔子故事,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
2、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
教学目标:
1、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2、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练习阅读四句孔子名言。
2、解释名言的意思。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释:聪明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释: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总结。
第三单元 名胜游踪
本组分两大部分:8.黄河包括黄河胜景、黄河号子、黄河精神、黄河颂歌;
9、五岳独尊——泰山,包括泰山美景、泰山日出、登山抒怀、泰山典故。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诗画览胜所描绘的意境; 2.指导背诵;
3.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广角。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 教学手段:
老师指导点拨,学生自读自悟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理解诗句大意,了解黄河名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一些名诗名句。
黄河
1.黄河胜景
教学目标:
1.熟读《浪淘沙九首》(其一),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3.了解黄河名胜。4.背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吧!2.师范读《浪淘沙九首》(其一)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黄河的一些知识。7.熟读成诵。8.拓展:
欣赏两幅黄河名胜,课下查出它们的名字。9.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黄河号子
教学目标:
1.把《黄河船工号子》
(一)(二)读通顺 2.结合课文把它读懂 3.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简介“黄河号子”的形成 2.范读诗歌
(一)(二)3.生试读
4.指名读,看读通顺、读正确了吗? 5.结合译文,理解大意。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7.查资料
①你还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 ②哪几组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 8熟读成诵并适当检查 9.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
3.黄河精神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画,把《公元渡河》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意思; 3.了解“龙门”的传说;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过程:
1.导入“龙门”的传说,生自读P54 2.师范读《公元渡河》 3.生试读
4.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5.结合译文,理解诗歌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学生读——背 8.课堂总结:谈收获 9.作业:
欣赏P54插图,查资料看是什么工程?下节课交流
4.黄河颂歌
教学目标:
1.欣赏五句黄河赞美诗,了解其作者、朝代; 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3.积累黄河文化; 4.熟读成诵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教学措施:
了解诗句,熟读成诵,自读自悟。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描写黄河景色的?指生交流。2.自读P55给出的五句诗,了解作者及出处。3.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大意。4.检查学生读的情况。5.再读诗句——背诵。
6.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7.当堂检测:
现在我们的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假设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8.作业:
搜集有关母亲河的更多资料,开一次“我爱黄河”的主题班队会。
五岳独尊——泰山
1.泰山美景
教学目标:
1.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2.背诵杜甫《望岳》
3.了解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积累中华民族精华、财富。4.积累泰山文化。情感目标:
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积累中华文化之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诗《望岳》吗?哪位同学能背诵? 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大意。
3.欣赏泰山美景,了解泰山的古迹名胜。4.再读诗句——背诵
5.温馨点击,了解山东名胜的精华“一山一水一圣人” 6.读读这首赞美泰山美景的古诗《泰山石》 7.当堂检测
同桌之间互背《望岳》,如果背过了,就在你的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吧!8.作业:
泰山有很多古迹名胜,比如玉皇顶、经石峪、孔子登临处、普照寺等,去搜集有关图片,办一个泰山景点图片展吧!
2.泰山日出
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日出的美丽。
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日出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4.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日出的赞歌,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观日出之美。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出示泰山日出的图景
2.范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日出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当堂检测:
学习《登泰山记》,对照图片写写日出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登山抒怀
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明】杨继盛,结合译文,领略登山抒怀,欲小天下之气势。2.理解登泰山而抒怀的诗句,并从中感受登山之情怀。3.了解泰山石刻的由来并欣赏其诗句。
4.树立正确的旅游观,看护游点景物,做文明公民。教学措施: 讨论交流、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自读自悟《登泰山》,结合译文、图片,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诗人的抒怀感慨。2.领读其他登泰山而抒怀的诗词。
3,师讲解泰山石刻的由来,石刻遂成为泰山的一大特色。1.当堂检测:
现在好多人登山后,模仿古人在各个景点刻字,比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他们的做法对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6.奖励: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你表现怎样?如果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在成长袋里画一颗思想星。
4、泰山典故
教学目标:
1.熟读《泰山》李梦阳,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的美丽。
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泰山的典故,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的诗句及典故,领悟中华文化意蕴。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出示帝王、文人来泰山朝拜的图景 2.范读《泰山》,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活动广角:了解关于泰山的典故
当堂检测:学习《泰山》,说说泰山的典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四篇: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
第六单元 曲艺与杂技
第19课 相声和口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教材分析:
曲艺的最大目的使让人娱乐,在娱乐中能有所收获,可谓寓教于乐。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50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主要用北京话。也有地方相声。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
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
“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等;
“学”是模仿各种的卖声、飞禽走手的鸣叫声,喜剧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行为、语言等;
“逗”:是捧哏逗笑;
“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把某些唱词、曲调夸张演唱,来引人发笑。
4、学生分子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
口技是相声的锥形。古代口技是一种仿生艺术,表演者运用嘴、舌、喉、鼻等的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所以也俗称为“隔壁戏”。
(三)拓展活动:
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四)读一读:
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记得了解。
第20课 山东快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悉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指引学生熟悉山东快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并组织学生尝试有节奏的演奏山东快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思考山东快书之所以受到喜爱广泛流传的原因。
难点在于对山东快书的起源的介绍。教材分析:
山东快书是一种彻底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优秀民间艺人的推广和改进,使得该种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解放后山东快书主要是在高元钧和杨立德两位民间艺人的推动下,扩展了其影响。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放一段山东快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发源和发展: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一带的说唱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一个牌子,叫做“窜钢腔”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两块主板或钢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因此它又名快板书。这一民间曲艺最初传说武松故事,所以曾名“武老二”。
3、探究山东快书产生于临清、济宁一带的原因:
因为这里有京杭大运河上的几个大码头,是商贾(gu)云集之地,有对娱乐活动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说唱艺术开始流行,为山东快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拓展活动:
1、找一找:
上网查一查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2、读一读: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第21课 皮影戏与木偶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本特点,知道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了解皮影戏制作和角色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早期电影类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皮影戏的较色,知道皮影戏和戏曲之间的联系。带领 4
学生熟悉木偶戏的特点和基本表演形式,引导学生比较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皮影戏和木偶戏这两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古代娱乐方式,知道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感受古代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从古代到现代,依然为观众喜爱和接受。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两种艺术表象形式:皮影戏和木偶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知道木偶戏的起源时间和表演形式。难点在于对皮影戏和木偶戏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教材分析:
皮影是皮影戏的基础,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其色泽明亮艳丽,具有独特的美感。
皮影戏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皮影的动作外,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木偶的种类也很多,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映皮影戏和木偶个一小段,叫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起源:
皮影戏起源于陕西地区,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有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有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2、师生共同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较色分类:
(1)学生自读课本,了解皮影戏角色的五个类别: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皮影戏的表演技术和表演形式。,真正理解“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含义。
(3)师简介五个角色的特点:
生旦净未丑是中国戏剧中人物的行当分类,具体讲,生分为小生、老生和武生三种;旦分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旦四种;净指花脸;末为年龄较大的男子;丑则是丑角,分文丑角和武丑角两种。不同戏剧角色的化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生”与“旦”都是略施脂粉,达到“千人一面”的效果,“丑”和“净”则是以色彩勾勒为主。
(4)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汉武帝: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5)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掌握木偶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发展: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的幕后操纵木偶来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三国时已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中演出的是“木偶”……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6)师向学生简介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张杖头木偶、铁线木偶: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起源于清代中叶,又称“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一般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控,颈下缝合布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深入布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做各种动作。艺人大多用此来演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最为儿童喜爱。
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是木偶戏中最常见的两种。提线木偶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铁线木偶:铁线木偶也叫铁枝木偶,南方地区,这种木偶一般高1米到1.5米,偶头为彩塑泥头而驱赶则有木质、双手用纸、双腿以及双足木头。
(三)拓展活动:
做一做:
产月相关资料,了解简易木偶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
第22课 杂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门类和杂技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杂技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杂技的这种艺术种类的发展变迁过程。指导学生熟悉杂技表演的基本种类,知道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包含关系。通过对河北吴桥的介绍,引领学生会寻找典型的事例来了解事物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艺术在古代的源远流长性,知道中国在即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介绍中国杂技之乡-----河北吴桥,使学生知道杂技表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特点,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而难点在于杂技种类的介绍以及在记载历史上的其他称为。
教材分析:众所周知,吴桥杂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河北吴桥形成了“惊、险、奇、绝”的艺术特征。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一段杂技。问谁知道杂技的故乡是哪?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杂技的表演艺术:
杂技是一门以人体特技艺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它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技巧;还有变化神奇的戏法,比如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等。独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现代杂技的重要内容。
2、薛申自主探究杂技的起源和发展: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年多的历史。
杂技在汉代成为“百戏”,隋唐时叫做“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在那时,就有人能表演挑一旦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了。新中国成立后,杂 7
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
3、学生自主探究在即的故乡河北吴桥:
学生分组探究杂技之乡吴桥,真正理解谚语“上至九十九,下至才回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河北吴桥是我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当地人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便机头魔术。有的孩子打油买醋时,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放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
(三)拓展活动:
说一说:
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安排有精彩的杂技表演,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杂技节目是那一个。
第七单元 诗词诵读
(二)第23课 代出自蓟北门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认“蓟ji、鲍bao、淳、殉、羁ji、殇shang、忱、颅”
2、使学生能背诵这首诗词。
3、能结合课后的注释以及解析真确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教材分析:
这首诗脍炙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封建时代衡量臣民忠良行为的准则的诗句,由此可见,诗句所含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自然不必细说。教学重点:诗的背诵
教学难点:这诗的句理解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过程:
提前叫学生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一)课题导入:
检查作业,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板书在黑板上。(略)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生字词:
(1)、学习孩子们提出来的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2)、和学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3)、分组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
(1)教师简单的引导: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2)简介作者: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出身贫寒。因向宋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受到赏识,被认为国侍郎。文帝时升迁为中书舍人。临海王子项镇守荆州时,鲍照又任前军参军,所以后世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是南朝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有些诗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压迫下的痛苦生 9
活,表达了作者要求保卫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士族门阀的揭露和愤怒抗议。担忧的作品也流露了天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和感伤情绪。(3)学生自主背诵这首诗。(4)分组检查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5)自主讨论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日积月累:
学生读一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记住。
4、拓展活动:
欣赏《别云间》:
(1)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西部)人,名模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幼时即善辞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惨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谢枚如评价他的诗词“如猿--,如鹃啼”其著有《夏内史集》、《玉樊堂词》。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临刑前的一首悲壮的绝命诗。作者在诗中写出了对亡国的悲愤的同时,也写出了壮志难酬的无奈。
译文:这三年我成了奔走他乡之客,今天又成为俘虏。看着大好河山不禁使人留下无限的泪,是谁说过天地无边的啊!现在,我已深知为国献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想到要与故乡永久的告别却难而又难。我不屈的灵魂回到这里的时候,将在天空中关注着以后继续抗敌的旗帜。(2)学生自主学习《别云间》。
(三)讨论: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第24课 满江红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凛、焉、掳、撼、倭、戈、阑、潇、靖、虏(que)、阙(que)”,能正确读“潇潇、等闲,凛凛、倭寇等词语”
2、能结合课后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拓展活动所安排的任务。
3、能流利的背诵这首词。教学重点:这首词的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所表现得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这首《满江红》选自岳飞的《岳武穆集》,是一首气壮山河、千古传颂的名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前仆后继。
《满江红》是宋、元时期最流行的词牌之一。全词有两大段组成,称为上、下片。上片的曲调基本上是上片的反复,只第一句略有变化,称为“换头”,是词调音乐中最有典型的趋势结构之一。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学生同位相互检查节课的背诵内容,教师做好记录。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找出不认识的字,并注上音。
2、学生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4)教师抽查。
(5)小组讨论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6)教师补充:作者介绍
岳飞(1103---1142),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
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和善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河山”为己任,转战各地,艰苦斗争。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惠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亭,时年三十九岁。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shi)武穆,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三)故事连接:精忠报国
学生自读课文。
(四)拓展活动:
读一读:
马 上 作(明)戚 继 光 南北驰驱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作者简介:(1528---1587),字远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继承父业,袭世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因在浙、闽一带抗寇有功,升任为总兵官。他一生南征北战,颇有建树,为明代抗寇名将、著名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马上做》的创作背景:该市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寇期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转战南北、紧张激烈的马戈生涯。
内容简析:从福建、广州到蓟(ji)州,可以说作者的征战生涯走遍了天南地北。“报主情”这三个字点出了作者并不是不喜欢安定生活,只因为心怀天下,为国家安定不得不奔波万里。第二句中“笑”字更是展现了抗寇名将的豪迈气概,为了抗寇事业,总是行色匆匆,周围再美好的景色也无暇观看留恋。最后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阐释说明,保卫国家的英雄形象立刻豁然于纸上。
这首诗平易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欣赏作者这篇作品的同时,教学生记住戚继光让人钦佩的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第25课 赴戊登程口占示人家
教学目标:
1、会认:捍、铭、仞、羌、翰、戊、苟、庸、催,能读写:衰庸、诬陷、赖以生存、座右铭、经久不息等词语。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结合课后的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节选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生背诵和理解节选;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教材分析:
前两句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了所遭遇的不幸,冷言冷语中却带出了几分自嘲与不羁。后两句与前两句不同,采取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了甘愿为国献身、不顾惜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作业。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
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2、帮助学生学习成生字词。
3、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这首诗。
4、作者介绍:
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人),字元扶,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决维 13
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人民的敬仰。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业商业。他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作山房文抄》、使滇吟草、《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
5、简介虎门销烟:19世纪上半期,在对英国的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往中国走私鸦片,这种不正当的商务赚取了中国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很多百姓吸食鸦片家破人亡,军队里的士兵也有不少的人吸食,国家民族深受其害。为了制止这种不良风气,拯救国家民族,防止鸦片的大量输入和白银的大量外流引起的统治危机,1838年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的禁烟主张,并排他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他到达广州后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查封烟馆,收缴鸦片,禁烟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来的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前后历时共30天。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华民族抵制鸦片的决心和勇气,林则徐不畏强暴坚决抵制鸦片贸易的行为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不愧为民族英雄。
6、学生背诵这首诗。
(三)日积月累:
学生读一读课本65页上面一段。
(四)故事链接:
学生读课本65页下面一段。
(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 凉 州 词 》两首:见课本66页。
第26课 从军行(其四)
教学目标:
1、会认:祁、隘、鄯(shan)、擅(shan)、会写:孤、遥、楼、笼、蚀、挽、擒,理解“青海、楼兰、金甲、笼罩、擅长、关隘”等词语。
2、能结合课后的解析和注释理解正确的诗词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较好地完成课后拓展活动。
3、通过学习诗词,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理解诗词和背诵诗词;难点是教学生理解边疆战士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教材分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戊边时将士们所处环境的风光,并借用对环境的描写来渲染战争的气氛。后两句则集中概括的戊边将士长期面对的残酷激烈的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志。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检查上周作业:小组检查,教师记录。
2、今天该学什么了?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从军行》:
同桌合作学习诗词中的生字和生词。
2、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这首诗。
3、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
王昌龄(690---765),子少白,盛唐著名诗人,在当时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又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域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4、叫学生自主阅读课后注释和解析,进一步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并在其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了解作者书法的感情和志向。
5、背诵这首诗。
(三)日积月累:学生自主阅读。
(四)拓展活动(作业)
1、课后“做一做”
2、背一背:前出塞(其六)
第八单元 中华河流
第27课 黄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历史上黄河经常淤塞、决口、改道、也给民族、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黄河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懂得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尤其热爱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自己的家乡------山东,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作为山东人的自豪感,还要知道,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让黄河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介绍黄河。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将戒指里黄河、保护黄河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谁能背诵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
你对黄河有那些了解?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黄河的知识和作为母亲河的重要意义:
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世界第五长河,它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年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黄河法院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 16
利县河口镇,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黄河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最大的支流)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黄河两岸湖泊不多,主要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到现在40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了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郊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出现青铜器,商代是青铜器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产生在这里。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大量的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悬河: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又称“地上河”,具体阅读课文第三段。
3、历史上黄河给人民带来的灾害以及治理黄河:阅读课文呢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活动:背一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
王之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
李白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
唐
张玭
(四)查一查:
黄河在山东省流经那些城市?是从那个地方流入大海的?
第28课 长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2、向学生介绍长江秀丽的自然条件和古老传说,然后介绍长江流域的几大文化分支。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对长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中国哟这样优厚的自然条件,祖先们又为我们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为之自豪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对长江的过去和现状的介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治理长江的水患,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为华夏造福,不仅是古老传说中表达的美好愿望,也是现代人不懈的追求。教材分析:
长江全长6403千米,是中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从水量来看,长江年平均入海量约9600余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亚马孙河和刚果河。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流域总面积180余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它与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关的内容,大家还记得黄河是中国的第几大河?学生回答后,引出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谁能背诵有关长江的诗篇?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长江之大: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示意图。
2、学生探究了解三峡: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总称,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204千米。
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总长8千米,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最为雄伟险峻。
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它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巴东县官渡口,绵延45千米,包括金盔银甲峡和巫山十二峰,峡区奇峰突兀,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特别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态,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两岸风景优美,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都曾游此留诗。
西陵峡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长66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以滩多水急闻名。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黑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套小滩,三峡大坝水电站正位于西陵峡中部宽敞处。
三峡工程,全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里枢纽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
3、神女峰:
“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清人许汝龙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巫山十二峰的向往之情。巫山十二峰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关于神女峰,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据说,远古时代,瑶池宫里住着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瑶姬。她在紫清阙里,向三元仙君学得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生性好动,那里耐得住仙宫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终于带着侍从,悄悄地离开了仙宫,邀游东海。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暴风狂涛,给人间造成严重的灾难时,便出东海腾云西去。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干峰万岭,阅尽人间奇景,好不欢快。岂料来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却见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民。瑶姬大怒,她决心替人间除龙消灾。于是,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待到风平浪静,十二条蛟 19
龙的尸体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园、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为着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当即从黄河来到长江。然而,山势这般高,水势这般急,采用开山疏水之法,谈何容易。正当夏禹焦急万分的时候,瑶姬为夏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乃唤来黄魔、童律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助夏禹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瑶姬致谢。上得山来,只见眼前一块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会,青石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继而又形成团团青云,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飞翔于山峦峡谷之间……。夏禹正在纳闷,美丽动人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边说边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送给夏禹。
水患虽已治理,瑶姬并未离去,她仍然伫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年复一年,她忘记了西天,也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侍从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士,静静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地区流传甚广,其说不一,古代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目中的“神女”,尊称她为“妙用真人”,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4、学生自主了解长江流域的文化: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读一读,唱一唱。教师放音乐,学生跟着唱。《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略。
第29课 大运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河,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同时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从开遭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文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历代开凿过程;了解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从运河的四段与作用量的方面介绍了运河,重点是掌握运河的四段名称、中心、起止点与作用。难点是理解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什么河吗?(京杭大运河)出示图片。谁能背诵有关京杭大运河的诗篇?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运河的历史地位: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生探究了解运河的修建: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运河在春秋末年就开通了邗沟。隋炀帝时为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便于向洛阳和长安运输江南财物征发数百万民工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3、学生探究运河的“一、二、四、五”(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四段名称、五大水系)
教师出示自编歌谣:“隋朝开通大运河,路线中心在洛阳;全长共计五千里,北通涿郡南余杭;永、通、邗、江分四段,海、黄、淮、长、钱塘江;世界史上它最长,永载史册不能忘。”
教师出示运河图结合歌谣记忆。
4、探究运河的作用:
学生自读最后一段找出运河的作用,齐读:“大运河的开凿,适应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对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的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拓展活动:
观察大运河示意图,统计一下从南到北一次流经山东哪些城市,沿途有哪些重要码头。
四、练习巩固:
画出京杭大运河的草图,标出中心、起止点及四段名称。
五、本课小结:
指出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第五篇: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黄河
本组分两大部分:8.黄河包括黄河胜景、黄河号子、黄河精神、黄河颂歌;
9、五岳独尊——泰山,包括泰山美景、泰山日出、登山抒怀、泰山典故。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诗画览胜所描绘的意境; 2.指导背诵;
3.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广角。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 教学手段:
老师指导点拨,学生自读自悟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理解诗句大意,了解黄河名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一些名诗名句。
1.黄河胜景
教学目标:
1.熟读《浪淘沙九首》(其一),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3.了解黄河名胜。4.背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吧!
2.师范读《浪淘沙九首》(其一)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黄河的一些知识。7.熟读成诵。8.拓展:
欣赏两幅黄河名胜,课下查出它们的名字。9.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2黄河号子
教学目标:
1.把《黄河船工号子》
(一)(二)读通顺 2.结合课文把它读懂 3.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简介“黄河号子”的形成 2.范读诗歌
(一)(二)3.生试读
4.指名读,看读通顺、读正确了吗? 5.结合译文,理解大意。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7.查资料
①你还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 ②哪几组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 8熟读成诵并适当检查 9.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
3.黄河精神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画,把《公元渡河》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意思; 3.了解“龙门”的传说;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过程:
1.导入“龙门”的传说,生自读P54 2.师范读《公元渡河》 3.生试读
4.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5.结合译文,理解诗歌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学生读——背 8.课堂总结:谈收获 9.作业:
欣赏P54插图,查资料看是什么工程?下节课交流
泰山
标题:五岳独尊----泰山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让同学们走近泰山,了解泰山的过去、现在、未来。使同学们从小了解山东,热爱山东,将来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2、正确理解泰山的文化内涵。教学步骤: 一.走进名胜
阅读课文一至六页,感受泰山的风景和历史意义。
简介: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前临孔子故里曲阜,背依山东省府济南,主峰海拔1545米,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泰山山体高大,形象雄伟。尤其是南坡,山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自然景观特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泰山与中国的其它四座名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合称“五岳”,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泰山以其壮丽的山体景观、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浑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流传于世,久负盛名。
岱庙,旧称“东岳庙”,俗称“泰庙”,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采用帝王宫城式建筑,在祠庙建筑中规格最高。其中岱庙天贶殿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 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它位于泰安市城区的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为9.6万平方米,约合160余亩。庙内现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60余间,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庙内轴线上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东道院;西侧有唐槐院、雨花道院等。岱庙创建历史久远,据史料载,秦时已有了祭天告地的场所,汉时有了宫殿,其后历代拓建重修,屡兴屡废。岱庙不仅是帝宫神府,也是文物荟萃的地方。更为珍贵的是,岱庙内还保存着176块历代碑碣和48块汉画石像石,堪称岱庙碑林。二.重点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借助文献资料等了解历代帝王封禅的盛况,讨论“封建帝王为什么要封禅泰山?”
答:泰山作为举世名山,很早以前就被我们的祖先开发,自古即受到人们的敬畏,古代帝王多把泰山看作是上天的力量,政权的象征,越发地神圣化。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载入史册的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三.拓展研究
怎样理解“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泰山不仅是历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国古代文化的三大系统: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通过泰山历代建筑、书画石刻,以及有关泰山大量的名人题咏,各种文物古迹,而充分表现出来,使泰山成为文化名山。
四.成果展示
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交流在拓展研究中获得的成果。
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歇后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积累,歇后语,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2、初步掌握歇后语的特点和比喻意义。
3、能恰当地运用 歇后语说话 写话。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班上的同学兴趣爱好很广泛,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有的练跆拳道,有的学舞蹈,还有的练乐器,大家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老师在说这段话时,用了一个歇后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歇后语。
二、讲读新课
1、读
(1)学生自己朗读课本上的歇后语。
(2)老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2、思
(1)学生读后,思考,这些歇后语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课件出示它的定义。
歇后语:有特定格式的诙谐语句。后一部分是主要意思所在。
3、同学们看看自己收集的歇后语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歇后语。
4、找规律,分类别
师:书上的八条歇后语,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组,看看怎么把它们分组。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一组:1----3句,用生活现象比喻说明。二组:4----5句,引用故事比喻说明。三组:6----8句,采用字的谐音比喻说明。
(每一组选一句,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歇后语相关的故事和比喻意义。)
5、其它几条歇后语,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学生汇报。
6、学生读歇后语。
7、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歇后语分类,汇报。
三、运用
1、教师用书上的歇后语说一段话,提醒学生注意听,有的地方需要他们的帮助。[用到歇后语的地方,老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讲解:运用歇后语,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不说后边的解释,让听的人自己去领会,显得意味深长,生动幽默。
2、练习:(1)连线题。
(2)选用成语构成歇后语。(3)情景填充歇后语。(课件出示)
3、学生练习说话,写话
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读读背背,了解了歇后语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都是春天的蜜蜂------闲不住,下去还可以收集更多的歇后语,在以后的说话和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上它,老师相信这对大家来说就是老虎吃豆芽------小菜一盘,是吗?
民谣
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民谣可畏
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正如《诗经·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后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社会情况的立体画卷。
汉初,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
王莽新朝末年,更始将军刘玄在灭掉王莽所建的政权后,被拥立为帝。做了皇帝的刘玄沉湎酒色,将政事委付于岳父赵萌管理。赵萌排斥功臣,却授与官爵给那些谄佞小人或奸诈的商人,自成一党,甚至有人因为烹饪手艺好,做菜对胃口就获得官爵。于是,都城长安的市井间流传着一首民谣:“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民谣传开之后,士卒离心,人心怨叛。不久,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四川有民谣唱道:“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在当时,公孙述在四川自立为帝,并且废止汉朝的铜钱,自铸铁钱。由于铁钱不被民众所信任,民间一时间难以流通。怨声载道的百姓,私下里以民谣表达不满:王莽称黄,而公孙述想要模仿王莽,所以称之为白;而五铢就是汉朝的货币。民谣隐含了百姓希望恢复铜钱的愿望,另外也暗指公孙述的政权不得民心,离倒台已经不远了。果然没过多久,公孙述就被东汉所灭。
东汉第九位皇帝汉质帝死时只有九岁,没有后嗣,太尉李固想要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而手中掌握实权的外戚大将军梁冀却拥护蠡吾侯刘志,最终刘志上台,为汉桓帝。汉桓帝即位不久,李固就被人陷害,死于狱中,且被暴尸于路旁,而拥立汉桓帝有功的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封厨亭侯,司空袁汤封安国亭侯。事情传开后,京都民众唱道:“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表达了对外戚专权的愤慨,以及对于朝政颓败的悲哀。
汉桓帝元嘉年间,西北的几个游牧民族联手侵犯中原,汉室派兵拒敌,却屡战屡败,于是朝廷只得四处征兵戍边,造成了许多田亩无人耕作,从而被荒芜废弃的恶性循环。天下民谣传唱道:“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深刻地反映出了乱世之下,民生多艰的疾苦。
汉灵帝末,董卓为前将军,他的野心和凶暴天下皆知,京都流传有一首民谣《董逃歌》:“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心摧伤,董逃!”整首歌也就是一个意思:看到董卓来,就赶快跑吧。
果然,在汉灵帝死后,董卓率领大军进入了京师,诛杀宦官,废掉汉少帝,立汉献帝为帝,自封为太师,把握朝政。在听说了《董逃歌》之后,董卓下令禁止传唱。后来见无法从根本上禁绝,又把“董逃”改为“董安”,改成了歌颂他的歌谣。可是不久,京城又流传另一首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首拆字的民谣,“千里草”即为董字,“十日卜”为卓。意在隐讳地诅咒董卓。没过多久,董卓即为吕布所杀。
民谣的发展:
80年代 台湾校园民谣兴起(最早的校园民谣是在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音乐大多是雅乐,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有时间欣赏,学生们对此十分不满。后来,文部省根据学校没有音乐教材的情况,发动社会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便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传统音乐的束缚,在音乐上还没有很大突破。1868年,品川弥二郎创作了一首《阿宫先生》,校园民谣的雏形便出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校园民谣热在日本走向低潮。70代中期,校园民谣在台湾兴起,并且发展迅猛。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但都为校园民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台湾更是校园民谣的成名地,谈到校园民谣就不能不谈到台湾的校园民谣。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大学学生杨弦把台湾诗人余光中怀乡的诗谱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欢迎。校园民谣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也是对西方音乐泛滥的一种抵制。当时一位名叫李双泽的歌手在演唱会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口号。从那以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像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叶佳修的《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都是那一时期产生的。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民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罗大佑的《童年》。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民谣高潮渐渐低落。大陆校园民谣的产生,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民谣。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园民谣Ⅰ》(1983-1993)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从此校园民谣有了自己的名字。以下是目前流行的一些校园民谣: 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童年、大学自习室、窗外、橄榄树、在希望的田野上、采蘑菇的小姑娘、青春舞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校园的早晨、兰花草、蜗牛与黄鹂鸟、歌声与微笑、龙的传人、明天会更好、让我们荡起双桨、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小草、踏浪、我是女生、中学时代、心愿、七子之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路灯下的小姑娘、捉泥鳅、校园的小路、梦驼铃、轻舞飞扬、似水年华、青春无悔、白桦树、往事、童年的小摇车、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小芳、青春纪念册、一生有你、朋友、千千阙歌、恋恋风尘、月亮代表我的心、小白杨、一无所有、深呼吸、冷酷到底、恋曲1990、让世界充满爱、白衣飘飘、却上心头、玻璃杯、未名湖是个海洋、老屋、单车岁月、彩虹、那些花儿、完美世界、光辉岁月、最美 „„)
90年代 娱乐化 广电传播(其实当中的很多大家都是听过的,可能我们没有记住它的名字,没有了解她们创作的背景或者没有把它们融入到一个体系中去思考,如果你还有兴趣去了解的化,可以去关注,如果你只是欣赏这些单只的歌曲本身的旋律,你也可以继续只是听着,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去发展兴趣爱好,这都不影响,因为我们已经得到了音乐带来的感动。)
台湾民谣依歌词内容为分类标准,大致可分成下列各类:
一、家庭伦理类:农业社会时期,台湾沿袭中国旧制,以农历夜,以大家庭为生活圈。家庭组织里,长幼有序,孝敬长辈,夫妇恩爱,传宗接代,培育子孙。此期间必然会产生许多叙述彼此相处情境的歌谣。如“病子歌”“做人的媳妇”“满月歌等”。
二、工作类:人们上山打猎、砍柴、出海捕鱼、下田耕作等进行各种劳动或职业上的工作时,常寓音乐于工作中,自然产生与工作有关,藉以增进效率并消除疲惫,或抒发工作忧怨的歌谣。如“耕农歌”、“采茶歌”、“牛犁歌”、“乞食调”、“江湖卖膏药”等。
三、爱情类:爱情是古今中外必然存在于男女之间的特殊默契。沐浴爱河中的男女,都会有一种向对方倾诉心声的冲动,这些传送心语的歌谣就是爱情民谣。这种情歌在台湾民谣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诸如“六月茉莉”、“桃花过渡”、“相褒歌”、“爱情哭调仔”等等。
四、祭祀类:台湾的祭祀习俗沿袭中国传统制度,在农业社会时以虔诚的敬心,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平安吉祥,多福多寿。另外,敬拜祖先是民间的优良传统,家家户户每每于长辈先逝或庆典节日,都会有祭祖仪式。这种祭祀时所用的歌谣,如“道士调”、“牵亡歌”、“抽签卜卦调”、“哭丧调”等属于这一类。
五、叙述类:台湾的叙述民谣,大致分成“叙事”、“叙物”、“叙史”、“叙人”等四类。“叙事”民谣,在于针对社会现象之良痞,加以褒贬。如劝诫酒色的“修成正果歌”,民间贬恶善的“劝世歌”,讽刺日本人的“人插花、你插草”等均是。“叙物”民谣则在描述日、月、山、穿、动植物、地方、器具、自然景致等,如“台北调”、“台湾地名歌”、“台湾产物歌”、“时令歌”等。“叙史”民谣指的是叙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奇的民俗歌谣如:生性凶恶蛮悍的蔡牵,于海上作乱时,南部流传着“你较野蔡牵”之民谣。此外,“郑成功开台湾”、“陈三五娘”及“雪梅思君”等均属这一类。“叙人”民谣则以人为对象,这类的民谣不多,如“阿艺娟,真正贤”、“黑面祖师公”等。
六、趣味类:喜乐形之于色,而咏成歌,为之趣味歌。它包括人们工作之余,欢聚一堂用以助兴的欢乐歌及趣味横生的滑稽歌等。这类民谣如“食新娘茶四句联”、“饮酒歌”、“猜拳歌”、“嫁歌”等等。
七、童谣类:指的是儿童生活中用以哼唱的歌谣。就内涵和意识上而言,童谣的想象,意趣均异于普通民谣,宜另归类。台湾童谣依其内容之不同又可成游戏歌、幻想歌、摇篮歌、趣味歌、叙述歌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