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思.详细教案
秋
思
涵水小学
曾
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秋思》。
2、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3、积累思乡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古诗。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
3、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诗句。
2、通过朗读、想象、移情体验,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教学准备:
1、思乡主题的古诗3-5首
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 学生准备:
积累思乡古诗、练笔本、积累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会背古诗吗?能背诵一些思乡的古诗吗?
2、过渡谈话: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洁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课件出示)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准注意生字、多音字,争取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第三遍:读出自己的感情味道。
2、抽读。老师范读。
3、师生合作读诗。
过渡谈话:诗歌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同桌一起交流张籍对古诗的理解,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2、品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体会“见秋风”。“秋风”看得见吗?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那他看不见什么?
(2)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3)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写家书)
过渡谈话: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欲作家书意万重。”(课件出示)
(4)“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5)(出示家人图片,配乐,师深情旁白。)是啊,十年了,3650多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无时无刻不思念远在他乡的儿子,头发花白、佝偻着身躯的他们常常望着南归的大雁,站在秋风里呼喊:“儿子快回来吧!”温柔贤惠的妻子既要照顾多病的公婆,又要养育儿女,还要春耕秋收。她何尝不想夫君早日回到身边和她一同担当啊!这是他的儿女,在孩子的脑海中,父亲的音容笑貌遭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了;在孩子的记忆中,父爱总是缺席,他们只能在梦中和父亲相见,梦中醒来常常泪眼朦胧。家人的千呼万唤绞碎了张籍的心,2 他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是写给父母的一段话,可以是写给妻子一段话,也可以是写给孩子的几句话。
(6)生朗读自己替张籍写给家人的信。
过渡谈话:把我们所有的话加在一起,张籍觉得够吗?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齐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3、品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了,张籍就放心地把信捎走了吗?(不放心)那他又做了什么?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开封”是什么意思?(把封好的信拆开)“又开封”呢?
(课件出示图片)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捎信人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么做。现在我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来问你们来答,好吗?
1、张籍呀,我就要走了,我还要急着回家,你为什么叫停下?
2、张籍呀,时间不早了,你又拆开信干什么呀?
3、张籍呀,我马上启程赶路了,你还拆开信干什么?
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饱含万重意的家书,这封沉甸甸的家书,作者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吗?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请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环朗读,深化主题
1、过渡谈话:行人终于把这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此时的心情他的好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出示孟郊的《归信吟》,读诗句“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理解当时张籍的心情。)
2、回读全诗,感情深化。
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的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这是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瑟瑟,思潮澎湃,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3 再读——《秋思》;这秋思就是一个游子永远也叙不完的——思乡情!
五、拓展延伸,升华思乡情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那时候,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出示思乡诗句)希望同学课后积累下来。
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
张九龄
《西江夜行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
《月夜忆舍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
王维 《九与九日以山东兄弟》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
袁枚
《随园诗话》
2、过渡谈话:这思乡怀亲从唐到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在余老先生的心中,这乡愁不仅是思亲怀乡,更是一个游子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情怀!(课件出示《乡愁》音乐响起)。
3、师生朗读《乡愁》
六、总结全文,背诵古诗
孩子们,家乡的山山水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朋友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有一天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情愫,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牵挂。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传世之作吧!
板书设计:
秋
思
见
意万重
思乡情
恐
又开封
第二篇:天净沙秋思赏析【详细】
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意境非常好,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你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赏析吧!
天净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很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景交融是否巧妙,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的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但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不是新颖的。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的。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的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三篇:《秋思》教案
秋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第四篇:《秋思》教案
《双调·夜行船·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掌握元代文学的概况和元曲兴盛的时代背景、创作成就,以及马致远的生平、思想、杂剧与散曲的创作成就、艺术特色。
二、基本要求
1、把握元杂剧兴衰的社会原因及元散曲独特的审美品格,了解元曲四大家等作家群体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
2、掌握元杂剧和散曲的有关常识,了解散曲这一诗体与诗词的同异和小令、套曲的体式特征;
3、认知马致远的人生观在元代文人中的代表性,结合《秋思》套曲理解马致远散曲创作的艺术个性、语言特色。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本套曲的艺术魅力:语言、意象和情趣。
2、难点:对于马致远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的评价。这要联系元代民族政策和社会原因,以及元代文人的价值取向等,客观地加以剖析。
四、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和主要教学方法
1、马致远的生平与戏曲创作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散曲兼长。他在元代梨园名声很大,有“曲状元”之誉。曾在大都参加过元贞书会,与花李郎、红字李二等艺人有过合作,熟悉戏曲创作规律。
他青年时追求“龙楼凤阁”,中年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后来隐居田园。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马致远著有杂剧15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复杂。既有具备一定现实意义的历史剧,如《汉宫秋》最为著名;又有思想消极的神仙道化剧,如《陈抟高卧》、《任风子》等。
马致远的散曲现存130余首,题材主要有四类:写景、叹世、咏史、言情。表现了对名利的鄙弃和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元代文人的心态。他融诗词意境入散曲,清雅而不失真率。《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的散曲集,为近人所辑。
2、关于散曲
散曲,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在元代,它是一种新兴诗体。包括小令、套曲(数)两种。小令是独立的支曲。套曲则由同一宫调的多支曲子联贯而成,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套曲又称套数。(以上30分钟)
3、《双调·夜行船·秋思》讲析 1)翻译:
夜行船 人生百年,就象庄子所做的蝴蝶梦一般。回首往事实在可叹。今日春天来,明朝花儿谢,抓紧时机饮酒寻乐,早已是夜尽灯灭。
乔木查
遥想当年秦汉宫阙,如今都变做长满衰草、放牧牛羊的荒野。没有如此兴废,渔人、樵夫就没有闲聊的话题了。帝王的坟地满目荒凉,残碑断碣纵
横交错,碑上的文字也被磨蚀得难以辨认。
庆宣和
布满狐狸踪迹和野兔洞穴的荒坟,掩埋了多少英雄豪杰!三国鼎立时期英豪的事业都中途夭折,灭蜀的魏现在哪里?灭吴亡魏的晋又在哪里?
落梅风
纵是上天让你富贵,你也不要太奢侈,世上没有多少好日子和良宵夜。守财奴吝啬的心如铁一样冰冷,白白辜负了多少豪华的生活和清风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落日疾速如同下坡车。早晨对着明镜,发现头上又增添了白发;上床时脱了鞋,未必再能穿上。不要笑我像不会筑巢的斑鸠那样笨拙而不善营生,我一向是糊里糊涂地装傻。
拨不断
不争名和利,是非从此绝。红尘从来不在门前飞扬,屋角恰巧被绿树遮掩,墙头的倒塌之处正好被青山补上。竹篱茅舍,才是安居处。
离亭宴煞
在蟋蟀的叫声中,一觉刚睡安稳;鸡鸣又得起来忙碌,人生万事无休无止。争名逐利,哪年才是尽头!密密麻麻如蚂蚁排阵,乱乱哄哄似蜜蜂酿蜜,闹闹攘攘像苍蝇争血。我向往的是裴度隐居绿野堂,推崇的是陶潜结交白莲社。最爱的是秋天到来时那些趣事:采摘沾着露水的菊花,烹调下霜后带着紫色的螃蟹,烧着红树叶煮热美酒。
人生有限,总共能喝多少杯酒?能过几个重阳节?嘱咐我的顽童千万记着:即使是像孔北海那样好客的人来探望我,也说我东篱喝醉了。(15分钟)
2)课文解析:
本套曲由七支曲子组成,可分为四层:
首曲 [夜行船] 引子,总领全曲,由花开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人生如梦,富贵无常,提出了应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乔木查]、[庆宣和]、[落梅风]三曲,分别从帝王、豪杰、富人的所作所为为例,否定了争名夺利的处世态度,从反面说明首曲中所提出的人生观。
[风入松]、[拨不断]二曲,则提出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即光阴似箭,人生易老,还是抛弃功名,无是无非,逍遥自在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最后[离亭宴煞]曲,是对全套曲的总结,一方面否定和抨击了争名夺利、贪富求贵的处世态度,另一方面肯定与赞扬了弃绝功名、隐居自娱的处世态度。
此套曲由花开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进而认为帝王的雄图霸业、豪杰的赫赫功名都没有意义,守财奴的聚敛和吝啬更是十分可笑。只有乡村的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最后将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两种生活作对比,表达了不为物役、自适其适的旷达心志。(25分钟)
课堂讨论:《秋思》这首套曲描写了哪两种相反的人生态度?如何评价作者的人生观?
作者在对现实表示不满、对世俗之徒表示鄙视的同时,不免流露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不愿同流合污,往往只能追求超尘出世、笑傲林泉的生活,但其坚持独立人格、不愿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还是难能可贵的。(20分钟)
3)艺术特色:
作者采用了借景写情的手法,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现强烈的感情,富有艺术感染力。语言明快流畅,与曲中强烈的感情相适应,并由此形成了一种豪放的艺术风格。有人说百中无一,有人说万中无一。
强烈的感情色彩
本篇感情激烈,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颂什么,讽刺什么,向往什么,鄙弃什么,态度十分鲜明,毫不含糊遮掩。适应这种感情表现的需要,曲中意象独特,色彩绚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匠心。以荒坟断碑写帝王霸业的消歇,以狐踪兔穴显豪杰功名的虚幻,盛衰之间,对比强烈。以蚁密蜂乱蝇闹比世俗名利之争,以黄花紫蟹红叶写田园闲适之趣,一冷眼相“看”,一真心去“爱”,态度鲜明。自我写照,情趣盎然。
鼎足对和博喻 套曲一般善于铺陈,常用鼎足对和博喻。鼎足对就是三句对,如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即是。博喻就是使用一连串的比喻,如上引蚁、蜂、蝇即是。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再三强调,反复加重,极情尽致,一泻无余。本篇豪爽动宕、明快流畅语言风格的形成,与这两种修辞手法有关。
审美化的意象
作者善于将理念的东西形象化,并使之呈现审美的光彩。全曲在意境的营造、意象的组合上都极为出色,例如 [乔木查、庆宣和]两曲,摹画出一幅苍凉景象:衰草连坡的山野,四处荒坟垒垒,断碑横陈。谁能想到这放牧牛羊的山野就是当年秦宫汉阙巍峨耸立的所在呢?而如今成了狐兔巢穴的荒坟废冢,埋葬的竟是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那些不可辨识的碑文,原来都记载着他们的赫赫功业。就这样,作者寄寓了他对王朝兴废、历史变迁的深沉感叹。
再如[离亭宴煞]一曲,用整饬的排比句,将带有相同美学风格的意象串联在一起,创造出一个远避尘嚣的清逸境界,从中表明作者萧然淡世的情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由于注意了色彩的点染,意境尤其富有韵致。
曲文则出入于雅俗之间,既有精雅的文词,又融入了相当一部分口语,但无论雅俗,遣词造语都体现出了鲜明生动的特色。
马致远擅长把透辟的哲理、深沉的意境、奔放的情感、旷达的胸怀熔于一炉,语言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是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包括拓展内容共45分钟)
五、内容拓展
1、这套散曲一韵到底,“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韵险就险在韵脚全部押入声韵,如蝶、穴、杰、别、竭、绝,是入声作平声;阙、说、铁、雪、拙、缺、贴、歇、彻、血、节,是入声作上声;灭、月、叶,是入声作去声;无一字不妥。
2、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情节:
汉元帝派奸臣毛延寿遍行天下征选宫妃,于秭归县得到绝色美女王昭君。毛延寿向她索要百两黄金贿赂,答应选为第一。昭君不肯行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丑化其容貌,想让她入宫以后,永远不能见到君王。汉元帝因闻琵琶得见昭君,惊其美貌绝伦,封为明妃,恩爱备至。毛延寿见事情败露,便逃往匈奴。把王昭君的画像献给单于,唆使匈奴侵犯边境,以武力威胁索要王昭君。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汉元帝软弱无能,在群臣胁迫下割爱和亲。昭君为国家利益情愿和番,以息刀兵。行前留下汉家服饰,以誓不辱汉室。行至汉匈交界,昭君举酒南向祭奠,之后纵身投江,殉节而死。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3、王起:《元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宋浩庆:《元明散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出版社,1992年版。
6、刘荫柏:《马致远及其剧作论考》,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七、思考与练习
1、元散曲具有哪些独特的审美品格?
2、具体分析这首套曲的语言特色。
3、这首套曲表现出马致远怎样的情趣与胸襟?
4、背诵本套曲。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有感情的朗读并加以背诵
2、细细品味此小令,重点体会文中景物的作用
3、仔细分析,能够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2、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解课文:
1、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及戏曲作家。毕生从事杂剧创作,今传15种,代表作是《汉宫秋》,散曲120多首,有《东篱乐府》传世。他早年曾追求功名,但郁郁不得志,晚年因不满朝政隐居田园。
2、详细讲解课文:
A.文章题目: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才是题目,解释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B、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
答: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下)夕阳
C、从这些景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副什么样的场景,结合文章并发挥想象描述出来: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D、具体分析这些景物及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凄凉暗淡的景象(点明时间在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会想到)温馨柔美的江南水乡的农村图景 问:这样写不显得矛盾吗?
答:不矛盾,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行人看见乡村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优美景色给人以休闲雅致的感觉,自己却置身于这荒凉的古道上,独自漂泊,在外更增伤悲。
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荒凉凄苦的景象,又增加了荒凉之感 夕阳西下——使昏暗的画面有了些许暗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联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照理解)断肠人在天涯——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E、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
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综合分析文章: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