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必修一必修二教学反思
必修一教学反思:
1.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实验仪器使用、药品存放、未学过的药品的使用暂时不讲,这些知识在后续在逐步学习,即使讲了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总体说记忆性的实验知识较简单,无需提前讲。
2.离子反应的知识对高一学生有难度,不可讲的太深。应逐步学习。
3.胶体知识不可讲的太深,考试大纲对这些要求很低。
必修二
4、原电池这里要给学生多复习,鼓励学生多看几遍课本,才可能对原电池知识理解好。
5、有机知识不可讲的深,学生初次接触有机知识觉的不可理解,所以到选修5再加深学习。选修4
6、化学反应方向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再讲的办法。也可以直接讲,但要讲的简单。选修5
7、知识讲的时候要注重实验题,因为高考这几年很注重有机实验题。
第二篇: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反思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反思
新课程在我省刚刚开始,通过高一教学的进行,我对高一化学教学做了反思,以下是我在第一个月教学后的一些困惑与思考,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 学生学习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 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习,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这一点在这段学习中已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我已有预计,所以以这次的月考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
3. 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学到的知识点有遗忘的情况。这可能与一周只三课时教学时间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习与巩固。
4. 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习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 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这能完成吗?
以上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在第一个月教学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这些问题可能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知道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会克服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
第三篇:化学必修一的教学反思
化学必修一的教学反思
必修一的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由于元素化合物内容从编排的角度说太过集中,给学生的学习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言,大多数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任然沿用的是初中的记记背背,把化学当成文科来学,因而大多数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他们往往抱怨说化学方程式太多,记不住、很容易弄混淆;从学习心理角度说他们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从教师的教学角度说,大多数教师学习方法引导失误,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化学方程式,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其实,要想学好化学,必须把化学当做“理科”来学。注重学习什么,更要关注为什么,更要关注推理。其实,只要紧紧抓住“类别”“价态” “守恒”六字真言三大法宝就能学好必修一。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家的语言,当然重要!但获得化学方程式的过程更重要,是为理解方程式。如何理解化学方程式呢?
下面以金属铜和浓硫酸的反应、硝酸的分解反应、金属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碳酸氢钠的性质为例,来说明究竟该如何体现“理科”的特点。
金属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首先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是,为什么呢?从类别上说因为铜属于单质,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接着分析产物:生成硝酸铜、氯化铜等?不能!因为元素不守恒。生成氢氧化铜、氧化铜可以吗?不可以,因为从类别角度说加入酸不可能生成碱性氧化物或者碱!需要记忆的是什么?浓硫酸的还原规律:一般还原成二氧化硫!
硝酸因保存不善而发黄,颜色是什么物质引起的?二氧化氮!因为常见含氮物中只有二氧化氮有颜色;是氧化还原反应吗?是!因为氮元素的价态变化了。变价元素还有谁?氧!为什么呢?因为氢和氮已经是最高价不能升高了,氧化合价升高肯定生成氧气。氢元素不变价肯定生成水,因此产物全部分析出来了,一配平方程式解决了。
第四篇:必修一专题二
作文教学案——“获得教养的途径”
【专题立意指导】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获得教养,能提高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因此本专题编排了两个板块:求学之道和经典的力量。包括《劝学》《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三篇课文。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围绕“教养”,对它进行多方面思考整合,使我们对“教养”有更深次的理解,进而能解决任何有关“教养”的作文题目。
1、教养的内涵是什么?
2、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哪些?
3、教养对人的作用是什么?
【立意撷取】
(一)教养的内涵
1.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
2.赫尔曼·黑塞说,“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1.读经典的人或事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读经典的书(名著)
(1)经典的书内涵
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作品成为“经典”是有“永恒性”的。作品只有在历史的考验中,被广大求知者认可从而成为“经典”。
经典的文学名著就是能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的著作。
(2)经典阅读的作用(经典的力量)
①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②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③阅读经典文章,价值巨大,意义深远。
首先,通过阅读经典,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相当大一部分经典文章,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着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不凡也流淌着忧国忧民、大济苍生的情怀。
其次,阅读经典文章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学生在阅读千古美文的基础上就有了广阔的知识平台,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其记忆力也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大凡历史上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们无不对经典作品有着反复的诵读。
再次,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3)阅读经典的方法
①不求全——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②要有爱——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设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
③读杰作——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 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④要坚持——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
⑤反复读——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3.读大自然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三)教养的作用(芬芳)
“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作文考场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生活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教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审题:
1、明题,析题——“教养的芬芳”
2、整理信息——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二)参考文献:毕淑敏《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有教养的人,懂得热爱自然。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以千里。若是看到一个成人野蛮地攀折林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有教养了。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
(三)参考选材:教养与奥运
为失败者喝彩——理解失败的人才能赢得成功
为弱者加油——扶弱济贫是中华民族传统教养
奏他国国歌升他国国旗起立肃立——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奥运期间减少出行次数、自觉带走垃圾、服从国家汽车排量规定——爱国就要从小事、自己做起
勇敢、自觉、尊重他人、扶弱济贫已内化为国人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的教养的芬芳荡漾在祥云火炬的上空,展现出一种宽容、自信、济世的大国胸怀。
(四)写法指导(按文体用材)
1、一个故事(记叙文):根据《师说》想象,李蟠从韩愈那儿获得知识、教养,进而也变成一代宗师。可以设计两次师生的对话来体现主旨。
2、三个画面(散文):可以根据《获得教养的途径》内容,结合自己阅读名著经历,可以写从某一具体名著获得3个具体教养,进而体会教养的芬芳。
3、一个观点(议论文):可以用教材中一个个具体例子,设置分论点来证明教养是具有的芬芳作用。
优秀提纲一:
第一段:真正的安慰是体会到别人内心的伤痛却不去触及它。
生活素材:考试失利,朋友故意在自己面前诉说他的不幸,鼓励自己
第二段:纵使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生活素材:语 文 老师说自己不开心就挂满乌云遮住别人开心的太阳是不公平的。
第三段:感恩也是一种教养。乌鸦反哺,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感恩;乐于助人是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恩;教师节起立鼓掌是对全心爱护我们的老师感恩。
总述:生活中,我们处处感受到教养的魅力,嗅到教养的芬芳,感谢这些芬芳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的生活更简单、更美好!
优秀提纲二:
立意:教养不是学识,不是才华,而是内心的修养。
王昭 君:面对”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皇帝,她内心一片安宁,淡泊、孤傲。
苏格拉底:对人性的呼唤,对真理的执着,不惜生命
鲁迅:忧国忧民,正派真诚,有责任感
列举冰心的未泯童心、梵高的对画狂热、勃兰特惊天一跪,都让我闻到教养的芬芳。
总:教养之花应开在真心上,只要我们发自内心的修养自身,教养之花将会把芬芳送遍每一个角落。
(五)参考范文: 教养的芬芳 高三(3)班 朱碧鋆
叶,落了,花,凋了,秋的冷瑟能否让你嗅到冬的气息?
闭上双眼,静静地站在窗边,当寒风吹面,你又能否嗅到那淡淡的梅花香?在记忆的网络中搜索,那束梅花,从未忘记,在泛黄的书页中寻找,那束梅枝,依旧梅花香!
那年,她的嘴角是向上翘着离开的,伴着一枝梅花,她永远地离开了我,而我的那束梅花,便是可爱的她用稚嫩的小手扎成的,她喃喃地叫着“姐姐,姐姐„„”我知道她得走了,永远的去天堂做“梅花天使”了!我静静地抱着她,对她讲着美丽的安琪儿的故事。
“宝宝喜欢梅花啊,姐姐也喜欢!宝宝去做美丽的天使啦,姐姐还真舍不得呢!”我偷偷地抹着眼泪,而那双握着梅花的小手垂下了,散落一地花朵,我愣住了,上帝不该带走这么好的女孩,脑袋一片空白,良久,淡淡的梅花香,弥漫在我的思绪„„
“宝宝最喜欢我,从小我就带她在雪地里嬉戏。家前的桥垛也是早几年就有的梅花树,宝宝便是在那里闻得了她一生最爱的香味,也许正是这样,宝宝有着梅花一样的傲骨。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半点不小心都能让她丧命,而她却显得更加成熟稳重,一身傲气与病魔抗争!
她爱小动物,还记得送她去幼稚园的路上,一只小麻雀血淋淋地躺在路中央。她哭了,掏出裤兜里的手帕,轻轻地捧起小鸟说:“姐姐,你救救它吧!”我摸着她的小脸说:“宝宝不哭,小麻雀没死,它的灵魂已经飞到遥远的地方了,肉体不重要了,我们葬了它吧!”还挂着泪水的小脸笑了!
她真诚、善良,她在同龄人中就像大姐姐一样包容。还记得她的小伙伴来家里玩,“呯”的一声,他们打碎了妹妹的梅花雕塑。那是爸爸送给她的五岁生日礼物。一件她平日里经常擦拭的珍爱之物。在一片令人窒息的安静中,她笑了:“大家快来闻一闻,爸爸的梅花雕塑碎了还有一股梅花香!哈哈哈哈!”大家笑了,欢快地叫她“梅花公主”。
妹妹有心,从未忘过家人的生日,灵巧的小手总能做出精巧的梅花贺卡。在我们眼中,她就是公主,最美的小公主!妹妹待人一向礼貌,客人们喜欢它如同喜欢自己的宝贝„„
猛地回过神来,我似乎又在作文里写妹妹,与教养搭不上边,可这满满的作文纸,我又怎么重写呀?可仔细一想,妹妹心灵的纯洁、质朴,妹妹的美丽平凡,妹妹的爱心、宽容,妹妹的温文尔雅、尊重他人、宽阔心胸„„这不正是最芬芳的修养吗?这不就是最好的教养吗?
怀念,远方。窗外寒风吹来,依旧,梅花香!
【点评】以梅花的暗香来比喻妹妹的教养的芬芳,在琐屑小事的娓娓叙述中彰显妹妹的动人品质和这种品质对周围人的影响。叙述平静中透着真挚,淡雅中透着芳香,这种动人的情愫不也是教养的芬芳吗?在有限的篇幅中,作者通过一个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将这种芬芳浸染于每一个文字中。层次清晰,线索明确,前后呼应。尤其是文末的点题,巧妙而不失情味。
【作文考场二】请以“经典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一)审题:
1、何谓经典?结合专题,这里的“经典”是名词,而非形容词。它对“力量”是一种限制,而不是修饰。因而,这里的“经典”应该定义为某些文学作品,人或事,文化符号,典型的瞬间,艺术形式。
2、力量何在?这里的“力量”应该指上述“经典”所传达出的思想价值、精神启示、生命意义、生活哲理。
(二)写作指导:
1、重点突出:重点渲染“力量”,应明确这种力量具体指什么。
例:我读范雎死灰复燃的故事——是啊,经典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给身处逆境的人带来希望,鼓励他们坚持下去,不要被困难、失败吓倒,要能屈能伸,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只要你坚持下去,你就会有功成名就的时刻。(高三(5)班 曹浩)
2、言之有物:这种力量要有具体表现,不要空喊名词口号。
例: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将自己的无奈流露的淋漓尽致。但是,生活,就是“昂首前瞻”,即使暴露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多么丑恶和阴暗,我们都应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生活的灰暗绝不是我们消沉的理由,相反应该激励我们努力探寻美好的事物。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他时时刻刻警戒和激励后人。(高三(3)班 陈彦彤)
3、要写提纲:好的立意要有准确的表达。
参考提纲一: 人生如书 高三(5)班 刘咏
第一段: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经典书籍,伴我一生。
第二段:人生如书,少年时,在书中起舞。书中的语言是一首歌,它向我们倾诉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迁移,文明的起源;书中的知识是一条绳,它向我们回想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书中的文字是一曲词,它向我们回放文字的成熟,文化的变迁。经典书籍是一群人,它向我们演绎始皇的尊严、汉武的英姿、太宗的风采。少年,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经典书籍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启发人们创造的源泉。
第三段:人生如书,成年时,在书中徘徊。当我们面对升学的压力时,当我们直面社会的残酷时,当我们走投无路、陷入绝境时,书本告诉我们要“流则动、静则止”,要持之以恒,要平心静气的面对一切。成年,是烦恼的,冲动的,有太多的困惑和负担,经典书籍就是让我们能戒骄戒躁的场所,是心灵港湾。
第四段:人生如书,老年时,在书中感悟。当我们走过辉煌、远离喧嚣时,当我们回首往事、感叹命运时,经典书籍让我们明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拥有“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的豪迈。经典书籍就是我们回放悲伤离合、欢愁苦闷的地方,是灵魂的寄托之处。
第五段:经典书籍,让少年无忧;让成年无愁;让老年无恨!
参考提纲二: 长生不老的代表——经典 高三(5)班 张航
第一段:字典上的解释我不想多说,因为在我看来,经典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是一本流传千年的著作,一首几代人百听不厌的歌曲,一句影响世人的名言。
第二段:《史记》将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进而改变历史。我们把古代和现代融合起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去创造历史。
第三段:《水手》走过了十几个风风雨雨,仍然在我们的耳边响起。它向我们传达出一种热爱生命、执着梦想、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它让残疾人重获生活的信心,让健全人明白生命的可贵。
第四段:“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弥补不足并不仅仅是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还指解决问题的办法,与人相处的礼仪,做人的道理。
第五段:以上就是我心中的经典,一个可以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经典,让我们更加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的经典,一个长生不老的经典。
参考提纲三: 经典的力量 高三(5)班 毕明智
引:法国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是国家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国家博物馆免费向全国开放,私人博物馆也减价开放。每年法国有600多万人参加这一文化盛会。而法国,这个曾经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割地、二战亡国的国家,它的人民似乎从未丧失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为什么?这便是因为文化经典的力量。
议:列举法国文化遗产日的种种情形。法国人天生是欣赏家,因为他们抓住了经典的力量。不仅仅是在法国,在中东以色列、亚洲日本„
联:而在我国,过去曾发生过对文化的大摧残,现在重拾文化经典的中国人,也重新找回了自信,这便是经典的力量。
结:经典的力量,无处不在,无处不让人们领悟真谛。经典的力量,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界,永远无法替代。
【参考范文】 你是人间四月天 高三(5)班 王腾
穿梭于水泥森林中,忙忙碌碌永远是生活的主基调。在喧嚣中行走了一周,整个人似乎散了架,而每每此时,我用来放松的方式,不是聆听舒缓的音乐,也不是在网上那些无聊的论坛里灌水。我喜欢在早晨明媚的阳光里,坐在阳台的大摇椅上,品读那份属于我的绿色心情,结识一个又一个文学故事中幸福的主角。
这么多女作家中,我偏爱张爱玲。品读她的文章,我总会感到温馨和艳丽。“回忆这东西,若定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欢乐,甜而惆怅,想忘却了的忧愁。”每每读张爱玲的文段,心中便会莫名的充塞了无数钦佩。《金锁记》,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子,又没有什么阅历,除了天才,我无法对这样的文字做出更好的解释。《十八春》《沉香屏》,样样斗透出她的才气和灵气。或许,当她鼓起勇气,迈出国门,走入大洋彼岸另一个国度,她与她的文字便得到了升华。她带来的强劲震撼影响着一代人,甚至一个民族。傅雷说:“她怎么敢写成这样?怎么能写成这样?”的确,她就是要释放出她的全部魅力,让生命开一次花。
如果说张爱玲的文章是小女人的文学,那么刘墉的文章可以毫不夸张的称谓小男人的文学。一只可爱的小白狗,可以引起他的爱怜;朋友说的一句话,可以引发他对人生的思考。用一双很冷的眼来看世界,用一双很热的手去服务这个世界。是的,生活中的刘墉既是一只冷猫,也是一条热狗,他教会我成长和思辨。
我基本上是不看外国文学的人,因为不喜欢中文译者的某些风格,总觉得翻译过后的文字,像隔在玻璃后面的花朵,闻不到她在风中轻轻飘洒的气息,独特的,无法被视觉覆盖。但是我无法拒绝川端康成。他的文字有一种冷寂的艳丽。一篇《古都》,一段短短的景色描写,是清晨下起来的细雪,这种意境,体会入心,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字。我想我能用一颗止水的心细细品读,慢慢回味。
诚然,文学是一道风景,这些只不过是这条风景线上一个个小小的驿站。然而,在我看来,他们是人间最美的四月晴天。
最后,请允许我用 金岳霖 先生评价林徽因的一句诗来作为这段文字的结尾:“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经典的力量 高三(5)班 卢柏
经典,它不是韩国的言情小说、颓废的网络文学、千篇一律的校园散文,而是经历时间的洗涤、激起读者共鸣的文学著作;它不是靠浮华的表面吸引眼球,而是用潜在的魅力打动人心;它不是紧紧跟随潮流的脚步、名噪一时的作品,而是落于人后静默等待却名垂青史的著作。
经典的力量,它无声地抓住你的心灵又让你浑然不觉。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让我们面对艰辛的人生征程更加意气飞扬;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使我们陷入人生低谷时更加洒脱自信;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抹出一片月白风清的柔情和感伤,让我们饱经忧患的心灵愈益温厚,回家的脚步更加匆匆;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洒出一串庭院深深的落寞和幽怨,让我们封闭苦闷的内心更加渴望自由,眺望远方的视线更加执着。
经典,是一种厚重的人生积淀,是一份独特的生活体验,它用流行元素无法企及的力量熏陶渐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以内在的魅力给予每个人以享受与思考,让每个人的人生更富生机,更加自信。
经典,正是用这种内在的精神永恒守住那份朴实的生活美丽。这幅画作虽没有唯美绚丽的色泽,却能在朴实的画面中启迪人们思考,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我们的高三生活即是这样一种经典。这里没有浓墨重彩的大红大紫,也没有纤纤素手的百媚千娇,却用一种最真实最本质的生活告诉我们生命的本源就是奋斗,奋斗改变命运。在这里,友谊、青春、欢聚、别离、缘分、激动、痛苦统统都成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学子的人生记忆。任凭时间的洗涤,岁月的磨蚀,这些经典的记忆依旧,依旧躲藏于时间洪流的背后而愈加醇香。当你我虚度年华时,有这样一本经典之作时时激励我们,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那是十分幸福的。
无论生活中出现多少困惑和诱惑,我们都应该在心中独守那片宁静。经典的力量就在于,它时时刻刻警戒和激励我们,用积存在你我心中的经典记忆促使我们思考,推动我们前进,鞭策我们自律,走出一片经典的人生。
“子将奚先”的力量
高三(6)张亚鹏
父亲是个喜欢将“之”“乎”“者”“也”之类挂在嘴上的“古板”之人。所以我从小就被灌入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之类的话。
父亲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子将奚先”,他说:“这些都是经典,子将奚先?”这时,我就会拿到一边去看,我记忆最深的一本书大概就是《三字经》。
子不学,断机杼。
初中,是个叛逆的时候。我觉得原来玩电脑要比背那些古书要有趣的多了。
但父亲依旧拿了本《红楼梦》给我看,我没有看,就一直放在床边,而我却跑过去玩电脑了。电脑的诱惑还真大,感觉就像刚做到电脑面前一样,实际上我已经玩了一下午了,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当你做在电脑面前,一分钟就像一秒;当你面对《红楼梦》时,一秒就像一分钟。”这时父亲进来了,瞅了一眼床边的《红楼梦》,有如深宫的怨妃。父亲又抬头望了望我,只是淡淡地说:“子将奚先?”我知道,这句话可以遥控我,就像宋丹丹的三个数字遥控赵本山一样。后来我只有拿着《红楼梦》在一边看,而第二天放学回家的时候,电脑已经消失,这是后话。
玉不琢,不成器
人们都说父子是打出来的,也许我的父亲正是这句话的崇拜者。他绝对不像母亲那么温柔地打,要打就会如富士山的爆发,毕竟在他的观念里,有“棍棒出孝子”之类的先哲的话。
有时候会因为一句叛逆的话,我不能正常行走;有时候会因为一件小事不顺意,我就不会躺在床上好好睡,只能趴着;有时候会因为贪玩,我几天不敢上学和见同学(脸上压着一座鲜红的五指山)。
记得有一次,在父母的床边看电视,我无意间碰到了一个咯手的东西,摸出来一看,是本泛黄的破书,里面第一页上写的是“玉不琢,不成器”,看到这句话,吓得我连忙将本子藏回去。原来他认为我是块玉,想用锤子雕扎我。
现在我终于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了,当别人在通宵看经典的时候,我是何其的幸灾乐祸,终于我发觉“子将奚先”是那么适合不自觉的我,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点评】本文语言生动幽默,通过读《红楼梦》和《三字经》两件事,生动刻画出一个受传统影响很深的严父形象,从而深刻地表达出主题——经典的力量。在结构上特色也非常明显:一是“子将奚先”既是文题,更是线索;一是用“三字经”的话作为文章的两大部分的小标题,脉络清楚。
第五篇:必修二教学反思
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谢本兵(20130708)
回头反思这章的教学过程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毕竟这章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及精力,也充分体验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总之,感悟多多,收获也不少。
刚开始对这一章的备课时,在充分阅读并领会了教学参考书之后,我对这章的教学充满了信心及热情。主要原因有:第一我有多年立体几何教学的经验,第二对于教材的处理与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与教学参考书有诸多一致的地方,第三,对学生及学情渐渐地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及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动手实验、直观感知、归纳猜想、操作确认”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不断经历“概念及定义的探索及发现过程”,强化生生、师生互动,等等。在这些措施的综合因素之下,有力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了“空间想像、逻辑思维”等能力,学会了“实验、观察、归纳猜想”等数学方法。
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量不断增加,譬如概念、判定及性质定理等。由于刚学习,大多数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不够深刻,进而出现了“学习负担明显加重,知识互相混淆,甚至张冠李戴”现象。越到后来,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严重,进而不少学生出现了消极情绪及负面心态。
另外,立体几何的一大难点就是“思维证明”,主要原因在于:①理性思维能力欠缺
②思维品质如严密性、敏捷性、灵活性、发散性等较差
③没有相关的解题经验,缺少可操作性的解题方法、策略及步骤等。④心理因素,不少同学患有“证明恐惧症”。
尽管新教材在这个方面作出了诸多尝试及努力,大大降低了证明的要求及难度,只须对性质定理及应用给予证明。可是,学习几何,不可能回避“证明”,何况证明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及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到平行及垂直性质定理及证明的过程中,从作业反馈及学生建议来看,诸多学生对于证明习题无法入手;有些学生明晰思路,可无法用书面语言加以描述;有些学生书面语言欠缺规范,解题思路混乱,等等,不一而足。数学知识具 有系统及连续性,作为教师应该在新授课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与旧知识的联系,并有意识地复习前面的知识。譬如,在例题、习题的设置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题目,既照顾到旧知识,同时又为新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打好良好的基础。
另外,如何突破“数学证明”的难关,目前我总结如下看法:
①重在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②教师应该做好格式的示范及榜样作用③引导学生归纳常见证明策略、方法、步骤等④遵循由易到难原则,设置系列证明习题,强化训练,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解题经验⑤当然,几何中的三种语言规范使用是一切几何学习的前提及保证。
最后,感觉内容太多,而课时偏少,很多内容无法展开,进而学生学到的多是表面知识,无法领会知识的核心及精华,在解题中不断遭遇挫折,在挫折中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及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