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2:5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论》。

第一篇:教学论

1、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教学技能: 广义:教学技能包括教师设计、准备、组织、开展和评价教学活动的一切相关技能。狭义: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专业技能。

3、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4、教学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和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

5、提问技能: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

6、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

7、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8、语言强化:是教师运用语言,即通过表扬、鼓励、批评和处罚等方式来强化教学的行为。

9、标志强化:是教师运用醒目的符号、色彩对比等各种标志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行为。10.动作强化:是教师运用师生之间交流动作来强化教学的行为。

11.活动强化:是教师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相互影响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行为。

12、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画、图表、幻灯片、影片和录像带提供感性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

13、结束技能:是教师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来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

14、课堂组织技能:在课堂上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15.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

16.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

17、合作学习: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18、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19、教学模块: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完整的教学活动单元

第一章 绪论(教学论地位、目的、定义、特点、内容;职业道德、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教育理念)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目的:培养师范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就是专门帮助学习生物学的学生转变成为教授生物学的教师的课程。

功能:帮助师范生克服初为人师的困难,尽快胜任生物学教学工作;也有助于在职生物学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定义:是一门研究中学生物教学规律的教育科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总结中学生物教学实践经验,并吸收现代科学教学法的有益成果,研究中学生物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能力培养、教师备课、课外活动等问题的科学规律,以及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规律,把生物教学中具体现象和问题理论化、科学化、规律化、从而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

特点: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

内容: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2.职业道德

(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良好的情感品质和意志品质:(5)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 3.知识素养

(1)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2)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3)广博而深厚的科学知识 4.能力素养

(1)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学技能)(2)实验能力(生物专业技能)(3)生物学技能的指导能力(现代教学技能)(4)教育管理能力

5.思想积极进取能随时接受新生事物 ,接受新的教育理念:(1)树立主体的学生观(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3)树立立体的教学观 第二章 中学生物学(性质、地位、价值;生物课程总目标、具体目标)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答: 性质:学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地位:必修课程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第三章 导入技能(目的、类型、原则)

2.教学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简短的语言或行为,恰如其分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3.导言的目的

(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2).引起对所学课程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4).明确学习目的,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

4.导入技能的类型

(1).开门见山法(任务启发)(2).承前启后法(复习式启发)(3).以问致思法(问题启发)(4).联系实际法(联系实际启发或经验)(5).故事、谚语、成语等导入法(6).直观教具或实验导入法 5.设计导言原则:(1)。目的明确、针对性要强:要服务于教学内容,要针对教学内容来设计导言。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

(2).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因教学目的、内容、情境、学生而异,切忌千篇一律;忌教条呆板。

(3).组织严密。导入目的要明确,内容要系统,程序要连贯,师生活动要有序,简捷迅速地导入新课,不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4).设计巧妙、有趣味性。导入要精心设计,使之妙趣横生。使学生保持以学为乐的良好心理状态,为新知的学习敝开心扉。还要有一定艺术魅力:趣味性和艺术魅力即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这个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

第四章 教学语言技能(语言构成、应用原则)一.教学语言构成

(1).基本语言技能构成:语音、吐字、音量、语调、节奏、词汇、语法等。(2).课堂语言特殊构成:引入(界线标志、点题、集中、指名)、介入(提示、重复、追问)、评核(评价、重复、更正、追问、扩展、延伸等)。

二、教学语言应用原则(特征):1.规范性2.学科性和科学性3.思想性、教育性4.启发性5.针对性6.艺术性7.教学语言要溶进浓厚感情 第五章 提问技能(目的、类型、原则、注意问题)

二、提问的目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的欲望。2.训练学生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培养正确思考的方法。3.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系统地掌握知识。4.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从中培养他们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习惯及语言表达的能力.5.问题的提出与交流解决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其科学精神。

三、提问类型

(一)回忆性提问

(二)理解性提问

(三)应用性提问

(四)分析性提问

(五)综合性提问

(六)评价性提问

四、原则

(一)重点性原则:围绕重点提出问题

(二)启发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不要简单的对不对、好不好。

(三)量力性原则:问题要难易适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逻辑性原则:提问要条理逻辑(善问、善导、层层深入)

(五)需要设置问题可能的答案: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可能的回答及处理方法。

五、提问时须注意的问题

1.把握提问时机;2.面向全体学生,并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3.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提倡学生齐声回答;4.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提问时要讲究方式;6.要有备而问。

第六章 讲解技能(特点、目的、类型、优劣、应用原则、语言说明类型)

二、讲解有两个特点:

1.在主、客体信息传输(知识传授)中,语言是唯一媒体; 2.信息传输由主体传向客体,具有单向性。

三、讲解的目的

1.讲解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理解和充分记忆所学的知识。2.通过生动、活泼和有效地讲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并通过讲解内容的思想性来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3.讲解启发学生思维,并传授思维的方法,表达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创造条件。

四、讲解技能的类型(解释式、描述式、原理中心式、问题中心式)

(一)解释式

1.意义解释(双受精的意义)2.结构、程序说明(生物体的解剖结构)3.翻译性解释(细胞膜的结构讲解)4.附加说明(传递细胞、分泌结构)

(二)描述式

1.结构要素性描述2.顺序性描述

五、讲解的优劣

1.优点:讲授法注重教师的活动,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和现有的接受能力等,精心组织讲授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处于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因而这种方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有的精雕细刻,面面俱到,有的大刀阔斧,难点、重点突出,有的善于抽象推理,有的富于形象直观,有的平铺直叙,有的波澜起伏,总之,都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教师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以及善于设疑、解惑等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缺点:按这种理论设计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作出反馈,会影响学会创造性品格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发挥,体现不出主体作用;讲授时间长了比较容易分散注意力,保持记忆不高;等。

六、应用原则

1.科学性原则:要求准确使用生物专业术语,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注意辩证关系,不要绝对化,把话讲死,应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规律和本质。

2.启发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组织讲解内容,明确讲解的目标,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讲解方法和顺序,讲究语言艺术,点出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的思维。

3.阶段性原则:当内容多时,可将内容分段,将板书、提出、演示、变化、强化、讨论等技能穿插应用,合理组合,适当调配,提高讲解的教学效果。同时,应注意形成链接。4.适时反馈和调控:信息单向传动,教师要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应,要使讲解的发展过程与学生的思维、理解过程同步,要有针对性和交互性。把握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控制和调整讲解的方法和进程,以达到讲解的良好效果。

七、语言说明的类型

1.叙述性说明2.描绘性说明:3.论证性说明4.启发性说明5.解释性说明 第七章 变化技能(目的、类型、原则及要求)

二、变化技能的目的

1.唤起学生学习热情,丰富教学过程,使教学充满生机;

2.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吸引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或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3.利用多种感官信息、传递通道传递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是通过自身的感官来获取信息的。在教学中只有适时、适当地选择和利用各种信息传输通道,或运用变化技能适当地变换信息传输通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可以有效地、全面地向学生传递清晰而有意义的教学信息,使学生较好地领会和理解知识。4.兼顾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别的,只有承认学生的认知差别,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才能在不同层次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及风格。

三、变化技能类型

(一)教师教态的变化

教态是指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使用的手势和身体运动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

1.声音的变化 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2.停顿 停顿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3.目光接触 眼睛是心灵之窗;教师与学生目光接触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喜欢听讲;也可以从学生的目光反馈学生对讲解的内容的接受情况。环视法,注视法,虚视法 4.面部表情 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学生会从教师的微笑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在师生情感交流中,学生会从爱教师、爱上教师的课到欣然接受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和教育。

5.头部动作和手势 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回答或行为时可以运用摇头、耸肩和皱眉等方法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比用语言直接表达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富于表现力。

6.身体的移动 教师在课堂上大致有两种:一是在讲课进行中并不总在一个位置上,而是在讲台周围适当地走动,使学生能看到黑板的各个部分。另种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讨论和做实验时,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这样缩小空间距离,使学生感到在心理上与教师接近,利于师生情感交流。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二)信息传递通道的变化

在教学中只有适当地变换信息传输通道,尽可能地使用学生的不同感官,才能有效地、全面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根据信息传输通道的不同,可将教学媒体大致分为三类:视觉的、听觉的和触觉、嗅觉的教学媒体。

1.视觉通道和媒体:板书、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幻灯、图表、照片、录像和实物等,视觉媒体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媒体,它具有直观、形象、易懂、生动的特点,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听觉的变化:教学语言、学生问答、录音、录像等。由教师讲解、学生发言、录音等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的效率虽然不如视觉高,但学生不易疲劳,且能为学生展开想象留有余地。

3.触觉和嗅觉的变化;触觉与嗅觉能获得其他感官不能获得的信息,在生物学教学中,还要多为学生提供亲自触摸实物、观察实物、动手实验、练习等机会

(三)教学活动的变化

1.教学方法的变化: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会严重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游戏法等有机结合,变换运用得当,会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最佳状态。2.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个别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实验等,以激励学生对参与教学的兴趣,让他们练习如何合作,表达,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听取别人意见的能力。3.相互交流的变化:教师与全体交流,与个别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个别辅导时的交流。

4.课堂气氛变化的技能;课堂教学气氛应随着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有时严肃紧张,产生一定的压力,有时轻松活泼,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适当放松。有张有弛,顺利获取知识。

(四)教学节奏的变化:

1.内容的详略2.容量的疏与密3.速度的快与慢4.思维的张与弛:张是指教学达到高潮,学生处于最兴奋状态,动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的时刻。弛就是停顿或休止,这是学生牌轻松的状态,使思维活动缓解或停止。5.语调的高与低:要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庄重典雅,使声神融汇,相得益彰。6.活动的动与静: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但也需要一定的静止状态,进行教学的停顿与休整。

四、变化技能的应用原则及要求 1.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针对性)

所有变化技能的运用都应当是有目的、有必要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且适合学生的能力兴趣。过多的或盲目变化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起地干扰作用。

2.课前计划和灵活运用相结合(效用性)

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的变化技能要在事先做好设计和计划。但有时还需要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反馈,临时采取应急措施,即时、灵活、自然地运用变化技能,使之易被学生接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应用变化技能时,有许多方面是难于把握的,比如,组织学生讨论时,如何引导,怎样变化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计划时考虑可能的应急措施,有相应的替代。3.变化技能应用要适度并注意分寸(适度性)

变化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应用要有分寸,一旦引起注意,就进入教学过程,不能太多太过,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尤其是教师教态变化的强度和幅度都要恰当,不宜夸张。如果变化技能使用得过多,幅度太大就会喧宾夺主,产生消极作用。

4.注意变化联接的流畅和连续性(连续性)

教师在使用多种变化时,要认真构思、计划,注意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注意变化技能之间,变化技能与其他技能之间的联接要流畅,有连续性,不要过于突兀。否则,会影响或失去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第八章 强化技能(目的、类型、应用要点)

二、强化技能目的

1.引起学生的注意2.引起学生学习动机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4.形成和改善学生的正确行为,如遵守纪律、正确观察等.5.控制教学过程与教学计划有序进行

三、强化技能的类型

(一)语言强化 通过表扬、鼓励、批评和处罚等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标志强化 醒目的符号,色彩对比等各种标志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行为。

(三)动作强化 师生间的交流动作,来强化教学的行为。

(四)活动强化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可以使学生相互影响,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活动。

(五)交换方式进行强化 对同一教学内容,概念,规律和词汇等,老师采用不同的强化刺激(信息)反复多次,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五、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

(一)目标明确

在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教学目标明确是教师对学生反应进行准确的判断,发现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的前提,也是使强化的意图明确有效地基本保证。

(二)提供机会、提供线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做出反应的机会,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的反应,并对其正确的因素给以强化。采取提问、让学生做习题、或者对其他同学的反应做出评价等方式,给学生做出反应的机会。

(三)态度客观、真诚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后,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这是教师在应用强化技能时的外显的行为。教师的态度应当明确,要使学生知道肯定的是他的哪些行为。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真诚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鼓励。?

(四)及时有效

1.及时: 对学生的反应要进行迅速准确的判断,当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给予奖赏,力求得到强化。即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要进行正面强化;当学生的回答或操作不完全正确时,对合理部分要进行正面强化(部分强化)。2.恰当、可靠: 在采用动作强化时,要注意走动和接触学生的频率,不能过分频繁,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反感;采用标志强化时,标记的种类不宜太多,色彩不要过于斑斓,否则搞得学生眼花缭乱,重点不突出,达不到强化的目的。3.要把握好时机: 把握好强化的时机,对提高强化的有效性也是很重要的。对短小、简单的问题,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应进行即时强化,这样可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对一些抽象、复杂问题的解答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则应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再进行强化,以使强化更具有针对性。

第九章 板书技能(意义、类型、作用、设计要求)

二、板书的设计意义

1.提示内容,体现内容结构和教学程序.2.激发兴趣,启发思考.3.强化记忆,减轻负担.

三、板书的类型

(一)提纲式(逻辑要点式)(二)表格式(三)图示式(四)线索式(五)关键词式(六)计算式(七)综合式

四、板书作用

1.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板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3.板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五、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1.提纲挈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和难点。如果板书内容过多会影响重点的突出和教学的进行。一般说来,低年级的板书适当详细些,高年级的板书可以简略些。

2.系统完整,几个字、词,或是一两句话,或是简单的一个图形,一个公式,但却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能反映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使学生看过以后一目了然。既能了解整体,又能掌握重点难点。

3.格式统一,书写工整,直观性强:字要一定大,笔力清、行间、字间距要一定大,保留部分和擦掉部分分明,形象地揭示与内容的联系。

4.要通盘考虑。不仅要设计正文,要设计安排挂图位置,注意挂图端正。若要自己绘挂图或板图,必须注意笔力重、够大小、视觉效果使最后的同学能看清楚。5.书写时机要及时、恰当。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采用边讲边写的方式书写板书提纲。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也可以采用先写后讲、讲后再写等方式。6.形象直观,具有启发性。设计巧妙,美观大方。

第十章 结束技能(概念、作用、类型、原则及要点)

二、结束技能的作用

1.形成知识网络,巩固所学知识.2.总结教学内容,埋下教学伏笔。3.总结思维过程,促进智能发展。4.领悟内容主题,进行思想教育。5.检查或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经常通过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进行小结、改错、和评价等,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和运用。

三、结束技能的类型

1.系统归纳法2.比较异同法3.提问法4.思索悬念法5.点题法6.练习法7.拓展延伸法8.汇报法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

1.在讲授新知识近尾时,要及时小结和复习巩固,尤其讲授那些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的时候更应该及时小结,复习巩固.

2.课堂小结要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重点和程序结构,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课堂教学情境等,采用恰当方式,把所学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小结要精要,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

3.授课结束时,应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知识的结构,深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4.要安排适当的学生实践活动,如练习、口答和实验等。通过思维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集合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等)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5.课的结束,包括封闭型和开放型。封闭型的结束,结论明确;开放型的结束,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运用发散思维,培养丰富想像力。

6.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数量恰当,使每位同学都能记录下来。7.结束的时间要掌握紧凑。

五、课堂教学的结课原则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水到渠成,过渡自然。第二,照应开头,结构完整。第三,语言精练,干净利落。第四,梳理归纳,画龙点睛。第五,内外沟通,存疑开拓。第十一章 概念图

1.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 2.概念图的特征

概念图的特征除了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可以看到它的其他一些特征:概念图中的概念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概念图中包含着交叉连接;概念图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具体事例,这些事例有助于我们澄清所给定的概念的意义;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3..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教学中有多种用途,一般来说,它可以作为三种工具:①教的工具②学的工具③评价的工具 4.绘制概念图的步骤

(1)从绘制者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

(2)选择了知识领域之后,接下来是确定在这个领域中所要用到的概念(3)画出概念图的草图;对草图进行修正(4)草图完成后,开始寻找交叉连接。第十二章 探究教学

8、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9、探究教学的特征可以归纳为:

①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②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求能力。③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④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

⑤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探究教学的目标主要有: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②保持学生的好奇心;③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④形成积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⑤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11、探究形式

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实验式探究。第十三章 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优点

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2、直观教学的类型: 直接直观;间接直观;语言文字直观。

3、直接直观: 实物;标本。

4、间接直观: 模型;挂图;板书;代替物;投影和幻灯;多媒体;电影和电视。

5、直观教具对教学中的作用

用于新课的起始阶段;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于突出教学重点;用于揭示机理;用于设置悬念;用于巩固知识。

6、直观教具的横向组合

用几种教具从不同角度揭示同一知识点的内涵。有的生物学知识点内涵极其丰富,需要用多种教具来阐释。

7、直观教具的纵向组合

8、教具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检查演示的环境条件;出示教具的程序;出示教具的时机;出示教具的高度。

9、直观教具的选择原则

学习任务;学生特点;教具的特点;教学环境;经济因素。

10、简易教具制作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简易化原则;艺术性原则。第十四章 实验教学

1、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是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2、生物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①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⑤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 ⑥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实验课前的准备

准备好实验材料;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教具;进行预试;培养小助手。

4、学生实验的主要特点

实验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这是不同于教师演示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

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一般是由组织教学、指导性谈话、学生实验操作和教师现场指导、实验小结等环节构成

5、按其实验的作用来分大致有二种类型,一是通过实验结果去验证生物学的理论和规律的验证性实验;二是通过实验结果去探究生物规律的探究性实验。按照实验的组织方法来分,一般分为模仿式实验、分段实验、学生独立实验和边讲边实验。

6、演示实验的特点

①演示实验的主要操作者是教师,学生只是观察。所以,演示实验只需要套装置就能满足全班学生观察

②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地配合生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演示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演示实验必须目的明确,能说明问题;

②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可见度高,让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得清楚 ③演示实验装置要简单,准确可靠,确保实验成功 第十五章 备课

1、备课的意义

①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②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成功

2、备课的依据

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教学目标的指向;教学对象的需要;教材内容的规定;教学经验的借鉴。

3、备学生大体包括的内容

①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②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 ③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④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4、倡导的课程理念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5、备课的内容: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备过程。

6、教案的编写:题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具;课时分配;板书提纲;教学过程;课后作业。

7、书写教案的要求

①格式既规范又灵活,建议新教师最好写详细的文字式教案;②能体现出教学方法; ③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④要反映出师生的多边活动; ⑤体现出能力培养的措施;⑥能反映出创新意识和措施; ⑦书写工整。

2.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

(一)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初步掌握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应用。

(2)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认识科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初步了解生物科学及相关的应用领域,为日后进会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3.在生物新课程标准中体现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初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高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密切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4.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1)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一门课程都要为实现国家教育目的、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服务

(2)本学科的特点反映了课程设计人员对于生物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5.STS类型的试题:即科学--技术--社会试题

STS试题特点:(1)题材新颖,取材广泛,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全面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题给的信息往往是书本外的知识,联系社会、科学和技术,构思别致,呈现探究性。要求学生经过短时间的临场阅读和自学,综合分析,类比推理,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化学问题。6.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是一起工作共同完成工作目标。在合作的活动中,每个人都在寻求一个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团队的其他成员的结果。合作学习则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简单地说,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7.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积极主动相互依赖(设置的目标具有相互依赖性;奖励具有相互依赖性;资源共享;分担角色);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成员负起责任来;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评价和过程监控。

第二篇:大教学论

读《大教学论》有感

何芳

西南民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摘 要】 历经300年后的今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仍然焕发着无限的活力,它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夸美纽斯提出的“有效教学论”给我很大的启发。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前提、保障、途径、落脚点和组织形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感受。

【关键词】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有效教学; 启示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是所谓的高等教育,都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认真,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然而学生的发展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如何解决该问题?”在读完《大教学论》后,我认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让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让老师和学生做到“事半功倍”。具体方法,本文从《大教学论》中有效教学思想的“前提”、“保障”、“途径”、“落脚点”“组织形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感受。以为现代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二、有效教学的前提:热爱教育事业

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适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比如,“马是天生合于作战用的,牛是合于拖物用的,驴是合于负重用的,犬是合于守护与狩猎用的,鹰是合于捕鸟用的;但是在我们训练它们,使它们习惯于它们的工作以前,它们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也就是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具体到个人,夸美纽斯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只有不适合儿童的教育。“野性难训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最好的良驹的。”

[2]

[1] 只有教育,才能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教育、重视教育,每个人都应该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对于今天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根本前提。因为当老师热爱教育,带着对教育的热情去上课时,他才能感染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学生,也要热爱教育,相信老师,相信教育,相信教育会让你更完美。只要学生和老师都相信教育,热爱教育,我们的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三、有效教学的保障:重视德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他认为“笃信和德行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然而这两个因素却最容易被忽视。“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作为学校和老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追寻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因为,所谓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开放的思想。而且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信仰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因此,学校和老师在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尤其是近年来,学校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而根据夸美纽斯的观点,我认为出现该问题,最大的原因在于:学校仅仅注重升学率,老师们每天都很忙,不是忙着如何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是纠结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校如此,家长也如此,甚至整个社会都如此。并且很多时候,老师们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对差生的关注。因为学校不注重道德教育,老师不关注那些差生,久而久之那些差生对学业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就会寻找生活的其他乐趣。而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因为没有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于是在社会不良分子的鼓动下,他们成为了所谓的“凶狠的野驴”。因此,我认为无论学校、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应该培养出的是温顺的羔羊,而不是凶狠的野驴。我们需要用道德作为有效教学的保障。

四、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注重感观教育和和谐教育 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第五章中写到“我们除了身内有个理性的灵魂外,还有感官,可以把这些感官比作秘史与间谍,只要灵魂得到他们的帮助就可以支配身外的万物。他们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随便什么东西都不能够逃避他们的注意。”所以,在学习中,如果你把眼、耳、鼻、舌都用起来,那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你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应该多设置一些活动课程,开发学生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4][3]

五、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在教学当中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味的灌输自己的知识,恨不得把自己 2 的所有知识一下子交给学生。因此,在课堂中,他们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一节课下来,全是自己在“自导自演”,根本没有询问学生有没有听懂,或是有没有什么见解,根本没有做到教学的互相沟通。老师在这里成为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却成了盲目接受者。

针对以上问题,从《大教学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解决方法。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交我们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别人的脑筋去希望自己变聪明的”新课程的理念也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总的来说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的是引领者的角色,而不是决策者,老师扮演好引领者角色,给学生启发,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把大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或是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教学不是看老师不是看教室是否有效,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有效。

六、有效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当代中国普遍采用的授课形式。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这一主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因为这种基于学生共性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以知识传播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时期,班级授课制仍然有许多优势。例如,班级授课减少了教室人数,教室宽敞可以提高老师讲课心情,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的讲课心情好了,学生听着也舒服,从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同时,班级人数少了,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就不会出现学生被忽略的情况,从而让所有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实践也证明,采取班级授课形式对于传播新知识,传授新理念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点。所以说,班级授课制是实现有效教学最有效组织形式。

六、总结

在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以后,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当代中国的教育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从夸美纽斯有效教学的 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有效教学要以热爱教育为前提,重视德育为保障,注重感观教育和和谐教育,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展开教学。希望本文能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微薄之力。参考文献:

[1][2][3][4]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题目:读《大教学论》有感

姓名: 何 芳

学号:201231402016 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第三篇:教学论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反思

王林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00)摘 要: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新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反观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今后对学科性质应有科学的表述,要进一步夯实和深化理论基础,应加强课程研究,重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加强实证研究。关键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回顾;反思

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 1.1萌芽阶段(1904—1949)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推行癸卯学制,在全国“小学堂”和“中学堂”都开设了地理课程,这是我国近代正式在中小学开设地理课程的开端。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的法子和学的法子联络”,应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地理教学法的名称正式确立。怎样从“地理教授法”向“地理教学法”转变的研究不断增加,有葛绥成的《地理教学法》(中华书局,1932)、刘虎如的《小学地理科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34)、褚绍唐的《地理教学法》(中华书局,1935)、田世英的《中学地理新教法》(商务印书馆,1943)等。这些著作大大促进了当时我国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萌芽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以地理教授法的名称出现,继之称地理教学法。其研究内容由“地理教授法”向“地理教学法”转变的过程,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表明这一时期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的一步。[1] 1.2形成阶段(1950—20世纪80年代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地理教学法”的名称被继续沿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理教育界引进了许多苏联版本的地理教学法著作,如库拉左夫的《地理教学法》(正风出版社,1953)、鲍格达诺娃的《小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毕比克的《中学世界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包洛文金的《自然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巴郎斯基的《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等。这些地理教学法著作都对我国的中小学地理教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由于有些人对“地理教学法”这一学科名称片面理解,误认为地理教学法仅仅研究地理教学方法,不够全面,并认为地理教材分析是一个重要内容,也要体现在学科名称中,遂一度将“地理教学法”改称为“地理教材教法”。[2]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随着地理教育事业的振兴,地理教学法的研究也日趋繁荣。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地理教学法教学大纲》,各种版本的地理教学法著作纷纷出版,如褚亚平等编著的《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曹琦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等。这些著作极大地促进了地理教学法学科和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至此,我国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初步形成。因为此时的地理教 学法研究内容已由地理教学方法扩展到教学目的、课程与教材、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外活动等,研究视野大大拓展,初步构建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框架体系,同时,研究层次由教学经验总结提升到理论探索。

1.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01)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分别组织召开了全国文科、理科“学科教学论”课程研讨会,会议对大学本科设立各科“学科教学论”达成了共识。1999年华东师大陈澄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地理教学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地理教学论”出现,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走向成熟。在此以后,相继出版了:杨新主编的《地理教学论》(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卞鸿翔、李晴编著的《地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这些《地理教学论》著作在吸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地理教学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继承与创新,构建了地理教学论新体系,在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研究。成熟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地理教学论取代了地理教学法。“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法”相比,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框架体系、研究层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推进和发展。从“地理教学法”到“地理教学论”,是我国地理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极大提升和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巨大飞跃,也是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1.4发展新阶段(2002—现在)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给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要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直面基础地理教育实践,针对地理新课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近年来,白文新、袁书琪主编的《地理教学论》(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胡良民等编著的《地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5),李家清主编的《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大出版社,2009)等著作相继出版,这些著作既涉及了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也解读了经典地理教学理论,传承了成熟地理教学实践经验。

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主张整合课程论与教学论,使其达到一致。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或称学科教育学),都纳入到“课程与教学论”中,把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地理、生物等)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2003年华东师大夏志芳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出现,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新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地理教学论更名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其研究视野比较开阔,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研究层次向纵深发展,在帮助和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纵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地理教授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曲折发展过程。

2对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反思 2.1对学科性质应有科学的表述

当前的许多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著作已经对“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有科学的认 2 识,强调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两方面不可偏废,认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但这种表述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学科性质分类。科学的学科性质表述,应该既体现对地理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概括,又体现理论指导下积极有效地解决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还应明确界定学科性质的归属。所以,笔者认为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表述为“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比较恰当。

2.2要进一步夯实和深化理论基础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理论基础非常宽广,涉及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但研究者从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的角度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较多,而从系统科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美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甚至有的还未涉及,造成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就要求我们今后应拓展研究视野,加强对这些学科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研究,以夯实其理论基础。

2.3应加强课程研究

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可以看出,它既重视对地理课程的研究,又重视对地理教学的研究。但纵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已经发表的论文和已经出版的著作,可以发现,人们的研究视野和重点集中于地理教学,对地理课程涉及甚少。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师应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成为地理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这就要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应深刻反思传统的学科内容,加强地理课程研究,重新构建一套新型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这个新体系中,至少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包括地理课程含义、结构、功能、目标、内容和资源;地理课程发展,包括国内、国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地理课程改革,包括地理课程改革背景、目标、新课程基本结构;地理课程设计;地方与校本地理课程开发;地理教材基础知识;地理教材发展,包括国内、国外中学地理教材发展;地理教材分析与运用;地理教材设计;地理教材编写等。

2.4应重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当前,应以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归纳总结不同版本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著作的理论体系,借鉴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结合地理新课程改革实际,重新构建一套全面科学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绪论;基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绪论包括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内容体系等;基本理论由地理课程论、地理教学目的论、地理教学方法论、地理教学媒体论、地理教师论、地理学习论和地理教学环境论等七方面内容构成;教学实践含地理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实施、地理活动教学实施、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指导等六部分内容;地理教学科研包括地理教学科研的意义、内容、方法、论文的撰写、课题的申请、著作的编写等。

2.5应加强实证研究

目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侧重于文献法、理论演绎法和经验总结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实证的方法运用的很少。其结果是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要么平移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点缀一些地理学科的实例,使得研究结果理论性太强,空泛有余,特色不足,缺乏实践操作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地理教育界应切忌照搬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而应针对地理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加强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实证研究,逐步形成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3结束语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回顾和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进程,总结反省其缺失,展望其未来走向,对于推进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深入发展,在指导和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四篇:大教学论

读《大教学论》之我见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教育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使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书共三十三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目录划分为10个部分,其中,1-4章是关于人性论的论述,5-6章论述了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7-9章分析了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10-15章叙述了有关学校的问题,16-19章简述了教学的原则,20-24分别讲述了各科教学法,25章可以单列,26-27章讲述学校的纪律与学制划分,28-31章从纵向的角度对各级学校进行了描绘,32-33章是对普遍秩序与方法的分析。

我将简述以下几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本书的成书背景(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全书梗概、其中包含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一、时代背景

《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此时正值西欧社会的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提高、自然科学兴起、学校教育发展等等。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陆续发生,这些划时代的事件促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具有了新的特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要求从封建贵族的教育向资产阶级的教育过度,从而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便是变革时期教育领域的代表作。

二、作者生平

1592年3月28日,夸美纽斯出生于拉摩维亚一个属于“捷克兄弟会”的磨坊主的家庭里,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16岁起由“兄弟会”(捷克的一个 民主教派.其成员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 和小商人)担负其学费,受完中等教育(在普利洛夫拉丁学校上学)和高等教育(在德国的赫尔朋大学、海得堡大学上学),受到新教教派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1616年大学毕业后,被选为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的学校且被推为普利洛夫学校的校长。

161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时夸美纽斯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贵族和天主教会残酷镇压捷克人民和迫害新教徒的斗争。战争爆发后,和兄弟会的其他会员同时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有几个月被迫躲居于崇山森林之中。战火中,夸美纽斯失去了多年的心血——全部书稿和珍贵藏书,瘟疫又夺去了妻儿的生命,在祖国与家庭连遭不幸的日子里,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社会政治性学术著作——《世界的迷宫与心的天堂》,揭露了贵族的贪婪、教会的黑暗、侵略的罪恶和人世间的不平。

1627年,德国皇帝下达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为坚持新教信仰,兄弟会成员3万户居民于1628离开祖国,赴波兰的黎撒。离开捷克时,他曾在边境的山顶上面向祖国跪下,失声痛哭。1628年,在捷克兄弟会迁居于波兰时,在黎撒,夸美纽斯又主持已改为古典中学的兄弟会学校,长达13年之久。在此期间,夸美纽斯由于所写的几本有关教育的著作的出版而享有世界声誉。这些著作是:《语言和科学入门》、《母育学校》、《大教学论》、《物理学概论》、《泛智先声》等。1641年,英国国会邀请他研究所谓“泛智”问题。到英国后,由于英国发生内战,关于泛智的研究工作中断了。1642年,夸美纽斯因希望当时的瑞典政府能够帮助捷克人民取得独立,便应邀到了瑞典,在瑞典几年的工作期间,受该国政府的委托,编辑教科书和语言教学法。可是希望从瑞典得到对祖国援助的希望未能实现,便于1648年再度回到黎撒。这时,“捷克兄弟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住在匈牙利,夸美纽斯便接受匈牙利一位大公的邀请,担任匈牙利常年学校顾问,并撰写了《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准则》和《世界图解》,其中《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是西方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启蒙读物,被译成了多种文学,在欧洲流行200余年。

1656年,瑞典和波兰发生战争。与瑞典交战的波兰执政者疑心捷克兄弟会成员同情瑞典人,便把兄弟会的最后避难所——黎撒放火烧毁了,夸美纽斯又一次失去了自己几乎是全部的手稿。当时,文化教育较发达的荷兰拨款救援捷克流亡者,并欢迎夸美纽斯去荷兰工作和定居,夸美纽斯于是又辗转避难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荷兰第二年,1657年,阿姆斯特丹的元老院决定出版夸美纽斯的《教育论著全集》、《走出经院哲学的迷宫》等。在荷兰,夸美纽斯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教育工作,于1670年11月15日去世,终年78岁。

《大教学论》,1632 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 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 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 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先生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2004年出版了任钟印先生翻译的《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一书。

三、全书梗概

(一)第一部分,1-4章,讲述与人性论相关的内容。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他指出“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

(二)第二部分,5-6章,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夸美纽斯认为“这三者(学问、道德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由此他推理出教育是可能的;接着他又分析了教育为什么是必须的,他通过列举“人类小孩在狼群中长大无法形成人”的例子,得出他的结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三)第三部分,7-9章,分析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夸美纽斯分析说“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接着他又分析了“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四)第四部分,10-15章,叙述了有关学校的问题。

夸美纽斯在本部分花费了大量篇章去分析了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他说“学校应该是周全的”,“再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改良学校是可能的”,“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不受任何阻碍”。由此,夸美纽斯对学校的整体轮廓就进行了一个描绘。

(五)第五部分,16-19章,简述有关教学的原则。夸美纽斯首先分析了教学的普遍原则,他说“教与学的一般要求,即一定能产生结果的教与学的方法”,接着他分别讲述了“教与学的便宜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教与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各章之间相互交叉,有共同的原则。

(六)第六部分,20-24章,分别讲述了各科教学法。

夸美纽斯分别介绍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道德教学法”,“灌输虔信的方法”。

(七)第七部分,25章,讲述学校应该排除异教徒的书籍。

夸美纽斯说“假如我们想要按照真正基督徒的法则去改良学校,我们就应为学校排除异教徒所写的书籍,至少用来也得较之以往更加小心。”

(八)第八部分,26-27章,论述了学校的纪律和学制的划分。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学校的纪律,他说“没有纪律的学校犹如没有水的水磨坊”,然后他分析了学制的划分,即“论基于年龄和学业的学校的四级划分”,他把学校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六年,相互衔接。

(九)第九部分,28-31章,从纵向的角度对学校进行描绘。

夸美纽斯分别描绘了“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这分别相当于我们现行学制系统里的幼儿教育到大学。

(十)第十部分,32-33章,对普遍方法与秩序的分析。

夸美纽斯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他把这种教学的普遍方法比喻为“印刷术”,认为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大量教导学生,就像印刷机大量印制书籍一样,他认为这是可能的。

四、主要内容

1、教育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他认为人是造物主造出的最完美的生物,由于人都是造物主的产物,所以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同时,他认为进入天国所需的准备有三个方面:知识、道德、虔信,夸美纽斯所说的“知识”是广义上的知识,是知道自己并知道万物的知识,所以他主张把一切事物都教给人类。

2、教育对象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一切男女青年”。

他通过分析一切大自然的生物都是在幼年时期成长,推导出教育也应该在青少年时期进行,他说“为了把人塑造成具有人性,神给予人以年轻的岁月。这个年岁除了受教育外,不适合做任何事”。同时,他又说“所有男女儿童都应该上学”,他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但没有一个人是愚蠢到完全无法接受教育的,他以“筛子筛水”的例子来说明,愚蠢的人接受教育也会得到很大改善,他说“筛子虽然不能把水留住,但筛子会越来越干净”。

3、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总结了众多教学原则,我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则: 1)准备性原则:

他说“自然从小心选择材料开始”、“自然先准备材料,然后才赋予材料以形式”、“自然选择它要施加影响的合适事物(对象)或先对它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它合用”、“自然不对任何没有基础和根基的东西施加影响”。由此,他认为教育也应该事先做好准备。(P107)2)及时施教原则:

他说“自然遵循适当的时机”。鸟儿在春天出生,园丁在春天植树,小草在春天发芽。由此,他认为人的教育也应当在人生的春天开始。(P105)3)自觉性原则:

夸美纽斯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认为这样做是违反自然的。他主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自觉地进行学习。为此,学校要向学生传授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使教学富有吸引力;学校要美化环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乐于上学。4)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2页。)他主张尽可能地用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他说实际观察是首要的,文字的学习是第二位的。认为,经过直观而获得的知识是最可靠的,也最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所以,教学应当从实际事物的观察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的时候,应当使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夸美纽斯还详细提出了直观性教学的一些具体要求。5)启发诱导原则:

他说“自然准备材料,以便努力取得形式”。自然给予鸟儿温暖和食物,鸟儿才会成长,园丁给予树木以适度的温度和水,树木才会欣欣向荣地生长。所以,教育应当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激起孩子的兴趣,使他们有想学习的兴趣,从而快乐的学习。(P120)6)循序渐进原则:

他说“自然并不混乱地运转,而是在前进过程中准确无误地从一点前进到另一点——一定时间内只从事一件事”,“自然在形成的过程中从一般开始,结束于特殊”,“自然不跳跃,而是循序前进”,“自然从源头发展每一样事物,虽然表面看来源头微不足道,但是它有巨大潜力”,“自然由易到难地前进”。由此,他认为每门学科的教授应用明确划分的步骤,使一天的功课是前一天功课的扩展,并能引导到明天的功课,即教学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P124)7)内发原则:

他说“在一切自然运转中,发展来自内部”,“自然从根基发展一切事物,而不是从其他源头开始”。鸟儿的成长先从内部器官开始,外部器官成长在后,在合适的季节;园丁把嫁接的嫩枝径直嵌入木髓,使接枝尽量插深;一切树木、花的营养都来自树根,而不是来自其他。所以,他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理解力的培养,由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获得知识。8)实用性原则:

他说“在自然产生的事物中,没有哪一样的实际应用不是立即明显地表现出来”,“自然不生产无用的东西”,“一切无用的东西一律予以摒弃”。当鸟儿开始形成之时,自然给予它的是头、心脏、翅膀,而不是鳞、鳃、角等。所以,教学要教给学生以有价值的、实用的基础性知识。(P133)9)全面性原则: 他说“当鸟在成长时,自然不遗漏任何它们的成长所必需的东西”。鸟儿在成长中,自然并不忘记给予它头、翅膀、爪子、皮肤或任何其他必需的东西。所以,学校中不仅应当教授科学,还应教授道德和虔信。10)系统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秩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进行。他指出,经院主义学校打乱了教学的系统性,教学杂乱无章,结果学生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他主张教学科目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教学要遵守严格的时间,不能随意打乱计划;教学要系统连贯,“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11)量力而行原则:

他说“自然不给自己负担过重,而是以少许为满足”,“自然并不匆忙,而是缓慢地前进”,“若不是本身成熟的力量所驱动,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前进”。鸟儿的一个蛋只产一只小鸟,园丁给树木接枝最多只接两个。所以,他认为教给学生的知识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而进行,“除非不仅是年龄和智力所允许,而且是真正需要,不给年轻人教任何东西”。12)一致性原则:

他说“自然地一切运作都是前后一致的、整齐划一的、相同的”。鸟儿的成长和其他有生命之物的成长都是相似的,树的发芽、成长和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是相似的。所以,他认为“一所学校只应有一个教师,至少每班只应有一个教师”,“每门学科只用一个作家的作品”,“应给全班做同样的练习”,“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教一切学科和语文”。13)相关性原则:

他说“自然在继续不断的结合中将每样事物编织在一起”,“自然在树根和树枝之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保持适当的比例”。小鸟形成时,肢体与肢体连接,骨骼与骨骼连接,树也是如此,树干与树根连接,树枝与树干连接。所以,他认为教学的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要注意用过原因进行教学。(P141)14)巩固性原则:

他说“自然通过恒常的运动而变得富有成果和强壮”。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在于领会,而且在于巩固和运用。他说,首先要理解知识,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忆;其次要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夸美纽斯反对死记硬背,反对把记忆当作唯一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要注意巩固练习。(P144,,四一)

4、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对各总类科目的学科的教学方法做了分述,整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性教学:夸美纽斯说“儿童必须观看放在他的心灵之眼近处的对象”,“必须经常为要制造的东西提供一个确切的模型”,“一切事物都应当尽可能放在感觉面前。一切可见的事物都必须放在视觉器官面前,一切能听见的事物都必须放在听觉器官面前,气味必须放在嗅觉器官面前。”(P171,十四)

2)循序渐进教学:夸美纽斯说“必须按照适当的方法从一个对象进行到另一个对象,因为这样进行他就能确切而顺利得理解每一个事物”,“实践应从入门开始,而不是从需要极大才干的工作开始”,“初学者应首先在他们所熟悉的材料上练习”,“一切事物的教学都必须由连续性,一个时间内不要教两件以上的事”,“在彻底理解每一门学科以前,我们不应当放弃任何一门学科”。

3)基础性教学:“凡所教的东西,应当教得简单易懂”,“凡所教的东西必须联系到它的真正本性和它的根源,即是说,通过它的原因来教”,“凡是所学的东西,必须首先解释它的一般原理,然后才考虑它的细节,而不是在那时以前”。4)相关性教学:“对象的各个部分,即使是最小的部分,都必须无一例外地联系到它的顺序、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来学习。”,“一门新语文的最初的练习应当与已经熟悉的教材联系起来”,“在学习一种新语文的书写规则时,已经学会的语文必须继续记住,以便重点仅仅放在两种语文的不同点”。

5)差异性教学:“着重点应放在事物之间的差别上,以便使获得的知识清晰明显”。6)榜样教学:“工具的使用应在实践中指明,而不是用言辞说明,即是说,用榜样而不是用教训”。

7)模仿教学:“首先要精确地模仿规定的模型,然后才允许有较多自由”,“要制作的事物的模型必须尽可能是完美的”,“模仿的最初尝试应当尽可能准确,没有哪怕是最小的偏离模型”。

8)练习法:“一切语文用练习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更有用”,“规则强化从练习得来的知识”,“这些练习必须继续进行到工艺产品成为第二天性”。

5、教科书

夸美纽斯对教学所用的书籍进行了严格限制。由于他是基督教徒,所以他说“如果我们想按照纯粹基督教的律法改革学校,就必须从学校中清除异教徒的书籍,不然,无论如何也要在使用它们时比以前更加谨慎小心”。(P211,三;P213,八;P228,二七)

6、学校纪律

波西米亚有一则谚语:“没有纪律的学校犹如没有水的水磨坊。”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学校的纪律,他说:“关于纪律,年轻人的教育者知道它的目标、教材和可以采取的形式,这是明智的。因为,由此他就知道,为什么、何时、怎样运用制度化的严厉手段。”(P229,一)

然后,夸美纽斯通过对比太阳,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要使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辞、不断表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坦率的关心等方法,同时他也不反对必要时的强制性手段。(P232,十一、十二)

7、学制划分

夸美纽斯划分学制的依据是学生的年龄和学业。

他把整个时期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各期相对应的学校是:母亲的膝上、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或文科中学、大学和旅行。

他认为,每个家庭有一所母育学校,每个村庄有一所国语学校,每座城市有一所文科中学,各个王国或每个省有一所大学。

他把四类学校和一年四季做比较。(P236,九)

他把教学方法比作树木生长的各个阶段。(P236,十)

五、影响和评价

作为古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集大成者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超越了前代任何一位教育家,并给后世学校教育实践和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他的“泛智论”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教育,建立统一学制,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基础。

2.他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使教育学首次摆脱对哲学的依附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引导后人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教育家劳默尔称他是“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而美国教育史学家卡伯莱则指出,“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18世纪及19世纪教育理论的萌芽”。

3.他还提出了统一学制的建议,把人认出生到24岁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为 6年),并提出每个时期所应受的教育及所应上的学校,即母有学校(家教)、国语学校、拉丁学校和大学。他还为每种学校规定了广泛的教育内容。4.他还第一个提出了学年制的主张,要求学校按学年进行招生和学生升级工作,各个学校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他要求学校工作要有计划,每月、每日、每时都要有指定的工作,并且应按时完成这些计划。

5.他还要求实行班级授课制,这对教育发展也是有着深远影响的。6.他一生著述很多理论著作和教材等,其中主要有:《母育学校》、《泛智的先声》、《论天赋才能的创造》、《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世界图解》等。当然,夸美纽斯的著作难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大教学论》中的很多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管是在教育目的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夸美纽斯都重视宗教的虔信教育,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陈彩虹

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

2012110598

第五篇:《大教学论》

一米阳光

——读《大教学论》有感

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哥白尼、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NM布特勒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出现表明了17世纪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的兴起、社会对知识、对教育的需求的提高。它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是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起点,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史上一个全新阶段的开端。、人文主义、自然主义、民主主义、感觉主义贯穿于《大教学论》的始终,也是它生生不息,不断向人类提供教育方向的源泉。它所阐述的思想的预见性、超前性正如一米阳光,穿过重重困难,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神权思想的禁锢,使得夸美纽斯不能完全脱离时代,侃侃而谈。因而在本书的前几章,具有很多有关“神”的思想。比如谈到教育目的和任务时,它提出“人的终极目的在于来世”、以及“今生只是为永生做准备”,但这也正是夸美纽斯的高明之处,他不直接与封建神权冲突,而是在神学的基础上,提取有益的观点,批判继承,从而自成一家。

《大教学论》名为教学论,其实涉及的范围广而精,包括体育、德育、教学论、以及学制与课程的安排等各个方面。例如:

1,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书中提出今生只为永生做准备,以及为永生做准备有三个层次:认识自己(认识万物)、管束自己、皈依神。其实是指教育是为人生乃至来生的更好的发展做铺垫的,而要想要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就必须在有生之年追求学问、德行和虔信,这就指出了教育任务之所在.2,体育:夸美纽斯强调人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由于有规律的和适度的生活而保持健康和力量。为了保持良好的健康,必须使营养不仅在量上适度,在质上也要简单,同时人体也需要运动、刺激和锻炼莱强健体魄。3,德育论:本书强调虔信,即沉思、祷告和省察。实际就是强调做教育应有的基本信仰,这是从自身对待教育的态度而言。那么如何把已知的教育广施于人,这就需要信心、博爱和希望,这些思想与现今所强调的师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大教学论》最精彩,最全面的思想,我觉得还是在于对班级授课制的阐述上。

书中所阐述的班级授课制包括“一所学校只应有一个教师,至少每班只应有一个教师”、“将全体学生分班级,每组轮流由一个学生管理,这个学生又受一个更高级别的学生管理”(为了解决一个教师同时教不论多少名学生而提出)、“教学过程在每年一个确定的时间开始”、“将所教的学科加以区分”(为了解决怎样才能使学校中的所有学生在同一时刻做同样的事而提出)等等。读到这些陌生的文字,心里确是一幅熟悉的画面。书中所提出的思想,正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身上,只不过现今的班级授课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更有益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除此之外,书中仍有许多大有裨益的思想,例如:学无止境(第二章,五);有教无类、男女平等(第九章);集腋成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十五章,十六);系统优化,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十八章,原则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十八章,原则三,十六)等等。所有这些思想成了一颗颗珍珠,贯穿全书,使其千锤百炼而经久不衰。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珍珠上的瑕疵,或者说光环下的阴影。由于时代的限制或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大教学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前后矛盾,第九章强调有教无类,穷人和富人应平等的接受教育,但后文又提出“如果有学校存在,它们不是为全社会服务的,而仅仅是为富人服务的(第十一章,六),这种观点不免前后矛盾。其次是观点片面的问题,夸美纽斯斯认为必须选定青少年时代作为教育的开始,因为那时一切都是生机勃勃,深深扎根的。但是居于此观点,家庭乃至国家又为何注重启蒙教育、幼儿教育呢?再者有些观点有失偏颇,比如书中强调“例子先于规则”(第十六章,原则二),我认为是不完全正确的,例子与规则应相互穿插结合,才能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但是瑕不掩瑜,《大教学论》给人类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不足之处,经历后人不断地拓展、创新,它像一米经过层层筛选的阳光,把最透明、最神圣的光辉洒满人间。

下载教学论(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论(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绪论 1.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哪些专业知识及技能? 答:(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

    教学论

    一章 1、地理教学论? 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2、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就是研究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

    教学论

    名词解释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

    教学论

    几种主要的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解决好教学问题就必须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

    教学论

    1.班级教学 2.行为目标 3.形成性评价 4.表现性评价 5、档案袋评价 6.课程评价 7、发现式教学 8、个别化教学 9、隐性课程 10、区分度 11、座位模式 12.教学方法 13.教学设计 1......

    教学论

    1.提出“德、智、体”并存的近代教育家为严复 2.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调查法、测量法 教学观察法 、教学实验法 3.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三个基本因素:教学指导思想、教学......

    教学论

    一、 在音乐学习中,音乐技能的掌握重不重要,为什么?设计一堂口风琴初学者的训练课,你会怎么做? 答:(一)音乐技能的掌握重不重要 重要。因为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愈......

    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含有系统教学理论的教育专著。夸美纽斯在这部著作中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