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数字地球(袁老师)

时间:2019-05-12 16:4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数字地球(袁老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数字地球(袁老师)》。

第一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数字地球(袁老师)

1教学目标

1、掌握西亚和北非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战略位置;

2、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和北非的自然地理特征;

3、掌握西亚和北非的人文地理特征

2学情分析

学生区域地理的基础很差

3重点难点

1、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然环境的特征;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2、西亚和北非石油资源的分布以及主要的运输路线。

1、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重要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如23.5ºN,40ºN和30ºE,50ºE,60ºE经过的地区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问引入

二战后至今该地区发生了多次战争如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等,为什么该地区战争多发呢?希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能找到答案。

活动2【讲授】

一、地理位置:一运、两洋、三洲、四峡、五海之地——交通要道

导读:①西亚北非从纬度位置看,大体在多少纬度之间?属于什么纬度地区?

哪一条重要纬线穿过本区?从他的纬度位置来看,它应该以何种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为主?(纬度处于20ºN——40º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西亚和北非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ºN以南的低纬地区,热带气候为主)

②西亚和北非周围面临哪些海洋?其中海有几个?大洋有几个?里海是不是海?有哪些主要的海峡、运河?(一运:苏伊士运河;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四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内流湖〉)。

③西亚、北非分别属于哪个大洲?(亚、非)除了这两大洲之外,周围还紧邻哪个大洲(欧)

西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①古代的“丝绸之路”说明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 ②现代海陆交通要冲

A、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

(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B、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哪个海峡?(土耳其海峡)判读下列海峡和运河的名称

活动3【讲授】

二、范围和国家 导读:西亚和北非有哪些国家?

(西亚以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分开,北非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亚洲分开,以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分开。国家有西亚的土耳其、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富汗、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北非的埃及〈地跨两大洲〉、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活动4【讲授】

三、自然地理概况(1)以高原为主 西亚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200米以上。著名的高原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土耳其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在高原的边缘有地势较高的山岭耸立,著名的有西亚的兴都库什山,北非的拉特拉斯山,山脉多在1000米以上。(2)平原面积狭小

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及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亦称两河平原〉。早在几千年前,这里都是人口墨迹、经济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现在这些平原地区也是所在国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区。在地中海沿岸也分布有狭窄的平原,同样也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本区平原面积狭小,但地位很重要。(2)断陷地带——死海

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断陷而成的死海,它是东非大裂谷的一个组成部分,属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死海不是海,而是一个内陆湖泊。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也是世界上盐度最大的湖泊(比一般海水的盐度高七八倍)。

2、炎热干燥的气候(1)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导读:①西亚北非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热带沙漠气候)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

(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有的地区甚至几年不下雨。很多国家地面没有河流,成为“无流国”。)造成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纬度—气压带、风带及其性质;海陆因素—距海远近、风向;地形—地势高低、山脉走向、迎风坡和背风坡;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本区大部分地区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常年高温干燥(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可达200℃以上,以热带为主;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甚至有些国家或地区基本上常年不降一滴雨,被称为“无流国”,为干旱地带),于是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带,著名的有北非撒哈拉沙漠,西亚阿拉伯沙漠。

②本地区是否只存在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类型?(2)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

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3)温带大陆性气候

在西亚的东部还有一部分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伊朗、阿富汗等国境内,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集中于夏季的气候特征。

3、河流:降水少,河流稀少

无流国: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也门、巴林 该底漆主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4、植被:荒漠和草原;动物:单峰驼

撒哈拉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下埋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5、资源

北非:磷矿(摩洛哥)世界石油宝库

分布:波斯湾,撒哈拉地下

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主要产油国

西亚: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北非: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

本地区消费量少,输出为主,采用输油管道和大油轮(海运为主),有三条主要线路

线路一: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和北美

线路二: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和北美(运油量最多)

线路三: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日本

活动5【讲授】

四、居民和经济

(一)居民:以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1、居民本区人口众多,有4亿多。居民和宗教非常复杂,以白色人种为主,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注意西亚不是所有国家都属于阿拉伯国家,如伊朗、阿富汗、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就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2、宗教

在宗教方面,以伊斯兰教为主,因此有人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通称为“伊斯兰世界”,本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注意这里的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重要的宗教城市和国家:麦加、耶鲁撒冷、以色列、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被奉为三大宗教的圣城,这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三大宗教信徒的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关于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各方都互不相让,尤其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信奉犹太教的以色列(犹太人)之间更是针锋相对,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多次发动战争和冲突。

(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1、高原上较湿润地方或沙漠中有地下水的绿洲地区,畜牧业比较发达,多以游牧的方式。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羔皮等畜产品都很有名;伊朗等国的羊毛织品和地毯等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2、灌溉农业发达,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有地下水灌溉的绿洲地区,如: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地区,伊拉克两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当地人的主要食物,也是伊拉克等国出口特产。

3、地中海沿岸平原和丘陵地区,是油橄榄、柑橘、葡萄等水果产地,园艺业发达。北非摩洛哥盛产油橄榄,并大量出口橄榄油,被称为“橄榄之邦”。

4、农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气候干旱,水源不足 以色列的灌溉农业

导读:以色列是如何发展灌溉农业的?

(①修建水渠和输水管线;②大力发展滴灌、喷灌和智能灌溉等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而实际上我国也有大面积的荒漠存在,从刚才的学习中,大家能够获得什么启示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科技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农业生产)活动6【讲授】小结

第二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毛老师)

1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6.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了解了水圈知识,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没有实现地理规律与个人经验的结合,总结归纳能力也弱。因此,本节课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3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陆地水体补给类型。难点: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分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6.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4.1.2学时重点

重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陆地水体补给类型。

4.1.3学时难点 难点: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分析。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前热身】

下图为乌拉尔河水系示意图,①②③为三个水文观测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关于乌拉尔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径流量季节变化小而年际变化大

C.全流域航运价值大 D.补给水源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至③河段径流量不断增大 B.蒸发旺盛导致①处径流量小 C.②至③河段支流汇入少,下渗量大 D.①至②河段的结冰期最长 【考点梳理】

考点一: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1、海陆间水循环有哪些环节?其能量来源于哪里?

2、除了海陆间循环外,水循环还有哪些类型,他们有哪些主要环节? 3.这三个循环中,哪一个的过程最复杂?哪一个循环的水量最大? 4.陆地内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域吗? 【方法技巧】

“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误区警示】(1)水循环的能源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 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2)外流区也存在陆地内循环

在外流区除具有海陆间循环外,地表水因蒸发进入当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返回本地地表,也存在陆地内循环; 在内流区只存在陆地内循环。考点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实现。水利措施 修建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量。

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农林措施

“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但是,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减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削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例】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1)~(2)题。(1)有关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A.东亚地区:环节①水量7月份较小 B.南亚地区:环节②水量1月份较大 C.地中海沿岸:环节③水量7月份较小 D.开普敦附近:环节⑥水量1月份较小

(2)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施加影响最大

B.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 C.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 D.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⑤和⑥的水量 【锦囊一】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特点:

①大气降水补给是河流水和陆地其他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②雨水、冰川水对陆地其他水体的补给是单向的; ③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双向补给关系。【特别提醒】

①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取决于三者之间的水位高低。

②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思维拓展】

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条件:

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表起伏小;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高等。【例】庐山小天池位于庐山牯岭北面,池中之水置于高山而终年不溢不涸。关于庐山小天池“久雨不溢,久旱不涸”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久雨不溢”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B.“久雨不溢”时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C.“久旱不涸”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D.“久雨不溢,久旱不涸”说明庐山小天池不参与水循环 【锦囊二】 河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_______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 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 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 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例】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1)~(3)题。(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A.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2)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南地区

(3)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早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 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 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锦囊三】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例】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阅读技巧】

【例】(2012·全国文综,4~5)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下图,完成(1)~(2)题。(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 甲、乙水文站之间()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真题回眸】

(2014·四川卷)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图5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

1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2014·重庆卷)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 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1,完成5-7题。5.图1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A.流速减小 B.流速增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7.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A.水生植物增加 B.水体富营养化 C.鱼的种类增加 D.水面面积扩大

【命题规律】 综合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命题,水循环、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命题热点。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并结合图表资料及地理特点等知识内容考查。

【命题趋势】 2015年高考对本讲的考查仍将以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与河流特点为重点,密切结合人类活动的实践热点问题,以图表为平台,创设命题情景。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命题尝试】

2014年7月18日四十多年来最强台风“威马逊”携17级大风登陆琼粤桂。据此回答(1)~(3)题。

(1)台风多形成于()①冬春季 ②夏秋季 ③低纬度洋面 ④高纬度洋面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台风从形成、移动到登陆,主要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有()①蒸发 ②地表径流 ③水汽输送 ④下渗 ⑤降水 ⑥地下径流 A.②④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3)从水循环的角度看,台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①促进陆地水资源的更新 ②促进高低纬度地区之间能量交换 ③塑造地表形态 ④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等物质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第三篇:【地理】湘教版必修3 第三章 第四节 “数字地球”(教案)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术,具有立体和动态显示数据的能力。

(4)数字地球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局部或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任务。

(5))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

4.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引导学生思考,说出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主要有: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持生物多样性、解决政治或经济危机、增加农业产出等。

二、“数字地球”与我们的生活

美国:全国约有60个城市正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现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生活小区(数字社区)”的示范工程;卫生医疗行业建立的“健康网络”,“计算机医生”通过Internet向病人提供会诊和保健咨询;许多学校已开始转向多媒体教学;大多数银行通过电视、计算机和自动出纳机开展业务,并逐步转变成为“虚拟银行”;集成化的全国性各种电子化系统,为公众和政府间的互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目前,联邦政府、州已全部上网,几乎所有县市都建有自己的站点,并在2003年实现政府管理电子化。

中国:一些城市也在积极投入数字城市建设、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例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智能济南”等。其中,北京市明确提出“数字北京”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建设宽带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首都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系统,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构建起秘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软环境;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设信息化社区。

1、建立“数字城市”的意义

(1)城市发展:建立数字城市,实现城市信息化,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增强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信息化还将带动全球化,是城市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条件。

(2)区域发展:城市信息化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上的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从而带动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3)日常生活:城市信息化使得智能化交通、智能化住宅小区、数字化企业、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娱乐等成为可能,还带动了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为居民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更方便、舒适、高效和安全的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未来校园------“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的概念

数字校园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通过整理加工,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把学校建设成既面向校园内,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教育资源。

数字校园的内容

在数字校园中,将建成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络。通过网络,教师不论在校内还是家中,都能进行电子备课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操作,如进行视频点播,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学生的作业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和答卷,并进行评阅工作。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参加教学活动。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信息,学生可以自己调出学习课件,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由计算机进行辅导,借助计算机巩固课堂已学会的知识。遇到特殊情况时,学生在自己的家中借助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并通过实时的考查系统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时,只需在计算机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学号以及所需图书名称,计算机屏幕上就会立刻显示该书在图书馆的位置和编号,管理人员能很容易找出,并办理借阅手续。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四篇: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正如林培英老师所说的:“从必修

一、必修二到必修三是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我认为的确如此。必修一和必修二重在讲解理论知识,而必修三则更偏重于把必修

一、必修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一个区域,去分析和解决某一区域具体存在的某一个或几个环境问题或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说必修三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必修三教学上的最大要求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个学习的方法,且要把这个学习方法和技能迁移到不同环境、不同区域,去分析、解决这一区域存在问题的方法,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我赞成专家们的观点,即在进行必修三案例教学时,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要全盘抛弃、太过自由使用。因为,教材提供的案例,毕竟比教师自己开发的案例要典型的多,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学习,通过课本案例的分析研究,使学生学到一套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方式,然后将学到的经验迁移到其他区域,去分析、解决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在近几年必修三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使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穿插上自己开发的学生身边的案例,通过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身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地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城市化问题及对策”问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课本中的教学案例,来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表现、出现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穿插上自己开发的案例“高密市的城市化”让学生探究学习。我首先出示两幅图片:分别是1978年和2008年的“高密市城区平面图”,让学生对比两幅图,探究回答如下问题:

(1)高密市城市化的表现;

(2)高密市城市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你的观察,请列举实例说明高密市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4)作为一名高密市公民,请为自己家乡解决城市化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的建议。

通过引用自己开发的、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探究学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了分析、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而且也确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标中对必修3有三个大的要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侧重于区域发展基本理论的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内容,是一切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落实与检验”。“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是区域发展研究的支持系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撑。

2.教材如何落实课标

二、教学注意点

1.处理好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使学生了解区域差异,接触区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必修三也属于区域地理,但与初中区域地理的不同在于,通过必修3的学习,要教会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提取出解决某类区域问题的地理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最终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处理好与必修1、2 间的关系

必修1和2属于系统地理,讲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必修3教学时一定要引领学生用学过的原理分析具体的区域问题,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如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可以联系必修1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如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可以联系必修2中的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的变化。

3.抓主干,突重点

必修3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区域地理中的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教学时要有所选择,千万不要面面俱到。要运用有用的事实性知识提炼出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这才是必修3教学的根本。

三、策略建议 1.做好案例教学知识铺垫

教材所举案例中涉及到大量的区域地理的知识,学习必修三之前应储备的区域背景知识有: 中国地理:(1)中国行政区划图(2)中国地形图(3)中国的气候分布图;

世界地理(1)世界海陆分布与主要国家图(2)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图(3)世界洋流分布图。上述背景知识是对整个“必修3”学习进行知识的铺垫。但如果落实到具体案例学习的时候,教师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体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对该区域某一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区域知识的补充与拓展,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注重对学生分析方法、抽取地理原理能力培养

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

如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章的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学过程中有几点注意:①要注意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否全面、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总结了基本的规律 ? ②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共性。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且自然原因往往是基础,例如荒漠化的基础是水源问题。而在人为原因中追其根源往往与“人口激增带来的环境压力”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资源的 不合理和过度使用”有关。③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必然的联系,要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寻找治理措施。④最后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规律: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

3.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案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材料一: 30年前,位于北京东南的留民营村与国内环保机构合作,首开生态农业试验的先河,在中国探索生态农业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北京市

图一 北京市的位置

图二 北京市的地形和留民营村位置

【探究一】结合材料一,思考留民营村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材料二:

1982年,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并委派环保科学院研究所一批专家到留民营村开创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村里投资修建水利和购买农机,使农田实现水利喷灌化和全过程的农业机械化。优美的生态环境、整齐的现代农业温室、系统的能源利用设施和淳朴的乡风为观光农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

件。

图三1982年前留民营村示意图

图四1982年后留民营村示意图

【探究二】结合材料二,观察留民营1982年前后生产结构发生了什么改变?这些改变说明了什么?试评价这种改变。

材料三:通过循环利用,留民营村不仅农业产量增大,还降低了污染,保护了土地资源。通过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不仅节省了以往购煤的开支,还净化了空气。

图五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

【探究三】结合图五,思考以下问题:

① 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2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是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下载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数字地球(袁老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数字地球(袁老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