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杯_说课稿
《银杯》说课稿
说教材
歌曲《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为C大调,四四拍。曲调婉转、流畅、动听有浓郁的蒙古族民歌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等特点。歌中渗透了蒙古族的朴实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教学目标: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唱《银杯》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热情好客的嚎爽之情。
2、音乐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蒙古民歌及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感受、欣赏歌曲《银杯》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听辨乐段。说学法
根据音乐新课标,我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得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它所蕴涵的内容本身很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
教学模式,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参观那达慕盛会——游玩草原——篝火晚会”等一系列图片展示中,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习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让学生感受“美”,上课一开始,我会跳一段蒙古族舞蹈,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再引入蒙古族的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让学生领略蒙古族文化的美。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介绍马头琴的相关知识以及声音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起学生与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逐层聆听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为学习歌曲设计了聆听歌曲、体验感受的环节,分为: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使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特点。
2、再次聆听,听辨乐段。引导学生从速度、音区、力度、节奏上听辨并感受歌曲两个部分的内涵及情绪。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通过介绍蒙古人民与草原的密切关系,深入聆听,启发学生体会情感在歌曲中的表现。
4、感受风格,作曲练习。感受风格,学习致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三)学唱歌曲
节奏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演唱歌曲,我拿出歌曲中出现的较难的节奏让学生进行练习
试唱歌谱 随教师伴奏或多媒体课件以视唱为主,难点乐句可用跟唱法 完整的演唱歌谱 自由的朗读歌词 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着演唱
模唱歌曲 当学生初步感知歌曲后,引导学生轻声跟唱歌曲,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老师给与纠错和指导 完整的演唱
(四)丰富体验 学习蒙古族问候语
创设情境,随着音乐进行与蒙古族有关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分成小组,请学生模拟并展开想象。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好友,按照蒙古人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演唱酒歌——《银杯》一起跳起蒙古舞蹈。营造全员参与的气氛,注重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音乐舞蹈所表现的奔放情绪。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银杯》
五、说板书设计 银杯
一、说教材
二、说学法
三、说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 蒙古族的问候语 节奏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教师总结的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蒙古族歌曲《银杯》大家都唱得特别好,我们也一起了解了一些蒙古族风情的特点,一起唱起他们的酒歌,跳起好看的蒙古舞,同学们的表现真棒!我们生活在一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里,悠久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一面,比如说每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服饰,比如说我们哈尼族的牛皮大鼓,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才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老师想在座的同学们也一定有少数民族吧!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去发现就一定能看到他们的美。下课以后同学们一定要去了解一下自己民族的特色特长,然后很好的传承下去。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一家人所以我们每个民族都一定要团结在一起,共同进步,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同学们要认真的学习好文化知识,钻研科学技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二篇:银杯《说课稿》
《银杯》说课稿
一、说教材 : 歌曲《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为C大调,四四拍。曲调婉转、流畅、动听,有浓郁的蒙古族民歌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等特点,歌曲内容展现了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旋律渗透出蒙古族的朴实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
二、教学目标: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唱《银杯》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热情好客的豪爽之情。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学会用模仿的唱法表现歌曲中蒙古族韵味的旋律曲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蒙古民歌及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三、教 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欣赏歌曲《银杯》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指导学生进行歌词创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听辨乐段。会唱且理解前倚音、后倚音,下滑音等相关乐理理论知识,并能理解掌握,从而在歌曲的演唱环节上表现和运用。
四、说学法
我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得过程,音乐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相互合作为基础,营造轻松愉悦的坏境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环境中学会歌唱全曲,并能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在涵义。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它所蕴涵的内容本身很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掌握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尽量的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五、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参观游玩草原——欢迎宾客——聆听歌曲感受氛围——理解歌词含义——设身处地想象身处蒙古草原——敬献客人哈达”等一系列环节中,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继而采用模仿的方法,演唱学习蒙古族民歌,表现蒙古族有别于汉族的乐曲特色。最终使学生理解、学习和继承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习的视野。明白蒙古族歌曲与伙我国少数民族歌曲在我国文化底蕴中重要的作用以及强有力的社会地位。最后,在拓展环节上,指导学生对歌词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让学生感受“美”,上课一开始,我演唱一段蒙古族民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再引入学生对蒙古族的印象,从而导出今天的课题,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介绍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和特色,让学生领略蒙古族文化的美。
2.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介绍马头琴、蒙古包、大草原、烤全羊等蒙古族典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观看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与此同时也建立起学生与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聆听
均衡发展强调,各科内容要安排合理,均衡发挥其作用。并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然后再去引导学生学唱,继而表达,最终理解掌握。因此,我为学习歌曲设计了聆听歌曲、体验感受、学唱表达的环节,分为: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使学生从歌词和曲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情绪特点。
2.再次聆听,听辨乐段。引导学生从速度、音域、力度、节奏上听辨并感受歌曲两个部分的内涵及情绪。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通过介绍蒙古人民与草原的密切关系,深入聆听,启发学生体会情感在歌曲中的表现。学生可以在此环节小声跟唱,熟悉旋律,为下面学唱环节做准备。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的演唱,并使用标准音“la”进行歌曲模唱,这一环节的作用是使学生能尽快的进入到歌唱状态,开喉是教学常规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七年级学生处于变声期的时候,对于喉咙,教师要有意识的保护。
2.倚音及下滑音的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演唱歌曲,我拿出歌曲中出现的较难的节奏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重点讲解以及示范,指导学生跟随教师自主练习、反复练习,从而解决歌曲难点。
3.试唱歌谱,随教师伴奏或多媒体课件以视唱为主,难点乐句可用跟唱法完整的演唱歌谱,自由的朗读歌词,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着演唱
4.模唱歌曲当学生初步感知歌曲后,引导学生轻声跟唱歌曲,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老师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给与纠错和指导 完整的演唱
5.解释歌词中不熟悉的语句,讲解相关涵义,便于学生更准确的掌握和理解歌词要表达的含义,并配合多媒体音频的使用,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歌唱表演中,理解歌曲的情绪内涵。
6.指导学生进行歌词创编,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掌握歌曲的旋律,在歌词的理解上也加深了了解与巩固。
(四)丰富体验 学习蒙古族问候语
创设情境,先讲解蒙古哈达的作用与意义,然后指导学生随着音乐进行与蒙古族敬献哈达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播放多媒体课件,请学生模拟并展开想象,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好友,按照蒙古人民的风俗和礼节,营造全员参与的气氛,注重学生的体验,完整演唱歌曲《银杯》,巩固熟练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音乐所表现的奔放情绪。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和喜
六、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教师总结的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蒙古族歌曲《银杯》大家都唱得特别好,我们也一起了解了一些蒙古族风情的特点,一起唱起他们的酒歌,跳起好看的蒙古舞,同学们的表现真棒!我们生活在一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里,悠久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一面,比如说每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服饰,比如说我们哈尼族的牛皮大鼓,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才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老师想在座的同学们也一定有少数民族吧!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去发现就一定能看到他们的美。下课以后同学们一定要去了解一下自己民族的特色特长,然后很好的传承下去。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一家人所以我们每个民族都一定要团结在一起,共同进步,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同学们要认真的学习好文化知识,钻研科学技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三篇:歌曲银杯说课稿
《银杯》说课稿
陇西县乔门乔门学校
刘荣栋
一、说教材
歌曲《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为C大调,四四拍。曲调婉转、流畅、动听。歌中渗透了蒙古族的朴实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把短调的含义贯穿教学过程中,从而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习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让学生感受“美”,上课一开始,就演奏了《牧民新歌》的引子和慢板,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介绍马头琴的相关知识以及声音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起学生与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聆听歌曲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为学习歌曲设计了聆听歌曲、体验感受的环节,分为: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使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特点。
2、再次聆听,视唱简谱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
(三)学唱歌曲
节奏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节奏,我用合唱指挥图示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掌控。视唱歌谱,为了能唱准旋律,我特意用音节韵律操来练习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解读歌词,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着演唱模唱歌曲,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银杯》。
(三)课堂拓展,欣赏不同版本的《银杯》。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效果
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在上课伊始,我带着学生一起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溶入到蒙古族音乐的氛围中来,在“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结尾用视频、分组合唱、不同版本的欣赏,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影片、感知的方式再现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迎客人的热闹场面,增强音乐表现力,激起对其音乐文化的喜爱之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学生带走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还有美的感受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的终身学习音乐所必须的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及同仁们批评指正。
第四篇:银杯教案
《银杯》
一、教学目标: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唱《银杯》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热情好客的豪爽之情。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学会用模仿的唱法表现歌曲中蒙古族韵味的旋律曲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蒙古民歌及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二、教 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欣赏歌曲《银杯》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指导学生进行歌词创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听辨乐段。会唱且理解前倚音、后倚音,下滑音等相关乐理理论知识,并能理解掌握,从而在歌曲的演唱环节上表现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
师:在上课之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师:同学们表现真棒,下面我们开始正式上课,请同学们抢答这首歌曲描绘的是哪个民族?(教师唱一段“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蒙古族。
师:回答正确,同学们是不是也发现了,老师今天穿的跟平时不一样? 生:是
师:那你们现在告诉我,我身上这套服饰,应该是哪个民族的呢? 生:蒙古族,师:很好,就是蒙古族,那我要问同学们了,提到蒙古族,你们会想到什么? 生:略。
师:恩,好就到这,老师发现,同学们对于蒙古族的了解很多,下面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图片,让我们来一起更直观的感受蒙古族。师:蒙古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一样,蒙古族人擅长骑马、射箭、摔跤、喜欢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的民族性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豪爽、勇敢、热情。
师:他们的音乐就如同他们的性格一样,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蒙古,去美丽的大草原看一看,听一听。二)新课授受:
1.(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银杯》)师:同学们先来听这首蒙古族民歌,听的时候仔细思考两个问题,a这首歌曲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b从歌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呢?
师:好,歌曲听完了,我们找同学分别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觉得刚才刚才这首歌曲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生:欢迎客人,举办宴席。
师:很好,回答正确,下一个问题,这位同学你来回答一下,从刚才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热情,欢快。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答案么?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非常好,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了,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师:这首歌曲就是蒙古族人民迎接远方而来的客人摆下的宴席,从歌曲中,我们能听到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欢迎客人的喜悦情感对不对?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再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同学们可以试着小声跟唱。2.学唱歌曲
A、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唱一下这首蒙古族民歌。
请全体同学起立,随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唱发声练习,用“a”音,歌唱123454321.注意气息要保持连贯。
B、师:同学们请坐,我们再来跟随音乐(跟着多媒体),用“la”音哼唱歌曲旋律(教师讲“la”是第几个音,叫做标准音1234567i)C、(朗读歌词,要求,咬字要清晰,嘴张开,像唱发声练习一样)D、师:同学们先看一下,第一乐句第四小节,(教师先歌唱简谱),这句歌词的简谱上是不是出现了一个倚在6上的小小的1音,我们把它叫做倚音,因为它是倚在6音前面,我们把它叫做“前倚音”,怎么唱?前短后长,(教师示范),你们试一下。
E、第乐句第四小节,(教师唱简谱),3后面跟着一个向下滑的波浪,我们管它叫下滑音,下滑音怎么唱?哎、向下滑着唱,(向下喊)F、现在老师唱一遍,你们直观的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倚音和滑音。G、师:现在我们把歌词加进去,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我们先来唱第一段啊,现在来演唱第二段歌词第二段歌词。(跟着钢琴伴奏)H、我们刚才说,蒙古族人性格豪爽,热情奔放,从歌曲中我听不到这种豪迈和热情,同学们,我们再放开一点,抬头挺胸,张扬一点,大声唱,你们就是来自可爱的豪爽的蒙古族人民!很好,我们来试着模仿他们的歌唱,想象自己是蒙古人,老师就是蒙古人(教师示范唱第一句,然后同学接着往下唱。)(钢琴伴奏)(也可以欣赏视频,感受歌曲的魅力)三)拓展延伸:
哈达的作用与意义:是蒙古族、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白色的哈达象征美好,纯洁,信任。蒙古人对来此作客的客人敬献哈达,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敬献哈达属于蒙古民族的最高礼仪。我们来看一看,怎样敬献哈达呢?先将哈达横端折三层,折叠口向外,用双手将哈达平展捧起,恭恭敬敬地将哈达献给来宾。师:同学们学会了么?
师:今天我们的班级是不是就迎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对不对?那么,就让我们像可爱的蒙古族人民一样,在音乐中,将代表祝福的哈达献给客人们吧,我来找几个蒙古族的小主人跟老师一起给客人敬献哈达。
师: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希望同学们学习了蒙古族民歌之后,更加喜欢这个少数民族,下课,同学们再见。
四、教学反思:
首先,不足之处1.本堂课教学准备不充分,使得课堂的掌控不是很好。2.板书较乱,重难点不突出、明确3.自身经验教少,所以较为紧张,影响到歌曲的演唱和教唱。4.教学流程设计较多,时间较少,不能很好的完成。
其次,在优点上,1.我围绕教学目的,在环节的设计与安排上尽可能的突出歌唱歌曲的主题,因此教学任务明确完成。2.教学氛围较好,主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歌曲,因此环节较为新颖。
第五篇:《银杯.牧歌》
七年级音乐《银杯》.《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完整演唱《银杯》及学唱《牧歌》大体旋律,了解民歌含义,长调与短鲷区别,在演唱歌曲过程中,能够学习掌握长调与短调的 一些特点。<2>过程与方法
学习演唱歌曲,能够用正确的唱姿势,饱满圆润的声音体会歌曲 <3>情感态度与价值
感受蒙古族人们热情,豪爽,与大草原相对应的粗矿,忧伤且夹杂 着淡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富于激情的演唱歌曲,体会蒙古族人民大的热情,豪爽,感受蒙古牧场广阔,安宁的美景。
<2>难点:长调与短调含义,切分节奏,陈词表现,演唱情感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播放音乐《爱我中华》(播放多媒体音乐)<2>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叫什么名字? 生:爱我中华
师:56个民族56个家,56个兄弟是一家。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
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 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色的民歌(ppt出示民歌介绍)
民歌: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和劳动中自己创造,自己演唱的歌曲。以
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
师: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少数民族的家里。首先给大家看一组图片,大家猜猜是哪一个少数民族?(ppt出示几张蒙古风景图片)师;同学们,说一说它是哪个少数民族? 生:蒙古
师:说到蒙古族,同学们对蒙古族有哪些了解? 生:。。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ppt展示蒙古风土人情)1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景 2蒙古包-居住的地方 3赛马-运动项目 4马头琴-乐器 5歌舞-能歌善舞 6喝酒-“酒歌文化” <三>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最后一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做什么?(ppt展示喝酒的图片)生:。。。
师:酒是五湖四海朋友们必不可少的部分,来客人的时候,只有酒喝足了,才能歌曲唱的尽兴,舞蹈跳得更加激情,蒙古族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当节日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主人们就会在饮宴的过程唱起祝福的歌谣,以表示对客人的盛情。所以饮酒时演唱的歌曲也成为“酒歌”,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如果主人在敬客人酒时,客人最好把酒喝光,如果推推让让,主人就会认为客人瞧不起他,甚至不屑与他以诚相待。而且他们高歌开心的时候,往往都会吆喝俩句。这吆喝的词语就是起衬托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叫陈词。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蒙古最常用的陈词(ppt出示“塞勒日外咚赛”),它代表着“好上加好”的意思,我们的友情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样一种意思。师;讲解意思,教读(节奏“塞勒日”及附上塞勒日外咚赛吆喝声)生:朗读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蒙古族的民歌(酒歌)—(《银杯》)
(ppt展示课题《银杯》)
1《银杯》
A初次聆听-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这首歌曲,歌曲描写什么样的场景?第一
乐句与第二乐句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播放多媒体《银杯》)
生:。。。
师: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在描写酒桌上主人和客人互相敬酒,且边歌边舞的一种场景。第一乐句比较平静,第二乐句比较激情,如果用颜色表示,绿色和红色大家觉得哪一句符合哪种颜色比较适合? 绿色—平静,第一乐句 红色—激情,第二乐句
B再次聆听—师:下面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第二乐句哪一小节或者某个音上
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播放多媒体《银杯》)
生:。。。
生:讲解下滑音,前倚音,加上肢体动作
(分别进行演唱符号前后的对比)C教唱及肢体动作表达
(提示学生们注意感情,节奏,坐姿)
D概括短调含义(ppt展示短调:节奏整齐,紧凑热烈)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蒙古族民歌中的一首短调歌曲,那有长就有短,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首长调歌曲,首先让我们来聆听这首《牧歌》 2《牧歌》
A初次聆听—师:有什么感受,音乐旋律,曲调听起来什么感觉?演唱的旋律? 生:。。。。
师:节奏比较自由,听起来比较悠远绵长的感觉 B稍加讲解歌曲创作背景
《牧歌》中的旋律源自流传于蒙古的一首长调歌曲。原是一位哥哥为了纪念牧场上被野火活活烧死的妹妹而演唱的歌曲。曲调忧伤,沉重。因此该地区的人民认为它是悲歌而很少演唱。但因其有着舒缓,忧伤的旋律,后被一位音乐工作者将其重新整理,填词改写成了描述牧场广阔,安宁美景的长调。C概括长调定义
(ppt展示长调;节奏自由,悠远绵长)D:简单教唱或欣赏
(以欣赏或跟唱为主,注意学生们的感情,不做重点)4结束课程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蒙古歌曲有了简单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再搜索一些你们所熟悉的蒙古歌曲。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时而平静忧伤,时而热情豪爽,下面就让我们再用歌声来体会大草原上蒙古人民的真性情。
(播放视频及《银杯》)
板书设计 《银杯》 《牧歌》
短调:节奏整齐,紧凑热烈 长调:节奏自由,悠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