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
教学论:人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的规律和艺术技巧的认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的规律和艺术
学科性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
理论体系:
1、基本理论和基本范畴
2、思政学科的基本课程
3、思政学科的教学过程
4、思政学科的教学方法
5、思政学科的艺术
6、思政学科的学的方法
7、思政学科的教学评价
8、思政学科的教师
9、思政学科学生
10、思政学科教学实习
思政学科的教学形式:
1、理论讲授形式
2、教育观察形式
3、教育调查研究
4、教学训练
5、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的非常容易掌握的,具体的单一的功能,如导入功能、结尾技能,在训练每种技能时,对每种技能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思政学科的性质(德育性质):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古代宣传道德、政治方面,阶级观念,维护封建统治 2,从内容的角度看:(1)知识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好其他社会科学知识教育(2)做人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3,从学科特点的角度看:具有阶级性、具有德育的主导性、具有理论教育性。
4,从教育的途经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的地方,因而对学生实施德育便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方面。思政学科的功能:
一、导向性功能(定义:思政学科的教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学生的某种性质的引导。)表现:
1、目标导向:指思政学科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中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的发展倾向向教师预设的目标进行引导,并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2、价值导向:指通过思政学科的教育,把教育内容向有用性的意义性的方向引导。
3、行为导向:指通过它的教学对中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某种倾向性,使其行为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二、规范性功能:
1、对政治方面的规范
2、对思想观念的规范
3、对道德行为的规范
三、个性化功能:
1、对个性化发展具有定向作用
2、对个性发展具有合理建构作用
3、个性发展具有个体享用作用 思政学科的基本范畴:
一、教师与学生
1、教育者:指经过专门的训练,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一定教育能力,能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师。
2、受教育者:指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对象,即各类中学生。
二、教育与教学
三、内化与外化
1、内化: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教育、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心理因素矛盾作用和情感的中介,将社会要求的的良好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范畴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信念。环节:兴趣、注意、认知、吸纳
2、外化:指受教育者将良好的思想意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通过意志的中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理论与实践
课程的本质:经验、认识、活动 新课程的本质:1课程目标追求全面性2课程结构更强调均衡性、综合性3课程内容的整合性4体验性 新课改的目标:
1、在课程目标方面,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树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2、在课程结构方面,体现综合化课程特点,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倾向
3、在课程内容方面,密切课程同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4、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机械记忆的学习倾向
5、在评价方面,建立发展性的评述体系,改革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做法
6、在课程管理体制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
新课标的性质: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1、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新课改设计思路:
1、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
2、我与他人的关系,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
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教学建议: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2强调联系生活实际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思政学科的教学准备:
一、备教材要求:
1、基于并高于教材
2、处理好教材教参的关系
3、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分析教材的内容与方法:
1、阅读,把握结构
2、具体分析
3、综合归纳
4、选学与教科内容相关的资料
5、恰当处理好教材
二,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学期教
学计划
5,要具有教育性 6,要有情感性 7,要有适教案内容:教案的一般说明、教学日程、板应性 8,要有艺术性 9,要与其他方法并用 书设计、教学后记
思政学科提问的基本要求:提问要具有目的三,研究学生的内容:
1、知识基础
2、了解性;启发性;问题人必须能够深入学生的实学生的生活经验
3、思想方面
4、心理特征 际;问题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提问要面对教案内容:
1、教案的一般说明
2、教学日程全体学生;提问时老师要发扬教学民主气温
3、板书设计
4、教学后记 结束后,教师要认证做好总结 教案格式:文字表述、列表
思政学科提问的功能(作用):可以集中学生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是教的听课注意力;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等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主动性;可以培养整理问题的能力,用已有要素: ①理论依据 ②教学目标 ③操作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程序 ④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⑤教学评价 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提<一>案例式教学
高自信心
含义:是指通过选取恰当的人物事件来作为1.教学评价: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形成对良好据教学目标及其标准,利用科学的,可行的的德行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方法和技术,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给予价值特点(优点):
上的判断和评估.①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2.教学评价的分类: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②能比较容易产生效果
价 终结性评价
③能够比较有效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1>诊断性评价:是为辨别和寻找造成学生遇④成本比较低 到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和了解学生在认识,<二>体验式教学
情意和能力方面的水平,情况而进行的评估.含义:是指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并在亲<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历过程中体验知识与情感,最后创造性的构的系统性评价,用于学习过程中的及时反馈,建出知识与德行(特点是强调亲历过程)它是在学习形成阶段进行的掌握学习情况的<三>情景式教学
一种措施.含义: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3>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学习做一个结是学生在该情感中感受冲突做出选择,体验论.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评定成绩和评定教学情感,解决问题,进而形成知识与品德的一情况,直接目的是做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种教学模式。
区别出优劣,分别出等级.四个层面:①可体验情景②可再现情景③可3.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借用情景④可想象情景 <1>评价功能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四>合作式教学模式
<2>评价内容过多注重智育.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
<3>把笔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分步骤:确定学习任务;划分小组;评价机制;小数.组研究讨论;汇总提炼成果 <4>由于评价主体错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五>辩论式教学 位.特点(优点):自主性 合作性 深刻性 互动性 4.素质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内容: 教学方法 <1>评价功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一,总的方法
<2>评价内容综合化 启发式教学:孔子第一次提出 <3>评价方法多样化 二,一般教学方法
<4>评价主体多元化
①讲授法:借助语言,系统传授
<5>评价的重心是教学过程.a讲述法: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系统性 5.评价指标多元化:基础知识评价;基本技能b讲解法:针对原理理论,用专业性术语分析评价;思想品德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解释
能力发展水平评价。
c讲读法:讲授和朗读相结合,是和学生双向6.学生的学习评价形式:<1>:学生自我评价交流的方法
<2>:学生互相评价<3>:家长评价<4>;教师评d讲演法:深度深
价
②谈话法:一种由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教师的教学评价形式:<1>:教师自我评价;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教师的提问,以获得知识<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3>:教师互评;<4>;的方法。
领导评价;<5>:家长评价
优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双向互7.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一>研讨评价法 <二>动
专题作业评价法:1选题2收集资料过程3调③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查,研究4调查报告,研究文章的撰写5作得问题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业评价<三>观察评价法1一般系统观察2集研究,取长补短,达到掌握并深入理解知识中观察<四>知行综合评价法。的教学方法。
8.听课的要点:1看教者的理论修养2,看教优点:使学生动脑思考,开口争辩,增强学者的教学智能3,看教学效果4,看教者的教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语言的能力。学修养和教学技能。
④演示法:教师展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表9.听课的原则:1,客观公平原则2,科学性演或只是通过现代化手段是学生获得科学知原则3,重点性原则4,理解性原则5,整体识的教学方法。
性原则
优点:帮学生获得鲜明直观形象,引起学习10.听课的标准:<一>教学目标:1全面性2兴趣。明确性3适度性<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四>教学结构<五>教学素养<六>教学效果 含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德智体全面发11.考试的方式:笔试,口试。笔试分为开卷展的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和闭卷两种。
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学和教育活动的统一。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人类精神文化的传递本质:
作用:造就人才的作用:教育过程中的组织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认识和实践的活动 和领导作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2,是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用
教学原则
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责任1,方向性原则
性;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教师职业具有奉2,授业与传到相结合原则 献型;教师职业的育人性;教师劳动效果滞3,从实际出发
后性和深远性
4,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 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
1、理5,师生民主合作
论武装作用
2、政治导向作用
3、能力培养作6,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用
4、道德规范作用
5、法制观念的强化作用7,创新性原则
6、心理素质优化作用
7、审美情操陶冶作用8,以鼓励为主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有六方面素质:思课堂教学(主要教学):分为综合课和单课 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课堂教学的环节: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导入质、身体素质、外在素质 新课 学习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一、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
课外活动方式:报告会,写小论文,参观<一>思想素质。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2:访问,社会调查 具备积极的人生观。3:具备与素质教育、市讲授法
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点 含义:是教师以口头语言作为主要的手段向<二>政治素质 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表达情感,完成<三>道德素质
一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行为方式。1,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有敬功能(作用):
业精神。其次,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1,短时间内有利于学生获得大量信息知识 2,热爱学生。首先,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2,有利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基础。其次,爱是沟通教与学的渠道。再次,3,有利于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
爱是受教育者的一种基本需要。最后,师爱4,讲授法是其他一切一切教学方法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的重要手段。局限性:
3,严格要求学生.。
①一刀切,做不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为人师表,以身作则。②从本质上,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 5,团结协作,互尊互助
③从学习上讲,接受性学习,被动的学习,二、广博的知识经验
1、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主动性不能体现,过分依赖老师,主动思考
2、相关学科知识
3、教育科学知识
4、心理意识薄弱
科学知识。
④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
三、现代化的教育能力
适用范围:
<一>政治教师的智能1观察能力2思维能力31,比较抽象的原理概念时用讲授法 创新能力。
2,讲授述一些材料案例时也适用
<二>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升华主题时用 1,教学能力(1)教学准备能力(2)优化教4,在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时用 学能力。第一,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第二,基本要求:
优化教学内容的能力。第三,优化教学过程1,备课(需要教师课前准备)2,讲授要具的能力。
有科学性 3,,要具有系统性 4,要具有启发
2、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1)调动学生学习性 动力的能力。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2)调节学生学习的维持系统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能力。第一、制定学习计划。第二、课前预习。第三、课堂专心学习。第四、课后及时复习。第五、认真完成作业。第六、自习要保持安静。第七、坚持写日记。第八,课外学习。<三>组织管理能力
<四>表达能力(1)语言表达能力。第一,语言要标准化。第二,语言有条理。第三,语言要简明精炼。第四,语言的声调要有节奏有变化。第五,语言要有知识性。(2)板书表达能力(3)体态语表达能力。第一,用来组织教学。第二,用来增进师生感情。第三,用来突出教学重点。第四,激活学习情绪。<五>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能力(1)用政治理论育人。(2)进行品德能力教育(3)结合当代中学生思想特点进行教育。
<六>交往能力。第一,产生合力。第二,联络情感。第三,交流信息。第四,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七>教育科研能力。
<八>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善于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特点的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思维过程中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1)【心理素质】
1、有成熟的性格
2、融洽和谐的心理状态
3、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A端正对挫折的态度B、排除悲伤的心理情绪。(2)【身体素质】。
五,受人尊重的外在形象政治教师的外在素质,主要指政治教师的风度和仪表行为。(1)政治教师风度。
1、礼貌待人
2、语言要文明
3、举止从容适度。(2)政治教师的仪表行为。
教学论: 人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的规律和艺术技巧的认识。
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的单一的技能,如“导读技能”、“结尾技能”等。在训练每种技能时,对每种技能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
案例式教学模式:通过选取恰当的人物、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形成良好德性认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包括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等问题。
课堂组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调节控制、反馈和强化措施来不断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简述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的学科;各方面能力与综合素质有机统一的学科。简述案例式教学的特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易产生效果;符合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本低。简述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就是课堂教学中链锁式结构的组成部分,或课堂教学过程的步骤,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有如下几个基本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
简述课堂提问的阶段:第一,问题设计阶段,第二,问题提出阶段,第三,诱导答问阶段,第四,总结评价阶段。
课堂组织的类型有哪些:根据课堂教学基本行为分为:管理型课堂组织,诱导性课堂组织。根据课堂教学的阶段分为:预备阶段的课堂组织,起始阶段的课堂组织,新授课阶段的课堂组织,总结阶段的课堂组织。
第二篇:大教学论
读《大教学论》有感
何芳
西南民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摘 要】 历经300年后的今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仍然焕发着无限的活力,它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夸美纽斯提出的“有效教学论”给我很大的启发。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前提、保障、途径、落脚点和组织形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感受。
【关键词】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有效教学; 启示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是所谓的高等教育,都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认真,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然而学生的发展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如何解决该问题?”在读完《大教学论》后,我认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让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让老师和学生做到“事半功倍”。具体方法,本文从《大教学论》中有效教学思想的“前提”、“保障”、“途径”、“落脚点”“组织形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感受。以为现代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二、有效教学的前提:热爱教育事业
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适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比如,“马是天生合于作战用的,牛是合于拖物用的,驴是合于负重用的,犬是合于守护与狩猎用的,鹰是合于捕鸟用的;但是在我们训练它们,使它们习惯于它们的工作以前,它们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也就是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具体到个人,夸美纽斯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只有不适合儿童的教育。“野性难训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最好的良驹的。”
[2]
[1] 只有教育,才能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教育、重视教育,每个人都应该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对于今天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根本前提。因为当老师热爱教育,带着对教育的热情去上课时,他才能感染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学生,也要热爱教育,相信老师,相信教育,相信教育会让你更完美。只要学生和老师都相信教育,热爱教育,我们的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三、有效教学的保障:重视德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他认为“笃信和德行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然而这两个因素却最容易被忽视。“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作为学校和老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追寻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因为,所谓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开放的思想。而且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信仰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因此,学校和老师在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尤其是近年来,学校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而根据夸美纽斯的观点,我认为出现该问题,最大的原因在于:学校仅仅注重升学率,老师们每天都很忙,不是忙着如何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是纠结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校如此,家长也如此,甚至整个社会都如此。并且很多时候,老师们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对差生的关注。因为学校不注重道德教育,老师不关注那些差生,久而久之那些差生对学业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就会寻找生活的其他乐趣。而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因为没有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于是在社会不良分子的鼓动下,他们成为了所谓的“凶狠的野驴”。因此,我认为无论学校、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应该培养出的是温顺的羔羊,而不是凶狠的野驴。我们需要用道德作为有效教学的保障。
四、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注重感观教育和和谐教育 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第五章中写到“我们除了身内有个理性的灵魂外,还有感官,可以把这些感官比作秘史与间谍,只要灵魂得到他们的帮助就可以支配身外的万物。他们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随便什么东西都不能够逃避他们的注意。”所以,在学习中,如果你把眼、耳、鼻、舌都用起来,那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你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应该多设置一些活动课程,开发学生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4][3]
五、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在教学当中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味的灌输自己的知识,恨不得把自己 2 的所有知识一下子交给学生。因此,在课堂中,他们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一节课下来,全是自己在“自导自演”,根本没有询问学生有没有听懂,或是有没有什么见解,根本没有做到教学的互相沟通。老师在这里成为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却成了盲目接受者。
针对以上问题,从《大教学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解决方法。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交我们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别人的脑筋去希望自己变聪明的”新课程的理念也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总的来说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的是引领者的角色,而不是决策者,老师扮演好引领者角色,给学生启发,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把大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或是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教学不是看老师不是看教室是否有效,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有效。
六、有效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当代中国普遍采用的授课形式。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这一主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因为这种基于学生共性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以知识传播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时期,班级授课制仍然有许多优势。例如,班级授课减少了教室人数,教室宽敞可以提高老师讲课心情,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的讲课心情好了,学生听着也舒服,从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同时,班级人数少了,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就不会出现学生被忽略的情况,从而让所有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实践也证明,采取班级授课形式对于传播新知识,传授新理念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点。所以说,班级授课制是实现有效教学最有效组织形式。
六、总结
在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以后,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当代中国的教育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从夸美纽斯有效教学的 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有效教学要以热爱教育为前提,重视德育为保障,注重感观教育和和谐教育,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展开教学。希望本文能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微薄之力。参考文献:
[1][2][3][4]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题目:读《大教学论》有感
姓名: 何 芳
学号:201231402016 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第三篇:教学论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反思
王林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00)摘 要: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新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反观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今后对学科性质应有科学的表述,要进一步夯实和深化理论基础,应加强课程研究,重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加强实证研究。关键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回顾;反思
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 1.1萌芽阶段(1904—1949)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推行癸卯学制,在全国“小学堂”和“中学堂”都开设了地理课程,这是我国近代正式在中小学开设地理课程的开端。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的法子和学的法子联络”,应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地理教学法的名称正式确立。怎样从“地理教授法”向“地理教学法”转变的研究不断增加,有葛绥成的《地理教学法》(中华书局,1932)、刘虎如的《小学地理科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34)、褚绍唐的《地理教学法》(中华书局,1935)、田世英的《中学地理新教法》(商务印书馆,1943)等。这些著作大大促进了当时我国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萌芽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以地理教授法的名称出现,继之称地理教学法。其研究内容由“地理教授法”向“地理教学法”转变的过程,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表明这一时期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的一步。[1] 1.2形成阶段(1950—20世纪80年代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地理教学法”的名称被继续沿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理教育界引进了许多苏联版本的地理教学法著作,如库拉左夫的《地理教学法》(正风出版社,1953)、鲍格达诺娃的《小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毕比克的《中学世界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包洛文金的《自然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巴郎斯基的《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等。这些地理教学法著作都对我国的中小学地理教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由于有些人对“地理教学法”这一学科名称片面理解,误认为地理教学法仅仅研究地理教学方法,不够全面,并认为地理教材分析是一个重要内容,也要体现在学科名称中,遂一度将“地理教学法”改称为“地理教材教法”。[2]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随着地理教育事业的振兴,地理教学法的研究也日趋繁荣。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地理教学法教学大纲》,各种版本的地理教学法著作纷纷出版,如褚亚平等编著的《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曹琦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等。这些著作极大地促进了地理教学法学科和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至此,我国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初步形成。因为此时的地理教 学法研究内容已由地理教学方法扩展到教学目的、课程与教材、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外活动等,研究视野大大拓展,初步构建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框架体系,同时,研究层次由教学经验总结提升到理论探索。
1.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01)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分别组织召开了全国文科、理科“学科教学论”课程研讨会,会议对大学本科设立各科“学科教学论”达成了共识。1999年华东师大陈澄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地理教学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地理教学论”出现,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走向成熟。在此以后,相继出版了:杨新主编的《地理教学论》(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卞鸿翔、李晴编著的《地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这些《地理教学论》著作在吸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地理教学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继承与创新,构建了地理教学论新体系,在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研究。成熟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地理教学论取代了地理教学法。“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法”相比,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框架体系、研究层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推进和发展。从“地理教学法”到“地理教学论”,是我国地理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极大提升和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巨大飞跃,也是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1.4发展新阶段(2002—现在)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给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要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直面基础地理教育实践,针对地理新课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近年来,白文新、袁书琪主编的《地理教学论》(陕西师大出版社,2003),胡良民等编著的《地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5),李家清主编的《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大出版社,2009)等著作相继出版,这些著作既涉及了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也解读了经典地理教学理论,传承了成熟地理教学实践经验。
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主张整合课程论与教学论,使其达到一致。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或称学科教育学),都纳入到“课程与教学论”中,把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地理、生物等)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2003年华东师大夏志芳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出现,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新阶段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由地理教学论更名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其研究视野比较开阔,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研究层次向纵深发展,在帮助和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纵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地理教授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曲折发展过程。
2对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反思 2.1对学科性质应有科学的表述
当前的许多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著作已经对“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有科学的认 2 识,强调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两方面不可偏废,认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但这种表述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学科性质分类。科学的学科性质表述,应该既体现对地理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概括,又体现理论指导下积极有效地解决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还应明确界定学科性质的归属。所以,笔者认为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表述为“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比较恰当。
2.2要进一步夯实和深化理论基础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理论基础非常宽广,涉及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但研究者从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的角度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较多,而从系统科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美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甚至有的还未涉及,造成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就要求我们今后应拓展研究视野,加强对这些学科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研究,以夯实其理论基础。
2.3应加强课程研究
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可以看出,它既重视对地理课程的研究,又重视对地理教学的研究。但纵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已经发表的论文和已经出版的著作,可以发现,人们的研究视野和重点集中于地理教学,对地理课程涉及甚少。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师应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成为地理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这就要求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应深刻反思传统的学科内容,加强地理课程研究,重新构建一套新型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这个新体系中,至少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包括地理课程含义、结构、功能、目标、内容和资源;地理课程发展,包括国内、国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地理课程改革,包括地理课程改革背景、目标、新课程基本结构;地理课程设计;地方与校本地理课程开发;地理教材基础知识;地理教材发展,包括国内、国外中学地理教材发展;地理教材分析与运用;地理教材设计;地理教材编写等。
2.4应重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当前,应以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归纳总结不同版本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著作的理论体系,借鉴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结合地理新课程改革实际,重新构建一套全面科学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绪论;基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绪论包括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内容体系等;基本理论由地理课程论、地理教学目的论、地理教学方法论、地理教学媒体论、地理教师论、地理学习论和地理教学环境论等七方面内容构成;教学实践含地理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实施、地理活动教学实施、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指导等六部分内容;地理教学科研包括地理教学科研的意义、内容、方法、论文的撰写、课题的申请、著作的编写等。
2.5应加强实证研究
目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侧重于文献法、理论演绎法和经验总结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实证的方法运用的很少。其结果是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要么平移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点缀一些地理学科的实例,使得研究结果理论性太强,空泛有余,特色不足,缺乏实践操作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地理教育界应切忌照搬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而应针对地理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加强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实证研究,逐步形成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3结束语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回顾和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进程,总结反省其缺失,展望其未来走向,对于推进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深入发展,在指导和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四篇:大教学论
读《大教学论》之我见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教育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使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书共三十三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目录划分为10个部分,其中,1-4章是关于人性论的论述,5-6章论述了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7-9章分析了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10-15章叙述了有关学校的问题,16-19章简述了教学的原则,20-24分别讲述了各科教学法,25章可以单列,26-27章讲述学校的纪律与学制划分,28-31章从纵向的角度对各级学校进行了描绘,32-33章是对普遍秩序与方法的分析。
我将简述以下几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本书的成书背景(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全书梗概、其中包含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一、时代背景
《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此时正值西欧社会的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提高、自然科学兴起、学校教育发展等等。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陆续发生,这些划时代的事件促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具有了新的特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要求从封建贵族的教育向资产阶级的教育过度,从而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便是变革时期教育领域的代表作。
二、作者生平
1592年3月28日,夸美纽斯出生于拉摩维亚一个属于“捷克兄弟会”的磨坊主的家庭里,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16岁起由“兄弟会”(捷克的一个 民主教派.其成员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 和小商人)担负其学费,受完中等教育(在普利洛夫拉丁学校上学)和高等教育(在德国的赫尔朋大学、海得堡大学上学),受到新教教派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1616年大学毕业后,被选为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的学校且被推为普利洛夫学校的校长。
161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时夸美纽斯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贵族和天主教会残酷镇压捷克人民和迫害新教徒的斗争。战争爆发后,和兄弟会的其他会员同时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有几个月被迫躲居于崇山森林之中。战火中,夸美纽斯失去了多年的心血——全部书稿和珍贵藏书,瘟疫又夺去了妻儿的生命,在祖国与家庭连遭不幸的日子里,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社会政治性学术著作——《世界的迷宫与心的天堂》,揭露了贵族的贪婪、教会的黑暗、侵略的罪恶和人世间的不平。
1627年,德国皇帝下达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为坚持新教信仰,兄弟会成员3万户居民于1628离开祖国,赴波兰的黎撒。离开捷克时,他曾在边境的山顶上面向祖国跪下,失声痛哭。1628年,在捷克兄弟会迁居于波兰时,在黎撒,夸美纽斯又主持已改为古典中学的兄弟会学校,长达13年之久。在此期间,夸美纽斯由于所写的几本有关教育的著作的出版而享有世界声誉。这些著作是:《语言和科学入门》、《母育学校》、《大教学论》、《物理学概论》、《泛智先声》等。1641年,英国国会邀请他研究所谓“泛智”问题。到英国后,由于英国发生内战,关于泛智的研究工作中断了。1642年,夸美纽斯因希望当时的瑞典政府能够帮助捷克人民取得独立,便应邀到了瑞典,在瑞典几年的工作期间,受该国政府的委托,编辑教科书和语言教学法。可是希望从瑞典得到对祖国援助的希望未能实现,便于1648年再度回到黎撒。这时,“捷克兄弟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住在匈牙利,夸美纽斯便接受匈牙利一位大公的邀请,担任匈牙利常年学校顾问,并撰写了《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准则》和《世界图解》,其中《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是西方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启蒙读物,被译成了多种文学,在欧洲流行200余年。
1656年,瑞典和波兰发生战争。与瑞典交战的波兰执政者疑心捷克兄弟会成员同情瑞典人,便把兄弟会的最后避难所——黎撒放火烧毁了,夸美纽斯又一次失去了自己几乎是全部的手稿。当时,文化教育较发达的荷兰拨款救援捷克流亡者,并欢迎夸美纽斯去荷兰工作和定居,夸美纽斯于是又辗转避难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荷兰第二年,1657年,阿姆斯特丹的元老院决定出版夸美纽斯的《教育论著全集》、《走出经院哲学的迷宫》等。在荷兰,夸美纽斯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教育工作,于1670年11月15日去世,终年78岁。
《大教学论》,1632 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 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 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 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先生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2004年出版了任钟印先生翻译的《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一书。
三、全书梗概
(一)第一部分,1-4章,讲述与人性论相关的内容。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他指出“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
(二)第二部分,5-6章,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夸美纽斯认为“这三者(学问、道德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由此他推理出教育是可能的;接着他又分析了教育为什么是必须的,他通过列举“人类小孩在狼群中长大无法形成人”的例子,得出他的结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三)第三部分,7-9章,分析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夸美纽斯分析说“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接着他又分析了“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四)第四部分,10-15章,叙述了有关学校的问题。
夸美纽斯在本部分花费了大量篇章去分析了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他说“学校应该是周全的”,“再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改良学校是可能的”,“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不受任何阻碍”。由此,夸美纽斯对学校的整体轮廓就进行了一个描绘。
(五)第五部分,16-19章,简述有关教学的原则。夸美纽斯首先分析了教学的普遍原则,他说“教与学的一般要求,即一定能产生结果的教与学的方法”,接着他分别讲述了“教与学的便宜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教与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各章之间相互交叉,有共同的原则。
(六)第六部分,20-24章,分别讲述了各科教学法。
夸美纽斯分别介绍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道德教学法”,“灌输虔信的方法”。
(七)第七部分,25章,讲述学校应该排除异教徒的书籍。
夸美纽斯说“假如我们想要按照真正基督徒的法则去改良学校,我们就应为学校排除异教徒所写的书籍,至少用来也得较之以往更加小心。”
(八)第八部分,26-27章,论述了学校的纪律和学制的划分。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学校的纪律,他说“没有纪律的学校犹如没有水的水磨坊”,然后他分析了学制的划分,即“论基于年龄和学业的学校的四级划分”,他把学校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六年,相互衔接。
(九)第九部分,28-31章,从纵向的角度对学校进行描绘。
夸美纽斯分别描绘了“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这分别相当于我们现行学制系统里的幼儿教育到大学。
(十)第十部分,32-33章,对普遍方法与秩序的分析。
夸美纽斯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他把这种教学的普遍方法比喻为“印刷术”,认为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大量教导学生,就像印刷机大量印制书籍一样,他认为这是可能的。
四、主要内容
1、教育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他认为人是造物主造出的最完美的生物,由于人都是造物主的产物,所以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同时,他认为进入天国所需的准备有三个方面:知识、道德、虔信,夸美纽斯所说的“知识”是广义上的知识,是知道自己并知道万物的知识,所以他主张把一切事物都教给人类。
2、教育对象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一切男女青年”。
他通过分析一切大自然的生物都是在幼年时期成长,推导出教育也应该在青少年时期进行,他说“为了把人塑造成具有人性,神给予人以年轻的岁月。这个年岁除了受教育外,不适合做任何事”。同时,他又说“所有男女儿童都应该上学”,他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但没有一个人是愚蠢到完全无法接受教育的,他以“筛子筛水”的例子来说明,愚蠢的人接受教育也会得到很大改善,他说“筛子虽然不能把水留住,但筛子会越来越干净”。
3、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总结了众多教学原则,我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则: 1)准备性原则:
他说“自然从小心选择材料开始”、“自然先准备材料,然后才赋予材料以形式”、“自然选择它要施加影响的合适事物(对象)或先对它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它合用”、“自然不对任何没有基础和根基的东西施加影响”。由此,他认为教育也应该事先做好准备。(P107)2)及时施教原则:
他说“自然遵循适当的时机”。鸟儿在春天出生,园丁在春天植树,小草在春天发芽。由此,他认为人的教育也应当在人生的春天开始。(P105)3)自觉性原则:
夸美纽斯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认为这样做是违反自然的。他主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自觉地进行学习。为此,学校要向学生传授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使教学富有吸引力;学校要美化环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乐于上学。4)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2页。)他主张尽可能地用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他说实际观察是首要的,文字的学习是第二位的。认为,经过直观而获得的知识是最可靠的,也最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所以,教学应当从实际事物的观察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的时候,应当使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夸美纽斯还详细提出了直观性教学的一些具体要求。5)启发诱导原则:
他说“自然准备材料,以便努力取得形式”。自然给予鸟儿温暖和食物,鸟儿才会成长,园丁给予树木以适度的温度和水,树木才会欣欣向荣地生长。所以,教育应当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激起孩子的兴趣,使他们有想学习的兴趣,从而快乐的学习。(P120)6)循序渐进原则:
他说“自然并不混乱地运转,而是在前进过程中准确无误地从一点前进到另一点——一定时间内只从事一件事”,“自然在形成的过程中从一般开始,结束于特殊”,“自然不跳跃,而是循序前进”,“自然从源头发展每一样事物,虽然表面看来源头微不足道,但是它有巨大潜力”,“自然由易到难地前进”。由此,他认为每门学科的教授应用明确划分的步骤,使一天的功课是前一天功课的扩展,并能引导到明天的功课,即教学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P124)7)内发原则:
他说“在一切自然运转中,发展来自内部”,“自然从根基发展一切事物,而不是从其他源头开始”。鸟儿的成长先从内部器官开始,外部器官成长在后,在合适的季节;园丁把嫁接的嫩枝径直嵌入木髓,使接枝尽量插深;一切树木、花的营养都来自树根,而不是来自其他。所以,他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理解力的培养,由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获得知识。8)实用性原则:
他说“在自然产生的事物中,没有哪一样的实际应用不是立即明显地表现出来”,“自然不生产无用的东西”,“一切无用的东西一律予以摒弃”。当鸟儿开始形成之时,自然给予它的是头、心脏、翅膀,而不是鳞、鳃、角等。所以,教学要教给学生以有价值的、实用的基础性知识。(P133)9)全面性原则: 他说“当鸟在成长时,自然不遗漏任何它们的成长所必需的东西”。鸟儿在成长中,自然并不忘记给予它头、翅膀、爪子、皮肤或任何其他必需的东西。所以,学校中不仅应当教授科学,还应教授道德和虔信。10)系统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秩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进行。他指出,经院主义学校打乱了教学的系统性,教学杂乱无章,结果学生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他主张教学科目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教学要遵守严格的时间,不能随意打乱计划;教学要系统连贯,“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11)量力而行原则:
他说“自然不给自己负担过重,而是以少许为满足”,“自然并不匆忙,而是缓慢地前进”,“若不是本身成熟的力量所驱动,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前进”。鸟儿的一个蛋只产一只小鸟,园丁给树木接枝最多只接两个。所以,他认为教给学生的知识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而进行,“除非不仅是年龄和智力所允许,而且是真正需要,不给年轻人教任何东西”。12)一致性原则:
他说“自然地一切运作都是前后一致的、整齐划一的、相同的”。鸟儿的成长和其他有生命之物的成长都是相似的,树的发芽、成长和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是相似的。所以,他认为“一所学校只应有一个教师,至少每班只应有一个教师”,“每门学科只用一个作家的作品”,“应给全班做同样的练习”,“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教一切学科和语文”。13)相关性原则:
他说“自然在继续不断的结合中将每样事物编织在一起”,“自然在树根和树枝之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保持适当的比例”。小鸟形成时,肢体与肢体连接,骨骼与骨骼连接,树也是如此,树干与树根连接,树枝与树干连接。所以,他认为教学的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要注意用过原因进行教学。(P141)14)巩固性原则:
他说“自然通过恒常的运动而变得富有成果和强壮”。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在于领会,而且在于巩固和运用。他说,首先要理解知识,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忆;其次要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夸美纽斯反对死记硬背,反对把记忆当作唯一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要注意巩固练习。(P144,,四一)
4、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对各总类科目的学科的教学方法做了分述,整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性教学:夸美纽斯说“儿童必须观看放在他的心灵之眼近处的对象”,“必须经常为要制造的东西提供一个确切的模型”,“一切事物都应当尽可能放在感觉面前。一切可见的事物都必须放在视觉器官面前,一切能听见的事物都必须放在听觉器官面前,气味必须放在嗅觉器官面前。”(P171,十四)
2)循序渐进教学:夸美纽斯说“必须按照适当的方法从一个对象进行到另一个对象,因为这样进行他就能确切而顺利得理解每一个事物”,“实践应从入门开始,而不是从需要极大才干的工作开始”,“初学者应首先在他们所熟悉的材料上练习”,“一切事物的教学都必须由连续性,一个时间内不要教两件以上的事”,“在彻底理解每一门学科以前,我们不应当放弃任何一门学科”。
3)基础性教学:“凡所教的东西,应当教得简单易懂”,“凡所教的东西必须联系到它的真正本性和它的根源,即是说,通过它的原因来教”,“凡是所学的东西,必须首先解释它的一般原理,然后才考虑它的细节,而不是在那时以前”。4)相关性教学:“对象的各个部分,即使是最小的部分,都必须无一例外地联系到它的顺序、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来学习。”,“一门新语文的最初的练习应当与已经熟悉的教材联系起来”,“在学习一种新语文的书写规则时,已经学会的语文必须继续记住,以便重点仅仅放在两种语文的不同点”。
5)差异性教学:“着重点应放在事物之间的差别上,以便使获得的知识清晰明显”。6)榜样教学:“工具的使用应在实践中指明,而不是用言辞说明,即是说,用榜样而不是用教训”。
7)模仿教学:“首先要精确地模仿规定的模型,然后才允许有较多自由”,“要制作的事物的模型必须尽可能是完美的”,“模仿的最初尝试应当尽可能准确,没有哪怕是最小的偏离模型”。
8)练习法:“一切语文用练习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更有用”,“规则强化从练习得来的知识”,“这些练习必须继续进行到工艺产品成为第二天性”。
5、教科书
夸美纽斯对教学所用的书籍进行了严格限制。由于他是基督教徒,所以他说“如果我们想按照纯粹基督教的律法改革学校,就必须从学校中清除异教徒的书籍,不然,无论如何也要在使用它们时比以前更加谨慎小心”。(P211,三;P213,八;P228,二七)
6、学校纪律
波西米亚有一则谚语:“没有纪律的学校犹如没有水的水磨坊。”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学校的纪律,他说:“关于纪律,年轻人的教育者知道它的目标、教材和可以采取的形式,这是明智的。因为,由此他就知道,为什么、何时、怎样运用制度化的严厉手段。”(P229,一)
然后,夸美纽斯通过对比太阳,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要使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辞、不断表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坦率的关心等方法,同时他也不反对必要时的强制性手段。(P232,十一、十二)
7、学制划分
夸美纽斯划分学制的依据是学生的年龄和学业。
他把整个时期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各期相对应的学校是:母亲的膝上、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或文科中学、大学和旅行。
他认为,每个家庭有一所母育学校,每个村庄有一所国语学校,每座城市有一所文科中学,各个王国或每个省有一所大学。
他把四类学校和一年四季做比较。(P236,九)
他把教学方法比作树木生长的各个阶段。(P236,十)
五、影响和评价
作为古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集大成者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超越了前代任何一位教育家,并给后世学校教育实践和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他的“泛智论”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教育,建立统一学制,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基础。
2.他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使教育学首次摆脱对哲学的依附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引导后人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教育家劳默尔称他是“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而美国教育史学家卡伯莱则指出,“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18世纪及19世纪教育理论的萌芽”。
3.他还提出了统一学制的建议,把人认出生到24岁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为 6年),并提出每个时期所应受的教育及所应上的学校,即母有学校(家教)、国语学校、拉丁学校和大学。他还为每种学校规定了广泛的教育内容。4.他还第一个提出了学年制的主张,要求学校按学年进行招生和学生升级工作,各个学校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他要求学校工作要有计划,每月、每日、每时都要有指定的工作,并且应按时完成这些计划。
5.他还要求实行班级授课制,这对教育发展也是有着深远影响的。6.他一生著述很多理论著作和教材等,其中主要有:《母育学校》、《泛智的先声》、《论天赋才能的创造》、《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世界图解》等。当然,夸美纽斯的著作难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大教学论》中的很多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管是在教育目的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夸美纽斯都重视宗教的虔信教育,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陈彩虹
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
2012110598
第五篇:《大教学论》
一米阳光
——读《大教学论》有感
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哥白尼、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NM布特勒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出现表明了17世纪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的兴起、社会对知识、对教育的需求的提高。它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是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起点,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史上一个全新阶段的开端。、人文主义、自然主义、民主主义、感觉主义贯穿于《大教学论》的始终,也是它生生不息,不断向人类提供教育方向的源泉。它所阐述的思想的预见性、超前性正如一米阳光,穿过重重困难,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神权思想的禁锢,使得夸美纽斯不能完全脱离时代,侃侃而谈。因而在本书的前几章,具有很多有关“神”的思想。比如谈到教育目的和任务时,它提出“人的终极目的在于来世”、以及“今生只是为永生做准备”,但这也正是夸美纽斯的高明之处,他不直接与封建神权冲突,而是在神学的基础上,提取有益的观点,批判继承,从而自成一家。
《大教学论》名为教学论,其实涉及的范围广而精,包括体育、德育、教学论、以及学制与课程的安排等各个方面。例如:
1,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书中提出今生只为永生做准备,以及为永生做准备有三个层次:认识自己(认识万物)、管束自己、皈依神。其实是指教育是为人生乃至来生的更好的发展做铺垫的,而要想要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就必须在有生之年追求学问、德行和虔信,这就指出了教育任务之所在.2,体育:夸美纽斯强调人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由于有规律的和适度的生活而保持健康和力量。为了保持良好的健康,必须使营养不仅在量上适度,在质上也要简单,同时人体也需要运动、刺激和锻炼莱强健体魄。3,德育论:本书强调虔信,即沉思、祷告和省察。实际就是强调做教育应有的基本信仰,这是从自身对待教育的态度而言。那么如何把已知的教育广施于人,这就需要信心、博爱和希望,这些思想与现今所强调的师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大教学论》最精彩,最全面的思想,我觉得还是在于对班级授课制的阐述上。
书中所阐述的班级授课制包括“一所学校只应有一个教师,至少每班只应有一个教师”、“将全体学生分班级,每组轮流由一个学生管理,这个学生又受一个更高级别的学生管理”(为了解决一个教师同时教不论多少名学生而提出)、“教学过程在每年一个确定的时间开始”、“将所教的学科加以区分”(为了解决怎样才能使学校中的所有学生在同一时刻做同样的事而提出)等等。读到这些陌生的文字,心里确是一幅熟悉的画面。书中所提出的思想,正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身上,只不过现今的班级授课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更有益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除此之外,书中仍有许多大有裨益的思想,例如:学无止境(第二章,五);有教无类、男女平等(第九章);集腋成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十五章,十六);系统优化,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十八章,原则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十八章,原则三,十六)等等。所有这些思想成了一颗颗珍珠,贯穿全书,使其千锤百炼而经久不衰。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珍珠上的瑕疵,或者说光环下的阴影。由于时代的限制或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大教学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前后矛盾,第九章强调有教无类,穷人和富人应平等的接受教育,但后文又提出“如果有学校存在,它们不是为全社会服务的,而仅仅是为富人服务的(第十一章,六),这种观点不免前后矛盾。其次是观点片面的问题,夸美纽斯斯认为必须选定青少年时代作为教育的开始,因为那时一切都是生机勃勃,深深扎根的。但是居于此观点,家庭乃至国家又为何注重启蒙教育、幼儿教育呢?再者有些观点有失偏颇,比如书中强调“例子先于规则”(第十六章,原则二),我认为是不完全正确的,例子与规则应相互穿插结合,才能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但是瑕不掩瑜,《大教学论》给人类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不足之处,经历后人不断地拓展、创新,它像一米经过层层筛选的阳光,把最透明、最神圣的光辉洒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