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
一章
1、地理教学论?
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2、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就是研究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
3、地理教学论活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生(核心—根本因素)、地理教学的目的(基本因素)、地理课程(实质性因素)、地理教师(主导因素)、地理教学方法(活跃的因素)、地理教学评价(反馈、调控、改进教学功能,不可缺少的因素)、地理教学管理(保障因素)、地理教学环境(不可忽视的因素)
4、地理教学论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1>研究地理学科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功能,以及在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研究地理教学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目的。(概述、目的论)
2>研究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具备的素养。从新课程角度出发,教师教色的转变;从教学技能出发,传统的教学技能、现代的教学技能;从素养出发,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素养。(教师素养)
3>探寻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剖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接受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各自特点,研究如何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合这些方式。探寻地理教师的心理特征,分析地理教师应具备的智力品质、专业知识、道德素养、教学能力,研究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基本任务,以及管理中的内容和措施等。(学习方式、教师能力)
4>研究各种地理教学评估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教学评价的方法,探索地理教学评价改革途径。(教学评价)
5>研究地理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作用、分类,认识各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使用条件和场合,寻找各种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化组合,探索、设计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论)
6>研究地理教学环境的作用,以及如何成功地创设良好的地理教育环境。探究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课程内容、地理教学手段,以及作为一种教学环境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环境论、教学媒体)
5、地理教学论隶属的学科门类?
教育科学—教育学—学科教育—地理教学论
6、地理教学论学科的性质? 1>不同的观点:是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即是科学还是艺术
17世纪
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认为是一门科学,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是一门艺术;
目前国内外各个学派的观点仍然不同:俄罗斯学者认为是理论学科,而西欧北美学者多认为是应用学科,近来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趋向于理论学科。2>本课程强调的观点:“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或者说是 “应用理论”的学科。
7、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1>学生的学习行为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2>地理课程目标体系和地理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制订都要依据心理学的智力理论所提供的参考框架。
3>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地理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以及教学方法运用是否符合心理学的规律。4>利用心理学理论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发挥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地理教学的优质高效。
8、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作为学校的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撰写地理学科研论文或进行地理教学经验总结时,往往需要运用这些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二章
1、请你谈谈新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地理知识的传授者:优势:省时、高效,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新知识,有利于教师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弊端: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容易使师生间的教学信息不能及时互动、交流不顺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依赖性,抑制学生的主动“发现”和积极“探索”。
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引导者
1、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与学生交流与沟通;
2、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地理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3、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掌握地理学习策略,发展学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一个活跃、宽容的地理课堂氛围的能力。
合作者:师生合作:创设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建立开放的地理课堂、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成成为其中的一员。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家长与社会人员的合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将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教师从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实施者角色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四、地理教学的研究者:教学科研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教学科研对教学具有推动作用
2、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具有哪些职责?
一、地理教学中的育人职责
二、地理教学外的育人职责
三、地理教学研究与改革职责
四、学校建设职责
五、社会服务职责
3、简述地理教师具有哪几方面的修养?
一、思想品德的修养
二、地理专业知识的修养
三、地理专业能力的修养
四、教师的仪表、形态的修养
4、地理教师要具备哪些地理专业知识的修养? 1>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地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2>精通地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及其它教育理论(地理教师条件性知识)3>广阔的文化知识领域(地理教师的文化知识)4>较强的实践性(地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5、地理教师要具备哪些地理专业能力的修养?
地理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与地理学科有关的能力
(二)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三)地理教学实施能力
(四)地理教学评价能力 地理教学文本设计 地理双语教学
6、地理教师的三大辅助指什么?
7、地理语言艺术的作用?
能将科学的地理知识,简捷地传授给学生。
精炼的板书,能使学生有条理的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表达力等各种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8、地理教师语言的要求?
准确性、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生动性、书面+口语化性、体态语言的辅助性
9、地理语言艺术表达方式有哪些?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10、搜集具有地理语言艺术表达方式的语言(3条)三章
1、名称变化说明了什么?
地理教学大纲是根据中学地理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的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大纲具体地规定了中学地理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课时以及地理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区别?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而教学大纲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2>课程标准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教学大纲是最高的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教学大纲的描述相对笼统、模糊
4>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为地理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设计者,而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成为教科书的执行者。
5>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教学大纲侧重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
3、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在理念上的差异? 课程观的不同:地理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方向、以学科发展为基础”,其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地理教学大纲:“以学科发展为基础”。课程目标的差异:
地理课程标准: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大纲:知识、能力、德育为重要内容。课程内容的差异
(1)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不同 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指的”基础知识”是从公民角度来说的科学基础知识,它要求“有用”、培养素质。
地理教学大纲中所指的”基础知识”是从“地理科学”角度来说的科学基础知识,它追求系统、全面。
(2)选择知识的角度不同
地理课程标准更多的是从培养公民地理素养的角度选择和组织知识的。是合格公民必备、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用、社会发展所需。
地理教学大纲是从地理学科的角度选择和组织的。(3)“要求”的重心不同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重心是:过程与方法
地理教学大纲要求重心是:知识与技能 课程评价的差别: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评价倡导诊断、强调与过程评价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内容全面化。
地理教学大纲是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甄别功能。
4、阐述地理教学目标所在系统的地位?
教育目的系统:学校的教育目的系统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如图)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由国家政策决定的,课程目标是由专家制定的,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则是由地理教师设计、确定的
5、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地理课程目标处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枢纽”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内容组织与优化的主要依据,使地理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重要向导。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评价的主要标尺
3>评价功能:预先规定的课堂教学结果,是检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尺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4>反馈功能: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讨论、交谈、测验和批改作业等各种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6、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思想?
体现整体性:从“地理新课程目标—地理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一线进行纵向衔接分析,逐渐具体化,上下贯通,相互联系。对学习内容分析要关联前后知识的序,对学习者分析要考虑学生认知的序、发展的序,在此系统论的有序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反映差异性: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为地理教学目标进行差异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主要采取梯度式设计策略,即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发展,其中,较低目标层次为课表的基本要求
坚持全面性: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二是首要目标、关键目标、终极目标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知、情感、体验过程、掌握方法,促进科学价值的形成。
具有操作性:一是教学目标能表明可观察到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二是教学目标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衡量条件与标准;
7、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1>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大纲)是进行地理教学的依据和准则。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是科学地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前提。通过分析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包括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初步确定教学目标。2>依据地理教材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纲要的特点,还不够具体。而地理教材内容是进行地理教学的“物质基础”。它与教学目标设计有直接关系,是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物质载体”。因此,需要挖掘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要求,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3>依据学生的存量知识与学习能力、学校教学条件和当地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存量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是地理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地理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有力保障。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及地理教材设计的教学目标还不一定适宜于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所以还需要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当地教学资源作进一步调整。如学校没有电子地图,那么就要将“运用电子地图查阅指定的内容”这个目标删去。
8、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9、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10、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1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运用于“知识与技能”的领域。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主要运用于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领域。四章
1、教学地图的概念?
是为各级学校服务的各种地图,其中中小学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编制的。包括教学挂图、黑板略图(地理略图)、地图集、附图、插图、暗射地图和地球仪等类型。
2、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例如:国家的地理位置包括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位置、相关位置。位置的不同,其气候、土壤、生物、经济活动都不同。
2>可表示地理事物的形状(海拔高度、长度、大小等)各国和地区的形状通过地图可以核算各国家的面积、河流长度等根据等高线得知其海拔高度等山川、河流、湖泊、丘陵等地理事物的形状。3>简明地理事物的分布
4>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简明地理事物的分布 5>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教学地图的基本要求?
1>教学地图要有特定的任务(专用性)2>教学地图的内容要突出、鲜明、清晰。(鲜明性)3>教学地图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实用性)
4、在教学时如何指地图?
指图是教师要站在图的一侧,不能遮住学生视线,指图要及时,迅速和语言协调一致。指图要有目的性,切忌指空图。指图要准确,要严格区分地理事物反映在图画上点、线、面。
指图进行的方向要合乎地理事物的规律,速度慢些,还要时时提醒学生看图
5、教学板书的基本要求?
布局合理、端正规范、形式多样、精炼醒目、美观完整
6、板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板书是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重要纽带,是教材内容的科学概括、总结,是学生复习的思维线索。
2、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板书的富于变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因板书的形式的不同,其分析问题的方式则不同,从而可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五章 一节
1、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
在师生共同的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根据特定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2、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
例如:分布、位置、空间分布对地理事物的影像、地图第二语言的运用等 具有实践性
例如:为地理学科教学服务的、新课程改革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地理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要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 具有创造性
教学理念的改变,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具有继承性
纵向上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横向上对同时代先进方法的吸收
3、新课程对地理教学方法的要求? 1>以学习观为出发点
观点: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地理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观点: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的发展、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的片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班某一个“模式”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
3>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
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而是通过探讨和研究能动地发现对人类是已知但对自己是未知的知识。教学应采取多边的活动方式,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更要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4、一般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或者用书面语言传授知识、指导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对各种形象的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观察法。主要特点: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 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 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地图、示意图等象征符号为表征的图像,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有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读议讲练”法等。
5、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 实践教学方法(地理调查法、地理观测法、地理实验法)、讨论教学法(综合讨论法 专题性讨论、研究性讨论)、自学辅导法 二节
1、地理发现教学法的步骤?
第一步: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
例如:学习“降水的形成”时,可提出: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能说出降水的形成需要那些条件吗?
第二步:作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如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先预设空气中水汽的含量、气温的变化、空气中的尘埃物质、水滴的重量等因素是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然后考虑验证的方法。第三步:创设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
第四步: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第五步: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结合,加深理解。第六步: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2、启发的类型有哪些?(1)直观启发、(2)设疑启发、(3)读图启发、(4)假设启发、(5)探究启发、(6)联想启发、(7)情景启发、(8)关系图启发
3、发现教学法的概念?
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4、地理发现教学法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能潜力。
(2)地理发现法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地理发现法使学生学会发现,提高学力,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精神,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缺点(1)教学设计难度大
(2)教学耗时多
(3)考虑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节
1、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就是根据地理教学的需要和教学目标选用一定的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对有关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规律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就是来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形式有哪些? 教学对话式 提问----讨论式 引导----探究式
4、“问题研究”的意图是什么?
更好地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地理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基本地理方法 形成与科学探究相关的意识与能力 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思考,获得一种理性的体验
四节
1、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有哪些?
合作学习流程:目标呈现
教师讲解
小组活动
组间交流
反馈提高
达标测评 1>导学入境,合作确定目标:小组学习目标呈现过程 2>启发引导,教授学习方法:教师对学习的指导过程 3>开始学习,体验探究和实验:实质性环节 4>交流成果,互相学习:组间交流过程
5>组间竞争,反馈提高:通过交流、反馈,进行思考与反思,修正结论的过程。
6>达标测评,完成工作: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巩固,从而使新知识进行科学建构的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 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
程序:全班授课、小组学习、小测验、计算个人提高分和小组进步分、小组奖励 2>切块拼接法 3>小组调查法
4>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 5>大家动脑筋法
6>思考---配对---分享法等。
3、竞赛教学法的概念
教学竞赛法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形式进行的某项或几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的教学方法。六章
1、地理教学“软环境”概念?
是由地理教学信息、地理教学组织、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教学情境
2、地理教学环境的功能? 地理教育的功能
激发学生内在的地理学习动力的功能 地理信息传播的功能 地理美育的功能
3、地理课外教学环境概念?
地理课外环境:是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地理教学场所及其组织的总称。
4、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的特点? 1>地理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 2>地理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化 3>地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4>地理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存储 5>地理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6>地理教学信息处理的职能化
5、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的基本模式? 课堂演播地理教学模式: 基于多媒体的个别化地理教学模式: 计算机模拟地理教学模式 七章
1、什么是地理学习动机?地理课堂上主要呈现的学习动机是什么? 1)地理学习动机是驱动学生学习地理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动因或力量。2)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情感内驱力
2、地理感性知识包括哪些?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哪些?
感性地理知识: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地理演变 理性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
3、地理记忆的三阶段是指什么?
第一阶段、地理知识的识记:第二节阶段:地理知识的保持:第三阶段:地理知识再现
4、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记忆的主要形式? 小学:机械记忆为主 高中:意义记忆为主
5、地理记忆法有哪些?
图像记忆法、意义记忆法、归纳记忆法、结构记忆法、游戏记忆法、适当反复记忆法、编写“地名”小辞典。
6、地理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1>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 2>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 3>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4>辩证思维:联系、发展、对立的特征
5>创新思维:灵感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7、地理的读图方法有哪些?
1>对应读图法:图例对应、多图对应读图、平面剖面对应、变式对应。2>组合读图法:镶嵌拼合、搭配组合、3>图描绘法: 多角度描绘、按顺序描绘、抓特征描绘、对照性描绘、动态性描绘 4>读图分析法:直观分析、对比分析、数量分析、过程分析、关系分析、渐进分析
8、我国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
9、地理的学习方式有哪些?并理解其含义?
演绎的教学理念:所谓演绎,就是从大的原则开始,从已经了解了的、最抽象的、最高深的原则开始,然后一步步推演出来。
归纳的教学理念:所谓归纳,是先抓住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再用基本的最深刻的原则来验证。
(一)抛锚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抛锚式教学又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
(二)Webquest学习方式:Webquest 课程就是一个“基于任务研究性学习”的典型,它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学习者使用的多数信息来源于万维网也可采用视频录像等学习资源。
(三)BTEC学习方式:BTEC课程是国际上一种具有很大影响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BTEC课程涵盖了土地和乡村发展、商业、电脑信息工程工艺、建筑、艺术和设计、饮食服务、休闲与旅游、工程学、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及科学等九类。
(四)Hands-on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会了活动的基本方法。
(五)探究学习:
(六)合作学习
(七)自主学习八章 教学过程
一、地理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在遵循地理教学规律,贯彻地理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地理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过程。
二、地理教学过程的内涵、外延。内涵:
1、地理教师引导与学生地理学习的统一
2、智力与非智力素质提高的统一
智力素质(含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因素,是积累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基础。
非智力素质(个性思想品德)情感、意志、性格、品格等因素,是人们形成进取心、责任感、信念、态度等素质的心理基础
3、地理教学活动阶段性与师生心理活动有序性的统一 外延:
1、从协调人地关系出发开展人口和环境课程教学
2、用全球重大问题和综合分析方法推动教学过程综合
3、以广泛性、实践性和乡土性介入选修课程教学和课堂外教学活动
4、针对地理信息传煤多样性合理利用多媒体地理信息传递过程(世界地图amiglobe、三维世界地图、立体星图等)
5、利用地理学科的社会功能方便师生参与社会活动
6、利用地理学科的职业教育功能开展职业教学
三、地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包括哪些?
地理感性知识:地名、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演变 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
四、地理表层知识包括哪些?地理深层知识包括哪些?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表层系统:由地理课文、地理图像和地理作业(活动)三部分组成。深层系统:地理知识系统、智能系统和思想教育系统。
五、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
中学地理教学过程是实现中学地理教育目标和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发展地理能力与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与科学观念。地理知识与技能教育是实现后两项的基础。发展地理能力与智力对实现其他两项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品德与科学观念教育是地理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高地理认识能力和智力水平,并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开阔胸怀,提高思想品德水准,领会地理学的科学意义。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是什么?
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的结构、程序和教学活动的方法、手段等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织、最佳设计所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系统化、简约化的教学范型。
二、凯洛夫提出的“六环节”教学过程理论及综合课模式,其程序是什么?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一教学模式至今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地理教学模式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1 地理课程目标和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2 地理教学内容 3 教师自身的特点 4 学生特征
根据以上选择与设计地理教学模式的依据,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即:所选择或设计的这一模式对何种地里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最有效?这一模式对那一地理教学内容最合适?我能熟练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吗?
四、地理教学模式的类型及其程序?
1、图表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探索问题、总结问题
2、操作活动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做好准备、明确要求、尝试操作、开展活动、总结评价
3、多媒体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整体感知胸怀布局、深入学习各个击破
4、实习教学模式:准备工作、调查方法、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交流调查报告宣读小论文
5、讲练教学模式:
6、案例教学模式:地理案例编选、地理案例运用
7、自学导思教学模式:确定目标、编制程序、课堂教学
8、情境教学模式:
9、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信息、形成科学假说、发现科学结论
10、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确立主题、师生互动成立小组、生生互动合作攻关、多层互动交流反馈 教学准备
1、地理课堂教学的类型有哪些?
单一课:绪论课、新授课、练习课、实践课、辅导课、复习课、检测课、讲评课 特殊型单一课:自学课、讨论课、电化教学课、模拟表演课、活动课 综合课:学导课、读议讲练课、诱思探究课、启发引导课
2、广义的备课包括哪些内容?1>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2>砖研教材3>了解学生4>教学目标的确定5>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6>设制教学方法7>制作和准备教具8>确定教学媒体9>编写教案 10>熟悉教案
3、编写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项目有哪些?
1>教材的章节课题2>学情分析(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分析)3>教学目标4>教材的重点、难点5>课的类型6>教学手段7>教学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10>教学反思
4、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的个环节的依据是什么? 1>组织教学 2>复习旧课
设计依据:旧知识是否为获得新知识而得到迁移。3>导入新课
设计依据:紧扣课题;为课题的扩展创设情境。4>新课进行
依据: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体现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从表层知识体系挖掘出深层的知识体系
5、备课的意义?
是确立现代地理课堂教学观的必然条件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注重创设学习情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建立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策略,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使地理课堂教学工作科学化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需要
第二篇:大教学论
读《大教学论》有感
何芳
西南民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摘 要】 历经300年后的今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仍然焕发着无限的活力,它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夸美纽斯提出的“有效教学论”给我很大的启发。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前提、保障、途径、落脚点和组织形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感受。
【关键词】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有效教学; 启示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是所谓的高等教育,都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认真,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然而学生的发展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如何解决该问题?”在读完《大教学论》后,我认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让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让老师和学生做到“事半功倍”。具体方法,本文从《大教学论》中有效教学思想的“前提”、“保障”、“途径”、“落脚点”“组织形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感受。以为现代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二、有效教学的前提:热爱教育事业
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适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比如,“马是天生合于作战用的,牛是合于拖物用的,驴是合于负重用的,犬是合于守护与狩猎用的,鹰是合于捕鸟用的;但是在我们训练它们,使它们习惯于它们的工作以前,它们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也就是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具体到个人,夸美纽斯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只有不适合儿童的教育。“野性难训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最好的良驹的。”
[2]
[1] 只有教育,才能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教育、重视教育,每个人都应该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对于今天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根本前提。因为当老师热爱教育,带着对教育的热情去上课时,他才能感染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学生,也要热爱教育,相信老师,相信教育,相信教育会让你更完美。只要学生和老师都相信教育,热爱教育,我们的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三、有效教学的保障:重视德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他认为“笃信和德行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然而这两个因素却最容易被忽视。“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作为学校和老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追寻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因为,所谓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开放的思想。而且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信仰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因此,学校和老师在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尤其是近年来,学校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而根据夸美纽斯的观点,我认为出现该问题,最大的原因在于:学校仅仅注重升学率,老师们每天都很忙,不是忙着如何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是纠结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校如此,家长也如此,甚至整个社会都如此。并且很多时候,老师们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对差生的关注。因为学校不注重道德教育,老师不关注那些差生,久而久之那些差生对学业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就会寻找生活的其他乐趣。而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因为没有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于是在社会不良分子的鼓动下,他们成为了所谓的“凶狠的野驴”。因此,我认为无论学校、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应该培养出的是温顺的羔羊,而不是凶狠的野驴。我们需要用道德作为有效教学的保障。
四、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注重感观教育和和谐教育 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第五章中写到“我们除了身内有个理性的灵魂外,还有感官,可以把这些感官比作秘史与间谍,只要灵魂得到他们的帮助就可以支配身外的万物。他们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随便什么东西都不能够逃避他们的注意。”所以,在学习中,如果你把眼、耳、鼻、舌都用起来,那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你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应该多设置一些活动课程,开发学生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4][3]
五、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在教学当中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味的灌输自己的知识,恨不得把自己 2 的所有知识一下子交给学生。因此,在课堂中,他们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一节课下来,全是自己在“自导自演”,根本没有询问学生有没有听懂,或是有没有什么见解,根本没有做到教学的互相沟通。老师在这里成为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却成了盲目接受者。
针对以上问题,从《大教学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解决方法。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交我们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别人的脑筋去希望自己变聪明的”新课程的理念也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总的来说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的是引领者的角色,而不是决策者,老师扮演好引领者角色,给学生启发,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把大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或是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教学不是看老师不是看教室是否有效,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有效。
六、有效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当代中国普遍采用的授课形式。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这一主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因为这种基于学生共性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以知识传播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时期,班级授课制仍然有许多优势。例如,班级授课减少了教室人数,教室宽敞可以提高老师讲课心情,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的讲课心情好了,学生听着也舒服,从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同时,班级人数少了,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就不会出现学生被忽略的情况,从而让所有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实践也证明,采取班级授课形式对于传播新知识,传授新理念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点。所以说,班级授课制是实现有效教学最有效组织形式。
六、总结
在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以后,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当代中国的教育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从夸美纽斯有效教学的 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有效教学要以热爱教育为前提,重视德育为保障,注重感观教育和和谐教育,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展开教学。希望本文能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微薄之力。参考文献:
[1][2][3][4]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题目:读《大教学论》有感
姓名: 何 芳
学号:201231402016 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第三篇:教学论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反思
王林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00)摘 要: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新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反观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今后对学科性质应有科学的表述,要进一步夯实和深化理论基础,应加强课程研究,重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加强实证研究。关键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回顾;反思
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 1.1萌芽阶段(1904—1949)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推行癸卯学制,在全国“小学堂”和“中学堂”都开设了地理课程,这是我国近代正式在中小学开设地理课程的开端。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的法子和学的法子联络”,应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地理教学法的名称正式确立。怎样从“地理教授法”向“地理教学法”转变的研究不断增加,有葛绥成的《地理教学法》(中华书局,1932)、刘虎如的《小学地理科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34)、褚绍唐的《地理教学法》(中华书局,1935)、田世英的《中学地理新教法》(商务印书馆,1943)等。这些著作大大促进了当时我国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萌芽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以地理教授法的名称出现,继之称地理教学法。其研究内容由“地理教授法”向“地理教学法”转变的过程,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表明这一时期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的一步。[1] 1.2形成阶段(1950—20世纪80年代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地理教学法”的名称被继续沿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理教育界引进了许多苏联版本的地理教学法著作,如库拉左夫的《地理教学法》(正风出版社,1953)、鲍格达诺娃的《小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毕比克的《中学世界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包洛文金的《自然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巴郎斯基的《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等。这些地理教学法著作都对我国的中小学地理教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由于有些人对“地理教学法”这一学科名称片面理解,误认为地理教学法仅仅研究地理教学方法,不够全面,并认为地理教材分析是一个重要内容,也要体现在学科名称中,遂一度将“地理教学法”改称为“地理教材教法”。[2]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随着地理教育事业的振兴,地理教学法的研究也日趋繁荣。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地理教学法教学大纲》,各种版本的地理教学法著作纷纷出版,如褚亚平等编著的《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曹琦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等。这些著作极大地促进了地理教学法学科和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至此,我国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初步形成。因为此时的地理教 学法研究内容已由地理教学方法扩展到教学目的、课程与教材、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外活动等,研究视野大大拓展,初步构建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框架体系,同时,研究层次由教学经验总结提升到理论探索。
1.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01)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分别组织召开了全国文科、理科“学科教学论”课程研讨会,会议对大学本科设立各科“学科教学论”达成了共识。1999年华东师大陈澄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地理教学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地理教学论”出现,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走向成熟。在此以后,相继出版了:杨新主编的《地理教学论》(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卞鸿翔、李晴编著的《地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这些《地理教学论》著作在吸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地理教学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继承与创新,构建了地理教学论新体系,在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研究。成熟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地理教学论取代了地理教学法。“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法”相比,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框架体系、研究层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推进和发展。从“地理教学法”到“地理教学论”,是我国地理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极大提升和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巨大飞跃,也是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1.4发展新阶段(2002—现在)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给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要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直面基础地理教育实践,针对地理新课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近年来,白文新、袁书琪主编的《地理教学论》(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胡良民等编著的《地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5),李家清主编的《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大出版社,2009)等著作相继出版,这些著作既涉及了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也解读了经典地理教学理论,传承了成熟地理教学实践经验。
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主张整合课程论与教学论,使其达到一致。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或称学科教育学),都纳入到“课程与教学论”中,把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地理、生物等)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2003年华东师大夏志芳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出现,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新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地理教学论更名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其研究视野比较开阔,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研究层次向纵深发展,在帮助和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纵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地理教授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曲折发展过程。
2对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反思 2.1对学科性质应有科学的表述
当前的许多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著作已经对“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有科学的认 2 识,强调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两方面不可偏废,认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但这种表述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学科性质分类。科学的学科性质表述,应该既体现对地理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概括,又体现理论指导下积极有效地解决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还应明确界定学科性质的归属。所以,笔者认为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表述为“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比较恰当。
2.2要进一步夯实和深化理论基础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理论基础非常宽广,涉及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但研究者从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的角度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较多,而从系统科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美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甚至有的还未涉及,造成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就要求我们今后应拓展研究视野,加强对这些学科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研究,以夯实其理论基础。
2.3应加强课程研究
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可以看出,它既重视对地理课程的研究,又重视对地理教学的研究。但纵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已经发表的论文和已经出版的著作,可以发现,人们的研究视野和重点集中于地理教学,对地理课程涉及甚少。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师应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成为地理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这就要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应深刻反思传统的学科内容,加强地理课程研究,重新构建一套新型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这个新体系中,至少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包括地理课程含义、结构、功能、目标、内容和资源;地理课程发展,包括国内、国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地理课程改革,包括地理课程改革背景、目标、新课程基本结构;地理课程设计;地方与校本地理课程开发;地理教材基础知识;地理教材发展,包括国内、国外中学地理教材发展;地理教材分析与运用;地理教材设计;地理教材编写等。
2.4应重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当前,应以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归纳总结不同版本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著作的理论体系,借鉴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结合地理新课程改革实际,重新构建一套全面科学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绪论;基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绪论包括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内容体系等;基本理论由地理课程论、地理教学目的论、地理教学方法论、地理教学媒体论、地理教师论、地理学习论和地理教学环境论等七方面内容构成;教学实践含地理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实施、地理活动教学实施、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指导等六部分内容;地理教学科研包括地理教学科研的意义、内容、方法、论文的撰写、课题的申请、著作的编写等。
2.5应加强实证研究
目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侧重于文献法、理论演绎法和经验总结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实证的方法运用的很少。其结果是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要么平移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点缀一些地理学科的实例,使得研究结果理论性太强,空泛有余,特色不足,缺乏实践操作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地理教育界应切忌照搬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而应针对地理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加强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实证研究,逐步形成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3结束语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回顾和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进程,总结反省其缺失,展望其未来走向,对于推进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深入发展,在指导和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四篇:大教学论
读《大教学论》之我见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教育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使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书共三十三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目录划分为10个部分,其中,1-4章是关于人性论的论述,5-6章论述了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7-9章分析了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10-15章叙述了有关学校的问题,16-19章简述了教学的原则,20-24分别讲述了各科教学法,25章可以单列,26-27章讲述学校的纪律与学制划分,28-31章从纵向的角度对各级学校进行了描绘,32-33章是对普遍秩序与方法的分析。
我将简述以下几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本书的成书背景(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全书梗概、其中包含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一、时代背景
《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此时正值西欧社会的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提高、自然科学兴起、学校教育发展等等。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陆续发生,这些划时代的事件促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具有了新的特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要求从封建贵族的教育向资产阶级的教育过度,从而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便是变革时期教育领域的代表作。
二、作者生平
1592年3月28日,夸美纽斯出生于拉摩维亚一个属于“捷克兄弟会”的磨坊主的家庭里,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16岁起由“兄弟会”(捷克的一个 民主教派.其成员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 和小商人)担负其学费,受完中等教育(在普利洛夫拉丁学校上学)和高等教育(在德国的赫尔朋大学、海得堡大学上学),受到新教教派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1616年大学毕业后,被选为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的学校且被推为普利洛夫学校的校长。
161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时夸美纽斯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贵族和天主教会残酷镇压捷克人民和迫害新教徒的斗争。战争爆发后,和兄弟会的其他会员同时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有几个月被迫躲居于崇山森林之中。战火中,夸美纽斯失去了多年的心血——全部书稿和珍贵藏书,瘟疫又夺去了妻儿的生命,在祖国与家庭连遭不幸的日子里,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社会政治性学术著作——《世界的迷宫与心的天堂》,揭露了贵族的贪婪、教会的黑暗、侵略的罪恶和人世间的不平。
1627年,德国皇帝下达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为坚持新教信仰,兄弟会成员3万户居民于1628离开祖国,赴波兰的黎撒。离开捷克时,他曾在边境的山顶上面向祖国跪下,失声痛哭。1628年,在捷克兄弟会迁居于波兰时,在黎撒,夸美纽斯又主持已改为古典中学的兄弟会学校,长达13年之久。在此期间,夸美纽斯由于所写的几本有关教育的著作的出版而享有世界声誉。这些著作是:《语言和科学入门》、《母育学校》、《大教学论》、《物理学概论》、《泛智先声》等。1641年,英国国会邀请他研究所谓“泛智”问题。到英国后,由于英国发生内战,关于泛智的研究工作中断了。1642年,夸美纽斯因希望当时的瑞典政府能够帮助捷克人民取得独立,便应邀到了瑞典,在瑞典几年的工作期间,受该国政府的委托,编辑教科书和语言教学法。可是希望从瑞典得到对祖国援助的希望未能实现,便于1648年再度回到黎撒。这时,“捷克兄弟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住在匈牙利,夸美纽斯便接受匈牙利一位大公的邀请,担任匈牙利常年学校顾问,并撰写了《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准则》和《世界图解》,其中《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是西方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启蒙读物,被译成了多种文学,在欧洲流行200余年。
1656年,瑞典和波兰发生战争。与瑞典交战的波兰执政者疑心捷克兄弟会成员同情瑞典人,便把兄弟会的最后避难所——黎撒放火烧毁了,夸美纽斯又一次失去了自己几乎是全部的手稿。当时,文化教育较发达的荷兰拨款救援捷克流亡者,并欢迎夸美纽斯去荷兰工作和定居,夸美纽斯于是又辗转避难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荷兰第二年,1657年,阿姆斯特丹的元老院决定出版夸美纽斯的《教育论著全集》、《走出经院哲学的迷宫》等。在荷兰,夸美纽斯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教育工作,于1670年11月15日去世,终年78岁。
《大教学论》,1632 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 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 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 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先生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2004年出版了任钟印先生翻译的《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一书。
三、全书梗概
(一)第一部分,1-4章,讲述与人性论相关的内容。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他指出“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
(二)第二部分,5-6章,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夸美纽斯认为“这三者(学问、道德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由此他推理出教育是可能的;接着他又分析了教育为什么是必须的,他通过列举“人类小孩在狼群中长大无法形成人”的例子,得出他的结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三)第三部分,7-9章,分析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夸美纽斯分析说“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接着他又分析了“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四)第四部分,10-15章,叙述了有关学校的问题。
夸美纽斯在本部分花费了大量篇章去分析了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他说“学校应该是周全的”,“再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改良学校是可能的”,“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不受任何阻碍”。由此,夸美纽斯对学校的整体轮廓就进行了一个描绘。
(五)第五部分,16-19章,简述有关教学的原则。夸美纽斯首先分析了教学的普遍原则,他说“教与学的一般要求,即一定能产生结果的教与学的方法”,接着他分别讲述了“教与学的便宜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教与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各章之间相互交叉,有共同的原则。
(六)第六部分,20-24章,分别讲述了各科教学法。
夸美纽斯分别介绍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道德教学法”,“灌输虔信的方法”。
(七)第七部分,25章,讲述学校应该排除异教徒的书籍。
夸美纽斯说“假如我们想要按照真正基督徒的法则去改良学校,我们就应为学校排除异教徒所写的书籍,至少用来也得较之以往更加小心。”
(八)第八部分,26-27章,论述了学校的纪律和学制的划分。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学校的纪律,他说“没有纪律的学校犹如没有水的水磨坊”,然后他分析了学制的划分,即“论基于年龄和学业的学校的四级划分”,他把学校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六年,相互衔接。
(九)第九部分,28-31章,从纵向的角度对学校进行描绘。
夸美纽斯分别描绘了“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这分别相当于我们现行学制系统里的幼儿教育到大学。
(十)第十部分,32-33章,对普遍方法与秩序的分析。
夸美纽斯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他把这种教学的普遍方法比喻为“印刷术”,认为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大量教导学生,就像印刷机大量印制书籍一样,他认为这是可能的。
四、主要内容
1、教育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他认为人是造物主造出的最完美的生物,由于人都是造物主的产物,所以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同时,他认为进入天国所需的准备有三个方面:知识、道德、虔信,夸美纽斯所说的“知识”是广义上的知识,是知道自己并知道万物的知识,所以他主张把一切事物都教给人类。
2、教育对象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一切男女青年”。
他通过分析一切大自然的生物都是在幼年时期成长,推导出教育也应该在青少年时期进行,他说“为了把人塑造成具有人性,神给予人以年轻的岁月。这个年岁除了受教育外,不适合做任何事”。同时,他又说“所有男女儿童都应该上学”,他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但没有一个人是愚蠢到完全无法接受教育的,他以“筛子筛水”的例子来说明,愚蠢的人接受教育也会得到很大改善,他说“筛子虽然不能把水留住,但筛子会越来越干净”。
3、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总结了众多教学原则,我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则: 1)准备性原则:
他说“自然从小心选择材料开始”、“自然先准备材料,然后才赋予材料以形式”、“自然选择它要施加影响的合适事物(对象)或先对它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它合用”、“自然不对任何没有基础和根基的东西施加影响”。由此,他认为教育也应该事先做好准备。(P107)2)及时施教原则:
他说“自然遵循适当的时机”。鸟儿在春天出生,园丁在春天植树,小草在春天发芽。由此,他认为人的教育也应当在人生的春天开始。(P105)3)自觉性原则:
夸美纽斯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认为这样做是违反自然的。他主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自觉地进行学习。为此,学校要向学生传授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使教学富有吸引力;学校要美化环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乐于上学。4)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2页。)他主张尽可能地用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他说实际观察是首要的,文字的学习是第二位的。认为,经过直观而获得的知识是最可靠的,也最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所以,教学应当从实际事物的观察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的时候,应当使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夸美纽斯还详细提出了直观性教学的一些具体要求。5)启发诱导原则:
他说“自然准备材料,以便努力取得形式”。自然给予鸟儿温暖和食物,鸟儿才会成长,园丁给予树木以适度的温度和水,树木才会欣欣向荣地生长。所以,教育应当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激起孩子的兴趣,使他们有想学习的兴趣,从而快乐的学习。(P120)6)循序渐进原则:
他说“自然并不混乱地运转,而是在前进过程中准确无误地从一点前进到另一点——一定时间内只从事一件事”,“自然在形成的过程中从一般开始,结束于特殊”,“自然不跳跃,而是循序前进”,“自然从源头发展每一样事物,虽然表面看来源头微不足道,但是它有巨大潜力”,“自然由易到难地前进”。由此,他认为每门学科的教授应用明确划分的步骤,使一天的功课是前一天功课的扩展,并能引导到明天的功课,即教学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P124)7)内发原则:
他说“在一切自然运转中,发展来自内部”,“自然从根基发展一切事物,而不是从其他源头开始”。鸟儿的成长先从内部器官开始,外部器官成长在后,在合适的季节;园丁把嫁接的嫩枝径直嵌入木髓,使接枝尽量插深;一切树木、花的营养都来自树根,而不是来自其他。所以,他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理解力的培养,由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获得知识。8)实用性原则:
他说“在自然产生的事物中,没有哪一样的实际应用不是立即明显地表现出来”,“自然不生产无用的东西”,“一切无用的东西一律予以摒弃”。当鸟儿开始形成之时,自然给予它的是头、心脏、翅膀,而不是鳞、鳃、角等。所以,教学要教给学生以有价值的、实用的基础性知识。(P133)9)全面性原则: 他说“当鸟在成长时,自然不遗漏任何它们的成长所必需的东西”。鸟儿在成长中,自然并不忘记给予它头、翅膀、爪子、皮肤或任何其他必需的东西。所以,学校中不仅应当教授科学,还应教授道德和虔信。10)系统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秩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进行。他指出,经院主义学校打乱了教学的系统性,教学杂乱无章,结果学生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他主张教学科目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教学要遵守严格的时间,不能随意打乱计划;教学要系统连贯,“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11)量力而行原则:
他说“自然不给自己负担过重,而是以少许为满足”,“自然并不匆忙,而是缓慢地前进”,“若不是本身成熟的力量所驱动,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前进”。鸟儿的一个蛋只产一只小鸟,园丁给树木接枝最多只接两个。所以,他认为教给学生的知识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而进行,“除非不仅是年龄和智力所允许,而且是真正需要,不给年轻人教任何东西”。12)一致性原则:
他说“自然地一切运作都是前后一致的、整齐划一的、相同的”。鸟儿的成长和其他有生命之物的成长都是相似的,树的发芽、成长和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是相似的。所以,他认为“一所学校只应有一个教师,至少每班只应有一个教师”,“每门学科只用一个作家的作品”,“应给全班做同样的练习”,“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教一切学科和语文”。13)相关性原则:
他说“自然在继续不断的结合中将每样事物编织在一起”,“自然在树根和树枝之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保持适当的比例”。小鸟形成时,肢体与肢体连接,骨骼与骨骼连接,树也是如此,树干与树根连接,树枝与树干连接。所以,他认为教学的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要注意用过原因进行教学。(P141)14)巩固性原则:
他说“自然通过恒常的运动而变得富有成果和强壮”。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在于领会,而且在于巩固和运用。他说,首先要理解知识,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忆;其次要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夸美纽斯反对死记硬背,反对把记忆当作唯一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要注意巩固练习。(P144,,四一)
4、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对各总类科目的学科的教学方法做了分述,整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性教学:夸美纽斯说“儿童必须观看放在他的心灵之眼近处的对象”,“必须经常为要制造的东西提供一个确切的模型”,“一切事物都应当尽可能放在感觉面前。一切可见的事物都必须放在视觉器官面前,一切能听见的事物都必须放在听觉器官面前,气味必须放在嗅觉器官面前。”(P171,十四)
2)循序渐进教学:夸美纽斯说“必须按照适当的方法从一个对象进行到另一个对象,因为这样进行他就能确切而顺利得理解每一个事物”,“实践应从入门开始,而不是从需要极大才干的工作开始”,“初学者应首先在他们所熟悉的材料上练习”,“一切事物的教学都必须由连续性,一个时间内不要教两件以上的事”,“在彻底理解每一门学科以前,我们不应当放弃任何一门学科”。
3)基础性教学:“凡所教的东西,应当教得简单易懂”,“凡所教的东西必须联系到它的真正本性和它的根源,即是说,通过它的原因来教”,“凡是所学的东西,必须首先解释它的一般原理,然后才考虑它的细节,而不是在那时以前”。4)相关性教学:“对象的各个部分,即使是最小的部分,都必须无一例外地联系到它的顺序、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来学习。”,“一门新语文的最初的练习应当与已经熟悉的教材联系起来”,“在学习一种新语文的书写规则时,已经学会的语文必须继续记住,以便重点仅仅放在两种语文的不同点”。
5)差异性教学:“着重点应放在事物之间的差别上,以便使获得的知识清晰明显”。6)榜样教学:“工具的使用应在实践中指明,而不是用言辞说明,即是说,用榜样而不是用教训”。
7)模仿教学:“首先要精确地模仿规定的模型,然后才允许有较多自由”,“要制作的事物的模型必须尽可能是完美的”,“模仿的最初尝试应当尽可能准确,没有哪怕是最小的偏离模型”。
8)练习法:“一切语文用练习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更有用”,“规则强化从练习得来的知识”,“这些练习必须继续进行到工艺产品成为第二天性”。
5、教科书
夸美纽斯对教学所用的书籍进行了严格限制。由于他是基督教徒,所以他说“如果我们想按照纯粹基督教的律法改革学校,就必须从学校中清除异教徒的书籍,不然,无论如何也要在使用它们时比以前更加谨慎小心”。(P211,三;P213,八;P228,二七)
6、学校纪律
波西米亚有一则谚语:“没有纪律的学校犹如没有水的水磨坊。”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学校的纪律,他说:“关于纪律,年轻人的教育者知道它的目标、教材和可以采取的形式,这是明智的。因为,由此他就知道,为什么、何时、怎样运用制度化的严厉手段。”(P229,一)
然后,夸美纽斯通过对比太阳,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要使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辞、不断表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坦率的关心等方法,同时他也不反对必要时的强制性手段。(P232,十一、十二)
7、学制划分
夸美纽斯划分学制的依据是学生的年龄和学业。
他把整个时期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各期相对应的学校是:母亲的膝上、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或文科中学、大学和旅行。
他认为,每个家庭有一所母育学校,每个村庄有一所国语学校,每座城市有一所文科中学,各个王国或每个省有一所大学。
他把四类学校和一年四季做比较。(P236,九)
他把教学方法比作树木生长的各个阶段。(P236,十)
五、影响和评价
作为古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集大成者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超越了前代任何一位教育家,并给后世学校教育实践和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他的“泛智论”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教育,建立统一学制,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基础。
2.他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使教育学首次摆脱对哲学的依附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引导后人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教育家劳默尔称他是“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而美国教育史学家卡伯莱则指出,“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18世纪及19世纪教育理论的萌芽”。
3.他还提出了统一学制的建议,把人认出生到24岁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为 6年),并提出每个时期所应受的教育及所应上的学校,即母有学校(家教)、国语学校、拉丁学校和大学。他还为每种学校规定了广泛的教育内容。4.他还第一个提出了学年制的主张,要求学校按学年进行招生和学生升级工作,各个学校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他要求学校工作要有计划,每月、每日、每时都要有指定的工作,并且应按时完成这些计划。
5.他还要求实行班级授课制,这对教育发展也是有着深远影响的。6.他一生著述很多理论著作和教材等,其中主要有:《母育学校》、《泛智的先声》、《论天赋才能的创造》、《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世界图解》等。当然,夸美纽斯的著作难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大教学论》中的很多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管是在教育目的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夸美纽斯都重视宗教的虔信教育,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陈彩虹
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
2012110598
第五篇:《大教学论》
一米阳光
——读《大教学论》有感
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哥白尼、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NM布特勒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出现表明了17世纪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的兴起、社会对知识、对教育的需求的提高。它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是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起点,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史上一个全新阶段的开端。、人文主义、自然主义、民主主义、感觉主义贯穿于《大教学论》的始终,也是它生生不息,不断向人类提供教育方向的源泉。它所阐述的思想的预见性、超前性正如一米阳光,穿过重重困难,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神权思想的禁锢,使得夸美纽斯不能完全脱离时代,侃侃而谈。因而在本书的前几章,具有很多有关“神”的思想。比如谈到教育目的和任务时,它提出“人的终极目的在于来世”、以及“今生只是为永生做准备”,但这也正是夸美纽斯的高明之处,他不直接与封建神权冲突,而是在神学的基础上,提取有益的观点,批判继承,从而自成一家。
《大教学论》名为教学论,其实涉及的范围广而精,包括体育、德育、教学论、以及学制与课程的安排等各个方面。例如:
1,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书中提出今生只为永生做准备,以及为永生做准备有三个层次:认识自己(认识万物)、管束自己、皈依神。其实是指教育是为人生乃至来生的更好的发展做铺垫的,而要想要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就必须在有生之年追求学问、德行和虔信,这就指出了教育任务之所在.2,体育:夸美纽斯强调人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由于有规律的和适度的生活而保持健康和力量。为了保持良好的健康,必须使营养不仅在量上适度,在质上也要简单,同时人体也需要运动、刺激和锻炼莱强健体魄。3,德育论:本书强调虔信,即沉思、祷告和省察。实际就是强调做教育应有的基本信仰,这是从自身对待教育的态度而言。那么如何把已知的教育广施于人,这就需要信心、博爱和希望,这些思想与现今所强调的师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大教学论》最精彩,最全面的思想,我觉得还是在于对班级授课制的阐述上。
书中所阐述的班级授课制包括“一所学校只应有一个教师,至少每班只应有一个教师”、“将全体学生分班级,每组轮流由一个学生管理,这个学生又受一个更高级别的学生管理”(为了解决一个教师同时教不论多少名学生而提出)、“教学过程在每年一个确定的时间开始”、“将所教的学科加以区分”(为了解决怎样才能使学校中的所有学生在同一时刻做同样的事而提出)等等。读到这些陌生的文字,心里确是一幅熟悉的画面。书中所提出的思想,正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身上,只不过现今的班级授课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更有益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除此之外,书中仍有许多大有裨益的思想,例如:学无止境(第二章,五);有教无类、男女平等(第九章);集腋成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十五章,十六);系统优化,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十八章,原则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十八章,原则三,十六)等等。所有这些思想成了一颗颗珍珠,贯穿全书,使其千锤百炼而经久不衰。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珍珠上的瑕疵,或者说光环下的阴影。由于时代的限制或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大教学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前后矛盾,第九章强调有教无类,穷人和富人应平等的接受教育,但后文又提出“如果有学校存在,它们不是为全社会服务的,而仅仅是为富人服务的(第十一章,六),这种观点不免前后矛盾。其次是观点片面的问题,夸美纽斯斯认为必须选定青少年时代作为教育的开始,因为那时一切都是生机勃勃,深深扎根的。但是居于此观点,家庭乃至国家又为何注重启蒙教育、幼儿教育呢?再者有些观点有失偏颇,比如书中强调“例子先于规则”(第十六章,原则二),我认为是不完全正确的,例子与规则应相互穿插结合,才能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但是瑕不掩瑜,《大教学论》给人类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不足之处,经历后人不断地拓展、创新,它像一米经过层层筛选的阳光,把最透明、最神圣的光辉洒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