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质精粹教案大全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及交流 关于作家及时代背景的简单介绍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1897年)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
《有产者》(1906)是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所描写的福尔赛世家正处于由兴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福尔赛一家是金融家、交易所经纪人、拥有房地产或者股票的资产阶级,他们对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对衣食住行、家庭关系,对殖民地、不列颠帝国等都形成了本质上相同的看法,这就是书中所讲的“福尔赛精神”,它的主要特征是“紧抓住财产不放,不管是老婆,还是房子,还是金钱,还是名誉”。
《有产者》中的主人公索米斯被作者称为“福尔赛军队的先锋”。他把一切东西都当作商品、当作资本,每看见一幅名画、一件古玩,总要想到这在拍卖行里能拍卖上多少钱;他买地造屋,首先考虑的是地价会不会上涨,房子将来能不能卖上高价。在对待妻子伊琳的态度上,更加明显地暴露了这种观念。他看中了美女伊琳,想占为己有,便用金钱收买了伊琳的后母,达到了目的。但他并没有把伊琳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人,只是象收藏名画一样占有她,自己则由于"在全伦敦人面前感到是这个尤物的占有者“而沾沾自喜,自觉身价百倍”。婚后,他象保护自已的财产一样紧盯着她,不让她与别人接触。当他发现伊琳不爱他、甚至恨他时,他认为这简直是违反了一切法律中最基本的规定--财产法,便想在乡下造一所别墅把她禁锢起来。当伊琳爱上建筑师波辛尼以后,他坚决不同意离婚,而用蛮横手段“行使了丈夫的权力”,还卑鄙地利用建筑别墅的财务纠纷向法院控告波辛尼,造成了波辛尼走投无路、神志恍惚、被马车撞死的悲剧。小说对于福尔赛一家表面上一团和气、你来我往,骨子里勾心斗角、互相猜忌、幸灾乐祸的自私心理,也作了细致的揭露。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课堂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之前通过预习和交流,我们简单了解了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 高尔斯华绥,我们还大致地了解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长篇小说《有产者》。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大作家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品质》。整体感知
小说这种文体,同学们应该相当熟悉,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一个同学将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文本品析
(1)这又是一个悲剧故事,鞋匠格斯拉的死以及死因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通过两个人物的对话告诉读者的。我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来演绎一下一番对话,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格斯拉的死?对于格斯拉的死,当时的人们又是怎么样看待的?
简述:格斯拉的饿死是由于他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整天在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当时的人们觉得格斯拉是个“怪人”,他的死“真是怪事”。
(2)格斯拉先生的确是奇怪的,除了这个年轻人讲的,在小说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也能充分领略到这个鞋匠的“怪”,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请找出文章里写出格斯拉的 “怪”的一些细节,并说说你怎么看待他的“怪”,试着根据你的理解用更具体一些的词语来概括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第5小节: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格斯拉先生长得也是奇怪的,像“皮革制成”,有点僵硬和迟钝,但眼睛里却闪着“迷恋理想”的光芒。(僵硬迟钝 朴实严肃迷恋理想)
——8-11小节: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来了顾客,格斯拉先生才慢慢从二楼下来,“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12-21小节“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讲究诚信 追求完美)
——
25、26小节:“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过后你会明白的。”(对不顾体面不诚信的大公司无比蔑视和憎恨。)
——注意:格斯拉先生是一个鞋匠,他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手艺高超的鞋匠,他能做顶好的靴子,这是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他做的靴子,用文章中的话来讲就是“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小说的开始作者就向我们描述了陈列在格斯拉先生橱窗里的几双近乎艺术品的靴子,请齐读第二小节中的这五行文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手艺高超的格斯拉先生的杰作。
(3)这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还有两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
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 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4 主题探讨:
(1)这样一个手艺高超、朴实严肃、踏实诚信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结合大家课前对作品背景资料的查阅了解,来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明确: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先生恪守的原则恰恰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虚荣的虚伪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格斯拉先生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反而将靴子越做越结实经穿,格斯拉先生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
(2)作家讲述这样一个悲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为格斯拉先生洒一把辛酸泪么?格斯拉先生经常断炊,后来饿死,因为最后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人们不再去定做格斯拉先生的靴子了,因为“顾客可不愿意等待呀”,这是那个年轻人所讲述的原因。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么?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先人们对格斯拉先生以及他的靴子是怎样的态度?找出原文依据,把它大声读出来。
后来人们不去定做格斯拉的靴子了,你认为其中还有着怎样的原因?这些人在格斯拉的悲剧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除了不愿意等待,人们对靴子的质量也不是那么看重了,“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在大公司的广告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适应了也进一步地去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人们再也无法理解格斯拉先生这个固执和怪异的老头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积极顺应了这个物质社会发展的人们在一种无意识里把这个“像皮革一样”“死板板”的老鞋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
***从我们今天的阅读来看,高尔斯华绥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5讨论:目前,我们的社会也正处在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为了物质利益,有些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和美,我们该怎样面对他们,或者,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6 总结:
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即便面临生存危机,本分的鞋匠格斯拉仍执着于自己的“靴子理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他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中的怪人,但他的身上却闪烁着朴素而又温润的光辉,在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
第二篇:《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教案
第十三单元《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教案 课题:品味爵士 课时:一课时 课型:音乐鉴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布鲁斯歌曲、《卖艺人》片段,以及切分节奏的练习,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示下说出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特点。
2、欣赏《南部之子》、爵士乐队演奏片段,学生能够说出爵士乐队常用乐器,并说出其音乐风格特点。
3、欣赏《不知为何》并哼唱,学生能够说出其旋律、节奏带有布鲁斯风格特点。
4、欣赏《快乐的农夫》、爵士乐即兴演唱片段,学生能够了解爵士乐即兴性的特点。
5、欣赏《夜来香》并跟唱,感受并说出爵士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教学重点:
了解和掌握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从节奏、旋律、和声方面分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以及即兴演奏演唱风格的特点。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第十三单元第二十三节《爵士乐》,教材所选内容为《南部之子》、《不知为何》两首爵士音乐,尽管二者都是爵士乐的代表曲目,但学生对爵士乐还很陌生,仅凭这两个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爵士乐Blues、Ragtime的音乐风格以及即兴演奏演唱的特点,教学内容扩充了布鲁斯歌曲片段、《卖艺人》片段、爵士乐队演奏片段、《快乐的农夫》爵士版、爵士乐即兴演唱片段、《夜来香》爵士版。爵士乐是多种文化结合的产物,音乐风格多变,扩充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并了解爵士乐。教学思路:
对爵士乐的相关知识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获得,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明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唱、节奏练习、聆听、分析节奏、旋律特点等教学活动,在本课结束前分小组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课:(3分钟)欣赏歌曲片段,说出歌曲的风格特点(从节奏、旋律、演唱、音乐的感情色彩等方面说明)师小结:这种歌曲的风格有一个名称,中文译为布鲁斯,又称蓝调,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品位爵士,一起来感受爵士乐的魅力。(出示课题)
(二)新课:(32分钟)
1、(学生自学P158的四段文字,)师出示四个问题:
爵士乐的起源、概念? 爵士乐的风格特征?爵士乐的文化特征;爵上乐对其他音乐的影响。
师:前两个问题是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在下课之前请大家自己总结出来。后两个问题作为拓展,可作为研究课题课后查找资料。
2、师:在“爵士乐”这个名称没产生之前,美国黑人就经常唱着布鲁斯,根 据自己自学所得说说布鲁斯为什么带有忧郁悲伤的色彩。(学生回答)导语:美国黑人除了有自己的民歌布鲁斯外,还根据自己的民间音乐创造了一种新风格的钢琴音乐——拉格泰姆。
3、欣赏《卖艺人》片段并说出与布鲁斯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切分节奏练习)
师小结:左手规则的节奏,右手连续的切分节奏使音乐具有幽默活泼的情趣。
4、导语:黑人有了自己的乐队,演奏着属于自己的音乐,贫穷卑微而快乐地活着,爵士乐融合着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音乐风格逐渐走向成熟。在爵士乐史上,不能不提到一位大师级的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一一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被称为“爵士乐之父”。
欣赏《南部之子》,回答:(1)有哪些乐器演奏,主奏乐器是什么?(2)音乐在哪些方面具备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特点。
思考:(1)爵士乐队与摇滚乐队的乐器最大的差别在哪?(2)为什么爵士乐的演奏乐器以铜管为主? 师小结:南北战争后 军乐队廉价乐器黑人学习吹奏低级咖啡馆、酒吧白人乐手吸收融合登上之堂欣赏爵士乐队演奏片段,回答爵士乐队的变化,音乐风格特点。
5、导语:爵士乐几乎不到十年就会产生新的风格爵士乐,到现今爵士乐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昵?欣赏《不知为何》,说出音乐的风格特点,哼唱旋律并说出旋律特点。
6、导语:我们了解了爵士乐的两种不同风格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特点,其实,爵士乐还有一个最具特色的风格特征。欣赏《快乐的农夫》爵士版,说出有哪些爵士乐的因素。即兴演奏的段落几乎听不到原来的旋律,是否有不和谐之感,如果没有,是音乐中节奏、旋律还是和声在起作用?
7、导语:爵士乐兴起于19世纪术20世纪初,中国是什么历史时期?当时的音 乐有何发展?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由于当时中国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爵士乐在20世纪30、40年代才传入中国的上海,尽管具有一定规模,但只是作为舞厅伴舞音乐直到80年代末才真J下得到复兴。
欣赏《夜来香》爵士版并跟唱,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爵士乐因素。
(三)总结(5分钟)生总结:
(1)爵士乐起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概念:提供关键词(美国民间音乐、19世纪术20世纪初、美国南部新奥而良黑人音乐、世界流行音乐)(2)爵士乐风格:布鲁斯风格、拉格泰姆风格、即兴演奏风格教师小结:爵士乐的根是非洲的黑人音乐,在与美国音乐近300年的融合中已成为多种文化结合的产物,因此才会成为世界性的流行音乐。
目标:
1、了解、接受多元音乐文化,开阔学生视野。
2、通过中外爵士乐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体验爵士乐音乐的风格特征。
3、激发学生练习爵士乐的兴趣,为进一步欣赏和表演爵士乐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爵士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爵士乐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二、导入---对比欣赏歌曲《茉莉花》――引出“爵士乐”。
三、新课:
1、请大家谈谈对“爵士乐”的印象。
2、教师简介爵士乐的起源,解释“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3、常见爵士乐器的简介。
4、欣赏《南部之子》
注意:a乐器演奏部分以什么乐器为主奏?(引出迪克西兰爵士乐)
b伴奏部分强弱有什么规律(打破传统强弱规律)
5、欣赏《不知为何》,注意乐曲是否容易唱?(引出连续切分)
6、爵士乐的风格特征归纳。
7、学生用电子琴弹奏音乐片段,体会爵士乐风格。
8、学生分声部练习与多声部练习节奏。
9、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10、学生即兴表演舞蹈或律动。
四、爵士乐的价值及影响。
五、小结、下课。
资料:《南部之子》是一首由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演奏并演唱的爵士音乐。乐曲速度稍快,表达演奏者愉悦的心情。乐曲开始的前半部分和结尾部分是以小号为主的爵士乐队演奏,当
中穿插一段演唱。歌词:在南部有位青年人,英俊潇洒,平时穿着打扮犹如国王一般,是当地女性崇拜的偶像。青年人热爱音乐,把音乐视为生命。人们都把他称为“南部之子”。
《不知为何》是一收由诺拉/琼斯演唱的爵士音乐。在以钢琴和大提琴为主的爵士乐队伴奏下,歌声徐缓、缠绵,曲调松弛、怡然、略带忧伤。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民谣的清新韵律。诺拉/琼斯的演唱音色优美、清新亮丽。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01-1971)著名的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被称为“爵士乐之父”。表演热情洋溢、诙谐机智。
诺拉/琼斯(1979――)具有“爵士公主”之称,她的演唱融合了爵士音乐、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风格。演唱专集《不知何故》曾在2003年第45届格莱美大奖上获8项提名,并获唱片、最佳单曲、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女歌手、最佳流行乐演唱专集、最佳非古典录音工程专集、古典制作人8项大奖。她史无前列地夺得了格莱美所有的四项最重要的奖项。
爵士乐(jazz)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后来传入城市风靡美国,并成为世界性的流行音乐。爵士乐是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音乐。独特的音乐语言、极具个性的灵活的音乐演奏,时而低沉忧伤,如泣如诉;时而强劲高亢,激动奔放,给人深刻的精神体验和心灵的喜悦。
爵士音乐来源于布鲁斯。布鲁斯是17――18世纪,黑奴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由于蓝色在美国被看作是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统称布鲁斯。
拉格泰姆钢琴音乐是爵士乐的另一个起源。它从非洲民间音乐发展而成。音乐带有幽默、欢乐、活泼的情趣。乔普林被人们誉为“拉格泰姆之王”。
迪克西兰爵士乐始于20世纪初,它吸收了“布鲁斯”音乐和“拉格泰姆”音乐的成分,形成一种由小号领奏的小乐队即兴演奏特色。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自由爵士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不同于以往爵士乐,在和声、旋律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可以自由、大胆、随心所欲地发挥。它强调音乐本身的强度与张力,加入大量的不协和音,把非洲、印度、日本及阿拉伯等不同音乐融合到一起,采用印度的西塔尔琴、塔部拉双鼓、扩音“拇指钢琴”,以及大量的电子音响设备和打击乐器。它一出现,就受到广大爵士音乐家和爵士迷的喜爱。自由爵士乐队20世纪爵士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爵士乐在我国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曾出现过相当规模的爵士乐演出和一些颇具水准的爵士乐音乐家。那时主要是为舞厅伴舞。80年代末以来,爵士乐在中国复兴,并赢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经典艺术——爵士乐》教案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 杨艳娜
课题:品位爵士 课时:一课时 课型:音乐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接受多元音乐文化,开阔学生视野。
2.通过中外爵士乐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体验爵士乐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爵士乐,布鲁斯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爵士乐节奏练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第十三单元第二十三节《爵士乐》,教材所选内容为《南部之子》,《不知为何》两首爵士音乐,尽管二者都是爵士乐的代表曲目,但学生对爵士乐还很陌生,仅凭这两个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Blues,Ragtime的音乐风格以及即兴演奏演唱的特点,教学内容扩充了布鲁斯歌曲片段,爵士乐队演奏片段,爵士乐即兴演唱片段,《夜来香》爵士版。爵士乐是多种文化结合的产物,音乐风格多变,扩充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并了解爵士乐。
教学思路:
对爵士乐的相关知识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获得,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明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节奏练习,聆听,分析节奏,旋律特点等教学活动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阿姆斯特朗的《戴安娜·戴安娜》,观看视频之后提问,对此类音乐风格有何感想——引出“爵士乐”
(二)新课:
1.爵士乐的起源,概念
爵士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后来传入城市风靡美国,并成为世界性的流行音乐。爵士乐是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音乐。独特的音乐语言,极具个性的灵活演奏,时而低沉忧伤,如泣如诉;时而强劲高亢,激动奔放,给人深刻的精神体验。
2.师:在“爵士乐”这个名词没有产生之前,美国黑人就经常唱着布鲁斯了。
欣赏《空虚布鲁斯》,同学们根据所听说说看,布鲁斯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色彩?(学生回答)
教师简单介绍布鲁斯,17-18世纪大量的黑奴被贩卖,黑奴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表达痛苦的心声,由于蓝色(Blue)在美国被看作是忧郁之色,因此这种歌曲又被称为布鲁斯,蓝调或怨曲。
布鲁斯音阶:将主调上的第3,5,7级音降半音,在音效上给人以苦乐参半,多愁善感的听觉冲击。
导语:美国黑人除了有自己的民歌布鲁斯之外,还根据自己的民间音乐创造了一种新风格的钢琴音乐——拉格泰姆。
拉格泰姆钢琴音乐是爵士乐的另一个起源。它从非洲民间音乐发展而成。主要在钢琴上演奏,运用大量切分节奏,是一种带有幽默,欢乐,活泼情绪的舞蹈性音乐。
3.节奏练习,感受爵士乐的切分节奏
4.导语:黑人有了自己的乐队,演奏着属于自己的音乐,贫穷卑微而快乐地活着,爵士乐融合着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音乐风格逐渐走向成熟。在爵士乐史上,不能不提到一位大师级的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被称为“爵士乐之父”。
5.欣赏《南部之子》,回答:(1)有哪些乐器演奏,主奏乐器是什么?(钢琴,爵士鼓,小号,„„主奏乐器为小号)
6.爵士乐器的简单介绍,欣赏《蓝调之夜》中萨克斯和钢琴的演奏部分。爵士乐队中每个人都是乐队的主体,包括歌手。乐队中的每件乐器包括人声,并没有谁为谁服务,谁为谁伴奏的概念,而是通过合作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导语:跟任何发展中的事物一样爵士乐也在不断的改变着,几乎不到十年就会产生新的风格,到现今爵士乐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呢?
欣赏《不知为何》,说出音乐的风格与早期的爵士乐有何不同。
7.对比欣赏《夜来香》,让学生来分辨同一首歌的两种风格。
8.总结爵士乐的特点
(1)大部分音乐带有忧怨的情感色彩。演唱,演奏即兴性较强.
(2)爵士乐的旋律经常采用布鲁斯音阶(1 2 b3 3 4 b5 6 b7 7)来形容它的特点。
(3)爵士乐的切分节奏复杂多样,特别是跨小节的连续切分经常将原有的节奏整小节移位,造成一种飘忽不定的游移感。
(三)本课总结
爵士乐用那属于它自己美妙的音符与人们的心灵交结,它是一门经典的艺术。今天这堂课作为大家了解爵士的入门课,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爵士乐打下基础。
第三篇:《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教案
《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教案
第十三单元《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教案 课题:品味爵士
课时:一课时
课型:音乐鉴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布鲁斯歌曲、《卖艺人》片段,以及切分节奏的练习,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示下说出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特点。
2、欣赏《南部之子》、爵士乐队演奏片段,学生能够说出爵士乐队常用乐器,并说出其音乐风格特点。
3、欣赏《不知为何》并哼唱,学生能够说出其旋律、节奏带有布鲁斯风格特点。
4、欣赏《快乐的农夫》、爵士乐即兴演唱片段,学生能够了解爵士乐即兴性的特点。
5、欣赏《夜来香》并跟唱,感受并说出爵士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教学重点:
了解和掌握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从节奏、旋律、和声方面分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以及即兴演奏演唱风格的特点。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第十三单元第二十三节《爵士乐》,教材所选内容为《南部之子》、《不知为何》两首爵士音乐,尽管二者都是爵士乐的代表曲目,但学生对爵士乐还很陌生,仅凭这两个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爵士乐Blues、Ragtime的音乐风格以及即兴演奏演唱的特点,教学内容扩充了布鲁斯歌曲片段、《卖艺人》片段、爵士乐队演奏片段、《快乐的农夫》爵士版、爵士乐即兴演唱片段、《夜来香》爵士版。爵士乐是多种文化结合的产物,音乐风格多变,扩充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并了解爵士乐。
教学思路:
对爵士乐的相关知识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获得,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明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唱、节奏练习、聆听、分析节奏、旋律特点等教学活动,在本课结束前分小组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课:(3分钟)欣赏歌曲片段,说出歌曲的风格特点(从节奏、旋律、演唱、音乐的感情色彩等方面说明)师小结:这种歌曲的风格有一个名称,中文译为布鲁斯,又称蓝调,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品位爵士,一起来感受爵士乐的魅力。(出示课题)(二)新课:(32分钟)
1、(学生自学P158的四段文字,)师出示四个问题: 爵士乐的起源、概念? 爵士乐的风格特征?爵士乐的文化特征;爵上乐对其他音乐的影响。师:前两个问题是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在下课之前请大家自己总结出来。后两个问题作为拓展,可作为研究课题课后查找资料。
2、师:在“爵士乐”这个名称没产生之前,美国黑人就经常唱着布鲁斯,根据自己自学所得说说布鲁斯为什么带有忧郁悲伤的色彩。(学生回答)导语:美国黑人除了有自己的民歌布鲁斯外,还根据自己的民间音乐创造了一种新风格的钢琴音乐——拉格泰姆。
3、欣赏《卖艺人》片段并说出与布鲁斯的不同之处。(学生活动:切分节奏练习)
师小结:左手规则的节奏,右手连续的切分节奏使音乐具有幽默活泼的情趣。
4、导语:黑人有了自己的乐队,演奏着属于自己的音乐,贫穷卑微而快乐地活着,爵士乐融合着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音乐风格逐渐走向成熟。在爵士乐史上,不能不提到一位大师级的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一一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被称为“爵士乐之父”。欣赏《南部之子》,回答:(1)有哪些乐器演奏,主奏乐器是什么?(2)音乐在哪些方面具备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特点。思考:
(1)爵士乐队与摇滚乐队的乐器最大的差别在哪?(2)为什么爵士乐的演奏乐器以铜管为主? 师小结:南北战争后 军乐队廉价乐器黑人学习吹奏低级咖啡馆、酒吧白人乐手吸收融合登上之堂欣赏爵士乐队演奏片段,回答爵士乐队的变化,音乐风格特点。
5、导语:爵士乐几乎不到十年就会产生新的风格爵士乐,到现今爵士乐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昵?欣赏《不知为何》,说出音乐的风格特点,哼唱旋律并说出旋律特点。
6、导语:我们了解了爵士乐的两种不同风格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特点,其实,爵士乐还有一个最具特色的风格特征。欣赏《快乐的农夫》爵士版,说出有哪些爵士乐的因素。即兴演奏的段落几乎听不到原来的旋律,是否有不和谐之感,如果没有,是音乐中节奏、旋律还是和声在起作用?
7、导语:爵士乐兴起于19世纪术20世纪初,中国是什么历史时期?当时的音 乐有何发展?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由于当时中国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爵士乐在20世纪30、40年代才传入中国的上海,尽管具有一定规模,但只是作为舞厅伴舞音乐直到80年代末才真J下得到复兴。欣赏《夜来香》爵士版并跟唱,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爵士乐因素。
(三)总结(5分钟)(1)爵士乐起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概念:提供关键词(美国民间音乐、19世纪术20世纪初、美国南部新奥而良黑人音乐、世界流行音乐)(2)爵士乐风格:布鲁斯风格、拉格泰姆风格、即兴演奏风格教师小结:爵士乐的根是非洲的黑人音乐,在与美国音乐近300年的融合中已成为多种文化结合的产物,因此才会成为世界性的流行音乐.
第四篇:品质 教案
《品质》教案
时间:2012.11.2
班级:D1141班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和小说的时代背景。
2、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认识鞋匠格斯拉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
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认识鞋匠格斯拉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教学难点】
1、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普通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非凡的成绩,却有着高尚的尊严与追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看看高尔斯华绥笔下的这个普通人有着怎样的尊严和追求。
二、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抓住小说三要素
三、抓住描写,品读人物
1、这又是一个悲剧故事,鞋匠格斯拉最后饿死了,对于格斯拉的死,当时的人们又是怎么样看待的?
2、请找出文章里写出有关格斯拉的描写语段,试着根据你的理解用更具体一些的词语来概括他与众不同的特征。(正面描写)
3、文中有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
人物形象小结:
格斯拉是生活在英国大工业时代的一个底层劳动者的形象,他技艺精湛,热爱自己的手艺,品格高尚。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他能坚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诚实的品质铸造一个行业的灵魂。
四、走近作者,关注背景,探究内涵
4、讨论:如此手艺高超的鞋匠,最终却饿死了,格斯拉的死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主题归纳: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五、拓展延伸
5、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六、课堂小结
课堂结语: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细微,是因为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自身高尚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放光。
七、布置作业
写一写:目前,我们社会也正处在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为了物质利益,有些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该怎样面对他们,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第五篇:《品质》教案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及交流 关于作家及时代背景的简单介绍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1897年)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
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
《有产者》(1906)是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所描写的福尔赛世家正处于由兴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福尔赛一家是金融家、交易所经纪人、拥有房地产或者股票的资产阶级,他们对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对衣食住行、家庭关系,对殖民地、不列颠帝国等都形成了本质上相同的看法,这就是书中所讲的“福尔赛精神”,它的主要特征是“紧抓住财产不放,不管是老婆,还是房子,还是金钱,还是名誉”。
《有产者》中的主人公索米斯被作者称为“福尔赛军队的先锋”。他把一切东西都当作商品、当作资本,每看见一幅名画、一件古玩,总要想到这在拍卖行里能拍卖上多少钱;他买地造屋,首先考虑的是地价会不会上涨,房子将来能不能卖上高价。在对待妻子伊琳的态度上,更加明显地暴露了这种观念。他看中了美女伊琳,想占为己有,便用金钱收买了伊琳的后母,达到了目的。但他并没有把伊琳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人,只是象收藏名画一样占有她,自己则由于"在全伦敦人面前感到是这个尤物的占有者“而沾沾自喜,自觉身价百倍”。婚后,他象保护自已的财产一样紧盯着她,不让她与别人接触。当他发现伊琳不爱他、甚至恨他时,他认为这简直是违反了一切法律中最基本的规定--财产法,便想在乡下造一所别墅把她禁锢起来。当伊琳爱上建筑师波辛尼以后,他坚决不同意离婚,而用蛮横手段“行使了丈夫的权力”,还卑鄙地利用建筑别墅的财务纠纷向法院控告波辛尼,造成了波辛尼走投无路、神志恍惚、被马车撞死的悲剧。小说对于福尔赛一家表面上一团和气、你来我往,骨子里勾心斗角、互相猜忌、幸灾乐祸的自私心理,也作了细致的揭露。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课堂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之前通过预习和交流,我们简单了解了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 的获得者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 高尔斯华绥,我们还大致地了解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长篇小说《有产者》。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大作家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品质》。整体感知
小说这种文体,同学们应该相当熟悉,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一个同学将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文本品析
(1)这又是一个悲剧故事,鞋匠格斯拉的死以及死因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通过两个人物的对话告诉读者的。我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来演绎一下一番对话,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格斯拉的死?对于格斯拉的死,当时的人们又是怎么样看待的?
简述:格斯拉的饿死是由于他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整天在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当时的人们觉得格斯拉是个“怪人”,他的死“真是怪事”。
(2)格斯拉先生的确是奇怪的,除了这个年轻人讲的,在小说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也能充分领略到这个鞋匠的“怪”,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请找出文章里写出格斯拉的 “怪”的一些细节,并说说你怎么看待他的“怪”,试着根据你的理解用更具体一些的词语来概括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第5小节: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格斯拉先生长得也是奇怪的,像“皮革制成”,有点僵硬和迟钝,但眼睛里却闪着“迷恋理想”的光芒。(僵硬迟钝 朴实严肃 迷恋理想)
——8-11小节: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来了顾客,格斯拉先生才慢慢从二楼下来,“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
情和心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12-21小节“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讲究诚信 追求完美)
——
25、26小节:“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过后你会明白的。”(对不顾体面不诚信的大公司无比蔑视和憎恨。)
——注意:格斯拉先生是一个鞋匠,他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手艺高超的鞋匠,他能做顶好的靴子,这是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他做的靴子,用文章中的话来讲就是“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小说的开始作者就向我们描述了陈列在格斯拉先生橱窗里的几双近乎艺术品的靴子,请齐读第二小节中的这五行文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手艺高超的格斯拉先生的杰作。
(3)这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还有两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
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 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主题探讨:
(1)这样一个手艺高超、朴实严肃、踏实诚信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结合大家课前对作品背景资料的查阅了解,来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明确: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先生恪守的原则恰恰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虚荣的虚伪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格斯拉先生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反而将靴子越做越结实经穿,格斯拉先生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
(2)作家讲述这样一个悲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为格斯拉先生洒一把辛酸泪么?格斯拉先生经常断炊,后来饿死,因为最后他失去了所有 的顾客。人们不再去定做格斯拉先生的靴子了,因为“顾客可不愿意等待呀”,这是那个年轻人所讲述的原因。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么?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先人们对格斯拉先生以及他的靴子是怎样的态度?找出原文依据,把它大声读出来。
后来人们不去定做格斯拉的靴子了,你认为其中还有着怎样的原因?这些人在格斯拉的悲剧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除了不愿意等待,人们对靴子的质量也不是那么看重了,“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在大公司的广告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适应了也进一步地去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人们再也无法理解格斯拉先生这个固执和怪异的老头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积极顺应了这个物质社会发展的人们在一种无意识里把这个“像皮革一样”“死板板”的老鞋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结合现实的名牌效应)
***从我们今天的阅读来看,高尔斯华绥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5讨论:目前,我们的社会也正处在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为了物质利益,有些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和美,我们该怎样面对他们,或者,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总结:
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即便面临生存危机,本分的鞋匠格斯拉仍执着于自己的“靴子理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他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中的怪人,但他的身上却闪烁着朴素而又温润的光辉,在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