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三节 大气环境(刘老师)
1教学目标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做地理小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画示意图了解热力环流并掌握其形成原理,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实例,进而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大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2学情分析
大气环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高考内容中所占比重较大。大气环境中最难的内容是大气的运动,而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解释相关自然现象。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习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基础,而且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
高一学生地理基本知识薄弱,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因此,本节课紧紧围绕热力环流这个中心,先通过视频和生活中的实例,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借助地理小实验设置问题小组互动探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进一步创设情境学习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接着通过画图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联系转化和梳理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由于教授的各班级学生水平不同,活跃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在互动教学时,教师引领的方向,以及问题设置的难度和点拨提示的深度都不尽相同。程度较好的班级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点拨为主,注重独立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程度较差的班级以教师引领、学生模仿学习为主,侧重基础知识积累和内容结构的构建。
3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相关规律、常见的形式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湘教版 必修Ⅰ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第一课时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
一、课型:实验探究课 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做地理小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画示意图了解热力环流并掌握其形成原理,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实例,进而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大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三、目标分析论证
(一)准确性分析
大气环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高考内容中所占比重较大。大气环境中最难的内容是大气的运动,而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解释相关自然现象。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习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基础,而且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
(二)可行性分析
高一学生地理基本知识薄弱,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因此,本节课紧紧围绕热力环流这个中心,先通过视频和生活中的实例,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借助地理小实验设置问题小组互动探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进一步创设情境学习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接着通过画图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联系转化和梳理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弹性分析
由于教授的各班级学生水平不同,活跃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在互动教学时,教师引领的方向,以及问题设置的难度和点拨提示的深度都不尽相同。程度较好的班级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点拨为主,注重独立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程度较差的班级以教师引领、学生模仿学习为主,侧重基础知识积累和内容结构的构建。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诸葛亮火烧葫芦屿视频抛出问题:这场雨真是天意?再观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里暖气片装在窗户下面即现在为什么流行地暖?” 而空调内机位置为什么靠上?孔明灯升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从感性上了解热力环流无处不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预习认标: 学生活动:课前预习:按要求完成预习。课上:说出本节主要内容。
问题预设:学生不能说全本节主要内容,把握不准重难点。解决办法:
1、小组内同学补充;
2、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效果,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有效性。知识铺垫: 下面我们一起简要回顾。首先明确几个概念。
大气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铅直气柱的重力。由图可以看出,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等压线:气压值相等的点的连线。等压面: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平面。目标:温故知新
成果:掌握有关大气基本概念,巩固基础知识。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热力环流原理探究:假设理想情况,A、B、C三地受热均匀,看图思考
1、同一水平面气压有无差异?
2、等压线(面)相互关系,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升高如何变化?
实际上,地表各地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是不均匀的。认真观察以下实验并进行小组活动。观察并思考A、B、C三地的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因受热不均分别有什么变化?这种空气密度差异会导致各点气压如何变化?气温与近地面气压的关系?标出大气在垂直方向和(高空、近地面)水平方向的气压状况进一步探究: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的关系?
3、高低气压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比较?并用箭头画出大气的运动状况。
2、此时等压面是否还能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如何变化?用虚线画出结果并解释原因?
3、等压面有什么特征?
总结归纳:①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②垂直方向上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
③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不同高度上的高压数值不一定比低压数值大,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值下高上低
④在水平方向上,气体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⑤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高高低低”
动手画一画:根据图中信息,自己动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最后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问题预设:
1、搞不清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2、总结不全热力环流的相关规律。解决办法:!、通过带着问题去看动画及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目标: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借助动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并把知识理论化。
成果:
1、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2、掌握热力环流的相关规律。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有哪些呢?
(1)、给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的材料再通过动画演示学习城市风。(2)、探究歌曲《军港之夜》中的海风是如何形成的?(3)、《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和热力环流有没有一定的关系? 探究画图:给出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的示意图让学生: 标出高低空气压状况。标出气流流动方向。
探究近地面风对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问题预设:
1、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2、学生画图中可能出现困难。
解决办法:
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和引深课外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
2、先看一遍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再让学生动手去画,然后师生检查修正。(1)图中1~4点气压值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中用箭头,绘出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运动状况。(3)判断图中A点与B点的受热状况。
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并锻炼绘图能力。
2、举一反三,锻炼自学能力,总结能力。
成果:
1、画出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的示意图。
2、知道了近地面风对生活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能力转化:(1)图中1~4点气压值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中用箭头,绘出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运动状况。(3)判断图中A点与B点的受热状况。
目标:通过巩固练习,检测学习效果,查漏补缺。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知识内化。成果: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学习效果。梳理反思: 反思问题与角度:
1.回顾本节课都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2.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3.对照学习目标,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 完成的步骤方法:
自我反思,说出本节课自己的收获;教师和学生共同口述重点,最后个人将反思写到笔记本上。
目标:构建个人知识结构。成果:个人学习成果的归纳。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见练习册 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成果:学生形成的书面作业。
4.1.2教学活动
活动1【作业】导学案 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做好预习为课上做好准备。活动2【导入】火烧葫芦谷
观看诸葛亮火烧葫芦屿视频抛出问题:这场雨真是天意?再观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里暖气片装在窗户下面即现在为什么流行地暖?” 而空调内机位置为什么靠上?孔明灯升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从感性上了解热力环流无处不在。活动3【活动】画图并总结
动手画一画:根据图中信息,自己动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最后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活动4【测试】学以致用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有哪些呢?
(1)、给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的材料再通过动画演示学习城市风。(2)、探究歌曲《军港之夜》中的海风是如何形成的?(3)、《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和热力环流有没有一定的关系? 探究画图:
标出高低空气压状况。标出气流流动方向。
探究近地面风对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第二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三节 大气环境(何老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学生能够分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并且能用这个知识点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4. 学生能够分析并会画简单的热力环流图、大气水平运动;
5.学生能够分析、理解并画出全球性大气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3.学生能够画出大气的运动方向并说明大气运动过程;
4.学生能够画出全球性大气环流并能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分析大气的温室效应在农业中的运用,学生能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激发了运用创造能力;
3.通过对大气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学习,使学生关注生活,形成科学的大气观。
2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过了宇宙中的地球,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以及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对本堂课的大气环境内容学习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本单元学习的大气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相关,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感观上的认识。在以上这些的基础上,学生对本堂课一些简单的问题能较好地认识。而对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却是接触不多,并且想象能力不足,加之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很多同学在初中没有学过地理,大气知识抽象复杂,学生理解很困难,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要作为难点重点讲解,利用动画和图表等内容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3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
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3.大气的热力环流和水平运动;
4.全球性大气环流
(二)难点: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大气的热力环流和水平运动;
3.全球性大气环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读图、绘图,并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层次大气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1.2学时重点
大气各层次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1.3学时难点
各层次气温变化曲线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嫦娥奔月之后的生活如何呢?引出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活动2【活动】探究新知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请学生读图2—23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1、“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有何不同?”
2、各层次有哪些特点? 活动3【活动】探究新知
【提问】各层次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提问】
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可以说是“人类之家”。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活动4【练习】巩固新知
1.一架客机要求保持在十千米左右的高度飞行,应该在()地方上空飞最安全。A.澳大利亚上空 B.加拿大北部上空 C.新加坡上空 D.中国南部上空
活动5【活动】分享收获
师生共同 小结: 各层特点、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6【作业】拓展提高
做“地图册”和“名师导学”相关练习
4.2高三 气候特征和成因的描述
4.2.1教学目标
能够用简洁、科学、准确的语言描述气候的特征和成因
4.2.2学时重点
气候成因的分析方法以及特征的描述(思维与表达能力——时间、空间、过程、结果、辩证、比较、定性、定量)
4.2.3学时难点
气候成因的分析方法以及特征的描述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表语言来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要求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进行描述。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展示考纲考点、导入新课
展示重庆高考考纲、重庆高考近五年气候考点、全国高考近三年考点。展示高考中关于事物描述的方法
1、气温
① 20度上的一般用炎热(高温);0到20度用凉爽(温暖);0度下用寒冷。
② 气温年较差大(冬冷夏热);
气温年较差小(寒带终年低温,热带终年高温,温带海洋性终年温和)③温带大陆和高寒气候还要加上气温的日较差 ④积温多少
2、降水
① 全年多少,②季节分配情况(一般说夏季冬季多少,干湿分明),季风气候需说明年际变化大,③降水的集中程度。
3、光照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风
描述南极洲的气候特征时,抓住的三个核心词是:严寒、干燥、烈风 例题:
青藏高寒气候:年平均气温低,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强。
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季降水多,雨热同期。活动2【练习】气候特征 做高考题
13.[2014·四川卷] 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2)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6分)(2010年重庆卷)36.(36分)图8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图8和表3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16分)13.[2014·天津卷]读图,回答问题。
(2)据图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 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活动3【活动】巩固知识
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以及气候特征的比较方法(1)对两地气温的比较方法:
主要从年均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高低和出现的时间,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等方面进行解答;
(2)对两地降水的比较方法: 主要从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雨期长短(降水集中程度)等方面进行解答; 活动4【练习】气候成因 做高考题 做气候成因的高考题,并总结方法
13.(2014·重庆卷)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 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图5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 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图6是沙丘所在地风频图。(3)从洋流和大气环流分析该地区晴天较多的原因。(8分)(2012年重庆卷)39.(地理部分)(20分)
(5)橡胶是汽车轮胎的主要原料。图12中阴影地区是巴西橡胶 主要产区之一。从该区域的降水特点指出橡胶树生产的有利和 不利条件,并分别说明降水特点的成因。(8分)活动5【活动】分享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
1、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2、气候要素比较(注意“异同”、“差异”)降水:总量、季节分配、雨期、集中程度; 气温:年均温、最高温最低温、温差
3、气候成因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
第三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三节 大气环境(郭老师)
1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 “ 运用简易天气图 , 简要分析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 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 1、教学中应重视落实各种天气图的判读与分析。、“标准”中提及的简易天气图是指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 ,其中涉及各种类型锋面、低压和低压槽、高压和高压脊等天气系统,而不是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标准”中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 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锋面 , 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 ,对天气图的阅读分析是地理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要求。、教学中还应注意 : ① 应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出发 , 切忌增加知识难度 ; ② 应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予以重视 , 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与分析,如锋面等; ③ 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例如我们娄底可以注意了解“伏旱”天气,“梅雨”天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概念
⑵ 能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⑶ 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天气现象。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各种图像的阅读分析,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学会分析锋面系统,低压(气旋)与 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3).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 , 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 , 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通过对天气现象的科学剖析,破除封建迷信,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一、学生普遍学习方法不科学,被动接受较为普遍。新入学的大部分学生仍用初中甚至小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高中的内容,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教材内容不理解和掌握就去急急忙忙做作业,机械地死记硬背,对地图不重视,不少学生表现为很用功去又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往往取得的成绩与他们付出的精力不成正比
二、学生基础特差,我校中考几乎没有几位学生能上一中分数,普遍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冷锋暖锋的形成及过境前后(时)天气变化特征.(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读,理解冷锋与暖锋过境前后(时)天气变化特征。(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教学方法: 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比较法、读图指导法、讲解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天气系统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天气系统
投影幻灯片1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火烧葫芦峪》视频片段: 三国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于农历6月的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是施用火攻的绝好良机),在葫芦峪设下伏兵,将魏军团团围困,遍山点起大火,司马懿父子自知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豪情壮志,使他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千古悲叹。【师】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神机妙算,能借东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能算出江上会起雾,为何这一次选择火攻却遭遇大雨?这是否是天意呢? 活动2【讲授】天气系统 投影幻灯片2 投影:
【考纲下载】-----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目标定位】 1.识记、冷暖气团、锋面、低压、高压的天气特点。2.理解、常见天气系统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特点。
3.运用、能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学会分析锋面系统,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
【主干知识体系】:(如图)
投影幻灯片3 :投影主干知识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
【师】(合作探究)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分组抽查检验(每一组抽2人,对换改,比较哪一组错误率最低)投影幻灯片4、5 :投影图文资料,观看两幅动画,引导学生思考(1)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暖气团是怎样运动的?
(2)锋面的前方、后方分别是什么气团?此锋面系统是向哪个方向移动?(3)降水主要降在锋面的哪一侧?冷锋是否一定会带来降水?(4)锋面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如何变化? 投影幻灯片6 :探究1:锋面特点
(一)(1)冷暖锋中,冷、暖气团运动分别有何特征(区别)?
【师生】(合作探究)【点睛】冷锋中冷气团长驱直入,暖气团被迫抬升; 【点睛】暖锋中冷气团回转,暖气团主动爬升。
探究1:锋面特点
(一)(2)锋面倾斜有何特征(共性与异性)?
【师生】(合作探究)【点睛】无论冷锋、温暖峰,锋面都倾向于冷气团一侧(同),【点睛】冷锋锋面坡度较陡,暖锋锋面坡度较小(异),投影幻灯片7 :探究2:锋面特点
(二)冷暖锋的锋前与锋后分别是什么气团? 【师生】(合作探究)
【误区点拨1】“锋前”和“锋后”中的“前”“后”既相对于锋面移动的方向而言,也相对于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而言。锋面的前进方向为锋前,相反方向为锋后,在符号表示中,符号的朝向与锋面移动方向一致
投影幻灯片8 :探究3:锋面与降水天气(1)冷暖锋的降水主要降落在哪里?(2)云雨区都出现哪一侧?(3)冷锋是否一定会带来降水?
【师生】(合作探究)(1)冷锋降水--主要降在锋后,暖锋降水--降在锋前 【点睛】(2)无论冷锋还是暖锋,云雨区都出现在冷气团的一侧。
【误区点拨2】(3)锋面能否带来降水,取决于暖气团中水汽的含量,如果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小,就不会出现降水。如我国冬春季节受冷锋影响出现的大风和沙尘暴天气。投影幻灯片9-11 :媒体显示:冷暖锋动态移动过程,观察冷暖锋特征及天气变化过程 【师生】(合作探究)(媒体显示动画,学生依据动画进行讨论,归纳,教师引导点拨并加以小结)(师提醒:注意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特征)气团运动 天气变化 降水 位置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气温高、气压低、晴朗 阴天、大风、雨雪、降温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锋后 气团运动 天气变化 降水 位置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暖锋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多云、连续性阴雨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锋前 探究4: 冷暖锋过境前后气温气压将如何变化?
投影幻灯片12-17 :探究5: 冷暖锋的天气实例 下面的天气谚语(诗歌)反映的是冷锋天气实例还是暖锋天气实例?(讨论)(1)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2)“一场春雨一场暖” 媒体显示:冷暖锋天气实例图片 【师生】(学生依据图片进行归纳)(合作探究并加以小结)冷锋天气实例: ①冬春季的大风; ②冬春季的沙尘暴;③冬季寒潮; ④北方夏季的暴雨
投影幻灯片18-20 : 探究6:如果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天气特点将会如何?能否举一实例来说明?
【师生】(1)江淮准静止锋— 春末夏初(6月上旬 ~ 7月上旬)徘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连续性降雨天气。因正值梅子黄熟的季节,故称 “梅雨”。(2)昆明准静止锋— 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气团,受云贵高原西高东低地势阻挡止步不前,在贵阳与昆明之间形成准静止锋。
投影幻灯片21 :对点练习: 1读《三国演义》中“曹操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子伯曰:„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比及天明,沙土冻紧,土城已筑完”。(1)造成选文中天气变化的是()A.准静止锋 B.冷锋 C.暖锋 D.气团
(2)下面关于“是夜北风大作”和“比及天明沙土冻紧”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准静止锋过境 冷气团控制 B.暖锋过镜 暖气团控制 C.冷锋过境 冷气团控制 D.暖气团过境 冷气团控制
投影幻灯片22-23:投影显示:甲乙两幅图等压线图,引导学生读图并观察思考? 【诱思探究7】比较甲乙两图中气压状况?
【师生】(合作探究小结)低气压(甲)--等压线合;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乙)--等压线合; 中心高四周底
【诱思探究】 北半球低压(气旋)水平方向气流运动规律是什么?
【师】对演示图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气旋概念;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用虚线)由外指向里(高指低),并画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右偏)和摩擦力作用下的气流运动方向,【师生】(合作探究)北半球低压中心——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流入(辐合)【师生】(合作探究)北半球高压中心——顺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流出(辐散)【问题探究】 请学生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反)气旋中气流运动方向;(叫二个学生上黑板,画出近地面气旋中气流运动方向,再由学生分组讨论评价)
【师生】(合作探究)南半球低压中心——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流入(辐合)南半球高压中心——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流出(辐散)
(合作探究归纳规律)水平方向上气旋-----北逆南顺辐合 水平方向上反气旋-----北顺南逆辐散
投影幻灯片24:【问题探究9】南北半球气旋 反气旋垂直方向气流运动规律以及常出现的天气现象? 【诱思探究】垂直方向上气旋的运动方向是什么? 【师生】(合作探究)气旋垂直方向—上升
【问题探究】思考:低气压系统(气旋)会带来什么天气现象? 【师生】(合作探究)低气压系统(气旋)会带来--阴雨天气
【师】媒体动态显示气旋(北半球)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气流的运动,以及天气状况(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并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投影幻灯片25 :【问题探究10】为什么火烧葫芦峪后会下雨?
【师生】 诸葛亮能借东风,草船借箭能算出江上会起雾,却为什么不知道火烧葫芦峪后会下雨呢? 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投影幻灯片26 探究11: 冷高低压的天气实例 :媒体显示低气压(气旋)天气实例图----台风(加深感性认识)
投影幻灯片27:媒体动态显示高气压(反气旋)图: 媒体显示高气压(反气旋)天气实例图---“-伏旱‟,秋高气爽
投影幻灯片28: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理解气旋,反气旋的规律与区别
投影幻灯片29 :课堂反馈:-练习2 2(上海地理)右边四图中,与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风暴对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活动3【活动】天气系统 投影幻灯片30 :课堂小结1(锋面系统)气团运动 天气变化 天气实例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气温高、气压低、晴朗 阴天、大风、雨雪、降温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北方夏季暴雨; 冬季寒潮; 冬春季沙尘暴 暖锋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多云、连续性阴雨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清明时节雨纷纷; 一场春雨一场暖
投影幻灯片31 :课堂小结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 压 气 流 大气运动 天 气 实 例 水平运动 北半球 南半球 垂直 运动
低 压
气 旋
四周 向中 心辐 合逆时针
顺时针
上升
阴 雨
热带气旋(台风)、龙卷风
高 压
反 气 旋
中心 向四 周 辐散
顺时针
逆时针
下沉
晴朗干燥
秋高气爽 伏旱
活动4【作业】天气系统
投影幻灯片39-41:课后讨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伤葫芦峪,为何天不亡司马懿?真是天意吗?
活动5【活动】天气系统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1)本教学内容是高中自然地理的一个重点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特别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初中基本上没有真正接受正规的地理思维训练,所以在讲授新课时,力求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体现一些地理特征,规律。比如锋面特征以及与之有关的天气变化特征。而教材中相关内容是以活动形式体现,锋面特征具体讲述较少,不讲却使学生难以理解之后的天气变化特征,准静止锋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与我们(湖南,娄底)生活却息息有关(梅雨),不学习却不能体现“生活中地理”理念,所以到底该如何活用教材----这是值得思考的具体问题(2)本节内容在类似问题的讲授时,由于具有思维共性,所以通过前一内容的教学,后一内容基本上是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讨论归纳,教师只是加以引导,同时运用比较探究,加强事物的异同比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在教学时,图表的判读习惯和方法是学生的一个盲区,特别是我们这里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只习惯于被动式接受知识(初中没有真正学习过),而按新课标理念:思维习惯,能力培养又是重点,但是学生厌学,基本知识点都难以学习,何谈思维训练,在水平考试中追求知识点掌握,所以在讲授新课时到底该如何把握一个度?这也是现实教学的一个困惑。(4)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我们应该参考理科思维学习自然地理,文科思维学习人文地理,在学习好区域地理这一载体,但就生源(差),时间(短)来说,对地理学习来说又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所以在现实中又会碰到困难。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教案(xiexiebang推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教案]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图片,了解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 2.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懂得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水资源的分布 2.水资源与人类的联系 3.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水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从日常生活入手,请同学叙述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指陆地上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3.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1)从大洲来看:亚洲最多,其次是南美洲,最少的是大洋洲
(2)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值的1/3)
4.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匀(1)从时间上看:夏秋多,冬春少(2)从空间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2.生产力提高,可使水的数量增多、质量提高:
人类可通过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矛盾 [活动]P63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剧: 2.污染和过度利用会加剧水资源短缺: [案例2]咸海的忧虑 3.开源与节流:(1)开源:(2)节流: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学反思
第五篇:浅析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
浅析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
摘要:高中地理必修一侧重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用好地图,规范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理兴趣 地图
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地理教育取得重要进展的时期。重视对现代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是这一时期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之一。中学地理教师应建立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平时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拓宽学科知识视野,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向。除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
必修一侧重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始,是整个高中地理最基础的部分,也是高中地理中难度较大的部分;同时由于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被学生定位为“副科”,学生们并不重视地理内容的学习,再加上这部分内容的难度较大,以致很多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形成了夹生饭,即使到了高三经过一轮、两轮的复习还有很多知识点不能彻底领悟和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勉强得到一定的分数。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中易犯的错误很多,如答题时地理术语、地理名词极少出现,专业名词的错别字多,读图析图能力不强、答题的条理性较差等。以上这些问题,都给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提出了难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迅速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是摆在每个高中地理教师面前不能再回避的问题。必修一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示意图如下)。
结合必修一结构示意图,针对考试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强化学生对必修一的学习和理解。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激情。教好一堂地理课,需要老师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如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编写教案,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做周密细致的安排。但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把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作为改革地理教学的突破口,当成扭转当前学生不重视地理课的有力措施。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
1.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故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何在第一堂课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使其想学地理爱学地理这点很重要。在第一堂课上,运用丰富、生动、有力的实例说明地理学科所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方法上既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历届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又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有利于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一定要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不仅仅体现在第一堂课上,同时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随时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讲授内容,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必修一的教学抽象性强,难度大,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面和接受能力入手,多给学生总结规律,深入浅出,与身边的生活案例相结合,突出生活中的地理,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版本之间案例的相互借鉴和运用,使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明白道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地图等教具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地理的眼睛”。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原理。近几来,各地文综试题一般采图表呈现材料,进而设问的方式,因此重视课本地理图表的研读这一点在教学中很重要。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应用地图的方式直接相关。必修一涉及的地图主要有:光照图、物质循环图、气候类型图、天气系统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等。正确使用地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时脑、手、眼、口等互动,加深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教会学生使用地图,必须始终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知识,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取的地理知识,都尽量运用读图来完成,遇到地理问题,首先想到翻阅地图,以图激趣、以图增知、以图启智、以图感美、以图育德。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基本地理技能。同时指导学生动手画图,从图表中总结延伸。使之感受地理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爱上地理。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但仅凭这两点学生还不能成为主体,要是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体,必须主动地学习、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建构知识。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使用积极的语言、赏识的态度鼓励学生发问。同时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中促使学生产生困惑、疑问,进而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勤思好问。要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问,注重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要将课堂教学向校外延伸,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要树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理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把问题意识带出课堂,到生活中、社会上去解决。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规范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提高地理的课堂效率,是每个地理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高考考察学生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高一开始、从必修一开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中学地理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3]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