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与写作教案1
小学阅读与写作教案
(一)课题:句子训练:怎样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巩固把句子写完整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句子通顺性的要领。充分利用词语的表达和先后顺序达到句子的通顺。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养成一个爱说话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说话完整性、通顺性。提高认识、观察、分析事物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写作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交际能力。善于与人交谈。教学重点:句子通顺性的要求 教学难点:怎么做到句子通顺性 教学课时:2 课时 A、导言:
同学们,大家好!通过上一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怎样把句子写完整的要领。在学习句子的同时,也掌握了词语的分类和怎样积累以及不同词语的运用。学习了写完整句子以后,就要利用每一个词汇以及词汇的先后顺序来把句子写通顺。怎样把学过的词汇组合成既完整又通顺的句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句子,要求把句子写通顺。
B、每课一诗积累赏析:
所
见
作者:【袁枚】 年代:【清】 体裁:【五言绝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
诗文分析:诗记录了作者亲眼所见的夏日农村小景。诗人抓住牧童活泼好奇的特点,着意描写了“忽然闭口立”这一精彩的瞬间。
诗篇大意: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赏析:这情景,全被 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C、主题讲授:
作文,除了要把句子写完整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通顺,就是写的句子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事理,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果句子写出来词序颠倒、不合事理,不合语言习惯,别人就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闹出错误和笑话来。
要把句子写通顺,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先后顺序。哪个词在前,哪个词在后,词语与词语的搭配,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排列,不能颠三倒四。
例
一、1.我告诉妈妈,鸡生蛋了。
2.妈妈告诉我,鸡生蛋了。3.弟弟告诉我,妈妈生蛋了。4.告诉弟弟我,生蛋妈妈了。上面四个句子所用的词都一样,但因词的顺序变了,所以句子的意思跟着起了变化。第一句是讲“我”告诉妈妈一件事;第二句则是妈妈告诉“我”一件事;第三句闹成了笑话——“妈妈生蛋了”;第四句由于词序排列混乱,意思表达不清楚,别人无法理解。上述例句说明,要把句子写通顺,一定要注意词序的排列与词的组合。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事理。
例
二、1.春天到了,种子在发芽、生根、长叶。
2.春天到了,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第一句,通顺,合乎植物生长的规律,第二句虽然也通顺,但不合事理。植物的生长规律是发芽→生根→长叶。违背事理的句子,在意思上是讲不通的。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我们常说“刮风了”“下雨了”。如果说成“刮雨了”、“下风了”。人家就要说你是胡说八道。
把句子写通顺,可以经常做如下练习: 1.扩词成句。
例:树→松树→两棵松树→栽了两棵松树→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我在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
2.整理词序。例:好孩子/是个/小勇/懂礼貌的
小勇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想一想,练一练: 1.照样子扩词成句。
例:球:足球→踢足球→国安队踢足球→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中国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
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排列错乱的词整理成通顺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加上标点。
①土层里的乌鸦
啄吃
喜鹊
在和新
翻松的地老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走来走去
大草原上
在羊群
一眼望不到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军民联欢
我们
兴高采烈地
庆祝
八一建军节晚会
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词语连成通顺的句子。妈妈悄悄地
落下去。小勇轻轻地
走上领奖台。太阳不慌不忙地
走过去蒙住小三的眼睛。那像雪一样白的 是天空中飘着的雪花。
那像晚霞一样红的是田野里的油菜花。
那千变万化的 是山坡上的桃花。
那像金子一样黄的是果园里的梨花。
4.下面的话应怎样排列?排好后把它写下来,加上标点。①分给大家吃 妈妈让我把葡萄洗一洗 吃过晚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吹得树叶乱摇 一只蜘蛛垂落下来逃走了 忽然一阵大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词序颠倒的病句,请修改后写在横线上。①春风和煦地轻轻地吹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北风凛冽地呼呼地刮个不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把劳动场面热气腾腾地写下来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课后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积累了一首古诗,了解了古诗的事情发生和写作技巧。学习了新的内容,怎么把句子写通顺,知道了要把句子写通顺的要领。需要学会运用各个词汇之间的运用和顺序。掌握这个要求,我们的句子就能写通顺。句子写完整是第一步,其次就是在完整的基础上怎样做到把句子写通顺。下一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E、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的想一想,练一练。
2、试着在完整句子的基础上,利用不同词汇的先后顺序把句子写完美、写通顺。
第二篇:写作教案1
修辞立其诚——写真话,抒真情
主备人:王 勇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中“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重点难点:
如何在文章中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讨论质疑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而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
2、活动体验:阅读感悟“走进现场”的四篇文章回答问题。
3、走进现场 李兆权《丑娘》点评
1)、围绕母亲容貌的“丑”,作者写出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少年时懵懂任性,因为母亲不漂亮,“我心里像满含着委屈,在公开场合中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青年时只小事理,想到母亲艰难却善良宽容,“我的心在发酸”。而当作者怀着感恩之心,结婚之际带妻子回家看望母亲时,母亲却与世长辞。作者真正感受到母爱的博大无私,从而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围绕对母亲的认识,作者选择从童年到成年三个时段的感受,以母亲亲手制作的毛边鞋为线索贯穿始终,通过自己感情的变化,写母亲对儿子不变的爱。2)、第一次是叙述当年老师说这几句话时的情形。在老师说这几句话之前,有一段细节描写:“他提过鞋子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子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亮的鞋子呀!说着,又把鞋底端详了半天„„”——在这样铺垫的基础上,老师发出了赞叹。老师的生活经验,也许是“漂亮人做出漂亮活”因而顺理成章地作出了判断:能做出这样精致漂亮的鞋的,必定是心灵手巧的魅力女子。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例外:母亲并不漂亮,被村里人称作“丑娘”。母亲去世以后,作者想到母亲对儿子的恩情,这句话再次出现。这次出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母亲虽然被人称作“丑娘”,但是她的心是最美丽的,这比容貌的美丽更动人。这句话第二次出现时,内涵已经不同,主题得到升华。3)、母亲爱子女,是人性美,也是伦常。表现母爱的生活素材比较多,母爱的方式也比较丰富,相对而言,选材不难。但是母爱的深层含义,在于将这种充满人性的爱一代代地传下去,将这种爱的禀赋延及他人,首先要回报在给予自己生命和慈爱的父母身上。《丑娘》中,当作者长成一个小伙子时,已经知道要报答母亲,知道给母亲买衬衫和雪花膏;到成婚之际,还特别关照爱人“娘一辈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宽慰老人心的话”,表现出对母亲的爱;而当看到母亲给儿子媳妇留下的精致的毛边鞋时,“膝头一阵酸涩,扑通一声跌跪在地上”,夫妇俩“眼泪如泉涌般直落下来”,表现出痛失母亲的悲伤。如果仅仅写母亲对自己的爱,那就很容易停留在一般层面上。
莲子《苦糖》点评
1)、本文叙述的是儿时的一件事。它不但记录了母亲的内心悲苦,记录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宽容,更记录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作者之所以对它感兴趣,是因为这件小事集中反映了穷苦家庭的亲情。只要留意观察,注意倾听,触摸社会的方方面面,进入人的心灵世界,就能发现生活中这些真实的有价值的素材。文题为“苦糖”,意在反映童年的生活困苦,更在反映母亲更苦的心,甜蜜的糖和苦难的记忆联在一起,使文章“母亲的慈爱”这一主题得到升华。2)、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叙述描写麦天枢少年时偷白糖吃的情景,反衬出贫苦家庭的窘况。作者用笔简约,仅用短短的一句“在嚼咽的时候,他目光怔怔地盯着某处,甜出了泪水”,这样的描写抓住了生活的真实,生动感人。而写母亲,竟只用了一句话:“母亲只是抱着空罐子哭着,一句责骂的话都没有。”真的母爱,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去描写。母亲不是为二斤白糖而痛苦,而是为自己没有钱让孩子吃上白糖而痛哭。母亲的哭声在儿子看来是无言的责备,成为一种责任,一种报效母亲的责任。母亲的哭泣给了麦天枢什么样的感悟和感动,文章也没有多言,仅写他总是带着白糖回乡。“而他自己,从那以后,很少再吃白糖”,为什么会如此?文章又给读者留出了无限的回味空间。巴金《朋友》点评
本文没有运用绚丽的语言,而是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的感谢朋友,诠释友情的真谛,非常感人。因为情感的表达,关键在于所传达的情感是否真实。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如:“但是他给我的那一点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颤动”,“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回变成怎样可怜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爱„„分给了我”,等等,着实让人感动。这些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也就自然地产生了感染力。文章结尾是主题的深化,巴金的人生信条“掏出心来”“愿化泥土”表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天动地。邓拓《“伟大的空话”》点评
文中的“伟大”是指喜欢用“大字眼”,说空话大话套话,人为造大气势,而完全不考虑读者的情感。作者对这样一种文风深恶痛绝,并揭示出这种文风的产生根源是庸俗的社会风气,特征是缺乏实事求是精神,不尊重事实,自欺欺人。作者在文中用一种理性、负责的态度展开分析,显示了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课时
1.导入:现在很多同学写出的文章总感觉不能打动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情实感,在写文章时常常东拼西凑,生编硬造,千篇一律,给人似曾相识之感。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艺论。”孔子也说:“修辞立其诚。”什么意思呢?“修辞”就是修饰词句,是写作,“立其诚”就是写文章要实在,诚实,写真话,抒真情。由此看来,文章能打动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如何才能写真话、抒真情。(出示教学目标)
2.比较文章片断,了解写作中“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我们下面就先来比较以下三个文章片断,从“修辞立其诚”的角度看,你认为哪个片断写的好?
片断一:(以“待人和善”为话题的开头)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的;对待朋友,我选择最和善的方式。
片断二:一天,我患了重感冒,发烧至四十度,早饭后独自骑着自行车去医院看病。骑着骑着,正面开来一辆大卡车,眼看就要轧着一位拄着棍蹒跚着正要横穿马路的老大爷。”就在这紧要关头,我的头脑里思想斗争很激烈。去救吧,要耽误自己看病,不救吧,眼看着悲剧就要发生。正在这时,雷锋、赖宁等英雄形象掠过我的脑海。我想,自己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为人民做好事。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下车,用尽全力一推,老大爷得救了。这时的老大爷激动万分,热泪滚滚,握住我的手说:“娃啊,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每个角落,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你的行为是多么伟大,多么崇高啊,你就是一个光辉的典范。我为我们国家有你这样高尚的学生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代表人民感谢你。” 片断三:(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怀想天空》)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一篇,词藻华丽,但内容空洞,只追求形式。第二篇,凭空编造,情节违情悖理,唱高调。第三篇,虽语言平谈,但感情真挚,文风质朴。第三篇作文得了53分,所以说,写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基础。3.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做到写真话,抒真情。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写真话,抒真情呢?我们教材中的四篇文章《丑娘》《苦糖》《朋友》《伟大的空话》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请我们一块来讨论一下,看用什么方法来写文章就能做到说真话,写真情。在分析时我们可以从选材方面,也可以从表达方式或手段等方面来谈。(板书:选材、表达方式、手段)(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1)《丑娘》为什么写得好?
A、没有回避母亲的丑,开头的侧面写,中间的正面写。B、中间的我的心情很真实。总结:写真事,不避讳。(板书)(2)《苦糖》为什么写的好?
A、选材上以小见大,把家庭的穷苦和亲情写了出来(如果现在让你写,如果再这样写就显得不真实了)B、细节描写很真实,把小孩子禁不住白糖的诱惑的心理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总结:以小见大,细节描写。
(3)《朋友》为什么好?这篇文章能感动你吗? A、此文和一般的写朋友之间感情的文章不同,不是记叙的具体事情,而是重在倾诉自己的心灵感受,可见直接倾诉心灵感受也是写真话,抒真情的一种方式。B、用了许多疑问句,直接抒情的文字来表达,增强了感染力。
C、我觉得此文不好,有点唱高调,巴金对朋友的感情并不能与我产生共鸣。(分析原因:学生不了解巴金此文的写作背景,出示背景材料,分析)背景材料:巴金先生说他是靠友情生活到现在的。青年时的巴金埋头于写作,为了写作,他到四十岁才结婚。没有家,朋友的家就是他的家,写作之余,巴金先生常常旅游到各处去看朋友,并写下了《旅途随笔》。散文《朋友》就是《旅途随笔》中的一篇。巴金先生在一个明争暗斗的封建大家庭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除了母亲给予的无私的爱,他很难得到更多的亲情的关怀,但是性格内向的巴金却有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对朋友无话不说,至诚至义。巴金先生的小说《灭亡》发表后,他得到生平的第一笔稿费,他一分不剩地全给了朋友。巴金先生说没有这些朋友,他就没法写出这部小说。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文章感染力不同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一是从语言语调入手,疑问句和祈使句比陈述句感染力要强;二是可运用议论、抒情的手法,也可采用细节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增强感染力。真实倾诉心灵感受、疑问、抒情。(板书)(4)《伟大的空话》好在哪里?
敢于直接发表负责任的看法,有公民意识,该批判时毫不留情。
比较:写作实践四中,铁路工人、医生、士兵、消防队员四个人的话,你认为哪个人说的好?为什么?
消防队员说的好,因为其他人都是大话空话,是新闻语,是不太负责任的,只有消防队员说出了真实的感受。总结:说话负责任。(板书)4.总结:如何才能写真话,抒真情? 选材方面:
(1)写真事,不避讳。(2)以小见大(3)真实倾诉心灵感受
表达方式、手段:
(1)细节描写(2)疑问、抒情 写作态度:说话负责任
5.补充:还有没有你认为写真话,抒真情的方法?阅读《给班主任的一封信》
总结:人物不程式化,脸谱化。
6.写作实践:我们已经总结了这么一些方法,在写文章时,并不一定全部运用,只要能根据需要把握好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就可以了,下面给大家提供两个话题来作一个片断描写,做到写真话,抒真情。
(1)误解(2)父爱(或母爱)同学点评。
7.小结:同学们,写作方法固然重要,但要写出“真实真切,感人”的文章,首先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高明的作家或者聪明的初学写作的人都是平实地写生活中的琐事,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作,因为独特的感情来源于独特的经历和感受,来自于对独特经历和真心感受的提炼。“修辞立其诚”,“诚”是内在的,“辞”是外在的,“诚”是主导,“辞”以“诚”存,“立诚”之“辞”才更有价值和魅力。希望大家面对生活微笑,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它流淌在我们的心间,绘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第三篇:写作教案1
1~2 periods
Date: Sept.1st
Objects: 1.Complete sentences and sentence fragments 2.Loose, periodic and balanced sentences
Contents: I.What is the complete sentence?
S/V(Subject/verb)David cried.S/V/SC(subject complement)David looks tired.S/V/DO(direct object)David loves his mother.S/V/IO(indirect object)/DO David gave me the book.S/V/DO/OC(object complement)David makes his mother angry.Sentence stripped to their basic patterns give us only a minimum of information, but they provide the skeleton(基干)for more fully developed sentences.We use two kinds of material to build up sentences.a.attributive or adverbial modifiers develop or narrow the meaning of the basic sentence elements.A modifier may be a single word, a phrase, or a clause: Basic: the woman stood.Expanded: the short, wrinkled old woman who was wearing a jacket stood behind the counter reading a fishing magazine.b.Compounding: using more than one of the basic sentence elements or a set of similar modifiers.(modification and compounding are usually combined in building a sentence)Basic: He enjoyed dances.Expanded: He enjoyed dances, parties, and concerts.II.what is Sentence fragment? A complete sentence begins with a capital letter and ends with a period.A sentence fragment(破碎句)is part of a sentence that is set off as if it were a complete sentence by an initial capital letter and a final period or other punctuation marks signifying the end of a complete sentence(such as questions marks and exclamatory marks).A sentence fragment : 1 lacks a verb(e.g.The horse running fast.)
2.lacks a subject(And ran away)
3.is a subordinate clause not attached to a complete sentence(Because it was confusing.)Fragment: To earn some pocket money, you only need an odd job.While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remarkable, you must spend lots of time and energy.Revised: To earn some pocket money, you only need an odd job.But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remarkable, you must spend lots of time and energy.Fragmen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 wanted to get away from the heat.To somewhere cooler.Revised: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 wanted to get away from the heat to somewhere cooler.(the phrase is combined with the main clause.)Revised: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 wanted to get away from the heat.I longed for somewhere cooler.(the phrase is turned into a complete sentence.)
Comma Splices(逗号误用)and Run-on sentences(粘连句): A comma splice is one of the common errors that inexperienced writers make – separating independent clauses by only a comma or by a comma and a conjunctive adverb or a transitional phrase.Conjunctive adverbs include such words as furthermore, however and moreover;transitional phrases are expressions such as in fact and for example.Rain had fallen steadily for sixteen hours, many basements were flooded.Power tends to corrupt, moreover,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Revising comma splices:(1)Turn the clauses into separate sentences.Comma Splice: Rain had fallen steadily for sixteen hours, many basements were flooded.Revised: Rain had fallen steadily for sixteen hours.Many basements were flooded.(2)Insert an appropriate coordinating conjunction(such as: and, or, nor, for, but yet, and so)after the comma between clauses.Comma Splice: he had intended to work all weekend, his friends arrive Friday and stayed until Sunday.Revised: he had intended to work all weekend, but his friends arrived Friday and stayed until Sunday.(3)Insert a semicolon between clauses.Comma Splice: Tom and Henry were more than close friends, they were inseparable.Revised: Tom and Henry were more than close friends;they were inseparable.(4)Subordinate one clause to the other.When the idea in one clau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in the other, you can express the less important idea in a phrase or a subordinate clause with the help of 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such as because, when , who, so that, where and till)Comma Splice: The examination was finally over, Becky felt free to enjoy herself once more.Revised: The examination was finally over.Becky felt free to enjoy herself once more.Revised: When the examination was finally over, Becky felt free to enjoy herself once more.(Emphasis on the second idea.)Revised: The examination being over, Becky felt free to enjoy herself once more.(Absolute construction is used to emphasize the second part.)
Run-on sentences: when two main clauses are joined without a word to connect them or a punctuation mark to separate them, the result is a run-on sentence, or a fused sentence.Generally, run-on sentences may be corrected in the same way as comma splices.Run-on: Our foreign policy is not well defined it confuses many countries.Excise: Read the following rough draft carefully and repair any sentence fragments and revise any comma splices or run-on sentences, using one of the methods you think effective.Jim, Jeff, and I took introductory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last year.Each of us wa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a different language, however, we were all trying to accomplish the same goal.To begin mastering a new language.When we compared our classes and the results, we found that each course used a quite different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In my Spanish course, Professor Cruz introduced lists of new words every week she devoted half of each class to grammar rules I spent most of my time memorizing the lists and rules.In addition to vocabulary and grammar study, I read passages of Spanish literature.Translating them into English.And wrote responses to the reading in Spanish.The only time I spoke Spanish, however, was when I translated a passage or answered questions in class.Although Professor Cruz spoke Spanish for the entire class period.In stead of memorizing vocabulary lists and grammar rules and translating reading selections, Jim’s Portuguese class rehearsed simple dialogues useful for tourists.Conducting every class in Portuguese, Jim’s professor asked students to recite the dialogues, she corrected the students’ pronunciation and grammar as they spoke.Jim’s homework was to go to the language lab, he listened to various dialogues and practiced ordering meals, asking for directions to a train station, and so on.Jim learned to pronounce the language well, he mastered the simple dialogues.But he did not get much practice in reading.When Jeff took a course in Russian, his experience was different from Jim’s and from mine.His professor asked the students to read articles from the Russian press.And to listen to recent news programs from Russian.In class, students discussed the articles and programs.Jeff’s professor encouraged the students to use Russian as far as possible in their discussions, she also allowed them to use English.Other class activities included writing letters in response to articles in Russian publications and role playing to duplicate real-life situations.Such as a discussion with a neighbor about the lack of meat in the shops.Jeff learned to understand spoken Russian and to speak the language, in addition, he regularly practices reading and writing.Although his Russian course was difficult, Jeff thinks it will help him when he visits Russia this summer.Of the three of us, Jeff is the most positive about his course.He is certain that he will further develop his language skills when visiting Russia, moreover, he is confident that he can communicate without struggling too much with a dictionary.Jim and I feel less positive about out courses.Because we both have forgotten th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rules.If I were asked to read a passage in Spanish now, I couldn’t, Jim says he would not understand Portuguese or be able to respond to a single dialogue if he had to.III.A loose sentence puts the main idea before all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in other words, it puts first things first, and lets the reader know what it is mainly about when he has read the first few words.Periodic sentence: the main idea is expressed at or near the end of it, and it is not grammatically complete until the end is reached.The reader does not know what it is mainly about until he finishes reading it.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Jane Austen This is the sentence with which Jane Austen begins her Pride and prejudice.It is clearly of the periodic structure because neither in syntax nor in meaning is it complete before the last word.The sentence follows a climactic order, the last word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and because many words are piled up before the key word, the sense of climax is made very strong.Here is the opening paragraph of Joseph Conrad’s Lord Jim:
He was an inch, perhaps two, under six feet, powerfully built, and he advanced straight at you with a slight stoop of the shoulders, head forward, and a fixed-from-under stare which made you think of a charging bull.His voice was deep, loud, and his manner displayed a kind of dogged self-assertion which had nothing aggressive in it.It seemed a necessity, and it was directed apparently as much at himself as at anybody else.He was spotlessly neat, appareled in immaculate white from shoes to hat, and in the various Eastern ports where he got his living as ship-chandler’s water-clerk he was very popular.Most of the sentences are compound and compound-complex, and all of them, except the second half of the last sentence, are loose in structure.There is no suspense or climax;the tone is easy, relaxed and informal.The writer uses these loose sentences because he is enumerating facts or ideas of equal importance, and also because he aims at a natural and orderly presentation.Loose sentences are easier, simpler, more natural and direct;periodic sentences are more complex, emphatic, formal, or literary.
第四篇:1写作与阅读叙事文教案
专题一叙事文写作技巧
一、教学计划:以学做家务为例了解如果叙事、叙事文章阅读理解
二、教学目标:
1、能把学做一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做到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2、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劳动的过程写具体
2.文章要有开头和结尾
四、教学过程:(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对学生讲解叙事文:
1.叙事要完整。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就是以书面的形式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因为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为了让别人看明白你写的事情,我们必须在叙事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是事情的“六要素”。
2.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我们已经知道了叙事文章的“六要素”,可在作文过程中,我们不能像问答式一样,把“六要素”讲完就算。这样的文章,读来是不吸引人的。在“六要素”中,“经过”是事情的主体,要分几步写清楚。每一件事情的发展一定有它的先后顺序,我们在写作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关内容要写得细致、清楚,这样,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写具体了,一件事就会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写作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一步一步写具体事情的经过呢?
(让学生们思考之后继续说)首先,可以找找事物的规律。虽然有些事物比较纷纭复杂,不很容易认识清楚,但它总有一定的规律。了解了它内在的联系,知道了它的因果关系,写起来就比较具体了。其次,观察要仔细。人们每做一件事,会有许多动作、神态、语言上的表现,要善于现察,了解特点,抓住特征来写。另外,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联想,使文章就像一株繁茂的大树,既有突出的主干,又有婆娑的树叶。这样,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
3.叙事,要有中心。一篇好的叙事文,必定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立意。立意,就是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主题。从我们平时的经验来看,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衡量的关键,主要看中心是否明确。因此,确定文章的中心,是叙事的根本。在叙事时,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要以中心意义为线索贯穿全文。一般来说,点明中心在文章的结尾较多,因为这样从记叙事情到引出意义,比较自然,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中心在文章开头,也就是在记事之前先点明意义,让读者有一个心理准备。
4.叙事,要选择新颖的材料。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积累写作材料,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我们小学生写作文,就应该写自己的生活。我们少年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时刻观察、用心体验,往往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新奇的事、新奇的现象。这些会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特别的思考,只要我们把注意现察的许许多多新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写到作文里去,寻求新的立意就能写出新颖的、有深度的作文。
5.叙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因此学生如果写自己有感受的事,就容易写得生动、活泼、具体;如果写自己不熟悉的事,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写不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的需要为目的的写作练习,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如写写日记、周记、随记、书信、读书笔记等,自己选题,自由发挥,放手写作,畅所欲言。练笔先从自己写起,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起。这种大量的持续的作文自主练笔,既记载了真实生活,又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红色部分为板书,每说一个点,就写出这句话)
二、请一个学生起立朗读叙事范文
三、请学生回答:
1、概括全文
2、找出文中的六要素
3、文章如何开头,怎样结尾的四、课堂练习一篇阅读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写作兴趣
1、聊聊自己在家里的生活情况,会哪些家务活并交流做家务的感受.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你感到最困难、最有趣的是哪一次?遇到什么困难?出了什么“洋相”?是怎样克服和改进的?
2、要求写下你做家务的经过,你会怎么写? 学生自由发言
二、我们看看范例是怎样写的?(读范例,懂得写学做家务事的方法和要求)
1.学生总结写作方法:这次作文是写什么的,要求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2.老师归纳
写作内容:学着做的一件家务事
写作要求:把做事的经过写清楚
注意事项:写之前要先想好
(1)写哪一件家务事?
(2)这件事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和谁一起做的?
(3)做的过程有没有遇到困难?有了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作业:学做家务
能把学做一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做到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重点和难点:
1.把劳动的过程写具体
2.文章要有开头和结尾
写作内容:学着做的一件家务事
写作要求:把做事的经过写清楚
注意事项:写之前要先想好
(1)写哪一件家务事?
(2)这件事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和谁一起做的?
(3)做的过程有没有遇到困难?有了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下发作文本,进行写作辅导,作文批改、修正
第五篇:阅读与写作1
阅读与写作(高二理科语文)第十九届语文报杯获奖作文四篇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作文。
1.从“碎片化阅读”中走出,去关注“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我们才能更真切地认识历史的全貌、人性的丰富、思想的博大等。结合你对阅读过的一本“整本的书”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不少于900字。
2.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夺冠,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的传承;戏曲、书法走进课堂,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一把古琴、一段古城墙、一把油纸伞、一件青花瓷„„很多很多事物都显示着某种传承,我们在传承中回望历史,弘扬精神,开拓前行。关于“传承”,你想到了什么,请以“传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900字。
【现场特等奖作品】
题目2
传递中的汤匙
四方的桌子上摆着一把汤匙和一粒药片。
那一粒面目狰狞的小药片像一只魔鬼,在锡箔纸的颤抖中失声尖叫着,时时刻刻想往我肚子里蹿。
我咽了一大口口水,颤巍巍的手把那药片放在陶制的汤匙里,硬着头皮往嘴里塞。只感觉那小妖精往我喉上狠狠地刺了一刀,“哗”地一下连药带水全吐在白得发亮的地板上。
妈妈什么也没说,只长叹了一口气,再默默地去卫生间拿拖把。
自小我就不会吞药片,因此那把汤匙成了我小时咳嗽痛苦最好的陪伴。每次感冒咳嗽的时候,妈妈总会在那红豆色的汤匙里一圈一圈地把药磨成粉,泡成又苦又黏的一勺药水,再吹一吹,亲手送到我嘴边。我总是心安理得地抿下,从未看见持着汤匙的她是怎样的表情,只是用余光瞥见棕褐色的药水下有一个字样,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只感觉一股暖暖的苦水从舌尖流过,留下满口涩涩的芬芳。
但药粉的药效总归是差劲些,我整日地咳嗽,日夜不停。此刻的厨房里,妈妈便会在红豆色的汤匙里一圈圈地打转,有时会有一撮粉末扬起,溜到妈妈眼眶里喉咙里,惹得妈妈一阵又咳又呛。褐色的药水透过妈妈的眼泪,折射到她的心窝子里。她跟我讲起她小时候的事。
那时妈妈家里穷,一碗稀饭里米也捞不到几粒。妈妈身体又差,体弱多病。因此外婆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到后山的林子里去找草药。回来之后,又要在炉子里熬。那跳动的火苗带着一团乌烟,扑到外婆脸上,惹得外婆也是一阵又咳又
呛。
妈妈还说,这把陶制的汤匙是当年外婆攒了一星期的钱买的,专门用来给她喝药。时间久了,上面的字样看不清了,但妈妈舍不得扔,一直用到现在。
“那也算是个传家宝了。”我说。
时光荏苒,中考完后,我上了一所寄宿学校,那把陶制的红豆色汤匙也被锁在壁橱深处。一月一放的休息制像一堵高高的钢化玻璃,冷冷地筑在我和母亲面前,我知道她的存在,却感受不到她的温度。
夜,静得像一潭水。窗对面还是一层层一列列,一模一样的窗,深蓝色的天上轻描淡写着几笔云,刚好把月亮全遮严实了。只有宿舍边的大灯还亮着,硬生生地从窗里射进来。窄小的寝室里充溢着韵律的呼噜声,一呼一吸。
“咳咳”我第一次感到喉咙里这般着了火似的难受,这时妈妈总会用红豆色的汤匙给我喉咙带来一阵温暖与清凉,在家里。而学校,这里,却只是呼噜声依旧。
我从又硬又窄的木板床上起身,翻箱倒箧地找到一把塑料勺和一板药片。那把胶白色的塑料勺好像宿舍旁的大灯光,灰暗暗的,毫无光泽。“试一下吧。”我把药片放在塑料勺上,摇摇晃晃的塑料勺上悬着药片和我的心,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似的。只感觉簌地一声,药片顺着清冷冰凉的水流流向肚中,一切去得那么快。我咬着薄薄的塑料勺,心中若有所思。微风拂过,树叶摩挲的沙沙声赶跑了乌云,只见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湛蓝的空中,像母亲慈祥的脸。
放了假,我回到家。那一次,妈妈生了一场大病,倒在床上,咳嗽着。我翻箱倒柜地找到记忆深处的红豆色汤匙,学着她的样子,用日渐成熟的手在匙里打转,再鼓起腮帮子吹一口,送到母亲面前。那一刻,当我真正持起着沉甸甸的汤匙时,眼前的她轮廓渐渐清晰,条条皱纹占据着她苍老的脸庞。霎时,不禁有几滴泪水在我眼角打转。
“你怎么哭了?”
“没有,只是被药粉呛着了。”
褐色的药水透过我的眼泪,折射到我的心窝子里。见底的汤匙底上明明白白地雕着一个金边的字——孝。
2题目 当归
展信好!
最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见字如晤”。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不知是否会想起你执笔写着处方的老父亲,以及那间养你育你却又眼睁睁见你远赴重洋的医馆。而我,不必看见书信便可想见你紧锁的眉头和反感的面容。我明白你的苦处,只希望你看完这封信再做一切的定论。
咱们家祖上四代行医。自你于淡淡草药香中呱呱坠地的那刻起,你的血脉便刻上了药草的纹理。翻找药材时指尖触及药罐上繁复的篆字,于是为你取名“当归”。
你说血脉不应成为绑缚你命运的枷锁,一个人的未来应由自己选择;你说你对中医并不感兴趣,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错了,孩子,你还没有看清自己的心。
血脉并非仅仅赋予你传承的命运,它同时也赐予你对这项事业深入骨髓的热爱。你五个月时便用小拳头握着捣药的棒槌挥舞;你四岁时便能说出几十种药材的名字;你上小学时写自己的爱好和梦想,笔迹稚嫩,却篇篇不离行医;你上大学时身居异乡睡不着觉,非得熏了苦艾才能安眠„„如果说这些是耳濡目染中必然的结果,那么我还有一条铁证:你很小的时候,有一回把手伸进盛药材的罐子里鼓捣。我正要呵斥,却见你伸手捏起一株药草,小心地闻了闻,又轻轻伸出舌尖舔舐,脸上是我从未见过的好奇与欢快。那一刻,我知道,你生来就该传承这一切。
但后来,不知怎的,你突然就对中医失了兴趣。也许是那一次,读了鲁迅的文字,同学戏谑地问你,家里是否也用经霜三年的甘蔗抑或同居一巢的蟋蟀作药引?你从此渐渐地把“养气补虚”一类的话当做江湖骗子的口头禅,大学毕业后一意孤行地出了国,逃离这间医馆了。
当归,你可知,一个人生来就是带有责任的?能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便是得了天地父母一个最大的恩惠。正如我们毫无怨言地养育你成人,你也应自觉地肩负起家族的事业。你说海外风景独好,山高水长;我说医馆是你前生记忆的载体,是你魂牵梦萦的原乡。你说中医式微,前途茫茫未卜;我说只顾风雨兼程,哪管他未来的模样。你又说从业者众,少你一人无妨;我说每一行啊,都像一条锁链,多一环就是多一份力,少一人就短那么一截,永远都不多你一个。
中医这门学问,和别的那些都不一样。中医的本质是医道,是生命之道。别的传统文化,消亡了固然十分可惜,但中医一旦消亡,就意味着千千万万本可存活的人可能会不治而死。你爷爷当年对我说过,医者就像鬼门关下的渡船人,每渡一次人,救回来的就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哪怕只多救一条命,都是无上的功德。你现在无比珍视自己的未来,务求走一条阳光明媚的大道,过上美满的一生;看着那些病人眼里渴求的光,我总想到你,他们也和你一样,盼望着灿烂的前程。
中华文化,光明璀璨,源远流长,中医尤其如此。自神农尝百草始,至后世孙思邈的《千金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至屠呦呦以青蒿素摘得诺奖。是他们在传承中医学,却又远远不止他们。
一个民族需要优秀的精神食粮,涵养文脉,承载历史;而一个人亦需要一个精神支柱,支撑他走过风刀霜剑、人世坎坷。我们这个家族的精神命脉,就在悠悠药草香气间流传。拭去青年人的自傲,拭去旁人的目光,洗尽一切浊世里迷乱双眼的铅华,你会看见自己的心,它朝向医馆里悬壶济世的生活,也朝向同样望向你的长辈,又或者,二者早已融为一体,再难分离。
站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土地,远远望着这封信寄来的方向,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幼时念诵过的诗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当归吾儿,当归。
盼你归来的父亲
传承 题目2 泱泱大国,饱经几千年风霜,文明而未曾泯灭。上至轩辕,下至于兹,传统文化的传承步伐没有停止,中华民族在历练与沉淀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文化体系。新时期的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我们若想让优势传统文化在今天继续有其立身之地,就需要将它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种结合,应是远超物质层面简单的结合,更在于精神上的一种契合。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帮助我们回望历史。记得家乡曾经有一条老街,百年老屋青瓦白墙,静静伫立。人们傍水而居,传统味道十足。几年前,政府开始了旧房改造工程。这一条傍河的老街被改造成了历史文化街区。修葺过的房子仍有着古朴典雅的历史味,却摇身变成了民俗文化展览馆和花灯展馆。虽是缺少了从前小镇居民生活于斯的人间烟火气,但它将原本分散着的传统的生活整合,变成一种具有仪式感和特殊化精神的可供我们回溯的一种生活。历史的厚重感被压薄,在这些展馆中得以体现。历史文化街区去了院落老宅文化沉疴烂尾的弊病,取其情感牵挂、提升内涵的功能。有形的物质载体给了我们去欣赏、牵挂、吸收、传承的机会。物质文化上的优秀传统在新的外壳中不断传承。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鼓舞我们弘扬精神。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军九十周年,《建军大业》近日上映。它讲述的是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危机存亡之时建立军队,克服艰难险阻的故事。这本电影受到了很多年轻观众的青睐。虽然很多年轻人是冲着他们喜欢的明星才去看电影,但在潜移默化之中,他们也能感觉到磅礴向上青春激荡的力量。在这些演员身上能够体现出九十年前革命的热血,能够看出九十年前青年们的踌躇满志,为革命事业不懈努力着。我们通过电影这种更能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方式,记录下那段丰盈的历史,弘扬主旋律,弘扬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人们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自觉接受这种精神品质,以此为模范,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精神上的传统也便得到了传承。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激励我们开拓前行。近日播出的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将过去五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进行了一番总结。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其中在最后一集《人民的获得感》中,除了介绍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外,还特别提到了精准扶贫。关于贫穷,自古以来孔子的“少者怀之,老者安之”的思想主张就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而白居易的“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是对穷困交加的卖炭翁的真实写照,其中也流露出了对贫者的悲悯。而如今,在十八大期间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二字是对扶贫的更高要求。优化整合了扶贫资源,因人因地实施扶贫政策,在直接物质资助外更是注意到教育脱贫、生态保护脱贫等的高效性与可持续性。我们延续了思想上的传统,继承原有的优秀想法。这个政策激励我们所有人在改革的路上开拓前行,发现更好的方式,为国为人带来真正的福祉。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给予了传统文化一个更加亮丽的外壳,也把时代精神的内核填充地更加丰富。在这样的一种文化传承之中,我们回望历史,弘扬精神,开拓前行。学会文化传承的个体将会获得更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文化自信,而学会文化传承的国家将会站上世界之峰。
感谢你出现在我的凛冬
林灿
还记得那年晚春,花开得正盛,露珠在玫红色的花瓣上滚动着,像只脱缰的野马眨眼的功夫从层层叠叠的花瓣中落下,露珠把花浓烈如酒的香气和它自己一同带到大地中,像一个骑士等待着在下一个凛冬守护着他的公主。我看过娇艳的花冬日里蜷缩成萎蔫的焦黑样,似乎寒风一吹,它都会沙沙作响化为灰烬。我想,花应该感谢春日里的那颗露珠,伴它度过暗夜无边的凛冬的那颗露珠。小时候,因为老驼背被母亲拉去跳拉丁舞。教舞蹈的老师一见到我们就非常热情,眉飞色舞地对着我妈妈说:“我看这孩子一定是个跳舞的好苗子...”她说了一通赞美我的话,我有点茫然,我不知道我有这些优点,更不知道她是怎么发现我的优点,我还一句话都没说啊!“来来来,开始了。”正在我匪夷所思的时候,她已经开始教跳舞了,我张惶地手脚乱比划,跟不上节拍,像刚出生的小鸭子不谙水性,愚笨地用翅膀拍打着水面,动作粗鄙。她透过镜子看到了我,眉头紧锁着步步逼近我,“你怎么回事啊,教这么多遍了还不会,真笨!”她的大嗓门一哄,全舞蹈室的人哄堂大笑。我很愤怒,小拳头紧紧捏着,心里就像被针扎得千疮百孔,泪水在红眼眶里不断抖动,我却迟迟不肯让它落下。自从那一节课,我就再没去学过跳舞,妈妈的目的也落空了,我的驼背一天比一天严重,都快要匍匐在地面上走了。直到,我遇见了你。小学的兴趣社团来我们班选拔成员,我因为弹钢琴学过声乐,音准比较好所以被选上了。后来阴差阳错的,教声乐的老师生了大病,学校临时找了一个舞蹈老师,我们的声乐社团就变成了舞蹈社团。你看见我们时,跟我们作了自我介绍,“我姓蔡,我的年纪跟你们差不了多少,你们可以叫我姐姐~”说完她腼腆地笑了一下,笑的样子很好看,两个梨涡挂在嘴边,甜蜜的模样沁入眉梢。我还是跟以前一样,手脚配合得很笨拙,你看见了,轻轻走到我身旁,用吴侬软语对我说:“来,我跳一遍给你看,然后你跟着我一起。”你把原本的快
动作拆分成一个个慢动作,你跳的每一个动作都好像时间静止了一样,但是我却看得十分清楚。你牵起我的手,我们立起脚尖,把手抬高,扫腿,旋转,跳跃...你就像我的镜子,但却不像镜子那样冰冷,你柔和的目光注视着我,虽不言,却默默给予了我从来没有的自信。在那一刻,我不再是愚笨的小鸭子,万千思绪都化作一颗泪珠,欢悦地滑落脸庞。
即使下课了,如果我练舞有不顺的地方,你都会继续帮我训练,你从来都不会不耐烦,甚至有时候我想放弃了,你还是依然鼓励我。自从遇见了你,我更加自信,驼背的坏毛病也改掉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你常常对我说一句话;“别着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时我并不明白其中的哲理,现在我懂了。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时,寒风瑟瑟,万物凋零。但不要忘了,在冬天之后,就是春天的降临,到那时,阳光明媚,万象都充满了生机。不要忘记寻找希望的光明,不要忘记,黑暗之后就是黎明。感谢你出现在我的凛冬,成为我希望的光明。
指导老师:余航
余老师点评
写作材料的安排与组合形成了写作构思的重要环节,面对头脑中错杂涌现的写作材料,怎样做到彩线串珠?本文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照样本。本文将冬去春来的自然更迭与内心情感体验的变化巧妙融合,开启了内心体验与外在世界间的通道。此外,两个舞蹈老师,形成鲜活反差的人物形象,通过自己学舞蹈的过程巧妙地联结在一起。错杂纷繁的材料,在“感谢肯定与鼓励”这条线索的贯穿下得以重新整合,有序展现。因此,从写作构思的“聚合”与“发散”的角度来看,本文是值得借鉴学习的。
期待记住历史的良心之作再多一些
【素材回放】
2017年8月14日是第五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当天,反映日军“慰安妇”幸存者生存状态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在全国公映。这部纪录片上映两日后,排片从1%到4.9%,截至15日,累积票房已达到1547万,两天内36.3万人走进影院„„很多观众通过明星们的微博和央视等各大媒体的报道了解到此片,这部本来极小众的《二十二》“火了”,得到冯小刚、吴京等知名电影人的推荐,凭借超高的口碑,影片的排片和票房节节攀升,截止8月19日,票房已经突破9000万,豆瓣电影平台打出了9.0的高分,排片比例随即增长近10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部因为观众众筹才得以上映的影片,32099位参与众筹的观众名字出现在了电影片尾,令人动容。
【素材解读】
《二十二》这部“慰安妇”题材影片,内容指向历史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基调是沉重、悲痛和愤怒的,可全片没有煽情造作的解说词,没有催人泪下的音乐,没有精心设计的情节冲突。据创作者称,该片没有脚本和提纲,只是架了个机器,不声不响地把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收进去。电影拍摄时,中国大陆慰安妇幸存者还有22位在世,如今仅剩14位。她们正在随着时光逝去,但我们还在。她们没有等到日本人的道歉与赔偿,但我们可以继续等,继续为前人苦难“抗争”。因此,我们看过电影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开始。要继续帮助“慰安妇”受害者,为生者提供实际的物质方面和精神层面的帮助,为逝者也要讨说法,以告慰在天之灵。这便是我们后代人的使命,也是对灵魂洗礼的延续。现在对那段沉痛历史的宣传教育还不够,不透彻,类似《二十二》的灵魂洗礼还是太少。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样的灵魂洗礼是社会的“刚需”,不仅是客观需求,主观上的需求也很强烈,从《二十二》在社会层面掀起的波澜和引发的公众共鸣就能看出。那补上这一“刚需”,便是责任。“铭记历史,警醒后人”绝不是一句空话,而应镌刻在每一位国人心里,成为永不消逝的印记。鲁迅先生写到当年在旧时代的纪念是“为了忘却”,而我们在新时代的纪念就应是“不敢忘却”,并要将其作为诚挚追求。【适用话题】
勿忘历史,警钟长鸣 谨以我之微力,助力唤醒历史记忆
有的火一点点、一点点的,看起来很快就熄灭了,但是你和我接踵而至,传递火苗,最终燃起了熊熊大火 用极其平淡的力量直指人心
对苦难不加掩饰的记录,反而传递了浑厚凝重的力量,揭示了人与苦难抗争时最需要的坚强的意志力 直面历史、对未来高度负责任
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能走进影院,去触摸一下战争的伤痕,去思考如何捍卫和平
历史看似已逐渐远去,但其实又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有每个人都为它做点什么,才能让惨痛的战争记忆不再重演
即使不能唤起犯罪国的良知,但至少我们记得,我们仍在呼喊:那些曾饱受凌辱的灵魂,本该被温柔以待 【素材锐评】
《二十二》:以她们的名义牢记历史
《二十二》是国内首部获得公映许可证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我们确实需要这样一部纪录片,来记住那些女性的血泪人生。在日军的侵华战争中,那些饱受屈辱的女性受到了非人的对待,有的被摧残致死,有的只能活在冷漠和羞辱里。即使后来日本投降了,那一段活生生、血淋淋的历史,也让受害者在心理上煎熬一生。比如一位幸存者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看到电视剧中的日本人,依然会感到害怕,可见侵略者所犯下的罪恶有多么深。
记住那些女性的血泪人生,其实就是记住日军的暴行,记住屈辱的历史,记住民族的伤痛。据新华社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约40万名亚洲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其中包括逾20万名中国妇女。可以说,“慰安妇”也是日本侵略事实的产物,也是日本侵略的牺牲品。随着那些受害女性的故去,“慰安妇”正在成为消逝的历史,我们必须凝视和记住那段历史,记住日本的侵华铁证。记住历史,铭记耻辱,才会知耻而后勇,才会奋起。
拿什么来记住“慰安妇”的血泪人生,记住她们以及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受到的屈辱与伤害?拍纪录电影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路径。所以,我们要感谢纪录电影《二十二》的创作人员的热血付出,他们秉持人间道义、爱国情怀,历尽艰辛,为公众奉献出一部题材特殊、与主流商业无关的纪录电影,在文艺作品大多“向钱看”的当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我们也要感谢那些在《二十二》中出镜的老人们,用她们的讲述为我们留下了活的记忆。
《二十二》最终获得公映许可证,彰显了相关部门直面历史、对未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是对日本否认或美化侵略历史的有力回应。正如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所期望的,“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能走进影院,去触摸一下战争的伤痕,去思考如何捍卫和平„„历史看似已逐渐远去,但其实又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有每个人都为它做点什么,才能让惨痛的战争记忆不再重演”。期待记住历史的良心之作再多一些!
对纳粹及其魅影敬而远之,是每一个人必须坚守的底线
【素材回放】
据英国某报报道,德国柏林警方日前逮捕了两名中国游客,因为他们在德国国会大厦前摆拍致敬希特勒的纳粹敬礼。报道称,警方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们面临“使用非法组织标志”的指控,每人缴纳了500欧元的保释金后被释放。
据悉,纳粹敬礼在德国是非法的。【素材解读】
纳粹军礼,是法西斯成员表达极端思想的肢体动作。在纳粹军礼下,数千万人丧失了生命,无数良田变焦土。两位中国游客,把无知当游戏,把幼稚当天真,在触碰法律底线的同时也触碰了生命的禁忌和道德底线。事实上,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决不能在玩乐中一笑置之,这两位游客的举动,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也不应给予宽容和谅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既说明我们中的一些人在“大众旅游时代蓬勃到来”之时,对旅游目的地的法律缺乏基本常识,更说明我们的某些同胞对于战争的创痛缺乏基本认识。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活动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天下仍不太平,和平需要保卫”。了解历史、加强学习、明辨是非,才能最大限度地捍卫和平。这恐怕是两名中国游客理应留给我们的深刻思考!【适用话题】
逮捕摆拍纳粹敬礼者,德国未小题大做 决不能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 文明出行,遵守当地法律和尊重当地文化
在任何国家,言行都是有限度的,最基本的限度就是不违法、不反人类 我们应认识到,德国人的较真,并非仅仅是外人强加的一种义务,更应是曾饱受外敌侵略和种族歧视之苦的中国,其每个成员心中时时高悬的一盏警灯 【素材锐评】
在任何国家,言行都是有限度的
德国社会对于二战期间纳粹历史的反思,在政治、教育、法律方面也都有体现。德国领导人也用自己的言行为德国纳粹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罪行进行忏悔。
德国二战后的领导人虽然不断更换,但每届领导都承认战争责任,并且一些 9
领导人还用自己的方式对战争所造成的伤害进行忏悔。
自1970年时任西德总理的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下跪,到1995年统一后德国总理科尔再次跪在二战死难者纪念碑前,再到2013年大屠杀纪念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德国对纳粹罪行负有“永恒责任”,这些都表明了德国领导人对于纳粹统治及屠杀行为的反思态度。
德国领导人积极的反思态度赢得了其他国家的认可,这种认可又反过来体现在对德国民众反思的信任上。
在德国学校历史课中,纳粹历史,特别是大屠杀历史是其重点内容,在德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德国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分量的纳粹历史。
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说:“每个德国人都必须反思自己在过去的作为和不作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德国正视历史的做法是对的,可以让后代不重蹈覆辙。”
而且,痛定思痛,战后德国朝野对纳粹元素采取了“矫枉过正”的不宽容态度,即便“疑似”也不轻易宽容。
此前,就曾有当地洗衣粉厂商使用“88”品牌,因被认为与纳粹“希特勒万岁”简称重合而被责令更换品牌。这次,两位游客即便自称“只是开玩笑没有恶意”,客观上的确模仿了纳粹礼,“摆拍地”更是具有二战“地标”意义的德国国会大厦,就很难说人家神经过敏。
还应认识到,德国人的较真,并非仅仅是外人强加的一种义务,更应是曾饱受外敌侵略和种族歧视之苦的中国,其每个成员心中时时高悬的一盏警灯。
二战中纳粹主导的轴心国为中国带来战乱、杀戮和屈辱,纳粹所提倡的“优等民族论”更将中国打入另册。若非反法西斯阵线各国浴血奋战,打败纳粹,包括两位游客的先辈在内的中国人,很可能步那些饱受纳粹战争毁灭性打击民族的后尘。
因此,对纳粹及其魅影敬而远之,是每一个人必须坚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