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妈妈的小帮手教案(辉数)
妈妈的小帮手
信息窗一帮妈妈整理衣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体验同一标准分类的确定性及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准备: 准备不同类型的本子、多媒体图片 教学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教学难点:难点是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师生双边活动:
整理客厅
一、导入课题:
教师为每一学习小组提供几种不同类型的本子,混放在一起。
教师出示一摞各种样式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我吧!”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一边动手分,一边讨论方法。请一位学生帮助老师分类整理,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出示课题:分类
二、学习分类:
1、教师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妈妈正需要你帮助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帮助妈妈。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么样?”“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总结:我们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分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2、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妈妈整理衣服。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①、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分开; ②按上衣和下衣分; ③按颜色不同分; „„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得结果就不一样。
3、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妈妈的情感。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
①、帮助妈妈整理背包(或者自己的书包); ②、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 ③、帮助妈妈的里的物品; ④、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
学生体会数学知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4、解决问题
(1)哪些是鸟类?用“O”圈出来。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
(2)分一分,说一说。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5、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6、课外活动
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长辈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注重评价方式灵活化、过程化。教学后记: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厚薄”,引出对长短、多少、大小等比较。
2、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3、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主题图、教学重点:重点是学习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读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能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知识。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明最近搬新家了。小
明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们想到他家去参观吗?(出示放 大的主题图)师:瞧,这就是小明的家。谁能说说小明家都有什么 利用小明搬家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
二、学习比较、分类:
1、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课件出示例题图片。教师引导: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因为妈妈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妈妈的衣服最 多。那么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最多,还可以比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比较: ①、谁的衣服最长?谁的衣服最短?; ②、妈妈和小明谁高谁矮?; ③、哪边的马大?哪边的马小?; ④、哪个水晶球大?哪个水晶球小?; „„
2、师:小明搬家之后,除了帮妈妈整理衣服,他还能帮妈妈 做什么?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
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 ①、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 ②、帮助妈妈整理客厅的里的物品; ③、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
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3、解决问题
①、哪本书最多?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
成。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
②、比一比谁轻?谁重?。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派代
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③、哪团线长?你还能比较什么?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④、在适当的()内画对勾。⑤、谁拿最合适? 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
进行补充。练习时,组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由教师、大同学、小
同学进行比较在两两比较的基础上,最后通过推理得出谁的手最长。
对物体的比较,有直接比较,还有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推 理比较。
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
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5、课外活动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 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长辈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注重评价方式灵活化、过程化。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1——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每人10个圆片
教学重点:学习10以内两数想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10以内两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思考两个数相加的算法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
(一)1、师: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话人物,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呢!猜猜他是谁?他和他的小猴子们住在哪里呀?想不想到花果山去看看呀?多媒体出示:(花果山的图画,里面蕴藏着加法的信息)
2、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画面上有一个十分好奇的小朋友,他正在提出问题呢!你能回答他的问题吗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问题并进行思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来引入新课,能及时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充满兴趣的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这个问题。活动
(二)1、能利用你手中的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把你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交流,好吗?
3、哪个小组来交流你们小组的想法?
4、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当我们要把两个数合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你猜,是什么方法?对!加法!(板书)师教学加法的算式及加法的读法与写法。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或画图利用以有的知识想一想,数一数。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出加法的含义。可能出现多种方法: 直接去数: 用数的组成: 用圆片摆一摆
在引出加法的算式和加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时,把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来探讨。学生通过独立的操作进行探索及思考。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思考的过程。掌握加法的读、写方法。活动
(三)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2、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哪一个?(选一个集体解决)
3、你会解决哪个问题?
4、剩下的问题小组在一起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
天空中一共有几只小鸟?(2)
一共有几个桃子?(3)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几朵?(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5)
一共有几朵白云?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组在一起交流。
鼓励学生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法的认识。
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活动
(四)1、(多媒体出示:第一题)师:瞧!小猴子们发现了什么?原来是一群有趣的蚂蚁,他们在干什么呢?你想问什么?你会解答吗?
2、(多媒体展示第三题)师:咱们来一次小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数学游戏。
师:咱们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想做吗?来,谁先和周老师做游戏?(师伸出手指说:我出3,生再出一个数:我出4。两个人把手指合在一起:3+4=7)
4、师:这节课咱们游览了花果山,小朋友们在这里玩的高兴吗?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独立解答。直接写在书上。师生做,再生生做。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能看懂图意,正确解答
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
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知识。
学生自己对本节课做一个小总结,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做一个整理与回顾。课后反思: 走 进 花 果 山
信息窗2——野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学习有关0的加法,巩固加法的意义和基本的口算方法。
3、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和有关0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4、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5、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问题意识,进一步理解体验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小猴子们和小朋友来到了花果山,玩的可高兴了,可是小朋友玩累了,他们准备开始野餐了,小朋友想知道他们都带什么好吃的了吗?(出示投影片:课本31页的野餐图)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
1、师: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带什么了呀?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组长要分火腿肠了,他提了一个问题: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呢 你能直接算出需要多少根火腿肠吗? 那到底有多少个学生呢?
学生观察画面,对图画有一定的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看看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就知道需要多少根火腿肠了
学生自己列算式,可能会 列出两个算式: 4+3=7(个)3+4=7(个)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直接切入课题
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初步锻炼学生的换位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活动二:
刚才我们知道了每人分一根,需要7根火腿肠,那你们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师板书问题
师:你想解决哪个问题? 再仔细看图 学生可能会提:
4、一共有几只小猴? 2、一共有几个桃子? 3、一共有几罐饮料? 4、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朵?
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尝试列式计算,再交流算法 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让学生掌握0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活动三: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做个伸手指列算式的小游戏,怎么样?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跟老师一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同桌两个小朋友每人任意伸出几个手指(最多伸5个,不伸表示0)说出你们俩手指数相加的算式,谁抢先说对谁就赢。
刚才小朋友做游戏抢答的非常好,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算式卡片,不知小朋友能不能直接说出得数呢? 同桌俩做游戏 出示:4+1= 1+4= 5+4= 4+5= 6+2= 2+6= 6+0= 0+6=
让学生齐答或者开火车回答
通过练习,加深有关对加法知识的理解,以及加法口算的速度.
加深对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便变的理解. 活动四:
小朋友真厉害,相信做书上的自主练习肯定不成问题,是吗?
打开课本第33页 第1和第2题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高兴吗?为什么? 先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让学生进行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课后反思: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3——游水帘洞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表述自己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10以内数的减法实际问题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投影图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提出的什么问题。2你能指着画面具体说说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 二 解决出现的问题。
1自己利用学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好吗?自己试试看。
2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3小组在全班交流。4教学减法算式。
从7里面去掉4,用减法计算。你能试着写出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减法算式,7-4=3,介绍“—”符号,教读算式,生练读。三 继续解决问题。
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跳进洞里几只猴子”,你会列式吗?反馈并订正。
3“树上还剩几个桃子”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答。四 扩展练习
1你能在小组中说说图意吗?该怎样解答? 2自主练习的第2题与同位说一说该怎样解答?
3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小鸡回家,看看那位同学能够帮助小鸡回到自己的家。五 全课总结.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4——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减法。
2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算式。
教学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算出得数,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棒、师准备投影片。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
在花果山上有一群猴子,有一天他们下山来,看见一棵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就提着篮子来摘桃,你想知道小猴子摘桃子的结果吗?请看投影片。
二、出示“小猴子下山”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自说说,然后小组内交流。三、引导学生看图,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悄悄说说。同桌互相合作学具解答自己刚才发现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发现的问题。生说算式,师板书。
五、操作学具
通过学具操作,着重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0的含义,体会一个数减去0得数还是原数的道理。
六、扩展练习
1、同桌互相说说40页第1题的图意,并列出算式解答。
2、谁能又准又快地计算41页的第2题。
3、小组讨论第3题,根据图意如何列4个不同的加减算式。
4、看图能正确流利地讲一个有关的数学故事。(小组合作探讨)
七、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教学后记: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6——小猴学钓鱼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2、能从实际情境中,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并能用所学的10以内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算法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学习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出示课件
(一)小猴学钓鱼。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明白事情发展的过程。
谁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讲一讲图中的故事。
启发学生提出:“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猴子?”
学生能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入对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
活动二
1、你能用学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吗?
3、那一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4、列式计算
你能根据刚才摆的方块列出算式吗?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图意的理解,想一想,算一算。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小方块来摆一摆,从5个里面拿去3个再加上1个。
2、用5个方块加上1个,再减去3个。
3、直接口算答案。
学生尝试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列的算式有: 5-3+1
5+1-3(并口算出结果)
学生能通过操作学具先进行独立的探索。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5、谁能说说算式中各数代表的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格式表示运算顺序。
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
活动三
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可以用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列式)
2、谁能说说鱼缸里小鱼的条数是怎么变化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理解有困难的可以根据图意摆学具,再列式。
学生列出 3-1+2=4或 3+2-1=4都是合理
学生用“先算„„后算„„”的格式表达运算顺序。
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巩固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活动四——自主练习第1题
看图想一想小朋友手中现在有几个气球? 第4题
小羊可以踩哪些石头过河 第6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全课总结(略)
通过解决问题,来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
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方法。
进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综合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维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都可以。
激发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只要学生编得合理有趣,都要表扬鼓励。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反思:
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教学例题 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特别有趣。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片,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在――找规律。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请多位学生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出示课题: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让学生熟悉类似的事物,为发现规律作好准备。活动二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组本校有规律排列的景物的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思考,一边与其他同学讨论。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发现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解决问题
1、涂涂画画
2、填一填
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4、想一想,画一画。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5、找规律。
6、请你按2-10的顺序走。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一题图,前两小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小题学生讨论完成。
完成后请三位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二题图,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请多位学生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做的,并说明其中的规律。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四题图,学生可独立思考并完成。
完成后请一位学生说一说自己接着画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五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请有代表性的不同小组上台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六题图。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情况,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独立完成。请多位同学上台交流。能正确做出并说明理由。能够很快找出题的规律。
能独立思考,不盲目做题。找出正确规律。能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能仔细看图,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尽可能找出更多的路来。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能说一说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能举出实际例子。知识扩展
“我们已经知道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请你找找我们身边这些物体的规律。”
进一步体会事物各自的规律。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后反思
海鸥回来了教学设计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第62--63页,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
和数位“个位”、“十位”。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与计算,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嗨!圣诞节快乐!有一伙人在四处打听你,还说逮住你不会轻饶你,他们一个叫财神,一个叫顺利,领头的叫幸福!我问过烦恼了,它根本不爱你,还说永远不理你,让我转告你不要自做多情!还有健康让我带封情书给你;它暗恋你好久了并且一生不变!提前祝你:新年快乐要发给二十个人你这一年就会财源滚滚,如果删除不发,那你这一年就会破财。发吧!我也被逼的,谁叫你人缘好情,引入课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大海吗?今天老师领你们到海边去看一看,好吗?
教师出示:“海鸥回来了”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看到图,你想知道什么?提出你们的问题。学生看挂图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根据图片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
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水中有多少只海鸥?
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学生自己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并汇报自己的结果与过程。教师可提倡学生多种数法,只要数的正确就可以。
2、教学认识11和数位
(1)、如果用一根小棒表示1只海鸥,沙滩上的海鸥要多少根小棒?同学们快来摆一摆,摆完后并观察小组内各同学摆得是否与你的相同?若有不同,你认为哪种摆法好,为什么?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体会比较可能想到把10根放在一起,1根独放,这样便可以一眼看出11根。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出10根在一起,1根独放的结果,加深学生的认识。
(2)、学生看着展示结果说一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10根表示1个十,它对着的位置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十位”。十位表示有几个十,这1根对着的位置也有一个名字,叫“个位”,个位表示有几个一。(4)、怎样用计数器表示“11”呢?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拔珠表示,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教师最后总结: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拔1个珠子,这1个珠子表示1个十;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拔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5)、教学“1”的写法
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1个一,在个位上写1。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出较好的展示给学生们,其余同学模仿书写。
3、教学认识19 我们来看“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学生可以数一数,摆一摆,拔一拔。然后分组汇报自己的发现与意见,讨论怎样一看就知道“有多少只海鸥?”那就写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练习“19”的书写,4、教学20的认识
刚才天空中有19只海鸥,现在又飞来一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鸥呢?学生数一数,答20。那20,我们应怎样摆,怎样拔?学生操作。可能出现1个十和10个一组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1个珠,而在个位上拨10个珠,也可能出现在2个十放在一起,或要计数器的十位上直接拨2个珠,这样教师要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要善于思考,找出最快最好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小组内拨珠比赛,一个小朋友说11、12„„20,其余小朋友拨珠。
2、找朋友。教师发给学生数字卡与1个十和3个一,8个一和1个十,2个十,1个十和6个一,1个十和1个一,分组活动找到自己相同的朋友。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还想了解什么?请学生上台说一说,讲一讲,写一写,画一画。
教后记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
和数位“个位”、“十位”。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与计算,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64页,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及各部分名称
师:小朋友看,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表示方法表达出来。学生回答:有12位。
师:看,现在又从远处跑来了3位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同学们根据以前我们的知识,能否列出算式?
1、摆小棒
学生可能列出12+3= 和3+12= 两种算式,那么这两个算式哪个正确,我们看它们结果是否相同,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可能一根一根的摆放,也可能把10根放在一起,2根放在一起,然后把3根放在2根边,加起来共计15根,也就是12+3=15。也有部分学生先摆3根,再摆2根,最后放10根,也是15。即3+12=15。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有摆放小棒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提示。学生说出自己计算过程:2+3=5,10+5=15,3+2=5,10+5=15。教学过程:
2、计数器
学生拨计数器计算12+3= 或3+12=。学生独立拨,小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拨法,然后汇报加的过程。
3、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板书12+3=15。12有名字叫加数,3的名字叫加数,15的名字叫和。因为12叫加数,3也叫加数,因此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12+3=15,3+12=15。(板书:加数+加数=和)
二、20以内不退位减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小朋友看,岩石上原来有17只海鸥,飞走了4只,现在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有13只)是怎样得出来的?小朋友根据以前减法知识,能否列出一个减法算式?
1、摆小棒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17-4=,小朋友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摆一摆17减4等于几?
生:我摆17根,再在17根里拿走4根,剩下13根,也就是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生:我摆17根时,10根一起,7根在一边,我在7根中拿走4根,剩下3根,再用10根加3根就是13根,即7-4=3,10+3=13,所以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2、拨计数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展示自己拨珠的过程,并选一名学生汇报自己小组拨珠的过程。3、20以内不退位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都知道17-4=13,在加法中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减法中有没有呢?有那么叫什么呢? 17叫被减数,4叫减数,13叫差,即被减数--减数=差
三、估算
教师出示小方块,请学生看看,说说大约有几块,学生回答,4块、5块、6块,那么我们再来数一数,1块、2块„„5块。教师再出示一大堆方块,请学生根据以上经验,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块? 生:30块
31块
40块
45块
35块
那么我们让一名学生上来数一数,共计多少块? 5块、10块 „„ 40块
象这样我们从实际出发,用眼看大约有多少的过程叫估算。
四、巩固练习估一估,数一数 65页第5题
五、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教后札记
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课题:海鸥回来了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青岛版)教科书65—67页,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提高准确率。
2、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认识记数单位“ +” 和“—”,明确11—20各数是有两个数位组成的。能正确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明确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数数,稳定情绪。
1、从0数到20,从20数到0。(建立数序概念)
2、男女生做接数游戏,可以2个2个的数或3个3个的数。(建立规律概念)
3、师生共做说写数游戏。教师说数,学生写数。(使学生养成认真听、写数的习惯)写后同桌交流。
二、教师操作,加强数位练习
1、教师用计数器拨数,学生说出所拨数及数位。如教师拨17,学生答 17的个位上是7,表示7个一。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反复练习,增强数位、数的组成及数的意义的认识)
2、师生做猜数游戏
①1个十和5个一是()
②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这个数是()③比14大,比16小的数是()④13的左边是()右边是()
三、学生操作,加强交流意识
1、学生用小计数器,每人拨一个数,并比较大小。如,甲拨15,乙拨18。
甲说我的15比你的18小
乙说我的18比你的15大 ......
2、学生用学具数字卡片做猜数游戏(20以内)
如,学生甲出示卡片11,学生乙说我要出的数比你的大的多。甲猜20,19,18......
四、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6--9题------全能练习
1、教师先指导每一个学生明确题意,再让学生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并重点指导学困生。
五、拓练习(完成67页图画内容)——拓展思维练习
1、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都画的是什么?
2、估一估大海里的海鸥和船只各有多少只?
3、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愿意试试吗?老师愿意随时帮助你!下节课我们继续共同探讨。教后札记
1、继续练习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提高准确率。数学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教学例题 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特别有趣。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片,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在――找规律。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请多位学生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出示课题: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让学生熟悉类似的事物,为发现规律作好准备。活动二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组本校有规律排列的景物的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思考,一边与其他同学讨论。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发现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解决问题
1、涂涂画画
2、填一填
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4、想一想,画一画。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5、找规律。
6、请你按2-10的顺序走。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一题图,前两小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小题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三位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二题图,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请多位学生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做的,并说明其中的规律。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四题图,学生可独立思考并完成。完成后请一位学生说一说自己接着画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五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请有代表性的不同小组上台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六题图。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情况,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独立完成。请多位同学上台交流。
能正确做出并说明理由。能够很快找出题的规律。
能独立思考,不盲目做题。找出正确规律。能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能仔细看图,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尽可能找出更多的路来。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能说一说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能举出实际例子。知识扩展
“我们已经知道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请你找找我们身边这些物体的规律。”
进一步体会事物各自的规律。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课后反思:
第二篇:小帮手教案
《小帮手——扫帚 簸箕》教学设计(苏家屯特教)
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辅读学校教材实用语文第一册第八单元——小帮手中的第十四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两种常用的清洁用具“扫帚、簸箕”并认读相应的词语;知道扫帚、簸箕的作用及使用,并进行简单的说话练习。蕴含的德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同时也可利用两种扫除用具相互配合清扫卫生的方式,教育学生团结协作。
学情分析:
残障情况:参与本次教学活动的共有五名学生多属于中重度智力残疾,其中包括唐氏综合症、脑瘫和情绪障碍学生各一名。
分类情况:根据学生的智力残疾程度、认知水平、行为差异等自然情况将五名学生分为A、B、C三组。
A组: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中度智力障碍学生。(王聪、张歆婷)
王聪: 智力发展水平较好,表象活泼,语言较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认知、操作、模仿能力较强,可协助老师传达指令,补偿自身抽象思维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缺陷。
张歆婷:认知能力较好,口齿清晰,有一定语言理解能力,模仿能力较强,课堂上有较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自主表达意愿不足,需要经常鼓励和表扬。
B组:中度智障且患有脑瘫、唐氏综合症学生。(赵金博、隋万鑫)
赵金博:识字能力很差,因患脑瘫伴有严重语言障碍,吐字不清,气息微弱不连贯,连词成句能力很差。由于缺乏认读能力,需要借助自身较好的理解能力和反复的跟读模仿才能逐步完整表述。
隋万鑫:唐氏综合症,能听懂常规对话,理解能力较强,但识记能力稍差,喜欢搞小动作,注意力容易分散,吐字不清楚。
C组:重度且患有情绪障碍学生。(张艺苧)
张艺苧: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差,仅能听懂简单的指令性语言,能进行逐字机械跟读,任性、随意性强,容易兴奋,缺乏自控能力。
设计理念:
一、遵循“个别化”教育原则。
智力落后学生在智力发展水平、认知水平、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吃得饱”、“够得着”,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教学中将采取教学目标上分层;教学活动中分组;教学形式上分类;教学评价上有别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践行“以生活为核心”理念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从而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本节课我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立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通过利用生活环境、模拟生活场景、指导生活实践等方式,把语文教学同生活细节巧妙融合,让学生在在生活语文教学中体验生活。
三、挖掘情智潜能,补偿情智缺陷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尤其是处在兴奋状态下,人的情感潜能、智慧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发。本节课将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配对游戏(图词连线)、趣味朗读(放风筝朗读、开火车朗读)、情境表演(我来扫扫地)等形式,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模仿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肢体协调能力、自我克制能力、保持注意力等方面的训练,从而有效补偿学生的情智缺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扫帚和簸箕,知道它们都是清洁工具;认读并理解“扫帚”和“簸箕”两个词语的含义;了解并学习扫帚、簸箕的作用和使用;进行简单的说话练习。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物、词语认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读能力;学习扫帚、簸箕的使用,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和生活能力,培养简单的劳动技能。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正确使用扫除用具,认真做好值日工作,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
个训目标:
A类:观察看懂图意;能独立认读词语“扫帚、簸箕”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含义;知道扫帚、簸箕的作用和使用,能在实践中进行简单说话练习。
B类:能在老师启发下观察图意;能在老师提示下基本正确的认读词语“扫帚、簸箕”读清字音,利用实物观察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扫帚、簸箕的作用和使用,能在操作练习中提高听话能力。
C类:能在老师启发下观察图意;能在老师带领下比较清晰地跟读词语,能结合演示初步了解词语含义;能分辨扫帚、簸箕作用的不同,简单模仿使用动作。
教学重点:能正确认读词语——扫帚、簸箕,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意思,掌握正确使用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分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生字卡片、课件、强化物等。
教学资源: 教材资源: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挖掘和用好教材。教师资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利用、整合教材资源、积极捕捉学生资源,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学生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好学生的表现欲望,发挥部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
设计流程:
组织教学 建立课堂常规 营造和谐氛围
分类复习回顾学过知识 建立新旧联系
激趣导入 调动学生情绪 激发学习欲望
传授新知 体现生活核心 补偿认知缺陷
巩固新知 分类分层练习灵活应用新知
总结评议 有效综合评价 赏识启发鼓励
板书设计 灵活直观示范 传递活化知识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1.听到喊“上课!”,知道起立站好。
2.能配合老师相互行礼问好。
(设计意图:用师生问好拉近师生的距离,用灿烂的笑容调动学生的热情,用常规起立就座帮助学生排除杂念进入教学。)
二、分类复习
1、听老师读,找出听到的图片。(C类)(窗的图片、床的图片、鞋的图片、碗的图片)
2、听老师读,找出听到的词语。(窗、床、鞋、碗)(B类)
3、认读词语。窗、床、鞋、碗、勺、筷(A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同时也为新旧衔接和巩固练习做准备。)
三、传授新知
(一)激趣导入:
出示谜语——教室两个好兄弟,每天总是在一起,扫的扫,撮的撮,干干净净多欢喜。
启发学生猜谜语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不怕脏、不怕累,为了保持教室的清洁,每天团结奋战在一起的好兄弟吧。
(设计意图: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巧妙地导入新课内容)
板书单元题目和课题:第八单元 小帮手 第14课 扫帚 簸箕
(二)认读字词——扫帚 簸箕
1、利用实物图片,分别识扫帚和簸箕
①出示实物,请同学认识两种常用的清洁工具并初步揭示词语的读音。
②出示课件图片,认识各种样式材料的扫帚和簸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辨认。如竹扫帚、高粱扫帚、草编扫帚、塑料扫帚;防风簸箕、塑料簸箕、铁皮簸箕等,(设计意图:利用直观手段补偿学生认知缺陷,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揭示词语。)
2、出示词语卡片,认读字词“扫帚”“簸箕” sào zhou bò ji 扫 帚 簸 箕
①出示字词卡片并板书,师范读字词(重点强调“扫(sào)帚(zhou)”,“扫”是平舌音,是第四声,“帚”是第三声,在词语中读轻声)
②出示字词卡片并板书,师范读字词“簸(bò)箕(ji)”。(及时正音,重点强调“箕”是第一声,在词语中读轻声。)
③领读、学生齐读、趣味朗读(开火车朗读、放风筝朗读)、指名读。(及时正音,集体辅导、个别辅导结合。)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激发认读兴趣,及时正音,补偿学生语言缺陷。)
4、图物结合,理解词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补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缺陷。)
5、操作演示,了解作用(设计意图:结合动作演示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了解扫帚的作用——扫除尘土和垃圾;簸箕的作用——收集垃圾。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经验。)
6、说话练习,加深记忆
用扫帚扫地。用簸箕装垃圾。
根据生活经验和和动作演示设计问题:扫除时,我们用什么扫地?我们用什么装垃圾?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用扫帚扫地。用簸箕装垃圾。(语言差的同学可利用动作演示反复指导练习)(设计意图:立足生活需求,指导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
(三)情景表演,培养技能
模拟清扫情景,学习扫帚和簸箕的用法:指导学正确使用扫除用具,教育学生认真学习扫除技能,热爱劳动,团结协作认真做好值日工作,并指导爱护扫除用具用后正确摆放。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生活语文”的核心理念,这一环节融合了生活适应和劳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补偿学生的生活能力缺陷。)
(四)歌曲表演——《好兄弟》(播放动画歌曲《好兄弟》:小扫帚,小畚箕,爱呀爱清洁,走到东,走到西,不呀不分离,你帮我,我帮你,一对好兄弟,一对好兄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即兴创编扫地和撮垃圾动作, 表现扫帚和簸箕为保持教室清洁团结互助,欢快忙碌的“清扫”场面。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再次出现兴奋点并及时把握,为进行拓展练习做精神上和情绪上的准备。同时挖掘德育元素,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四、拓展练习
1、听指令,找出听到的图片(C类完成)。
2、听指令,找出听到的词语(B类完成)。扫帚 床 窗 簸箕
3、认读词语(A类完成)。扫帚 床 窗 簸箕
4、配对游戏,图词连线(学生合作完成)簸箕 扫帚 床 窗
(设计意图:这四组练习对不同组别学生的要求都有所侧重,目的就是希望共同参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评价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回忆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个体评价和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让自己的评价变成一种赏识、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课前预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多数同学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但由于学生的适应性为、情绪表现差异较大,因此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有的同学兴奋时爱插话,我会采取动作暗示或拍手读常规儿歌“小耳朵认真听,小嘴巴闭闭好”的方式帮助矫正。有的同学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时会伏在桌上摇摆身体,大声讲话扰乱秩序,我会通过轻轻抚摸头部的方式缓解他的情绪,矫正多动缺陷。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懒散、学习不积极的表现,我会通过任务驱动、及时提醒、协助老师传达指令等方式加以纠正。个别同学吐字不清,尤其在急躁的时候,我会借助安抚情绪等方式指导其放慢语速,并逐字正音。总之,教学中将及时根据学生的在课堂上的反应,随时调整课堂结构,对授课中的意外问题随时处理,以保证授课按计划进行。
第三篇:小帮手 教案
小帮手
一、设计思路:前一阶段围绕“我家的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故事,特别是恰逢母亲节,通过夸夸我的好妈妈,为妈妈制作礼物等活动提升了孩子爱妈妈的情感,孩子们萌发了一种想为妈妈做事的愿望。同时,“预防非典”也是当前孩子们的一个热点,他们对幼儿园、班级、家中“防非”的简单措施有了初步了解,对于预防、消毒的物品也产生了兴趣。结合以上两点,我预设这次活动,以帮妈妈选购消毒、预防用品为前提,以游戏实践为途径,帮助幼儿认识了解消毒、预防非典的物品,扩展防非知;同时满足孩子为妈妈做事的愿望。
二、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了解消毒、预防非典的物品,扩展有关“防非”的知识。
2.在购物过程中尝试解决简单的数量问题。
3.满足幼儿为妈妈做事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防非物品、其他食品包装盒。
2.每一物品上贴上价格标签(5以内)
3.购物篮,自制纸币。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母亲节”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为妈妈做事,现在“母亲节”过了,我们还要为妈妈做事吗?为什么?
(二).启发游戏
1.以妈妈的烦恼(妈妈想买预防非典的消毒等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可是妈妈上班没时间)启发幼儿帮妈妈购物。
引导:妈妈为什么要买消毒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
2.幼儿领钱。
要求:每人拿5元钱(老师准备1元、2元、3元、4元面值的纸币)
引导:你用什么办法拿到5元钱的?
如:XXX拿了1元钱,还要拿多少钱才到5元?
3.讨论购物注意点。
引导: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买什么?(预防非典的消毒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
(2)怎么买?(价钱、礼貌用语、买的东西少于或等于5元钱)
(三).幼儿操作
1.观察幼儿在挑选物品时出现的问题,启发幼儿间相互检查。
2.了解幼儿交易情况,引导幼儿了解所选物品价格与自己拥有钱数
文档仅供参考 的关系。
(四).交流
1.相互检查所购物品。
2.说说买了什么,有什么用,注意什么?(抓住有价值的话题,扩 展讨论;帮助幼儿区分食品和用品两类)。
(五).延伸
我们帮妈妈买好了东西,妈妈很高兴,接下来我们可以帮妈妈做什么?
爱心手语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手语关爱聋哑人,体验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
2、知道通过手的不同动作可以表达多种情感,感知他们他们的非言语交往和表达方式。
活动准备: 电脑一台、课件 活动过程:
一、看手语图片,引入活动T: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看,图片上的阿姨在干什么?对了,这个阿姨是在做手势,你知道这手势是做给谁看的?小结:聋哑人和我们一样也需要交流,他们听不到、也说不出来,只好用手势做手语和别人交流。
二、初步认识手语你们会做手语吗?老师做几个让你们猜一猜。(教师示范:你、我、他、哭)今天老师还帮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熊教授,请他来教你们做手语。播放小熊FLASH学习:你好、早上好、我爱你、等等
三、讲述故事,有帮助聋哑人的想法教师配乐讲述:出现小女孩的图片(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就是无上的美味了啊!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的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撰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T:如果你遇到这个小女孩,想不想帮助她?你想怎么帮助她?可她是个聋哑人,听不到你们说的话,对了,我们可以文档仅供参考
用手语来和她交流,谁先来?(幼儿用自己想出的手语动作将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小结: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有了你们的帮助,小女孩就不会太伤心了,她得到了大家的帮助,一天天长大起来,她用心学习,终于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示《千手观音》的图片T:她们都是聋哑人,什么都听不到,但她们却跳得这么好,她们真棒。观看录像《千手观音》小结:他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精彩,他们感谢大家,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手语歌《感恩的心》让我们和客人老师一起唱一唱,做一做,感谢天下所有的好心人。
第四篇:小帮手教案
一、设计思路:
前一阶段围绕“我家的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故事,特别是恰逢母亲节,通过夸夸我的好妈妈,为妈妈制作礼物等活动提升了孩子爱妈妈的情感,孩子们萌发了一种想为妈妈做事的愿望。同时,“预防非典”也是当前孩子们的一个热点,他们对幼儿园、班级、家中“防非”的简单措施有了初步了解,对于预防、消毒的物品也产生了兴趣。结合以上两点,我预设这次活动,以帮妈妈选购消毒、预防用品为前提,以游戏实践为途径,帮助幼儿认识了解消毒、预防非典的物品,扩展防非知;同时满足孩子为妈妈做事的愿望。
二、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了解消毒、预防非典的物品,扩展有关“防非”的知识。
2.在购物过程中尝试解决简单的数量问题。
3.满足幼儿为妈妈做事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防非物品、其他食品包装盒。
2.每一物品上贴上价格标签(5以内)
3.购物篮,自制纸币。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母亲节”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为妈妈做事,现在“母亲节”过了,我们还要为妈妈做事吗?为什么?
(二).启发游戏
1.以妈妈的烦恼(妈妈想买预防非典的消毒等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可是妈妈上班没时间)启发幼儿帮妈妈购物。
引导:妈妈为什么要买消毒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
2.幼儿领钱。
要求:每人拿5元钱(老师准备1元、2元、3元、4元面值的纸币)
引导:你用什么办法拿到5元钱的?
如:XXX拿了1元钱,还要拿多少钱才到5元?
3.讨论购物注意点。
引导: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买什么?(预防非典的消毒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
(2)怎么买?(价钱、礼貌用语、买的东西少于或等于5元钱)
(三).幼儿操作
1.观察幼儿在挑选物品时出现的问题,启发幼儿间相互检查。
2.了解幼儿交易情况,引导幼儿了解所选物品价格与自己拥有钱数 的关系。
(四).交流
1.相互检查所购物品。
2.说说买了什么,有什么用,注意什么?(抓住有价值的话题,扩 展讨论;帮助幼儿区分食品和用品两类)。
(五).延伸
我们帮妈妈买好了东西,妈妈很高兴,接下来我们可以帮妈妈做什么?
第五篇:我是妈妈的小帮手 教案
我是妈妈的小帮手 内容与要求:
1、懂得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2、教育幼儿要关心,爱自己的家人。活动与指导:
1、“妈妈,我们回来了!”
(1)教师带头饰扮兔姐姐,幼儿扮小兔,一起在草地上念儿歌(小白兔,蹦蹦跳,跳到草地吃青草。)边自由做小兔动作。
(2)下雨了,小兔们跑回家,走到家门口,兔姐姐带领小兔们,敲门:“妈妈,我们回来了?”
2、推门进去,“妈妈去哪了?”
(1)小兔们走进家门,自由的围着兔姐姐坐在家中的椅子上或地上。
(2)咦,妈妈呢,妈妈不在家,她回去什么地方呢?(启发幼儿猜猜妈妈有可能去的地方。)
(3)这么长的时间了,妈妈怎么还不回来,真着急,怎么办呢?(请幼儿想象,怎样才能知道妈妈到哪去了?)(4)根据幼儿的回答,兔姐姐决定打电话问……
3、打电话了解妈妈的去向。(1)怎么打电话呢?
(2)“妈妈没有去上班,手机也关机了,这可怎么办呢?(引导幼文档仅供参考
儿提出给爸爸打电话的办法)
(3)我们怎么问爸爸呢?请大家想一句问爸爸的话。
(4)兔姐姐打电话,与爸爸通话:“喂,爸爸,我是小兔,你知道妈妈上哪去了吗?噢,原来奶奶病了,妈妈去照顾奶奶了。”放下电话。
4、接到妈妈的电话。
(1)正在此时,电话铃响了,兔姐姐拿起电话,原来是妈妈的打来的。
(2)放妈妈的电话录音:“小兔们,我是妈妈,奶奶病了,现在在医院里,我在照顾奶奶,现在还不能回来,你们帮妈妈做些事情好吗?小兔们,你们把外面的衣服收进来,折叠好;把桌子上的碗、调羹和杯子收起来放整齐;把桌子、椅子擦干净;把地扫一扫;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把书架上的书整理整齐。小兔们听清楚了吗?妈妈再说一遍……好了,等一会妈妈回来看看我的宝宝是不是很能干,妈妈带好吃的东西给你们吃,好吗?小兔宝宝们再见!”
(3)你们听到妈妈刚才在电话里说了什么?(请幼儿复述电话内容)
(4)请小兔们帮妈妈做事情。
5、妈妈回来了
(1)我们把加整理得多干净呀,妈妈说的事情我们都做好了没有?(请几个小兔宝宝去检查一下)
(2)妈妈回来了,(请配班老师扮兔妈妈)兔妈妈:“小兔宝宝,文档仅供参考
你们把家整理得真干净呀,你们真是能干得好孩子,妈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吃的,我们一起坐下来吃好吗?(幼儿快乐的分享)
宝宝饼干屋(小班数学活动)宝宝饼干屋(小班数学活动)
有益的学习经验:
一、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二、在亲身参与有趣的情景活动中提高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分类速度。
三、体验劳动和工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电视机、录放机、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实物图形饼干;拱形门、货架、货筐;大嘴动物头;围裙。
活动过程:
一、做个饼干屋小员工。谈话引入情景,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开心分饼干。
1、按形状分类。
(1)观看采购员到饼干批发市场上货的录像。
(2)明确第一项工作任务---请小员工将饼干按形状进行分类。感受分类的乐趣。
(3)师生共同检查按形状分类的结果,体验初获成功的喜悦。
2、按颜色及形状分类。
(1)接到订购电话,明确第二项工作任务。
(2)看实物投影,再次明确顾客的要求,开始分类工作。
大班—红色包装的圆形饼干
中班—黄色包装的正方形饼干 小班—绿色包装的长方形饼干 托班—蓝色包装的三角形饼干
(3)师生共同检查按饼干的形状及颜色进行分类的结果。
3、游戏《我喂动物吃饼干》。请小员工根据动物嘴巴的不同形状喂相应的 饼干。
三、神秘礼物。
请小员工们摸一摸神秘袋里的礼物,并说出它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