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篇一: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上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 , 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本模块的教学之初,由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很深刻,只是凭主观上的认识对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感觉新课标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当我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课程标准的研究之后,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才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新的认识,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明确了方向,有了理论指导。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 : 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1、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传统教学的实施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课堂教学的重心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的学。然而,新课程提倡的却是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又离不开教师的教的引导,二者之间属于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学得自由,学得有创新,有成就感,有动力。
在模块一的教学里,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师生关系的完善在本学期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块里,我将采取有效的方式更进一步地实现师生课堂地位平等化。
2、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任何方法都有它实现最佳效果的界定条件,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所涉及的知识板块、知识结构各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就要寻找能够在这特定的条件下能起到最优效果的方法。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心理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 以教法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实践中,我认为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向主动听课的转变。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全面发展的标准又是什么?要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问题。对此,我深感困惑,因为现在的高考还是最主要的指挥棒,对于理科生来说,必修模块的学习是他们进行选修模块学习的基础。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必修课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在实施中不能只抓知识传授和训练。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必须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现实;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实验探究,第二环节就是知识目标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识板块上,我们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这个中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以上是我在必修一模块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将要进行的必修二模块教学奠定了基础。
篇二: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第二篇: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1
上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 , 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本模块的教学之初,由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很深刻,只是凭主观上的认识对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感觉新课标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当我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课程标准的研究之后,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才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新的认识,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明确了方向,有了理论指导。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 : 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1、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传统教学的实施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课堂教学的重心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的学。然而,新课程提倡的却是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又离不开教师的教的引导,二者之间属于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学得自由,学得有创新,有成就感,有动力。
在模块一的教学里,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师生关系的完善在本学期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块里,我将采取有效的方式更进一步地实现师生课堂地位平等化。
2、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任何方法都有它实现最佳效果的界定条件,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所涉及的知识板块、知识结构各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就要寻找能够在这特定的条件下能起到最优效果的方法。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心理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 以教法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实践中,我认为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向主动听课的转变。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全面发展的标准又是什么?要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问题。对此,我深感困惑,因为现在的高考还是最主要的指挥棒,对于理科生来说,必修模块的学习是他们进行选修模块学习的基础。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必修课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在实施中不能只抓知识传授和训练。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必须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现实;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实验探究,第二环节就是知识目标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识板块上,我们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这个中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以上是我在必修一模块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将要进行的必修二模块教学奠定了基础。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2
寒假开学已有一个月,在此月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二的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一章是本学期的重点,是会考和高考的重点。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元素的学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我先让学生从感性上来认识元素周期表,看元素周期表的实物图,让学生亲自数元素周期表的行和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就是通过一些熟悉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和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这样是知识更有系统性,。增加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以认识元素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增加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的递变规律,从纵横两个方面理解元素周期律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化学键的学习时,以知识内容为载体,注重化学原理的应用和化学用语的书写,落实基础。在学习离子键和共价键时,电子式的书写也是学生不好处理的,而教材中电子式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给出的。我从元素符号出发先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电子式的书写,然后过渡到离子的电子式,进而到简单的离子化合物、供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书写,进而到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注重完整性和连贯性。在学习用电子式形成过程时,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出发,活泼金属容易失电子,活泼非金属容易得电子,然后离子键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共价键以氯化氢的形成为例,通过介绍他们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出离子键和共价键,具有代表性,学生容易明白,对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容易接受。
三五五教学模式在我校发展的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小组集体观念很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要想上好一堂课,我总结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45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
一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化学课本等。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做好听课总结
三人行,必有我师。针对这一点,我尽可能去听课,课后认真总结别人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半学期以来,发现听课后认真总结,对自己的备课、上课有很大的帮助。
3、深入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例如,讲到《元素周期律》时,我发现学生连前18号元素原子有几个电子都不知道,原以为是学生对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经过了解,才知道初中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就能够做到及时补缺、补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4、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在高中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该学生更多的“事实”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原电池工作原理,我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让他们发现确实有电流产生,从而得出结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前课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每当我轮值晚自习时,我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闲逛,而是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改进后的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互动。
第三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教学反思1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而且在我用多媒体展示溶液中离子的微观图像时,好多同学很快就能明白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本质,这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一知识点中,由于学生的化学用语这一关掌握的不是很好,这给他们的书写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在我耐心的引导和鼓励下,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他们之间也互相交流,且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可见这群可爱的孩儿们在学习中是充满乐趣并取得成就的。后15分钟我给同学们布置了4道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的课堂练习题,在他们的练习中我发现了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紧接着我着重分析与强调这些错点,帮助学生纠正与提高。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刻领悟到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备学生,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理解这节课内容的能力,然后要备教法,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等等。
高一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教学反思2
《离子反应》属于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备课中的教材分析:
1.初中已对电离、电离方程式不作要求,而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教材也没有介绍,对其溶解过程学生是未知的,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一带而过。
2.对过程学习不能忽视,教材中在实验的引导下,配合新知识又给出3幅NaCl晶体溶解图,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新知识的'含义,为学生自主或讨论学习提供很好的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3.要不要增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的教学。若讲,对第二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书写有帮助,但讲,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对理解本节知识有难度,且这部分知识在选修4中能学习到,鉴于此,本节教学不增加强、弱电解质概念。对离子方程式书写决定给出常用弱酸、弱碱,让学生现有个印象,便于高二展开学习。
4.适当采用多媒体和学科的整合,降低教学难度。
教学后的反思:
1.学生对电解质、非电解质辨别和其导电性的辨别不够准确,在新课引入时,从复习物质分类法引入,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酸、碱、盐都属于化合物的认识,为学习电解质概念铺垫。在教学中,感觉这样教学能使知识前后衔接,取得较好效果。物质导电性的判断仍然是学生的弱点,关键是学生对导电的条件尚属机械记忆阶段,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还需一个过程。
2.学生对难溶的电解质理解有困难,这不要是学生对电离的条件理解不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制作熔融条件下电离的课件,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而且更主要的是能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引入离子反应后通过引导举例总结出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
(1)突破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拆、删、查
第二步“拆”是教学的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所以我就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来总结展示给学生们。并说明无论是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就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举几个例子,如CaCO3和HCl溶液反应;CaCO3不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中写成化学式,但它是电解质,参加反应的是离子。
(2)练习反馈
我还补充了实验: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而改写为离子反应方程式。练习:碳酸钠+盐酸;氧化铜+盐酸;氢氧化铜+硫酸;铁+硫酸;
通过练习巩固新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3)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并告诉学生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练习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就课后作业反馈来看,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离子反应本应该2课时完成的内容,但根据普通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将离子反应分为三课时,第一节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高一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教学反思3
本节课《离子反应》是高一必修教材中的一节概念教学课,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还有一个是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难点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本课从电离方程式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借助溶液中离子的微观图过渡到溶液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从而理解离子反应进行的本质。通过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入手,介绍了以“写—拆—删—查”四步走的方式来分析解说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同时将哪些物质要拆,哪些物质不用拆的问题对学生做了归纳,使他们的知识点有一个小结。后采用实际离子方程式讲述了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的判断方法,并对有关的问题做了总结。
本课教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教学设计。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课堂上已经把教学计划完成,但课中好像留给学生继续发展的空间不够充分,可互动的项目可有所增加,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多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立足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从“学会”到“会学”。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高一学生探索及发现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很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难点的教学更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第四篇:高一化学必修二总结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纵行族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
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
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
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
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
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核电荷数增多,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得电子能力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共价键与离子键放热反应燃烧 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大多数化
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原电池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氧化反应,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
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化学反应平衡 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第五篇:必修二教学反思
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谢本兵(20130708)
回头反思这章的教学过程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毕竟这章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及精力,也充分体验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总之,感悟多多,收获也不少。
刚开始对这一章的备课时,在充分阅读并领会了教学参考书之后,我对这章的教学充满了信心及热情。主要原因有:第一我有多年立体几何教学的经验,第二对于教材的处理与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与教学参考书有诸多一致的地方,第三,对学生及学情渐渐地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及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动手实验、直观感知、归纳猜想、操作确认”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不断经历“概念及定义的探索及发现过程”,强化生生、师生互动,等等。在这些措施的综合因素之下,有力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了“空间想像、逻辑思维”等能力,学会了“实验、观察、归纳猜想”等数学方法。
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量不断增加,譬如概念、判定及性质定理等。由于刚学习,大多数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不够深刻,进而出现了“学习负担明显加重,知识互相混淆,甚至张冠李戴”现象。越到后来,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严重,进而不少学生出现了消极情绪及负面心态。
另外,立体几何的一大难点就是“思维证明”,主要原因在于:①理性思维能力欠缺
②思维品质如严密性、敏捷性、灵活性、发散性等较差
③没有相关的解题经验,缺少可操作性的解题方法、策略及步骤等。④心理因素,不少同学患有“证明恐惧症”。
尽管新教材在这个方面作出了诸多尝试及努力,大大降低了证明的要求及难度,只须对性质定理及应用给予证明。可是,学习几何,不可能回避“证明”,何况证明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及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到平行及垂直性质定理及证明的过程中,从作业反馈及学生建议来看,诸多学生对于证明习题无法入手;有些学生明晰思路,可无法用书面语言加以描述;有些学生书面语言欠缺规范,解题思路混乱,等等,不一而足。数学知识具 有系统及连续性,作为教师应该在新授课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与旧知识的联系,并有意识地复习前面的知识。譬如,在例题、习题的设置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题目,既照顾到旧知识,同时又为新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打好良好的基础。
另外,如何突破“数学证明”的难关,目前我总结如下看法:
①重在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②教师应该做好格式的示范及榜样作用③引导学生归纳常见证明策略、方法、步骤等④遵循由易到难原则,设置系列证明习题,强化训练,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解题经验⑤当然,几何中的三种语言规范使用是一切几何学习的前提及保证。
最后,感觉内容太多,而课时偏少,很多内容无法展开,进而学生学到的多是表面知识,无法领会知识的核心及精华,在解题中不断遭遇挫折,在挫折中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及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