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
C.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 2.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
图片。
四、课时课型。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
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C,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地球上有大气
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
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 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
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杂质比较多的时候,空气遇冷就容易成云致雨。这就是大气的组成及其意义,我们只需要了解。
师:好,了解了大气的组成之后我们来看两幅图片,图片显示的是运动员登陆珠穆朗玛峰的情景,如果大家平时注意观察的话就会知道登山运动员身上都背着重重的氧气筒,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很好,正如XX所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的含量不能满足人的正常呼吸,所以登山运动员在登海拔比较高的山时通常会背氧气筒。
师: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那么也就是说,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的厚度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师:这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气总共可以分为几层? 生:三层
师:对,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垂直运动状况分为了三层、分别是12千米以下的对流层,12至50千米的平流层,以及50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这里,我们具体从每一层的特点来分析。先来看对流层。
师:同学们请看ppt,这里有一幅图,纵坐标代表的是高度,横坐标代表的是温度。红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那么,从这条曲线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为什么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而越往上温度越低呢?原因就是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再重复一遍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至于原因我们等下会解释的。刚刚我们说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降低快慢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看——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请同学们做一下笔记,这是必考的计算题。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
师:接着来我们看对流层的第二个特点。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把第一层命名为对流层呢?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流层的大气对流运动非常显著。由于对流层靠近地面的气温要比上面的高,所以靠近地面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会冷确收缩,当越来越多的空气堆积在一起,质量越来越大时,便会慢慢下沉,由此形成了对流过程。也正是因为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常常伴随有风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平流层又有怎么样的特点呢,它和对流层有什么不同?
师:图中黄色所标注的这条曲线就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平流层气温的变化与对流层的变化是相反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平流层的顶部有一层厚厚的臭氧层,臭氧吸收了大量紫外线后使得平流层的顶部空气温度相对较高。也就是说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在平流层中这种上热下冷的大气状态会不会发生对流?因而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比较晴朗。
师:下面来看高层大气。蓝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大气在这个地方,趋势改变了,那么高层大气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变化趋势呢?高层大气底层,是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分界处,仍然具有较高的臭氧含量,因此,这里也保持了较高的温度。高层大气中层,这里没有足以引起气温升高的臭氧,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也还不能使氧分子分离成为氧原子,因此,热层的温度将降到很低。高层大气的最高层,氧分子进一步分离成为氧原子,氧原子能像臭氧分子一样吸收大量的热,因而外层大气的温度又开始回升。所以,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减而后递增。另外,高层大气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无线电通信,我们使用的手机,和原来的有天线的电视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电离层,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足以反射电磁波的部分大气层。距地面高度70~500 km。)
师: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罕见的极光,流星就出现在高层大气,我们来欣赏一下神奇的极光和美丽的流星。
师:好,现在打开书43页,我们来完成活动题
下面有一道练习题。
师:既然对流层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对流层
首先来看对流层的受热状况,在这里我们首先理解一个概念,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根据波长和辐射的特点,太阳辐射分了 生:三个区,分别是红紫可见
师:这是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图,我们来看,横轴代表波长,纵轴代表辐射能力,从横轴我们可以看出,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是: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其中紫外线区是短波辐射,红外线区是长波辐射,可见光区波长由长到短又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紫外区的能量占到了太阳辐射能的7%,可见光区占50%,红外线区占43%,所以我们说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同学们 这里还有一个电磁学知识,大家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可以了: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而辐射波长越短;
太阳的辐射保证了地球上能量的来源,那么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够全部到达地面吗? 生:不能,大气削弱
师:打开书44页我们来看这幅图,请同学们找出图中有关大气削弱的关键字,生:。。
师:这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散射和反射,这三种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蓝色实线代表紫外线,黄色代表可见光,红色代表红外线,我们来看吸收的都是什么物质?吸收的是什么?是什么?可见光有没有被吸收?这说明吸收具有——选择性
但是反射作用对任何太阳辐射都没有选择性,但是云层的厚度,尘埃的多少和反射的强弱有关,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尘埃杂质越多反射越强。
那么散射呢?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说明其他的不易被散射,这说明散射有什么特点?
师:对,有选择性。我们来看44页活动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生:。。。
师:为什么不是紫色呢?。。。
师:大气受热过程除了受到大气削弱的影响外还受到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影响,什么是地面辐射,什么是大气辐射?来看了解一下他们的概念。。。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很低,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刚才呢都是预热,下面我们来学习最精彩的部分——大气受热的过程
师:首先太阳辐射来到地球,经过大气的检验后,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和反射,留下大部分可见光来到客厅,作为客人他带来了很多礼物,主人要不要收?要的,所以地面心里一热就升温了,这个过程我们叫太阳暖大地。地面升温后就会向外释放能量,要不然脸就被憋红了啊,释放的热量有75--95%被大气吸收,有一小撮会射向宇宙空间,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大地暖大气,由于大气吸收的主要是地面的热量,所以大气的主要来源是地面,而非太阳辐射,记住了没有?好;此时,大气又收到礼物了,心里是不是热了?怎么办?对,能量反馈,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大地,射向大地的一部分叫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大气还大地。大气的受热有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好,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是?。。非常好!
师:书本45页,来看活动题
师:地面是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那么地面受热得多少直接关系到大气的温度变化,那么什么因素影响着地面的辐射呢?这是我的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这是祁连山脚下,是我去年回家拍的,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地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 生:。。
师: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纬度因素,那么还有什么因素呢?
这是哪里?对,是四中的马路,这里呢?还是四中,这两种地面的辐射一样吗?不确定我们就来看书本46也的图,不同地面的反射率不同就使得地面获得的热量有别,还记得我提醒过大家的一句话吗?温度越高,能量越大,波长越短,岩石和土壤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岩石受热快,地面辐射也强。土壤反之。我们还来看一下土壤的颜色好像也与反射率有关,是怎样的规律?对颜色越浅反射越强,土壤性质不同反射率也不一样,其中。很多,同学们自己去发现
师:下面我们用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来回答下面问题。。。。
下垫面主要是反射率的问题,刚才通过表已经说了,在这里不详细讲了,纬度和下垫面是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天气状况,日照长短等,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下面我们来回顾总结 师:最后巩固练习题。
第二篇:示范教案(大气环境 第3课时)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热力环流?
2.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风向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何特点? 生 ①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具体过程可叙述为
②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大气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我们前面所学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板 书: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推进新课
师 那么导致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生 阅读教材,并回答(主要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投影:
“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赤道与极地间的空气会怎样运动呢?
生 思考回答,并绘出赤道与极地间热力环流图。
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师 这种因不同纬度冷热不均,而使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带,两极地区形成高气压带的影响因素,被称为热力因素。
师 借助投影图(或板图)总结分析:
以上情况的出现,只局限于地球不动、地表均匀,形成的是单圈环流。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现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大气运动的情况。
首先要了解低纬环流和信风带的形成。
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轻的气流便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到高空后即向南北分流,其中向低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上空,随后转为下沉气流,这样便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纬环流。而向高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在极地地区下沉,于是便在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高纬环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小组代表3:在北纬30°~60°盛行从副高吹来的西南风,形成西风带;在60°~90°盛行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
小组代表4:因为在北纬60°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所以容易产生降水。北纬90°因为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容易产生降水。
师 由此可看出,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区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带,并盛行不同方向的风。在南半球,同样也存在着低、中、高纬三个环流圈,但由于受不同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师 在黑板上画出南半球的半球图,让学生到黑板上标注出各纬度形成的气压带,及各气压带之间盛行的风向。
生 讨论并画图,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如下图:
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
师 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且高低气压相间排列。
上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是在地球自转但不公转、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形成的。实际上,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公转,地表也不均一,所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板 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师 读教材P51“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观察思考完成活动P52第1题相关内容:
第三篇: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教案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 提高阅读“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热力环流的形成”等示意图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和方向,为后面学习“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作知识、技能和方法上准备。
三、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
四、难点 :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五、内容分析: 大气组成、热力状况、热力环、大气运动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所以本人采取了实验综合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 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1 . 大气受热过程
此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A .本段内容要点:(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B .知识准备: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如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这些知识虽然课标中没有要求掌握,却是理解“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求注意理解其概念及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C .知识延伸:大气的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对大气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应用,属于达标后的知识拓展,可结合示意图教学。
2.热力环流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3.大气的水平运动
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部分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
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
六、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处理:
七、授课过程:
课前学习准备活动: 布置每个学生收集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日变化数据。要求对 12 : 00 和 14 : 00 两个时刻的气温做数据记录和对比。得出午后 14 : 00 的气温比正午 12 : 00 的气温还要高的结论。
新课引入:为什么一天最热的时刻不是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 12 : 00,而是稍后的 14 : 00 ?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 在下图中用 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讲述: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小结: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但由于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是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 板书:
二、热力环流
实验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这样流动?
讲述: 假设这三条线是 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思考: 1、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A 地受热,BC 两地遇冷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冷热不均的情况下,A 地大气膨胀上升,BC 两地大气收缩下沉)、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A 地上空空气聚集形成高压,BC 两地空气密底减少形成低压;近地面,A 空气上升,空气稀疏开成低压,BC 两地空气下沉聚集形成高压)、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是否还相同?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小结板书: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活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则相反,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海陆风是就是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务: .在书上图 a 和图 b 上标出昼夜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2 .一天之内,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在图 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 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4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小结板图: 海陆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转折: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中,先看大气水平运动。而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经常感受到的风。板书: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讲述: 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板书: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显示:
板书: 2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实验演示
用一小球抛向旋转中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35 页活动
师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总板书: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
二力合力: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三力合力: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摩擦力
九、课后反思和评价:
地转偏向力
对本单元中大气的组成、大气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的原理和规律,需引导学生理清各原理规律之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真正地理解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是通过现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大气的受热及大气环流的过程,并能在气压图上正确地判断风向。同时还 需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拓宽学生的思维与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在本单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一些实验的效果难于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本人建议课堂中实验不宜太多,可能将一部分的实验交由学生操作并可纳入非纸笔考试部分。
第四篇:大气环境教学反思
哈尔滨市“烛光杯”地理教学大赛
教学反思
《大气环境》教学反思
哈五中 蔡恩加
在市教研员的鼓励下,借“烛光杯”地理教学大赛的平台,我在2014年10月31日上了一节《大气环境》高三一轮复习课。这节课紧紧围绕我校倡导并要求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先学后教,以学促教”的教学模式并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学情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我校的教学模式更适用于我校的学生,学生学习更有效。
这节课,我充分地调动学生。先让学生课前完成学案,然后在课上通过抽签的形式明确各小组任务,以体现公平性。教师将学生分为展示组和点评组。学生明确任务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并展示。每组的展示都由学生点评,目的是要增加小组间的竞争,使展示的效果更好。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适时地及时追问、点拨对学生的鼓励也算恰到好处。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轻松。
本节课的亮点,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原创高考题”,一是建立思维导图“知识树”。“原创高考题”环节学生积极性很高,选取材料---雾霾贴近生活,是热点问题,但由于展示台出现问题,未能将学生编的题展示,有些遗憾。教师在此处的点评点拨,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思维导图”是在每组学生展示结束后,由同组其他同学将题中所涉及的知识补充到“知识树”上的。通过逐一归纳梳理知识点,学生对这部分重点知识印象深刻,突出重 哈尔滨市“烛光杯”地理教学大赛
教学反思
点。最后教师总结,再次明确本节学习内容及高考考点。
不足:教师点拨深度不够,点拨评语逊色。课堂上的时间把握不够紧凑。学生画图不准确的地方,未指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思维导图要坚持并做好积累,逐步指导学生完善。
第五篇:《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学 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三第9节
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1 必修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年5月第2版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P4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每个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知道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能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4)知道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培养学生对
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探究法分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练法、讨论法。【教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2分钟)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讲述新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刚刚过去的军训中,大家都非常辛苦。那在军训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是比较喜欢阴天呢?还是晴天呢?
[学生回答] 阴天!
[教师讲述] 为什么是阴天?
[学生回答] 因为阴天比较凉快!
[教师讲述] 是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呢?我们这节课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3页,浏览课本43页的内容,同时观察图2-23,找出大气分为哪三个层,每个层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三、讲授新课(36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了没有?大气共分为哪三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板书]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对,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三个分层,大家看图,最底下的是哪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
[教师提问]没错。我们知道,对流层是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么对流层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大家都有过登山的经历吗?
[学生回答]有!
[教师提问]那大家回想一下,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山脚下的时候比较凉快还是登上山顶的时候比较凉快呢?
[学生回答]登上山顶的时候比较凉快。
[教师提问]那大家可以从这里推出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板书]对流层:高度↑,温度↓
[教师讲述]没错。这就是对流层的一个特点,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对流层的温度是上冷下热的,这就有利于空气的对流,从而导致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此,对流层的对流运动是比较显著的。
[教师提问]那么平流层温度的垂直变化是不是也和对流层一样呢?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平流层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板书]平流层:高度↑,温度↑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说到对流层以对流运动为主,那么平流层以什么运动为主呢?
[学生回答]以平流运动为主。
[教师讲述]是的,这是因为平流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并且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所以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
[教师提问]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高层大气。我们知道,高层大气是最接近太空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的高空就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里宇航员进入太空都要穿宇航服呢?
[学生回答]有。
[教师讲述]除了穿上太空服,宇航员还要带上氧气瓶,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太空的空气很稀薄。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出,高层大气中的空气也是比较稀薄的了。空气稀薄,说明空气密度比较?
[学生回答]小。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空气密度小,气压就比较? [学生回答]低。
[板书]高层大气:气压低,密度小
[教师讲述]是的。除此之外,高层大气也是电离层所在的地方,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教师提问]那同学们观察了课本当中的图,有没有发现高层大气中还有一种非常美丽的现象?
[学生回答]极光。
[教师讲述]没错,那关于极光呢,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极光具体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提问]好,大气层的三个分层我们都了解到了。那我们刚才说到,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的是哪个层呢?
[学生回答]对流层。
[承转]没错,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是位于对流层当中。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5页,观察图2-24,同时思考课本44页思考一个问题: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好,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
[板书]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承转]大家思考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教师提问]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右边这个箭头,它是直接指向大气层对吧?
[学生回答]对。
[教师讲述]它表示的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左边的两个箭头: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最终到达地面,在这整一个过程中,大气将太阳辐射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反射和散射了。
[教师提问]对,没错。从这幅图中,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是吸收、反射和散射。
[承转]好,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三种作用形式。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4页,观察课本44页的这个表格,找出太阳辐射分为哪三类光。
[板书]吸收
反射 散射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怎么样了?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请XXX同学。[学生回答]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承转]请坐,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这三种光经过大气层时都发生了哪些情况呢?我们一一来看。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看紫外光,紫外光根据波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波长较短的主要被上层大气吸收,而波长较长的部分主要被臭氧层吸收。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可见光,可见光经过大气时发生了哪些情况?请XXX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教师讲述]请坐,回答得非常好。最后我们来看红外光,红外光主要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所吸收。
[承转]简单了解这个表格之后,我们重点来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吸收作用。
[教师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球首先经过哪一个层? [学生回答]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对。刚才我们说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 [学生回答]紫外光。
[教师提问]好,太阳辐射经过高层大气后就来到了平流层,我们知道平流层当中有臭氧层,那么臭氧层吸收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紫外光。
[教师提问]没错。最后太阳辐射到达了对流层,我们知道对流层当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那么这些物质吸收什么光?
[学生回答]波长较长的红外光。
[教师提问]没错。我们从高层大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中,能够得出大气吸收作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选择特性。
[教师提问] 没错。我们再来看反射作用。假设地球上没有大气,那么太阳辐射将全部到达地球。但当有了大气层之后,大气层就会反射部分太阳辐射。那有哪些光不能被反射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这说明反射的特性是? [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那么影响反射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参与反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云层和尘埃,而云层越厚,尘埃越多的话,反射作用就越强。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够解释,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了啊?
[学生回答]因为阴天的时候云层比较厚,反射作用就越强,温度就不会太高。[教师讲述]我们再来看散射作用。太阳光是平行射向地球表面的,而参与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这时候太阳辐射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这也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削弱。
[教师提问]我们举一个散射作用的例子。晴天的时候,天空呈现的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蓝色。[教师提问]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有散射作用。
[教师讲述]没错,因为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而肉眼对紫光并不敏感,因此最终大量的蓝色光就经过散射而被我们的肉眼所接收。
[教师提问]好,三种作用形式我们都讲完了,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首先,吸收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有?
[学生回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
[教师提问]对。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因此,吸收作用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教师提问]没错。那反射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云层和尘埃。[教师提问]波长范围呢?
[学生回答]各种波长都能被反射。[教师提问]因此它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 [学生回答]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教师提问]它们散射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教师提问]作用特点是? [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承转]看来同学都学得不错。那么大气除了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还有一个保温作用。现在就请同学阅读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同时思考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板书]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时候首先经过哪里?
[学生回答]大气层。
[教师提问]我们刚才学习了,大气会削弱太阳辐射,通过哪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吸收、反射、散射。
[教师提问]大地接收太阳辐射之后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增温。
[教师讲述]对。所以我们把这个概括为“太阳暖大地”。
[板书]太阳暖大地
[教师提问]我们继续来看。大地增温后,会产生什么辐射? [学生回答]地面辐射。
[教师提问]没错,地面辐射遇到大气层大部分会被大气怎么样? [学生回答]吸收。
[教师提问]少部分的地面辐射会射向? [学生回答]宇宙空间。
[教师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大气也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增温。
[教师讲述]对了。我们就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大地暖大气”。[板书]大地暖大气
[教师提问]最后,大气增温也会产生?
[学生回答]大气辐射。
[教师讲述]没错,我们把大气辐射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并且大气向上的部分同样是射向了宇宙空间。我们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大气还大地”。
[板书]大气还大地 [教师提问]好,这就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探究。大家知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也就是说,月球与地球到达太阳的距离是比较相近的,但是同学们月球的昼夜温差有多大吗?老师给大家两个数据。白天,月球表面的温度最高能达到127℃,而到了夜间,月球的温度能降到-183℃。这温差是不是特别大?
[学生回答]是。
[教师讲述]月球的昼夜温差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昼夜温差都大,这是为什么呢?好,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等一下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请XXX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 主要原因是大气。地球表面有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这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夜晚因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使得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这样昼夜温差就不会太大。而月球因为没有大气层的削弱作用,白天温度很高;夜晚也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温度就降得很低,所以月球的昼夜温差就很大了。
[教师讲述]好,请坐。回答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看来大家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那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今天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45页到46页的内容,找出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几个。
[板书]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学生回答]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板书]纬度
下垫面
[教师讲述]好,首先我们先来了解纬度因素。我们知道,纬度不同,意味着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那么我们讨论纬度因素的时候,主要就是讨论太阳高度不同对地面辐射有什么影响。
[教师提问]我们来看图,假设这是地球表面,这是大气层,当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太阳光就垂直到达地面,这时候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区域我们假设它为a,这种照射的情况我们假设为A。当太阳高度角不是最大的时候,照射的情况是这样的。这时候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区域我们假设它为b,这种照射情况我们假设为B。那么同学们请观察,在A和B哪种情况下,a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比较集中?
[学生回答]A情况下。
[教师提问]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A和B两种情况,哪种情况下太阳辐射经过的路径比较短?
[学生回答]A情况下比较短。
[教师提问]对。那么光热越集中,路径越短,说明a地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就越?
[学生回答]多。
[教师提问]因此,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 [学生回答]强。
[承转]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因素,下垫面因素。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本46页图2-27,从这幅图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陆地的反射率与海洋的反射率有什么不同?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陆地的反射率普遍比海洋的反射率高。
[教师讲述]好,请坐。没错,我们可以发现陆地的反射率和海洋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并且陆地上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也不一样,反射率不一样,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也就不一样,最终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不一样。这就是下垫面因素了。最后,课本还补充了一个因素是什么因素?
[学生回答]气象因素。[板书]气象
[教师提问]好,那究竟气象因素如何影响地面辐射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我们知道,拉萨和重庆大致位于同一纬度线,但是拉萨的年日照时数远远比重庆多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拉萨地区位于我国的什么高原?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
[教师提问]我们说,高原地区的空气比较? [学生回答]稀薄。
[教师提问]空气稀薄意味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 [学生回答]弱。
[教师提问]对了。那重庆地区呢?我们知道,重庆地区多雨雾,这就意味这大气当中的水汽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大气的削弱作用是比较?
[学生回答]强。
[教师提问]那大家现在能理解气象因素对地面辐射的影响了吗? [学生回答]能。
四、总结新课(3分钟)
[教师提问]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共分为哪三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接着我们学习了大气受热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那同学们说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哪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吸收、反射、散射。
[教师提问]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哪三个过程?
[学生回答]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教师提问]最后我们学习了影响地面辐射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教师讲述]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了。
五、复习巩固(3分钟)
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海拔↑,温度↓平流层:海拔↑,温度↑ 高层大气:气压低,密度小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
下垫面
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