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吕老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地域存在差异现象。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能够分析其主导因素。
3、逐步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陆地自然带的涵义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利用地图册,读图分析法掌握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难点
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引导学生用讨论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掌握难点内容)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歌曲引入 【播放歌曲《天堂》】
【提问】这首歌展示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风情?(一望无垠、坦荡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播放歌曲《山丹丹》】
【提问】这首歌展示的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活动2【活动】帮忙找找家
通过“帮忙找找家”这个活动,帮树蛙、企鹅和斑马找找各自的家,出示南极冰雪大陆、热带雨林和非洲热带草原图片,让学生对应连线。让学生明确: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活动3【活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生活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分清:带、植被、气候的差别!
学生根据所学的气候类型推导填写与之对应的自然带、植被和气候类型。活动4【讲授】
1、地域分异及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 活动5【活动】发现之旅
在世界自然带图中出示科考路线,沿纬线从A站到第五站会看到景观有哪些变化? 两条考察线沿途分别经历了哪些自然带? 活动6【练习】2.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学生活动】看书归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完成表格 活动7【讲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
成因: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活动8【练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举例分析】集体完成课本P79活动题,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教师总结】1.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为各地景观大体上沿纬线沿伸、随纬度变化。
2.影响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活动9【活动】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看书归纳】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
成因:在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举例分析】集体完成课本P80活动题,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 规律,并比较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差异。活动10【讲授】教师总结
列表总结:纬度地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活动11【活动】玩转中国,你是向导!
从中国的海南向北到北京在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经过的地区会看到什么景观,对应景观图片。
活动12【活动】为学校选绿化树 提供备选树:棕榈树、胡杨树、白桦树、樟树和梧桐树
请为学校选择合适的绿化树,说明理由
活动13【活动】纬学校选绿化树
提供备选树:棕榈树、胡杨树、白桦树、樟树和梧桐树
请为学校选择合适的绿化树,说明理由
活动14【活动】垂直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成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变化,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 活动15【练习】集体完成课本P81活动题,分析垂直分异规律。小组讨论课本P81活动题,分析垂直分异规律。按组展示结果。活动16【讲授】教师总结
1.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引起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
2.(1)因为珠穆朗玛峰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2)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多,因为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3)珠穆朗玛峰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积雪量大,雪线较北坡低。
活动17【活动】分析哪座山位于河北省的太行山
选出太行山的基带自然带
活动18【活动】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活动:画雪线
出示两幅图迎风坡方向不同,画出两山的雪线高低。活动19【测试】随堂练习随堂练习---基础巩固
1、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2.读“我国北方地区示意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的自然带名称: A 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2)、A、B、C自然带的更替主要是由于
的变化引起的,就纬度位置看,它们同属于五带中的。(3)、就气候类型来看,A属_________________气候,B属_________________气候,C属_______________气候。
----能力提升
练习1:读图1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两题(1)、该山地可能位于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南半球温带地区 C、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2)、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A、信风影响
B、季风影响
C、西风影响
D、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 练习2:读图2“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
(1)图中E—F—G的变化是 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2)E和H都是 带,但气候类型不同,E是 气候,H是
气候;
(3)D是 带,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和 的交替控制,降水集中在 季。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线路中,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现象组合正确的是()A.华北到东北——河流结冰期变长 B.重庆到拉萨——夏季气温由低到高 C.淮河以南到以北——暖温带过渡到中温带 D.黄河中游到上游——河水含沙量越来越多 答案 A 解析 从华北到东北,冬季温度逐渐降低,结冰期变长。2.关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自然带沿纬线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②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③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 ④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仅在低纬与高纬地区表现
A.①②
C.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也受水分条件影响。
(2012·安宜高一检测)图a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b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c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3、4题。
B.②③
D.①④
3.从图a到图c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迥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4.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图a到图c景观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差异引起的。第4题,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宽广,东西方向(从沿海向内陆)水分差异大。
5.同属一种自然带,但气候类型不同的城市是()A.巴黎和罗马
C.广州和开罗
答案 B 解析 北京和伦敦同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读下图,回答6~7题。
B.北京和伦敦 D.东京和华沙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6.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①温带荒漠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热带荒漠带 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
C.①④
答案 A 解析 甲湖即咸海,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乙湖是洞庭湖,所处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7.两湖泊面积都在缩小,主要原因是()A.跨流域调水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B.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C.沙漠侵吞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D.围湖造田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答案 D 解析 甲湖缩小的原因是锡尔河、阿姆河等河流两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小,乙湖由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面积缩
B.②③
D.③④ 小。
8.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答案 B 解析 图中四座山地,位于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结合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更替顺序与从赤道向两极的相似,排除A、C;图中山地最低海拔为2 338 m,依据其夏季均温,不可能存在山地冰雪带。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对应关系。读下图完成9~10题。
B.山地针叶林带 D.山地冰雪带
9.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A.60°N~68°N
C.50°N~54°N
B.52°N~58°N D.52°N~62°N 10.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A.逐渐升高
C.逐渐降低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在北纬42°附近,针叶林带分布在山地海拔1 100m~1 800m范围内,水平方向上,针叶林带应分布在距北纬42°地区1 100km~1 800km的范围内,由于纬度间隔1°的经线长约110千米,从而可推算出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约为52°N~58°N,B项正确。第10题,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适合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生长的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到55°N附近,针叶林带成为水平地带性自然带。
11.下图中数码①~⑦代表陆地自然带,“干”、“湿”表示水分状况,则图中表示的两大陆陆地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
B.保持不变 D.变化无序
A.①与⑤
C.③与⑤
答案 C 解析 由第一幅图,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确定为非洲大陆,所以①~④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第二幅图自然带出现东西更替,且水分少的地区自然带面积广阔,确定为澳大利亚大陆,所以⑤~⑦自然带依次为: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然后对照答案进行选择,即可确定选C。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B.①与⑥ D.③与⑥
12.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沿X方向自然景观大致由森林过渡为草原、荒漠,则与我们所学的由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类似,其主要原因是水分不断减少,故沿X方向干燥程度不断增加,即A项正确。从图中可看出,沿Y方向自然景观依次是针叶林、温带阔叶林、以及热带雨林,这又与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垂直地域规律有相似之处,故沿Y方向热量条件应越来越好,则C、D两项错误。
13.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A.山东丘陵
C.刚果盆地
B.江南丘陵 D.西欧平原 答案 B 解析 依上题分析,M地自然景观应该是森林景观,且M介于热带雨林和温带阔叶林之间,根据自然带的地域规律,该地最有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四个选项中的AD两地都是温带沿海地区,植物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刚果盆地地处热带为热带雨林景观,惟有江南丘陵受亚热带季风影响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2012·唐山高一检测)读下图某山地位置及其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回答14~15题。
14.该山地分布在()A.高原山地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 C.温带沙漠气候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15.北坡比南坡()A.光照强
C.水分多
答案 14.B 15.C 解析 第14题,根据该山地的位置及山麓的植被可判断,该山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第15题,图中北坡比南坡林地多,可推知
B.坡度陡 D.林地少 北坡降水多。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某考察队从A地出发,沿图中的航行路线进行科学考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出发后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见到沿岸大陆呈现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的景观变化。这种景观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地域分异。
(2)船经过被称为“赤道奇岛”的B处,发现岛的沿海栖息着只有极地或寒带才有的企鹅和海豹,形成这种奇异现象的原因是该地受____________的影响。
(3)船出发时是冬季,三个月后到达了目的地C处,这时该地是______季。
(4)若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则秘鲁沿岸气候会发生哪些异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热量(2)秘鲁寒流(3)秋(4)气温升高,降水偏多 17.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乙 丙
(3)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4)地形 海陆位置
从沿海向内陆
第三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500字]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
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 差异性。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五、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知识结构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2.用景观图片引入。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
3.设问引入。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然后问学生是否认可这种观点。教师总结,引出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差异性。
【承转、过渡】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打出投影胶片图5.6或利用挂图,并板书简单图示如下)
(提示:教师可结合复习气候的内容)教师先画出上图的左半部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图5.6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
[生]有的,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2课时
【引入新课】(提问)请几位去过不同地区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当地的景观和我们中山有什么不同。并指出这种不同就是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并复习自然带的分布。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
[师]比如说我们如果坐火车从中山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
[生]依次会出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景观。
1.(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读图]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 [生]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
[师]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2.分析、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图5.9、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教师出示世界地图,【承转】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
[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
3.(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5.11)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依图分
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 【分析、讲解】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呢?(学生回答)对!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新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
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条狭长的(热带)荒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还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引导学生读5.6图分析)。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响。因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其影响,两边的气候状况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分
最后可以把本节课的内容概括成下面一个表格,方便学生巩固记忆。
【课堂小结】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现出了
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概念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⑴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⑵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中纬度最明显
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十、练习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 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A.纬度地带性 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C.非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
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 D.南北纬50°~70°之间的广大地区
4.世界上由沿海向内陆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5.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赤道地区 D.高纬地区
7.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
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 B.亚寒带地区
C.亚热带地中海区 D.热带雨林地区
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9.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10.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带,B._________带,C._______带。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
(4)限制C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
【答案要点】
11.(1)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2)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水分 中(3)温带季风 温带草原 风力(4)水(或水分)
十一、课后反思
1.对于本节课概述部分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2)重点讲述陆地自然带。有两层意思要明确,一是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其中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与之相适应;二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7热带雨林景观图与图5.8苔原景观图,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在苔原带内,气候严寒而湿润,土壤冻结,这样的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地带。动物种类不多,典型动物有驯鹿和北极狐等。)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建议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组学生研究“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一组学生研究“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了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荐高一地理教案 [1000字] 荐初中地理教案荐初一
地
理
教
案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
[1000
(精选字]
字字
文]
])
范 [1000
第四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第三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本课标其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课标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学生需先了解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出现不同的自然带,知道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二是要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生在了解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掌握三个地带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三是进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这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懂得运用分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图片展示
西双版纳森林景观;蜀南竹海景观;东北的森林景观;内蒙古的草原景观;x疆荒漠景观。
【差异性】世界不同气候控制下的形成的不同自然景观
.不同气候对应的自然带
【地带性分异】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域分异)——热量
纬度不同→热量差异→景观差异
2.干湿地带分异规律(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
距海远近不同→水分差异→景观差异
思考:珠穆朗玛峰植被由山下到山上有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这种变化与前面所提到的哪种变化相似?
3.垂直地带分异规律——水热
海拔不同→水热条件不同→景观差异
●山体自然带
①不同纬度,相同海拔的两座山,纬度低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不同高度,相同纬度的两座山,高度大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②根据带谱判断山体所在半球及阳坡
若阳坡为南坡,该山在北半球;若阳坡为北坡,该山在南半球。
【非地带性分异】
思考:为什么荒漠中会绿洲?(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地下水等提供灌溉水源)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何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受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东岸)
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西半部景观有何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
↓
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地方性分异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
【练习】
第五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阳老师)
1教学目标
重点: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难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归纳分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后,基本掌握了地壳物质循环、地质作用与地形变化、大气环境、水循环和洋流等自然地理知识,具备了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还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难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归纳分析
4教学设计思想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节课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为例。这节课选用的是东北的三江平原为区域背景,通过三段材料和三个问题的设计,讲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从“北大仓”又回到“北大荒”的故事,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巧妙的融合到这个案例当中,采用视频、图片和材料相结合,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赋予了课堂生机。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导入] 首先向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走进三江平原湿地”,让学生对湿地有一个初步了解。通过优美的画面,配以附有磁性的男低音,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在视频播放到1分23秒时暂停。再用课件展示5-6张三江平原的景观图片,教师同时可以简单介绍下湿地的概况: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脏”、“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鸟类的乐园”,是无数生命乃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让学生对湿地有个感性认识。
[进入新课]今天这节课就以三江平原湿地为案例,来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示材料一和三江平原的位置图] [矩形标注: 三江平原] 材料一:三江平原,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这里气候冷湿,年平均气温 2.2℃,在10月末地表水即出现季节性冻土。区内河流纵横,地表径流缓慢,自然植被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土壤主要为沼泽土、草甸土、黑土,土质肥沃。湿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共有脊椎动物近291种,高等植物近500种,是天设地造的自然珍迹。
出示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试着从地形、气候、水文(河流)、植被和土壤五个方面,描述三江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师指点学生,根据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并从材料中挖掘信息,讨论完成: 三江平原湿地的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河流):。土壤:。生物(植被):。
三江平原湿地的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沼泽广布。气候:气候冷湿,年降水量较丰富
。水文(河流): 河流众多,河网密布。土壤: 黑土广布,土壤肥沃。生物(植被): 沼泽草甸为主,植被覆盖率高。
[师承转]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河流)、生物(植被)、土壤五大要素组成,描述某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即从上述五个方面来描述。那么,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讲,这五个要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
[出示活动] 试画一幅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关联图?并以三江平原为例,说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
师指导学生画出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河流)、生物(植被)、土壤五大要素的关联示意图(如上图),并以三江平原为案例,叫学生探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形对河流(水文)的影响: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
地貌对植被的影响:沼泽广布,水生植物众多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土壤对植被: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高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量小。河流对土壤的影响:河流众多,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土壤肥力高。
[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河流)、生物(植被)、土壤五大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每一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师讲解]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与我国广大农耕区相比,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比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垦“北大荒”。数十万支边青年、地方干部和解放军官兵,投身到“北大荒”开发中,在特定历史时期里,创造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他们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相继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出示材料二及问题] 材料二:
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野生动物繁多。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与此同时,三江平原大片湿地遭到破坏。湿地面积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骤减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87亿立方米地表水也随之消失,致使三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遭到破坏后,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相互讨论,师点拨:
[师归纳总结]可见,在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改变。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第二个表现: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对“北大荒”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三江平原已由原来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转变为半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湿地面积缩小了80%,空气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气温增高,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曾肥得流油的耕地也正面临着日益贫瘠的危险。为了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1999年我国政府决定停止对“北大荒”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出示材料三及问题] 三江平原地区过度的开荒,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也使“北大荒”的部分湿地消失,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999年黑龙江省决定停止开垦“北大荒”,实行 “退耕还湿”工程,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截止2011年,黑龙江省基本完成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2002年三江自然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局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3、三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整个三江平原乃至整个黑龙江东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哪些积极影响?(生讨论回答,师点拨订正)植被(生物):植被覆盖率增加动植物资源增多。
湿地面 气候:
调节气候能力增强,湿度增加,气候适宜。积增加 土壤:
水土流失减轻,土壤肥力增强。
水文(河流):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净化水中污染物能力增强。
[小结]可见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第三个变现。
[承转]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1999年果断停止开荒。坚决禁止占用林地、草原、湿地开垦耕地,不准破坏一亩原始沼泽,以保护好现有的湿地,并建立了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把“北大仓”又变成“北大荒”。那现在的北大荒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观看视频]继续刚开始的视频,放到3分30秒。让学生看看美丽的三江平原现状。
[结束语]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脏”、“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鸟类的乐园”,是无数生命乃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所以,让我们携起手来,规范人与自然的互动准则,树立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护湿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绿化祖国山青水秀千秋美 平衡生态人杰地灵万物春 横批:保护湿地
[课后巩固,同时为下节课作准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平原土壤主要为沼泽土、草甸土、暗棕壤和黑土,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因此,这里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简析三江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参考答案:
气候冷湿,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草类植物生长茂盛,有机质来源多;地形平坦,沉积作用明显,土层深厚;河流众多,携带大量泥沙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