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歌曲《银杯》教学设计
歌曲《银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地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教学重难点:
1、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问好。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看书:学习什么是“中国民歌”,并能理解。)今天老师将同大家一起走进蒙古族,让我们随音乐体会那里的别样风情。(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三、新课内容:
1、师:这是一首由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歌曲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回答。
2、师:(小结)歌曲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蒙古人民过着自由、舒畅、美好的生活,那么对于这样美丽的蒙古族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小组讨论,(教师用课件提示)同学回答。(课件从蒙古族的居住、运动、饮食、音乐、舞蹈、语言、服装、礼节等方面收集的图片说起。)
3、师:(小结)给予评价: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一定很有特点,今天我们共同学唱一首蒙古民歌《银杯》,听一听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聆听歌曲《银杯》(播放歌曲视频)。生:回答。
4、师:歌曲描绘了什么场面?表达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生:回答,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学唱这首歌吧!聆听(教学光盘)
5、视唱歌曲旋律。
6、随琴单旋律演唱。讲解:(1)“X.X”、“ X X X ”节奏。(2)倚音:在记谱时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主音前面,起到装饰作用。在演唱时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间,越短越好。
7、自由读词。师问:“赛勒日外咚赛”是什么意思?
8、填词,有感情地演唱。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找学生表演。
9、学习长调、短调
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
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短调: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播放课件)教学活动:
师:比较银杯是长调,还是短调? 生:回答。
10、师:通过对蒙古民歌长调、短调的学习和理解,让我们对蒙古族民歌在情绪、情感上有了更多了解。让我们再用优美、抒情的歌声体验民族风情吧!学生齐唱。
第二篇:歌曲银杯教学反思
歌曲银杯教学反思
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演唱歌曲,并感受到了蒙古族歌曲的韵味和旋律特点,教师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本单元是让学生知道蒙古族,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的音乐。在本节课的内容上,我选择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银杯》两首歌曲。
一、听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这首歌曲听了两遍,师生演唱一遍。第一遍听,让学生听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赞美草原的,学生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说一说,第二遍听,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表达的情感,歌曲情绪悠扬、抒情,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第三遍,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带有视频画面的歌曲,让学生随着唱一唱。在几遍的听赏与学唱中,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学唱歌曲《银杯》
在学习歌曲环节中,通过多次的聆听——感受——表现,进而学会歌曲。第一遍聆听,让生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这是需要教师在学生聆听中用手势提示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起伏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演唱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呼吸,尤其是一字多音处的大跳音程,这也是歌曲的难点处,教师要用手势带唱,为了更好地体会蒙古族歌曲的特点,我再次范唱,让学生听一听,歌曲的哪些地方民族风味特别浓,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学生会说出如一音多字的运用,旋律中的大跳,及装饰音的加入等为歌曲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味。这也是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歌曲的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演唱歌曲,并感受到了蒙古族歌曲的韵味和旋律特点,教师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本节课的不足:首先,教师对歌曲的难点处预设不够,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四句,但歌曲气息不容易把握,切分音及一字多音处的演唱还有部分同学唱不准。其次,教师的讲解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在教学环节中,有拽着学生学习的痕迹。相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主动性不强。教师个别问题的提出不够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充分地备好课,做好预设。
第三篇:歌曲银杯说课稿
《银杯》说课稿
陇西县乔门乔门学校
刘荣栋
一、说教材
歌曲《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为C大调,四四拍。曲调婉转、流畅、动听。歌中渗透了蒙古族的朴实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把短调的含义贯穿教学过程中,从而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习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让学生感受“美”,上课一开始,就演奏了《牧民新歌》的引子和慢板,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介绍马头琴的相关知识以及声音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起学生与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聆听歌曲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为学习歌曲设计了聆听歌曲、体验感受的环节,分为: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使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特点。
2、再次聆听,视唱简谱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
(三)学唱歌曲
节奏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节奏,我用合唱指挥图示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掌控。视唱歌谱,为了能唱准旋律,我特意用音节韵律操来练习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解读歌词,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着演唱模唱歌曲,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银杯》。
(三)课堂拓展,欣赏不同版本的《银杯》。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效果
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在上课伊始,我带着学生一起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溶入到蒙古族音乐的氛围中来,在“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结尾用视频、分组合唱、不同版本的欣赏,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影片、感知的方式再现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迎客人的热闹场面,增强音乐表现力,激起对其音乐文化的喜爱之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学生带走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还有美的感受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的终身学习音乐所必须的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及同仁们批评指正。
第四篇:银杯教学设计
《银杯》教学设计
课题:歌曲《银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理解基础上,声情并茂的背唱歌曲《银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了解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二、教学重点:了解短调的特点,把握准蒙古歌曲的情绪,能声情并茂的背唱歌曲《银杯》。
三、教学难点:学会辨别短调与长调,掌握大跳、倚音、下滑音的音准,并掌握蒙古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
四、教具:教材、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五、讲授新课: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1、介绍蒙古族文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2、让学生通过视频欣赏长调歌曲《鸿雁》和短调歌曲《银杯》,主动找出长调和短调的区别,教师精讲归纳。
3、聆听感悟,分析歌曲: 播放歌曲《银杯》。师:在欣赏过程中,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银杯》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力度和速度又是怎么变化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节拍?歌词有什么特点?
4、讨论回答:生:这首歌的情绪: 热烈、奔放;这首歌的力度: 由中强到渐强很强再到强;速度是中速稍快;这首歌的拍子是四四拍,节拍特点是强弱次强弱,能给人以稳定放松的感觉,歌曲旋律中倚音、下滑音和歌词里衬词的运用,更突出了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点。师:你们说的很准确,《银杯》是一首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的歌曲,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5、复听音乐:进一步感受歌曲。
6、学唱歌曲:(1)、发声练习:用母音m、a、i、u 做练习。(2)学生集体朗读歌词。
(3)、教师电子琴伴奏,学生跟琴用“啊“模唱曲谱。(4)、小声带入歌词,教师逐句纠错。(5)、艺术处理,情感升华 :
学生小组讨论:歌曲分几个乐句?(两个)每个乐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 生:第一乐句从mf到f逐渐加强,倚音唱的要自然,句尾用衬词稍微加点假声向上调到位;第二乐句由f到ff再回到f,注意下滑音要唱的饱满自然,突出蒙古族热情好客的风格特点。(教师指点)(6)、声情并茂的完整演唱歌曲。
(7)、深入体验歌曲,以不同演唱形式(齐唱,领唱)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整体把握歌曲的风格,节拍特点及歌曲的主题思想)
六、课堂延伸,拓宽视野:欣赏视频歌曲:(长调)无伴奏合唱《牧歌》和短调《小黄鹂鸟》,进一步感受区别短调和长调的不同特点。
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蒙古的短调歌曲,同时也了解了长调的特点。在旋律大跳、倚音、和下滑音的音准上,你们掌握的非常好。对歌曲情感的处理也比较到位,让我们再一次以欢快热烈的情绪唱响《银杯》结束本课。
第五篇:歌曲银杯教学反思
歌曲《银杯》教学反思
周高钧
本节课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演唱歌曲,并感受到了蒙古族歌曲的韵味和旋律特点,教师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本单元是让学生知道蒙古族,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的音乐。在本节课的内容上,我选择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
一、听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这听这首歌曲时,让学生听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赞美草原的,学生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表达的情感,歌曲情绪悠扬、抒情,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学唱歌曲《银杯》
在学习歌曲环节中,通过多次的聆听——感受——表现,进而学会歌曲。第一遍聆听,让生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感受歌曲的旋律起伏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演唱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呼吸,尤其是一字多音处的大跳音程,这也是歌曲的难点处,教师要用手势带唱,为了更好地体会蒙古族歌曲的特点,再次范唱,让学生听一听,歌曲的哪些地方民族风味特别浓,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学生会说出如一音多字的运用,旋律中的大跳,及装饰音的加入等为歌曲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味。这也是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歌曲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演唱歌曲,并感受到了蒙古族歌曲的韵味和旋律特点,教师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首先,教师对歌曲的难点处预设不够,如:大跳、倚音等。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四句,但歌曲气息不容易把握,切分音及一字多音处的演唱还有部分同学唱不准。其次,教师的讲解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在教学环节中,有拽着学生学习的痕迹。相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主动性不强。还应在课堂中设置课堂拓展活动,是课堂知识再次升华。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充分地备好课,做好预设。