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
《光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光和影》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白卡纸、长方体的小木块、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谁玩过影子的游戏?(请学生上来做一做)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同学们试着说出影子产生的条件:阳光、遮光物体、屏 有了光就能产生影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板书:光和影
二、探究
(一)认识光源
师:你认为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光?学生会说电灯、手电筒,引导必须是打开的。太阳、蜡烛、萤火虫……
总结光源的概念:像电灯这样正在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师: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不是?那镜子呢?
(二)猜测:同一个物体的影子一样吗?
师:我们知道了影子产生的条件,同学们想一想,同一个物体形成的影子一样吗? 学生猜测。
师:大家都认为不一样,同一物体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呢?
(三)探究影子的特点
师:看清研究的问题,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实验一:影子的长短和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二:影子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影子画在屏上,完成实验记录单。
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有关系。
三、拓展
1、了解什么是投影。
2、班内交流投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多媒体展示投影图片:交通标志、生活指示、皮影戏等。
教学反思:本课首先以影子游戏引出影子产生的条件、提出光源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影子的特点。在实验时,由于实验要求、指导不够明确,学生在实验中不明白如何操作和记录,应该老师演示一次实验,这样学生更容易操作,第二个实验因为有经验,操作、记录、汇报工作都有进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做好充足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第二篇:《光和影》教学反思
五年级 上 册
科学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寻找问题,加快成长
周三周四连续两天的科学教师大比武活动虽然已结束,但是在本次赛课中我收获不少。从自己课前准备到上课和听其他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也看到了其他老师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我的赛课题目是《光和影》。我个人认为我上《光和影》这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在上课时出现了拖堂的现象。为此,我重看自己的课,导入时间总共用了5分钟左右(相对合理),但是第一个实验时间10分钟,展示时间更长,竟然用了十五分钟,虽然研究影子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三个实验中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第一个实验研究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光源位置之间的关系(整整花了25分钟是相当不合理的,特别是实验一学生展示和点评这一环节)。针对此问题,我觉得应当对展示做出如下调整:
1、请一两组上台展示,展示就汇报一下该组的实验记录单,不需要进行演示来浪费时间。
2、汇报几组之后问其他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有再请上台汇报,如果没有,就过,进行下一个实验研究。
二、缺少追问和引导。请学生猜谜语,答案是影子,而 五年级 上 册
科学教学反思
第一个学生起来说光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样引导,只能让他坐下请其他学生回答。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应当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有效的追问。
三、上课有部分内容和教案没对上。有一个知识点遮挡物必须在光源和屏之间才能产生影子,忘记提醒学生(现在已补上)。以后应当更熟悉教案,加强对教案的把控度,基本做得到无遗漏。
四
2、教案书写不够规范。教学目标中缺少动词,行距设置不对。在以后的教案编写中,应当注重每一个细节,做出符合规范的教案。
其次,从其他科学老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余杰老师的微视频教学,让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实验的步骤;黄建锋老师和吴亚萍老师的实验课程方面,他们细致的讲解,上课内容环环相扣使学生注意力很集中;叶婧和王佳妮老师使用实验数据展示的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数据结论很有说服力。
总之,通过此次教学大比武,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学习到了各位老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发挥自己所长,吸取优秀教学思想,不断学习和创新,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五年级 上 册
科学教学反思
第三篇:光和影教学反思
光和影教学反思
光和影教学反思1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每组一把手电筒,一个长方体木块,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在讲述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光源,遮挡物,屏)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始实验,并尝试画出从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照射长方体木块之后,在白纸上的影子的图形。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考察各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能力,从效果上看,有两个小组还需努力。有十个小组的学生很懂得配合:有的拿长方体木块(固定位置后不动),有的照手电,有的画图形,有的在旁边观察,提出建议……
本节课,学生对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了“月亮不是光源”,知道了“用光源从不同方向照射同一物体形成的影子叫投影”。关键的是:大部分学生知道了要好好配合才会发现实验中的奥秘!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光和影教学反思2
本课的开始,我用学生平时喜欢的手影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对影子研究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了搭桥引线的作用。从学生的手影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设计实验、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老师只是起了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的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孩子,确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学生对影子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多的,但没有形成一个规律。第一个内容中关于光源的内容在教参中指导得比较明确,“自己发光、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但这个概念在教材上却没有体现,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自己加上了。这学期,从第一单元开始大部分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这一单元也很多实验用到对比,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这些实验是对比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交流中,我还是引导学生明白每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纳入对比实验中进行设计,使实验更加科学和有条理性。
总之,上一节公开课真的不容易,在上课前已经将教学设计改动了很多遍;然而上课以后发现问题还是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屏上画出影子,这样的活动都不敢让学生做,因为感觉时间不够。第三个实验只大略地说了一下,以至于学生在达标测试时,最后一个问题回答得有点困难。我更觉得要上好一堂课更不易,需要综合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课时流程的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因此,我作为一个不老不小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
光和影教学反思3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欲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欲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光和影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光和影教学反思5
这周开始上第二单元,相比于第一单元,很多孩子更喜欢第二单元,动手机会更多,难度也更大。之前上课,总感觉五年级的孩子上课没有那么活跃,往往可能是因为老师在设计教学时,问题太简单平淡,无趣味性。高段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他们爱思考,需要老师用有趣的情境设计,一定有难度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进行头脑风暴。
在上《光和影》一课,我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看完手影表演后,当我提出问题影子产生所需要的条件时,孩子们有在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对于探究影子变化规律与光源遮挡物的关系时,三个实验一起做,学生容易混淆和忘记,可以一个实验做完了总结后,再做第二个。在做第一个实验探究从不同角度照射遮挡物时,可直接用桌面当屏。而对于改变光源和遮挡物的距离,最好选用一本书立在桌面上当屏。对于第三个实验,光源照射遮挡物不同面,最好用让遮挡物悬空,选择书和桌面同时作为屏。如果时间允许,最后还可请孩子们想办法,借助教师里的材料,进行手影表演,学以致用,也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光和影教学反思6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渴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渴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光和影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的开始。五年级的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需要有光和物体,影子会随光的改变而改变。但学生的认识很多是基于平时的生活经验,这种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需要教师给他们引导,具体地去探究一下影响影子的特点的因素。
基于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平时所玩的游戏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影子特点的因素,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课前准备了很多,但是毕竟经验还很欠缺,存在着很多不足。上完课后我自己也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分析。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回顾与反思。
(一)游戏引入,从玩中学
片段一
师:同学们,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手影游戏,哪位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
三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猜一猜表演内容。
师:刚才,我们表演了手影游戏,发现屏幕上出现了手的影子。那么,谁来说一说,影子的产生要有怎样的条件呢?
生:需要光、手。
师:除了这两个物体就能产生影子吗?还需要别的东西吗?再想一想。
生:还要背景。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科学课上,我们把手或别的物体叫做遮挡物,把背景叫做屏幕。
师:那么,这三者之间要有怎样的顺序呢?
生:遮挡物要在光和屏之间。
反思:我的引入部分比较简单,通过学生的手影表演直接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参与,较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影子游戏,我向学生提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从而进入到第一部分“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学习。通过刚才的手影游戏,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光、遮挡物、屏”,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上比较口语化,我对此也及时地纠正了。虽然学生一开始对这三者排放的顺序的没有意识,但是在我的提示下还是能顺利地说出三者的顺序。
(二)避免学生的回答牵制了课堂进程
片段二
师:同学们,影子的产生离不开光。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呢?
生:太阳、萤火虫、蜡烛、电灯、月亮、星星。(教师板书)
师:你觉得这些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吗?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
师:现在我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太阳、月亮。
生:太阳、蜡烛、星星。
生:太阳、萤火虫、蜡烛、电灯。
反思:在光源这块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他们例举了会发光的物体。然后利用他们对光源的潜在认识,让学生小组讨论、判定哪些是光源。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有些小组能顺利的辨别,有些还是很模糊。学生汇报的时候,由于没有听到我要的回答而耽误了时间。对于出现这一情况,我认为是我在设计的时候存在了侥幸心理,认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会对光源这个概念有一定认识,但事实并非如此。并且,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到这样的设计思维跳转过大,显得比较突兀。可能更好的设计是:在学生列举出会发光的物体后,让学生自己将他们所举的会发光的物体分类成自己发光和不是自己发光的两大组,然后就能顺势得出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这样的设计不需要依赖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更具衔接性。
(三)鼓励学生思考,但须控制时间
片段三
师: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那么影子的方向、长短、大小、形状,你觉得会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
师:现在请几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生:方向和长短与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大小和形状与光的位置有关。
师:别的小组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方向和长短与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大小与距离有关;形状与物体有关。
反思:本节课实验比较简单,但若是直接让学生学习做这个实验,缺少了思考的过程,就变成了灌输式教育;但直接让学生思考“影子的特点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又显得太宽太泛,而没有价值。几经思考,最后我决定先帮他们抓好方向,让学生从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形状这几个特点跟什么有关进行思考。实际课堂上,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粗略的说一说,也提到了光的方向、距离等这些因素。我认为这样的思考还是比较有价值的,除了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还为后面的实验做了铺垫,也有利于实验结论的得出。但是,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我让每一小组的学生都对这四个特点进行讨论,花了大量的时间。反而成为这堂课时间不够的最大的原因。课后我听取了别的老师的意见:把每组讨论四个特点改成每个大组讨论其中一个特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思考需求,也可以减少时间,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相信学生,少唠叨
片段四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手电筒、橡皮。现在请大家参考书本上的实验,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
师:现在请每个组派代表发言。
生:先把橡皮放在白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方向照射橡皮,然后在纸上画上影子。
生:用手电筒照射橡皮,然后改变橡皮的位置,在纸上画出影子。
师:那么实验中手电筒和白纸的位置是否改变呢?
生:不变。
生:用手电筒从不同位置照橡皮,然后把影子画下来。
师:书本中分别是从哪两个位置照射呢?
生:上面和右面。
教师PPT展示每个实验,并做简要说明。
反思:在本节课的实验设计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也许担心学生在做实验时会出现差错,所以我在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又简单地讲了每个实验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现在回想一下显得拖泥带水,让费时间,更甚者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耐烦的情绪。没有我最后的说明我认为学生也能较顺利的完成实验。这样的说明反而导致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够,影响了整堂课的进度。
当然,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上课的语言神态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节课上也着重反映出来。整节课,我的语速过快,无意识的口头禅较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急于把课上好而忽略了学生的心态。需要我在以后的每堂课时时给自己暗示,改正过来。另外,自己在上课的时候自己过于严肃,没有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上课时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平时上课的习惯问题。虽然,在自己上第一节课开始就暗示自己亲近学生,但是显然还没有做到,在师生间的默契与信任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多关注学生,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吸取每节课的不足之处,通过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光和影教学反思8
本周进入了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学习,对于光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在第一节《光和影》的教学中,第一个班教学时我采用的是用手电筒将自己的手照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来引入课题,但是由于手电筒本身光不是很强,教室里不够暗,所以影子不是很明显,正当我在想如何进行调整时,无意间走过了投影下方,发现自己的影子正好可以投射在屏幕上,于是借机直接让学生进行观察此时看到了什么,产生影子的条件需要什么,现象非常明显,因此没有花费太多时间。
在影子的特点和规律的教学中,用手电筒充当光源,木块充当物体,让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按照影子的位置,大小,形态,三个方面自己进行探究和总结,没有对他们讲解的太多,让他们自己小组去探究,绝大多数小组都还是可以找在不用情况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并用简图表示出来,因此学生也是满满的成就感。在进行总结时,也就直接将小木块放在投影仪下方,让学生直接观察影子的变化情况,效果是真的好。最后给学生播放了手影舞蹈的视频,学生通过刚才实验的所得,很多同学都自己分析解释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舞蹈效果,怎样可以做到。
第二节《阳光下的影子》的教学中,上课之前还比较纠结,考虑到最近的天气是不会有很好的太阳让学生来做这个实验的,书上的模拟实验是将小木棍立起来,放在阳光下观察不同时间下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变化,为了让学生观察到现象,又不想因为没有太阳就不做实验,直接分析数据和凭生活经验来总结,于是决定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小塑料棍,同时用科学书立在棍子后面,手电筒围绕科学书四个边进行移动来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过程,整个过程手电筒的光都要照射小棍上,然后记录科学书四个角,三边的中点上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发现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影子的变化过程,学生们也可以直接通过图个数据分析得到结果,
光和影教学反思9
对于《光和影》一课,上了也有一个多月,但仍牵动我心,久久难以将之遗忘。今天,还是想一吐为快!这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也许就是牵动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失败,自然有其缘由,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有这么几点:
一、无法做到“用平常心上平常课”。
“用平常心上平常课”这句话是张鼎儿老师说的,就这么一句话,充满哲理而又意味深长。我们老师在公开课时总是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非想把一堂平常的课上得不平常,总想让自己在公开课中“露一手”,而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无法克服紧张的情绪,无法脱去作秀的外衣,一切言行受“灵魂”控制,说得好听点是对公开课的重视,说得直接点就是心术不正。当然,人非圣贤,谁可以用一颗平常心上一堂“不平常”的课?而这不平常的课往往淹没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无法让自己变得不平常。以上是一个俗人说的话。
二、指导不到位,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
学生的实验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到底这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指导多了,束缚学生手脚,无法还课堂于学生;指导少了,学生的实验会显得杂乱而低效,有时在原地打转,无谓地消耗时间,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指导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常说要努力做一个无害的老师,如今看来这确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无害的老师,光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光有责任心也是不够的,“做一个无害的老师”,首先要让自己有一桶活水,有一个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系统……
光和影教学反思10
《光和影》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回想准备以及上课的过程,还是有很多想要抒发的。
准备阶段:即将上光和影,我开始烦恼起上课的环境:黑暗。学校的所谓的窗帘基本不能遮挡多少阳光,没有黑暗,又该如何产生影子,于是期待着上课时的天气能够稍微阴沉点。除此之外,学生做实验的光源缺少,去仪器室一看,还好,有手电筒,但缺少电池,于是托人去买了电池,光源搞定了,木块就用一个长方形小药盒子代替,屏用白纸代替,材料基本搞定。
上课过程:两个班级都上完了,自我感觉实验那部分自己上的不是很顺畅。当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的时候,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做实验,反而做起了手影戏。我想,在我讲授实验过程中,课堂设计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让学生一个一个做实验比一下子做完三个实验的效果要好。当然时间的控制上也得多加注意。
第四篇:光和影教学反思
光和影教学反思
光和影教学反思1
《光和影》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回想准备以及上课的过程,还是有很多想要抒发的。
准备阶段:即将上光和影,我开始烦恼起上课的环境:黑暗。学校的所谓的窗帘基本不能遮挡多少阳光,没有黑暗,又该如何产生影子,于是期待着上课时的天气能够稍微阴沉点。除此之外,学生做实验的光源缺少,去仪器室一看,还好,有手电筒,但缺少电池,于是托人去买了电池,光源搞定了,木块就用一个长方形小药盒子代替,屏用白纸代替,材料基本搞定。
上课过程:两个班级都上完了,自我感觉实验那部分自己上的不是很顺畅。当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的时候,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做实验,反而做起了手影戏。我想,在我讲授实验过程中,课堂设计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让学生一个一个做实验比一下子做完三个实验的效果要好。当然时间的控制上也得多加注意。
光和影教学反思2
本课的开始,我用学生平时喜欢的手影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对影子研究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了搭桥引线的作用。从学生的手影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设计实验、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老师只是起了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的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孩子,确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学生对影子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多的,但没有形成一个规律。第一个内容中关于光源的内容在教参中指导得比较明确,“自己发光、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但这个概念在教材上却没有体现,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自己加上了。这学期,从第一单元开始大部分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这一单元也很多实验用到对比,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这些实验是对比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交流中,我还是引导学生明白每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纳入对比实验中进行设计,使实验更加科学和有条理性。
总之,上一节公开课真的不容易,在上课前已经将教学设计改动了很多遍;然而上课以后发现问题还是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屏上画出影子,这样的活动都不敢让学生做,因为感觉时间不够。第三个实验只大略地说了一下,以至于学生在达标测试时,最后一个问题回答得有点困难。我更觉得要上好一堂课更不易,需要综合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课时流程的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因此,我作为一个不老不小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
光和影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光和影教学反思4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每组一把手电筒,一个长方体木块,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在讲述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光源,遮挡物,屏)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始实验,并尝试画出从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照射长方体木块之后,在白纸上的影子的图形。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考察各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能力,从效果上看,有两个小组还需努力。有十个小组的学生很懂得配合:有的拿长方体木块(固定位置后不动),有的照手电,有的画图形,有的在旁边观察,提出建议……
本节课,学生对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了“月亮不是光源”,知道了“用光源从不同方向照射同一物体形成的影子叫投影”。关键的是:大部分学生知道了要好好配合才会发现实验中的奥秘!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光和影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的开始。五年级的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需要有光和物体,影子会随光的改变而改变。但学生的认识很多是基于平时的生活经验,这种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需要教师给他们引导,具体地去探究一下影响影子的特点的因素。
基于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平时所玩的游戏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影子特点的因素,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课前准备了很多,但是毕竟经验还很欠缺,存在着很多不足。上完课后我自己也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分析。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回顾与反思。
(一)游戏引入,从玩中学
片段一
师:同学们,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手影游戏,哪位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
三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猜一猜表演内容。
师:刚才,我们表演了手影游戏,发现屏幕上出现了手的影子。那么,谁来说一说,影子的产生要有怎样的条件呢?
生:需要光、手。
师:除了这两个物体就能产生影子吗?还需要别的东西吗?再想一想。
生:还要背景。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科学课上,我们把手或别的物体叫做遮挡物,把背景叫做屏幕。
师:那么,这三者之间要有怎样的顺序呢?
生:遮挡物要在光和屏之间。
反思:我的引入部分比较简单,通过学生的手影表演直接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参与,较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影子游戏,我向学生提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从而进入到第一部分“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学习。通过刚才的手影游戏,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光、遮挡物、屏”,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上比较口语化,我对此也及时地纠正了。虽然学生一开始对这三者排放的顺序的没有意识,但是在我的提示下还是能顺利地说出三者的顺序。
(二)避免学生的回答牵制了课堂进程
片段二
师:同学们,影子的产生离不开光。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呢?
生:太阳、萤火虫、蜡烛、电灯、月亮、星星。(教师板书)
师:你觉得这些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吗?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
师:现在我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太阳、月亮。
生:太阳、蜡烛、星星。
生:太阳、萤火虫、蜡烛、电灯。
反思:在光源这块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他们例举了会发光的物体。然后利用他们对光源的潜在认识,让学生小组讨论、判定哪些是光源。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有些小组能顺利的辨别,有些还是很模糊。学生汇报的时候,由于没有听到我要的回答而耽误了时间。对于出现这一情况,我认为是我在设计的时候存在了侥幸心理,认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会对光源这个概念有一定认识,但事实并非如此。并且,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到这样的设计思维跳转过大,显得比较突兀。可能更好的设计是:在学生列举出会发光的物体后,让学生自己将他们所举的会发光的物体分类成自己发光和不是自己发光的两大组,然后就能顺势得出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这样的设计不需要依赖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更具衔接性。
(三)鼓励学生思考,但须控制时间
片段三
师: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那么影子的方向、长短、大小、形状,你觉得会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
师:现在请几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生:方向和长短与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大小和形状与光的位置有关。
师:别的小组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方向和长短与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大小与距离有关;形状与物体有关。
反思:本节课实验比较简单,但若是直接让学生学习做这个实验,缺少了思考的过程,就变成了灌输式教育;但直接让学生思考“影子的特点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又显得太宽太泛,而没有价值。几经思考,最后我决定先帮他们抓好方向,让学生从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形状这几个特点跟什么有关进行思考。实际课堂上,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粗略的说一说,也提到了光的方向、距离等这些因素。我认为这样的思考还是比较有价值的,除了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还为后面的实验做了铺垫,也有利于实验结论的得出。但是,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我让每一小组的学生都对这四个特点进行讨论,花了大量的时间。反而成为这堂课时间不够的最大的原因。课后我听取了别的老师的意见:把每组讨论四个特点改成每个大组讨论其中一个特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思考需求,也可以减少时间,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相信学生,少唠叨
片段四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手电筒、橡皮。现在请大家参考书本上的实验,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
师:现在请每个组派代表发言。
生:先把橡皮放在白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方向照射橡皮,然后在纸上画上影子。
生:用手电筒照射橡皮,然后改变橡皮的位置,在纸上画出影子。
师:那么实验中手电筒和白纸的位置是否改变呢?
生:不变。
生:用手电筒从不同位置照橡皮,然后把影子画下来。
师:书本中分别是从哪两个位置照射呢?
生:上面和右面。
教师PPT展示每个实验,并做简要说明。
反思:在本节课的实验设计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也许担心学生在做实验时会出现差错,所以我在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又简单地讲了每个实验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现在回想一下显得拖泥带水,让费时间,更甚者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耐烦的情绪。没有我最后的说明我认为学生也能较顺利的完成实验。这样的说明反而导致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够,影响了整堂课的进度。
当然,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上课的语言神态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节课上也着重反映出来。整节课,我的语速过快,无意识的口头禅较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急于把课上好而忽略了学生的心态。需要我在以后的每堂课时时给自己暗示,改正过来。另外,自己在上课的时候自己过于严肃,没有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上课时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平时上课的习惯问题。虽然,在自己上第一节课开始就暗示自己亲近学生,但是显然还没有做到,在师生间的默契与信任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多关注学生,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吸取每节课的不足之处,通过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光和影教学反思6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渴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渴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光和影教学反思7
对于《光和影》一课,上了也有一个多月,但仍牵动我心,久久难以将之遗忘。今天,还是想一吐为快!这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也许就是牵动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失败,自然有其缘由,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有这么几点:
一、无法做到“用平常心上平常课”。
“用平常心上平常课”这句话是张鼎儿老师说的,就这么一句话,充满哲理而又意味深长。我们老师在公开课时总是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非想把一堂平常的课上得不平常,总想让自己在公开课中“露一手”,而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无法克服紧张的情绪,无法脱去作秀的外衣,一切言行受“灵魂”控制,说得好听点是对公开课的重视,说得直接点就是心术不正。当然,人非圣贤,谁可以用一颗平常心上一堂“不平常”的课?而这不平常的课往往淹没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无法让自己变得不平常。以上是一个俗人说的话。
二、指导不到位,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
学生的实验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到底这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指导多了,束缚学生手脚,无法还课堂于学生;指导少了,学生的实验会显得杂乱而低效,有时在原地打转,无谓地消耗时间,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指导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常说要努力做一个无害的老师,如今看来这确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无害的老师,光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光有责任心也是不够的,“做一个无害的老师”,首先要让自己有一桶活水,有一个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系统……
光和影教学反思8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欲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欲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第五篇:《光和影》教学反思
《光和影》教学反思1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欲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欲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光和影》教学反思2
对于《光和影》一课,上了也有一个多月,但仍牵动我心,久久难以将之遗忘。今天,还是想一吐为快!这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也许就是牵动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失败,自然有其缘由,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有这么几点:
一、无法做到“用平常心上平常课”。
“用平常心上平常课”这句话是张鼎儿老师说的,就这么一句话,充满哲理而又意味深长。我们老师在公开课时总是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非想把一堂平常的课上得不平常,总想让自己在公开课中“露一手”,而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无法克服紧张的情绪,无法脱去作秀的外衣,一切言行受“灵魂”控制,说得好听点是对公开课的重视,说得直接点就是心术不正。当然,人非圣贤,谁可以用一颗平常心上一堂“不平常”的课?而这不平常的课往往淹没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无法让自己变得不平常。以上是一个俗人说的话。
二、指导不到位,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
学生的实验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到底这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指导多了,束缚学生手脚,无法还课堂于学生;指导少了,学生的实验会显得杂乱而低效,有时在原地打转,无谓地消耗时间,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指导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常说要努力做一个无害的老师,如今看来这确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无害的老师,光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光有责任心也是不够的,“做一个无害的老师”,首先要让自己有一桶活水,有一个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系统……
《光和影》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的开始。五年级的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需要有光和物体,影子会随光的改变而改变。但学生的认识很多是基于平时的生活经验,这种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需要教师给他们引导,具体地去探究一下影响影子的特点的因素。
基于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平时所玩的游戏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影子特点的因素,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课前准备了很多,但是毕竟经验还很欠缺,存在着很多不足。上完课后我自己也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分析。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回顾与反思。
(一)游戏引入,从玩中学
片段一
师:同学们,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手影游戏,哪位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
三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猜一猜表演内容。
师:刚才,我们表演了手影游戏,发现屏幕上出现了手的影子。那么,谁来说一说,影子的产生要有怎样的条件呢?
生:需要光、手。
师:除了这两个物体就能产生影子吗?还需要别的东西吗?再想一想。
生:还要背景。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科学课上,我们把手或别的物体叫做遮挡物,把背景叫做屏幕。
师:那么,这三者之间要有怎样的顺序呢?
生:遮挡物要在光和屏之间。
反思:我的引入部分比较简单,通过学生的手影表演直接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参与,较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影子游戏,我向学生提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从而进入到第一部分“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学习。通过刚才的手影游戏,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光、遮挡物、屏”,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上比较口语化,我对此也及时地纠正了。虽然学生一开始对这三者排放的顺序的没有意识,但是在我的提示下还是能顺利地说出三者的顺序。
(二)避免学生的回答牵制了课堂进程
片段二
师:同学们,影子的产生离不开光。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呢?
生:太阳、萤火虫、蜡烛、电灯、月亮、星星。(教师板书)
师:你觉得这些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吗?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
师:现在我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太阳、月亮。
生:太阳、蜡烛、星星。
生:太阳、萤火虫、蜡烛、电灯。
反思:在光源这块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他们例举了会发光的物体。然后利用他们对光源的潜在认识,让学生小组讨论、判定哪些是光源。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有些小组能顺利的辨别,有些还是很模糊。学生汇报的时候,由于没有听到我要的回答而耽误了时间。对于出现这一情况,我认为是我在设计的时候存在了侥幸心理,认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会对光源这个概念有一定认识,但事实并非如此。并且,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到这样的设计思维跳转过大,显得比较突兀。可能更好的设计是:在学生列举出会发光的物体后,让学生自己将他们所举的会发光的物体分类成自己发光和不是自己发光的两大组,然后就能顺势得出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这样的设计不需要依赖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更具衔接性。
(三)鼓励学生思考,但须控制时间
片段三
师: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那么影子的方向、长短、大小、形状,你觉得会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
师:现在请几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生:方向和长短与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大小和形状与光的位置有关。
师:别的小组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方向和长短与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大小与距离有关;形状与物体有关。
反思:本节课实验比较简单,但若是直接让学生学习做这个实验,缺少了思考的过程,就变成了灌输式教育;但直接让学生思考“影子的特点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又显得太宽太泛,而没有价值。几经思考,最后我决定先帮他们抓好方向,让学生从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形状这几个特点跟什么有关进行思考。实际课堂上,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粗略的说一说,也提到了光的方向、距离等这些因素。我认为这样的思考还是比较有价值的,除了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还为后面的实验做了铺垫,也有利于实验结论的得出。但是,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我让每一小组的学生都对这四个特点进行讨论,花了大量的时间。反而成为这堂课时间不够的最大的原因。课后我听取了别的老师的意见:把每组讨论四个特点改成每个大组讨论其中一个特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思考需求,也可以减少时间,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相信学生,少唠叨
片段四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手电筒、橡皮。现在请大家参考书本上的实验,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
师:现在请每个组派代表发言。
生:先把橡皮放在白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方向照射橡皮,然后在纸上画上影子。
生:用手电筒照射橡皮,然后改变橡皮的位置,在纸上画出影子。
师:那么实验中手电筒和白纸的位置是否改变呢?
生:不变。
生:用手电筒从不同位置照橡皮,然后把影子画下来。
师:书本中分别是从哪两个位置照射呢?
生:上面和右面。
教师PPT展示每个实验,并做简要说明。
反思:在本节课的实验设计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也许担心学生在做实验时会出现差错,所以我在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又简单地讲了每个实验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现在回想一下显得拖泥带水,让费时间,更甚者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耐烦的情绪。没有我最后的说明我认为学生也能较顺利的完成实验。这样的说明反而导致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够,影响了整堂课的进度。
当然,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上课的语言神态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节课上也着重反映出来。整节课,我的语速过快,无意识的口头禅较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急于把课上好而忽略了学生的心态。需要我在以后的每堂课时时给自己暗示,改正过来。另外,自己在上课的时候自己过于严肃,没有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上课时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平时上课的习惯问题。虽然,在自己上第一节课开始就暗示自己亲近学生,但是显然还没有做到,在师生间的默契与信任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多关注学生,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吸取每节课的不足之处,通过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光和影》教学反思4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每组一把手电筒,一个长方体木块,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在讲述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光源,遮挡物,屏)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始实验,并尝试画出从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照射长方体木块之后,在白纸上的影子的图形。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考察各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能力,从效果上看,有两个小组还需努力。有十个小组的学生很懂得配合:有的拿长方体木块(固定位置后不动),有的照手电,有的'画图形,有的在旁边观察,提出建议……
本节课,学生对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了“月亮不是光源”,知道了“用光源从不同方向照射同一物体形成的影子叫投影”。关键的是:大部分学生知道了要好好配合才会发现实验中的奥秘!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光和影》教学反思5
本周进入了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学习,对于光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在第一节《光和影》的教学中,第一个班教学时我采用的是用手电筒将自己的手照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来引入课题,但是由于手电筒本身光不是很强,教室里不够暗,所以影子不是很明显,正当我在想如何进行调整时,无意间走过了投影下方,发现自己的影子正好可以投射在屏幕上,于是借机直接让学生进行观察此时看到了什么,产生影子的条件需要什么,现象非常明显,因此没有花费太多时间。
在影子的特点和规律的教学中,用手电筒充当光源,木块充当物体,让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按照影子的位置,大小,形态,三个方面自己进行探究和总结,没有对他们讲解的太多,让他们自己小组去探究,绝大多数小组都还是可以找在不用情况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并用简图表示出来,因此学生也是满满的成就感。在进行总结时,也就直接将小木块放在投影仪下方,让学生直接观察影子的变化情况,效果是真的好。最后给学生播放了手影舞蹈的视频,学生通过刚才实验的所得,很多同学都自己分析解释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舞蹈效果,怎样可以做到。
第二节《阳光下的影子》的教学中,上课之前还比较纠结,考虑到最近的天气是不会有很好的太阳让学生来做这个实验的,书上的模拟实验是将小木棍立起来,放在阳光下观察不同时间下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变化,为了让学生观察到现象,又不想因为没有太阳就不做实验,直接分析数据和凭生活经验来总结,于是决定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小塑料棍,同时用科学书立在棍子后面,手电筒围绕科学书四个边进行移动来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过程,整个过程手电筒的光都要照射小棍上,然后记录科学书四个角,三边的中点上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发现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影子的变化过程,学生们也可以直接通过图个数据分析得到结果,
《光和影》教学反思6
这周开始上第二单元,相比于第一单元,很多孩子更喜欢第二单元,动手机会更多,难度也更大。之前上课,总感觉五年级的孩子上课没有那么活跃,往往可能是因为老师在设计教学时,问题太简单平淡,无趣味性。高段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他们爱思考,需要老师用有趣的情境设计,一定有难度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进行头脑风暴。
在上《光和影》一课,我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看完手影表演后,当我提出问题影子产生所需要的条件时,孩子们有在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对于探究影子变化规律与光源遮挡物的关系时,三个实验一起做,学生容易混淆和忘记,可以一个实验做完了总结后,再做第二个。在做第一个实验探究从不同角度照射遮挡物时,可直接用桌面当屏。而对于改变光源和遮挡物的距离,最好选用一本书立在桌面上当屏。对于第三个实验,光源照射遮挡物不同面,最好用让遮挡物悬空,选择书和桌面同时作为屏。如果时间允许,最后还可请孩子们想办法,借助教师里的材料,进行手影表演,学以致用,也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光和影》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光和影》教学反思8
本课的开始,我用学生平时喜欢的手影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对影子研究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了搭桥引线的作用。从学生的手影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设计实验、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老师只是起了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的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孩子,确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学生对影子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多的,但没有形成一个规律。第一个内容中关于光源的内容在教参中指导得比较明确,“自己发光、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但这个概念在教材上却没有体现,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自己加上了。这学期,从第一单元开始大部分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这一单元也很多实验用到对比,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这些实验是对比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交流中,我还是引导学生明白每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纳入对比实验中进行设计,使实验更加科学和有条理性。
总之,上一节公开课真的不容易,在上课前已经将教学设计改动了很多遍;然而上课以后发现问题还是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屏上画出影子,这样的活动都不敢让学生做,因为感觉时间不够。第三个实验只大略地说了一下,以至于学生在达标测试时,最后一个问题回答得有点困难。我更觉得要上好一堂课更不易,需要综合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课时流程的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因此,我作为一个不老不小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
《光和影》教学反思9
《光和影》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回想准备以及上课的过程,还是有很多想要抒发的。
准备阶段:即将上光和影,我开始烦恼起上课的环境:黑暗。学校的所谓的窗帘基本不能遮挡多少阳光,没有黑暗,又该如何产生影子,于是期待着上课时的天气能够稍微阴沉点。除此之外,学生做实验的光源缺少,去仪器室一看,还好,有手电筒,但缺少电池,于是托人去买了电池,光源搞定了,木块就用一个长方形小药盒子代替,屏用白纸代替,材料基本搞定。
上课过程:两个班级都上完了,自我感觉实验那部分自己上的不是很顺畅。当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的时候,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做实验,反而做起了手影戏。我想,在我讲授实验过程中,课堂设计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让学生一个一个做实验比一下子做完三个实验的效果要好。当然时间的控制上也得多加注意。
《光和影》教学反思10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渴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渴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