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三随机抽样教学设计
必修三统计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教材是以探究一批小包装饼干的卫生是否达标为问题导向,逐步引入简单随机抽样概念.并通过实例介绍了两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简单随机抽样的经验,教学中要注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例如,用抽签法决定班里参加某项活动的代表人选,用随机数法从全年级同学中抽取样本计算平均身高等等.
二 教学目标
1.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推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会用抽签法和随机数法抽取样本,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重点
1.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样本代表性的概率描述。3.学会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样本代表性的概率描述的理解
对统计的理解和对抽签法和随机数法的步骤实施 四 课堂设计
1利用实际问题引出统计的概念:
提出问题统计是什么?举例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类似:你的数学成绩好不好?这个产品受不受欢迎等问题。我们在一个大数据时代,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数据回答。所以我们把这些问题变为可以用数据作答的:你的数学平均成绩为多少?这个产品的销售量是多少?等统计问题,再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得出这些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就是统计。提出统计问题的概念,举出3个例子:
1.2014年全区中考学生数学平均成绩和语文平均成绩各是多少? 2.某电视剧平均收视率是多少?
3.某品牌计算器的合格率是多少? 利用例子统计问题所包含了: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2014年全区中考的学生全体)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数学和语文平均成绩)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随后由具体事例: 3.介绍普查法和抽样调查法:
问:要调查全班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要怎样做?引出普查法。问:进一步,要调查全国中学生数学平均成绩要怎样做?
引导学生,介绍抽样调查法,介绍样本的概念: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样本抽取原则——样本能够很好的代表总体。
举出汤的例子:想知道一锅汤的咸淡,就要用勺子舀出一勺尝尝味道,这一勺就是样本,而要把汤搅拌均匀这一勺才被能代表总体。
讲解抽样调查法的有点及重要性:大多数的调查普查法是无法做到的,抽样调查省时省力而且比较准确。
问:怎样理解“一个好的抽样调查胜过一次蹩脚的普查”?
4.引出简单随机抽样的模型:
用小面小包装饼干的卫生是否达标问题引出简单随机抽样的模型,给出随机抽样的定义,注意:说明普查法在此问题中是不合适的,注意样本的抽取(搅拌)。
问题:
若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里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准备怎么做?
显然,只能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饼干作为检验样本(为什么?)应当如何选出样本? 将这批小包装饼干放入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搅拌均匀,然后不放回地摸取(保证每袋饼干被抽中的机会相等),得到一个简单随机样本,相应的抽样方法就是简单随机抽样。
5.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一般的,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6.介绍两种随机抽样方法:(1)抽签法的定义及其步骤:
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得到容量为n的样本。步骤:
1.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0到(N-1)编号;
2.准备N个号签分别标上这些编号,将号签放在容器中搅拌均
匀后,每次抽取一个号签,不放回地连续抽取n次;
3.将取出的n个号签上的号码对应的n个个体作为样本。
问:思考抽签法的优点缺点是什么?
优点:保证每个个体选人样本机会均等
缺点:(1总体个数较多,制作号签成本增加,使得抽签法成本高(耗时、耗力)
(2号签很多,“搅拌均匀”比较困难,结果很难保证每个个体入选样本的可能性相等,从而使产生坏样本(即代表性差的样本)的可能性增加
(2)随机数法的定义及其步骤,并给出例题讲解:
随机数法:
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步骤:
1.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0到(N-1)编号;
2.在0到(N-1)的自然数中产生n个不同的随机数作为选出的号码; 3.将取出的n个签上的号码对应的个体作为样本
五 教学反思
讲完后,老师和同学提出很多意见,比如整堂课的和学生的互动不够,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不足,对两个随机抽样方法的讲解不够细致,以后讲课注意这些问题。
第二篇:必修三随机抽样教学设计
简单随机抽样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组
魏建梅
一 教材分析
教材是以探究一批小包装饼干的卫生是否达标为问题导向,逐步引入简单随机抽样概念.并通过实例介绍了两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简单随机抽样的经验,教学中要注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例如,用抽签法决定班里参加某项活动的代表人选,用随机数法从全年级同学中抽取样本计算平均身高等等. 二 教学目标
1.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推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会用抽签法和随机数法抽取样本,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重点
1.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样本代表性的概率描述。3.学会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的理解和对抽签法和随机数法的步骤实施
四 课堂设计
1利用实际问题引出统计的概念:
提出问题统计是什么?举例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类似:你的数学成绩好不好?这个产品受不受欢迎等问题。我们在一个大数据时代,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数据回答。所以我们把这些问题变为可以用数据作答的:你的数学平均成绩为多少?这个产品的销售量是多少?等统计问题,再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得出这些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就是统计。提出统计问题的概念,举出3个例子:
1.2014年全区中考学生数学平均成绩和语文平均成绩各是多少? 2.某电视剧平均收视率是多少?
3.某品牌计算器的合格率是多少?
3.介绍普查法和抽样调查法: 4.引出简单随机抽样的模型:
用小面小包装饼干的卫生是否达标问题引出简单随机抽样的模型,给出随机抽样的定义,注意:说明普查法在此问题中是不合适的,注意样本的抽取(搅拌)。
问题:若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里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准备怎么做?
显然,只能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饼干作为检验样本(为什么?)应当如何选出样本? 将这批小包装饼干放入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搅拌均匀,然后不放回地摸取(保证每袋饼干被抽中的机会相等),得到一个简单随机样本,相应的抽样方法就是简单随机抽样。
5.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一般的,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6.介绍两种随机抽样方法:(1)抽签法的定义及其步骤:
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得到容量为n的样本。步骤:
1.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0到(N-1)编号;
2.准备N个号签分别标上这些编号,将号签放在容器中搅拌均
匀后,每次抽取一个号签,不放回地连续抽取n次;
3.将取出的n个号签上的号码对应的n个个体作为样本。
(2)随机数法的定义及其步骤,并给出例题讲解:
随机数法:
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步骤:
1.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0到(N-1)编号;
2.在0到(N-1)的自然数中产生n个不同的随机数作为选出的号码; 3.将取出的n个签上的号码对应的个体作为样本
五 教学反思
讲完后,老师和同学提出很多意见,比如整堂课的和学生的互动不够,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不足,对两个随机抽样方法的讲解不够细致,以后讲课注意这些问题。
第三篇:“随机抽样”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在客观世界中要认识客观现象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观察或试验取得观测资料,然后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来认识此现象.如何取得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并能够正确的加以分析,是正确的认识未知现象的基础,也是统计所研究的基本问题.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高中阶段学习统计学的第一节课,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学生在九年义务阶段已经学习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在高中学习统计的过程中还将逐步让学生体会确定性思维与统计思维的差异,注意到统计结果的随机性特征,统计推断是有可能错的,这是由统计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统计有两种.一种是把所有个体的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进行描述,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描述性统计,例如我国进行的人口普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所有的个体进行调查,通常是在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为代表,从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称为推断性统计.例如有的产品数量非常的大或者有的产品的质量检查是破坏性的.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抽样调查是我们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的非全面调查方法.它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按照随机原则,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所得到的调查标志的数据来推断总体.其中蕴涵了重要的统计思想样本估计总体.而样本代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结论的准确性,所以抽样过程中,考虑的最主要原则为:保证样本能够很好地代表总体.而随机抽样的出发点是使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中,这是基于对样本数据代表性的考虑.本节课重点: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分析,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以问题链的形式深刻理解样本的代表性.2.目标解析
本章章头图列举了我国水资源缺乏问题、土地沙漠化问题等情境,提出了学习统计的意义.同时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尝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统计问题,提出统计问题.让学生养成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对某个问题的调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普查,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出于费用和时间的考虑,有时一个精心设计的抽样方案,其实施效果甚至可以胜过普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抽样调查,就是通过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借以获得对整体的了解.为了使由样本到总体的推断有效,样本必须是总体的代表,否则就可能出现方便样本.由此在对实例的分析过程中探讨获取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的方法,得到随机样本的概念,逐步理解样本的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可靠性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有对统计活动的认识,并学习了统计图表、收集数据的方法,但对于如何抽样更能使样本代表总体的意识还不强;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以确定性数学学习为主;学生对全面调查,即普查有所了解,它在经验上更接近确定性数学,而随机抽样学习则要求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体会到统计中的重要思想样本估计总体以及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本节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的困难有:对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对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怀疑,对统计的科学性有所质疑;对抽样应该具有随机性,每个样本的抽取又都落实在某个人的具体操作上不理解,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例的研究给学生释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出与典型案例类似的统计问题,如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的近视率,一批电灯泡的寿命是否符合要求等等.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要引导学生考虑问题中的总体是什么,要观测的变量是什么,如何获取样本,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学有所用,拉近知识与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对统计抽样概念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想表述、思考和理解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能力,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佳.根据这一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样本的抽取是随机的,随机抽取的样本将能够代表总体.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准备一些随机抽样成功或失败的事例,利用实物投影或放映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感悟数据、引入课题
问题1:请同学们看章头图中的有关沙漠化和缺水量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师生活动: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讨,并逐步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数据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要学会与数据打交道,养成对数据产生的背景进行思考的习惯.问题2:我发现我们班级有很多的同学都是戴眼镜的,谁能告诉我我们班的近视率?
普查: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population)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individual)
普查是我们进行调查得到全部信息的一种方式,比如我国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等.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比较贴近的案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二)操作实践、展开课题
问题3:如果我想了解榆次二中所有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打算怎么做呢?
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sampling investigation).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师生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方案.设计意图:从这个问题中引出抽样调查和样本的概念,使学生对于如何产生样本进行一定的思考,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样本选择的好坏对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精确度是有所不同的.列举:一个著名的案例
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Literary Digest)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兰顿(A.Landon)(当时任堪萨斯州州长)和罗斯福(F.D.Roosevelt)(当时的总统)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量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注意在1936年电话和汽车只有少数富人拥有).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兰顿非常受欢迎,于是杂志预测兰顿将在选举中获胜.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罗斯福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
候选人
预测结果% 选举结果%
Roosevelt 43 62
Landon 57 38 问题4:你认为预测结果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在抽样调查中,样本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样本能否代表总体,直接影响着统计结果的可靠性.问题5:如果要调查下面这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你们对于普查和抽样调查是怎么看的?普查一定好吗?请举例.(1)了解全班同学每周的体育锻炼时间;
(2)调查市场上某个品牌牛奶的含钙量;
(3)了解一批日光灯的使用寿命.普查
抽样调查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不能用于带有破坏性的检查
可以用于带有破坏性的检查
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能得到准确结果
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有误差
设计意图:通过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比较,使学生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6:如果我们想了解晋中市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认为该怎么做呢?
师生活动:以2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比较可行的抽样方案.问题7:我们是否可以用晋中市高一年级学生的近视率来估计山西省高中生的近视率?为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继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样本容量以及样本抽取需要考虑的要素,如:学生的层次(高
一、高
二、高三),学生生活的环境(城市、县镇、农村)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与学生一起讨论出比较可行的抽样方案.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加深学生对样本代表性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到:在多背景下的抽样会产生偏差,以及样本的随机性与样本大小在产生有代表性的样本中的作用,同时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三)总结拓展、提升思想
问题8:请你用1-2句话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怎样学会提出统计问题?抽样调查与普查的优缺点?样本的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巩固课堂知识、初步概括统计思想.六、目标检测设计
1.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A.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B.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C.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
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设计意图:促进学生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2.为了了解全校24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40名学生进行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体是240 B.个体是每一个学生
C.样本是40名学生 D.样本容量是40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相关概念.3.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平均身高,王一调查了自己座位旁边的五位同学,把这五位同学的身高的平均值作为全校学生平均身高的估计值.(1)王一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吗?
(2)如果是抽样调查,指出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3)这个调查结果能较好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设计意图:回顾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强化抽样调查中样本的代表性.
第四篇:“随机抽样”教学设计及反思
“随机抽样”教学设计及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吴寅静
①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是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它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高中阶段,统计的学习从《必修3》第二章开始,本节课是开篇.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本课很重要.笔者有幸承担本次课题会研究课的教学任务,在接受专家、同行的点评和指导中,对高中阶段的统计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下面分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与大家共享我的心得.
教学准备
接到任务后,笔者首先查阅了一些统计论著.可惜,统计专业知识介绍的书籍多,统计教学的论著少之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中学统计教学研究的不足.
一、教什么
起始课究竟上什么内容?笔者征询了同事们的意见,绝大多数人认为,由于义教阶段学生对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都已很熟悉,没必要再纠缠.因此,第一堂课除了简单介绍本章学习内容以及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外,应将“2.1.1简单随机抽样”作为重点,这样整堂课就比较充实,不至于没有内容可讲.也有人认为,《教师教学用书》建议“2.1随机抽样”约为5课时,因此第一课时应只介绍随机抽样而不必涉及抽样方法.
笔者在听取了这些建议,经过再三思考后,决定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于章引言和“随机抽样”的开篇,但不涉及具体抽样方法.理由如下:
1.章引言是整章内容的概括和介绍,既有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同时也能以此引出本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作为起始课,章引言的作用不可忽略.
2.虽然学生在小学、初中都学过统计,但对为什么要随机抽样,怎么进行随机抽样等的认识还不足.
3.作为统计的起始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感受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不是介绍一些具体的抽样方法.
二、怎么教
上述内容定位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寻找合适的素材,这个素材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参与到抽样活动中,在活动中体会随机抽样.几经选择后,笔者从教材中近视率的背景图中得到启发,设置了一系列关于调查学生近视率的问题串,以此开展整堂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 1.通过章头图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数据,提出质疑即: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
2.让学生调查班级的近视率,感受普查的作用.
3.通过调查年级和全市高一学生的近视率,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感受如何才能使样本具有代表性.
4.在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中体会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
5.在小结中结合章头图进行总结回顾,引出本章的知识框架.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认识客观现象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观察或试验取得观测资料,然后分析这些资料来认识此现象.获取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并正确地加以分析是正确认识未知现象的基础,也是统计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2.内容解析
本课是高中统计的第一节课,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学生在义教阶段已学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高中的统计学习将逐步让学生体会确定性思维与统计思维的差异,了解统计结果的随机性特征,知道统计推断可能出错.统计有两种:一种是把所有个体的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进行描述,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描述性统计,例如人口普查.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所有个体进行调查,通常是在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为代表,从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称为推断性统计.例如有的产品数量非常大,或者质量检查具有破坏性.
抽样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的非全面调查方法.它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按照随机原则,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其中蕴涵了重要的统计思想——样本估计总体.而样本代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结论的准确性,所以抽样过程中,考虑的最主要原则是保证样本能很好地代表总体.而随机抽样的出发点是使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中,这是基于对样本数据代表性的考虑.
本节课重点: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理解样本的代表性.
2.目标解析
章引言列举了我国水资源缺乏问题、土地沙漠化问题等情境,提出了学习统计的意义.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尝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提出统计问题.以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意识和习惯.
对某个问题的调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普查,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出于费用和时间的考虑,有时一个精心设计的抽样方案,其实施效果甚至可以胜过普查.教学中要通过一定实例让学生体会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了使由样本到总体的推断有效,样本必须是总体的代表.在对实例的分析过程中,探讨获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方法,得到随机样本的概念,逐步理解样本的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有对统计活动的认识,并学习了统计图表、收集数据的方法,但对设计合理的抽样方法,以使样本具有好的代表性的意识还不强.在已有学习中,学习内容多以确定性数学为主;学生对全面调查,即普查有所了解,它在经验上更接近确定性数学;这里,我们要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统计的重要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本节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有较大差距.主要的困难有:对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对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怀疑,对统计的科学性有所质疑;对抽样应该具有随机性,每个样本的抽取又都落实在某个人的具体操作上不理解,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例的研究给学生释疑.
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出与典型案例类似的统计问题,如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的近视率,一批灯泡的寿命等.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要引导学生考虑问题中的总体是什么,要观测的变量是什么,如何获取样本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提出统计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怎样的抽样才是随机抽样,如何抽样才能更好地代表总体.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准备一些随机抽样成功或失败的事例,利用实物投影或放映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感悟数据、引入课题
问题1:请同学们看章头图中的有关沙漠化和缺水量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师生活动: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讨,并逐步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数据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要学会与数据打交道,养成对数据产生的背景进行思考的习惯.
问题2:我们班级有很多同学都是戴眼镜的,你知道我们班的近视率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比较贴近的案例,让他们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操作实践、展开课题
问题3:如果我想了解我校所有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打算怎么做呢?
师生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方案.
设计意图:从这个问题中引出抽样调查和样本的概念,使学生对于如何产生样本进行一定的思考,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样本选择的好坏对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精确度是有所不同的.
问题4:你认为下列预测结果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Literary Digest)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兰顿(A.Landon)(当时任堪萨斯州州长)和罗斯福(F.D.Roosevelt)(当时的总统)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量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注意在1936年电话和汽车只有少数富人拥有).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兰顿非常受欢迎,于是杂志预测兰顿将在选举中获胜.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罗斯福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在抽样调查中,样本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样本能否代表总体,直接影响着统计结果的可靠性.
问题5:如果要调查下面这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大家对普查和抽样调查是怎么看的?普查一定好吗?请举例.
(1)了解全班同学每周的体育锻炼时间;
(2)调查市场上某个品牌牛奶的含钙量;
(3)了解一批日光灯的使用寿命.
设计意图:通过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比较,使学生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问题6:如果我们想了解晋中市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认为该怎么做呢?
师生活动:以2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比较可行的抽样方案.
问题7:是否可以用晋中市高一年级学生的近视率来估计山西省高中生的近视率?为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继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样本容量以及样本抽取需要考虑的要素,如:学生的层次(高
一、高
二、高三),学生生活的环境(城市、县镇、农村)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与学生一起讨论出比较可行的抽样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加深学生对样本代表性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多背景下的抽样会产生偏差,以及样本的随机性与样本大小在产生有代表性的样本中的作用,同时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三)总结拓展、提升思想
问题8:请你用简要的语言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怎样学会提出统计问题?抽样调查与普查的优缺点?样本的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教师结合章头图对这一章的框架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巩固课堂知识、初步概括统计思想.
六、目标检测设计
1.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A.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B.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C.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
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
2.为了了解全校24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40名学生进行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体是240 B.个体是每一个学生
C.样本是40名学生 D.样本容量是40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相关概念.
3.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平均身高,王一调查了自己座位旁边的五位同学,把这五位同学的身高的平均值作为全校学生平均身高的估计值.
(1)王一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吗?
(2)如果是抽样调查,指出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3)这个调查结果能较好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回顾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强化抽样调查中样本的代表性.
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许多听课的教师都对这堂课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同时也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究竟该如何来上好这一堂课.
一、如何利用章引言
在人教A版教材中每一章的开头都有章头图和章引言,统计也不例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章引言的作用以及如何用好章引言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章引言的作用
统计的章头图、章引言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如缺水量、沙漠化以及相关的一些图表等,还有对本章内容的文字介绍.这些信息的作用在哪里,如何在起始课中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成为笔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在与教研员和同行的探讨中,我们认为统计的章引言有以下几点作用:
(1)沙漠化的图片以及文字说明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数据无法普查,只能通过抽样调查来得到,这还渗透着环保意识.
(2)十大城市缺水量的图表及相关文字既回顾了初中的统计图表,同时也为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埋下伏笔.
(3)章头图中三个章节的标题以及整个文字介绍对整章起着统领作用.
2.章引言的教学思考
鉴于上述三点作用,对于章引言的教学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充分利用章头图、章引言中的数据和图片如沙漠化、我国缺水量排名等,在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能更为理性地关注数据的来源及其真实性,学会质疑、通过质疑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一知识的必要性.
(2)由于章引言中有些概念学生尚未学习,不适宜在课堂一开始就介绍,将其放在课堂小结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可能效果更好.
3.章引言教学效果的分析
自我感受是章引言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原因在于:
(1)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笔者本以为在上课一开始给出沙漠化等数据后,学生会对数据的来源产生质疑,但是几乎全班同学都肯定地认为这个数据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
(2)由于上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没能利用章引言帮助学生构建好知识框架,我自己在课堂上也没有进行很好地解读.
二、如何体现螺旋上升
上完这一节课后,部分听课教师认为这节课似乎是把初中的统计课重上了一遍.新课程实施后,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统计,到初中什么是统计,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已有较多的体验,什么是普查、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也都已经比较清晰.而“2.1随机抽样”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这一些,听课教师有此感受实属正常.
笔者在上这一堂课的时候也存在着这个困惑.对于高中的统计内容,从随机抽样到用样本估计总体、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以及选修IA中的统计案例,知识上的螺旋上升比较明显,但是从小学、初中、高中统计学习的螺旋上升框架却并不明晰.比如“随机抽样”中概念、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初中已学过的,甚至教材上“一个著名案例”在有些初中教材中也曾出现过.针对这个情况,笔者确定将教学重心落在让学生体会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通过课堂的实践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要抽样,如何进行抽样,并在对抽样的比较中体会样本的随机性和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在初中的统计教学中没有得到强化,同时也成为本节课值得提升的内容.
课堂实践后,从听课教师的反应来看,这个螺旋上升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究其原因:
1.教学设计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不够明晰.
2.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教师有效的归纳、总结、提升相对缺乏.
3.没有将理念性的信息通过有效的载体显现,教学中的问题链未达到需要达到的教学层次.
三、如何渗透统计思想
让学生不断体会统计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随机抽样中渗透统计思想是基本任务也是主要任务.笔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也深切体会到了教学的困难.
1.思想是教不会的,它是学生在参与对具体的问题的实践和分析中逐步体会得到,如何寻找恰当、适时的问题或案例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体会、研究、实践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本堂课中通过让学生调查班级、年级、全市、全省中学生的近视率这一条主线进行随机抽样的教学,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渗透统计思想.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个教学载体并不是最佳的,但是笔者至今也尚未找到更好的教学载体.
2.概念教学应更多地采用归纳式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教师绝大多数是在“演绎”的教学中学习长大,我们在中学时所接受的学习方式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方式.笔者也不例外,从小被演绎惯了,即使有意识地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体会并逐步归纳,但是在教学中还是时不时地“滑向”演绎.
3.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统计思想,又能很好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这将是笔者今后的努力方向,虽然做到这一点会很难.
最后感谢课题组专家、成员以及所有的听课教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希望这一堂课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教师关注统计,关注统计教学,使这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常识能在课堂上打下良好基础,并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第五篇:4.2简单的随机抽样教学设计
备课组:二校部初一 主备人:刘福山 参备人:王继海、薛海莹 编号:
4.2简单的随机抽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含义;
2.能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并对总体进行合理的估计;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激发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随机抽样方法的选取
学习难点:随机抽样方法的选取,对总体进行合理的估计。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4.2 《简单的随机抽样》(师板书)。随着我们的学习你将会更加深入的调查方式的合理性和普遍性。本节课我们要达到三个目标,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过渡语:请同学们默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约1分钟)。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进行随机抽样方式的选取。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首先请迅速默读学案“自主学习”的自学指导后开始学习。
学生看书、勾画、填空,教师观察课堂,保证课堂安静有序,学生坐姿端正。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87—89的内容,同时思考下列问题,用时8分钟。1.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2.随机抽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机抽样通常用的方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有什么疑惑,请写下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投入,下面咱们来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学案“自学检测”部分内容!页
七年级数学教案 第 备课组:二校部初一 主备人:刘福山 参备人:王继海、薛海莹 编号:
要求:用6分钟的时间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本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组长检查后记录得分,改错。
课本90页练习第1题
习题4.2第1题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情。
【课内探究案】
(一)自学质疑
1.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疑惑,用3分钟完成。
过渡语:请同学小组交流课本例1,同时思考你的解题方法。哪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法多。你还有疑问吗。
2.合作探究课本例1(组长负责收集解题方法,发言人员要求语言简练、准确,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补充和分享时间在3分钟之内。)
过渡语:请同学们仿照例1的要求完成下题。哪个小组上台展示你们的方法。3.规范解题步骤,总结辅助性的做法,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某养殖专业户要出售300只羊,现在市场上羊的价格为每千克元,为了估计这300只羊能卖多少钱,试问:(1)对于上述问题,你认为是采用普查方法好,还是抽样调查好?(2)该专业户从中随机抽取了5只羊,称得它们的体重如下(单位:千克):26,31,32,36,37。
①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和样本各是什么
②通过上述数据,请你估计一下这300只羊能卖多少钱? 4.巩固练习
1.下列调查中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有()
A 为了解某地区居民防火意识,对该地区的初中生进行调查
B 为了解某校120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随机抽取了该校120名学生进行调查 C为了解某商场的平均日营业额,选在周末进行考察
D 为了解全校学生课外小组的活动情况,对该校的男生进行调查
2.利用部分估计整体的时候,为了得到一个比较可靠的估计值,我们通常()A 取多个样本进行重复试验 B 进行普查
C 精选一个特别的样本进行调查
5.课堂小结
【达标测试题】
1.下列调查中,抽取的样本合适吗?为什么?
(1)为了解全班同学学习数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数学老师调查该班数学兴趣小组的十名同学。(2)为了调查全校学生购买文学名著的情况,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全校所有班级中,抽取8个班级,页
七年级数学教案 第 备课组:二校部初一 主备人:刘福山 参备人:王继海、薛海莹 编号:
调查这8个班级所有学生购买名著情况。
(3)学期结束,学校想调查学生对八年级教材的意见,从八年级一班抽取30名学生进行调查。(4)果农王大哥为了估计果园中50株苹果树的总产量,收获前他将这些果树进行编号,然后再对编号为5的整数倍的果树进行采摘,求得它们的产量。
2.生物工作者为了估计一片山林中雀鸟的数量,设置了如下方案:
先捕捉100只雀鸟,给他们做上标志后放回山林,一段时间后,再从中随机捕捉500只,其中标记的雀鸟有5只,请你帮助工作人员估计这片山林中雀鸟的数量一共有多少只。
七年级数学教案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