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学 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三第9节
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1 必修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年5月第2版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P4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每个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知道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能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4)知道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培养学生对
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探究法分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练法、讨论法。【教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2分钟)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讲述新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刚刚过去的军训中,大家都非常辛苦。那在军训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是比较喜欢阴天呢?还是晴天呢?
[学生回答] 阴天!
[教师讲述] 为什么是阴天?
[学生回答] 因为阴天比较凉快!
[教师讲述] 是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呢?我们这节课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3页,浏览课本43页的内容,同时观察图2-23,找出大气分为哪三个层,每个层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三、讲授新课(36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了没有?大气共分为哪三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板书]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对,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三个分层,大家看图,最底下的是哪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
[教师提问]没错。我们知道,对流层是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么对流层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大家都有过登山的经历吗?
[学生回答]有!
[教师提问]那大家回想一下,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山脚下的时候比较凉快还是登上山顶的时候比较凉快呢?
[学生回答]登上山顶的时候比较凉快。
[教师提问]那大家可以从这里推出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板书]对流层:高度↑,温度↓
[教师讲述]没错。这就是对流层的一个特点,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对流层的温度是上冷下热的,这就有利于空气的对流,从而导致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此,对流层的对流运动是比较显著的。
[教师提问]那么平流层温度的垂直变化是不是也和对流层一样呢?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平流层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板书]平流层:高度↑,温度↑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说到对流层以对流运动为主,那么平流层以什么运动为主呢?
[学生回答]以平流运动为主。
[教师讲述]是的,这是因为平流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并且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所以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
[教师提问]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高层大气。我们知道,高层大气是最接近太空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的高空就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里宇航员进入太空都要穿宇航服呢?
[学生回答]有。
[教师讲述]除了穿上太空服,宇航员还要带上氧气瓶,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太空的空气很稀薄。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出,高层大气中的空气也是比较稀薄的了。空气稀薄,说明空气密度比较?
[学生回答]小。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空气密度小,气压就比较? [学生回答]低。
[板书]高层大气:气压低,密度小
[教师讲述]是的。除此之外,高层大气也是电离层所在的地方,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教师提问]那同学们观察了课本当中的图,有没有发现高层大气中还有一种非常美丽的现象?
[学生回答]极光。
[教师讲述]没错,那关于极光呢,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极光具体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提问]好,大气层的三个分层我们都了解到了。那我们刚才说到,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的是哪个层呢?
[学生回答]对流层。
[承转]没错,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是位于对流层当中。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5页,观察图2-24,同时思考课本44页思考一个问题: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好,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
[板书]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承转]大家思考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教师提问]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右边这个箭头,它是直接指向大气层对吧?
[学生回答]对。
[教师讲述]它表示的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左边的两个箭头: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最终到达地面,在这整一个过程中,大气将太阳辐射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反射和散射了。
[教师提问]对,没错。从这幅图中,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是吸收、反射和散射。
[承转]好,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三种作用形式。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4页,观察课本44页的这个表格,找出太阳辐射分为哪三类光。
[板书]吸收
反射 散射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怎么样了?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请XXX同学。[学生回答]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承转]请坐,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这三种光经过大气层时都发生了哪些情况呢?我们一一来看。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看紫外光,紫外光根据波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波长较短的主要被上层大气吸收,而波长较长的部分主要被臭氧层吸收。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可见光,可见光经过大气时发生了哪些情况?请XXX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教师讲述]请坐,回答得非常好。最后我们来看红外光,红外光主要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所吸收。
[承转]简单了解这个表格之后,我们重点来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吸收作用。
[教师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球首先经过哪一个层? [学生回答]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对。刚才我们说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 [学生回答]紫外光。
[教师提问]好,太阳辐射经过高层大气后就来到了平流层,我们知道平流层当中有臭氧层,那么臭氧层吸收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紫外光。
[教师提问]没错。最后太阳辐射到达了对流层,我们知道对流层当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那么这些物质吸收什么光?
[学生回答]波长较长的红外光。
[教师提问]没错。我们从高层大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中,能够得出大气吸收作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选择特性。
[教师提问] 没错。我们再来看反射作用。假设地球上没有大气,那么太阳辐射将全部到达地球。但当有了大气层之后,大气层就会反射部分太阳辐射。那有哪些光不能被反射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这说明反射的特性是? [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那么影响反射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参与反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云层和尘埃,而云层越厚,尘埃越多的话,反射作用就越强。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够解释,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了啊?
[学生回答]因为阴天的时候云层比较厚,反射作用就越强,温度就不会太高。[教师讲述]我们再来看散射作用。太阳光是平行射向地球表面的,而参与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这时候太阳辐射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这也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削弱。
[教师提问]我们举一个散射作用的例子。晴天的时候,天空呈现的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蓝色。[教师提问]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有散射作用。
[教师讲述]没错,因为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而肉眼对紫光并不敏感,因此最终大量的蓝色光就经过散射而被我们的肉眼所接收。
[教师提问]好,三种作用形式我们都讲完了,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首先,吸收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有?
[学生回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
[教师提问]对。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因此,吸收作用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教师提问]没错。那反射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云层和尘埃。[教师提问]波长范围呢?
[学生回答]各种波长都能被反射。[教师提问]因此它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 [学生回答]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教师提问]它们散射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教师提问]作用特点是? [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承转]看来同学都学得不错。那么大气除了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还有一个保温作用。现在就请同学阅读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同时思考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板书]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时候首先经过哪里?
[学生回答]大气层。
[教师提问]我们刚才学习了,大气会削弱太阳辐射,通过哪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吸收、反射、散射。
[教师提问]大地接收太阳辐射之后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增温。
[教师讲述]对。所以我们把这个概括为“太阳暖大地”。
[板书]太阳暖大地
[教师提问]我们继续来看。大地增温后,会产生什么辐射? [学生回答]地面辐射。
[教师提问]没错,地面辐射遇到大气层大部分会被大气怎么样? [学生回答]吸收。
[教师提问]少部分的地面辐射会射向? [学生回答]宇宙空间。
[教师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大气也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增温。
[教师讲述]对了。我们就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大地暖大气”。[板书]大地暖大气
[教师提问]最后,大气增温也会产生?
[学生回答]大气辐射。
[教师讲述]没错,我们把大气辐射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并且大气向上的部分同样是射向了宇宙空间。我们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大气还大地”。
[板书]大气还大地 [教师提问]好,这就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探究。大家知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也就是说,月球与地球到达太阳的距离是比较相近的,但是同学们月球的昼夜温差有多大吗?老师给大家两个数据。白天,月球表面的温度最高能达到127℃,而到了夜间,月球的温度能降到-183℃。这温差是不是特别大?
[学生回答]是。
[教师讲述]月球的昼夜温差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昼夜温差都大,这是为什么呢?好,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等一下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请XXX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 主要原因是大气。地球表面有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这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夜晚因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使得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这样昼夜温差就不会太大。而月球因为没有大气层的削弱作用,白天温度很高;夜晚也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温度就降得很低,所以月球的昼夜温差就很大了。
[教师讲述]好,请坐。回答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看来大家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那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今天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45页到46页的内容,找出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几个。
[板书]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学生回答]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板书]纬度
下垫面
[教师讲述]好,首先我们先来了解纬度因素。我们知道,纬度不同,意味着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那么我们讨论纬度因素的时候,主要就是讨论太阳高度不同对地面辐射有什么影响。
[教师提问]我们来看图,假设这是地球表面,这是大气层,当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太阳光就垂直到达地面,这时候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区域我们假设它为a,这种照射的情况我们假设为A。当太阳高度角不是最大的时候,照射的情况是这样的。这时候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区域我们假设它为b,这种照射情况我们假设为B。那么同学们请观察,在A和B哪种情况下,a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比较集中?
[学生回答]A情况下。
[教师提问]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A和B两种情况,哪种情况下太阳辐射经过的路径比较短?
[学生回答]A情况下比较短。
[教师提问]对。那么光热越集中,路径越短,说明a地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就越?
[学生回答]多。
[教师提问]因此,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 [学生回答]强。
[承转]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因素,下垫面因素。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本46页图2-27,从这幅图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陆地的反射率与海洋的反射率有什么不同?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陆地的反射率普遍比海洋的反射率高。
[教师讲述]好,请坐。没错,我们可以发现陆地的反射率和海洋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并且陆地上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也不一样,反射率不一样,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也就不一样,最终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不一样。这就是下垫面因素了。最后,课本还补充了一个因素是什么因素?
[学生回答]气象因素。[板书]气象
[教师提问]好,那究竟气象因素如何影响地面辐射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我们知道,拉萨和重庆大致位于同一纬度线,但是拉萨的年日照时数远远比重庆多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拉萨地区位于我国的什么高原?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
[教师提问]我们说,高原地区的空气比较? [学生回答]稀薄。
[教师提问]空气稀薄意味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 [学生回答]弱。
[教师提问]对了。那重庆地区呢?我们知道,重庆地区多雨雾,这就意味这大气当中的水汽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大气的削弱作用是比较?
[学生回答]强。
[教师提问]那大家现在能理解气象因素对地面辐射的影响了吗? [学生回答]能。
四、总结新课(3分钟)
[教师提问]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共分为哪三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接着我们学习了大气受热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那同学们说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哪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吸收、反射、散射。
[教师提问]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哪三个过程?
[学生回答]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教师提问]最后我们学习了影响地面辐射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教师讲述]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了。
五、复习巩固(3分钟)
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海拔↑,温度↓平流层:海拔↑,温度↑ 高层大气:气压低,密度小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
下垫面
气象
第二篇:《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模拟课堂讲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讲稿
学 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一第6节
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1 必修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年5月第2版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P43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1分钟)情境导入:
[投影图片]月球昼夜温差示意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将开始学习新的内容,在讲述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下面这组图片。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也就是说,月球与地球到达太阳的距离是比较相近的。但是白天的时候,月球表面的温度最高能达到127℃,而到了夜间,月球的温度能降到-183℃。月球的昼夜温差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昼夜温差都大,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新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11分钟)[投影图片]太阳辐射示意图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5页,观察图2-24,同时思考课本44页思考一个问题: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好,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
[板书]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承转]大家思考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教师提问]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右边这个箭头,它是直接指向大气层对吧?
[学生回答]对。
[教师讲述]它表示的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左边的两个箭头: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最终到达地面,在这整一个过程中,大气将太阳辐射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反射和散射了。
[教师提问]对,没错。从这幅图中,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是吸收、反射和散射。
[投影表格]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形式的参与成分、波长范围和特点。[承转]那么三种作用形式的参与成分、波长范围和特征分别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就根据这个空白的表格来学习下面的内容。
[投影表格]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承转]请同学们观察课本44页的这个表格,找出太阳辐射分为哪三类光。[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怎么样了?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请XXX同学。[学生回答]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承转]请坐,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这三种光经过大气层时都发生了哪些情况呢?我们一一来看。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看紫外光,紫外光根据波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波长较短的主要被上层大气吸收,而波长较长的部分主要被臭氧层吸收。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可见光,可见光经过大气时发生了哪些情况?请XXX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教师讲述]请坐,回答得非常好。最后我们来看红外光,红外光主要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所吸收。
[承转]简单了解这个表格之后,我们重点来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投影图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吸收作用。
[教师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球首先经过哪一个层? [学生回答]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对。刚才我们说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 [学生回答]紫外光。
[教师提问]好,太阳辐射经过高层大气后就来到了平流层,我们知道平流层当中有臭氧层,那么臭氧层吸收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紫外光。
[教师提问]没错。最后太阳辐射到达了对流层,我们知道对流层当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那么这些物质吸收什么光?
[学生回答]波长较长的红外光。[教师提问]没错。我们从高层大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中,能够得出大气吸收作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选择特性。
[投影图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教师提问] 没错。我们再来看反射作用。假设地球上没有大气,那么太阳辐射将全部到达地球。但当有了大气层之后,大气层就会反射部分太阳辐射。那有哪些光不能被反射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这说明反射的特性是? [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那么影响反射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参与反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云层和尘埃,而云层越厚,尘埃越多的话,反射作用就越强。
[投影图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教师讲述]我们再来看散射作用。太阳光是平行射向地球表面的,而参与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这时候太阳辐射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这也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削弱。
[教师提问]因此,晴天的时候,天空呈现的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蓝色。[教师提问]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有散射作用。
[教师讲述]没错,因为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而肉眼对紫光并不敏感,因此最终大量的蓝色光就经过散射而被我们的肉眼所接收。
[投影图片]三种作用形式的参与成分、波长范围和特点。[教师提问]好,三种作用形式我们都讲完了,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首先,吸收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有?
[学生回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
[教师提问]对。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因此,吸收作用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教师提问]没错。那反射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云层和尘埃。[教师提问]波长范围呢?
[学生回答]各种波长都能被反射。
[教师提问]因此它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 [学生回答]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教师提问]它们散射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教师提问]作用特点是? [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承转]看来同学都学得不错。那么大气除了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还有一个保温作用。现在就请同学阅读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同时思考下列三个问题。
[投影问题]
1、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2、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
3、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是什么?
[板书]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投影图片]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时候首先经过哪里?
[学生回答]大气层。
[教师提问]我们刚才学习了,大气会削弱太阳辐射,通过哪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吸收、反射、散射。
[教师提问]大地接收太阳辐射之后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增温。
[教师讲述]对。所以我们把这个概括为“太阳暖大地”。
[教师提问]我们继续来看。大地增温后,会产生什么辐射? [学生回答]地面辐射。
[教师提问]没错,地面辐射遇到大气层大部分会被大气怎么样? [学生回答]吸收。
[教师提问]少部分的地面辐射会射向? [学生回答]宇宙空间。
[教师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大气也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增温。
[教师讲述]对了。我们就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大地暖大气”。[教师提问]最后,大气增温也会产生? [学生回答]大气辐射。
[教师讲述]没错,我们把大气辐射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并且大气向上的部分同样是射向了宇宙空间。我们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大气还大地”。[教师提问]好,这就是大气的保温作用。
[承转]学完大气的保温作用,接下来我们回到课前给大家布置的思考题。[投影图片]地月表面昼夜气温差异
[教师提问]我们一起来观察,白天的时候,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太阳辐射将全部到达月球表面,而在地球上,由于有大气层的存在,而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因此,白天的时候谁的温度比较高呢?
[学生回答]月球。
[教师提问]没错。同样的道理,夜晚,月球上没有大气,导致白天接收到的
太阳辐射绝大部分还给了宇宙空间,而地球上因为有大气的存在从而对地球表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那同学们说夜晚是谁的温度比较高呢?
[学生回答]地球。
三、总结新课(1分钟)
[承转]看来大家都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最后,我们就来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投影图片]小结
[教师提问]首先,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哪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吸收、反射、散射。[教师提问]这个过程我们把它称为? [学生回答]削弱作用。
[教师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会产生? [学生回答]地面辐射。
[教师提问]地面辐射到达大气之后,大气增温,会向下产生什么辐射?[学生回答]大气逆辐射。
[教师提问]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 [学生回答]保温作用。
[教师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地面的直接热源是? [学生回答]太阳辐射。
[教师提问]那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学生回答]地面。
四、复习巩固(1分钟)
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第三篇: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两图,回答3~4题。
3.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A.8℃ B.10℃ C.12℃ D.20℃ 4.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回答5~8题。5.若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A.1.5℃ B.2.5℃ C.15℃ D.25℃ 6.①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A.A1 B.B1 C.C1 D.D1
7.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A.两者均增强
B.两者均减弱
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 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 8.①②两地热力状况为()A.A1>A2 B.B1>B2 C.C1<C2 D.D1>D2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9.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3、有时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突然中断,这可能是()
A、对流层出现云、雨、雾、雪等天气
B、臭氧层的存在
C、电离层受到耀斑爆发的干扰 D、空气对流运动所致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 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1~13题。1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13.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地理现象是()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B.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C.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D.黎明时分天空是明亮的
14.右上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5~16题。15.与成都相比,拉萨()A.白天大气辐射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C.白天太阳辐射强 D.夜晚地面辐射强 16.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A.纬度差异较大 B.经度差异较大 C.地面状况不同
D.人类活动的差异
读右上图,完成17~18题。
17.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18.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19.当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时,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至0℃以下,形成冻雨。下面四幅图是近地面垂直气温分布图,有利于冻雨形成的是()20.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C.该层中的CO2可吸收大量紫外线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1.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22.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越大 B.大气密度愈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
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 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23~24题。23.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24.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微风 D.大气逆辐射强
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25~27题。25.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6.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受热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④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①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②大小有关 27.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下图中甲、乙、丙三地纬度相同。据此回答28――31问题。
28、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29、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果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0、丙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但气温高的原因是什么?
31、人们在到达乙地后,感到头上“火辣辣”,脚下“冷飕飕”。说明这种描述反映的自然现象,并分析原因。
12.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____。(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图中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______。原因是:
(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5)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____(大或小),为什么?
13.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1)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过程有关。(2)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4分)(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22.(2013·扬州摸底)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理由为_______________。
(2)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第四篇: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在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再加之学生基础差,学习有点困难。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给大家分享一首诗,那就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请看黑板,这其中有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的意思是四月山下的百花已经凋谢而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这蕴含着我们地理学中的一个规律,就是近地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一起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新授课: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大气的组成及作用。说到大气的受热过程,那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能量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呢?(分析图片),说到太阳辐射,前面在第一章第二节我们也学到太阳辐射波长范围,而且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我们也把太阳辐射称短波辐射。
过渡:既然太阳辐射要到达地球,那么它的路径是怎么样的?我们都知道,地球外面被一层类似于薄膜的东西包围着,我们称它为大气层。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要穿过大气层才能到达我们的地球。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辐射的 能量会发生变化吗?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回答。
我们把这种作用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哪几种类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很好,现在我们就一个个对它们进行分析。首先是吸收作用。大气主要成分为N,几乎不吸收太阳辐射,主要是水汽和CO2吸收为红外线。而在平流层O3主要吸收紫外线。所以,大气主要凭借臭氧、水汽、CO2选择性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的紫外光和红光部分,而对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可见光部分则让它大部分透过,所以,太阳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很少的。
接着是反射作用。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和较大尘埃把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返回宇宙空间。而且,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强。
那么,当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尘时,波长较短的光(如蓝光、紫光)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从而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如天空呈蔚蓝色。问: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它的原因是?
学生回答:夏季多云的白天,其反射作用较强,因此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气温不会太高 我们把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统称为大气的削弱作用
过渡: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而且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大气吸收、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一部分,而只剩下被地面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请看黑板的这幅图,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低纬向两极递减。
补充:太阳辐射影响因素还有哪些?海拔和天气
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使地球表面温度发生什么变化?没错,当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会使地面升温,当地面温度达到一定时,他就会成为一个辐射源,把热量向外辐射。我们就把它称为地面辐射。而根据辐射原理,物体温度愈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波长愈短,物体温度愈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波长愈长。而我们地球表面比太阳的温度少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的波长长,所以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我们再看看,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吸收,从而增高了大气温度。分析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得出地面是大气最重要、最直接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部分射向地面。方向刚好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种作用,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而人们也习惯称它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问: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想一想:大气逆辐射只是晚上存在吗?不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的削弱作用。现在,老师就用三句话来总结黑板上的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现在我们来找几位同学做游戏
请看图片这是什么?对,这是温室和薄膜,那么为什么温室和薄膜内温度较高呢? 温室和薄膜能穿过太阳短波辐射,不能穿过地面面长波辐射 同学们今天你低碳了吗?用保温作用解释温室效应
请看教材29页活动,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剧烈?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圈。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课后练习
总结:这几课我们主要讲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实际就是能量在太阳、大地、大气之间的传递。具体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之后我们要学会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特别是解释温室效应,而且要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地球。
第五篇: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内容
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众多的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及物理、数学等跨学科知识。设计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及运用融为一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
(2)教材结构
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在必修一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相呼应,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
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其中所包含的人地关系分析思想也对今后地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开篇内容。所以,本节内容在必修一自然地理学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2、本部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3、知识储备: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4、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区域认知
学会分析区域特征,进而形成区域认知素养,即在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基础上,会分析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不均的原因,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2)综合思维
明确要素是动态变化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即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结合示意图说出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通过对“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在大气角度的成因分析,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3)人地协调观
对全球变暖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低碳,节能减排意识。
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了解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对温室大棚、地膜覆盖、制造烟雾防霜冻的原理分析和对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分析。(4)地理实践力
能够通过调查、访谈等了解当地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并能设计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重点难点
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依据《课程标准》中“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目标要求,确定这一重点。
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法和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达成教学目标。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是一门讲“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教学设计理念及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图示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4、讲解法
六、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