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十二)飞向太空的航程1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
(十二)飞向太空的航程
(时间:40分钟 满分:55分)
一、基础巩固(1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3分)()A.辉映
朝晖 挥舞 浑蛋 诨号 .....B.翌年
翠绿
淬火
憔悴
精粹 .....C.漫步
谩骂
藤蔓
烂漫
帐幔 .....D.响彻
清澈
坼裂
撤走
掣肘 .....解析:选D A项,依次读huī,huī,huī,hún,hùn。B项,依次读yì,cuì,cuì,cuì,cuì。C项,依次读màn,màn,wàn,màn,màn。D项,均读chè。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3分)()A.耸入云天 静侯 直刺九宵 一鼓作气 B.慢慢征途 酝酿 经济实力 反复论证 C.连名上报 苛克 借签经验 摘星览月 D.最高致意 配置 预订轨道 辉煌时刻
解析:选C A项,侯—候,宵—霄。B项,慢慢—漫漫。C项,连—联,克—刻,签—鉴,览—揽。D项,订—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________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②飞天路上的________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③由中国科学家负责________的登月计划,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④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________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A.振动
重重
制定
竖立 B.震动 重重 制定 竖立 C.震动 种种 制订 竖立 D.震动 种种 制定 树立
解析:选B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震动”,指外力引起的“颤动”,也指精神受到重大影响,如“消息震动全国”。“重重”,突出程度重。“种种”,突出种类多。“制订”,创制拟订。“制定”,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树立”,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八大明星将联袂献唱,为所有球迷带来一台发人深省的演出,他们的亮相也与随后....揭幕战中登场比赛的众多大牌球星,形成交相辉映的场面。B.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C.中国宣布第一批飞行员已开始在大连海军学院接受培训,并开始建造模拟飞行甲板用于训练。可见,中国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飞的一天已经为期不远了。....D.有时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一张票据,在你维权需要时却往往能够扭转乾坤,使你成功....维权的几率增大。
E.通过民间的交往,两国间逐渐增加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友好睦邻关系。
解析:选AE A项,“发人深省”,指启发人深刻醒悟,这里应该用“不同凡响”。B项,“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C项,“为期不远”,指快到规定或算定的日子。D项,“扭转乾坤”,比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面。E项,“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属用错对象,不合语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因具有节省交易时间和空间,提高交易效率的特点,它深受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所欢迎。
B.鉴于巴黎遭受恐怖袭击和目前外围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安全造成的威胁,美国政府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恐怖袭击事件的不再发生。
C.针对几乎每年春运都会出现的“一票难求”,百度、360、携程等APP抢票神器可谓“各显神通”,一键式刷票抢票,让用户即使处于离线状态,依旧可以在云端抢票。
D.科学家最新研究称,人类宇航员在火星生活可能根本性改变他们的身体和心智,国际空间站无法真实模拟火星生存体验。
解析:选D A项,成分赘余。去掉“所”。B项,不合逻辑。删去“不再发生”中的“不”。C项,成分残缺。在“一票难求”后加“的现象”。
二、阅读鉴赏(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飞天勇士征太空 瑞雪送行舞翩翩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弱水潺潺而过,大漠雄浑以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飞天梦圆两年后,中国又有两位飞天勇士要从这里联袂出征太空。
十二日清晨五时,天边曙光初露,神州大地上很多人还在梦乡之中。“问天阁”广场上却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曾经和两位飞天勇士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人们朝着航天员专用通道出口驻足而立,翘首以盼。
再过约半小时,中国两位飞天勇士费俊龙、聂海胜将从这里受命出征,携手乘坐“神舟” 六号载人飞船,开始令世界为之瞩目、令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太空之旅。
忽然,“问天阁”上空飘起了雪花,戈壁的秋风漫卷着雪花,飘飘洒洒。“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循着这有些激动的声音,只见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并肩而行,轻盈的雪花在他们头顶上飞舞,自信的笑容写在他们脸上。
“总指挥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出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炳德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涵着信任与期待。
“是!”
两位飞天勇士铿锵作答和标准军礼的精彩瞬间,再次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雪裹着风,风夹着雪,虽然越来越大,但飞天勇士丝毫不以为意。在翩翩起舞的雪花里,在掌声和鲜花的包围中,费俊龙、聂海胜微笑着向两旁前来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随后,两位飞天勇士深情地注视了一眼广场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便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就在费、聂登上专车,真正踏上太空征程的那一刻,奇迹突然出现:风停了,雪止了!人们这时似乎才恍然大悟,秋风瑞雪舞翩翩,原来是要专门为中国航天员出征太空送行。
风止雪住,送行的人们的目光却一直追随着远去的车队,注视着戈壁中倚天而立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人们为两位飞天勇士祝福,祝福他们多天的太空旅行工作顺利、生活愉快!人们也在期待,期待他们的凯旋。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将我们的目光带到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送行的场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位飞天勇士费俊龙和聂海胜。
B.“十二日清晨五时,天边曙光初露”,作者有意将时间交代得特别详细,增强了宇宙飞船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神秘色彩,同时也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
C.在“问天阁”广场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炳德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对话非常简洁,双方语言刚劲有力,蕴涵着信任与期待。
D.在文中,作者写到了两位飞天勇士“深情地注视”五星红旗的细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航天员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以及决不辜负祖国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的信心和决心。
E.“风止雪住”,这是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而独出心裁的一笔,虽然现实生活中未必发生,但这样写更能突出“秋风瑞雪舞翩翩”对中国航天员出征太空的祝福。
解析:选AD B项,“增强了宇宙飞船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神秘色彩”有误;C项,从文中看,“刚劲有力,蕴涵着信任与期待”主要是指总指挥陈炳德的话语;E项,曲解文意,“虽然现实生活中未必发生”与文意不符。
7.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弱水潺潺而过,大漠雄浑以待”两句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比较容易把握,从新闻导语的一般作用很容易概括出“事件”和“地点”。第二问考查结合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来体会其作用,要求从句子内容与表达效果两方面来概括其作用。
答案:第一段交代了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地点。这两句一方面描写了发射地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为航天员的出场渲染了雄壮的气氛。
8.文章画线部分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第一问要求学生明确回答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第二问要求结合句子内容概括出其表达作用。
答案: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更加突出强调了这次飞天行动在我国和人类航空史上的重大意义。
9.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雪花”,其作用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并要求举例说明。文中三次写到“雪花”,一方面是客观真实地交代当时的天气环境;另一方面更是渲染热烈的送行气氛。要求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描写雪花的句子,从送行场面和航天员两方面来具体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案:三次写到“雪花”,一方面是写实,交代天气环境;另一方面渲染了热烈的送行气氛。例如,“轻盈的雪花在他们头顶上飞舞”,渲染了热烈的送行场面,也烘托了航天员从容、自信、轻松的心情。再如,“雪裹着风,风夹着雪”,渲染了送行场面的高潮,也烘托出航天员坚定的意志、傲然的风范。
三、表达交流(14分)10.根据下面的提示,给“太空行走”下一个明确的定义。(3分)①太空行走是一种通俗的叫法,科学术语应该是“出舱活动”。②太空行走时航天员必须穿着出舱活动航天服。③太空行走时宇航员将离开飞船、航天飞机或空间站。④太空行走中宇航员将进入宇宙空间完成指派的各种任务。⑤太空行走包括在月面上或是在火星上行动 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太空行走是航天员穿着出舱活动航天服,离开飞船、航天飞机或空间站,进入宇宙空间(包括在月面上或是在火星上),完成指派的各种任务的过程。
11.读下面的句子,展开想象,在横线上续写句子。(6分)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神舟”五号腾空而起,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心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反复诵读所给句子的基础上,感受飞船飞天的壮观场面,再抓住重点词语“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划破”“托举”“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直指苍穹”,然后展开想象,从视觉、听觉、感受等多方面去体会壮观的场面,最后根据给出的句式,把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答案:(示例一)一条橘红色的巨龙腾空而起 巨龙发出的巨大的轰鸣声 无比紧张、无比激动
(示例二)“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的身影 “神舟”五号起飞时发出的雷鸣般的响声 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激动与自豪
(示例三)埋藏在地底下的千年巨龙腾空而起 巨龙发出的激动无比的呐喊声 无比骄傲与自豪
(示例四)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把“神舟”五号托举起来 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 无比自豪
(示例五)橘红色的巨龙把“神舟”五号高高托起 高山和大地为“神舟”五号呐喊和助威 无比兴奋与骄傲
(示例六)理想正在起飞 成功对我们的呼唤 无限的向往与无比的兴奋
12.为纪念我国首次实现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进行科学实验、首次有女航天员参与并创长达13天的航天新纪录,济南市邮政局特启用纪念邮戳一枚。下面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戳”。请用简明的文字描述这枚邮戳。(5分)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描述画面的内容要抓住画面的重点,选择合理的顺序,注重提示性文字。
答案:纪念邮戳图案呈圆形,内嵌航天英雄景海鹏、刘旺、刘洋的光辉形象,下方为刚刚落地的“天宫”一号返回舱外景,并注以成功返回的时间“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返回舱安全着陆”和“2012.06.30济南”等字样。
第二篇:2018高中语文第11周飞向太空的航程1
第11周 飞向太空的航程
(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6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辉映(yìnɡ)九霄(xiāo)奇迹(jī)不同凡响(fán)B.翌年(yì)酝酿(rànɡ)横亘(ɡèn)摘星揽月(lǎn)C.应用(yìnɡ)苛刻(kē)扭转(niǔ)载人飞船(zài)D.着陆(zháo)耸入(sǒnɡ)轨道(ɡuǐ)可供借鉴(ɡōnɡ)【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拨地而起,直刺九宵…… B.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览月”已为期不远了。
C.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表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D.2003年9时10分许,飞天勇士杨利伟乘坐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A项,拔地、九霄;B项,揽月;C项,标志。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__________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②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__________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
③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__________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④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__________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A.诞生 泄露 密封 借鉴
B.诞生 透露 尘封 借鉴 C.降生 泄露 尘封 利用
D.降生 透露 密封 利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根据语境和搭配,可以得出B项最恰当。4.下列画线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沉闷:声音低沉,不响亮)
B.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C.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横亘:横卧)
D.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苛刻:烦琐)【答案】D 【解析】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过于严厉。5.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重庆之夜,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那好像是江上的渔火。
B.这篇散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结构像神经节和神经网那样结合得非常严密。C.村前的小路紧贴这蜿蜒的小溪,路的两旁长着鲜嫩的小草,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这美丽的小路,就像铺展在原野上的一条白练。
D.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地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答案】D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B.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C.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D.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答案】A 【解析】B项,分号改为逗号;C项,书名号改为引号;D项,“发射探空火箭”与“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后均应为分号。
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变暖使日本建筑物、农作物等受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凡响,每年最多可达8.73亿日元。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C.张成不幸被敌人抓获,投入监狱,虽然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D.一些不法商贩在早已过期食品的包装上略微改头换面,又拿出来出售,相关部门必须狠狠打击这种不法行为。【答案】B 【解析】A项,不同凡响:形容事务(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此处用错对象。B项,黯然失色:原指心情沮丧,脸色难看。后形容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有时也形容心情不好。C项,遍体鳞伤:全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势很重。“遍体鳞伤”与“全身”重复。D项,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此处望文生义。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萨德”系统部署地韩国庆尚北道星州郡近千名以上民众15日下午在当地举行集体削发仪式,抗议政府部署“萨德”的决定。
B.《连线》杂志网络版今天发表文章指出,苹果能否实现自己的“汽车梦”,最大的障碍将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监管规定。
C.中国已建成的高速铁路有1.7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60%以上,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D.如今,转基因技术正不可阻挡地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尽管生物学界一再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生态学家、伦理学者和普通民众仍心存疑虑。【答案】D
9.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
②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③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
④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A.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根据句子中的逻辑关系可确定。10.给下面的新闻添加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时间11月7日8时34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即将开始绕月探测活动。
自10月24日成功发射以来,“嫦娥一号”卫星在长达326个小时的飞行中,顺利实施了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共8次变轨,经历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5示例二:进行“离心机训练”时,在高负载的情况下顽强训练,从来没有按过警灯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解析】本文在写杨利伟训练时,主要通过细节刻画来突出其顽强意志。4.杨利伟的成功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5分)
【答案】(1)良好的素质为成功提供了可能,但不发展提升素质,就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2)成功的里程碑需要用汗水甚至热血浇铸。
(3)英雄不是天才,英雄一样有平常人的烦恼和困顿,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积极应对纷至沓来的困难甚至灾难,以平常心生活,以超常心工作。(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由杨利伟战胜艰险,战胜自己,走向成功的事例升华到人们争取成功的一般规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5分)
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赵九章
高 睿
1907年10月15日,在古城河南开封一户原籍浙江湖州的中医世家,一个男婴呱呱诞生了,他就是赵九章。幼年的赵九辛,在私塾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长大以后要成为国家的栋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对赵九章的思想影响很大,少年赵九章不仅因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且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以“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为己任。
1925年,他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在这里,赵九章与一些进步同学走到一起,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对赵九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爱国的民主学生运动中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赵九章不幸被捕入狱。所幸赵九章的姨夫戴季陶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由他出面疏通关系,终于将已经奄奄一息的赵九章从狱中保释了出来。
赵九章虽然出狱了,但大革命失败后,进步势力遭到严重挫折,革命形势十分严峻。有戴季陶这么一个有权有势的亲戚做靠山,而且本身还曾做过戴季陶的机要秘书,以这样的资历,赵九章若要走上仕途,前程自然不可限量。但他却看不惯国民党官场的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时常与戴季陶发生矛盾。1930年,他毅然北上,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年7月,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海洋学等课程。1937年,他在《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这篇论文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把数学、物理引进气象学领域的想法。同年,他在整理大西洋高空探测资料的基础上,用求解数学、物理方程的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从热带高压到赤道途中信风主流中得到的水汽和热量的多少问题,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这是他按自己的思路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来的首次尝试。该文发表后,立刻引起
因为成就卓著,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
E.赵九章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在该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答案】A E
2.赵九章在气象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首次尝试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率先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压不稳定概念。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传记内容的感知,从文本中找到与赵九章在气象学上取得的成就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筛选出来并提炼概括。例如,答题区间在第4段、第6段,“这是他按自己的思路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来的首次尝试”“率先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压不稳定概念,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可根据这两句提示直接提炼概括即可。
3.为什么称赵九章为“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洞察到争夺外层空间的新动向,意识到空间物理研究的兴起,提出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行性和提交技术实现报告;针对国情,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的重要建议;带领他的研究集体,揭开了我国空间物理研究的第一页;研制出了与人造卫星相关的多种技术工具。
4.作为一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学家,赵九章充满了人格魅力。请结合文章,就赵九章的人
第三篇: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设计
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设计【学习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一、知识储备
1、读准字音运载(zài)橘红(jú)角落(jiǎo)翌年(yì)开辟(pì)乐曲(qǔ)酝酿(niàng)横亘(gèn)着陆(zhuó)
2、解释词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的时候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
尘封:放置已久,覆满灰尘。
辉映:照耀;映射。
翌年:明年。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
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从地面上陡然耸起。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巨大;也形容声势必浩大或影响巨大。
3.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2)解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语双关,既是对“神五”发射过程的记录,也是对中国航天发展史的叙述。
(3)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问题探究主问题一: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子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实指“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子问题2.阅读课文,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并概括一下导语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了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价值所在。
子问题3.请概括第二部分具有重大意义的六件大事。
明确:(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子问题4.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不是。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主问题二:体会文章的结构特色及艺术手法。
子问题1.结合首尾两部分谈谈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子问题2.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达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在那一刻,梦想将变成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子问题3.报道中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诗本文写作的主要特色,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明确:“金色的秋日”有两重含义:一是实指,因为十月份正是金秋;一是喻指,表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从万户说到杨利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中国人的步伐并没用停止,而是在不断地走下去。
(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明确: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作者将此句单独列段,意在强调这次发射活动的伟大意义,并使读者看到中国航天事业光辉的未来乃至一个民族光辉的未来,读毕热血沸腾,倍受鼓舞。
三、课文小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回答1-4题梵高的坟茔 范曾①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②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面临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然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公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
③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籍。当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到她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的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④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的梵高毫不相干。
⑤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1、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阅读第2段的有关内容,作出简明的回答。
2、在第3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这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情况,这是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3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文章第3段说“这种画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病态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新领域。
B 第5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C 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前的荣耀不过是过眼烟云,等待他的往是死后的寂寞,而伟大的艺术家 永远被人铭记和景仰。
D 古往今来的画家,不可胜计,然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梵高属于第二类。
E 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F 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
答案:
1.“他的艺术无人欣赏”,又要答出“自杀”才能得满分。
2.①反衬②突出他清白无瑕的生活的朴实淡泊的画风(答衬托也对)3.①取材于平凡事物②感悟真挚自然,决无矫饰③充满对人生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④手法神奇,色彩高妙,构图超绝4.BD 【解析】B项应为“梵高的灵魂”已经得到了安慰,因为人民崇拜他;D项梵高应属第三类
第四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_1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XX年10月1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需要把握:
一是19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分析与探究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提问】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这篇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第五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案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识记要点 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字词巩固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教材优化全析]
一、结构内容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结构网络 通讯报道
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
时间 导语 地点
场面 导语的写作方式 描述式
评论式
↓
↓ 环境
世界上 发射架
第三个 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