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的词源
在中文语境中,较早出现“教学”字样的文献是《尚书·兑命》中的“教学半”一句,后为“学记”一书所引用。但是,有不少的学者认为,此处的“教学”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分别指称“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从其内涵上说,此处的“教”与“学”比我们今天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教”与“学”要丰富得多,有“(广义)教育”之意,因此,也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实际上,从甲骨文的源流来看,“教”也是源于“学”的,意味着一种“督促”或“促进”学生“学”的活动。“教”以“学”为中心,“学”以“教”为条件。而“学”则指“觉也,以反其质”(《礼记·王制》),即不断地“觉悟”以回归本性(善性)的过程。因此,“教”“学”不仅仅是指“知识的传递和获得”,而且是指“引起学生积极的思想活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伦理原则的过程。无论是孔子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不忿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学记》里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是孟子提出的“中道而立,跃如也”,都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思想活动”的重要性,反对照本宣科和呆读死记。可惜的是,这种可贵的“教学”思想在后来整个封建社会中,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支配了整个教育活动时,遭到了抛弃。整个教学生活逐渐变得机械、呆板、专制和枯燥,毫无理智的活力和乐趣可言。
最广义的理解,教学等同于生活实践;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全面影响的活动,等同于教育; 狭义的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是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 现实发生的具体的教学。
2、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理解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以教论学?以学论教?教学共论?
第二章
过程论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1.认识发展说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是罗列了教学的任务,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抽象。2.双边活动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没有揭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主次关系,3.多重本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那么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4.交往本质说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和有计划的师生交往活动。
那么教学过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认识过程,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1)学生的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
学生认识的对象是体现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中,不是直接去发现人类未知的东西,而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2)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
学生的认识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教师将一切有利的条件,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成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3)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学生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实践活动具有特殊性,表现在:(1)交往实践目的的特殊性
目的是更好的掌握理性知识,同时将理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2)交往实践环境的特殊性 师生的交往活动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3)交往实践方式方法的特殊性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实习观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还可以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刺进学生的成长。
综上,教学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教师要认识到这种特殊性这样才能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研究一切科学的方法论,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不能正确的理解教学过程的实质,特点和规律,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的泥坑。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来看,教学过程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社会学基础
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要考虑到教学过程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教学过程自身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因而,教师要善于借助多种社会学因素来提高教学质量。系统科学基础
系统科学即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比如用信息的方法研究教学过程,可以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信息的流通过程,从控制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控制的过程,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是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科学研究提出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学过程理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的需要
首先,一定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达到社么样的培养目标,通过怎样的课程去培养,这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教学的目的,内容必然要反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其次,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古代社会生产水平低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圣人,不需要对广大的劳动者实施教育,到了近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种专门领域都需要具有一定知识的劳动者,因此,这就对教学的母的任务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再次,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化价值和民族心理是有潜在的决定作用,它使得学校的课程带有明显的个性,表现出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比如在历史教科书中,英雄人物多以男性为主,女性较少,这说明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很严重。
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
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包括身体的,智力的,以及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等等,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人的身心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教学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会阻碍的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
苏联的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他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教与学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1.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组织和领导学生,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全面发展。2.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首先,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传授的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的智力能力思想观点,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对教师施加的影响作出反应,否则就不可能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其次,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学的行为,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
教学过程的七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教学目的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还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全面的把握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处理好教学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
第三章
目的论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
教育目的的地位: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学校教育的总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育目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新表述。
我国普通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的教育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的目的: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智育的目的: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培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体育的目的:养成健康的体魄
美育的目的: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养成美的情操,言行和维护美的习惯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了解社会生产的一般过程与原理,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五育构成普通教育的完整系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
教育的总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功能的确定性指向,含有不同层次的目标系列: 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不仅规定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类型,培养目标可分为: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系列,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技术的培养目标系列,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系列,特殊教育培养目标系列
根据教育的不同层次,培养目标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二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发展、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教学任务时,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诸方面产生的变化结果。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的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的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普通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概述
普通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包含两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有一个怎样的规格要求;二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即课程方案),规定各门课程的设置,提出课程目标(即学科目标)。
(三)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的特点
第一,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各级学校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教学目标系统 第二,学科目标之间具有连续性和递阶性
第三,在学科目标内部,各个分项目标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 第四,各个教学目标之间不仅有纵向联系,而且有横向联系
第三节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难度适中,是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作用:
1、指向作用,2、激励作用,3、标准作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1、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
4、便于检测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总的目标要求表述尽量作业化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从四个方面做出规定:
1、完成作业的条件
2、完成作业的速度
3、完成作业的质量
4、作业的类型
例子: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共5课时),全班学生都必须学会参照课文例解或其他参考资料在40分钟内独立解答至少10题不同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式,解答步骤和答案的正确率至少达到80%
根据知识分类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1、认知类教学目标表述
(1)知识类型(2)知识掌握水平(3)智力操作方式(4)智力活动水平
2、技能类教学目标表述
(1)技能要领(2)技能动作(3)熟练水平
3、情意类教学目标表述
第四章
原则论
教学原则:根据教学目标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一、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要求:
1、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及培养非认知因素向统一
4、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
5、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二、启发创造原则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的特点,正确恰当的联系实际
3、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四、有序性原则
1.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 2.抓好教学过程的序 3.抓好学生学习的序
五、师生协同原则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4、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
六、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了解学生
1.把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2.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3.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七、积累与熟练原则
1.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
2.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1)对学习材料的有效组织(2)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3)抓好及时复习3.多给学生练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八、反馈调节原则
1.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的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 2.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出恰当调节
九、教学最优化原则 1.综合的规划教学任务
2.全面的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3.教与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
第五章
主体论
第一节
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
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一)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作用的不同观点 1.学生中心论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观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教师的角色是看守者和助手。
评价:过于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因的作用,贬低甚至否定外因的作用,倾向于人本主义,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忽略了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的外部条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影响。2.教师中心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观点:反对自然教育的思想,认为把人教给自然,甚至引向自然,并在自然中锻炼只是一种蠢事。重视教师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的绝对支配作用,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服从的状态。
评价:重视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视社会或教育影响的代表者教师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而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向于行为主义,认为应该从决定行为的外部条件来寻求对人的行为的解释。两种观点各有偏颇,关键是没有用辩证的观点的来看待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的特性:
1.可教性是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
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本身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潜能,能够通过接受各种社会影响而日趋完善,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教育就是通过种种途径把自然的人培养为社会人的活动,其对象是受教育者,即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
学生接受教育影响是积极主动的,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兴趣动机为基础获取知识,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个性化,构成自己个性的基本部分。
教师的地位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1.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在教学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
教师是知识的源泉,伦理的化身,社会价值的代表,教师要按照社会的要求,以及反映社会需要的教育目标来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指导帮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准则和个性品质。
2.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
教师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高于学生,能够指导和帮助学生,合理的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师导向作用的具体体现
(1)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2)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受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的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之中,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3)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向教学目标迈进。
二、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 1.相互依存
学生接受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知识授受关系。2.相互作用
教师通过教材内容,以及自身的言谈举止、情感等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同时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兴趣、需要、态度等也会影响教师的教。3.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主导和主动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主导,教学认识的快速高效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较好的完成认识主体的作用,并使主体性不断提高,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教学应有的功能。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是各种各样具体的师生关系的之理论抽象和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
第二节
学生 学生观
学校教育是现实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或者说是师生之间建立的关系中进行,而师生关系则是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的,从教师来说,这种关系是受一定的学生观支配的,教师有怎样的学生观,就会有怎样一种师生关系,也会有怎样一种性质的教育活动,并产生怎样一种教育结果。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正确的开展教育活动,因而也能够取得积极地教育效果。教师认识学生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学生是人
人指的是学生是一个能动体,具有发展的自身的动力机能,具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潜力,有思想感情,独立的人格,需要,愿望和尊严,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有着他们自己特殊的需要和独立发展的方式,教师对待学生就不能施以成人的模式,更不能忽视学生的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求全责备。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对待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蹲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学生是完整的人
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完整的人是这三者的统一。人的生理包括人的生理构造的各个方面,人的心理有认知、情感、个性等不同的方面,人的社会文化性涉及社会文化对人所要求的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到学习活动,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投入。4.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职能是学习,接受教育,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学习,受教育是学生的社会权利。5.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现代教育强调未来意识,现代教师更要有未来观念,既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素质,更要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对未来主人的角色认同,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实施民主的教育和人道的教师,任何强权专制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与教学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是有顺序的,如身体的发展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和从身体的中心向边缘部位进行,儿童的思维是有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2.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便显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如童年期(6、7岁至11、12岁)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情感特征是不稳定且形于外。而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的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但很脆弱。在青年初期,以抽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比较丰富细腻,深刻而稳定,理智感在情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3.发展的不均衡性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另外,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4.发展的差异性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的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比如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了有效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一,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循序渐进的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第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第三,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的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当然,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并不等于迁就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其身心发展的水平。
(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指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指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教师的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创造最忌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依据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进行教学,还要预见学生今后的发展并有效的影响这种发展,因此,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教师
教师是一种古老而又非常重要的社会角色,说其古老是因为从人类有教育活动开始,就有教师这类角色,说其重要是因为教师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人类文明传承者的重要角色,没有教师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一、教师的职责及其职业的角色特征
(一)知识的传授者
(二)学生的榜样
(三)集体的领导者
(四)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五)心理治疗工作者
(六)学者和学习者
传统的教师角色
(一)传道者角色
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教师不单单是传递知识,更重要是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二)授业解惑者角色
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示范者角色
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就要以身立教,以人格影响人格,向学生展示合乎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行为模式。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代表,伦理的化身,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论行为,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以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
(四)管理者角色
现代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大都是在集体中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教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五)朋友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大昂做自己的朋友,也期望教师也把自己当做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六)研究者角色 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蹲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是的人类的知识总量不断增加,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人类获得知识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也发生重要的转变,传统教师的角色也开始动摇,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必须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
(一)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第一,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几年学校教育的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就被动摇了。第二,教师作为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精力放在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尊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的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是是学生的引路人。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使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是由国家道德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资料的简单照搬者。甚至有的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和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可曾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研究使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 1.专业知识
教师承担的某门课程有关的专门知识,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完成各门课程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教师的专业知识要超出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的成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2.文化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同时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广泛的知识,才能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在于学生的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于教师来说,专业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而教育科学知识是操作教学内容的工具。教师只有了解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能力 1.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指的是教师认识到学科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逻辑结构,分析教材的重难点,使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教材中的每一章、节、单元,以及每一个概念原理,充分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兴趣、注意等特点确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用什么教具,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使用,运用什么教学手段等等都是教师运用教材能力的体现。2.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要口语化,将教材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求语法正确,普通话标准,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富于情感,不能平铺直叙,这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有所变化,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和表现力,高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这要求教师注重语言的逻辑性,较少的涉入情感成分。教师也要善于运用手势和面部表情与学生交往。3.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
教师观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提出的问题,思维的方式,解题的习惯以及对学习的自我评价,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包括在课内外、校内外、家庭与社会中的表现,全面的了解学生,这样教师才能使教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
4.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教师能够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教学活动的计划,全面安排好教学活动包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所用的时间,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具的使用等等(2)随时的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变化,以此调节教学的节奏和各个环节的变换。(3)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中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5.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并整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师研究的问题可以使来自于自己的日常教学经验中的任何问题,比如小学差生成因分析,几何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学生课堂教学中不良行为的表现等等,研究的途径可以通过做笔记,写日志,谈话记录等方式。教师参与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相互作用
(一)教师的领导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教师领导方式的三种类型
(1)权威式领导:教师以命令的方式指示儿童的工作,拒绝儿童对于工作方式的建议,学生没有自由,一切听从教师的安排。
(2)放任式领导:教师不参与也不干预儿童工作过程,一切由儿童自己决定。
(3)民主式领导:教师与班级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鼓励儿童对工作的目标和方法表达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师生共同决定工作的目的和方式,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研究在三种不同领导方式的班级中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验研究发现,权威领导下的儿童,学习成果最高,但是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抵触情绪,放任式领导下的儿童在学习成果和情感表现都不理想,民主的领导方式学生的表现最好,师生相处融洽,工作效率虽不及权威式有效,但比放任式领导的成绩好。
民主式的领导方式对集体工作的成果,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都有较好的影响,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面临的是各种各样的班级,所以在领导方式上也应该有所变化。但是在任何条件下,教师都不应当采取放任式的领导,这是作为一个教师不负责的表现。
(二)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实验:1-6年级为实验的对象,家庭背景为中下阶层,挑选出部分儿童,这些儿童是平时在班上受到教师的歧视的学生,研究者告诉教师这些学生有学习的潜能,在随后的一年里,研究者追踪观察,再进行测验,这些儿童的分数显著得到提高。
这个实验表明,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教师往往会对这些被告知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平时会作出更多的特殊的指导,情感,态度也会对其他学生不一样,这样的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更多的信息,学生也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又嘉庆了教师的期望。
实验启示,教师应该给予差生更多的期望,不能偏爱好学生,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让差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动机,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第六章
课程论
(一)什么是课程 1.课程的来源 2.课程的指称 3.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进程的总和。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论是研究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二、课程价值及其研究的意义
(一)课程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二)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三)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一)社会需要
(二)教育思想
(三)社会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四)儿童身心发展
(五)学校的类型
第二节 课程论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课程论
(一)我国古代课程 西周:“六艺”
春秋战国:六经 封建社会:“四书、五经”。
(二)西方古代课程 古希腊:“七艺” 封建社会:“骑士七技”
二、近代课程论
(一)学科课程论
所谓学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取基本原理和精华,组成不同的学科,并分别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论的主要特点:(1)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3)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
(二)活动课程论
所谓活动课程,就是指由儿童自己组织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特点:(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3)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三、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一)发展主义课程理论
(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四)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第三节 课程的类型
第四节 课程结构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概念及内容
(二)课程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三)课程结构的发展变化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原则
(二)课程结构的设计 1.课程计划的设计
2.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设计
(三)课程设计应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2.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第七章
方法论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所以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定义: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优缺点:能在短时间内系统的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地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展开,自觉地领悟知识。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2)谈话法(问答法)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基本要求: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和提问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能引起思维兴奋,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程度和经验。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这样是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3)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在高年级运用的较多。基本要求:
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读书指导法根据学生独立的程度可分为三类:教师指导性阅读,学生半独立性阅读和独立性阅读。基本要求:
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
第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的手段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挂图的演示
二是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挂图、图片或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 三是音乐、体育、劳动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 基本要求: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具,演示时,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2)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
第二,参观时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三,参观后要及时的总结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的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练习的中类
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练习法的基本步骤是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明练习的意义,要求和注意事项,并作出示范,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巡回辅导,练习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基本要求: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2)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第二,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实验前示范,也可以在学生试验后总结性示范。
第三,做好实验小结。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3)实习作业法
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习作业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实习作业法贯彻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基本要求:
第一,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教师事先对练习,实验,实习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和程序作出周密选择和设计,确定活动方向,避免盲目性,提高学生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二,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对艺术的欣赏。
(2)情景教学法
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情景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在线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法。特点:学生具有较大的活动自由,由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彰显,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是发现法。
发现法——美国布鲁纳倡导 步骤:(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3)从理论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引导薛恒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优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3)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局限:(1)在一个大组中,对于学的慢的学生来说,发现学习是比较难的,只有极少数高水平的学生能够真正用发现法学习(2)对发现学习的界定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布鲁纳认为,“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3)发现学习比较费时,很难保证学习的水平。教师在运用发现学习的方式时,应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安排,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依据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传授新知识以语言传递为主,训练技能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2.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如历史课采用讲解式,角色扮演式,参观等方法,自然学科常常采用演示,归纳等方法。3.依据学生的特点
如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注意力不集中,形象思维,机械记忆占优势的特点,应多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以吸引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
如有的教师形象思维水平高,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问题的现象讲的生动具体,根据这一特长,可以选择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善于运用直观教具,可以采用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采取与自己的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5.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谈话法是以学生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为前提条件,离开这个条件,用谈话法传授知识是有困难的。讲授法能够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或的大量的知识,但是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应该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采用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使教学工作顺利而有效的进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以最少的实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的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要求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做到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综合性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要长期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灵活性是指在实际应用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时的进行调整。创造性是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把握现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第四节
国外教学方法改革
一、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二、布鲁纳的发现法
三、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法
四、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
一、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2.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3.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二、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1.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2.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 3.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
4.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挥 5.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第八章
方法论
(二)——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练习,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个别教学在古代普遍推行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下相适应的,当时的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模,速度和质量都有一定的限度,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并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因而,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统治了学校教育。
(二)班级授课制 概念及其发展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吧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制的类型 1.单一课
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以传授新知识的新授课,以巩固复习已学的知识的复习课,以培养技能技巧为目的的练习课等等 2.综合课
一节课内要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任务。在中小学使用最多的是综合课,其结构有五部分组成: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基本特征
(1)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
(2)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
(3)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照一节课接着一节课的形式进行(4)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单位时间一般是45分钟,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的培养人才。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系统的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形式。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保证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因此集体成员之间在学习上,思想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有利于开展讨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了德智体等方面的课程,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讲授,学生可以受到完整的教育,学到系统的知识,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局限性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教学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班级授课制又叫课堂教学,它的基本环节有: 1.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上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上好一节课的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的好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3.布置和检查课外作业
布置作业要注意:作业内容切合课堂教学内容,题目要有典型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程标准和课本的基本原理;作业分量,难易要适度,以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为准,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适当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参考作业;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时间限制,对作业的疑难问题要进行及时指导。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辅导的方式有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给学生补课;课外辅导的目的四为了提高上课的质量。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是检查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分析,检查作业和各种测验来进行。二是分析评价教师上课的效果。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辅导一般是在学生已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复习,预习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深入学习,发现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性老师请教,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事件发生的场所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如生物课到农业园地,理化课到工厂,史地课到博物馆等,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但是由于学科种类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备课复杂,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有更多的要求,所以复式教学一般是在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才会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国外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贝尔—兰喀斯特制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出现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叫导生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较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优秀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已具有班级授课的雏形,但是由于其教学质量低,难以满足大工业生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因此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二)道尔顿制
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做法是教师不在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优点是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学习与作业的能力,若没有教师的讲解,他们往往在摸索中白白浪费了时间而无多大的收获,学不到系统的知识。它注重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做法对其后教学形式和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设计教学法
由美国的克伯屈所创,他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由于目的不同,设计活动分为生产者的设计(以生产某物为目的),消费者的设计(以消费为目的),问题的设计(以解决某个问题为目的),练习的设计(以获得某一种知识或技能为目的)等,一般的程序是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行,评价。这个过程,他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决定作用,必须使目的具有教育的价值,四个步骤的实行则以学生为主,由他么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
评价: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为学习知识的设计教学确定明确的步骤,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法实施的结果必然导致系统知识学习的削弱。
(四)文纳特卡制
美国的华虚朋所创,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共同知识或技能(包括读写算等工具性学科)和创造性、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金工、织布、绘画、雕刻等),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并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的进行个别辅导,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无确定的程序,也不考试。这样的教学形式是将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培养相联系。但是实施的时间并不长。
纵观以上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1.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近30种,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弹性制(又称学科弹性制和活动分团制)、能力分组制、分组教学(亦称多级制或不分级制)、导生制(贝尔)兰喀斯特制)、道尔顿制、协作教学、开放教学、巡回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自动性教学、广播电视教学、函授教学、网上教学、选科制、文纳特卡制、特朗普制、活动课时制、开放课堂、德克罗利教学、设计教学、分层递进教学、选择教学、师生合作教学等。2.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在当今社会,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所以必须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如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等等,另外,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优缺点,都有特定的目标指向和使用范围,不存在能够社和一切教学需要的万能的教学组织形式,所以优化组合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具有互补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当今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重要趋势。
3.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促使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的最重要因素。多媒体技术使教育真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家庭,人们坐在家里便可以参加学习,可以学到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所讲授的课,学到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因此,今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不受时空的限制,个别教学将成为教学组织发展的一大趋势。
第十章
教学环境论
一、教学环境的概念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
1.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 2.各种教学设施 3.社会信息 4.座位编排方式 5.班级规模 6.人际关系 7.校风班风 8.课堂教学气氛
支持型气氛,防卫型气氛
9.其他因素:如学校的党,团,少先队组织,师生的仪表和言谈举止,教室中的人际距离,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
二、教学环境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1)规范性(2)可控性(3)纯化性(4)教育性 功能:(1)导向功能: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环境因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2)凝聚功能: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影响力,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少年儿童聚合在一起,使他们对学校环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3)陶冶功能: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激励功能: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的激励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机,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
(5)健康功能:教学环境对于师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大的影响。
(6)美育功能: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它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一)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依据
1.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大众生活环境和民族心理环境,这些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学校环境的变化,2.学校培养目标:调控教学环境要体现学校培养目标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校环境的特殊在于它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组织的环境,4.学校实际状况: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不必照搬其他学校的环境设计。5.教学情境的要求:课堂教学环境作为学校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控优化课堂环境是调控学校教学环境的最经常和重要的工作,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使课堂环境保持有序,稳定的良好状态。
(二)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学环境的一切设计,装饰和布置都要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向上的作用 2.科学性原则: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美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学校建筑学,学校卫生学等等基本原理,使教学环境成为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
3.实用性原则:教学环境的设计,建设与优化要本着经济,实用,有效的宗旨进行,立足本校的实际,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经济能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策略 1.整体协调策略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有全局的观念,从整体上规划教学环境,综合考虑学校的建筑,校园绿化室内外的装饰,以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的形成。2.增强特性策略
环境控制者通过增强或突出环境的某些特性,有意形成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来影响教学活动及师生的行为,比如在讨论课上将课桌摆成圆圈的形式,有利于课堂讨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室和走廊上张贴名人名画,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3.利用优势策略
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有利环境条件,为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老区的学校一般会有古老的建筑或雕塑,代表着学校的历史,利用这些优势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4.筛选转释策略
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会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渠道进入到学校中,这里既有积极地信息,又有消极的信息,教师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帅选处理,保留有利于教学,学生发展的积极信息,消除不利信息的干扰,并指导学生分辨和选择信息,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5.自控自理策略
由于良好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校园卫生的打扫与保持,校园的绿化与美化,室内的装饰与布置,校园纪律的维护都与学生分不开,所以学生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教师自身不仅要重视调节控制教学环境,而且要重视学生在调节控制教学环境上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自控自理环境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学会控制和管理教学环境。
第十一章
反馈论——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一)根据实施的功能 1.诊断性评价
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功能: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功能: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教师提供反馈 3.总结性评价
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功能: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语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 1.相对性评价
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具体做法:以常模为参照点,把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与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在该班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他的学习成绩在该班中是属于优中还是差。
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2.绝对性评价
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具体做法: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的程度。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系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3.个体内差异评价
这种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三)根据评价主体 1.外部评价
由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2.内部评价
自我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首先,评价标准要客观,不带有随意性 其次,评价方法要客观,不带有偶然性 最后,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有主观性
(二)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所以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整体性原则 首先,评价标准要全面
其次,把握主次,区分轻重
再洗,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语言评价结合气力啊,以求全面准确的接近客观实际。
(四)指导性原则
首先,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指导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 其次,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以便及时矫正
最后,对学生或教师的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扬长避短。
第二篇:《论教养》优秀教案
8* 论教养
教养是什么?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标准。“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1.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恪守(kè)箴言(zhēn)自吹自擂(léi)...允诺(yǔn)妨碍(ài)矫揉造作(jiǎo)...愚蠢(chǔn)尴尬(gān)絮絮叨叨(dāo)...积淀(diàn)谚语(yàn)大发雷霆(tí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
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说明论题。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二)深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论题。
2.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说说利哈乔夫还有哪些代表作。【交流】《俄罗斯思考》:书中开列了一张俄历史上的“不朽者名单”,罗列所谓各界精英一百多人。但在列举国家领导人时,他列出了包括伊凡雷帝在内的许多沙皇的名字,却只字不提改变了20世纪俄罗斯整个历史面貌的列宁;他把国内战争中白卫军将领科尔尼洛夫、高尔察克称为著名军事统帅,对卫国战争中叱咤风云的斯大林、朱可夫则不屑一提;在列举著名作家时,他不提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甚至不提契诃夫,却列入列斯科夫、别雷这样的二流作家。
《论俄罗斯知识分子》:利哈乔夫不同意一般意义上对知识分子下的定义,即受过高等教育、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利哈乔夫在书中说:“知识分子应是内心世界自由的人,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生活,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生活。在我看来,那些行动和对事物的评价受制于他人,受制于制度或党的要求的人,不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放弃了思想上的独立性(因而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精神生活),扼杀了自身按照完全不受客观环
境、党派偏见、政治目的影响的独立信念行事的可能性。因此,具有严格党性的人不是知识分子,他不过是一个专门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人。根据我的生活体验,只有那些在信仰上不受约束,不受来自经济、政党、国家的压力左右、不屈从于意识形态义务的人,才算是知识分子。”
第三篇:化学教学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含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条件
(2)溶液的稀浓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3)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团队间的合作精神,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2)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沿着提出问题、实验论证、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
二、教学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稀”与“浓”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区别。
(3)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利用实验与数据相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3)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对溶液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和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为了对溶液作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需要对溶液加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疑问:(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能不能无限溶解呢?
(2)改变溶剂的量或者溶液温度时,溶液的饱和状态会改变吗?
演示实验9-8与9-9目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有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强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玻璃棒的用途以及实验药品的存放方式,以便加深学生在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印象,增强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
结论:(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疑问:为什么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呢?
目的: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实验结果的分析,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1)只有在指明“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的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关系
加入溶质或者改变温度
饱和溶液
加入溶剂或者改变温度
不饱和溶液
【3】疑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稀溶液”和“浓溶液”是什么意思呢?它们与我们这节课所提到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关系呢?难道“稀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吗?
分析: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而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人们为了粗略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是多少,在不给定条件的情况下把溶液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因此饱和、不饱和溶液与稀、浓溶液没什么必然联系。
【4】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目的:为了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结论: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质的饱和溶液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课堂练习:
1.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为 溶液,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2.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填“不变”、“增加”或“减少”)5.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6.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7.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有少量氯化钠经降温、冷却析出晶体余下的液体()A.只溶有氯化钠 B.只溶有硝酸钾 C.可以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D.可以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8.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经常用易容、可容、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1】疑问: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论: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温度等因素有关。(没有给定条件,可以类比稀浓溶液)
【2】疑问: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 视频中的实验操作:
结论: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应满足两个条件:a.在相同温度下 b.在等量溶剂中
(2)固体溶解度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B.100克水溶解了36克食盐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C.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D.20℃时,100克食盐溶液中含有36克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理解溶解度需要注意:
a.在一定温度下 b.标准:100克水中 c.状态:饱和 d.单位:克(3)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区别
物质的溶解性,即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溶解能力即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 易溶物质 溶解度大于1克 可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1克 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克 不(难)溶物质(4)溶解度曲线
【1】疑问:溶解曲线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呢?
引导并且讨论:目的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学会从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A.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通过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或者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练习:NaNO3在各种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80 溶解度/g 80 88 96 104 114 124 148 在60℃时将66gNaNO3固体和75g水混合后新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要使该不饱和溶液转变 为饱和溶液要用哪些方法?请通过计算回答。
B.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5)气体溶解度
阅读38页的讨论
【1】疑问:气体溶解度的定义是什么?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呢?
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固体溶解度,了解其特性来类比推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结论:a.某气体在101千帕,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b.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注意:a.101千帕 b.在一定温度 c.1体积水 d.饱和状态 f.无单位 课堂练习:
1.某温度下,对于某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B.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g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C.溶解度100g溶解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D.
2.(1999年西安中考题)KNO3在60℃时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9年安徽中考题)现有某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KNO3溶液100g,甲学生把其中 一份蒸发掉2.5g水后恢复到原温度,析出2g晶体;乙学生把另一份溶液蒸发掉5g水后,恢复 到原温度,析出4.5g晶体,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
第四篇:生物教学论教案
动物的节律行为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课描述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阐明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说出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区别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尝试练习画概念图,应用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学生进行运用一定的认知技巧。
3.关注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学生确立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学生形成讲科学、不迷信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 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从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 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 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新疆,离海洋最远的地方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需要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辅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
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入新课。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入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②慢而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划下来,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比较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尝试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图。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的有关生物钟的例子,比较书上所介绍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异同,记下其中的差异。
⑤思考书上“动动脑”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
⑥阅读书上《课外读部分》,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讨论在阅读课文时各组员提出来的问题。在巡视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对该问题的假设。
②组内交流概念图的画法。通过交流概念图,交流各自对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的认识,对生物钟的认识,相当于进行自学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可以强调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中、从社会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②交流概念图,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概念图画在黑板,讨论概念图设计的想法,进行自学交流。6.请学生对本课做小结。教师可以用学生画的被公认较好的概念图做本节的板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时完成板书。
四、【板书设计】
(一)动物的各种节律行为
1.动物的昼夜节律
举例: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和昼行性动物(麻雀、蝴蝶等)。
概念:动物在一昼夜中有节律的活动。
2.动物的季节节律
举例:候鸟的迁徙行为(大雁等);鱼类的洄游行为(鳕鱼等);动物的冬眠行为(蛙、蛇等)。
概念:动物随季节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行为。
3.动物的潮汐行为
举例:招潮蟹、牡蛎、珊瑚等。
概念:海洋生物与潮水涨退的变化相适应的节律行为。
(二)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三)产生节律行为的原因——生物钟的调节作用
概念: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举例:“调拨”蟑螂的生物钟。
五、小资料
1.鸽子的飞行定向 鸽子擅长飞行认路。
晴天,鸽子靠太阳和生物钟定向。如果人为“拨乱”鸽子的生物钟,鸽子就不能正确地依靠大阳导航。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鸽子关在暗室中,每天夜间0时照 明,中午关灯,将鸽子的生物钟拨快6小时。过一段时间后,早6:00于鸽舍西方80.45km处放飞。该鸽没有向东飞回鸽舍,其飞行的方向是东北方。这是 由于该鸽子的生物钟此时是中午,鸽子误以为太阳在南面,按中午该飞的方向,故向东北方向飞去。
阴天,鸽子靠地球磁场定向。若阴天在鸽子颈上系一块磁铁,它们会迷失方向。
2.生物钟的位置
生物钟不是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以生化过程为基础的生理机制,很难确定其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用蚕蛾做脑组织的切除、嫁接实验,证明生物钟位于脑中。将一种蜥 蜴的松果体离体培养,在其存活的一周内,松果体按昼夜节律分泌褪黑素。鸟类和兽类的一些实验证明松果体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有些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生 物钟存在于丘脑中。破坏丘脑的某些神经中枢,可以破坏动物的一些正常节律,如心率、激素分泌节律等。
生物学家推测,生物钟现象可能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或脂类有关。有人认为,也许动、植物体内有多种生物钟机制,它们共同作用使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能力。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一次课 引论
教学重点:了解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学习要求。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论的重要性。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学习要求。
1.性质:中学语文教学论
(一)(二)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以培养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必备的学科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其理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教学技能、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对培养师范生的中学语文教师素质产生直接影响。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从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3.教学模式:本科程有集理论讲授与实际训练于一身的特点,因此采用理论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讲授主要包括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理念与目标、测试与评价,现行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思想、编写体例、结构,语文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的使命和素养等。实际训练包括各种文体的教学策略、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教师基本素质等。
本课程的理论讲授在普通教室进行,实际训练在微格教室进行。4.考核方式:成绩采集以实际教学能力的测试为主。中学语文教学论
(一)的考核由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1)各种单项训练的总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的60%。
单项训练包括:初登讲台、导语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2)各种文体教案模拟撰写,占30%。(3)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10%。
中学语文教学论
(二)的考核由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1)备课(写教案)占15%。(2)说课占15%。(3)讲课占40%。(4)评课占10%。(5)课件制作10%。
(6)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占10%。5.学习要求:(1)每个学习小组凑齐一套现行初中语文教材(2)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各单项自我训练(3)认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类各项作业(4)课堂讨论发言踊跃,发言质量要高。
二、语文教学的特点及由此衍生的语文教师的责任
工具性与人文性密切联系,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体现在:知识传递功能、能力培养功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以及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等功能。
语文课程的功能决定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各科教学的独特性。“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似的诗文与X+Y=Z 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和从而引发的联想是截然不同的;任何一篇课文都会给学生以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迪,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特点。
由此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较比其他学科更多更高的责任,显示更突出的教书育 1 人的特点。
实现目标: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有明确认识。作业:1.制订自己的自我训练计划
2.预习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并按学习小组分别研究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特点,下次课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次课 语文教材论
(一)教学重点:认识辽宁省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及知识结构 教学难点:各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版本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语文出版社(语文社版)
二、辽宁省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体例:
全书四大板块,分别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外加一个附录。
各大版块之下设不同单元。
课堂讨论:各小组按照上次课布置的作业,先汇总个人意见,再派代表上台发言。发言题目:1.你组所分担的那册教科书的各板块内容有哪些?(按板块梳理或按每册梳理)2.体会教科书内容所体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加深上次课对此问题认识的形象性。
实现目标:对中学语文教科书有初步了解。
作业:布置下次讨论内容——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特点(人教版)。第三次课 语文教材论
(二)教学重点:同前次课 教学难点:同前次课 教学主要内容:(接上次课讨论)
三、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
(一)阅读内容结构 1.课文系统
关注多样文化,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人文关怀,加强学法指导。2.提示系统
编辑说明,单元提示,课文阅读提示,注释、题解、作者简介,参考资料。3.作业系统
三大类:记忆性;理解性;应用性。
(二)写作内容结构
以人教版为例,写作内容结构特点有三:第一,写作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有话可说。如“这就是我”“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等。第二,写作与本单元的阅读相关联,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如“让世界充满爱”就是结合以对普通人特别是对弱者的关爱为话题的单元教学内容而设置的。第三,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如配合“走进小说天地”这一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总题目,设置“难忘的小说世界”“缤纷的人物画廊”“小说人物大家猜”等文题。
实现目标:对中学语文教材有进一步认识。
作业:1.梳理各本教科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准备课堂发言提纲。2.做好初登讲台考核的准备,向学生公布考核标准。第四次课 语文教材论
(三)教学重点:同前次课 教学难点:同前次课 教学主要内容:(接上次课讨论)
(三)口语交际内容结构
这一内容,人教版的特点是与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放在一起,而苏教版是设专题训练,突出时代特征。
(四)综合性学习内容结构
人教版是与写作和口语交际放在一起,其他版安排专题实践活动。
(五)名著导读
人教版在每册课本最后专门设置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课本集中介绍三部长篇名著。导读内容包括作者介绍、全书概要、阅读建议、精彩片段、点评、探究思考等。其他版都作为附录或插在单元后面。
(六)古典诗词诵读
人教版每本书后面精选十首古诗词,有注释,但无练习题和相关学习指导。
教师对教材论学习要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深化理解,为教学论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实现目标:学生全面深刻了解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特点及相关内容。
课后思考题:1.你觉得语文学习的最大障碍是什么?2.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有哪些?3.抽签决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各一篇的阅读教学准备。(课代表负责)
第五次课 语文教学论
(一)教学重点:阅读教学的有关理念、模式 教学难点:问题意识与提问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理念
阅读理念:注重读者的主体地位;允许文本解释的多元化。
阅读教学理念:开展对话互动;开展自主性学习;注重培养阅读能力。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加以引导和进行提问。
二、阅读教学模式
(一)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
1、三段六步教式(黎锦熙)
2、四步教段(朱自清)
3、三步教段(中华国语学会)
4、读、议、练、讲模式(上海育才中学)
5、读、划、批、写模式(北京三十一中学)
6、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模式
(二)外国教学模式
1、单元教学法(美国莫礼生)
2、四级阅读法(美国史密斯)
3、课堂五环节(苏联凯洛夫)
4、三阶段教式(苏联)
5、七段教式(日本芦田惠之助)
6、整体阅读法(日本垣内松三)
7、三读法(日本石山修平)
三、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创新
教无定法。每个教者一般经过三个过程,即机械模仿——灵活运用——自我创新。讨论:请结合自己语文学习实际,大胆设想一下你将来想采用哪种阅读教学模式,并说明理由。
实现目标:树立良好的阅读教学理念,明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道理。作业: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第六次课 语文教学论
(二)教学重点:记叙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1.给记叙文下定义: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2.文体特点:1)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外表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突出体现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一般通过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融情于景。
二、中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容易引发兴趣 2.态度特点:绝大多数态度积极
3.习惯特点:多数能够或已经养成观察事物、关注身边事情、积极思考的习惯,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关注人生、社会、自然,有坚持写日记等好习惯。
三、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记叙文的教学策略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1.引领学生依据记叙文特点和规律进行学习。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抓要素—弄清写了什么。
2)寻线索,明结构,理思路—掌握怎么写的。3)找意图,拎中心—思索为什么这样写。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情感教育。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利用形象化手段,创设与作品相关的特定情境,激起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2)挖掘人物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3)品位关键词语,探明深层含义,触动学生的情感。
3.有效拓展阅读与思考空间,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记叙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以你抽到的那篇记叙文为例,设计你的阅读教学策略。写出简单教案。下周交。第七次课 语文教学论
(三)教学重点:记叙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两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记叙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记叙文的阅读教学策略。课后思考题;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有哪些?
第八次课 语文教学论
(四)教学重点: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3.给说明文下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介绍、说明事物或事理,给读者以相应知识的一种文体。
4.文体特点:1)说明性2)知识性3)客观性4)平易性。5.说明文的有关知识:1)说明对象2)说明顺序3)说明方法
二、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有兴趣,但感到枯燥、乏味。2.态度特点:绝大多数态度比较冷漠。
3.习惯特点: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说明文习惯。
三、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说明文的教学策略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1.依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找说明对象2)理清说明顺序3)明了说明方法4)学习说明文的语言
2.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1)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增强形象化。2)通过实验、观察,激发好奇心和新鲜感。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3.有效拓展阅读与思考空间,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以你抽到的那篇说明文为例,设计你的阅读教学策略。写出简单教案。下周交。第九次课 语文教学论
(五)教学重点: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两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说明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策略。课后思考题;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有哪些? 第十次课 语文教学论
(六)教学重点: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1.给议论文下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剖析实物、明晰事理、发表见解、提出主张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文体。
2.文体特点:1)内容的说理性2)观点的鲜明性3)论证的逻辑性4)语言的严密性、生动性。
3.说明文的有关知识: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据类型3)论证方法
二、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有一定兴趣,但有阅读障碍。2.态度特点:绝大多数能认识到学习议论文的重要性,但对问题的思考带有自发性特点。
3.习惯特点:多数缺乏问题意识及观察、思考习惯。
三、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议论文的教学策略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1.依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找论点,明中心2)谈思路、明结构3)析论据,明类型4)抓论证,明逻辑5)品语言,明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立足议论文教学实际,拓展阅读和思考空间。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议论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以你抽到的那篇议论文为例,设计你的阅读教学策略。写出简单教案,下周交。第十一次课 语文教学论
(七)教学重点: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两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议论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议论文的阅读教学策略。课后思考题;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词,背下来,并要讲清诗意。第十二次课 语文教学论
(八)教学重点:古诗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提问学生朗诵古诗词并解释(2-3个学生)
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任务
1、语言层面的教学 1)认读文字
2)积累词汇(古今词义的变化、辨别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类活用)3)把握古汉语句法(语序的变化、句子成分的省略)2.文化层面的教学
1)感悟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和传承民族传统美德 3.审美层面的教学
1)引导学生发现景物之美 2)带领学生探寻生活之美
3)提示学生剖析形象之美(心灵之美)4)指导学生品位语言表达之美
三、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养成自主学习意识
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简单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文学习方法 1.熟读背诵 2.翻译讲解 3.总体把握
(三)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古诗文习惯 1.背诵、积累 2.写作中运用
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古诗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指定一篇古诗文,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阅读教学策略。第十三次课 语文教学论
(九)教学重点:古诗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各小组派一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古诗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古诗文的阅读教学策略。课后思考题;作文如何实现愉快教学? 第十四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理念
教学难点:把握中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习惯 教学主要内容:
一、作文教学的理念 1.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们不希望看到全班学生写雷同的文章,而要避免雷同,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作文思路。作文思路从哪来呢?从思维中来,有了思维才可能产生思路,而要产生好的思路,就要有发散的思维,所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重要。
初中生的年龄决定了其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的启发还相当有效,一定要大胆运用。
2.鼓励个性化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构思
个性化表达指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这一点很重要。作文如做人,做人要真诚,不做作,不虚假,不哗众取宠,同样,作文也要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真真切切的体验、感受。朱绍禹先生说:“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文章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健康发展”。不夸张地说,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人生的历史记录。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轨迹,因此,只要恰当指导,学生一定会在作文中有创意地表达。
二、中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
(一)兴趣
1.初一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天真、热情、大胆,喜欢说真话。他们写作努力的着眼点往往在字数上,喜欢模仿和摘录。如果得到老师的一次表扬,兴趣会大增。
2.初二下学期和初三的学生,思想由活跃到封闭,自我感觉已经成熟,有摆脱束缚、独立生活的强烈愿望,他们努力的着眼点向内容的深刻性上转移。常常会从身边的小事中提炼出一些不太成熟的人生感悟。
3.高中生相对成熟了许多,作文时力图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表达也相对初中生深刻和准确了许多。
(二)习惯
1.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
热爱生活,心里阳光,在老师每次布置作文后,都能认真琢磨立意,想在作文中有创意地表达。
2.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
不得不写,得过且过,自己对自己不抱希望,对身边的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培养中学生良好作文习惯的意义和方法
做生活的有心人,增强感悟力;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经常练 7 笔,具备写作天赋,为工作增添一份才能。
实现目标:学生了解目前中学的作文教学现状,养成责任意识。课后思考题;同上次。
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出各册教科书中作文的类型和具体题目。第十五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一)教学重点: 认识中学作文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话题作文
教学主要内容:梳理和归纳各册教科书的作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讨论汇报,即兴作文。
一、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分担的某册教科书上的作文教学内容。
二.随机(可根据当时的环境或天气特点)命题,让学生即兴写作百字文,限时10分钟左右。
实现目标:1.学生脑袋里装满中学作文教学内容 2.体验写下水文的感觉,增强课前指导意识。第十六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二)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写作前的指导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一般过程
1.写前指导2.写中指导3.写后指导
二、各阶段指导的意义和具体内容
(一)写前指导
1.意义:决定本次写作质量的最有效指导。2.具体内容:1)为什么写2)写什么3)怎么写 这是作文指导中最麻烦最关键的一步。传统做法一般都是笼统地讲清题目写作范围,注意哪些问题,字数要求等。而要使写前指导真正有效,除了审题指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启发心智,拓宽思路,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
3.指导方式: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写作材料2)指导课上展示教师准备的精彩作文案例或写作故事,渲染情感氛围,激发兴趣3)帮助学生将准备的写作材料剪裁、提炼,找到与本次作文的连接点。
实现目标:让学生克服畏难思想,重视写前指导,打破传统做法,培养创新意识。作业:用一周的时间,设计一次作文写前指导。第十七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三)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写作前的指导 教学主要内容:
一、随机抽查学生的写前指导作业,并指定学生到台前陈述。师生评议。成绩记载。
二、教师总结作文写前指导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让学生模拟中学生,按照同学的写前指导,完成作文写作提纲。
第十八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四)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写作中的指导
教学主要内容:
一、作文写作中的指导
1.意义:写作质量出现问题时的最有效矫正。
2.具体内容:包括题目、内容、写法方法、情感态度、文字、标点符号等所有写作内容。3.做法:1)自读自改2)同学互改3)师生共改
二、写作后的指导
1.意义:总结本次写作质量,对下次写作产生影响,是连接两次作文之间的桥梁。2.具体内容:1)批改2)讲评 作文批改是最能沟通师生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环节,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每篇文章,针对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情感表达,做个体批改和指导。这将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
作文讲评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讲评得好,可以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继,带动中游的作用。但如果讲评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讲评时要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写得好的感觉下次还要继续努力,中游的感觉与好的只差一步了,下次要赶上,写得不好的感觉自己也有长处,不断努力一定会写好。
3.做法:1)选出上等佳作,大张旗鼓地宣读,并加以评价2)选出中等文章,找出其中与上等文章的差距,并指出超越的可行性写法3)寻找差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大加赞扬。在以上做法前提下,再将严重的因不认真而导致的问题提出,加以批评。
实现目标:提高作文中、作文后指导认识,掌握指导原则,思考具体办法。课后作业:预习导语设计知识。第十九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五)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难点:口语交际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正确认识口语交际
1.无声语言也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使用奥妙的人体语言。2.善于倾听。培养话语评判能力。3.要自信、负责地表达。4.要清晰地表达。
二、口语交际的教学
1.进行必要的交际礼仪讲授。现代交际礼仪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常识,也是一个人是否具备文明素质的标志。中学生的思想还相对单纯,行为习惯受外界干扰较强,因此,及时向他们灌输现代交际礼仪是非常必要的,也只有懂得了交际礼仪,口语交际才有了依据。
2.创设情境训练。分组自设情境,模拟现实生活,扮演角色,在课堂上表演,互评。在评议过程中,及时补充交际礼仪常识,纠正平时不大注意的无礼或礼节错误,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掌握得体的交际策略。
实现目标:学生对口语交际教学有清楚的认识,并掌握一定的现代交际礼仪。
课后作业:准备导语设计考核(相同课文不能超过两篇,且必须有不同的导语设计)。第二十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六)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导语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导语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导语设计的作用
1.集中注意力2.激发学习兴趣3.引到正文4.渐入佳境
二、导语设计的原则
1.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原则 2.与教学重点紧密联系的原则 3.引发兴趣的原则
4.启迪智慧、引发思考原则
三、导语设计类型 导语类型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常被采用的大致有:悬念式、由此及彼式、引入式等等。我们主要根据课文结构设计几种实用的导语。
1.从课文标题切入的导语
2.从课文中涉及人或事或景切入的导语 3.从课文写作特点切入的导语
备课时抓住课文结构中的某部分要点,进行探幽览胜,纵横捭阖,精心设计一个寓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的导语,将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事半功倍的影响。
实现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导语设计的相关知识,特别要懂得导语和课文内容脱节的后果。
课后作业: 将自己设计的导语与本次可所讲内容加以对照审查并进行修改,下次课开始考核。
第二十一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七)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导语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导语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导语设计的考核
考核方式:1.每人限时3分钟以内,从走上讲台开始(复习了初登讲台),到把课文题目写到黑板上为止(引出板书设计)。2.教师按评价标准打分。
附:导语设计评分标准
第二十二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八)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板书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与教学重点的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板书设计的作用 1.揭示课文要点 2.理清课文脉络
3.化繁为简,便于记忆和理解 4.示范审美
二、板书设计的原则 1.规范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条理性原则 4.目的性原则
三、板书设计技法
1.书写姿势:板书的书写姿势一般采用侧身书写的姿势。
2.字体的大小:板书字体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效果问题。字体太大,写不了几个字,影响板面的利用率;太小,学生看不清,失去板书的作用,一般认为,字体的大小,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标准。同时字体的使用要注意适应学生的特点,分别主要采取楷、行楷、行草等字。
3.教师板书的字迹要求正确、清晰、认真。4.板位安排。板位安排应精心设计,严谨布局,决不可满板乱画,使板书杂乱无章。板位安排的基本要求:1)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黑板的有效面积,主要应做到三点:一是四周空间适当;二是分片书写;三是字距适当。2)合理布局,注意整体效果3)主次分明。
5.板书行列。板书的书写大都站立面壁而书,最常见的毛病是字行写不直,不是偏上,就是偏下,或者是曲曲弯弯,很不整齐,很不美观,既影响学生观察,也不便于板面的充分利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行列不直的原因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一是意识的错位,主要表现是意识范围狭窄和意识分散;二是习惯动作的偏差;三是视区的狭小。
如何才能使行列写直:一是让自主意识参与调节;二是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三是不断调整和正确使用最佳书写区。
需要说明的是,最佳书写区的宽度只能在视平线上最大,距视平线越远,其宽度愈窄,书写时,在视平线上每行最多只能写8个字,超过8个字就应当移动 脚步,移动时两脚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在视平线之外两行,每写6个字就要换一次;以此类推,视平线之外三行,则每写4个字就要换步一次„..。有经验的教师 在板书时,很注意时时换步,使自己始终在最佳书写区内书写,动作准确合理,有条不紊,带明显的程式化的特点,这正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四、板书设计类型
1.综合型板书。这种类型将教学意图诸多要点熔为一炉,它的优点是:精简扼要,一目了然。
2.专题型板书。这种类型是将所授课文的重点分门别类,系统地板书,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较完整的认识。
3.提纲式板书。这类板书是从内容结构的内在联系上来设计的。引导学生从逻辑联系上打开思路,深入课文内容。
4.应变型板书。这种板书是为临场解答学生质疑而设计的,它只需将黑板留一角当堂处理学生提出的字、词、句之类的小问题,但必须有规划,不能草率乱写。
实现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板书设计的相关知识,特别要懂得板书设计要有意图,要对课文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课后作业:抽签决定一篇课文,进行板书设计。要求采用结构式设计方式,将课文主要讲授内容融入板书设计,达到提纲挈领、一目了然的效果。
第二十三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九)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板书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与教学重点的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板书设计考核
考核方式:1.每人限时5分钟以内,从把课文题目写到黑板上开始,到板书结束为止。2.教师按评价标准打分。
附:板书设计评分标准
实现目标:掌握板书设计技能。第二十四次课 语文教学论(二十)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板书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与教学重点的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继续板书设计考核 考核方式:同前次课
实现目标:掌握板书技能。本学期小结:略
第二十五次课 语文教师论
(一)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使命与素养 教学难点: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
教学主要内容:
一、明确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随着21世纪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师的社会价值越来越显得非同寻常。教育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亦可成为隐形杀手。而语文教师由于语文 11 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使命更加神圣。
(一)语文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
(二)语文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三)语文教师是课程文化的建设者
(四)语文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五)语文教师是母语学习的促进者
二、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情意素养
1.专业理想。指教师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向往和追求。2.专业情操。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型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具有专业情操的语文教师工作投入真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专业道德。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4.专业人格。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有的人格特征。5.专业自我。指教师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
(二)知识素养
1.本体性知识。指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阅读学、写作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本体性知识要深。2.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3.实践性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实践性知识要活。4.背景性知识。指教学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如哲学、美学、传播学、管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背景性知识要宽。
(三)能力素养
1.专业表达能力2.教学实践能力3.教学研究能力4交往合作能力。
三、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
(一)亲近阅读
(二)专业对话
(三)教学反思
(四)校本培训
实现目标:从理性上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崇高。作业:结合上学期的学习,进一步探究如何备课? 第二十六次课 语文教师论
(二)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
一、备课的内容
(一)备学生
朱绍禹先生指出,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备课的座右铭。备学生包括哪些方面呢?第一,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而且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都有了解,讲课要让每个学生都全班学生受益,不能只照顾一部分,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第二,备学生的身心特点。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第三,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语文教学更亲切地走近学生。
(二)备课标
课标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思想,备课时必须研究其内涵,把握其主旨,进行有效落实。
(三)备教材
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凭借。研究教材是备课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拿到教材以后,12 要通览全书,理清所有内容的内在结构,再对照课标,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使知识的发现过程问题化”(朱绍禹)也就是要设置具有启发性的恰当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增长能力。
同时,要学会驾驭教材,不要被教材所束缚,亦步亦趋,要学会取舍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备课的方法
(一)抓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要完成的任务,一堂课时间有限,要学的知识很多,目标不明确的话,就会导致讲课无目的性,很难实现教学效果。
那么,教学目标设几个合适呢?一般来说,教学目标不宜太多,太多等于没有,一篇课文2-3个教学目标就够了。
(二)创设教学情境
这是为教学营造一个氛围,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很多,如生活展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但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班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等。
(三)设计探究问题 1.设计问题的重要性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朱绍禹)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创造、发现、体验。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2.设计问题的原则
1)价值性2)层次性3)情境性4)启发性 3.解决问题的原则
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解决。
4.切忌
1)提出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问题(要掌握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2)提完了问题教师自己回答3)遇到教师一时解答不了的意外问题,教师为了“面子”,就瞎编乱造。
实现目标:掌握备课内容有哪些。掌握备课方法的前三项抓准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问题。
作业:抽签决定每人一篇课文,设计出教学目标和探究的问题。第二十七次课 语文教师论
(三)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探究问题的设计 教学方式:课堂讨论 具体实施:每小组派一名学生汇报上次课所留作业完成情况,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课文所设目标和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
实现目标: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目标的设置原则,掌握探究问题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思考题:你认为你所准备的这篇课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为好? 第二十八次课 语文教师论
(四)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接上次课)
(四)理清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要想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理清教学思路。在理清教学思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引导在后”为原则。
2.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就跟备课时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有直接关系了,离开了这些依据,再清析的教学思路也是无的放矢。
总之,教学过程一定要考虑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资助、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选择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学方式很多,到底选择哪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以前是“教师将学生听”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早已被否定,现在又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被绝大多数教师采用,但有时效果也未必好。那么到底如何选择教学方式呢?
我认为,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1.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原则2.对学生负责,教师不偷懒的原则3.不固定的原则4.学生感兴趣的原则。
遵循了以上原则,教师在课前做周密安排,备课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预案,教学目标就会得以实现。特别是让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必须已经完全掌握,但抛给学生时却不露端倪,这样会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六)策划教学活动
教学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效果。教学是多维的立体的对话。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包括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包括独白式、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恰当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可以事先跟学生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可以考虑拓展连接,实现课内和课外、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强进的生长性。
总之,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好课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巧。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理念,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掌握可行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实现目标:完整认识备课的有关方法。作业:接着上次课的讨论内容,继续完成你那篇课文的备课任务。主要是理清教学思路,即安排教学过程,在将你所设计的探究问题融入过程之中。
第二十九次课 语文教师论
(五)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理清教学思路 教学方式:课堂讨论
具体实施: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师生进行讨论,培养能力。实现目标:学生基本掌握了备课的实际操作程序和方法,对自己将来的教学设计有信心。作业:根据学过的理论和课堂讨论所得,精心准备一课书的教案。要求交电子版和纸质版各一份。(一周后交作业)
第三十次课 语文教师论
(六)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说课” 教学难点:说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
一、说课的特点
说课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教材、课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运用口头语言的表述方式,面对领导、评委或同行述说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其理论依据的教学活动。说课的特点如下:
(一)说理性。备课和讲课展示给人的是“怎样教”的问题,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而且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合理阐释教学活动,以理服人。
(二)科学性 与说理性相联系,科学性也是说课的一大特点。说课面对的都是内行,如果缺乏科学性,必然被听出破绽。
(三)预见性
说课的预见性指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做出较为准确的预计。这就要求教师:1.事先分析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2.估计各层次学生对教师的教法会有何反应。3.学生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做怎样的回答,教师将如何引导。4.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及解决办法。
二、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说“教什么”的问题
1.说本课题所在章节、单元结构的性质、与其他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说课标对此课题的要求及如何体现课标要求。3.说教学目标。注意体现知识、能力、审美等方面的具体目标。4.说重点、难点的设立。
(二)说教法和学法—说“怎样教”“如何学”的问题
1.选择怎样的教法和学法。2.选择根据。3.运用此教法此学法应注意的问题。注意,教法和学法是密切相连的,可以放在一起说,亦可以分开说。
(三)说教学过程—如何实施“怎么教”“如何学”的问题
1.教学条件的准备和教学情境的设置,特别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和办法。2.温故知新,由此及彼的教学安排,可以包括导语设计。3.教学资源的利用。4.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5.重难点的设置。6.板书的设计。7.作业的布置。
教学过程的陈述要体现明析的教学思路,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实现目标:对说可有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作业:准备说课稿,下次课随机抽查到台前说课,作为说课考核的预演。第三十一次课 语文教师论
(七)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说课” 教学难点:说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说课考核预演
教学方式:随机抽查两名学生到台前说课,师生评议、指点、明确考核要求。实现目标:学生学会说课,并明确考核要求。
作业:用POWEROINT做说课的课件,下次课开始考核。考核完毕,交电子版课件。第三十二——三十五次课 语文教师论(八——十一)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说课” 教学难点:说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说课考核
考核方式:给每个学生10分钟说课时间,按要求说课。教师按评分标准评分。实现目标:学生说课能力得到培养。
第三十六次课 语文教师论
(十二)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上课” 教学难点:上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上课的含义
上课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在教师充分备课、学生积极准备,有一定的教学条件保障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
二、好课的标准
1.要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也就是说,学生产生了求知欲望。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紧张的学习气氛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3.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一个都不能少”应该使课堂教学所遵循的情感准则,有的课堂好像气氛挺活跃,但只是几个学生发言,有的学生几次举手都不能得到提问,严重打击了学习积极性。
三、好课的要求
1.尊重学生。2.讲练结合。3.自然本色。4.情趣盎然。
实现目标:在各单项训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好课的要求。作业:每人按要求准备一节课,下次课开始考核上课。第三十七次课 语文教师论
(十三)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评课” 教学难点:如何评课
教学主要内容:
一、评课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要实事求是,公正评价。
(二)针对性原则
搞清所评价课的性质、层次等,避免“一刀切”。
(三)激励性原则
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切忌“一棒子打死”,善于发现闪光点,注重交流、启发,以求共同进步。
二、评课内容
(一)评教学内容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
(二)评学生状况
1.注意状态2.参与状态3.交往状态4.思维状态5.情绪状态6.生成状态(学有所得并能生成新的学习动机)
(三)评教师素质
1.理念如何2.基础知识是否扎实3.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生动4.板书是否规范、美观5.教态如何6.现代媒体使用情况。
实现目标: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评课的标准。
课后思考:在试讲考核中,教师会随机让学生参与评课,请用评课标准衡量自己和同学的上课。
第三十八—四十七次课
语文教师论(十四—二十三)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上课” 教学难点:上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上课考核
考核方式:给每个学生20分钟上课时间,按要求上课。教师按评分标准评分。
附:试讲评分标准
实现目标:学生上课能力得到培养。第四十八次课
教学内容:课程总结
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总结,点出每个学生还需努力的方面,并将下学期的毕业实习作简要介绍(系里还要统一部署)。
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求进步。
注:“语文教师的科研”、“语文综合学习指导”、“现代语文教学媒体”、“语文试卷的编制”
四部分内容自学,可以布置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初步体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训 初登讲台训练
教学重点:组织教学、仪态仪表 教学难点:用眼睛与学生说话
教学主要内容:站姿、衣着、眼神、表情、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站姿挺拔、衣着得体、表情生动、眼神自然,能驾御课堂。
教学方式与手段:录象回放,每人演练一次,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互评。
教学预案:
1、有的学生会因为胆小而紧张,如眼睛不敢看学生,声音细小,说话结巴等,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给他们提供比普通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2、很多学生会下意识的两手拄着讲台讲课,教师应及时加以纠正,要求学生身体与讲桌保持一拳的距离。
3、有的学生讲课时会有许多小动作,如摸鼻子、推眼镜、挠头、说话带口头禅等,教师应对这些细节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从初登讲台始就养成良好习惯。
再登讲台训练: 教学重点:导语设计
教学难点:导语与课文的内在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各种文体的导语设计 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导语设计的作用,使每篇课文的导语都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与手段:录象回放,每人演练一次,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互评。
教学预案:
1、有些学生会设计出与课文内容相脱节的导语,而这些导语往往表面看上去似有文采或离奇风趣,但不能真正起到导语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全面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巧妙设计导语,使之真正为课文教学服务。
2、有的学生导语设计的过长,九曲十八弯才绕道课文上,显得冗长拖沓,不仅不能起到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教师应指导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3、有些学生好用古诗文设计导语,而所引诗文又为中学生所不熟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中学课文内容。
三登讲台训练: 教学重点:板书设计
教学难点:用板书设计带动全文讲解
教学主要内容:
1、为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一个板书。
2、为全篇课文设计板书
教学目标:板书思路清晰,概括性强,有逻辑性,字迹工整,设计美观。教学方式与手段:录象回放,每人演练一次,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互评。
教学预案:
1、有的学生字写的太差,缺乏美感,教师必须提出严格要求限时检查。
2、有的学生板书设计不能概括课文内容,难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训练概括能力。
课件演示
教学要求:熟悉多媒体教学操作规程,熟练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
试讲考核
教学要求:用普通教室上课,将前面的单项训练运用到讲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