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质》教案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4、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时安排】二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周国平《灵魂的在场》)
灵魂即品质。它无关财富的多少,无关地位的高下,那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底层鞋匠身上展现的高贵品质。
二、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hnGalsrt,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正音。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鬈(quán)曲
赊(shē)账趿(tā)拉蹙(ù)眉时髦(á)
褶(zhě)皱脚趾(zhǐ)诧(hà)异断炊(huī)
褐色(hè)簇新(ù)潜在(qián)
四、整体感知、迅速浏览全文(限时分钟)
2、请学生概括小说内容(限0个字)
明确:拥有高超制鞋手艺的鞋匠格斯拉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五、文赏析
(一)为何以“品质”为题?、鞋匠格斯拉拥有高超的制鞋手艺你从何而知?(品鞋)
第二段: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第七段: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象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
归纳总结:
(1)、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2)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
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
2、如此要求靴子品质的格斯拉是个具有怎么品质的人?(品人)
第五段: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蜷曲的……好象在迷恋着理想——朴素迟钝、迷恋理想(外貌描写)
第八段: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忘我敬业、聚精会神(外貌描写)
僵硬、迟钝、死板外貌下一位老实、诚恳、忠于自己技艺的手艺人形象
第八段: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性格朴实沉静、不浮躁(环境描写)
第十一段: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侧面描写)
与大工业化时代的重量轻质、浮躁心态截然不同
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写貌是为了写“神”,即人物的精神世界
3、至此,我们很清楚作者为何以《品质》为题了:靴子的品质,靴匠的品质。不过我觉得还有第三种品质。我们不妨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作为格斯拉的老主顾“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买那么多格斯拉的靴子呢?大家可要知道一双靴子都能穿两年左右。(大意:同情、怜悯、敬重。品质的第三层含义:一个人对底层人的同情与悲悯甚至崇敬的品质)
(二)造成格斯拉悲剧命运的原因
格斯拉的悲剧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资本垄断的社会
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同行的激烈竞争
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三)疑难问题探讨、如何理解“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可以看作是对鞋匠一生的总结: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靴子的品质就是鞋匠的品质,靴子的灵魂就是鞋匠的灵魂!从此句可以看出,在店铺濒临破产的时候,格斯拉先生仍旧以坚强的毅力在支撑着。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却难以维持生活。虽如此,却仍不肯出卖自己的诚实和信誉,换用劣质皮革。从“他经常断炊”、“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中我们可以想到:格斯拉先生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这是为人物的死作铺垫。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3、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采用双线索的叙事方式,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几次去店铺做靴子;暗线是店铺的兴衰历程。
六、堂小结
靴子的灵魂就是格斯拉的生命,他用生命坚守着社会的良知,至死不渝地保持诚信善良负责敬业的美好品质,这是人性的光辉,也是坚守的价值。小说流露出传统失落的无奈,文明倒退的痛心,呼唤人们在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也是今天我们震撼的所在。
作业设计
完成学案第一题。
第二篇:品质 教案
《品质》教案
时间:2012.11.2
班级:D1141班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和小说的时代背景。
2、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认识鞋匠格斯拉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
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认识鞋匠格斯拉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教学难点】
1、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普通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非凡的成绩,却有着高尚的尊严与追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看看高尔斯华绥笔下的这个普通人有着怎样的尊严和追求。
二、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抓住小说三要素
三、抓住描写,品读人物
1、这又是一个悲剧故事,鞋匠格斯拉最后饿死了,对于格斯拉的死,当时的人们又是怎么样看待的?
2、请找出文章里写出有关格斯拉的描写语段,试着根据你的理解用更具体一些的词语来概括他与众不同的特征。(正面描写)
3、文中有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
人物形象小结:
格斯拉是生活在英国大工业时代的一个底层劳动者的形象,他技艺精湛,热爱自己的手艺,品格高尚。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他能坚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诚实的品质铸造一个行业的灵魂。
四、走近作者,关注背景,探究内涵
4、讨论:如此手艺高超的鞋匠,最终却饿死了,格斯拉的死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主题归纳: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五、拓展延伸
5、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六、课堂小结
课堂结语: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细微,是因为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自身高尚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放光。
七、布置作业
写一写:目前,我们社会也正处在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为了物质利益,有些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该怎样面对他们,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第三篇:《品质》教案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及交流 关于作家及时代背景的简单介绍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1897年)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
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
《有产者》(1906)是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所描写的福尔赛世家正处于由兴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福尔赛一家是金融家、交易所经纪人、拥有房地产或者股票的资产阶级,他们对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对衣食住行、家庭关系,对殖民地、不列颠帝国等都形成了本质上相同的看法,这就是书中所讲的“福尔赛精神”,它的主要特征是“紧抓住财产不放,不管是老婆,还是房子,还是金钱,还是名誉”。
《有产者》中的主人公索米斯被作者称为“福尔赛军队的先锋”。他把一切东西都当作商品、当作资本,每看见一幅名画、一件古玩,总要想到这在拍卖行里能拍卖上多少钱;他买地造屋,首先考虑的是地价会不会上涨,房子将来能不能卖上高价。在对待妻子伊琳的态度上,更加明显地暴露了这种观念。他看中了美女伊琳,想占为己有,便用金钱收买了伊琳的后母,达到了目的。但他并没有把伊琳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人,只是象收藏名画一样占有她,自己则由于"在全伦敦人面前感到是这个尤物的占有者“而沾沾自喜,自觉身价百倍”。婚后,他象保护自已的财产一样紧盯着她,不让她与别人接触。当他发现伊琳不爱他、甚至恨他时,他认为这简直是违反了一切法律中最基本的规定--财产法,便想在乡下造一所别墅把她禁锢起来。当伊琳爱上建筑师波辛尼以后,他坚决不同意离婚,而用蛮横手段“行使了丈夫的权力”,还卑鄙地利用建筑别墅的财务纠纷向法院控告波辛尼,造成了波辛尼走投无路、神志恍惚、被马车撞死的悲剧。小说对于福尔赛一家表面上一团和气、你来我往,骨子里勾心斗角、互相猜忌、幸灾乐祸的自私心理,也作了细致的揭露。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课堂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之前通过预习和交流,我们简单了解了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 的获得者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 高尔斯华绥,我们还大致地了解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长篇小说《有产者》。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大作家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品质》。整体感知
小说这种文体,同学们应该相当熟悉,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一个同学将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文本品析
(1)这又是一个悲剧故事,鞋匠格斯拉的死以及死因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通过两个人物的对话告诉读者的。我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来演绎一下一番对话,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格斯拉的死?对于格斯拉的死,当时的人们又是怎么样看待的?
简述:格斯拉的饿死是由于他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整天在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当时的人们觉得格斯拉是个“怪人”,他的死“真是怪事”。
(2)格斯拉先生的确是奇怪的,除了这个年轻人讲的,在小说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也能充分领略到这个鞋匠的“怪”,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请找出文章里写出格斯拉的 “怪”的一些细节,并说说你怎么看待他的“怪”,试着根据你的理解用更具体一些的词语来概括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第5小节: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格斯拉先生长得也是奇怪的,像“皮革制成”,有点僵硬和迟钝,但眼睛里却闪着“迷恋理想”的光芒。(僵硬迟钝 朴实严肃 迷恋理想)
——8-11小节: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来了顾客,格斯拉先生才慢慢从二楼下来,“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
情和心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12-21小节“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讲究诚信 追求完美)
——
25、26小节:“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过后你会明白的。”(对不顾体面不诚信的大公司无比蔑视和憎恨。)
——注意:格斯拉先生是一个鞋匠,他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手艺高超的鞋匠,他能做顶好的靴子,这是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他做的靴子,用文章中的话来讲就是“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小说的开始作者就向我们描述了陈列在格斯拉先生橱窗里的几双近乎艺术品的靴子,请齐读第二小节中的这五行文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手艺高超的格斯拉先生的杰作。
(3)这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还有两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
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 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主题探讨:
(1)这样一个手艺高超、朴实严肃、踏实诚信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结合大家课前对作品背景资料的查阅了解,来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明确: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先生恪守的原则恰恰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虚荣的虚伪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格斯拉先生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反而将靴子越做越结实经穿,格斯拉先生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
(2)作家讲述这样一个悲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为格斯拉先生洒一把辛酸泪么?格斯拉先生经常断炊,后来饿死,因为最后他失去了所有 的顾客。人们不再去定做格斯拉先生的靴子了,因为“顾客可不愿意等待呀”,这是那个年轻人所讲述的原因。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么?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先人们对格斯拉先生以及他的靴子是怎样的态度?找出原文依据,把它大声读出来。
后来人们不去定做格斯拉的靴子了,你认为其中还有着怎样的原因?这些人在格斯拉的悲剧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除了不愿意等待,人们对靴子的质量也不是那么看重了,“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在大公司的广告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适应了也进一步地去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人们再也无法理解格斯拉先生这个固执和怪异的老头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积极顺应了这个物质社会发展的人们在一种无意识里把这个“像皮革一样”“死板板”的老鞋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结合现实的名牌效应)
***从我们今天的阅读来看,高尔斯华绥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5讨论:目前,我们的社会也正处在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为了物质利益,有些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和美,我们该怎样面对他们,或者,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总结:
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即便面临生存危机,本分的鞋匠格斯拉仍执着于自己的“靴子理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他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中的怪人,但他的身上却闪烁着朴素而又温润的光辉,在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
第四篇:品质教案
《品质》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2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1897年)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注意塑造典型
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
《有产者》(1906)是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所描写的福尔赛世家正处于由兴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福尔赛一家是金融家、交易所经纪人、拥有房地产或者股票的资产阶级,他们对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对衣食住行、家庭关系,对殖民地、不列颠帝国等都形成了本质上相同的看法,这就是书中所讲的“福尔赛精神”,它的主要特征是“紧抓住财产不放,不管是老婆,还是房子,还是金钱,还是名誉”。
《有产者》中的主人公索米斯被作者称为“福尔赛军队的先锋”。他把一切东西都当作商品、当作资本,每看见一幅名画、一件古玩,总要想到这在拍卖行里能拍卖上多少钱;他买地造屋,首先考虑的是地价会不会上涨,房子将来能不能卖上高价。在对待妻子伊琳的态度上,更加明显地暴露了这种观念。他看中了美女伊琳,想占为己有,便用金钱收买了伊琳的后母,达到了目的。但他并没有把伊琳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人,只是象收藏名画一样占有她,自己则由于"在全伦敦人面前感到是这个尤物的占有者“而沾沾自喜,自觉身价百倍”。婚后,他象保护自已的财产一样紧盯着她,不让她与别人接触。当他发现伊琳不爱他、甚至恨他时,他认为这简直是违反了一切法律中最基本的规定--财产法,便想在乡下造一所别墅把她禁锢起来。当伊琳爱上建筑师波辛尼以后,他坚决不同意离婚,而用蛮横手段“行使了丈夫的权力”,还卑鄙地利用建筑别墅的财务纠纷向法院控告波辛尼,造成了波辛尼走投无路、神志恍惚、被马车撞死的悲剧。小说对于福尔赛一家表面上一团和气、你来我往,骨子里勾心斗角、互相猜忌、幸灾乐祸的自私心理,也作了细致的揭露。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二整体感知 1.字词整理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 n)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褶(zhě)皱 脚趾(zhǐ)诧(chà)异 断炊(chuī)2.情节梳理
小说这种文体,同学们应该相当熟悉,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将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
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三 文本研读 人物分析:
(1)这又是一个悲剧故事,鞋匠格斯拉的死以及死因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通过两个人物的对话告诉读者的。我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来演绎一下一番对话,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格斯拉的死?对于格斯拉的死,当时的人们又是怎么样看待的?
简述:格斯拉的饿死是由于他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整天在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当时的人们觉得格斯拉是个“怪人”,他的死“真是怪事”。
(2)格斯拉先生的确是奇怪的,除了这个年轻人讲的,在小说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也能充分领略到这个鞋匠的“怪”,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请找出文章里写出格斯拉的 “怪”的一些细节,并说说你怎么看待他的“怪”,试着根据你的理解用更具体一些的词语来概括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明确:
——第5小节: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格斯拉先生长得也是奇怪的,像“皮革制成”,有点僵硬和迟钝,但眼睛里却闪着“迷恋理想”的光芒。(僵硬迟钝 朴实严肃 迷恋理想)
——8-11小节: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来了顾客,格斯拉先生才慢慢从二楼下来,“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12-21小节“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讲究诚信 追求完美)
——
25、26小节:“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过后你会明白的。”(对不顾体面不诚信的大公司无比蔑视和憎恨。)
——注意:格斯拉先生是一个鞋匠,他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手艺高超的鞋匠,他能做顶好的靴子,这是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他做的靴子,用文章中的话来讲就是“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
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小说的开始作者就向我们描述了陈列在格斯拉先生橱窗里的几双近乎艺术品的靴子,请齐读第二小节中的这五行文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手艺高超的格斯拉先生的杰作。
(3)这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还有两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
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 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
四主题探讨:
(1)这样一个手艺高超、朴实严肃、踏实诚信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结合大家对作品背景资料的查阅了解和文本细节的研读,来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格拉斯的悲剧。(社会和个人的原因)
明确: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先生恪守的原则恰恰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虚荣的虚伪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格斯拉先生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反而将靴子越做越结实经穿,格斯拉先生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
人们不愿意等待,人们对靴子的质量也不是那么看重了,“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在大公司的广告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适应了也进一步地去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人们再也无法理解格斯拉先生这个固执和怪异的老头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积极顺应了这个物质社会发展的人们在一种无意识里把这个“像皮革一样”“死板板”的老鞋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
***从我们今天的阅读来看,高尔斯华绥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五讨论:目前,我们的社会也正处在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为了物质利益,有些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和美,我们该怎样面对他们,或者,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六 总结:
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即便面临生存危机,本分的鞋匠格斯拉仍执着于自己的“靴子理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他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中的怪人,但他的身上却闪烁着朴素而又温润的光辉,在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
七作业
1.完成学案 2.预习《老王》 八板书
第五篇:《品质》教案.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1.请问: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 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下面青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
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三.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重点点评以下五点: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四.研究探索。
1.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1)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
(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小说主题深刻。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三、重点语段品读
1、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品味]靴子还能有“灵魂”?谁见到过这“靴子灵魂”?恐怕都只有双肩一耸、两手一摊,无从回答。但假如格斯拉能从作品中走出来的话,他一定会大声地争辩:“不,先生们,靴子是有灵魂的,它就在靴匠的心中!”高尔斯华绥笔下的靴匠是一个最渺小不过的小人物,但一旦赋予他“靴子灵魂”的见证者,那么可以说他比任何英雄伟人都还要来得伟大,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可以压倒世上一切人。平淡中的神奇更是了不起的神奇,这也许就是像桂林独秀峰那样平地拔起直耸蓝天给人们留下不可忘怀的印象的原因吧,自然界如此,文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体会]从这个词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是的,高尔斯华绥确实把格斯拉这个形象和他的职业、他的精神糅在一起了,使人们无法把他从中分离出来,甚至连他的外貌也与靴子紧紧地连在一起。
2、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品味]这幅肖像描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二是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在人物精神境界的揭示上。这是一段令人神往的文字。试想,读了这段描写之后,我们的眼前是否会出现这样一个皮肤“黄皱皱的”、有着“整齐的皱纹”的老头,手中拿着一双他刚做完的靴子,在得意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心灵的满足和理想的喜悦? 我想是会的。
[体会]刻画格斯拉先生的外貌特征:僵硬和迟钝,缺少活力。“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这句话,是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句。
3、……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霎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
[品味]“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这些对眼神的描写,突出是刚从聚精会神的工作中醒转来,写了格斯拉先生对制靴工作的投入。[体会]本句描写了格斯拉先生刚从工作间出来的衣着和神态,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格斯拉兄弟在工作时的那种忘我投入的精神状态。
4、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品味]“潜在因素”是指对自己做靴工艺和真诚待人品质的自信以及对做劣等靴子的人的蔑视。
[体会]“没有……也没有,……连……也没有……”极尽铺陈,从此句可以看出格斯拉兄弟是手艺精湛、品质高尚的人。
5、“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
[品味]“体面”原指外表和面子,在这里指为人真诚的处世原则。
[体会]格斯拉先生对大公司这种只顾赚钱,而以次充好,为追求时髦而做出坑害顾客利益的行为予以抨击,同时,其实在无形中也反衬出了格斯拉兄弟从不损人利已的高尚品质。
6、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品味]在本句中,作者连用两个“惨痛”,体现出格斯拉先生支撑店铺的劳累与艰难。
[体会]精湛的手艺,诚实的品质,也挽救不了他店铺的生意。这句从侧面反映出资产阶级社会中竞争的残酷。
7、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在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然后,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口里,我发现了她的账单。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但我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账单开来的。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品味]账单的变化,预示着不祥。
[体会]不到四季结账日不会开出账单,而这次却是例外,说明格斯拉先生生活已困窘到了支撑不下去的地步了。为下文格斯拉先生之死作了铺垫。
8、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品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可以看作是对鞋匠一生的总结: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靴子的品质就是鞋匠的品质,靴子的灵魂就是鞋匠的灵魂!不讲究速度只讲究质量的经营理念最终带来了毁灭,作为悲剧性人物的鞋匠体现了康德所说的物质进步和文明(道德)倒退的二律悖反,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体会]从此句可以看出,在店铺濒临破产的时候,格斯拉先生仍旧以坚强的毅力在支撑着。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却难以维持生活。虽如此,却仍不肯出卖自己的诚实和信誉,换用劣质皮革。从“他经常断炊”、“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中我们可以想到:格斯拉先生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五.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格”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