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学考试知识大汇总(有答案,上课2)

时间:2019-05-13 21:5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教育学考试知识大汇总(有答案,上课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教育学考试知识大汇总(有答案,上课2)》。

第一篇:江西教育学考试知识大汇总(有答案,上课2)

《教育学》相关知识大汇总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P7)

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___,强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答: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10)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P10)

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P15)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22)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P24)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26)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1)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32)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3)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P38)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P40)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15、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P43)答:(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P44)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46)

答: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8、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P48)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19、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50)答:(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2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P52)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1、简述少年期的总体性阶段特征。(P56)

答: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惊喜,独立精神的加强。

22、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P57)

答: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23、简述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P60)

答: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2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P61)答:(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5、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P61)

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P62)

答: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7、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P67)

答: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8、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P67)答: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9、简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30、简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1、简述体育概念及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是:(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32、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P69)

答: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是:(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33、简述劳动技术教育及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P69)

答: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34、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P72)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5、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P75)

答: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6、简述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P77)答:(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7、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P78)答: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P80)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9、简述教师的语言要求。(P82)

答: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40、简述师生关系。(P83)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1、简述课程类型的分类。(P88)

答: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42、简述学校课程及其形式。(P91)

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简述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P92)答: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P94)

答: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45、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P96)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6、简述教学计划的构成。(P97)

答: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4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P100)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8、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P102)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4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P103)答: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50、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所受影响的因素。(P103)

答: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51、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P104)

答: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5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P107)答:(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53、简述教学的概念及所包含的方面。(P108)

答: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5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P109)答:(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110)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6、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14)

答: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5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15)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8、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P115)答:(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5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P116)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

60、简述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P116)答:(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61、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P118)答:(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2、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P118)

答: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63、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P118)

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6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P119)

答: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65、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P121)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67、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2)

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68、简述巩固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3)

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69、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4)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7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5)

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7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5)

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2、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P127)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73、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127)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74、简述讲授法及其基本要求。(P127)

答: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75、简述谈话法及其基本要求。(P127)答: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76、简述讨论法及其基本要求。(P128)

答: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77、简述演示法及其基本要求。(P128)

答: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78、简述练习法及其基本要求。(P129)

答: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基本要求是:(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3)严格要求。79、简述实验法及其基本要求。(P129)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80、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P130)

答: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1、简述课的类型(种类)。(P132)

答: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82、简述课的组成部分。(P133)

答: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83、简述上好课的要求。(P134)

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8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P135)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85、简述试题的类型。(P136)

答: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陈述式试题或称论文式试题。

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

8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P139)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87、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P142)答: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88、简述德育的意义。(P147)答: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89、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P148)

答: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90、简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P148)答: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9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P150)答:(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92、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P150)

答: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93、简述我国政治教育的内容。(P150)

答: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

9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P151)答:(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9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152)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96、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P154)答: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97、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P155)

答: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98、简述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P155)

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99、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P156)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

100、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P156)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101、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P156)答:(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10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P157)

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03、简述我国德育的途径。(P158)

答: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104、简述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P160)

答: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105、简述德育的认知模式。(P163)

答: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10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P166)

答: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07、简述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P169)答: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创立的。社会模仿模式是:(1)理论假设。(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3)简要的评论: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108、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P123)答:(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109、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P174)

答: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10、简述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P176)答:(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111、简述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P177)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1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征。(P179)答: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13、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P179)答:(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14、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P180)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115、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P182)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16、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P183)

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117、简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P185)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实例分析一: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吗?

答:提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例分析二:

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答:提示: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实例分析三:

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答:提示: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后进生在内的人,都得到高效率的发展。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练习

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5、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6、在国外,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是()

A、亚里斯多德 B、柏拉图 C、康德 D、苏格拉底

7、“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8、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9、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4、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5、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7、“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0、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1、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2、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6、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是谁说的?()A、维果斯基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答案:

1-5:BBBAA 6-10:DBDCB 11-15:AABCD 16-20:AAAAA 21-25:BCDAA 26-30:DCDAC

第二篇:江西教育学考试知识大汇总(有答案,上课2)

教育学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P7)

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___,强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答: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10)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P10)

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P15)

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22)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P24)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26)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1)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32)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学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3)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P38)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P40)

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

地位;(5)社区的影响。

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15、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P43)

答:(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P44)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46)

教育学

答: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8、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P48)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19、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50)

答:(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2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P52)

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1、简述少年期的总体性阶段特征。(P56)

答: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惊喜,独立精神的加强。

22、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P57)

答: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23、简述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P60)

教育学

答: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2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P61)

答:(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5、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P61)

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P62)

答: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7、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P67)

答: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8、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P67)

答: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学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9、简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是: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30、简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是: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1、简述体育概念及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是: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教育学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32、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P69)

答: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是:(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33、简述劳动技术教育及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P69)

答: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34、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P72)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5、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P75)

答: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6、简述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P77)答:(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教育学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7、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P78)答: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P80)

答: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9、简述教师的语言要求。(P82)

答: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40、简述师生关系。(P83)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学

41、简述课程类型的分类。(P88)

答: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42、简述学校课程及其形式。(P91)

答: 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简述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P92)

答: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P94)答: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45、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P96)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6、简述教学计划的构成。(P97)

答: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4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P100)

教育学

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8、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P102)

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4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P103)

答: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50、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所受影响的因素。(P103)答: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51、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P104)

答: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5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P107)

答:(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53、简述教学的概念及所包含的方面。(P108)

答: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育学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5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P109)

答:(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110)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6、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14)

答: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5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15)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8、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P115)

教育学

答:(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5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P116)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

60、简述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P116)答:(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61、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P118)答:(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2、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P118)

答: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63、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P118)

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

教育学

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6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P119)

答: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65、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P121)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67、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2)

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68、简述巩固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3)

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69、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4)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7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5)

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7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5)

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2、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P127)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教育学

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73、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127)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74、简述讲授法及其基本要求。(P127)

答: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75、简述谈话法及其基本要求。(P127)

答: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76、简述讨论法及其基本要求。(P128)

答: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77、简述演示法及其基本要求。(P128)

答: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育学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78、简述练习法及其基本要求。(P129)

答: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基本要求是:(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3)严格要求。

79、简述实验法及其基本要求。(P129)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80、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P130)

答: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1、简述课的类型(种类)。(P132)

答: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教育学

82、简述课的组成部分。(P133)

答: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83、简述上好课的要求。(P134)

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8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P135)

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85、简述试题的类型。(P136)

答: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陈述式试题或称论文式试题。

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

8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P139)

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教育学

87、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P142)答: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88、简述德育的意义。(P147)

答: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89、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P148)

答: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90、简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P148)

答: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9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P150)答:(1)德育目标。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92、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P150)

答: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学

93、简述我国政治教育的内容。(P150)

答: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

9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P151)

答:(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9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152)

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96、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P154)

答: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97、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P155)

答: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98、简述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P155)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99、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P156)

教育学

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

100、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P156)

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101、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P156)

答:(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10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P157)

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03、简述我国德育的途径。(P158)

答: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104、简述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P160)

答: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教育学

105、简述德育的认知模式。(P163)

答: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

(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0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P166)

答: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体谅模式是:

(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d教育即学会关心。

(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

(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07、简述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P169)

答: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创立的。社会模仿模式是:

(1)理论假设。

(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3)简要的评论: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108、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P123)

教育学

答:(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09、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P174)

答: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10、简述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P176)

答:(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111、简述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P177)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1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征。(P179)

答: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教育学

113、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P179)答:(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14、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P180)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15、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P182)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16、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P183)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117、简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P185)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教育学

实例分析一: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吗?

答:

提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例分析二:

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答:

提示: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实例分析三:

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答:

提示: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后进生在内的人,都得到高效率的发展。

教育学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教育学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教育学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教育学

练习

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5、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6、在国外,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是()A、亚里斯多德 B、柏拉图 C、康德 D、苏格拉底

7、“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8、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9、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教育学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4、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5、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7、“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0、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1、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2、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6、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是谁说的?(A、维果斯基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答案:

1-5:BBBAA 6-10:DBDCB 11-15:AABCD 16-20:AAAAA 21-25:BCDAA 26-30:DCDAC))

第三篇:江西教育学试题2008(有答案,上课2)

2008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真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法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考试大收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CE

第四篇:江西教育学试题2007(部分答案,上课1)

同学们,多多看书,教育学没有那么难的!2007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真题(部分)

一、选择题

1.__________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D)

A.《论语》

B.《大学》

C.《孟子》

D.《学记》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

(A)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洛克

3.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C)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人口

4.“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A)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

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活动要以__________为中心。

(B)

A.教材

B.儿童

C.课堂

D.教师

6.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__________。

(C)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育人选才功能D.文化功能

7.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__________为重要依据。

(C)

A.教科书

B.课程设计

C.教学目标

D.课程标准

8.__________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B)

A.教育管理体制改革B.课程改革C.教材改革D.教学方法改革

9.“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__________特点。

(D)

A.复杂性

B.长效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10.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

(C)

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杜威

1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

(B)

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2.__________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最常用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B)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复式教学

13.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__________教学原则。(D)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因材施教

D.巩固性

14.通过创设良好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叫__________。(D)

A.说服法

B.榜样示范法

C.品德评价法

D.陶冶法

15.班主任工作是从__________开始的。

(A)

A.建设良好班集体

B.了解学生

C.协调班级任课老师

D.与学生家长沟通

(23)、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是目前采用的比较多的一种领导方式。【判断题】【√】

二、填空题

16.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探索____的科学。

17.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苏格拉底“助产术”同开东西方___教学的先河。

18.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道德教育理论,在___基础上建立教学理论。

19.____的《民主主义教育》是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

20.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仅决定着教育的____和受教育权,而且决定着教育目的。

21.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再生产___和科学技术实现的。

22.个体身心发展是__过程中实现的。

23.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学说是确定我国社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4.在学生依法享受的各项权利中,___是最主要的权利。

25.教师的任务艰巨复杂,其最根本的任务是___。

26.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具有__、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点。

27.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28.课的_____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29.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___四个方面构成的。

30.在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知是基础,_____是关键。

第五篇:2011江西教育学真题2

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机考真题

[中学教育学(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洛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A.一致的,可以等同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相互包容的关系

3.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A.检查复习B.组织教学 C.讲授新教材 D.布置课外作业

4.“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存l9世纪初的()。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5.道家主张教育要()。A.“有教无类” B.“非攻”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6.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A.文法学校 B.琴弦学校 C.文士学校 D.骑士学校

7.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占有中心地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的是()。A.交流 B.沟通 C.激励 D.控制

8.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A.课程计划 B.课程类型 C.课程标准 D.课本

9.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A.部分与整体 B.后者包括前者 C.整体与部分 D.前者包括后者

10.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A.德育意义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 D.德育任务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12.设计教学法的创立者是()。A.杜威 B.布鲁纳 C.克伯屈 D.赫尔巴特

13.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1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15.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技能型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A.有责任心 B.有幽默感 C.主观偏心 D.耐心周到

2.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特征:()。A.对学生的研究 B.对教师的研究 C.对社会的研究 D.对学科的研究

3.学生学习的特点是()。A.独特性 B.稳定性 C.发展性 D.灵活性

4.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5.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的形式是()。A.练习B.制度 C.委托任务 D.组织活动

6.课程目标的规定性包括()。A.时限性 B.具体性 C.预测性 D.操作性

7.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有领导的认识

8.讲授法的具体方法有()。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说

9.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有()。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10.班级目标对班集体建设的作用有()。A.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与支持 B.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的方向

C.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改进行为动机 D.有利于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2.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4.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5.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6.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7.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8.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9.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0.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1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1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1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15.课程目标的确立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四、情境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一)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题时,老师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于是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下面是这一情境的课堂教学实录。老师指定7个女生,3个男生到台前唱儿歌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他们唱的好不好?学生:好!老师: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学生:女生声音大!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学生: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觉感受到)。老师:是吗?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 学生:(部分学生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4人。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计算,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4的? 学生: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

老师:大家用比的方法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来一块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

1.材料中这位老师运用了哪一种教学原则?()[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2.这位老师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单选题] A.讲授法 B.读书指导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3.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优势?()[不定项选择题] A.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B.引起学生的思维兴奋

C.通过启发让学生一步步获取新知

D.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二)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明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地摆弄试题,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儿,他又在下面翻找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明”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地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你„„”竞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做轻松地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出现这种情况时,你认为老师应该如何做?()[不定项选择题] A.提倡民主教学 B.师生之间应该换位思考

C.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 D.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流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为基础,解释了很多教育过程中的概念,而且他主张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的过程。

2.B【解析】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努力去践行道德信念,提高自身的过程,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3。B【解析】上课开始时为使学生做好各种准备而进行的工作就是组织教学。4。C【解析】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

5.C【解析】道家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

6.C【解析】“学为文士”是古埃及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所以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7.B【解析】沟通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占有中心地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8.B【解析】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可设计课程的种类。

9.C【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10.C【解析】德育目标不仅决定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还制约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11.C【解析】这是对学校贯彻教育目的的具体诠释。12.C【解析】设计教学法是美国学者克伯屈提出来的。13.C【解析】题干所指是分组教学最突出的优点。

14.B【解析】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5.C【解析】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及得出结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注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二、多项选择题

1.ABD【解析】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很多方面,如有责任心、有幽默感、耐心周到、公平客观等。

2.ACD【解析】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方面: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3.ABCD【解析】学生学习有四个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4.ABCD【解析】教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5.ABCD【解析】锻炼法主要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6.ABCD【解析】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7.ABCD【解析】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四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8.ABC【解析】讲述、讲解、讲演是讲授法的具体方法。

9.ABCD【解析】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0.ABCD【解析】班级目标对班级集体建设的作用主要有: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与支持、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改进的行为动机、有利于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2.×【解析】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的本体。

3.×【解析】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解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而且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5.×【解析】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6.×【解析】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7。×【解析】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8.√【解析】具体看来:(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9.√【解析】(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0.√【解析】(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决定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的规格。(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疗法、手段和组织形式。11.√【解析】略。

12.×【解析】虽然少年期是容易出现心理司题的危险期,但如果过于严格看管,会造成少年的叛逆心理。13.√【解析】略。

14.×【解析】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5.×【解析】课程目标的确立取决于学校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制约学校课程的各种因素。

四、情境分析题(一)1.B 2.D 3.ABCD(二)ABCD

下载江西教育学考试知识大汇总(有答案,上课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教育学考试知识大汇总(有答案,上课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学#答案2

    学前教育学#形考-0002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35题,共7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2分) 幼儿园中的( )活动是指幼儿园中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

    教育学考试重点知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

    教育学考试题目2

    一.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

    2、安全生产知识考试(答案)

    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公司级)(答案) 单位: 编号: 姓名: 分数: 一、判断题(在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5分共25分) 1、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2

    4.11.福禄贝尔认为儿童有哪四种本能?答:福禄贝尔认为儿童的四种本能是:第一为活动的本能(即是一种创造的本能),第二为认识的本能(即揭示万物的本能),第三为艺术的本能(即进行艺术......

    教育学 心理学考试知识顺口溜

    教育学 心理学考试知识顺口溜 《教育心理学 》开头来一段: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那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布鲁那:“我发现!”奥苏......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 第一章 教育学 复习重点 1 、概念:教育、教育学、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 2 、教育学发展......

    江西农村信用社考试试题及答案★

    江西农村信用社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青藏铁路首趟旅客列车于(2006年7月1日)开行剪彩,这是由内地首趟开往西藏的客车。2、农村信用社向人民银行申请兑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