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乃哟乃 教学反思
乃哟乃》教学反思
《乃哟乃》是一首简单地土家族儿歌,整首歌只有三个音组合而成,情绪欢快活泼,因此我选用了这一课结合口风琴的教学展开了探索,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心得:
1、教学中教师的示范
教师的示范吹奏相当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对乐曲的第一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吹奏,它既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机宜;既能讲清演奏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这样可以获得器乐教学实效。
2、小组合作,促使进步
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将学生分成一个一个学习小组,采用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并注重充分发挥尖子生的作用,进行“一帮一”、“一带多”,以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可促使学生打好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3、激发兴趣,让学生发挥自主
起始阶段要降低难度,像这首《乃哟乃》、学生基本都能掌握,学生有了成功地喜悦感,就更加能发挥学生自主性,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简单的乐器进入了课堂,学生学到了音乐的知识,最主要的是让那些没有任何乐器专长的同学也能在乐器上实践,从而获得一种自己在音乐方面的自信。我相信如果我能坚持这样教学,今后学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而我也会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收获,获得快乐。
第二篇:《乃哟乃》教学反思
《乃哟乃》一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来表现歌曲《乃哟乃》。
首先,以一个短小的土家族歌曲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不管是歌曲学唱前的创编游戏、学会歌曲后的摆手舞学习,还是土家族民俗风情的介绍,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意境,而不是为了体现多样的教学形式,创设完整的教学情境,为设计而设计。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我对识读乐谱的教学有了突破。歌曲虽然是由简单的三个音组成,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唱准。为此,我想许多办法。首先,我并不是单纯的划拍视唱,而是先用复习DO、MI、SOU入手,根据整首旋律的音符节奏特点,设计了分组唱“1 3 5”的单音和三声部的合唱,不仅让学生熟悉这三个音,还为后面呼唤的场景打下了基础。然后用这三个音按固定节奏即兴创编旋律接龙两个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熟悉音高、掌握节奏。接着教师逐一板书乐曲的音符,同时学生视谱读出音高,有了这些环节,孩子们就能较准确流利地唱出歌曲的旋律了。这个过程设计的环环相扣,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学得很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平时课堂中识谱视唱教学的难题。
本课中土家族风土人情的介绍,是在学生会唱歌曲后才进入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来了解。摆手舞的学习也是过渡得非常自然,先了解舞蹈的来历,再现场看舞蹈,总结舞蹈特点,最后进行学习。
第三篇:《乃哟乃》教学反思
宋是哟是是二年级第二课快乐的歌在一首歌唱歌,是一个短短的土家民歌。歌曲继续使用图形谱的方式,直观呈现歌曲的旋律特征,而歌曲只出现了三个音调,使学生在同一时间感受土家歌的特点,从情感体验间隔结构关系,在即兴创作活动中巩固了音调的概念。简单但不单调,开朗温暖的旋律,表演土家儿童快乐开朗的性格。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先让孩子们听多次的歌曲录音,同时听着两个节拍,按照节奏的节奏,用音乐拍拍,然后尝试唱歌,感受土家歌曲的心情和风格特点。然后,唱歌,做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体验土家儿童的快乐,快乐的生活和快乐的性格。随后孩子们用图形光谱和多媒体课件动态,接下来我的声音就像唱歌的旋律,唱歌的旋律,让他们在唱歌时加入Curwin手势,然后模仿文字上的动作图形,同时唱歌表演。
此外,为了继续巩固球迷的三个音调,除了让孩子们选择唱歌之外,子角色还要演奏三个音调,并自由唱一首歌,还要指导他们打破三种音调的顺序,创造自己的旋律唱歌,最后回到歌曲的旋律。其次,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唱歌唱三首音。通过这些形式的歌唱,孩子们不仅唱了音调的三个音调,而且掌握了各种形式的表达。听着孩子们唱歌唱歌,我的心开了花。
第四篇:《乃哟乃》教学设计
《乃哟乃》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
小学二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乃哟乃》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乃呦乃》是一首简短的土家族民歌,整首歌曲由五个小乐句组成,旋律中只用DO、MI、SOL三个音。其旋律多为级进下行,独特的旋律赋予歌曲浓郁的民族风格。歌词中“乃哟乃”是“快快来”的意思,“乃哟嗬”等衬词表现了土家儿童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年音乐学习基础,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的歌唱的习惯,比如歌唱的坐姿、站姿,简谱的认识和唱名,还有简单的打击乐器的运用,但乐理知识的学习仍是一个难题。通过对我教授的二年级3个班的了解,70%的学生处于音乐知识懵懂阶段,30%的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已学习过得音乐知识。本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能够听辨DO MI SOL三个音的基础上唱出歌曲的唱名。因此而我采用聆听、模唱、视图让学生们慢慢由教师引导,并由浅入深的学会知识难点。
三、设计思想
本课从律动入手,在肢体动作中感受、体验音阶的身势音高。再从模唱入手,学习并掌握DO MI SOL三个音,并唱准音高位置。为学习土家族儿童歌曲《乃哟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土家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对土家族歌舞产生兴趣。
2、在玩一玩、看一看、学一学、跳一跳活动中丰富音乐体验,感受快乐。
3、认识DO MI SOL的柯达伊手势,能唱准、唱出歌曲唱名,并能用自然的声音、欢快地情绪演唱歌曲。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难点:在认识听辨DO MI SOL音高和唱名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唱出歌曲中三个音的组合旋律。
六、课前准备
教学卡片、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土家族小帽子。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用音乐语言师生问好。
2、和着《身体音阶歌》的歌曲跟随老师做律动,并能认识音符do re mi fa sol la si
(二)玩一玩(听钢琴,并随琴声唱出音的高)
环节目标:感受音高,唱准DO MI SOL。
设计说明:利用柯达伊手势和钢琴引导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唱准DO MI SOL的音高位置。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DO MI SOL 三个音的卡片,用柯达伊手势指导并唱准这三个音,让同学们认识DO MI SO的柯达伊手势。
2、教师利用钢琴弹奏三个音,请学生听辨,这三个音中那个音最高?那个音最低?并用“哟”的声音摸唱单音。
3、变换音高位置,做DO MI SOL 重组游戏。在此游戏中,孩子们能够玩着唱出即将教授的歌曲乐谱。
(三)看一看(了解土家族风情)
环节目标:观看图片了解土家族地理位置、服饰、歌舞。
设计说明:利用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了解当地风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出示一组人物图片。让学生们了解土家族风情。
2、出示中国地图,寻找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地方。
(四)学一学(学唱歌曲《乃哟乃》
环节目标:唱会歌曲、喜欢歌曲,了解歌词中“乃哟乃”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说明: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和最简单的方法指导学生唱会歌曲。
1、播放录音,师生共同聆听感受土家族的孩子们都唱了什么?
2、讲解土家族语言中,“乃哟乃”是快快来的意思。我们也学着说一说。(用“乃哟乃”随意邀请学生)。聪明的土家人在“乃哟乃”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类似的语言。比如“乃乃哟、乃哟嗬”,这两个词语都表达了热闹的气氛和幸福快乐的心情!
3、再次聆听请同学听听哪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唱呢?(用开心、快乐的情绪试着唱一唱出现最多次的“乃哟荷”,并用柯达伊手势再次指导学生)
4、请学生唱相同句部分,老师演唱其他部分。我们做一个师生接龙游戏,再次演唱时,进行生生接龙游戏。
5、请学生跟着老师的钢琴,唱会全曲,并在相同句上拍手。
6、教师引导歌曲情绪,要求同学们带上在山的这头唱给山那头的伙伴们听的感觉。
7、由教师指导,在相同句上为歌曲加上响板、双响筒、串铃等打击乐器。
(五)跳一跳(观看教师边舞边唱)
环节目标:深入体验土家族风情、热爱民族文化。设计理念:唱跳一体,全身心投入到欢乐课堂中。
1、观看教师表演摆手舞,同学们模仿摆手动作。
2、边唱歌,边由教师带领跳起摆手舞。
3、全体同学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模仿土家族风土人情。并为小朋友戴上提前准备的土家族小帽子。
(六)拓展和小结
今天我们都有什么收获?(认识了聪明能干、能歌善舞的土家族,学习了用土家语演唱的歌曲《乃哟乃》,学会跳摆手舞)你们快乐吗?(快乐)那我们就说:“乃哟嗬!”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汉族人要和其他少数民族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强盛!让我们唱起动听的《乃哟乃》,跳起欢快的摆手舞来结束本课吧。
八、教学反思
最后,我想说。这节课中精彩处颇多,在自己上这节课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与学生融为一体的教学。但是,歌曲情绪的带动如果能再激情一些,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在歌曲的学唱部分如果能够加上do mi sol的唱谱训练可能学生在乐曲的掌握方面会更加熟练。
参考资料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
第五篇:乃哟乃教案
《乃哟乃》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唱:《乃哟乃》 听:《快乐的罗嗦》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乃哟乃》,并用歌声表达出幸福快乐之情。
2、初步感受、听辨Do、Mi、Slo的音高。
3、聆听乐曲《快乐的罗嗦》,体会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简要了解土家族、彝族的民族风俗,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并能用即兴的律动来表达音乐的情绪。
教学重点:
1、能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乃哟乃》,并用歌声表达出幸福快乐之情。
2、聆听乐曲《快乐的罗嗦》,体会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教学难点:
感受、听辨Do、Mi、SOl的音高。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铝片琴、娃娃卡片。教学过程: 活动一:音乐律动导入,用音乐营造幸福快乐的氛围。
1、学生随着歌曲《幸福拍手歌》的伴奏音乐,自由而有序地进入音乐课堂。
2、师生问好。
3、大屏幕揭示课题——幸福生活。教师提问引入:什么是幸福?你们觉得怎样就是幸福?哪位小朋友来说给老师听听!
学生:被爸爸妈妈喜欢就是幸福、被老师喜欢就是幸福、开开心心就是幸福、一家人住在一起就是幸福……
4、教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幸福和快乐常常在一起,我们会因为幸福而快乐,也会因为快乐而幸福!你们都觉得幸福吗?那我们一起来唱首《幸福拍手歌》!
教师引导学生边哼唱《幸福拍手歌》,边作律动(拍手、跺脚、搭肩、握手)。
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本着“以人为本、享受音乐”的教育理念出发的,所以本课的开始没有从传统的发声练习、节奏练习入手,而是紧紧围绕“幸福生活”这一课题展开,让学生一下就融入音乐营造的幸福快乐的氛围中。古人语: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同时也因为低年级学生好动,所以我设计了律动这一环节。通过律动,既让学生将身体动作融入音乐中进行体验,又通过“拍手、跺脚、搭肩、握手”等动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活动二:学唱歌曲《乃哟乃》,用音乐表现幸福快乐的情绪。
1、教师谈话式语言引入新课:我们感到幸福的时候会用拍手、跺脚、搭肩、握手来表达快乐的心情。你们知道少数民族的小朋友感到幸福时是怎样表达的吗?今天有三个小朋友会带我们去看一看。(电脑出示土家族娃娃图,引导学生观察三个人的服饰外貌)
2、利用电脑课件图片,展示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吊角楼、背篓、张家界风景……引导学生简要了解。
3、电脑课件展示歌曲《乃哟乃》的歌词谱(含音高唱名),并以完整的范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愿望。
4、指导学生学习歌词:
①初步理解歌词:“乃哟乃”——来吧!
②分句读歌词,解决难点字词的读音(方言化):“乃”nei、“哟”yo、“嗬”huo。
③找规律学歌词:每句都有后缀衬词——“乃哟嗬”。④采用师生配合或学生互相配合的“接口读”方式学歌词(慢速→快速)。
⑤和着歌曲音乐连起来小声读。
5、学习歌曲:
①教师范唱一句,学生模唱一句。②教师弹奏一句,学生听唱一句。
6、歌曲演唱: ①教师弹琴学生演唱。②指导学生合磁带音乐演唱。
③加入伴奏进行歌曲演唱,共同演绎歌曲幸福快乐的情绪。(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伴奏:拍手、跺脚、部分学生口中喊“咳!咳!咳!咳!”……)
设计意图:
只要有人类生活就有音乐。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以“幸福”为导线,将学生引入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的民俗风情的同时,更让学生领略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少数民族虽然生活的地域与我们不同,与我们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但只要有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产生幸福快乐的音乐。音乐是没有地域界限的,因为音乐是由感而发、由心而作的,它是自然纯洁的,没有半点粉饰与做作。所以在学唱歌曲时,对与一些字的发音处理,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方言来演唱;歌曲演唱时也尽量模仿少数民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来进行演唱;并积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歌曲做形式多样的伴奏。
活动三:和土族小朋友“交朋友“,用动作辅助感受do、mi、sol的音高。
1、观看三个小朋友的表演(歌曲《乃哟乃》的动画式演唱)。
2、教师介绍三位小朋友的名称:双手下放者do、双手叉腰者mi、双手上举者sol。通过贴图(娃娃卡片)让学生了解三个音的音高关系(sol最高、do最低、mi站中间),并运用铝片琴帮助学生理解音的高低。
3、指导学生模仿动作、模唱音高(do双手下放,mi双手叉腰、sol双手上举)。
4、音高练习:请你跟我这样做!边唱边做动作:do双手下放,mi双手叉腰,sol双手上举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中我避开了枯燥呆板的说教,而是以“交朋友”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欢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do、mi、sol”这三个唱名;并通过“娃娃”双手的变化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do、mi、sol三音的不同音高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音高感觉。游戏式的练习“请你跟我这样做!”也体现了“乐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活动四:“游历”彝族,用肢体表达音乐《快乐的罗嗦》中幸福快乐的情感。
1、语言导入: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土家族的小朋友是用歌曲来表达心中的幸福的。接下来三个小朋友将带我们到彝族去看看。让我们去看看那边的人们怎样表达幸福的感受。
2、图片展示彝族的民俗风情:银服饰、红土地、火把节……引导学生简要了解。
3、播放乐曲片段,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情绪。教师提问:听了这首乐曲,你是想安静的睡觉还是想快乐地跳起来?
4、教师引导学生和着音乐拉手围圈即兴舞蹈,模拟火把节舞蹈。
(电脑课件中同步播放火把节的舞蹈场面。)设计意图:
这部分的设计安排与“活动二”环节类似,区别在于:“活动二”以唱为主,而本环节以听为主。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听出“味”来,我辅以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到”彝族热闹的火把节场面中实实在在地听,并通过模拟性的“火把节舞蹈”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快乐的罗嗦》中火辣辣的幸福快乐之情。
活动五:结束教学
1、教师结束语: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但体验了土家族用歌声表达的幸福,还感受了彝族用舞蹈表达的幸福。你们这节课感受到快乐了吗?(生:……)
2、师:我们快乐,所以我们幸福!我们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是一种幸福;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上课,是一种幸福;我们能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在一起,能和同学在一起,也是一种幸福!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就在我们生活中。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找寻生活中的快乐,笑口唱开,永远幸福!
3、与三位土族小朋友说再见!教学反思: 四十分钟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我认为四十分钟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应该不仅仅是四十分钟的收获。我们不仅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更要向四十分钟要效果、要意义。新课标中提出:新世纪的音乐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音乐教学。同时强调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教师应不断探索,努力使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能折射出“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成为辅助学生“跳高”的撑杆,成为“引路石”、“引玉砖”……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