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章第三节1 必修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基 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础上,继续学习非金属及其氧化物,也是为氨、硫酸、硝酸的学习做准备,也是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本节具有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的作用。由于硫、氮元素有非金属元素的多种变价,性质上有很多的特殊性,学好本节内容,学生可以获得研究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
性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对学生后续系统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补充说明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在知识的深广度把通过实验认识硫硫元素的单质及其氧化物;能列举氮、硫通过实验了解氮、握上,教师一定要认识硫及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单质、等非金属极其重要氧化注意与旧教材的区认识氮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其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认识其在物的主要性质,别,正确把握学习状态及其了解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颜色、化学性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目标,严格按照必能运用相关知能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与水的反应;模块的标准进1修危害及其防了解酸雨的形成、识分析简单的环境问题。行教学。治的方法。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化学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是中学化学基础性的保证,不是基础性的全部,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更加关注方法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目标的制定旨在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的后续学习基础。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切忌制定过高知识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和能力的养成上。基于这样的要求,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 为: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列举硫元素的单质及其氧化物;通过阅读、实验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1性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认识硫及其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的 方法。.能列举氮元素的单质及其氧化物;了解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及其与水的反应;了解2
氮气和氧气的反应。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运用相关氮、硫氧化物的知识分析简单的环境问题。1.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2
学习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1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NO、NO、SO的氧化物对生产生活重要作用的同时,了解N、S.在认识222 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重难点分析作为非金属氧化物的代表,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和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这不仅因为从实际应用价值上,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和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分别是工业制硫酸和工业制硝酸的原理反应之一,而且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作为
知识载体,使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逆反应这一难点概念,为后续学习选修模块中的化学平衡打下基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是本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重要性在于通过对这两种氧化物的重
要性和负面作用的认识,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的载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中,硫元素、氮元素都处于中间价态,其价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性质的重要性,尤其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是在同种元素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此反应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考虑到普通校学生能力水平,在进行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的教学时,可依据氧
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通过讲述的方式完成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使学生理解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从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的层面看,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学习二氧化硫的知识,是学生获取元素 化合物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二氧化氮与水的反2及对大气的污染;)与氧气、水的反应、漂白性(.二氧化硫的性质1教学重点:应及对大气的污染。.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2.可逆反应的概念;1教学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硫单质及其氧化物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氮氧化物和2本节教学内容,建议 大气污染的教学。
四、教学资源建议本节教学内容所用的教学资源相对丰富,教材中的实验基本上是以往教学中较为成熟的实验;有关环 境保护及酸雨的内容各种渠道都可以获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教材中的资源完成下列内容:7—4.利用实验1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教学。SO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SO易溶于水、SO完成222 三幅图进行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和仿制的教学。4-
25、4-
25、4-23.利用图2 上下载课改实验区的教学资源。Internet.从3
第二篇:化学必修一 引言 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有初步认识,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体验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化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化学与社会联系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化学的重要性;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阐述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对化学的评价——人类进步的关键。
提出学好高中化学所必须知道的“3W”,即:what,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where,化学在哪里;how,怎样学习化学。
【讨论】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你在生活中的所见,请你谈谈你对化学的认识,它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化学到底研究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自己对化学的认识
一、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What is Chemistry
1、定义:化学(chemistry)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投影并讲述】
2、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1)古代化学——始于对火的使用,来源于冶金、火药、造纸等实用技术,也为近代化学奠定基础
(2)近代化学——道尔顿原子学说、阿伏伽德罗分子学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3)现代化学——多元化发展(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思考与交流】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3分钟),请同学们尽可能的联想,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讨论结果(1分钟)。
(1)请你尽可能地说出:你身边甚至是你的面前、你的手中与化学有关的事物?
(2)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你觉得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投影】图片展示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等的联系 【思考】纯净水和矿泉水有什么不同?喝什么水更健康? 【释疑与归纳】纯净水可以补充人体所需水分,矿泉水不仅能补充人体所需水分,还能提供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所以每天喝适量矿泉水更健康。
不管你喝的是什么,它们都是化学物质,人每天都摄入大量化学物质。可见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关键!
二、化学的重要性-化学和我们有联系吗 Where is Chemistry ? 化学一门中心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层面都联系紧密
三、高中化学学什么,怎么学?——How to study Chemistry? 【讲述】
1、高中化学学什么
【反思】根据你初中学习一年化学的经历,你觉得学习化学该用什么方法呢?
【归纳】
2、高中化学怎么学-观、动、记、思、练 • “观”即观察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观察方法 •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动笔记录现象
• “记”即记忆:化零为整、利用理科的思维学会理解性记忆 • “思”即透过现象思本质,多想、深想、独立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
• “练”即应用中巩固知识、排查知识、掌握知识
【作业】预习《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三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三节 大气环境(刘老师)
1教学目标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做地理小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画示意图了解热力环流并掌握其形成原理,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实例,进而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大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2学情分析
大气环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高考内容中所占比重较大。大气环境中最难的内容是大气的运动,而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解释相关自然现象。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习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基础,而且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
高一学生地理基本知识薄弱,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因此,本节课紧紧围绕热力环流这个中心,先通过视频和生活中的实例,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借助地理小实验设置问题小组互动探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进一步创设情境学习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接着通过画图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联系转化和梳理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由于教授的各班级学生水平不同,活跃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在互动教学时,教师引领的方向,以及问题设置的难度和点拨提示的深度都不尽相同。程度较好的班级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点拨为主,注重独立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程度较差的班级以教师引领、学生模仿学习为主,侧重基础知识积累和内容结构的构建。
3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相关规律、常见的形式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湘教版 必修Ⅰ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第一课时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
一、课型:实验探究课 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做地理小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画示意图了解热力环流并掌握其形成原理,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实例,进而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大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三、目标分析论证
(一)准确性分析
大气环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高考内容中所占比重较大。大气环境中最难的内容是大气的运动,而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解释相关自然现象。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习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基础,而且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
(二)可行性分析
高一学生地理基本知识薄弱,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因此,本节课紧紧围绕热力环流这个中心,先通过视频和生活中的实例,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借助地理小实验设置问题小组互动探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进一步创设情境学习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接着通过画图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联系转化和梳理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弹性分析
由于教授的各班级学生水平不同,活跃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在互动教学时,教师引领的方向,以及问题设置的难度和点拨提示的深度都不尽相同。程度较好的班级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点拨为主,注重独立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程度较差的班级以教师引领、学生模仿学习为主,侧重基础知识积累和内容结构的构建。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诸葛亮火烧葫芦屿视频抛出问题:这场雨真是天意?再观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里暖气片装在窗户下面即现在为什么流行地暖?” 而空调内机位置为什么靠上?孔明灯升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从感性上了解热力环流无处不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预习认标: 学生活动:课前预习:按要求完成预习。课上:说出本节主要内容。
问题预设:学生不能说全本节主要内容,把握不准重难点。解决办法:
1、小组内同学补充;
2、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效果,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有效性。知识铺垫: 下面我们一起简要回顾。首先明确几个概念。
大气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铅直气柱的重力。由图可以看出,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等压线:气压值相等的点的连线。等压面: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平面。目标:温故知新
成果:掌握有关大气基本概念,巩固基础知识。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热力环流原理探究:假设理想情况,A、B、C三地受热均匀,看图思考
1、同一水平面气压有无差异?
2、等压线(面)相互关系,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升高如何变化?
实际上,地表各地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是不均匀的。认真观察以下实验并进行小组活动。观察并思考A、B、C三地的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因受热不均分别有什么变化?这种空气密度差异会导致各点气压如何变化?气温与近地面气压的关系?标出大气在垂直方向和(高空、近地面)水平方向的气压状况进一步探究: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的关系?
3、高低气压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比较?并用箭头画出大气的运动状况。
2、此时等压面是否还能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如何变化?用虚线画出结果并解释原因?
3、等压面有什么特征?
总结归纳:①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②垂直方向上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
③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不同高度上的高压数值不一定比低压数值大,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值下高上低
④在水平方向上,气体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⑤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高高低低”
动手画一画:根据图中信息,自己动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最后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问题预设:
1、搞不清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2、总结不全热力环流的相关规律。解决办法:!、通过带着问题去看动画及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目标: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借助动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并把知识理论化。
成果:
1、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2、掌握热力环流的相关规律。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有哪些呢?
(1)、给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的材料再通过动画演示学习城市风。(2)、探究歌曲《军港之夜》中的海风是如何形成的?(3)、《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和热力环流有没有一定的关系? 探究画图:给出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的示意图让学生: 标出高低空气压状况。标出气流流动方向。
探究近地面风对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问题预设:
1、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2、学生画图中可能出现困难。
解决办法:
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和引深课外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
2、先看一遍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再让学生动手去画,然后师生检查修正。(1)图中1~4点气压值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中用箭头,绘出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运动状况。(3)判断图中A点与B点的受热状况。
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并锻炼绘图能力。
2、举一反三,锻炼自学能力,总结能力。
成果:
1、画出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的示意图。
2、知道了近地面风对生活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能力转化:(1)图中1~4点气压值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中用箭头,绘出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运动状况。(3)判断图中A点与B点的受热状况。
目标:通过巩固练习,检测学习效果,查漏补缺。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知识内化。成果: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学习效果。梳理反思: 反思问题与角度:
1.回顾本节课都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2.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3.对照学习目标,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 完成的步骤方法:
自我反思,说出本节课自己的收获;教师和学生共同口述重点,最后个人将反思写到笔记本上。
目标:构建个人知识结构。成果:个人学习成果的归纳。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见练习册 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成果:学生形成的书面作业。
4.1.2教学活动
活动1【作业】导学案 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做好预习为课上做好准备。活动2【导入】火烧葫芦谷
观看诸葛亮火烧葫芦屿视频抛出问题:这场雨真是天意?再观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里暖气片装在窗户下面即现在为什么流行地暖?” 而空调内机位置为什么靠上?孔明灯升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从感性上了解热力环流无处不在。活动3【活动】画图并总结
动手画一画:根据图中信息,自己动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最后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活动4【测试】学以致用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有哪些呢?
(1)、给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的材料再通过动画演示学习城市风。(2)、探究歌曲《军港之夜》中的海风是如何形成的?(3)、《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和热力环流有没有一定的关系? 探究画图:
标出高低空气压状况。标出气流流动方向。
探究近地面风对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第四篇: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够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删除了旧教材从化合价变化多少、电子转移多少去分析和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细、过繁、过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效果。对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介绍,起到了培养学科感情的目的,同时,教材还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以引导学生形成辨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有关氧化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过,因此有较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可以把通过比较和归纳得出结论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习惯。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定义是不同的,其中的不同之处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在教学中要给予指出,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实验)、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基础知识,初步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方法步骤。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实验用品的准备、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 2Mg + O2 = 2MgO(提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学生随意发挥:化合反应、氧化反应)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②H2 + CuO = Cu + H2O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置换反应、还原反应)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
科学家早以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问②中只属于还原反应吗?否。还属于氧化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知识是有阶段性的,许多概念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提问)③2Na+ Cl2 = 2NaCl 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不是)事实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愕然。)
(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讨论)①②③三个反应的新的共同点,可提示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学生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新课]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复习)反应H2 + CuO = Cu + H2O 中H2因得氧发生氧化反应,最终H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CuO因失氧发生还原反应,最终Cu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设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性思维)以NaCl、HCl的形成加以分析。
(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为了方便记忆,给出口诀:高失氧,低得还,中间看情况。(讲述)氧化剂、还原剂概念
要求: 理清五对概念: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为了方便记忆,结合简单的方程式(Zn+2HCl==ZnCl2+H2↑)和口诀: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第二课时
(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③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打下伏笔)
(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充实概念)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联系实际)氧化还原反应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由学生提出观点,相互补充后整理得出)略。(目的是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C+CuO====Cu+CO↑
得氧:C 氧化反应
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失氧:CuO 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①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②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三、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十、教学反思
在精讲的同时一定注意学生的参与,题不在多要精挑题目做通讲透,否则讲得多练得多最后学生还是不懂因此求“悟”乃根本。
第五篇:化学必修一2015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工作,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二、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高一年级七班,这个班的学生全部是学校录取进校的普高新生和部分扩招生,基础差、底子薄,想让他们对化学有兴趣并学好化学,以及明年选择理科,任务相当艰巨。因这个班为高一年级新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对化学的兴趣。对教师的亲近,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教学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新班,任科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他们明确知晓化学教师对他们的基本要求,知道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规定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特别是没有预习时是不允许进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的,没有理由是不能不交作业的,上课有问题只要举手示意就可以提问的等。要求学生准备好听课笔记。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1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容,也有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把握,更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本期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审美情趣;通过化学绪言中化学史及第一章化学新能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创新意识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针对高一新生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等量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辩证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碱金属、卤素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3、知识传授目标
本学期通过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元素基础知识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这一基本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其次,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用语的使用。要通过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碱金属和卤素性质的实验深化对有关元素化合物及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本理论的重点是氧化还反应、离子反应及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特别是物质的量),要注重化学用语的应用,化学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是钠、过氧化钠及氯气的相关性质,氯气的制备,关键是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验技能为一定量物质的量浓溶液的配制
2、教学难点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及计算。
3、相互联系
本学期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师要协助班主任逐渐让学生从过分关怀的初中阶段改变过来,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较快解决高中课时容量与难度比初中大,教师的教学节奏比初中会快,作业比初中多的现状,以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坚持听课,按教学计划授课,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不随意拓宽教学内容。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突出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尽量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活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多与学生谈话,多了解学生对化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把实验作为探究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建议学校开放实验室,作为科任教师可协助实验员开展对学生进行实验辅导。
4、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每周安排两次进教室答疑,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不主张以多做练习的方式来提高解题技巧,而是要通过方法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本位,要通过能力培养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