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境界
教师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丰子恺先生在对弘一法师一生的回忆与思考中,总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三层楼。即是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这三层楼,实则是人生的几种境界。生活在“物质楼”里的人,追求锦衣玉石,尊荣富贵;他们做事,抑或顺着本能,抑或顺着社会生活习惯,抑或为自己;他们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其结果可能有利于他人,属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生活在“精神楼里”的人,他们了解社会的存在,把自己看成是社会这个整体的一员;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人类文明的探求;他们所做各事具有道德意义,属于道德境界。生活在“灵魂楼里”的人,追求生命的信仰,有更高的觉解;他们不仅是社会的一员,更是宇宙的一员,他们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所以,他们满足了“物质欲”不够,满足了“精神欲”不够,还必须去探求生命的本源,探求人生的究竟,探求宇宙的奥秘,他们走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存活生命,一箪食,一钵水,一方地,足矣。而要活出价值,活出境界,就需要有博大的胸怀,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慧。人不仅活在物质里,还要活在精神里,活在灵魂里!这也许是对人生境界的最好诠释吧!教师的境界
应该说,人生的境界就是教师追求的境界。但教育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的境界应有其特定的含义。郑杰校长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将这种境界概括为三层楼,以此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
第一类型的人,仅把工作当作是混饭吃的工具,教书只是他求生的一种途径。
第二类型的人,以工作为乐趣,把教书看成是一种艺术;在教学活动中,让自己的生命在孩子们身上得以延续,他们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觉得工作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了学生的第二生命。
第三类型的人,将教育工作当成是思想的起点,以一生的精力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对他们而言教书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体验,他们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现,把教育事业融进了自己的生命里!
相衡之下,你会选择哪一层楼呢?
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苦与乐,全在于他的心态。弥尔顿曾说:“心,乃是你活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国,亦可以将天国变成地狱。”认识到这一点,在一个教师待遇不是很高,大量知识和信息包围着、冲击着你,而又有着各种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心境,超越生活,诗化人生,实现一种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自我拯救,从而开垦出芳菲满地的精神桃花源来。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佛家修身养性讲一个“静”,武学上常静观其变,以“静”制动,教师要活出境界,同样需要一个“静”字。教师的收入是微薄的,教学的生涯是清苦的,而肩负的责任和付出的艰辛却是巨大的。当教师能发财,那将是天方夜潭。所以,你选择讲台时,你就选择了一颗心——一颗安于清贫、淡泊俭素、不求闻达的沉静心,用它让自己安静而专注,让内心减去很多功利和躁气,让它沉进每一堂课,沉进每一本作业,沉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沉进整个教育事业中去;要静出一种高度,一种缥远,去对话天地,对话万物,对话永恒„„能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去擦拭琐碎的事,去擦拭蒙垢的心,最终把它存进一所房子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捧出一颗奉献心。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人,是人类所创造精神财富的传播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人类文化知识传播,关系到培养下一代的繁重任务,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衰。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有很高的人生境界。教师是直接从事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他们劳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教师的成长,是以学生的前途为代价的。试想,你是一个刚毕业走上讲台的教师,凭你的学识,你的学生能获益多少?等你有了七八年,抑或更长的教龄时,你的学生又能获益多少?还可想,你承担了某个教研课题,实验的对象自然是你的学生。当你研究成功,再
用之于实践时,得益的却是另一批学生。你成长了,成“师”了,甚至成“家”了,而学生也付出了他们的前途!再设想:你有十分的精力,却能拼出十二分来,与你拿出七分的精力去教学生,哪部分学生更受益一些呢?面对这些,你有什么理由不去付出呢?教师是魂系神圣的“两端”:一端是人类精神产品,一端是青少年的心灵。所以,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坚守清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献身精神,是为师之德的佳境!教师的职业,注定他全身心的奉献,毕生的奉献!
怀抱一颗宽容心。一位哲人说: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无论其美丑,故天地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无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无疑,这是对宽容最生动、最直观的诠释。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孩子的个性发展需要一个宽容的空间。时下对教师的一些量化考核,很令人无奈。有个别教师由此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放纵、迁就、甚至迎合的态度,以此赢得学生的“好感”。这是极不道德的!试想:一个孩子,从6岁入学到18岁高中毕业,他人生的黄金时代就在学校度过,他健康的个性、高尚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就在教师言行的点点滴滴中形成。做教师的能去计较孩子的不成熟的个性行为吗?宽容是一片明媚的阳光,是一掬甘甜的泉水。同行们,从你的一言一行开始,修一颗宽容的心吧!
无论是宁静心、奉献心、还是宽容心,他们都基于一颗“爱心”:对学生的真爱,对岗位的诚爱,对事业的挚爱!因为有爱,自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因为有爱,自会甘守清贫,乐于奉献;因为有爱,自会宽以待人,乐观上进。教师的爱心,透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一个国家的福音啊!
结尾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已走过了20个春秋,不知道自己在未来的时日里能不能达到那最高的境界,但我可以做,也值得去做的是:
在求真中,让心灵更实;
在诚实中,让心底更静;
在静思中,让心神更专;
在执着中,让人生诗化;
在奉献中,让境界更高
第二篇:教师的境界 - 副本[模版]
教师的境界
在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主导下的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追求的境界,读书人入不了仕而教书应该说是读书群体中的末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人教书做教师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教师成了一种职业,一种事业。在这些教师群体中,有率先垂范的领头雁,有吃苦耐劳的孺子牛,有爱岗敬业的千里马。从人类社会的角度、从人类文明的角度,从奉献精神的角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一、教师的层次
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由于教师的素质不同、追求不同、社会贡献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层次。教师的层次可以纵向分也可以横向分,我们从横向分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字之师、事之师和人之师。才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层次越高,他培养出的圣人和君子就越多。
1、字之师
师教学生如何学课本,学书本知识,基本是只求分数,不求其他。至于学生的健康、道德、修养、自救、勤奋等人生极为重要的东西一概不予关心过问。
2、事之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最大的能力不是读几本书的能力,也不是考试得高分的能力,而是谙熟世事、透悟人生的能力,事之师就注意引导、培育学生形成这种能力。
3、人之师
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也是第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人之师即教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品德、有才能、有修养、有情趣、有良好心态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大于才是君子,才大于德为小人,无德无才是愚人。圣人、愚人少,更多的人要么是德大于才者,要么是才大于德者,在没有圣人的情况下,宁用德大于才的君子,也不用才大于德的小人。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人之师,首先要求你是一个素质全面、学识丰富的人。其次是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问题。最后是找准学生“成人”与现在国家的成才标准的结合点。做好一个教师,特别是把教师作为一种事业去做,就应该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治学境界。
二、教师的人生境界
从育人的意义上,教师的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人类境界,一个教师追求的人生境界越高,他培养出的一代新人的人生境界也越高。
1、自然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只能顺应教师的本能和社会风气去做,对自己所做的事毫无觉醒,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做事,动机是功利的,如教书是为了糊口,补课是为了酬金,高考是为了获奖,写论文是为了晋级等等,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自觉为培养对象的利益做各种事,对学生负责,所做的事情都是有道德意义的,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4、人类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超乎教师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社会、人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还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员,自觉为社会、人类的利益而在、做各种事,并明白其中的意义,那么他就进入了更高的人生仅界,即人类境界。
三、教师的治学境界
从教书的意义上,教师要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教师的治学境界也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庸师、严师、名师和大师。
⒈庸师
教师只知道教书、不考虑教人,教书也是照本宣科。既不研究前人的经验,也不努力自成一体,无作为,造成一种“误人子弟”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⒉严师 教师能高瞻远瞩,认清前人走过的路,总结前人的经验,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治学,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诸方面,可以达到“严师出高徒”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⒊名师
教师能冥思苦想,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不惜一切地追求所思。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治学,关心学生如同亲人,有名气;可以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⒋大师
教师苦苦追求,不断探索,达到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做出独创性的贡献。对事理、对学科能变复杂为简单,变简单为复杂,以创新的精神对待治学,关心学生如同子女,对学生的终身负责,有思想,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教师,所要追求的境界——就是要追求做一名合格的人之师;同时,要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道德境界或人类境界;并且,还要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追求做一位名师、大师。
她用爱心支撑起学生的天空——
谭兰霞同志,女,31岁,中共预备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天塘乡中心小学一名普通教师。
2000年9月,她考入了邵阳学院政治教育辅修历史系。在大学期间,她参加了湘潭大学的自考本科,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湘潭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文凭。2003年3月,她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2006年7月,她毅然辞去了在大城市的工作,回到了自己贫穷而落后的家乡任教。2008年9月,她到天塘乡中心小学任教并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
她在天塘乡中心小学任教的四年,总是用心用爱去关心学生。天塘乡深处大山,经济落后,学校留守儿童多,为了给学生们温暖,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她总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为她始终都坚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每个星期双休日,她都会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并坚持每个月给学生的家长打一次电话交流汇报学生的情况。对于特困的学生,她不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还在经济上支持他们,给孩子送衣服,生病了带孩子看病治疗。尽管她一个月的工资才1605元,尽管她的母亲还在做环卫工人,尽管她还有五岁的女儿每天都盼着妈妈回家,但她常常是一个月才回一次家。
59班的59个孩子中,范林锦、张慧两个已陷入绝境的学生和家庭,她更是倾注了所有的爱和心血。为了让两个辍学的苦命孩子重返校园,她七次来到这两个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全面了解情况之后,并含泪把他们两家的情况写成近万字的材料上传到自己的QQ空间里,发动她身边所有的人来关心和帮助孩子,她甚至还因此跑到县民政局帮其解决低保问题,联系媒体和医院把范林锦的妈妈送到郴州市中医院治疗。现在,范林锦和张慧这两个学生家人的生活费、医药费全由她负责,并经常带着两个孩子到郴州看望他们患重病的母亲20多次。她总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在空间里用心记录着孩子的信息,利用现代的信息手段来传播孩子们的信息。她的QQ 空间里点点滴滴都记录着自己与孩子们浓浓的师生情。空间里的文章《我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我的75 个孩子就要毕业了》、《感恩于心,让爱成河,促孩子成长》打动了无数的网友,其中一名《网上这点事》的腾讯空间用户以《还好,我们知道的不算晚》为标题介绍了这位老师的故事。此文一发布,迅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在短短几个小时中就达到了30多万的阅读量,评论7000多条,转摘分享上万条。顿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热心人士不断地前往孩子的家里看望送上自己的祝福,为孩子募捐,募捐款已达两万多元,其中郴州新网丁一表示愿意每月捐助张慧400元。湖南省教育电视台频道、湖南公共频道、郴州电视台、郴州新报、郴州南岭生活频道等媒体也纷纷报道她和孩子们的故事。
月14日,她联系上了东莞童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集大家之力来关心和帮助孩子们,向全社会发起“首届‘走进大山深处孩子家’励志夏令营活动”大型公益活动,而这次活动的地点就定在天塘中心小学,并且成立了“成长助学金”,一次就为天塘30位品学兼优的特困孩子实行了一对一的爱心帮扶。她还联系上了世界和善小姐大赛郴州赛区组委会,并于5月22日参加了“唯一风格”杯世界和善小姐大赛郴州赛区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范林锦同学作为和善助学对象,在发布会上就为其筹得了7500元爱心款,并有爱心人士决定要资助范林锦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费用,到目前为止,她已为大山里的50位特困孩子解决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费用。她正在积极筹建“一个都不能少”的爱心助学会,并成立了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下一步还要创建一个爱心网站,从而更好地实现她的“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想。她坚信:有爱,就能坚持;坚持,就能有爱。相信她的爱一定能为更多的特困孩子撑起爱的天空,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份爱心事业。她关心和帮助的特困学生并以优异成绩考上县初中的学生就有70多人。
她勤奋努力地工作得到了学校师生们的肯定,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宜章县第十七期校长任职班优秀学员、宜章县教学常规工作先进个人、宜章县优秀班主任并多次获县级嘉奖。她让孩子们懂得了向上、向善、向真、向美,她是孩子们幸福成长的引路人和守护者。
把阳光播撒到每个孩子心中
——记湖北省武汉市钟家村小学教师桂贤娣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心灵的艺术,那是因为,只有心与心的真诚交流才使教育成为可能,才使教师这个职业显得高尚。”
——桂贤娣日记
作为一名从乡村教师成长起来的当代人民教师的典范,桂贤娣从不掩饰自己的幸福:“只有幸福的教师,才会教出幸福的学生。跟我的孩子们在一起,我是幸福的。”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桂贤娣在与孩子的对话中不断出现这样的语句,“乖,听话,桂老师爱你们。”“乖,相信桂老师。”“桂老师最喜欢你了!”最感染我们的是她的笑容,从她的笑容中我们体会到了教育的幸福。她喜欢看动物世界,她会唱《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她曾给学生梳过21种辫子……
她就是201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武汉市钟家村小学教师桂贤娣。
“因生给爱”传递教育真情
“我上讲台后5秒钟就不是我了,而是文中的人物了。”讲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桂贤娣满眼都是真情和喜悦。
声音极富磁性,朗读课文声情并茂,或激昂,或凄凉,或高亢,或低沉。这是听过桂贤娣课的老师和学生的感受。
其实,桂贤娣的“声情并茂、感染力强”不是天生的。恰恰相反,出生在农村的桂贤娣,普通话起初并不标准。为了上好课,她虚心拜普通话很棒的女儿为师。“老师,请听一下我哪些字的发音错了。”桂贤娣在家朗读课文,一直都喊女儿“老师”。
她认为,有了对教学的真情,很多繁杂的事情也可以做得有声有色。
在她所带的“桂贤娣名师工作室”团队中,有人反映,拼音复习让低年级语文教师头疼,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死记硬背”的窠臼,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听得无味。
知晓了青年教师的困惑,桂贤娣主动邀请大家来看她是如何将拼音学习变成“玩”的。
每个孩子发10根铜丝和5粒大米,当老师说出一个拼音时,学生就用铜丝和大米摆出这个拼音。铜丝很容易成形,学生可自由弯出拼音字母,而大米,就是诸如“i”这样的拼音上的那一点。看似简单的游戏,孩子们玩得意兴盎然,有的孩子甚至回家了还要缠着家长一起玩这个游戏。年级拼音检测,这个班是成绩最好的,青年教师大为折服。
桂贤娣说:“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爱’,即智慧的爱,得体的爱,恰到好处的爱,能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的爱。”
桂贤娣每周给自己提出“三问”:“一问桂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二问桂老师,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三问桂老师,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
在频频的自问当中,在与学生多年的接触和交往中,桂贤娣摸索出体弱生爱在关心、残疾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等“桂贤娣班主任工作因生给爱十法”。
桂贤娣带的六年级(2)班有个漂亮的小姑娘吕晶,被诊断得了癌症。这个不幸的女孩,不怕打针吃药,不惧化疗反应,唯一担心的是头发掉光了,不戴帽子不好见同学,戴上帽子又怕被同学笑话。
她和陪着她的父母一路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
“吕晶,快进来!”桂老师轻轻地推着她走进教室,她用余光扫了一眼教室:一片红色跳进她的视线。她赶忙抬起头来,原来全班63名同学都戴着小红帽,而且和自己的一模一样!
班长站起来说:“欢迎你参加班级野游活动!”
小吕晶一听,高兴地回头说:“爸爸妈妈,你们回去吧!” 孩子的妈妈站在教室外,看着这一切,一个劲儿地向桂老师鞠躬:“桂老师,谢谢你,谢谢你的良苦用心!”
原来,桂贤娣得知吕晶的特殊情况后,专门到武汉的汉正街买了64顶小红帽,家访时悄悄地给了吕晶的家长1顶,让孩子上学时戴上。为了不让吕晶以为是特意为自己全班才戴小红帽,桂贤娣特地安排全班当天进行野游活动。
从那以后,班上每天都有五六个同学戴着小红帽,一直到吕晶的头上长出了头发。
“我感到,爱也要因材施教,‘因生给爱’。”桂贤娣说,每个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具体的爱生方法可能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完善。
现如今,在钟家村小学“桂贤娣名师工作室”的共同努力下,“因生给爱十法”已经丰富为十五法,更名为“因生给爱教育法”。
30年家访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
桂贤娣说:“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借助家长的力量,家校合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有一件事令桂贤娣记忆犹新。那时,她刚参加工作不久,班上有个小男生屡次违反学校纪律,她决定家访。谁知当她拿着小男生亲手写的家庭住址去家访时却吃了闭门羹,因为孩子故意把门牌号码写错了。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桂贤娣,她决定改变家访策略,变报忧为报喜。熟悉桂贤娣的人都知道,她家访的原则是“生进师访”,即“学生进步了,我就家访,再进步,我再家访!”她认为,激励性家访是一种鞭策,也是学生的荣耀,能鼓励学生不断上进。
黄娅,一个胖胖黑黑的六年级女生,学习老跟不上。一次数学小测验,黄娅居然及格了,桂贤娣高兴地登门家访。第一次家访后,黄娅渐渐不躲着老师了,学习也自觉了。桂贤娣再次家访,并欣喜地告诉家长黄娅各方面的进步。
桂贤娣身体不好,黄娅担心老师家访不便,特意送给她一个手电筒照明,这个手电筒能装6节电池,光亮能照很远很远。黄娅说:“我要让桂老师多到我家来。”
除夕夜,当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桂老师接到了黄娅的母亲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这位母亲在电话中感激地说:“桂老师,是您与众不同的家访使我的孩子抬起了头!”
“家访能拉近老师与家长间的距离,只有家访,学生和家长才会把老师当作朋友,才会说真话。”尝到家访甜头的桂贤娣乐此不疲,从教30年来从没有间断过。
桂贤娣说,家访交谈的地点,最好选在学生的房间,既可避免冒犯家长的隐私,也便于观察学生生活的细节,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家访时的语气、态度一定要平和友善,切忌高高在上。像朋友一样和家长聊天,家长才能打开心扉畅所欲言。”
班上有四五十名学生,怎样才能做到个个了如指掌,桂贤娣称,她的诀窍是传统的家访。“每年7月中旬,和上任班主任交接班时,我会提前查看班主任手册,找到学生的家庭住址,然后利用暑假提前家访。”开学后,她已与学生、家长相当熟悉了。
虽然顶着酷暑,还牺牲了休息时间,但桂贤娣说她的想法很简单,“暑假我在休息,国家也在给你发工资,加之对教学也有帮助,家访很值得!”
从教30年来,桂贤娣送走了一批批学生,家访了无数的孩子,却没有多少时间陪自己的孩子,“作为母亲,我真的是愧疚。”
退休多年的教师万俞云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往事。一个严冬的下午,桂贤娣与同事一起去家访,回来时天已经很晚了,这时突然想起自己的女儿还在幼儿园。她便急忙赶往幼儿园,孩子当时就在马路边痴痴地等着妈妈。桂贤娣不顾路上穿梭的车辆,横穿过马路,上前一把搂住女儿,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女儿在桂贤娣的怀里号啕大哭:“妈妈,我数了17辆70路车,你还没有来,我就来车站等你了。”桂贤娣抱着浑身冰冷的女儿,愧疚万分:“妈妈对不起你。” 有人劝她,现在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途经太多了,没有必要劳心费神去家访。但桂贤娣总是微笑着回答:“大灵通,小灵通,永远也代替不了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把阳光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中”
“我工作,我快乐;我生活,我阳光。”桂贤娣说得最多的是这句话。桂贤娣充分发挥自己湖北名师、特级教师的作用,参加各种课堂节目和讲座,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成长历程和盘托出,为家长和教师们排忧解难,为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培训和教育发展尽心尽力。
一位女教师听了桂贤娣的报告后,给桂贤娣写了一封信:“亲爱的桂老师,我作了一个统计,你3个小时的报告,会场响起了38次掌声。请问桂老师,你的教育智慧和教育乐趣是从哪里来的?”
桂贤娣回答:“如果说我有教育智慧和乐趣的话,那就是用情用智投入到儿童心中。”
一年早春,桂贤娣领着三年级的孩子到操场上观察学校的变化,学写观察日记。一名学生这样写道:“春天来了,新生的绿草,笑眯眯地直立在地上,好像正在和低着头的小黄花在绵绵话情呢。哟,多姿多彩,多情多意的春天来到了我们钟家村小学。”
桂贤娣在日记后面写上了这样一段批语:“向智俐同学,你抄写的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春天的主角——绿草黄花,神态含笑,举止文雅地在一起绵绵话情的美好情景,表达了你和小作者对多姿多彩、多情多意的春天的喜爱之情。桂老师如果看到了这句话,也会和你一样,把它抄到自己的本子上来的,因为我也喜欢这个句子。最后,桂老师想提醒你修改一个句子:你写的是‘因为这句话写活了小草’,桂老师建议你把这句话改成‘因为这句话把小草写活了’。你如果同意,就自个儿把它改过来,好不好?” “孩子需要教师给予快乐,当教师也让我很快乐。当一名教师离开了讲台,他的职业生涯就到了尽头。我不想失去快乐,更不愿我的学生失去快乐。”
近10年来,作为特级教师和全国优秀班主任当中的杰出代表,桂贤娣到新疆、港台地区和湖北省农村多次讲课和送教,为湖北省农村教师、支教生、骨干班主任等进行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她所培训过的教师超过5万名。她多次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的表扬,多次被受训教师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
“每天有一些小成绩、小进步、小满足,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有了阳光的心态,你才会把阳光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中。”桂贤娣这样阐释自己的幸福观,也这样引导着孩子们享受幸福的童年。
第三篇:教师的五种境界
近段时间我读了万玮老师《教师的五种境界》,万玮老师是著名数学教师、班主任,现为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其著作《班主任兵法》深受读者喜爱。我读过后结合自己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回顾了一遍,根据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将我的经历也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全乡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初三有两个班,我教的是乙班,另一个班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中年女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那时的经验是“题海战,时间缠,早结束功课多复习几遍”。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纠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我从1987年-2001年在初中十四年,教了十二年毕业班,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2001年我到了辉县市高级中学,对我这个没上过高中的中师毕业的教师是一个挑战,尽管我把高中的教材提前进行了复习,但高中数学知识的外延太多了,起初两年我是被动地学知识教知识,两年后,我逐渐把握了教材,同时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在每节课中提炼思想、总结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的兴趣、意志,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近二十年后,我到了六中复习班,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现在工作了才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曾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要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2011年,(六中)到山东昌乐二中参观学习,开始了解并接触课改,我认真读了昌乐二中一位班主任徐振升的书《卓越的秘密》,并认真做了笔记,这本书里有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和小组构建评价具体操作的内容,这些做法更适合初中。我回到初中后郭校长坚定的课改决心,老师们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郭校长曾在例会上说:“课改没有错,如果因为课改耽误了学生的成绩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我会主动申请辞职的”,这种课改的决心和勇气,激励着大家不断地去探索进取,改变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成绩提高了。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多年。我现在教的是《国学》,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一些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是在教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才能更好地悦纳自己,进而在工作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遇见更好的自己。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还要不断地更新理念,学习新技术,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这五个阶段从知识、方法、态度、学生到自身,由教学到教育,学校教育、育人为本,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即使学生离开了学校他们也能像灰姑娘那样坚强、勇敢、仁慈、善良。辉县人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我们这座县城才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这也许是打造辉县教育升级版的一部分。
第四篇:教师的五重境界
教师的五重境界
如何逐步成长为最好的老师?怎样做才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少走弯路?如何规划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的五重境界》是著名班主任工作专家万玮最新教育随笔集。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以下是书中的选段,希望可以对各位老师有所启发。
微信上一位外地的教师朋友给我发消息请我支招。因为工作出色,县教育局请她在全县教师大会上做一个30分钟的发言。她“想了三天,慌了三天,混乱依旧”,于是向我求助。
我思考了一会儿,将自己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回顾了一遍,根据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将其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
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现在工作了才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
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曾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辛辛苦苦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个阶段:教自己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而我,也的确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好几年。然而,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慢慢意识到教师相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去教学生做人?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她感谢我帮她理清思路,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这段时间我正处在一段情绪的低谷中。我常常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懊恼,自己跟自己生闷气。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不过我并不沮丧,因为我知道做教师是在教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才能更好地悦纳自己,进而在工作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五篇:教师的三重境界
教师的三重境界
说到“三重境界”,自然会想到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师者的三重境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我以为,教精其术做明师,此第一境也。教明其道做名师,此第二境也。教取其势做人师,此第三境也。
先说“精术”之境
术,是方法、手段和技巧。“术”是让“道”成为现实的中介工具和必需途径。万物运行都有方法和规律可循,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运用失当,则功亏一篑,这便是“术”的重要性。“教精其术”的“正确的做事”既然“术”如此重要,师者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教好书育好人呢? 备好教材,心中有书; 备好学生,心中有人; 备好教法,心中有术; 备好开头,引人入胜; 备好结尾,引发探索; 备好重点,有的放矢; 备好难点,突破难点; 备好作业,讲求实效; 备好学案,渗透学法; 备透理念,融会贯通; 备多用寡,左右逢源; 备之终身,养成习惯; 备中研究,深层探索„„ 这就是备课之“术”。每课一趣,每堂一赞,每日一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主体参与,分层优化,问题解决,贴近生活,创设情境,让生上课,有意差错,借题发挥,过程教学,分组讨论,先学后教,活用媒体„„ 这就是教学之“术”。对于一个欲探索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索:
从简单问题入手;从具体对象入手; 从特殊情况入手;从问题反面入手; 从观察联想入手;从创新构造入手; 从形象直观入手;从情况分类入手; 从直觉猜想入手;从问题转换入手; „„
这就是数学解题之“术”。
给你一本《给数学迷的500个挑战性问题》,就可以检验你的数学解题“术”的水平,数学老师们不妨找来这本书做一做,看看你能“拿下”几题?我的同事王淼生老师写了本《数学百题精彩千解》一书,数学老师可设法读下这本书,你就知道王老师是怎么修炼数学解题之“术”的。
术精了,你离明师就不远了。
次说“明道”之境
道是道理、规律等形而上的概念。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理解事物,都力求追本溯源,以把握事物的根本,而贯穿理解事物整个过程的就是一个“道”字。今日教育之人,理应在“道”上做足文章,因为做教育就是一个明道、悟道、得道的过程。
明即明白、懂得,道即规律、原则。“教明其道”,就是明教书育人之道,就是“做正确的事”。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幸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所说的教育之道,是建立在以提升学生素质为价值取向,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和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上的。
就教师而言,教育之道主要是教书之道和育人之道。
我总结的“教书之道”的新走向,标题于下:
从生答走向生问;从学会走向会学; 从知识走向方法;从双基走向素养; 从好玩走向玩好;从教会走向教慧; 从智商走向情商;从题海走向题根; 从无疑走向生疑;从本科走向跨科; 从随性走向诗性;从本本走向超本; 从小气走向大气;从有效走向长效; 从师考走向生考;从教学走向促学; „„ 我还总结了“育人之道”的新走向,标题于下:
从一致走向差异;从共性走向个性; 从育形走向育心;从有形走向无形; 从理性走向情感;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他主走向自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从法治走向文治;从发话走向对话; 从讲台走向平台;从智商走向德商; 从专管走向共育;从师长走向师友; 从班级走向社会;从培养走向培育; „„
道明了,践行了,你就步入名师之列了。
再说“取势”之境
世间万物皆不出道术。道不正则术不明,术不明则道难行。今日之教育,过于追求“术”,把学科教学搞成了解题术——注重雕虫小技,而忘却了教育教学之根本。这个“根”,就是“道”。古语云:“术合于道,相得益彰;道术相离,各见其害。”可见,道与术只有合而为一,才能产生更大的能量。
师者,不仅要具备要具备形于外的“术”,更要具备涵于内的“道”,做到“道术合一”。这个“度”的把握,在我看来就是“取势”。
我们明白了“道”“术”的含义,便知:无道术不精,无术道难达。天下万物皆不出道术。古人有云:“精于术而以道为本,守于道而以术御事。”如此看来,大道为基、术行天下、道术合一“三位一体”,就是成就事业的一大法宝。
教育之“度”,就是教育行为的恰如其分。教师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度”,行在“度”中,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是合理的有效的。“教育之道,在于‘度’术”。
“中庸之道”是教育之道中的重要一“道”。“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切不可走极端,否则只会是适得其反。联系到教育,在许多方面的把握上,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也都有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的情况。教育教学,把握好“度”才好。
教育教学中的示强与示弱、引趣与引深、深入与浅出、纠错与融错、讲透与留白、师讲与生讲、动脑与动手、旧媒与新媒、纲内与纲外、考生与考师、生编与师编、预设与生成、纵向与横向、课内与课外、热议与静思、传统与现代、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大法与小法、通法与特法、规范与创新、导言与结语、理性与感性、教学与教“学”、“科内”与“科际”、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你如何把握好“度”?
教取其势在于“度”,把握好“度”的教师,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师。
明师,名师,人师,教师的三重境界。
我的经历
任勇,男,1958年6月生,1980年毕业于福建龙岩师专数学系,198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1999年获福建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历。1994年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曾任厦门一中校长,现任福建省厦门教育局副局长,已编写、主编或参与编写《中学数学学习法》、《任勇中学数学教学艺术与研究》等61部著作,在《教育研究》、《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江西教育科研》等刊物上载文558篇,参加了国家教委的3项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和多项省级课题研究,6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学术奖励。近年来,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福建省科技教育十大新秀、福建省数学优秀教练员、福建省优秀专家、厦门市优秀校长等。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看了我的简介后,不少青年教师问我:'您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我心里想,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我还是这样回答:'是学习吧?是主动地学、用心地学、创新地学,做学习中的有心人。'
'学习对我们就真有这么重要吗?'一些老师不解地问。
我觉得,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甚至可以这以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这是成为名师的基础。一个走向未来的教师,不认真读书主动学习的不行的。
'那你是怎样进行学习的'老师们常这样问。
首先,要树立大的学习观;其次,要树立新的学习观;第三,要善于学习;第四,要终身学习。
具体地说,我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向同行学习。可以向名师学习,也可以向一般老师学习;可以向本校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外校老师学习;可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年轻的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已所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2、向学生学习。'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还应开诚布公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或不足,经常向学生学习。陶行知说?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可见,向学生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3、向报刊书籍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向书本、杂志学习。当然,现在人们说,一桶水不够了,教师要有一要常流常新的小河。不管是一桶水还是一条河,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充实知识更新知识。一个教师,没有一定数量的教育、科学、文化书籍和杂志是不可思议的。就我来说,二十几年来,东买西购,已有9000余册数学、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书,订阅了所有能订到的中学数学杂志和许多教育杂志,我在书海中获取知识与启智,在书海中探索与创新。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谈读书的:'读书不是为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生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时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一、进修学习
我于1980年毕业于福建省龙岩师专,我在中学的教学起点是专科生。当时,多少是被一些瞧不起的,但我不自卑,而是坚持不断地参加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1986年我读完了福建师大数学本科函授,1999年我读完了福建师大教育硕士(数学教育)研究生课程,2001年我又完成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进修学习的最大好处是能系统学习,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还可以与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有关问题。
二、课题学习
从事一项课题的研究,从课题的选题、论证入手,进行文献综述,读他人文章著作,进行课题计划,进行课题实施,还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课题结题等,总之,要经历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全过程。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习了许多知识,也培养了科研能力。我以前对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并不深刻,但从事了学校?心理教育实验'、'构建学校创新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与教的评价'课题,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深刻多了。学会了做课题,就能自学地将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学会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工作,成为一名扎根于中学'土壤'的教育科研专家。
三、学术学习
争取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可以在学术会议中了解学术动态,进行教育争鸣,还可以在学术会议中获取新的知识。你要参加某个学术会议,不进行某项课题的深入研究是不行的,你还要进行实验,你不研究、不实验就没有发言权。参加学术会议,往往还可以聆听许多大师、专家、同行对这一问题所阐述的观点和发表的真知灼见,你会发现这样的学习观点最新,给你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四、追踪学习
一是对一类书籍文章的追踪,如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课题,我就与京、沪、粤等有关书店联系,追踪这类书籍。同时在报刊中寻长这类文章,占领这类问题研究的制高点。二是追踪几位教育名师,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在北师大听了裴娣娜教育《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讲座,学术味浓,我听后很有收获。至少我认为她是代表当今中国教育科研中最具学术性的专家之一。追踪她,就等于追踪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掌握了教育科研中最具学术性的专家之一。追踪她,就等于追踪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最新动态。在北师大我还听了肖川博士的报告,他那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不在读了多少遍,那注重人文性的激扬文字,那发自肺腑的真言实语,给人以反思和启迪。追踪他,就等于了解了中国教育前沿的思想,对教育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刻和细致的理解。购他们的书,收集他们的文章,是一种追踪;找机会向他们请教,索要一些资料,也是一种追踪。我想,以我对事业、对学生的忠诚与爱心,以我对教育对科研的执著与追求,他们是会为一个基础教育的探索者铺就路石的。
五、阶段重点学习
人生有崖而学无崖,如果没有抓住重点进行学习就可能杂乱无章,形成不了体系。一是按系列学习。如,我教数学,数学竞赛是一个系列,数学建模又是一个系列,力争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是精于一地学习。如,我当副校长,我觉得张楚廷所著的《校长学概论》很适合我读,精读它,读透它,然后再'博览群书'《校长学》、《校长素质论》、《成功校长的实践与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学》、《给校长的建议--101》等。这样就等于打开了一个缺口,建立了一个根据地,然后再乘胜追击,逐步扩大'作战'领域。三是分层次学习。如'创新教育'专题,我是这样从高层往低层学习的:《创新教育》-→《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教师创新行为案便与评议》-→《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等。这样对'创新教育'就有一个'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六、网上学习
不少教师感慨地说:'谁能借我一双慧眼,让我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是电脑,是网络。'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当代教师。就应该建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学会在网上探索、研究,利用电脑进行资源管理等。
七、传播学习
讲学是传播的主要形式,要讲学,就要系统钻研、深入实践,这样才有深度,才有新意,对自己的学习与提高很有帮助。另外,一个地方搞一次教研活动,往往请多人讲学,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大好机会,我曾与魏书生、谢维和、张迪梅、董国华等老师一起讲过学,'顺便'听了高水平的讲座,获益匪浅。
八、参观学习
有机会,还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人家是怎样办教育的,是怎样教书育人的,是怎样进行素质教育的,是怎样治学的。参观学习能给人一个感性认识,获取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资料,能和有关人员交流感兴趣的问题,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老师们可能会问,讲了这么多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学会学习。
在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律令,成为人们的一和中生活方式,而教师职业又注定在这方面的要求要高于一般人。不知老师们是否注意到一个名词的变化,即'师范教育'正逐步被'老师教育'取代,这等于告诉所有教师:'学历社会'的终结,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学历社会'走向'学习社会'。
人们不仅要终身学习,还要在这种理念下学会学习。近来,有这样一句庆被引脾的频率颇高:'在未来,你所拥有的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是啊,无论是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为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还是为成为走向未来的名师,都需要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
每天上课,你习惯踩着点进教室,还是习惯提前几分钟?别看这只是一个小习惯,背后却有点讲究的。建议老师们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学生休息到十分钟的黄金分割点(约6分11秒)时,老师进入班级最为合适。
那么老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应该做些什么呢?
1、进行教学设备检查
教学设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常有教师因教学设备准备不足或设备故障没发现而带来不必要的尴尬。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就可以检查一下设备情况,这样可以减少上课时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调整教师的教学心态
教师的心情,并不是每天都充满激情、充满阳光的,教师的不良心态,既会影响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可以利用这几分钟自我调控情绪,力争以饱满的精神、阳光的心态投入教学。
3、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问一问、聊一聊,了解一下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对新授课的预习情况,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准备、资料准备、思想准备、身体准备等情况,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定教,适度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4、稳定学生情绪
课间十分钟,班级里会有各种情况发生,有时是某项游戏活动的活跃场面,有时可能是上节课某个话题争论的延续,有时可能是学生从实验室、音乐教室、运动场归来。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可以友善地提醒学生调整状态,做好迎接新课的课前准备工作。
5、沟通师生感情
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和学生进行“非正式沟通”,这种沟通可以让学生亲近老师。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会更加信赖老师。老师和学生这种平等对话能够融洽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样一来,“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产生。
6、处理偶发事件
在课间时可能会有偶发事件,如学生打架、吵架、进行出格的游戏、突然身体不适,或教室门窗损坏、电器故障、极端天气等。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学生活动、教室情况就处在教师的视野之中,教师就可以及时妥善处置。实践表明,教师提前进教室,课间偶发事件基本为零。
7、个别指导学生
个别学生的一些特殊情况,如作业问题、知识缺陷、学习习惯、家庭变故、身体康复、心理障碍等,如果不涉及隐私,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前一点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种指导往往能使许多在课堂上不易处理的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
8、私下激励学生
我们常说,“公开表扬,私下批评”,但有些特殊情况不宜公开表扬,如某学生带病坚持学习(学生的病不想让其他同学知道);某学生克服父母离异对学习产生的困难,调整好学习心态;某学生作业中的“偶一闪光”(对其他同学而言不算什么),等等,教师就可以利用提前进教室之机,私下激励学生。
作者简介:任勇:特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