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前言
一、基本知识
前言部分是全书的起始课。本课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的指导思想、经济常识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认识到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经济常识课程的意义是前言的重点
对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学习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和方向
第二,从个人方面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个人懂得经济常识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参与经济活动,增强自己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学习经济常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从而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
商品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一、基本知识点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的基本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重难点分析
1.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准确理解商品的概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劳动产品和交换这两个构成商品的条件。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自然状态的阳光、水、空气、雨水等,都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劳动产品可以是用来交换,也可以不交换。一种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就不是商品。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就不是商品,因为没有进行交换;如果是用来销售的,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于交换的。这里的交换指的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封建社会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送给别人的礼物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是没有交换,所以不是商品。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是商品。
2、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和条件
这是本课的难点。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要理解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首先要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不同部落之间开始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出现了偶然的劳动产品的交换,产生了最初的商品交换。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剩余产品增加了,逐渐产生了私有制。商品交换不仅在不同的部落之间进行,还出现在同一部落内部。手工业者用自己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和畜牧业生产者交换自己需要的粮食和肉类等,逐渐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其次,注意商品经济的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使生产者需要的东西不可能都由自己生产,人们只有通过用自己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交换,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二是私有制的产生使每个人、每个家庭之间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再属于大家共有。只有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只有在这两种条件下,才可能产生商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即商品经济。
3、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又称为商品的两个因素。这是全课最基本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于这一个问题不是靠我们的直观所能把握的,比较难理解,所以也是难点。从以下几个从此来理解:
(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由商品自身所具有的物理的、化学的等性质决定的,反映的是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其他的物品或者劳动产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如空气、阳光等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但是使用价值是商品必要的属性,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成为商品。同时,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是多方面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无法比较大小的。
(2)商品的价值。
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抽去了具体劳动形式后的共同之处,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为什么一把斧子可以和15公斤大米交换?大米是用来吃的,斧子是拿来用的,两者在质上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也不同。不同质的东西,无法进行量上的比较。两者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劳动产品,都耗费了人类的脑力和体力,都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②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并不是只要是凝结了人类劳动的产品就有价值。因为凡是劳动产品,都必然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才需要比较各自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够转化为价值。而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也有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是这种劳动是生产者自己为自己的劳动,不是用于交换的,不体现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能转化为价值,即没有价值。因此,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价值,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凡是商品,必然有价值,有价值的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价值还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③商品价值是通过交换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 关系或比例。因为商品本身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自我表现,只有与其它商品相交换,相比较才能体现出来,能够表现某商品价值的那种商品就叫做该商品的交换价值。如1把斧子=15公斤大米,15公斤大米就是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一般来说,在等式当中,等号右边的商品为等号左边的商品的交换价值。
在最初的物物交换中,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出现,人们都是以获得对方的使用价值为目的,体现了两者相互交换劳动成果的社会关系。这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两者都是人类劳动凝结的产物。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作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才为人们所需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为没有人需要。所耗费的劳动就是无效劳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如果一个物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不能称之为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如果一个东西不是商品,它就没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是商品,作为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存在着区别。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切有用的物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却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为了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出让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消费者必须付出价值。商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易错易混点分析
1、劳动产品和商品的比较
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其他劳动产品不用与交换;商品有价值,其他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商品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他劳动产品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商品和其他的劳动产品又有一定的联系:商品和其他的劳动产品都是劳动产品;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的比较
物品的外延最大,包括劳动产品,也包括非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则包括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属于商品。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都可以满
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都具有使用价值。
3、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用一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的行为。
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4、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由商品自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如面包可以充饥、棉衣可以御寒、木材可以造纸等。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物和人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抽去了具体劳动形式后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商品的价值反映了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价值和交换价值对两者的关系可以从含义的角度加以区分。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一种商品可以和多种商品交换,也就是说该商品的交换价值会表现在多种商品上。而该商品之所以能够和多种商品相互交换,是因为这些商品都有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即都有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决定的。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通过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一般情况下,公式的左边为价值,右边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四、例题分析
1、下列属于商品的有()
A.封建社会农民交给地主的地租
B.商店里出售的食品
C.送给同学的礼物
D.农民种植的自己食用的蔬菜
解题分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衡量一件物品是不是商品,一要看该物品是不是劳动产品,二要看该物品是不是用来交换的,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了,该物品就是商品。题目的选项中,ACD选项中的物品是劳动产品,却不存在交换关系;只有B选项中食品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来交换的。故选B。
2、商品经济是()
A.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B.商品生产和商品分配的总和
C.商品交换和商品分配的总和
D.商品消费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并逐渐出现了商品交换。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制,随着产生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形成商品经济。故选A。
3、商品的两因素是指()
A.价值和交换价值
B.价值和价格
C.价值和使用价值
D.使用价值和价格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商品的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故选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C.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对商品的两个因素的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不用于交换,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故选AD
5、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以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古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
A.蚂蚁能够消灭害虫
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
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用价值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商品的含义。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需要看他是否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它是不是商品,二它是否用于交换。题中的蚂蚁具有价格,成为商品,是因为捕捉蚂蚁耗费了一定能够的劳动。所以正确答案是C。
第二篇: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课程设计
教学课题: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一框: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前言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现象,懂得经济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经济常识的责任心和信心。
2、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商品和商品经济,提高辩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教学难点:商品和劳动产品、物品的关系;完整地理解商品经济的含义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一框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交换
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1)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通常有着这样几类东西,一种是陈放在商店里的物品、一种是放在家里的物品、还有一种东西是我们大家都能享受到但却不用花一分钱的东西。我们把这三类物品称之为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那什么样的东西能叫做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呢?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好,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学习我们的新一课--【板书】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在讲正式内容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叫做《麦琪的礼物》。有一对贫穷的夫妻,他们非常的恩爱。妻子有着一头漂亮的秀发,丈夫是个很能干的工人。这一年他们打算送给对方一个特别的圣诞节礼物。妻子想着丈夫一直以来都有一块缺了表带的手表,不如送表带给丈夫吧;而丈夫想着妻子整天辛苦做家务,一头漂亮的秀发从来没有装扮过,应该送一个好看的发卡给妻子。到了圣诞节,苦于夫妻两人经济困难,妻子最后剪断自己的长发将其变卖给丈夫买了表带;而丈夫把手表变卖给妻子买回来了发卡。
同学们,故事的内容尽管让人伤感,但我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却能发现一个事实,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物品都需要我们花钱去购买。不论是昂贵的房屋还是汽车、又或是书包还是课本都需要用货币进行购买。我们说,这些通过买卖进行交换的物品都是商品,那么什么样的物品才能称之为商品呢?
【板书】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我们以农夫山泉为例分析:农夫山泉源于千岛湖湖水。平时我们要花上几块钱才能买到一瓶的农夫山泉,对于居住在湖边的村民来说却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喝到湖水,这是为什么?村民喝到的“农夫山泉”是商品吗?【同学发言】
原因很简单,我们之所以要购买才能喝到农夫山泉,就在于我们所购买到的农夫山泉水是源于千岛湖水面下70米,经过十三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山泉。同村民喝到的泉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后者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许同学们会问,挑水喝的村民也花费了自己的劳动,他挑上的水就不是商品吗?我们说,商品的形成必须要构成两个因素。
一、它必须是劳动产品;
二、他必须用于交换即要有买卖的实质。村民挑的水尽管也源自于千岛湖湖水,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但只要村民不将其变卖,那这就不能称之为商品。就如同故事《麦琪的礼物》中妻子的长发一样,在没有剪断之前,长发尽管要花费时间去呵护,但如果不用于交换,即使是再美丽的长发也一文不值,不能称之为商品。
由此可见,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设问】既然我们学习了商品的含义,接下来请同学们请根据商品的定义判断以下问题,一、故事《麦琪的礼物》妻子的长发在未变卖之前是不是商品?
二、妻子的长发拿去变卖时,长发是商品吗?
三、夫妻两人每天所享受到的阳光、空气是不是商品,如果不是它又应该叫做什么?【同学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妻子的长发在未变卖之前尽管付出了劳动但不用于交换,因此不是商品。只能称作劳动产品。而当妻子把长发拿去变卖,实现交换这个过程后,长发由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夫妻两人每天所享受到的阳光、空气尽管没有花一分钱,尽管这些都非常有用,但因为不是人类通过劳动获得,因此这些应叫做物品非劳动产品。
由此我们发现,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在于:商品、劳动产品都具有有用性,但商品用于交换,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商品同非劳动产品的区别就在于商品是劳动产品用于交换,而非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在一般情况下不用于交换。于是,我们发现三者之间是包含关系。即物品包含劳动产品包含商品。如课本P6左下图所展示的。
【板书】商品经济的含义
【设问】之前我们学习了商品的含义并了解了商品同劳动产品、物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那老师想让大家思考一下,商品是不是从人类一出现就有的呢?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商品经济又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通过课前同学们的预习,我们来试着总结一下
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板书)
1)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板书)
A.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B.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农业部落和畜牧部落之间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不过,此时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没有产生。
C.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劳动效率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得个体劳动成为可能。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后,生产资料出由原来公社所有逐渐变为个体家庭私有。于是,私有制应运而生。
这时,商品生产就不仅在原始公社之间进行,而且在原始公社内部开始盛行。手工业者拿出自己生产的剩余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交换粮食,同畜牧业者交换肉类、毛皮,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是真正的商品生产。有了商品生产,必然有商品交换,于是商品经济问世了。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板书】
由于商品经济的产品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着直接必然的关系,因此请同学们务必注意这三者间的区别:首先,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买卖商品的行为。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板书)
(教师讲解)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因此,商品经济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教师设疑)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你能推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吗?
3.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
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划分第7页第3段粗体字)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划分第7页第3段)
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提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 才需要互相交换。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划分)
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谁也不能无偿地取得对方的产品,只能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获得自己的产品。可见,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使商品交换成为必须。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社会分工、私有制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
课后思考题:
元旦前夕,同学们互赠礼品,李明同学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王力同学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同学,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
第三篇:“商品与商品经济”小结串讲教案稿
“商品与商品经济”小结串讲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和运用以下知识:
1.商品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学重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课型] 复习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图表引导法 2.问题导向 3.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
1.本课知识网络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展示ppt课件:
1)基本概念(板书)
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纸币、通货膨胀、价值规律。2)基本原理(板书)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3)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4)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5)货币与纸币的关系;(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
2.针对本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置跟踪练习题
1)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例:一只羊=2袋米,怎样表述,说明了什么?(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为什么一只羊只能交换到2袋米,不能交换到20袋米呢?(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现在,我们还用2袋米去换一只羊吗?用120元钱去换。这说明了什么?(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由货币来表现,这就叫价格。120元就是一只羊的价格。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如下: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基础.P17)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希望购买的商品“物美价廉”,怎样才能做到“物美”前提下的“价廉”呢? 答: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的价值量。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关系练习题。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____,而商品的价值总量 ____。A.越大 越小 B.越小 越大 C.越小 不变 D.越大 不变 4)实行有偿收视的加密电视节目属于
A.商品,因为它既有使用价值,又满足人的需要 B.非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 C.非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但没有用于交换
D.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
5)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 A、劳动资本B、劳动时间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6)最近三四年间,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暴涨,主要原因在于()
①运输成本增加 ② 垄断的加强 ③供需关系的改变 ④ 炼油工业的大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概念、原理复习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复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时,要把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区别开来。注意商品价值中“凝结在商品中”的字句,只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才是价值,从而把握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
2)一定要理解“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难点。注意“单位”二字,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不管多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3)学习货币的产生时,应该区分一般等价物与等价物,前者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后者表现某种商品的价值。
4)准确理解货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与通货膨胀,对人民币的产生过程及世界各国纸币等问题作为一般了解即可。
5)一定要弄清楚价值、价格、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记住这句话:“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6)复习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的时候,要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正确认识:“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人们还争先恐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7)注意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的“优胜劣汰”与“两极分化”的区别。8)揭示价值规律的两点内容与三方面作用之间的关系,真正把知识学懂学活。4.热点透视(注意热点和知识点之间的结合,学会分析问题)
1.提高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背景材料:中央指出,要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措施,把这项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整治价格欺诈,反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反对企业之间的价格大战和价格联盟,引导企业开展正当竞争,打击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结合点点拨:①运用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的知识,说明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②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认识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2.拓展辨析: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
结合点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用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与纸币的关系、纸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等有关经济理论来分析流通中纸币发行量多少的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如下:(1)纸币发行量的多少受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制约。纸币作为货币符号,•无论发行多少只能代表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应当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相一致,不能说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否则,会影响商品的正常流通。
(2)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当减少流通中的纸币量,从而抑制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说,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
(3)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数量的增多,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多,•由此增加纸币发行量,这种增多是好事。)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商品和商品经济。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意与现实相结合,学会结合材料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6.板书设计
7.课后作业
判断:
1、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一定不是商品。(√)
2、在同一劳动强度下,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不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会增多。(√)
第四篇:高一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说课稿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一>;说教材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是第十四课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中的第一个框题,是本章的开篇之语。
知识目标: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关系,应负法律责任。
列举实例说明必须依法同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
思想品德目标:通过教学,懂得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的重要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说教法
指导自学法、案例分析法、练习拓展。目的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辅助运用多媒体。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搜集材料,锻炼归纳材料的能力。学会问问题,掌握由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学习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说新闻:每节课由课代表安排学生进行二分钟的新闻播报,通过查找和阅读新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时事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与国际大事,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重点知识的讲授
导入重要知识点:
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回归时的宣传图片,同时展示美国轰炸我国驻南使馆的消息(通过截然不同的两个事例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
趁机提出问题:
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对一个国家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并认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认识。
采用国家总理温家堡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所发表的对台湾问题的讲话,由此引出对祖国和平统一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提出问题:
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投影李登辉被民众泼红墨水的图片。
深入问题研究:
针对目前台湾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妄想通过投票的形式搞分裂,我们国家又会持何态度?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编写问题,并回答问题。
采用形式为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并且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即有利于学生的发挥,也容易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最终落实到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2过渡到公民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导入:欣赏一首歌曲《爱我中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事先安排学生分组收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
(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在分组中彼此有了合作学习的技巧。)
提出问题:你对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可能结合所学的历史故事来回答)
体会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3、突破教学难点
导入:使用东突恐怖分子所犯罪行的图片。(先由学生对恐怖分子所犯的罪行进行评价)
提出问题:我国法律为什么对破坏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
解决问题:从案例中恐怖分子的最终结局,加上仔细阅读教材,意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法定义务。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要负法律责任。
4、小结
正面事例进行引导,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国家民族总局联合发起我国大型公益项目“蓝天爱心计划”。
问题:你准备怎样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从学生的归纳中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对整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上的认识。
5、拓展性作业:
请你给台湾省的同龄人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渴望。并举出你会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促进大陆与台湾省的统一。
第五篇:1、四川教师资格证政治说课稿 (已通过说课) 高一 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小结串讲
高一 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小结串讲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品与商品经济》小结串讲。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商品与商品经济》小结串讲选自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上册)经济常识第一单元的知识内容,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主要内容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课,也是全书的基础。学习本课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国家的经济政策;正确认识社会上的经济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商品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理解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
3、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关概念与相关原理的复习,培养学生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混淆概念的区分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勤于思考,求同存异的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四、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采用图表引导以及问题导向式专题复习的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全面把握整节课的内容,重点突破价值规律这个重点内容。
五、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六、教学过程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内容和讲授方式上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1、复习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向学生展示本课知识的图表,让前后左右几个同学组成小组,一起探讨、解读图示所揭示的道理。然后,我将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讲解。利用本课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
含义:劳动产品、用于交换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私有制无关使用价值关 系决定大小衡量价 值劳动量劳动时间价值量决定(正比)生产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交换规律: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供求原因相互影响商品商品交换长期发展,产生货币基本属性反比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反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必须遵循基本内容基本要求:等价交换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规律基本职能作用1.调节(棒子——指挥棒)2.刺激(鞭子)3.优胜劣汰(筛子)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职能一般职能价格市场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货币本质: 一般等价物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符号:纸币违背规律,多发通货膨胀
1)基本概念(板书)
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纸币、通货膨胀、价值规律。2)基本原理(板书)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2)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3)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4)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5)货币与纸币的关系;
(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
2、针对本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置跟踪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课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知识的理解。
3、强调概念、原理复习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复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时,要把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区别开来。
注意商品价值中“凝结在商品中”的字句,只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才是价值,从而把握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
2)一定要理解“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难点。
注意“单位”二字,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不管多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3)学习货币的产生时,应该区分一般等价物与等价物,前者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后者表现某种商品的价值。
4)准确理解货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与通货膨胀,对人民币的产生过程及世界各国纸币等问题作为一般了解即可。
5)一定要弄清楚价值、价格、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记住这句话:“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6)复习价值规律的作用的时候,将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注意“优胜劣汰”与“两极分化”的区别。揭示价值规律的内容与作用之间的关系,真正把知识学懂学活。
正确认识:“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人们还争先恐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4、注意热点和知识之间的结合,学会分析问题
背景材料:中央指出,要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措施,把这项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整治价格欺诈,反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反对企业之间的价格大战和价格联盟,引导企业开展正当竞争,打击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
通过背景材料与知识点的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的知识,说明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认识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拓展练习题]辨析: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
结合点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经济理论(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与纸币的关系、纸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来分析流通中纸币发行量多少的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商品和商品经济。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意与现实相结合,学会结合材料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最后回顾PPT,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6、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我布置了一定的作业,下一节课提问,并且告诉学生这是可以增加平时分数的,以激发他们自学积极性。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判断题)
1、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一定不是商品。(√)
2、在同一劳动强度下,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不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的。(√)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会增多。(√)
七、结束语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图表引导、问题导向式专题复习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商品与商品经济知识内容的理解,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教师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